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让孩子早日挣脱第一象限

孩子是从第一象限开始学习数学的,人类的数学发展也是从那里开始,但是今天,我们需要尽早的让孩子摆脱第一象限的限制,因为笛卡儿的出现,我们早已经具备这样的条件了。

几何学及注重逻辑和证明的几何式思考方式是古希腊数学的传统,当然是非常优秀的传统,这在一些不太讲究精确和严谨的文化背景下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在古希腊及其后的一千多年里,几何学几乎是数学的同义词,数量的研究也包含在对形状的研究之中。这种趋势直到17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在距今300多年前才渐有改变。那时候,代数学已经比较成熟,同时科学发展也迫使几何学寻求更有效的思考工具和更能量化的科学方法。在这双重刺激之下,解析几何学就诞生了。笛卡儿和费马可以算作是解析几何的鼻祖。

在德沙格和帕斯卡开辟射影几何这个新领域的同时,笛卡儿和费马就在构想现代解析几何的概念。他们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德沙格和帕斯卡的工作,这使得影射几何被人们接受推迟了很多年。科学史和现实生活一样,也有“生不逢时”这样令人遗憾的事情。即使是同一个科学家,比如牛顿,他在解析几何上的贡献也由于他在其他领域贡献的光芒四射(比如微积分、万有引力等)而显得不被人们重视。所以,你一定要感叹中国古代哲人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多么的深刻和精辟 。

这两项研究(影射几何与解析几何)存在一个根本区别,前者是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后者是几何学的一种方法。

从费马、笛卡儿、牛顿等人的著作,就知道刚开始时解析几何并不叫解析几何。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并没有任何害处,这会使孩子从小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事情发展的大致过程,从而避免概念的混淆,而概念的混淆是孩子所犯的几乎所有错误的最主要的原因。

事实上,一直要等到18世纪末,解析几何才成为普遍使用的名词。用解析几何研究几何作图,采取的是从答案循着线索回到已知,然后反过来,再从已知证明答案的方法,这是传统的解析方法,也是解析几何的原意。

在数学史上,17世纪是个创造的时代,18世纪是个推广、发展及整理的阶段,微积分如此,解析几何也一样。在18世纪里,有关解析几何的研究愈来愈多,教科书也陆续出版。

在17世纪以前,代数学本身尚未完全成熟,也使解析几何的想法未能迅速推广开来。那时,负数的观念并不成熟,尤其是几何的量不能与负数有关,所以许多可以统一处理的情形,都得分成好几个状况,分别处理,而且只有在第一象限才有图形。

人们在第一象限苦苦挣扎了好几千年,留给我们后人的成果是告诉我们一个多维和多象限的世界。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成果,这使孩子能够很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一直避免简单地单纯使用线段,在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在需要使用线段来给孩子讲题的时候,我也总是使用四个象限的直角坐标。这很简单,画个十字,在横竖交叉的地方写上一个0就解决问题了。孩子现在上五年级,她也习惯这样的画法,这样作的直接回报是,她对理解负数和整数、小数以及无理数没有任何困难。

学习大学基础课的学生在刚学习处理几何问题的这个新的、强有力的方法时,总觉得非常兴奋,比对别的功课的感受深。应该记住,对于平面情况,这概念的实质是:在平面上的点和很有秩序的实数对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使平面上的曲线和两个变量的方程之间的对应成为可能,使得平面上每一曲线存在一确定的方程,并且反之,对每个这样的方程,存在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或一组点。

类似地,在方程的代数和解析性质与相联系的曲线的几何性质之间也有对应关系。几何学中证明定理的工作被灵巧地归结为在代数和解析中证明对应的定理。

这对于数学来讲是一个飞跃,同样,用抽象的方法去证明直观的东西代替用直观的方法去证明直观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飞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加强。如果不及早地给以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将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失。

这做起来并不难。有些家长一说到解析几何这个词儿就感到“头大” , 这是小时候错误的教育方法留下的 “后遗症” 。

我们已经知道:古希腊人热衷于搞几何式的代数,他们是几何学的鼻祖,而且成绩斐然,在当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还处于蒙昧状态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证明圆锥曲线的成果;并且我们还知道:坐标的概念在古代被埃及人和后来的罗马人用于测量,也被希腊人用于绘制地图,他们甚至计算了地球的周长,竟然与今天的结果所差无几。对希腊人最有利的是这样一个事实;阿波洛尼乌斯从圆锥曲线的某些等价于笛卡儿方程的几何性质导出了他那内容丰富的圆锥曲线的几何学。

18世纪以前的2000多年间,人们一直用古希腊人的方法研究几何;2000年后,欧洲人将古希腊人研究几何的方法革命性地推进了一步。应该说,解析几何这门学科的实质在于:把几何研究转换成对应的代数研究。你也可以简单地这样理解,古希腊人和后来的很多人一直沿用这样的传统——用尺规和逻辑研究几何,现在,解析几何诞生之后,人们开始用代数和逻辑研究几何。这种研究方法的变革大大扩展了研究领域。

当然,我们从来也不认为解析几何是一蹴而就的。

16世纪以后,由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力学、航海等方面都对几何学提出了新的需要。比如,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行星是绕着太阳沿着椭圆轨道运行的,太阳处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投掷物体是沿着抛物线的轨迹运动的。这些发现都涉及到更复杂的圆锥曲线,要研究这些比较复杂的曲线,原先的一套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了,这就导致了解析几何的出现。

1637年,法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发表了他的著作《方法论》。这本书的后面有三篇附录,一篇叫《折光学》,一篇叫《流星学》,一篇叫《几何学》。 当时的这个 “几何学” 实际上指的是数学, 就像我国古代 “算术”和“数学”是一个意思一样。

笛卡尔的《几何学》共分三卷,第一卷讨论尺规作图;第二卷是曲线的性质;第三卷是立体和“超立体”的作图,但它实际是代数问题,探讨方程的根的性质。后世的数学家和数学史学家都把笛卡尔的《几何学》作为解析几何的起点。

从笛卡尔的《几何学》中可以看出,笛卡尔的中心思想是建立起一种“普遍”的数学,把算术、代数、几何统一起来。他设想,把任何数学问题归结为一个代数问题,然后,再把任何代数问题归结到去解一个方程式。

为了实现上述设想,笛卡尔从天文和地理的经纬制度得到启发,指出平面上的点和实数对可以表示为X和Y的对应关系。X,Y的不同数值可以确定平面上许多相应不同的点,这样就可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曲线的性质。这就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就这样笛卡儿坐标系诞生了。

从笛卡儿开始,数字有了“位置”。具体地说,平面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有两个要点:第一,在平面建立坐标系,一点的坐标与一组有序的实数对相对应;第二,在平面上建立了坐标系后,平面上的一条曲线就可由带两个变量的一个代数方程来表示了。从这里可以看到,运用坐标法不仅可以把几何问题通过代数的方法解决,而且还把变量、函数以及数和形等重要概念密切联系了起来。

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而且可以拓展,例如,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一个物质坐标系,从这个认识角度出发,你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元素变化的规律,从而在你的脑海里建立一种全新的元素模型,不信你可以和自己的孩子试一试,而且,这对于孩子化学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我并没有在女儿身上做这样的尝试,因为她还太小,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到理解微观世界还有好长一段距离。

解析几何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在笛卡尔写《几何学》以前,就有许多学者研究过用两条相交直线作为一种坐标系;也有人在研究天文、地理的时候,提出了一点位置可由两个“坐标”——经度和纬度来确定。这些都对解析几何的创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数学史上,一般认为和笛卡尔同时代的法国业余数学家费马也是解析几何的创建者之一,应该分享这门学科创建的荣誉。

费马是一个业余从事数学研究的学者,对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性情谦和,好静成癖,对自己所写的“书”无意发表。但从他的通信中知道,他早在笛卡尔发表《几何学》以前,就已写了关于解析几何的文章,就已经有了解析几何的思想。只是直到1679年,费马死后,他的思想和著述才从他给友人的大量通信中被整理出来,并得以公开发表。

笛卡尔的《几何学》,作为一本解析几何的书来看,是不完整的,但重要的是他引入了新的思想,为开辟数学新园地做出了贡献。

在解析几何中,首先是建立坐标系。除了直角坐标系外,我们现在知道,还有斜坐标系、极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等等。在空间坐标系中还有球坐标和柱面坐标。

坐标系已经是人们研究数学的常用方法,但是在中国,并非深入人心,当你看到你身边有那么多分不清东南西北、经常迷路的人,你就知道他们缺少坐标的概念。可是,我在一些发达国家考察访问的时候却极少看到这样的情况。

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孩子熟悉坐标,建立坐标的框架和运用坐标的习惯,把问题放到坐标系里思考。我我还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经常使用地图。

在我的译著《孩子是管出来的》那本书里,老卡尔威特就是采用看地图和画地图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他甚至经常让孩子画各种地图,比如让孩子画他们居住的小镇子的地图。

这种方法实施起来很简单,我就让孩子画我们居住的小区的地图、画她们学校的地图,出门旅游的时候,也让她看着地图给我们领路,我们分配给她“领航员”的工作,她对“领航员”这个头衔很感自豪。

通过这样的训练,她很好地建立了空间的概念。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她甚至比大人还能更准确地知道方向和路线。

经过这样的训练,过去枯燥和简单的数字现在变得活生生的了。坐标系将几何对象和数、几何关系和函数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将空间形式的研究归结成比较成熟、也容易驾驭的数量关系的研究了。用这种方法研究几何学,通常就叫做解析法。这种解析法不但对于解析几何是重要的,就是对于几何学的各个分支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解析几何的创立,引入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概念,特别是将变量引入数学,使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是变量数学的开端。解析几何在数学发展中起了推动作用。恩格斯对此曾经作过评价:“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解析几何又分作平面解析几何和空间解析几何。

在平面解析几何中,除了研究直线的有关性质外,主要是研究圆锥曲线——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有关性质。在空间解析几何中,除了研究平面、直线的有关性质外,主要研究柱面、锥面、旋转曲面。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些性质,在生产或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比如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泡的反射面是椭圆面,灯丝在一个焦点上,影片门在另一个焦点上。探照灯、聚光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卫星的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的原理制成的抛物面。

总的来说,解析几何运用坐标法可以解决两类基本问题:一类是满足给定条件点的轨迹,通过坐标系建立它的方程;另一类是通过方程的讨论,由“数”的性质推演出曲线的性质。这就像两个人相对而行,目的都是走完这段路程。

原来,女儿在做应用题的时候遇到许多困难,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这么大孩子普遍存在的问题。应用题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中小学老师一直在想办法提高中小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坐标系在教女儿做应用题的时候效果最为明显,原来很抽象的东西变得很直观,后来,我一直在想,较早地引入坐标系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可是,现在的小学教材里似乎在刻意回避这个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改观。

从数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坐标法的思想促使人们运用各种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而对于孩子来说,几何的形象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代数的学习问题。先前被看作数学中的难题,一旦运用坐标方法来考虑后就变得平淡无奇了。坐标法对孩子数学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样,你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人类几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在一多半的时间里都是古希腊的几何学占据统治地位。

就数学史来说,无论如何,在解析几何采取现在的高度实用的形式之前,它必须等待代数符号的发展。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意见也许是比较正确的。他们重视笛卡儿和费马这两位法国数学家在17世纪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认为那至少是现代意义上这门学科的必不可少的起源。

就女儿来说,我觉得让她更多地了解笛卡儿和费马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解析几何不仅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而且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笛卡儿也是在哲学史上留下重要贡献的哲学家,所以,我特意给孩子讲笛卡儿的故事,这样,也使得坐标系变得更加丰满起来。

幸好,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我不知道如何去培养一个天才,幸好,我的女儿不是天才。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天才,尽管天才不一定成才。帕斯卡是一个数学天才, 而且富有传奇色彩。 在和女儿提到帕斯卡的时候, 我尽量回避那些天才的故事, 因为, 我知道我的女儿并不是什么天才, 我不想让那些天才的故事摧毁她非常稚嫩的进取心。

帕斯卡于1623年出生在法国的奥弗涅省,很早就显出他在数学上的才能。有几个说他在年轻时就取得成就的故事,是他姐姐吉尔贝塔讲的,她后来成了珀里埃夫人。其中一个故事说,由于帕斯卡体质弱,被留在家里,为的是不致累着。他父亲决定其儿童时期的教育仅限于学习语文,不准学数学。禁止他学数学,反而引起了他对数学的好奇心,并请求他的家庭教师给他讲几何学的道理。教师告诉他,这是对准确的圆形和图形的各个部分性质的研究。

他从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描述和父亲反对这门学科的禁令得到鼓励,牺牲自己的游戏时间,几乎秘密地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没靠任何帮助,发现了几何图形的许多性质,尤其是: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平角这个定理。他用的是折纸三角形的办法:也许是把三角形的顶点折到其内切圆的圆心上,或者,把顶点折到垂足处。他父亲发现后,震惊于他的几何才能,送给他一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帕斯卡如获至宝,很快就掌握了它。

帕斯卡十四岁就参加了一群法国数学家的每周聚会,1666年成立的法国科学院就是从它发展起来的。十六岁,他写了一篇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竟使笛卡儿断定是他父亲代笔。十八、九岁,他发明了第一架计算机,这是为了帮助他父亲查账而设计的。帕斯卡制造了超过五十种计算机,有些至今仍保存于巴黎的艺术和技术博物馆中。二十一岁时,他对托里拆利关于空气压力的著作发生了兴趣,并开始应用其非凡的才能于物理学。帕斯卡的流体动力学原理为今天每一个学过中学物理的人所熟知。

这惊人的、早熟的活动能力,于1650年突然停止。由于身体虚弱,帕斯卡决定放弃其在数学和科学上的研究,而致力于宗教上的冥想。

短暂的三年之后,他又回到了数学上。这时,他写了《三角阵算术》, 做了几个关于液体压力的试验, 并且和费马通信, 帮助建立概率的数学理论基础。但是在1654年,他又说什么:受到一个很强的提示,这些重新开展的科学活动是不受上帝欢迎的。这次神的启示,是在他的失去控制的马冲过纳伊桥的栏杆,而他自己仅仅是由于缰绳突然奇迹般地断了而得救的时候出现的。他把这件偶然的事写在小纸片上,一直放在胸前,让自己从今以后牢牢记住这一启示。他又顺从地回到宗教冥想中去了。

只是在1658年,帕斯卡才再一次回到数学上。他牙痛时想到几个几何概念,突然牙不痛了,这又被认为是神的意愿的象征。他花了八天时间推演他的这些概念,并对旋轮线的几何作了充分的说明,解决了一些后来难倒其他数学家的竞赛题。

除了数学上的成就,帕斯卡著名的《外地短扎》和《思想录》,今天依然被当作法国文学的典范,这些书是他在快结束其短暂生命的时候写的。他1662年死于巴黎,当时才三十九岁。

在这里补充一点: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有才能的数学家,帕斯卡螺线就是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

帕斯卡曾被描述为数学史上最伟大的“轶才”。以他那样非凡的天才和那样深刻的几何直觉,要是条件好些,本来应该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是,他的绝大部分生命是在疾病的折磨下度过的,并且从早年就在精神上受到一种宗教的神经过敏的折磨。

帕斯卡关于圆锥曲线的手稿,是以德沙格的工作为基础的,现在失传了,但是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看到过。那里有射影几何中的帕斯卡著名而神秘的六线形定理。那个定理说,如果一个六边形内接于一圆锥曲线,则其三对对边的交点共线,并且,逆命题成立。

他也许是用德沙格的方法证明这个定理的,首先证明它对圆正确,然后再用射影法转投到圆锥曲线。虽然此定理是整个几何中最丰富的一个,我们还是不能轻易地相信那个传说:帕斯卡本人从它导出了超过400条推论。这部手稿从未发表,也许根本没有完成,但是,在1640年,帕斯卡出版了标题为《略论圆锥曲线》的一张大幅印刷品,宣布了他的一些发现。这张著名的活页只有两份抄件保存到现在:一份在汉诺威莱布尼茨的论文中间;另一份在巴黎的国立图书馆中。帕斯卡的“神秘的六线形”定理被包含于此活页的第三个引理中。

帕斯卡的《三角阵算术》写于1653年,直到1665年才出版。帕斯卡不是三角阵算术的创始人,因为这样一个数学方阵早好几百年就有中国作者用过。之所以称之为帕斯卡三角阵,是由于他推出了此三角阵的许多性质,并找到了这些性质的多种应用。在帕斯卡的关于此三角阵的论文中有数学归纳法的最早的、可被接受的陈述。

虽然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讨论过必然性和偶然性,然而,直到15世纪下半叶才有概率的数学处理,到世纪上半叶,才有一些意大利数学家试图估计像骰子之类的博弈的机会。但是,一般公认所谓得分问题可以看作是概率论的起源。

关于得分问题可以这样表述:已知在一场机会博弈中两个博弈者在中断时的得分以及赢得博弈需要的分数,假定这两个博弈者有同等的熟练程度,求赌金该如何划分。帕奇欧里在他1494年发表的数学著作《摘要》中第一次介绍得分问题。卡尔达诺和塔尔塔里亚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在默勒向帕斯卡提出这个问题之前,一直没有真正的进展。

默勒是一位既有能力又有经验的博弈者,他对此问题的理论性论述与他的观察不一致。帕斯卡对这问题有兴趣,并且把自己的意见告诉费马。在这个问题上,两个人不谋而合。他们分别提出不同的解法,而又都是正确的。就这样,帕斯卡和费马通过他们的通信为概率论奠了基。

帕斯卡的最后一部数学著作是关于旋轮线的——这条曲线是一个圆的圆周上一点,当该圆沿着直线滚动时形成的轨迹。这条蕴涵有丰富的数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曲线,在微积分的早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伽利略是最先注意到这种曲线的人之一,并且曾经建议用之于桥拱的设计。过后不久,求得在此曲线的一个拱下的面积,并且发现对此曲线作切线的方法。这些发现引导数学家们考虑:旋轮线绕各种不同的线转动得到的回转曲线和回转体。这样的问题,以及其他涉及所形成的图形的形式的问题,由帕斯卡解决了。他还把一些这类问题作为与其他数学家竞赛的问题发表。

西方有数学竞赛的传统,这种竞赛在不同的层面出现,对于数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反思我们的数学竞赛,一方面局限于奥数,这样,因为已经被高度程序化而生命力日渐衰竭;另一方面,苦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不敢在更大的学生范围内展开,实在令人担忧。

对于旋轮线问题,帕斯卡的解法用的是微积分之前的不可分元法,它类似于今天微积分课上遇到的许多算定积分的方法。旋轮线有那么多引人注目的性质,并且引起许多争论,以致曾被称作“几何学中的美人”和“争吵的祸根”。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独轮手车的发明曾归功于帕斯卡。三十五岁时,他还设计了一种马车,并很快就付诸实践,那是由五匹马拉的。

让孩子从绘画中感悟数学

画画是孩子的一项天生的技能,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画画。我的感觉是,许多人在其一生中,孩童阶段画的画比他们长大之后画的画的总和还要多。

儿童画画还有一个特点,他们不用人教就会画,在成人看来信手涂鸦的东西,在儿童眼里却珍贵无比,他们小心收藏这些“艺术品”,决不允许大人随意处置。当然,大多数家长也很在意孩子的创造,并且能够津津有味地欣赏孩子的这些作品。不过,极少有家长把孩子的这些由点、面和线条组成的图画与影射几何相联系。

如果孩子画一条大路,路的两边有很高大的树木,孩子会画成什么样子?

如果孩子画的路是一样的宽窄,树也是一样的高矮,说明孩子画的是心中的一条林荫路。如果孩子画的路是近处宽而远处窄,路边的树木也随着路的延伸而逐渐变矮,那么他画的是眼里的景象。

儿童画新鲜、富有生气、活泼可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画的是心里的感受,而不是眼睛里的景象,所以,他们的颜色总是十分鲜艳,因为他们的心理很少 “灰色” , 太阳这些象征光明的东西在画面中都会占据主要的位置,而且还会有光芒四射开来。这是任何一个饱经世事的人无法回到的心理年代。

你永远不要用透视、视觉焦点和比例这样的概念来要求儿童,因为他们画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景物,而是描述客观事物在他们心中的映射。而一旦他们需要这样的概念的时候,意味着童年将要挥手告别,数学这类抽象思维的世界将要在他们面前开启大门。

这个阶段对于孩子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今后孩子在数学、物理等一系列自然科学里的表现,我感觉对于多数孩子来说,这个阶段主要在9岁到12岁之间,随着发育和成长环境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女儿刚刚过了10岁生日不久,那一天我引导她画了一幅上面说过的林荫道的画。孩子画画的时候,我故意走开了,有时候孩子做事的时候会看看大人的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产生干扰。

结果呢?不出所料。

在开普勒去世后9年的1639年,一篇关于圆锥曲线的很有独创性但不被人注意的论文在巴黎问世, 《试论锥面截一平面所得结果》。它是德沙格写的,一位工程师、建筑师,还一度任法国军官。他1593年出生在里昂,大约1662年死于同一城市。这篇著作被其他数学家普遍忽略了,以致不久就被忘记了,并且所有出版过的本子都丢失了。

200年后,法国几何学家夏斯莱写他的称得上第一流的几何学史时,也没评价德沙格的著作。又过了6年,在1845年,夏斯莱偶然碰见这篇论文的一份手抄本,那是德沙格的学生拉伊雷抄下的。自此以后,情形大为改观,这部著作被认为是综合射影几何学早期经典著作之一。

有几个理由能进一步说明德沙格的小册子最初为什么被忽略。

一个原因是它被两年前笛卡儿引进的更容易使人接受的解析几何掩盖了;几何学者们普遍致力于发展这一新的、有力的工具,或是试图把无穷小应用于几何学。

另一个原因是,德沙格所采用的写作形式很古怪。他引进了70多个新术语,其中有许多来源于深奥的植物学,只有一个“involu-tion”(对合) 被保留下来。 有意思的是, 这一个术语之所以被保留, 只是因为它是被评论者批评和嘲笑得最尖锐的一个奇怪术语。

德沙格除了这一本关于圆锥曲线的书外,还写了别的书。有一本是关于如何教小孩唱歌的论文。但是,他之所以被认为是17世纪对综合几何最富于创造性的人之一,还是由于这本关于圆锥曲线的小册子。

这部著作从开普勒的连续性学说开始,导出许多关于对合、调和变程、透射、极轴、极点,以及透视的基本原理。这些课题是今天学过射影几何这门课程的人所熟悉的。

看来,德沙格只知道几种二次曲面;在欧拉1748年全部列举出来之前,许多这样的曲面没有人知道。在别处,我们还找到德沙格的两个三角形基本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在同一平面或不在同一平面上——是这样放置的,即使得对应顶点的连线共点,则对应边的交点共线;并且,反之亦然。

德沙格三十多岁时在巴黎生活,曾通过一系列免费讲演,给他的同辈以深刻的印象。笛卡儿欣赏他的工作,帕斯卡曾一度把德沙格看作是他的大部分灵感的来源。拉伊雷花了相当大的劲试图证明:阿波洛尼乌斯所有的关于圆锥曲线的定理能用德沙格的中心射影法从圆导出。

尽管如此,这门新几何学在17世纪没有什么地位,一直潜伏到19世纪上半叶,下列这些人才使这一学科得到令人感兴趣的、大幅度的进展,他们是:热尔岗纳,蓬斯莱,布里安,杜班,夏斯莱和史坦纳。

就在德沙格因建筑师和绘图员对射影几何的需求而被激发的地方,这些后来的作者们,从射影几何的内在潜力出发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

你有没有看出孩子的运动轨迹

我问过很多家长这个问题,回答并不令人满意。家长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玩耍,如果家长站着不动,孩子自由自在地在你的身前身后跑来跑去,这时候的你就像太阳,而孩子就像太阳的行星围绕着你转动,你注意过孩子运动的轨迹吗?如果你把孩子运动的点平滑地连接起来,你就拟就了一条椭圆形的曲线。这条曲线可能与某一颗行星的轨道十分相似。

如果你带着孩子在沙地,比如沙滩,你可以和孩子玩一个这样的游戏,让孩子随意地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围着你跑一圈,然后,把孩子的小脚印连成一条闭合的曲线,在你站着的地方画上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这样,你就完成了一个星系系统。随后,你就可以讲开普勒的故事,讲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当然,不要忘了告诉孩子正是有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才可能应运而生。

运用归纳法来获得数学成果在数学史上要算开普勒最为著名了。这也符合孩子的思维习惯。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归纳的过程中来认识周围一切的。

统计学里面经常会使用归纳法来提炼事物当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其他科学,现在也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

在上个世纪初,中国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字叫胡适,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大胆假设,小心求证。”400多年前开普勒的做法就是这样。

开普勒1571年出生于离斯图加特不远的地方,就学于图宾根大学,原来是想成为一个路德教教士的。他在天文学上的浓厚兴趣,使他改变了计划。

1594年,开普勒在二十多岁时,接受了奥地利的格莱茨大学讲师的职位。1599年,他成了著名的、但喜好争吵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助手。那时,第谷迁到布拉格任凯撒·鲁道夫二世的宫廷天文学家。

1601年,第谷突然死去。开普勒继承了他老师的职位,也接受了第谷关于行星运动的广泛而准确的30多年的天文学观测数据,当时没有人想到,这是一笔巨大的科学财富。

哥白尼的理论认为:行星在以太阳为中心的轨道上运转,开普勒对此深信不疑。开始,他在缺少数据的情况下,作了许多次高度想像力的尝试;后来,开普勒继承了第谷的关于行星运动的大量十分准确的观察数据。余下的问题是:求一个行星运动的模式,要让它与第谷的大量的观察数据准确地相符。

第谷的数据是如此之可靠,以致:与第谷的观察位置稍有偏离——即使是月亮的视直径的四分之一——的解也要当作不正确而被略去。于是,开普勒首先需要用其想像力猜测某些可能的解,然后以艰苦的毅力去攀登漫长的计算的高峰,以确认或否定他的猜想。

这时候,他采用了试错法,试图找出大量数据后面隐藏的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种重要的、被经常使用的科学方法,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经常使用的方法。

他做了成百次无结果的尝试,做了成令纸的计算。按照现在的计算,以16开本书本大小的纸张一令纸有面,他以经久不衰的热忱坚持了二十一年。

终于在1609年归纳出了行星运动的前两条定律,并且于十年之后的1619年,又陈述了他的第三条定律。这三条行星运动定律是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的里程碑,因为牛顿正是在证明这些定律的正确性的过程中创造出万有引力定律的。

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是:

1.行星在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形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2.连接行星与太阳的矢径——将行星与太阳连上的那条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一个行星在其轨道上运动的周期的平方与该轨道的半长轴——这里的半长轴就是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天文学不是他们的专业,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即使学过,也早已“还给”老师了。没关系,我这里提供一个网址,在那个网页上你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这三大定律的演示。这个网址是:http://zh.wikipedia.org/wiki/,进入之后,输入开普勒定律查找就可以到达那个网页。

从第谷的大量数据中发现这些经验规律,是科学上曾做过的最值得注意的归纳之一。

我们不会知道一段纯数学在什么时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应用。休厄尔说过:“如果希腊人没有创造出圆锥曲线,开普勒就不能取代托勒密。”令人十分感兴趣的是:在希腊人导出圆锥曲线的性质之后1800年,才出现这一光辉的实际应用。开普勒在其1619年出版的《世界的和谐》的序言中,骄傲地作了下列议论:这本书是给我的同时代人,或者——那也没关系——给我的后代写的。也许我的书要等一百多年才能等到一位读者。上帝不是等了6000年才等到一个观察者吗?

开普勒是微积分的前驱者之一,为了计算在他的行星运动第二条定律中涉及的面积,他不得不采取粗糙形式的积分学。他还在其《测量酒桶体积的科学》中,应用粗糙的积分方法求出93种立体的体积。这些立体是圆锥曲线的某段围绕它们所在平面上的轴旋转而成的。其中有环形圆纹曲面和被他称作苹果和柠檬的两种立体;后两种立体是以圆的大弧和小弧的弦绕轴转动而成的。十分可能,人们猜测卡瓦列利后来以他的不可分元法使微积分精确化,就是受了开普勒这部著作的影响。

开普勒对多面体这个课题作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可能,他是认识反棱柱的第一个人。他还发现了立方八面体,斜方十二面体和斜方三十面体,其中第二种多面体在自然界中是作为石榴石晶体出现的。

四种可能的正星形多面体中,有两种是开普勒发现的;而另外两种是路易·泊素特在1809年发现的。后者是几何力学的一位先驱者。

开普勒解决了在给定顶点、过此顶点的轴和任意切线及其切点的条件下确定圆锥曲线的类型问题;并且,他把焦点这个词引进了圆锥曲线的几何学中。由此,圆心回到它本来的位置——焦点的一个特例。

他还建立了所谓连续性原理,实质上是提出了一个公设:在平面上无穷远处存在某些理想点和一条理想线,它们具有寻常点和线的许多性质。于是,他说明了:一条直线可被认为闭合于无穷远处,两条平行直线应被认为相交于无穷远处,抛物线可看作是椭圆或双曲线的一个焦点退到无穷远处的极限情况。由此你可以认为开普勒具有宇宙一样宽广的视角。

这个概念于1822年被法国几何学者蓬斯莱大为推广。那时他致力于对数学上到处出现的虚量,在几何中找一个“实的”存在理由。

开普勒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不幸,也许是上帝不喜欢他揭示宇宙的秘密。

“上帝为每一个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美国诗人爱默生虔诚地说, “或者拥有真理, 或者得到安宁, 你可以任选其一, 但不能兼而有之。 ”

这对于开普勒来说很形象。四岁时,因患天花,视力受到严重损害。年轻时没有欢乐;其婚姻使他很不愉快,他最喜爱的儿子死于天花,他的妻子疯了;当格拉茨城落到天主教手中时,他的讲师职务被格拉茨大学解除;他的母亲被控告搞妖术,并且,他到处奔波,希望使他的母亲得以解脱刑事处罚,未果;他自己被谴责为反正统;而且,他的薪金经常被拖欠。据说,他的第二次婚姻比第一次更不幸,在十一个少女中谨慎仔细地挑选,结果选差了。他穷困潦倒,被迫靠占星算命增加收入。他死于1630年,那时他正在前去领取皇室拖欠已久的薪金的途中。

随着开普勒在讨要“工资”途中不幸辞世,德国人16世纪在数学上得到的幸运的进展就此画上了句号。三十年战争和后来在日耳曼国家中的躁动,使得17世纪的德国不适宜再获得科学上的进展。开普勒和莱布尼茨在17世纪初出色地成为这个时期仅有的第一流德国数学家。

科学进步暂时抛弃了这个国家,因为,它们需要使思想足以驰骋的富足、安宁和自由的环境。

让孩子有点“骄傲”的理由

“我比爸爸进步10年。”这是女儿打击我的时候经常爱说的一句话。

很不幸,我是大约在20岁之后才知道伽利略的名字,在我年轻的时候,老师们也不知道现在很多孩子知道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不过,在这种进步之后也有一些退步,比如说,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缺乏自发的对星空的兴趣,那里灰蒙蒙的一片夺走了孩子一半的世界。

伽利略肯定比我们的孩子要幸福得多,那时候,夜空是那样的迷人。这使他不但对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数学也贡献不小。

他们生活在17世纪。

伽利略在1564年米开朗基罗死的那天出生于比萨,是佛罗伦萨破产贵族之子。十七岁,他的双亲送他到比萨大学去学医。他被悬挂在高高的天花板上的大铜灯弄得心烦意乱。为了点起来方便,常要把这灯拉到一边,然后,放开它,由它以逐渐减小的振幅来回摆动。他用脉搏计时,发现了:摆动的周期与摆动的弧的大小无关。关于这段美丽的传说还有各种各样的版本。那个教堂也因为伽利略成了旅游圣地,而蜂拥而来的人们要看的只是一盏吊灯。

后来,又通过实验证明了:摆动的周期也与振子锤的重量无关,那么和什么有关呢?只与摆长有关。

孩子学钢琴,家里有一个节拍器,孩子并不喜欢这个节拍器,因为,节拍器一旦启动,她自由发挥的余地大大缩小,这么大的孩子对于约束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不过,我还是用节拍器来演示伽利略的钟摆原理,因为,我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东西来证明这件事——单摆等时原理。

这是一个茶杯大小的德国制造的节拍器,非常精确。我和孩子轻而易举地就得出了伽利略在400年前得出的结论。

做完这个实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游戏——女儿骄傲地蹦到沙发上开始发表她的科学发现。

“第一,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幅没有关系。”说完,她故意又把节拍器的摆锤来回扒拉了几下。

“第二,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的质量无关。”女儿骄傲地拿起我们试验用的加重摆锤的一小块磁铁晃了晃。

“第三,单摆的振动周期只与摆长有关。”

说完,女儿向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鞠了一个躬,然后,一下子从沙发上跳了下来,扑进我的怀里。

上面的单摆第三定律在后来被惠更斯进一步论证,定量描述成另外的两个单摆定律,这样,加起来单摆定律一共是4条,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3条已经足够了。有了这3条,在解释钟表构成、时间计量、时差以及很多令孩子困惑的问题时已经足够了。

“你说说,伽利略取得这个科学发现的过程可以归纳成几个词?”

等到孩子的喜悦心情稍微平复下来之后,我继续引导她。

“不是伽利略,是小毛头。”孩子马上抗议。

“好,好,就是小毛头。”我马上妥协,以换取孩子的积极性。

“先要仔细看。”孩子想了想说。

“对,这叫观察,第一是要注意观察。”

“对,观察。然后是试验,对吧,爸爸。 ”

“对,不过,你要是把它们叫做思考可能更合适一点。”

“好吧,就是思考吧。”

“那后来呢? ”我引导地问。

“发表呀!”发表似乎更能让她兴奋。

“没错,发表确实是一个环节,可是在发表之前还要经过验证和总结。”

“噢,那就是8个字,观察、思考、验证和总结。”孩子马上又接了一句“那发表呢? ”

“就科学研究来说,发表属于另外一个阶段,就好像写作业和交作业不是一回事一样。 ”

据说,伽利略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就是由这个问题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的,伽利略的故事非常适合做为孩子科学启蒙教育的教材。二十五岁时,伽利略被聘任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据说在他任教授时,就落体问题进行了公开实验。故事是这么说的:当着一群学生、专家和牧师的面,他从斜塔顶上往下降落两块金属,一块的重量为另一块重量的十倍。亚里士多德说,重物体比轻物体降落得快;实际情况与之相反,两块金属同时落地。

尽管目睹伽利略的实验,也未能动摇这个大学的其他教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信仰。该大学的权威们认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粗野无礼不可容忍,因而对他持不欢迎态度,迫使伽利略不得不于1591年辞去其教授职位。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对权威不要迷信的道理。

后来,伽利略又任帕多瓦大学教授,该校有比较好的探讨科学的气氛。在那里工作了将近十八年,伽利略继续他的实验并担任教学工作,得以留名千古。

大约在1607年,荷兰磨透镜工人约翰·里珀希的一个学徒,在用他师傅的透镜玩时,发现:如果他让两个透镜片保持适当的距离,通过这对透镜片看到的东西变大了。这个学徒的发现引起了他师傅的注意,这位师傅就把两个透镜片放在一个筒子里,做成玩具放在他商店的橱窗里。这玩具被一个政府官员看见了,就买下了它,并献给了拿梭的摩利士王子。作为荷兰联邦军队司令的摩利士王子,看出了这个玩具用作军事上的小型单管望远镜的可能性。

在大约1609年,伽利略得知发明单管望远镜的消息;不久,就做了一个比里珀希的单管望远镜强得多的望远镜。应人们的要求,他到威尼斯显示他的仪器,把它放在该城最大教堂的顶层。威尼斯的议员们有了它,能凭肉眼看到要航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船只。

伽利略又向威尼斯总督显示其模型,他和摩利士王子一样,认识到此仪器在航行和军事活动中广泛应用的可能性,并且给伽利略增加了颇多的薪金。

伽利略不是望远镜的发明者,但是,他却是利用望远镜取得重大科学发现的第一个人。这个故事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理解同一物体的不同效用和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吗啡在医院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在吸毒者手里,那是扭曲心灵的毒品。原子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能源,但原子武器也可以使几十万人死于非命。

伽利略又进一步造了四个望远镜。每一个都比前一个强。第五个望远镜能放大到三十倍。1610年元月7日,伽利略用它观察到:木星东面的两颗小星和西面的一颗小星;次夜,他惊奇地发现:三颗小星都到了这个行星的西面;三夜之后,他又发现了另一颗绕着木星转的小星。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明亮的卫星;他的观察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小星体绕较大的星体运转的理论。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观察到太阳黑点、月亮上的山、金星的相和土星的环。

但是,这些发现只不过再一次引起许多承认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的牧师们的强烈反对。亚里士多德曾主张:太阳没有瑕疵,并且,地球,因而人,是宇宙的中心。有一个牧师甚至控告伽利略,说他把木星的四个卫星事先放在望远镜里了。

最后,在1633年,在伽利略发表了一本支持哥白尼理论的著作后一年,他被传唤到宗教裁判所。在那里,一个多病的老人,在拷问的威协下,被迫公开撤回他的科学发现。他的著作被列入禁书目录达200年。伽利略虽然被迫写了“悔过书”,但这位老人的内心是不屈服的。他被允许写“无害的”科学著作,但是1637年就双目失明了,并死于1642年元月。死时,他还是宗教裁判所的被保释回家的犯人。

伽利略写忏悔书的事情要不要告诉女儿,一直是我非常犹豫的一件事情。10岁的孩子还不能了解世界的复杂性。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人只有好人或坏人两种。好人不做错事,而坏人也从来不做好事,这也是孩子容易上当受骗最简单直接的解释。

为了不损害伽利略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我们有必要同时告诉孩子另一个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伽利略在他被迫撤消自己的观点并否认地球的运动后, 轻轻地跺了一下地, 自言自语地说: “地球照样在运动。”

且不讲这个故事有什么根据,它至少向我们说明了伽利略在内心里并没有放弃他的原则;也告诉我们真理永恒,但被人们认识的道路也很曲折的道理。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和谐这个现代科学精神的揭示,应归功于伽利略。伽利略的一句话常被引用,即:“在科学上一千人的权威也抵不上一个卑贱的人的充分的论据。 ”

伽利略建立了自由落体的力学定律,并为一般动力学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后来的牛顿才有可能建立这门科学。伽利略是认识到真空中弹道抛物线性质的第一个人,首先推出关于动量定律的也是他。第一个现代形式的显微镜和一度很通用的扇形圆规,是他发明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伽利略所作的陈述,表明他掌握无限集的等价概念。这是康托尔的19世纪集合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对现代分析数学的发展很有影响。

伽利略一生是一个信奉宗教的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由其观察和推理导出的必然结论,和他作为一名忠诚的教徒应该坚信的宗教教义之间的矛盾,总是困扰着他。他总是在科学和教义之间徘徊,这种信仰和现实的冲突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随处可见。即使是科学家也时常落入这样的处境。

时光飞逝,1642年的满天星辰目睹了伽利略在软禁中死去,1642年的满天星辰还目睹了牛顿的出生。牛顿是孩子十分熟悉的名字,那个砸了牛顿脑袋的苹果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比他们吃过的所有的苹果都重要,讲好牛顿是一个挑战。不过,在讲牛顿之前,我们还要先看看其他几个重量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