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相对于结果,更应该让孩子知道原因

我们的孩子多数并不知道中国古代数学的历史为什么和它辉煌的文明不相称的原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不言而喻,作为中国学生应该对中国数学的历史要多少有些了解。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这样做非常不容易。

中国的数学在近代基督教传入之前几乎是一个完全独立发展的体系,很少能够找到中国数学和欧洲与西亚融合交流的痕迹,这让人感到遗憾。

在成吉思汗征服欧洲的时候,他们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就数学来说,并不明显。在他们征服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而建立元朝之后,吸纳了中原文化的他们对于西边的欧洲失去了兴趣。

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里,东西方的交流更多的是在贸易,丝绸之路上面来来往往的商队贩卖和驮运的商品里没有数学最高成果的地位,而地壳的变迁、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带来的气候变化也不断地加剧旅途的艰险。

就数学来讲,神秘的东方之国就这样的与世隔绝。我们的祖先也曾经创造了数学上的奇迹,在某些数学领域也早于西方和西亚数学家的贡献,遗憾的是,这些数学成就对于中国以外的国家贡献很小,相比之下,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与活版印刷这些更实用的东西对那些国家的影响要大得多。造纸与活版印刷使得西方国家的文明加快了在国民中间普及的速度,而火药和指南针加快了西方国家扩张的步伐,终有一天,西方人拿着我们的发明闯进了我们的家门。

在中国,数学的源流也像所有其他科学源流一样,在汇入近代科学这个海洋之前,中国在数学方面就已经取得了一些相当卓越的成就。在黄河流域比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的人们更早地开始使用十进制记数法以及留出空位来表示零,十进制的度量衡制也随之一道发展。到了公元前1世纪,中国的工匠就使用十进制刻度的滑动卡尺来检验工件的精度了。

中国的数学思想总的来看始终是深刻的代数学思想,而不是几何学思想。在宋朝和元朝——公元12世纪至14世纪,中国学派在解方程方面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因而以巴斯卡的名字所命名的那种三角形,公元1300年间在中国就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了。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类事例,我们称之为卡登悬置的联杆和枢轴环系统,在中国,早在卡登时代以前一千年就已普遍得到应用了。

在唐朝,为了官方在科举中使用,将最重要的一些数学书汇编成集,在8世纪开始付印。但是,就我们所知,直到1084年,才印出第一部。在王孝通于大约公元625年写的一部著作中,有中国数学中第一个比《九章算术》中更复杂的三次方程。

《九章算术》的一个重要版本,出版于宋朝的1115年。从宋朝末期到元朝初期,是中国古代数学有重大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数学家很活跃,出版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书。有这样一些数学家:秦九韶——他的书完成于1247年;李冶——他的书分别完成于1248年和1259年;杨辉——他的书分别完成于1261年和1275年,以及其中最卓越的朱世杰——他的书分别完成于1299年和1303年。

秦九韶把孙子遗留下来的不定方程又重新拾起。他还是为零规定了一个单独的符号“0”的第一个中国人,又是将求平方根的方法——如在推广到解高次方程,并导出我们今天称作霍纳 《九章算术》中给出的方法的求解代数方程的数值方法的数学家之一。我们如此称呼这种方法,是由于它被英国教师霍纳独立发现,并发表于1819年。他完全不知道,他是重新发现了一个古代中国的计算方法。对李治之所以有特殊的兴趣,是由于他为负数引进了一个符号:当在中国的算筹记数系中书写负数时,在右边的那个数字上斜着画一杠。

杨辉的一些著作是《九章算术》的某种扩展,他实质上用了我们现在的方法灵活地运算十进制的小数。杨辉还给出了所谓帕斯卡三角形最早的、保存至今的表示法,这在后来朱世杰于1303年写的一部著作中又出现了。朱世杰说该三角形在他那时代也是古已有之。看来,二项式定理,在中国也早就知道了。朱世杰的著作极其精彩地叙述了中国的算术——代数方法,这些方法一直流传至今。他采用现在人们熟悉的矩阵方法,并且他的消元法和代入法可与西尔维斯特的方法比美。

南宋时期继椟产生不少数学家,他们常为天文学家们服务,但是,他们在数学工作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新东西。就像在唐朝初期,人们能发觉印度的影响那样,在元朝末期,人们能找到阿拉伯的痕迹。在古代中国数学中,很少见到希腊或拉丁的直接影响。只有明代数学,在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后,西方的影响才渐渐显著起来。

在古希腊数学衰落之后,中国数学成为世界上最兴旺的数学之一。当西欧进入其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在腾飞,其许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

我们至少应该让孩子知道下列几个成就都是中国首先取得的:

1.创造十进位置制。

2.承认负数。

3.得到π的精确值。

4.得到代数方程的数值解法(西方称之为霍纳方法)。

5.展现出贾宪算术三角形,西方称之为帕斯卡三角形。

6.熟悉二项式定理。

7.用矩阵方法解线性方程组。

8.用所谓中国剩余定理解齐次同余式组。

9.发展十进制分数,即小数。

10.三项法,即比例算法。

11.盈不足术,西方称之为双试位法。

12.展开高次算术级数,并把它们应用于插值。

13.画法几何。

中国数学上的许多发现,最终经由印度和阿拉伯传到欧洲。另一方面,在明朝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前,中国数学基本上没有受到西方的影响。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徐光启的帮助下,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译成中文,这对中国数学家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欧阳绛和张良瑾在他们的学术札记中列举了19世纪以前的二十六部中国各个时期古代的数学著作。这基本上包含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全部成就。

中国的数学,在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以前,只是一堆表面上自明的命题以及可以运用逻辑从它们导出的推论。虽然进步很大,成果丰富,有些成果还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的数学,但是却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成果之间缺乏联系,也就是说没有完整的体系,这使得进一步的发展变得困难。这很类似在欧几里得之前整个巴比伦和希腊的数学的情形,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凌乱的库房,尽管里面的好东西很多,但是人们理不清它们的头绪,只是到了20世纪,我们的科学家们才在西方的现代数学体系框架下重新整理我们前人的数学遗产。

第四部分  让孩子学习东方数学的精髓

孩子从印度数学中能学到什么

“你还记得印度吗?”我试探着问,有些小心翼翼。

“记得。”女儿回答得干脆利落,似乎不明白为什么要问她这么低级的问题。

“印度在印度板块上面——而且——那里的蛇会跳舞。”不等我醒过神来,她已经是连珠炮一样的“开火了”。

“它挤出了一座喜马拉雅山脉还有青藏高原,最终切断了丝绸之路还造成了西北地区的干旱,还有——”急匆匆喘了一口气,她又接着说,“印度板块撞击欧亚板块之前走了2000多公里的路呢。”

“好,好,好!我知道了。”赶紧打断她,我还要给她介绍印度在整个中世纪期间的数学呢。

时隔大约一年之后,我再提到印度的时候,没有忘记向女儿提出关于板块理论的问题,借以考验在本书开始的那些部分里给女儿讲过的那些地球的故事是不是已经被她毫不客气地扔到遥远的太平洋里去了。

现在的家长知道逾迦的很多,可是对印度数学知之甚少,他们很少考虑孩子能从印度数学里学到什么东西。印度数学是个什么样子呢?说这些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看横亘在我们之间的那座世界屋脊。

据地质学的调查,喜马拉雅上的抬升过程断断续续,有时候基本停滞,有时候异常活跃,在距今天1万年左右那段时间是最为活跃的时期,每年竟然会升高7厘米,假如一直按照这个速度,很容易想像,喜马拉雅山脉早就穿过对流层了,那时候的登山队员的穿戴将和宇航员的太空行走不会有太多的不同。看看今天的新疆和西藏的地图你就知道,那件事情没有发生,否则,就会有面积更大的沙漠摆在那里,即使这样,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依然,不但改变了大气环流从而改变了北面的气候,也改变了那个时候人们的交流。

这样看来,在远古人类的早期,印度与北面的中国和西面的波斯一定存在较多的联系,而且,甚至比与波斯的联系还要多一些。只是后来的某一段时期被中断了。比较语言学也支持这样的观点。

由于缺少可靠记录,对古代印度数学的发展知道得很少。我的女儿和其他孩子一样,对于印度的数学更是一无所知,在他们的记忆里顶多是一些能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蛇,还有,就是知道那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路护送唐僧取经要去的地方就是印度。

在莫恒卓达罗(位于今天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东北)发现5000年前一座城市废墟上保存着印度最早的历史遗迹。种种迹象表明,它曾有过较宽的街道、砖房和有砖铺的洗澡间的公寓、布满城市的排水系统和公共游泳池。这说明,那里有着与古代埃及、巴比伦相类似的先进的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古印度时候的人有了书写、计算和度量衡的体系。

大约4000年前,不知道是气候的原因还是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很多人从中亚细亚的大平原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这些人被称做雅利安人,是从一个意为“贵族”或“土地所有者”的梵文字来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留下来了,另一些人不知道循着哪一条路线,向西漫游到了欧洲。

雅利安人的影响慢慢地扩展到整个印度和现在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在头一个千年中,他们完成了书写和口语的梵文。他们对种姓制度的引进也是起过作用的,尽管这个制度对于维系当时的统治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现在看来是那样地令人深恶痛绝。

在公元前6世纪,达里乌斯的波斯军队入侵印度,但没有造成长久的战乱,侵略者很快撤退了。随之而来的和平时期产生了两位伟大的印度学者:语法学家普宁宁和宗教领袖释迦牟尼。这也许就是“绳法经”产生的时代。它们是在数学史上有意义的宗教作品,你也可以这样认为,即使是侍奉上帝抑或佛祖也离不开数学。

绳法经在讲到设计祭坛时运用了几何法则,并且表明作者是熟悉毕氏三数的,只不过他们使用的工具不是古希腊的圆规和直尺,而是用一根长长的绳子,在祭坛的建筑工地上拉来拉去。

在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6年暂时征服西北印度后,建立了莫尔雅帝国,并立即扩展到全印度以及中亚细亚的一些地区。最著名的莫尔雅统治者是乌索库,那是在公元前272-前232年, 他在当时印度的每一个重要城市立了大石柱,有些至今还在。我们对这些石柱很感兴趣,它们是现代数字符号保存下来的最早样本。

在乌索库之后,印度遭到一系列的侵略,直到笈多王朝,才处于印度本土皇帝的统治之下。笈多时代是梵文复兴的黄金时代;印度成了学术、艺术和医学研究、发展的中心。富有的城市兴起了,还建立起一些大学。重要的天文学著作《苏利耶历数全书》相传为太阳神苏利耶所著(意思是:太阳的知识),该书即成书于这个时期。

印度数学从这个时期才开始对天文学比对宗教更有用。

公元6世纪,乌贾因天文学家费腊哈米希拉的五卷本著作《历数全书》完成。它是以较早的《苏利耶历数全书》为基础的,其中,包括早期印度三角学的一个很好的概述,以及显然是从托勒密的弦表导出的正弦表。

坦白地说,古希腊、巴比伦和中国数学对印度数学的影响程度和反过来的影响程度,仍然说不清楚,但是,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是存在的。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的重大好处之一是东西方之间的学术交流,并且从很早时代起,印度就既和西方也和远东交换使节。

大约在公元450年到14世纪末,印度又受到许多次外来的侵略。匈奴人先来闹了一阵,不久,在8世纪,阿拉伯人又来了;到11世纪,波斯人也不甘寂寞。

在这个时期,有几位著名的印度数学家。其中有:大小两个阿利耶波多,婆罗摩笈多,摩诃毗罗和婆什迦罗。这些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比记忆西方人的名字还要困难,好在这本书不是教材,也没有老师会出题来折磨你和你的孩子。

大阿利耶波多活跃于6世纪,出生在著名的恒河岸边离现在巴特那不远的地方。他写了一部称做《阿利耶波多书》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第三章讲的是数学。两个阿利耶波多常被混淆,也许他们的著作没有被正确地区分开。

婆罗摩笈多是7世纪最著名的印度数学家,他生活和工作于中印度的乌贾天文中心。在628年,他写了《婆罗摩笈多修订体系》。这是一部有二十一章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第十二章和第十八章讲的是数学。

摩诃毗罗来自南印度的迈索尔,他活跃于公元850年前后,并写过关于初等数学的书。婆什迦罗生活于费腊哈米希拉和婆罗摩笈多的家乡乌贾因。他的著作《天文系统极致》写于1150年,比早500多年的婆罗摩笈多的著作改进不大,这也说明那个500年左右的时间里印度的数学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而且与外面的交流也不多。

《丽罗娃提》和《算法本源》是婆什迦罗著作的重要的数学部分,它们也许是两个独立的著作,是分别讲算术和代数的。

西方人在“民族主义”这个问题上显然要比东方国家开放一些,至少他们一直认为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他们不断地把其他国家的各类著作,只要是他们认为有些价值,统统地翻译过去,而且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意思或者有其他什么羞辱的感觉。婆罗摩笈多和婆什迦罗著作的数学部分于1817年被科尔布鲁克译成英文。《苏利耶历数全书》于1860年被伯吉斯译出,摩诃毗罗的著作于1912年由让迦卡利阿翻译发表。

据说,古印度在计算加法时,是从高位算起,这与我们通常从低位算起恰恰相反。这似乎与古印度人的书写材料有关,他们既没有埃及人的纸草,也不善于利用巴比伦人的黏土板,他们可能是黑板最早的使用者,随擦随写,这给他们先从高位算起提供了方便,书写顺序和计算顺序一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很独特的选择。

显然,不同地区人们的书写材料很自然地使用本地区最初最容易找到的材料,而书写材料的选择对于后世很多文化特征及其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看来,纸张的发明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纸张被发明和广泛应用之前,印度人的计算工具是最廉价的,这肯定会对他们发展算术运算有好处,事实也是这样。

很少有人知道,现代初等算术运算方法的发展,起始于印度,可能在大约10世纪或11世纪,它很快就被阿拉伯人采用,后来传到西欧,在那里,它们被改造成现在的形式。这些工作受到15世纪欧洲算术家们的充分注意。

印度有不少有才华的算术家,并且对代数作过重大的贡献。我们对于印度算术的了解多半来自婆什迦罗的《丽罗娃提》。丽罗娃提不仅是一个书名,它还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婆什迦罗的女儿。据说司命星预言,如果婆什迦罗的女儿不在某一个吉利日子的某一个吉利时辰结婚, 不幸的命运就会降临。 到了那天, 正当新娘子等待着 “时刻杯”中的水平面下降到那个吉利时刻的时候,一颗没有镶嵌牢固的珍珠从她的头饰上掉下来,恰好堵在杯孔上,水不再流出了,因而幸福的时刻未被注意地悄悄溜走了。女儿为此伤心不已,为了安慰女儿,婆什迦罗以她的名字命名了这本书。由此可见,婆什迦罗不仅是一个不错的数学家,也还是一个不错的父亲。

印度数学另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是反演法,即从已知条件逐步往回推。例如,婆什迦罗在《丽罗娃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问题:“带着微笑眼睛的美丽少女,请你告诉我们在哪个地方除以10,我们就乘以10;在哪个地方加上8,我们就减去8;在哪个地方取平方根,我们就自乘。”他们的学校课本常常被写成诗,并且这类问题也常用于社交娱乐,这自然让人们想到,在社交场合的这种娱乐方式显然要比讲那些不伦不类的“段子”对一个民族来说更意义非凡。

因为对每一个运算都以其逆运算来代替,所以称为反演法,通过已知条件推算答案,这正是我们现代解此类问题所常用的方法。

印度人计算过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的和,解决过单利与复利、折扣以及合股之类的商业问题,说明印度在那个时期商业的形态多种多样。他们还解决过类似于现代课本中的“混合”和“水池”问题。

印度人很自然地接受了负数和无理数,并且知道具有实解的二次方程有两种形式的根。他们用熟悉的配方法统一了二次方程的代数解。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中经常使用。与西方的教育家不同,我们的老师似乎不太愿意告诉学生这种方法也叫做“印度方法”。

印度人在不定分析中显示出卓越的能力,也许是在数学的这个分支中首先提出一般方法的。不像丢番图那样,对一个不定方程只求随便一个有理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好像非常执着,致力于求所有可能的整数解。不过,印度人在不定方程上的工作,传到欧洲太迟了,以致对处于主流位置的西方数学没有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

印度人对几何学并不精通,严格的证明也不常有,公理的体系是不存在的。他们的几何学多半是凭经验,并且一般是与测量有关,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与他们的宗教传统有关。

大多数在中学学过几何的学生已经见过毕氏定理的婆什迦罗剖分证明——少数老师不知道什么原因并没有把这种解题方法告诉学生——然而使用的是几何方法。

印度人和古希腊人一样,把三角学当作他们的天文学工具。他们用我们熟悉的度、分、秒划分法,并制作了弦表——是半弦表,而不是希腊人所作的弦表。

印度人采用正弦、余弦和正矢的等价概念。他们用关系式计算半角的正弦。在其天文学中,他们解平面的和球面的三角形。他们当时的天文学本身水平很低,在观察、收集、核对事实以及导出规律方面都很拙劣,他们的宗教似乎比较宽容,对于天体的运算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印度人使用他们更为熟悉的算术方法来描述三角学问题,而不是从几何上来描述,可以想像,用抽象的方法比用形象的方法给人们造成的困惑更多。

印度数学在婆什迦罗之后确实倒退了,直到18世纪,才又有起色。1907年,印度数学学会成立,两年之后,印度数学学会杂志创刊于马德拉斯。

关于数学史的教科书在讨论到印度时,有一些矛盾和混乱。这也许在不小程度上由于印度学者们的著作比较晦涩,比较难懂。

在希腊和印度数学之间存在许多差别。首先,搞数学的印度人原来把他们自己当作天文学家, 这样, 印度数学多半只充当宗教和天文学的 “侍女”;而对于希腊人来说,数学则独立存在,并且是为了它本身而进行研究的。

其次,由于种姓制度,在印度,数学教育几乎全属于僧侣;在希腊,数学的大门对任何一个认真研究它的人都是敞开的。

还有,印度人是有造诣的计算家,却是拙劣的几何学者;希腊人在几何学方面十分出色, 而对计算工作不那么认真。 甚至印度三角学 (在这方面, 他们是有贡献的) 实质上也属于算术; 而希腊三角学则具有几何的性质。

印度人非常独特,他们用诗的形式来写作数学,并且他们的著作语言含糊而且神秘;希腊人则致力于表达的清楚和逻辑性。印度数学多半是经验的,很少给出证明和推导;希腊数学的突出特征是它坚持严格的证明。

印度数学缺乏选择性,高质量和低质量的数学往往同时出现;而希腊人看来具有区别高质量与低质量以及保持前者、抛弃后者的天性。正如穆斯林著作家阿尔·比鲁尼在其名著《印度》中说的,与普遍高质量的希腊数学相反,印度数学是:“珍珠和酸枣的混合”。

希腊数学与印度数学之间的差异,今天仍存在于我们的初等几何和代数课本中;前者是演绎的,后者则常是规则的汇集。

奇特的墓志铭

让我们说说丢番图,丢番图不是什么“图”,而是一个人的名字。

说起数学家丢番图的生平,还有一则别开生面的记载,在一本《希腊诗文选》中收录了丢番图的奇特的墓志铭:

墓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路程。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才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宁馨儿,

享年仅及其父的一半,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这独特的墓志铭就是丢番图一生的履历表,而且它本身就是一道耐人寻味的年龄计算题。

都说学习语言需要环境,有了语言环境,效率大增,学习数学也是这样,有一个数学环境对于学好数学和提高效率至关重要。不过,不要着急,创造数学环境并不太难,只要注意经常使用数学语言,长期积累,自有成效,你看看,丢番图连墓志铭都不忘记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

古罗马时期,其政治、军事日益强大,它雄踞西方,称霸一时。它在经济上曾经很是繁荣,技术上也有不少的成绩,但它在科学上、在科学思想上几乎无所建树。

古罗马以基督教为国教,实行思想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古希腊时期那种活跃的学术气氛已经不复存在,新鲜的思想得不到萌芽的机会,数学科学更是举步不前。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数学科学家只有丢番图、帕波斯和希帕蒂娅。

丢番图大致活动于公元250年前后,其生平不详。他的著作《算术》和关于所谓多角数一书,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数学论文。

《算术》共13卷,现存6卷。这本书可以归入代数学的范围。代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未知数,并对未知数加以运算。

它根据问题的条件列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如我们前边关于丢番图年龄的计算。丢番图,他被后人称作是“代数学之父”。

希腊数学自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后,兴趣都在几何,他们认为只有经过几何论证的命题才是可靠的。为了逻辑的严密性,那个时代代数也披上了几何的外衣。所以一切代数问题,甚至简单的一次方程的求解,也都纳入僵硬的几何模式之中。直到丢番图的出现,才把代数解放出来,摆脱了几何的羁绊。某些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是重要的几何定理,而在丢番图的《算术》中,只是简单代数运算法则的必然后果。

丢番图认为,代数方法比几何的演绎陈述更适宜于解决问题。他在解题过程中显示出高度的技巧和独创性, 在希腊数学中堪称独树一帜。

如果丢番图的著作不是用希腊文写的,人们就不会想到这是希腊人的成果, 因为看不出有古典希腊数学的风格, 从思想方法到整个科目结构都是全新的。如果没有丢番图的工作, 也许人们以为希腊人完全不懂代数, 有人甚至猜想他是希腊化了的巴比伦人。

丢番图在《算术》中, 除了代数原理的叙述外, 还列举了属于各次不定方程式的许多问题,并指出了求这些方程解的方法。为了表示求未知数及其幂、倒数、 等式和减法, 他使用了字母的减写, 用并列书写表示两个量的加法, 量的系数则在量的符号之后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在两个数的和与差的乘法运算中采用了符号法则。他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 并认识到负数的平方等于正数等问题。

丢番图在数论和代数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道路。这是人类思想上一次不寻常的飞跃, 不过这种飞跃在早期希腊数学中已出现萌芽。

丢番图的著作成为后来许多数学家,如费马、欧勒、高斯等进行数论研究的出发点。数论中两大部分均是以丢番图命名的, 即丢番图方程理论和丢番图近似理论。

丢番图的《算术》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它仍不失为一部承前启后的划时代著作。

再说古罗马时期的另一位科学家帕波斯,他最有价值的著作是《数学汇编》。

公元4世纪,希腊数学已是强弩之末,“黄金时代”的几何巨匠已离去五六百年了,到公元146年,罗马人占领亚历山大后,科学便凋谢了。

公元后,除了托勒密等科学家有所建树外,理论几何的活力已经用完。在此情况下,总结数百年来前人披荆斩棘所取得的成果,以免年久失传,已经十分重要和必要。

帕波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着手搜集整理前人的成果,把它们编成了重要的著作:《数学汇编》。

《数学汇编》在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不仅仅是它本身有许多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记述了大量前人的工作,保存了一大批现在在别处无法看到的著作。它和普罗克洛斯的《概要》是研究希腊数学科学史的两大原始资料,功不可没。

帕波斯还写过关于地理、音乐、流体静力学等方面的书,注释过托勒密、欧几里得的著作,博学而多才。

科学家希帕蒂娅,很多人认为她是古希腊时代的终结者,我在这里介绍她,完全是因为希帕蒂娅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女科学家、哲学家,在一个普遍以男性为主导的古代封建社会里尤为罕见。这使我的女儿十分振奋,因为在这之前,和这之后太多的年代里,很少有女性数学家彪炳史册。

希帕蒂娅早年跟随父亲学习,她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是帮助父亲评注托勒密的数学名著《大汇编》,还协助其父编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据古代一本辞典记载,希帕蒂娅还评注丢番图的《算术》和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等名著,可惜这些评注本都已失传。

不可思议的是,希帕蒂娅也在亚历山大从事科学和哲学活动,讲授数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她的哲学兴趣比较倾向于研究学术与科学问题,而较少追求神秘性和排他性。

更令人叹服的是,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希帕蒂娅成为亚历山大的新柏拉图主义学派的领袖。由于她的学术声望,甚至有的基督徒也拜她为师。但是,早期的基督徒在很大程度上把科学视为异端邪说,把传播希腊传统文化视为异教徒加以迫害。公元415年,希帕蒂娅被信奉基督教的一群暴民私刑处死。

她的悲壮身世,成为一些文艺作品的主题,著名作家金斯利把她写进小说《希帕蒂娅》中。小说中的希帕蒂娅,聪明、美丽、展雄辩之才又虚怀若谷,是力量与柔媚的完美结合。

女数学家,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希帕提娅遭到基督徒的野蛮杀害。她的死标志着希腊文明的结束,亚历山大里亚大学有创造力的日子也随之一去不复返了。100多年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的学校,严禁研究和传播数学。不久,公元641年,阿拉伯人攻占亚历山大里亚城,图书馆再度被焚——第一次是在公元前46年——希腊数学悠久灿烂的历史,至此终结。

希腊数学的成就是辉煌的,它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衡量,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比希腊数学家取得具体成果更重要的是:希腊数学产生了数学精神和不朽的数学思想——即数学证明的演绎推理方法。

数学的抽象化以及自然界依数学方式设计的信念,为数学乃至科学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由这一精神所产生的理性、确定性、永恒的不可抗拒的规律性等一系列思想,则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除了三大数学家以外,埃拉托斯色尼的大地测量和以他为名的“素数筛子”也很出名。天文学家希帕库斯制作“弦表”,是三角学的先导。

“素数筛子” 现在是小学六年级的课程, 在那里被称作 “质数” , 我在女儿上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开始和她玩“素数筛子”的游戏,很快,她就记住了100以内的素数,而且知道如何筛选这些素数。

孩子喜欢优美的曲线

孩子从中学开始就开始进入曲线的学习,而且,除了自己放弃,没有终点。几何学的最高境界是曲线,直线是曲线的一种,是一个特例,也是小学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你一定看过这样的场景:舞台上方投下一束光,舞蹈演员在这束圆锥形的光束中间翩翩起舞。在数学的圆锥中间跳舞的顶尖好手要数阿波洛尼乌斯了,不过,他擅长的不是舞步,而是曲线。

对于阿波洛尼乌斯,除了圆锥曲线,我们所知甚少,“甚少”是多少?趋近于零。

曲线,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飞鸟在空中掠过的痕迹,飞驰的汽车动人的车身,舞台上表演演员的动作,画家笔下的线条,都有给你带来美感的曲线。

没有人不喜欢曲线。

阿波洛尼乌斯是几何学中研究曲线的高手。他写的书《圆锥曲线论》也成为了经典。

阿波洛尼乌斯的《圆锥曲线论》把前辈所得到的圆锥曲线知识,予以严格的系统化,并做出新的贡献,对17世纪数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阿波洛尼乌斯比阿基米德小大约25岁,大约——又一个大约,公元前262年生于南小亚细亚的珀加。

我们还大约知道,讲起来很简单,他年轻的时候曾到亚历山大里亚就学于欧几里得的后继者,并且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后来,他访问西小亚细亚的别迦摩,在那里,有按亚历山大里亚的式样新建的大学和图书馆。以后他又回到亚历山大里亚,约在公元前190年于该城辞世。

虽然阿波洛尼乌斯是一位有名望的天文学家,也写过多种数学著作, 但是他之所以出名, 主要是由于非凡的《圆锥曲线论》, 并以此在同辈中赢得了“伟大的几何学者”的称号。

阿波洛尼乌斯的《圆锥曲线论》共分八卷,约有400个命题,是对于这种曲线的全面研究,并且完全取代了梅纳科莫斯、阿利斯蒂乌斯和欧几里得关于这个课题的早期的著作。遗憾的是现在只找到前七卷,前四卷是希腊文的,后三卷只有19世纪的阿拉伯文译本。

前四卷中的一、二、三卷可能是以欧几里得以前的将近800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写成的,讲的是圆锥曲线的一般基本理论,而以后的各卷则作了极为深入的研究。

在阿波洛尼乌斯之前,希腊人从三种形式的圆锥曲面——依锥顶角小于、等于或大于直角而分——导出圆锥曲线。以垂直于一条母线的一个平面截上述三种锥面之一,分别得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这里只考虑了双曲线的一支。而阿波洛尼乌斯在第一卷书中,依现在熟悉的方法从一个直圆对顶锥或斜圆对顶锥得到所有的圆锥曲线。

“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这些名称都是阿波洛尼乌斯提出来的。

阿波洛尼乌斯《圆锥曲线论》的第二卷,讨论渐近线和共轭双曲线的性质以及切线的作图。

第三卷包括一些定理。例如:

若一条圆锥曲线上的任意两点A和B处的切线交于C,并与过B和A的直径交于D和E,则△CBD和△ACE面积相等。

还有极点和极轴的调和性质(类似于我们在射影几何初等教程中见到的那些课题)以及关于相交弦线段乘积定理。作为后者的一个例子——现在,有时称之为牛顿定理。

在第三卷末叙述了有心二次曲线的著名的焦点性质。在整个著作中,既没有讲到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性质,也没有讲到抛物线的焦点。这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据帕普斯说,欧几里得就已知道这些性质。古希腊没用“焦点”的专门术语,此术语是开普勒后来带头使用并沿用至今的。

在第四卷中,证明了第三卷中的极点和极轴的某些命题的逆命题。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一对对相交的圆锥曲线的定理。

第五卷是尚存的几卷书中最值得注意的,也是最有独创性的。他把法线当作从一点往该曲线作的最大和最小线段来处理。讨论过一给定点的法线的作图和计算。此课题被推进到这个地步:人们能写出三种圆锥曲线的渐屈线——法线的包络线的笛卡儿方程!

第六卷包括关于相等的和相似的圆锥曲线的定理和作图问题:讲述如何在一个给定的直锥上求一个得到给定的圆锥曲线的截面。

第七卷包括一批涉及共轭直径的定理,例如:关于在一对共轭直径的端点对有心圆锥曲线所作切线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恒等的定理。

《圆锥曲线》是一部巨著,但是,由于内容广泛、解释详尽以及对许多复杂命题叙述奇特,读起来相当吃力。

出于父母教育孩子的需要,一般来说,知道上面这些也就够了,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上高中,圆锥曲线的课程还不是孩子头疼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早一点给孩子灌输这方面的思想,孩子无疑会受益匪浅。

孩子从哪儿获得解题思路

任何一个受过正规初等教育的人都知道阿基米德这个名字。我们的孩子自然也应该知道,知道得越早越好。后人对阿基米德给以极高的评价,常把他和英国的牛顿、德国的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三个贡献最大的数学家。与其贡献不太相配的是,他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

阿基米德,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生于地中海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卒于同地。早年在当时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学习,以后和亚历山大的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他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据说他确立了力学的杠杆定律之后,曾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翘动地球!”

孩子学习数学有困难,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思路不够开阔。我们说那个孩子特别聪明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是在称赞孩子那不寻常的思路。所以,开阔孩子的思路是孩子学好数学的一条必须要走的路。但是,如果你仔细分析,我们今天所赞赏的那些聪明孩子的思路并不新鲜,我们感到惊奇的倒是孩子从那里获得的这些思路。事实上,这些思路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灵光乍现的结果。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那些优秀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他们会先讲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在从这个故事的分析中总结、抽象出一个思路,然后,用这个思路来求解一些例题,随后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和提高熟练程度,接着会再来一些这类题的变形,再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最后再归纳总结一遍。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简单说吧,这个过程就是:故事、抽象出思路、示范解题、练习、变形、再练习、总结。一共七步,缺一不可。我们孩子现在的问题是,他们很少获得故事开头的数学教学,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说明,即使是在大学里,学生对于那些伴随着精彩故事的学习总是最受欢迎。我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肖灼基是我的导师,两年的学习里,没有一节课是没有故事的,而他还不是最会讲故事的。

在我给女儿讲用间接法求解难题时,我就曾经给她讲过阿基米德的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因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由于没有相应的仪器,阿基米德很发愁。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皇冠是否掺假。阿基米德高兴得跳起来,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腊语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将这一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排去液体的重量总结在他的名著《论浮体》中,后来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称于世。

从某种角度来说,孩子们所学习的数学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使得数学学习由枯燥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这些故事本身还包含数学家解题的独特思路,也正是这些独特的思路,使得他们解决了前人和同时代的其他人所没有解决的问题。

传说在阿基米德晚年,在叙拉古与它的盟国罗马共和国分裂后,罗马派了一支舰队来围城。当时阿基米德负责城防工作,他设计制造了一些灵巧的机械来摧毁敌人的舰队。他用投火器将燃烧的东西弹出去烧敌人的船舰,用一些起重机械把敌人的船只吊起掀翻,以至后来罗马人甚至不敢过分靠近城墙,只要看见城墙出现像绳子之类的玩意儿,就吓得赶快逃跑。然而三年以后,即在公元前212年,该城还是被攻陷了。

据说罗马兵入城时,统帅马塞拉斯出于敬佩阿基米德的才能,曾下令不准伤害这位贤能。而阿基米德似乎并不知道城池已破,又重新沉迷于数学的深思之中。一个罗马士兵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命令他到马塞拉斯那里去,遭到阿基米德的严词拒绝,于是阿基米德不幸死在了这个士兵的刀剑之下。

另一种说法是:罗马士兵闯入阿基米德的住宅,看见一位老人在地上埋头作几何图形,士兵将图踩坏,阿基米德怒斥士兵:“不要弄坏我的圆!”士兵拔出短剑,这位旷世绝伦的大科学家,竟如此不幸地在愚昧无知的罗马士兵手下丧生。统率马塞拉斯对于阿基米德的死深感悲痛。他将杀死阿基米德的士兵当作杀人犯予以处决,并为阿基米德修了一座陵墓,在墓碑上根据阿基米德生前的遗愿,刻上了“圆柱容球”这一几何图形——一个有内切球体的圆柱体图案。

随着时间的流逝,阿基米德的陵墓被荒草湮没了。后来,西西里岛的会计官、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游历叙拉古时,在荒草丛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圆柱容球图形的墓碑,依此辨认出这就是阿基米德的坟墓,并将它重新修复了。

阿基米德为什么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圆柱容球的图形呢?这是因为,阿基米德在他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发现当中,以圆柱容球定理最为得意。《论球与圆柱》,这是他的得意杰作,包括许多重大的成就。他从几个定义和公理出发,推出关于球与圆柱面积、体积等50多个命题。

《平面图形的平衡或其重心》,从几个基本假设出发,用严格的几何方法论证力学的原理,求出若干平面图形的重心。

《数沙者》,设计一种可以表示任何大数目的方法,纠正有的人认为沙子是不可数的,即使是可数也无法用算术符号表示的错误看法。

《论浮体》,讨论物体的浮力,研究了旋转抛物体在流体中的稳定性。阿基米德还提出过一个 “群牛问题” , 含有八个未知数。 最后归结为一个二次不定方程。其解的数字大得惊人,共有20多万位!阿基米德当时是否已解出来倒是值得怀疑。

阿基米德将欧几里得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周长便一个由内、一个由外地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 求出π的估计值介于3.14163和3.14286之间。

除此以外,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著作,是一封给埃拉托斯色尼的信,内容是探讨解决力学问题的方法。这是1906年丹麦语言学家海贝格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发现的一卷羊皮纸手稿,原先写有希腊文,后来被擦去,重新写上宗教的文字。幸好原先的字迹没有擦干净,经过仔细辨认,证实是阿基米德的著作。后来以《阿基米德方法》为名刊行于世。在数学史方面,阿基米德方法是最为惊人的发现。

《阿基米德方法》主要讲根据力学原理去发现问题的方法。他把一块面积或体积看成是有重量的东西,分成许多非常小的长条或薄片,然后用已知面积或体积去平衡这些 “元素” , 找到了重心和支点, 所求的面积或体积就可以用杠杆定律计算出来。他把这种方法看作是严格证明前的一种试探性工作,得到结果以后,还要用归谬法去证明它。他用这种方法取得了大量辉煌的成果。

阿基米德的方法已经具有近代积分的思想。然而他没有说明这种“元素” 是有限多还是无限多, 也没有摆脱对几何的依赖,更没有使用极限方法。尽管如此,他的思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无愧为近代积分学的先驱。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没有一个古代的科学家像阿基米德那样将熟练的计算技巧和严格证明融为一体,将抽象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在他的研究中,先假设,再以严谨的逻辑推论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求一般性的原则而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也成为物理学之父。

《阿基米德方法》的中心思想是:要计算一个未知量,先将它分成许许多多的微小量,再用另一组微小量来和它比较——通常是建立一个杠杆,找一个合适的支点,使前后两组微小量取得平衡——而后者的总体该是较易计算的。 你可以把它叫做 “天平方法” 。 于是通过比较, 即可求出未知量来。这实质上就是积分法的基本思想。阿基米德的睿智,业已伸展到17世纪中叶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了。阿基米德运用这种富有启发性的方法,获得大量的辉煌成果,为后人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

历史上有的数学家勇于开辟新的园地,而缺乏慎密的推理;有的数学家偏重于逻辑证明,而对新领域的开拓却徘徊不前。阿基米德则兼有二者之长,他常常通过实践直观地洞察到事物的本质,然后运用逻辑方法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如浮力问题)再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如发明机械)。没有一位古代的科学家,像阿基米德那样将熟练的计算技巧和严格证明融为一体,将抽象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家长的意义,阿基米德方法是使孩子获得解题思路最为适宜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