杨绛昨日去世,在世人缅怀她的一生之时,有个叫做萧三匝的思想者、独立学者、资深媒体人,及时地发表了一篇《在杨绛忌日,说几句不合时宜的话》一文。
虽然萧先生很想澄清,他写此文“不合时宜”,纯粹出于客观公正,他收集的也都是名人名家们对杨绛丈夫——钱钟书的中评或差评,并不是出于他自己的嘴巴,并且他敢直话直说,是因为人都世故,包括钱钟书也世故,而他自个儿宁可招非议也不世故,但读者平心静气地读起来,难免觉得通篇站不住脚,甚至挺可笑,这个萧先生不仅嫉妒心太强,而且太世故。
要知道原委,还得抄录几段:
“……任继愈对钱钟书的评价最有意思,就两个字‘自私’。为什么?因为钱钟书的学问是老师教的,应该把他回馈给社会,而他一个学生都不带,所以自私。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风靡天下几十年,但李泽厚也不喜欢,因为‘《围城》除了卖弄机智之外没有别的东西’,‘他卖弄英国人的小趣味,我不仅不喜欢,还很不舒服。这当然或许是我的偏见’。
“文学作品风格鲜明当然也好,但《围城》里看不到其发表时中国社会一丁点儿现实危难,这未免也过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从这个角度说,近年来把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捧得如此高是不是有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味道呢?
“总的来说,钱钟书在性情上是一个近于庄子的人物,喜逍遥而厌俗务;在学术上承接、发扬了乾嘉学派的传统,重考证探源而轻义理。但他虽然高蹈,毕竟终生未摆脱‘名’的束缚,甚至给人留下‘恃才’的鲜明印象。而在目前这个时代,他的学术大概只剩下供幽人品鉴的价值了。试问,如今有几个人愿意细读《管锥编》、《谈艺录》?如今盛产所谓‘知道分子’,怕是连‘知道分子’都未必知道钱先生在学术著作里到底写了些什么吧。
“今天(2016年5月25日),钱钟书夫人杨绛去世了,她终于可以到另一个世界与她深爱的丈夫团聚了。中国人有“喜丧”的观念,杨绛得享高寿,自然是喜丧,因此我们可以缅怀她,但也无需为她悲伤,反倒应该为她的解脱高兴。
“杨绛生前其实并未达到解脱的境界。她太爱自己的丈夫,甚至偏向于认为钱钟书是她一个人的,所以处处维护丈夫的声誉。钱钟书在给友人的通信中曾直言臧否现当代人物,在钱先生去世后,友人多次与杨绛协商出版其与钱先生的书信集,这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但均被杨绛明确拒绝。也可以说,杨绛生前为学者们对‘钱学’的研究划了框框,出于对杨绛的尊重,研究者也只能作罢……
“钱杨夫妇本质上是传统的知识分子,能洁身自好是其长,不能奋勇担当是其短。他们的道德文章还能助推我们这个时代吗?在我看来,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悠然的回望者,而是具有穿透力与前瞻性的思想家,以及勇猛的行动者。”
若不是读得憋闷,我直接关掉这篇文章了事,现在的手机阅读就这么回事。可是连大鱼也觉得他言之有理,我就不得不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了。别人爱怎么想可以,我们夫妻二人总得在基本观念上达成共识。
1. 《围城》和张爱玲的爱情小说,说人家写的不关乎国难国恨,这显得很好笑。作家有选择写自己熟悉的喜爱的题材的权利,凭什么人人都要去写抗日救国或土改文革,等等?文学作品是体现人性的,人性是永恒的,钱钟书的《围城》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有异曲同工之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嘴脸和灵魂,不是挺难得的嘛。这点说得太幼稚了。显然,萧先生是不认真学习文学的,却又爱对文学家指手画脚。
2.道德是自己拿来实践的,而不是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拿来指责别人的。该文却处处透出这个倾向,凭什么人家不能做个庄子一样的人物,凭什么人家不能‘自私’,如同王青松夫妇辞去北大教职,上山植树、种田、放牧,碍着谁了?怎么不行了?有个性、有个人追求也该招致是非了?我也不喜欢中国人明哲保身,不敢抗争,但要抗争你自己先去抗争,你用你的行动去感染其他人一起来抗争,你凭什么去指责别人没有抗争?别人不带学生,只要是被允许的;别人研究得广而不精,那是他的学问水准,也是他的自由选择,这也不行?你能指着一个天才说,你该发现这个基因编辑工具的,你却无耻地发现不了,竟叫默默无闻的韩春雨给发现去了?萧先生心说写此文不出于嫉妒,读起来就是万分嫉妒,嫉妒钱钟书、杨绛夫妇名气太大,贡献不如人们所想的大。
3.说什么杨绛太爱丈夫,终于解脱了,她生前其实并未达到解脱的境界,换句话说,这些年的超脱样儿她其实是装出来的了,人不真诚,心口不一,罪加一等。萧先生怎么不颂扬她忠贞不二,她的爱情伟大?却说她把丈夫占为己有,还不允许人家全面研究。丈夫是她的,她在法律上有继承她丈夫遗产的权利,你一个外人瞎讲什么?评判人家“太爱丈夫”?
当然话说回来,人一走,任世人评说。钱钟书、杨绛夫妇到底是什么面目,爱褒爱贬,各人自便。我并不因为喜欢《围城》和《洗澡》而刻意要维护两位作家的声誉,只是这个“辣笔”萧三匝自己都没点现代理念,他才够封建传统的,混淆了逻辑,却要站出来澄清这个那个,让人忍不住回两句。
读这篇“忌日反调”,还有一种感觉油然而生,那就是无奈。也许在中国这样的学者文人还是很多的吧,中国真是前路茫茫。一个处处用道德去评价他人的社会,是最不宽容、最无道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