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爸为了儿子的成才可以付出一切。他倾尽全家之力,把小Q弄进城里读好幼儿园、好小学,可是因为期望过高,给孩子施加了太大的压力,孩子学习一直不见起色,并且压抑内敛、满腔愤怒。当Q爸得知这个方法不对路时,他立即停止打骂,取消高要求,只要孩子用心学习,就予以肯定。从此,他一听到有什么好的教育理念,就努力提升自己;一听到有什么优质资源,就努力推荐给小Q。他又看到小Q在作文中说他渴望养狗驯狗,Q爸就跟小Q约定,只要小Q在本学期期末考中各科略有突破,就给他买一条高智商的金毛犬。

我跟Q爸说,纯种金毛实在昂贵,即使不纯的也不便宜,他肯为小Q如此投入,一定会收获小Q对他的爱。要知道,从前小Q可是非常害怕爸爸的,因为爸爸要求苛刻,凶巴巴的,唯分数是论。不过,Q爸说:“只要孩子成才,他爱不爱我无所谓;望子成龙的父母就是这样想的。”

嘿,这么一说,可见Q爸还是没有领悟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我们力求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因此宣扬“美和理想,爱和自由”,假如一个孩子连爱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那他又会是什么样的人才呢?准是一个心理不平衡,不懂得“爱与被爱”这一人生真谛的人。而一个人不懂得这一真谛,对爱与被爱处于无意识状态,既不知道得没得到过爱,也没想过给予人爱,他的内心犹如一座孤岛,他与外界尚未建立亲密关系,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毕竟人是社会的动物,谁见过一个缺爱或爱无能的人是幸福的呢?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心态正常的人,一个内心幸福的人,然后才去培养一个人才,乃至天才。否则,一个有才华甚至有天分的人,他可以站到善良与正义的对立面,无所不为。这样的反面教材不计其数。

当然,我不是主张要培养“孝子”。我排斥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所谓“孝顺孝顺,首先要顺”,只能培养出武志红笔下的“中国巨婴”,那些巨婴个个是可悲可怜的,连一个成形的“人”都谈不上。我是主张要教孩子学会爱,懂得爱。

这个时候,W妈质疑了:“怎么去爱,难道是需要教的?其实,爱是不学而能的。爱是一种本能。只要父母爱孩子,孩子自然会爱父母。这是一个以身作则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要分人对待。有一回,我和W妈带孩子一起出门。W妈给两个孩子各买了一个布丁。小鱼是大孩子,速速吃完了,见小W还在吃面包、玩玩具,就问他:“你的布丁吃完了吗?”W妈立即拿出小W的布丁来,使劲推给小鱼吃。我回转来,不知前文,以为小鱼吃了自己的布丁,还要吃弟弟的,就说小鱼不讲原则。小鱼显得很委屈。回家后,我问小鱼怎么要弟弟的布丁呢,小鱼才说,她只是问弟弟吃完没,我便明白了,她确实没有索要布丁的意思,她所要表达的就是字面上的全部意思,绝没有潜台词,但W妈是生性敏感的人,小W也是从小很会察言观色的孩子,她因此认为小鱼话里有话,她在巧妙地表达还想再吃一个的愿望。这个小小的误解使我悟出一点,“爱”这种东西实在微妙,只有亲父母(同时是看护人)才是自己孩子的心理专家,用到别人的孩子身上,就不灵了。

有的孩子是敏感内敛的,父母一言一行,他们全很在意,并且他们处处以模仿父母为荣,总想叫父母看见他,所以从小尽力讨好父母,努力表现得跟父母一模一样;而另一些孩子则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他们心灵开放,一心向外探索,哪管父母在一旁照料多少、说教多少?他们只要我行我素,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后者,父母不留意教导孩子如何关爱家人、关爱他人,他可是真不上心的。许多妈妈说,她平时对孩子多么用心,可是她一生病,孩子照样做自己的功课,连问也不会问候一声。但其实,他需要提醒,只要父母请他来帮帮忙,并且对他的付出表示感激,他就会领悟爱的涵义。

毕淑敏说,爱是一面宽阔光滑的回音壁。一个孩子只有在他付出了爱,并且得到别人的回应和认可,他意识到了自己被需要、自己的存在有价值,他才会觉得自己被爱。这一观察,我觉得十分敏锐,结论也十分恰当。

今天因Q爸的一句话引出我的一点感想,总结如下:

1.爱和被爱,这一组关系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概念。

2.被爱,是孩子的内心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满足。

3.去爱,是孩子要学的一门功课,也是父母必须给予回应的一门功课。

4.敏感的父母培养敏感的孩子,并且不容易理解不敏感的那一类孩子。反之亦然。

作者原创,谢谢阅读!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