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生活是这样的:选专业是瞎挑的,找工作是瞎找,或父母乱塞的,然后悲伤的人生模式开启:
工作嘛,就一谋生手段:路上就没精打采,坐下就消磨时光。有开心的时刻吗?有——临下班前一小时!一下班,快乐就消失殆尽,回家倒头往沙发一搁,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这样打发日子、应付生活的人生真悲伤。
工作,生活都没有兴趣可言的人生挺悲哀。
但你如果职场工作充满热情,私人生活丰富多彩,那一定是有自己人生兴趣的——即使小时候未必参加过什么兴趣班。兴趣像一支小火把,点亮了生活。
1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生活是这样的:选专业是瞎挑的,找工作是瞎找,或父母乱塞的,然后悲伤的人生模式开启:
工作嘛,就一谋生手段:路上就没精打采,坐下就消磨时光。有开心的时刻吗?有——临下班前一小时!一下班,快乐就消失殆尽,回家倒头往沙发一搁,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这样打发日子、应付生活的人生真悲伤。
工作,生活都没有兴趣可言的人生挺悲哀。
但你如果职场工作充满热情,私人生活丰富多彩,那一定是有自己人生兴趣的——即使小时候未必参加过什么兴趣班。兴趣像一支小火把,点亮了生活。
前言
之前的文章DrBing经常说,早期开发孩子的天赋点很重要。首先要注意一点:天赋不是指天才。天才是一出生就有的东西。看了我上一篇本系列的文章《才艺培养这个坑》的,秒懂。
插一个小的回忆录,这次是关于乐器的。
因为家庭氛围的关系(我爸是文青),所以DrBing启蒙很充分,家里也有很多杂七杂八的便宜乐器(什么笛子口琴之类的),小学时开始爱面子,想学一个高大上的,要么钢琴要么竖琴,就跟爹提要求,爹先是看着我,脸上一个字“seriously?”
——因为这两个都是贵东西,够花上家里一年工资的。
没多久就带我去他大学一个音乐老师家做拜访。郑老师不但自己懂音乐,也带过很多孩子和大学生,看人经验很丰富。到她家,她就做了两件事。一、放了一段曲子(肖邦的一首前奏曲),5分钟左右,让我跟着打节拍。放完后,她和我爹聊天,我转悠了一会,大概十分钟后,让我回来把刚才的曲子哼唱出来。二、她把我带到钢琴前,让我自己鼓捣,她假装和爸爸继续聊天,实际上在观察,这个过程大概十分钟。
后来我就和爹回家后,爹这么转达了郑老师的话:
老C啊!如果你是找专门教孩子的钢琴老师,人家可能会为了多个生意把你娃夸得天花乱坠的。看和你交情那么深,我一个字都不骗你,实话听了你不要生气。
竖琴钢琴都是非常难学出来的乐器,易懂难精!我的钢琴学生里面,一年厌烦期就会跑掉40%,第三年第五年是后面两个瓶颈,过完这三个瓶颈剩下来就10-15%的人,能把弹琴保持成终身的爱好。放弃的那些,说实话,一个月不弹,手指不灵,三个月不弹,指法就忘了,6个月不弹,谱都看不顺了,一两年后就和没学过的人没区别了。
我们学校太多老师都觉得钢琴贵气,非要让娃学。根本不看娃的天赋。连娃是音盲的都瞎搀和。这些娃一开始几个月敲敲打打新鲜得很,第一年瓶颈期音盲就第一批出局了,瓶颈期是一段很长的,怎么练都看不到任何进步的时间!大人小孩都很沮丧很痛苦。我觉得这批出局的还幸运一点,这个叫止损啊。
那些继续坚持的音盲,都是因为爸妈性子倔,说什么我不求孩子学成什么,就是要他学会坚持,我要培养孩子坚持的性格。我心里说你们真是傻X啊,那么多孩子会感兴趣的东西,打球写作文做模型烧菜哪个不好啊?非要用“坚持”这个高尚道德的利剑逼着孩子把宝贵的童年荒废在既不擅长又不喜欢的东西上面。是到了孩子偷偷用小刀在钢琴背后刻字,又哭又闹,精神崩溃,这些家长才肯放弃,这时都第四,五年了...
那些坚持下来10-15%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一定的天分的孩子。他门首先对音乐自然地亲近,音乐真的能让他们内心快乐,你是可以看到孩子脸上的满足的,这个表情谁都装不出来。
其次乐感比较好,听一首歌他们能听出一句句,一段段,和看文字一样,脉络结构很清楚的。这种孩子节拍掌握的好,听到音乐就能跟拍子,听完叫他回忆旋律的时候,记忆得很到位,起码主旋律是能一眼认出来的。他们以后记谱也会很轻松。
然后对手脑协调比一般孩子强,叫他鼓捣钢琴,就算不会,也能凭着自己的乐感,鼓捣出不错的旋律来。
这种就是天分。具备了最起码的天分,度过瓶颈期就是一件不会很痛苦的事情,因为首先突破快,其次,孩子还是本能地享受音乐的快感的。这些都是优势。
有天分的孩子,是可以学成,但不能成为大家。要成大家的那种是天才,我跟你说,天才我这么多年才见过的一个,他当时4、5岁:给他听一个多声部的,光听一次,他每个声部的旋律都能听出来而且完全没错误地哼出来,第一次玩钢琴,才听了一次的8分钟的曲子自己就能弹对8-90%,而且很有感情的!根本是不用教的。这种叫天才。教他一下就一飞冲天了。
DrBing给大家放个“天才”4岁孩子弹钢琴
不求做天才,但起码最大的希望是能弹到能“入境”的层次吧,但看你家娃的表现,觉得她的天分,不足以成为这最后的15%。你可能说,那就随便学学吧,练不练都可以,弹得好坏都过得去,家长老师都不施压,没压力,孩子喜欢就好了。
但是我问你,只是这样的钢琴,还需要弹下去吗?你掰手指算算这个费用和时间,你吹个葫芦丝不好啊?
老C啊,你家娃要学的话,要先看清楚这个事实。
后来我听了当然就没有再要求买那么贵的乐器啊,不是因为我懂事,而是这个价格,我以后要放弃的话,会很有压力啊,害家里用一年工资买了个高档家具,我会给骂一辈子的啊。
但是我还是对自己很有音乐要求的,最后就和爸爸合计买了个古筝(后来又入手古琴),很散养地就学了,算是皆大欢喜吧。到了多年后的今天,做个自我评价的话,从内外两点我觉得是满意的:
第一:大师级别当然算不上,骗骗歪果仁是可以的。多年来都是汉堡中国文化节的音乐大使。(满足虚荣)
第二:可以“入境”,就是起到和冥想类似的效果,平静自己的内心(陶冶性情)
那现在想来会不会是给郑老师误点了呢?如果当时硬是换成了钢琴,今天会不会也一样能学出来呢?
想了很久还是觉得不会。因为对家庭的经济压力会使得整件事情偏离初心。
所以DrBing对天赋开发才艺学习有两个建议:
1.要讲究性价比~价比~比
认识很多土豪买了钢琴,一周三次每次2-3小时每小时150-300大洋的钢琴课——不是事儿。孩子不学了,家里反正那么大,多个高档家具也是个不碍地方的面子工程多好啊。损失≈0。
一般人家千万不要因为虚荣心而玩自己玩不起的东西。你可能说:“X万买个钢琴,一小时钢琴课150,我家上得起。”我建议你这么检验:如果是在你家孩子花了这么多钱,但是0收获的情况下,你能眼不眨心不跳吗?
是的话——
有些才艺项目是没回头路的。假设一咬牙买了钢琴,老师身上也已经烧了万把块,人会有心理压力,对孩子有期待的。见过学琴的孩子里面放弃最多的,就是孩子一弹错家长就完全按捺不住地纠正甚至发飙。其实家长不傻,自己知道这么做不对,但还是肾上腺素飙升忍不住,孩子在这种压力下,有兴趣都变成没兴趣,进而憎恶,进而放弃。
就是说,不要选那种对孩子天分要求很高(要先做一个公正的天分测评!),投入产出的压力会超过你“淡定范围”的项目,你会因为自己的压力而失去常态,一般孩子5,6岁开始学琴,进入小学尤其是高年级时间就少了,孩子练琴的时候也会有压力,觉得很累,没有玩的时间觉得很压抑,负面情绪一爆发,和孩子感情裂缝也出来了,所以说,学琴是痛苦生活的开始,是母子不和的罪魁祸首。
放弃学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做一件事半途而废,大家都很不开心,而且也给孩子留一个“Failed”的烙印。
DrBing不是老说老说要积累成功的早期体验,才能逐步建立淡定自信的人格吗?所以我觉得宁愿很多不同的小项目,这个玩玩那个学学(走广度),都不要下血本玩大项目(走精度)啊,放弃的时候损失的不是钱,而是那一颗完整的心啊。
2.天赋点很多,不要死磕老路
我们那代人理解的天赋,真是好狭隘啊!无非是音乐美术舞蹈体育了——Why?那是因为这些项目是传统项,已经经过百年的产业化,有庞大培训体系,精细评价体系的东西。
但是孩子的天赋点,完全不止这一些啊!为什么一定要弹钢琴画画啊?
上次发完《儿童培养金字塔》,很多读者来信,说已观测到可疑天赋点,包括能3岁大段地背出大段婚礼主持人台词的啦;4岁问题多多而且很有逻辑联系的啦;看着电视舞蹈节目模仿地分毫不差的啦;说话伶牙俐齿爸妈都辩不过的啦;朋友一大堆收礼物收不过来的啦。。。。。
我观察很多在工作中很牛的人,都有些秘密武器。之前《贫民窟千万富翁》说到的老友“喵”,有读者评论:DrBing你学历那么高的和一个小学学历的人有嘛共同语言?我说,你永远想象不到一个人情商如“喵”一般登峰造极,他不是那种嘴甜圆滑,而是话不多的谦恭范儿,无论是否有利益关系的人,和他接触很短时间就会觉得他说不出地可靠,相处无比舒服。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小老板,可以拿到很多千万级的国家工程...情商是天赋啊。
我在国内的时候楼下有个饭店,一直半死不活。有年换了个老板。奇怪,装潢没变,菜式也没变,伙计也是老伙计,但是忽然就风生水起了...就是说,看似没变化,但自从新老板一来,整个店“风水”好像就是不一样了:经营能力,这也是天赋啊。
那么多长大后好使又必杀的天赋点不去开采?
下面是主要的天赋大类目和孩子对应的行为,请仔细观察:
语言天赋
善于记忆诗歌和富有情趣的电视中的台词;
你改用了讲述故事时常用的一个词时,他会纠正你;
很会讲故事;
音乐天赋
能很好地按调子唱歌;
爱听不同的乐器演奏,并能根据音色讲出乐器名称;
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逻辑数学
经常问像“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之类的话;
经常问雷鸣、闪电、下雨等宇宙间的问题;
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空间,视觉
色彩敏感,分辨出细微颜色不同,
对线条粗细搭配,疏密,色彩配搭很讲究,有层次
比别的同龄孩子早画出透视景色;
肢体运动
动作协调优雅;
学习系鞋带、穿袜、骑自行车很快,且不费力;
好模仿各种动作;
自我观察/表达
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演得、编得蛮像样;
善于表达做某件事的感受,如“这样做我很高兴”;
能准确地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社交情商
能注意到别人情绪的各种变化;有共感力,能被感染
喜欢扮演角色、编故事,且演得、编得蛮像样;
精细作业
喜欢任何动手的事情,包括拆东西,组装东西
创造力
不一定是画画和创意,总之会喜欢用和别人不一样的方式做事情。
觉得用老办法做事情很无聊,只有创新才爽,即使不成功
具备一定的破坏力
组织管理
喜欢整理、排序物品,很享受这个过程
喜欢命令别人按照他的计划形式(是他的计划,不是随意的意愿)
命令行不通会去尝试说服,死缠烂打
总结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天赋出现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持续给予他丰富的体验环境,仔细观察,不要心急。
因为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所以这个世界才会有各式各样的人才,有医生有科学家有音乐家,有舞蹈家有建筑师,每一个人这种与众不同的天赋来维系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
《20W天价幼儿园上了会成仙吗?》文末有个读者留言说。“上帝为每个人都打开了一扇窗户,终其一生却未曾打开过它,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这个窗,就是天赋。
最后引用胡萍说过的一个故事:
我们昆明有个餐厅的大厨,年薪上百万,开的车都是奥迪,他是农村的,特别喜欢厨艺,但没条件去学,所以他就找了一个名厨去帮他洗菜,做了三年勤杂,无怨无悔,每件事都非常投入,因为他喜欢这个事情。他不是为了在那儿工作在那儿挣钱,名厨就发现这个小工跟其他小工不一样:他每天那种状态不一样,幸福感不一样。就决定收他做徒弟。
他学成后,做了挺有名的一个餐厅的行政总厨,他没有文化,但是他能挣上那么多钱,你想他多幸福,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挣上那么多的钱,而且他还比那些博士生硕士生还要过的快乐一点,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在天赋的陪伴当中去做一件工作来养活自己,那他是不是很幸福这一生。
让他很幸福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才是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吧?
PS:下面推荐这套期刊,可以帮你测试出好几种天赋了。
1
有粉丝问DrBing为什么老黑钢琴黑上瘾?我说说原因。
对于娃“高大上”形象的追逐,估计“钢琴”排在首位。
其实钢琴早就烂大街,要上天你买个竖琴撒。
当年我小时候犯花痴病的时候,非要学,不过给我爸打醒了。《孩子这些天赋你辨认出来没有》有写这段经历。后来工作后赚钱了,就买了当家具用报仇雪恨。
做教育以后,搞活动啊什么的,时间到了,总有娃没到。好吧,打她妈电话:“哎呀,今天钢琴老师来晚了一个小时,活动来不了啦!”
我当时的表情
上述情况发生一百次后,我就和钢琴结了梁子。
2
目测任何一种“学业外”活动,优先级都是比不过钢琴的。
因为钢琴重要吗?
NO。因为钢琴贵。
首先,钢琴本身贵,钢琴贵 X 1。
其次,房价贵,钢琴占家里那么大地方,因此 钢琴贵 X 10
再次,钢琴老师贵,钢琴贵 X 30
再再次,爸妈娃都花的时间多,因为,时间=money,所以,钢琴贵 X 100
因为贵,父母就被绑架了。钱投进去了必须有东西出来啊。
但是这个过程很漫长,父母就着急了。
越往后,越不能放弃,放弃就像这个:
然后变
所以爸妈就特别“上心”,“上心”有三本版本。
好的版本叫做“盯”
中的版本叫做“磨”
坏的版本叫做“打”
学生找我说悄悄话,这句听得很多“我真想把琴烧了”。
每个琴童都有想要放弃的时刻。这时家长看到了这个画面:
然后变
这么危险的想法一定要制止!于是一个伟大的东西出现了,就是登登登
考级
然后学生找我说悄悄话,说最多就是这句了:“我妈答应我了,过了八级就再也不用练琴了”。她(们)可是一脸希望。
后来好几个都应验了。她(们)妈可是一脸懵逼。
考过十级的人对考级有啥看法?请看当事人现身说法:
3
作者:匿名
专业学琴的人都知道,钢琴考级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只是检验你是否拥有弹奏某首曲子的技术而已。既然这样,大家为什么还要前赴后继的去考?
原因不外乎:
1、老师为了教学成果的展示。
2、老师在教学上的偷懒:考级的话,一年只需要练五首曲子)。
3、家长不懂,老师说什么是什么。
4、家长认为既然学了一门乐器就要有个可以证明的东西。
也因为这样,每年夏天不知道多少琴童被迫在家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那些单调的音符,却从未能从内心真正的理解乐曲的情感。
再加上大部分小孩都是被迫学琴,心中逆反心理可想而知。坦白说,即使是自己有兴趣去学琴的,我认为应试考级也会把大多数人的兴趣磨光。。。
再说说我那年高考,似乎艺术考生报考某种艺术专业,如果是业余十级好像可以给专业课加十分或者五分。但好的音乐学院没有加分这一说,印象中加分的学校都很一般。。。
其实,从小到大,我并没有因为有个钢琴十级证而得到什么直接的受益。就是可以在吹牛的的时候说我钢琴十级,然后他们就会哇!
不过偶尔也会遇到奇葩,有个同学看见我自弹自唱,惊讶问我程度如何。我故作低调,答:“一般,只有个十级证”。
结果同学弱弱反问:是一级最高还是十级?
这之后就很少和别人说我考过级。
练琴十年可以说十分痛苦,因为是被迫学琴所以这种痛苦伴随了我的童年到青春期前半段。经常会因为弹的不好被打的很惨,以至于当时我常常会期盼着家里的那架卡丹萨钢琴快些坏掉。
说到底,考级只是自己学琴历程的见证。
这和“英语过六级和能否运用是两码事儿”一个道理。
4
90年代这十多年钢琴考级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高大上”的形象,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升学“加分”,但随着加分的取消,忽然间有一群家长茫然了。这是他们非常真诚的说法,而之前,他们从未低下过高傲的头颅。
@Rosamonde 请教各位前辈或同仁,现如今钢琴考级还有用吗?这次小升初,好象钢琴证书一点用处都没有?白白浪费了这么多精力和MONEY.看来修炼还不到家,但好象即使十级也意义不大,人家看也不看。。。
@ling@ling67 感觉一样,花了时间&金钱最后不了了之,当初应该选择民乐或管乐才对。
@一路泼水 我家还算好,钢琴到5级,小孩也不想弹,4年级就不弹了。
@狗妈 我儿四年级就通过音协十级,今年小升初,没指望派用场。做功课吃力时,还能自娱自乐一下。钢琴学习还是看孩子喜欢否。
@Rosamonde 问题是精力有限,钢琴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影响了孩子奥数的学习,在这次升学中吃亏。
@一样的天空 要是为升学的话,应该学比较偏的乐器.别说钢琴,就连长笛,小号之类,学的人都太多。笛子,二胡,琵琶竞争太激烈. 为修身养性,自娱自乐则另当别论..
@红眉 我家儿子学琴就没考过级,说句得罪大家的话:少儿钢琴考级啥用都没有。专业团体和专业老师都很清楚,很多10级考生照样上不了台,实际水平没达到,拿到证书是废纸,一切专业院校招生不看证书——都是现场考。
@hahaha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要看你对它持什么样的态度,我家的也在学,没想着升学时派用场,只是一种素质的培养。当然时间是紧张,调整心态,有时间就多弹会,没时间就少弹会儿。其实目前我觉得真的是我们大人太浮躁,把一切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这样那样..... 现在的孩子比大人还忙...我们应该摆正心态,孩子真的应该快乐的成长。
5
我每次黑钢琴都会被一群钢琴真爱粉拍的很惨。
我没说一律不学钢琴,一律不考级。要结合实际情况。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学钢琴?
第一种
那就是:“不管抱着什么样的目的,一定要认准孩子的确略有音乐潜质和兴趣再慎重开始。”
但如果你问兴趣班或老师,他们一定会说 “有天分!很有天分”。当然这么说,不然你怎么会报名呢?
怎样是有天分?《孩子这些天赋你辨认出来没有》 讲了我小时候测天分的经历。
1)手型:四五岁的娃,手形已经基本能看出来。一是看手指特别是关节部分是硬还是软,太硬不行,太软更不好;二,看各个手指之间离得够不够远,手张得越开,以后弹琴越轻松。至于手指的长度,小指最好能到达无名指最上面一个关节。
2)乐感和节奏感:大人拍掌让娃跟着唱歌,看他是否跟得上节拍,是否有本能的节奏感。
3)音乐记忆力,妈妈唱或放一首歌,让娃学着唱,看娃有没有基本旋律模仿力。放一个曲子,第二天再放一遍,看看孩子是否能分辨。
如果这三点都具备,那么孩子的音乐潜质至少是在标准线之上的。自己就是个五音不全的音盲,判断没有把握,一定要找个完全中立的资深音乐方面的人,给娃做一个客观的测试,就像我小时候。
第二种
父母在经济+心态的组合上达到了“钢琴嘛,做个高档家具就行”——不被绑架的家长。娃出状况的时候,你就不会“盯”磨“打”给孩子造成压力和痛苦,失去初心。
所以豪门、土豪家里都有钢琴的。一来家里大,不占地方,娃爱弹弹,不爱就当家具——钢琴者,童叟无欺是也。
这个心态就叫“坦然”。
孩子根据自己内心的节奏,放松地学,即使出成果速度慢,但一般都能无痛坚持到“钢琴成为伴随一生的礼物”。
这才是回归初心啊。
和英语一样,过四六级虽好,但真正运用才是初心啊。
不满足这两个条件啊?那就老老实实,憋折腾!磕馋~
从这个大坑里省出来的钱和时间,够娃做好多有意义的事了!
艺术类是坑,原因:
一,家长在娃早期砸钱报兴趣班,基本都是砸在艺术类,时间金钱精力成本高。二,这三样后面对口的行业,基本是赢家通吃行业,淘汰下的“残次品”很多。
但是,艺术还是必须学,因为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下一篇会说说社会发展和就业供需之间的关系和趋势)昨天的文章也说到,艺术修养对咱们这代人还是教育中的“奢侈品”,对咱娃这代就是“必需品”啦。
这周讲讲听觉类(音乐)、视觉类(美术)和表演类的那些坑和防坑对策。
要理性科学地教娃学艺术,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知道最终的学习目的,才不会钱也烧了娃也揍了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今天分享一位留美工科博士童年学钢琴踩坑,出坑的故事,
1
作者:@祖亚洲,留美工科博士
我认为学艺术,或者以某种乐器为专业,是挺烧钱的,而且风险比较大。
原因很简单:乐器这东西好好学肯定得一对一指导,几个人一起上不现实,练出来的东西没“神”。要以乐器为职业就不能停留在磨磨熟练度,弹得快一点难一点之类的。否则报个少年宫,或者找个一般般的老师随便凑合也能行。
相反,如果是对艺术有追求,那肯定得找名家给娃指导啊,成本就很高了。(一线城市高级私教咋说一课时也要500+吧?)
再一个,这东西有时候还讲一个积累,得沉潜苦练好久然后才能薄发。很多时候音乐这东西真的得拼天赋。它不像其他学科,水平一般化也能找到个过得去的工作,乐器的职位少很多,想进乐团得多难啊!
小时候正儿八经练过钢琴(which means 不是冲着考级去),而且家里认识很多音乐老教师,算是过来人,请听我把其中的坑一一道来。
2
7岁的时候开始练钢琴,中间换了好几次老师,都算是我们城市比较有名的。
妈妈是教师,圈子里教得好的老师都认得。我每次换老师都是因为那些老师嫌我练得不够苦。。。
所以这里第一个矛盾就出来了:要想有成果就得苦练,那么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文化课学习就有冲突。你能接受娃长大之后做一个只懂音乐,但是数学历史等等都一团白饭的人吗?
平心而论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练得够苦了,每天将近两个小时雷打不动,不然老妈就得打我了。。她老人家说小时候让我弹钢琴是觉得生我晚可能有点弱智。。左右脑需要开发开发。。再一个,小时候有点多动症。。她觉得练琴能让人坐得住。
什么狗屁理由啊?!!!
PS:后面几期文章DrBing会说为什么这种隔山打牛法是放屁
至于为什么那些老师这样都嫌我练得不够苦?因为她们期望高啊,尤其是有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老师,她爱人是我们市调琴最好的。她的意思是每天让我练四五个小时。
尼玛,我去那我平时还上不上课了!
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市开了个小钢琴家演奏会,每个娃弹一首,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师来挑学生。我就被挑中了。那个老师跟我妈说每两周去上海还一次课,每堂课给我打折。
我妈回来和她的一个好朋友,也是音乐老师,商量了一下,还是婉拒了。
就是那件事让我们家决定彻底把钢琴当成一个“玩具"乐呵乐呵就好。
为什么呢?
3
1. 成本。每两周上海往返一次,这个花费还是不得了啊,俺家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
2. 精力。这下每次老师给你布置完课,你得回去勤学苦练了吧,没后路了吧,学校功课该变成二等公民了吧。
3. 选择。这就是音乐行业内部的规律了,就算我练得好,除非好得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然想进乐团做个好好的音乐人可能性基本为零,而且你能练多好取决于很多因素,现在这个老师看中你,教得好你,那下一个对不对你胃口呢?下下个呢?下下下个呢?
很多真正学琴的孩子都是直接住在老师那儿的。
总之,这条路偶然性很大。
所以从那之后我的老师就换了教学思路了,她教我难的练习曲,声部多,但是不要求我上速度,快乐快乐就好,也算是培养一个情怀吧。时至今日我非常感激她的这种观念。
PS:我真的,最烦,最烦,最烦,最烦人家问我钢琴几级了,这真的是很不懂音乐的表现。对于音乐,考级一点意义都没有。
这里就要说关于音乐的另一个特点了:
音乐这东西跟高考、学科竞赛、论文非常不一样,不是标准化考试你练练就行,也不是你能驾驭难的作品就代表一切。分数高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你的音乐里有什么,听得出什么,有太多东西了:你的灵气,你的情感,你的理解,当然还有你的技术。所以说,音乐是思想贵族的消费品。
举个例子:经常听说谁谁谁十级了,成绩又好又会弹琴啊blablabla,其实我只想问一下他/她老师是谁,剩下的基本就是一目了然了。
4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课业压力大,渐渐地练琴就练得少了。但是还是喜欢古典音乐。别人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那种声音好听。可能是习惯了吧。再一个,有的音乐耐听,多听能听出不一样的故事;而有的音乐。。你懂的。。只能用来当闹铃。
于是后来正经上了高中,自主招生保送读大学,学工科,再出国读博,当时想读理科学物理,爸妈坚决不让,才学了工科,让我读技术。
时光荏苒,很庆幸我有那样两个开明的父母。我热爱自己现在的领域,也热爱音乐和纯理科。小时候浸泡过音乐,高中搞过物理竞赛,后来学了工程,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明白自己在用技术谋生的时候,还可以有那么多其他的兴趣可以消遣,这真的是非常美好的。
音乐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交朋友有时候也是觉得跟练过乐器的更合拍一点,可能说玄一点,音乐对人的气质确实有影响吧!
现在有时候还是遇到其他教乐器的老师,比如教长笛的,教小提琴的,还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去年梅纽因竞赛就在我们学校)聊起我的经历,她们都觉得我很幸运,遇到了开明的父母和老师。
5
其实在美国,挺多孩子都是拿乐器当成玩具的,没有特别刻意地追求什么目标。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缘看到这里,那我的建议是:如果有条件,那就好好练,从基础开始扎扎实实地练,不要被考级啊亲朋好友的意见啊蒙蔽了自己。每天练一两个小时,直到初中开始学业压力大了之后渐渐放下。
艺术像一枚种子,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没必要把她当成饭吃。
总结
DrBing:明白人可听懂了吧?博士他现在已经没弹琴了。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没错!很多时候,童年学的才艺,娃长大后不会变成某种加身的技能。它会被遗忘(我现在只会弹十多首曲骗骗人),会变成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在气质中。
就好像斯金纳说的:“当一个人学过所有的东西都被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所以,艺术还是奢侈的!但尼玛这玩意就是艺术!
1
近来有两个帖子很火,一个是技术男创业7年净身出户的,这个就不说了,创业本来就是玩票性质事件,坑绝对不止“我的点子是s”(还有“我遇到的人是s”和我自己原来是“s”等等);
另一个是,一高级技术白领面临离职才发现全家立刻陷入财务危机,这个估计对30或即将迈入30的你有警示作用,所以拿出来当鸡杀——毕竟要发生可能就会在几年内了,现在当头一棒,正当合时。
没看过贴的可以看下面,否则请跳过。为了更中立看待此事,已删去引发大家感同身受感情泛滥的误导性心酸感悟N百字。
我2001年本科毕业,工作后上的研究生,然后在深圳某知名通信公司,,至今近十年。老婆和我都农村出身,家里没支持,2010年辛辛苦苦攒钱在坂田买了套二手房,当时大概是120万,每个月房贷6000元。11年生了个儿子。
16年政策放开,又生个女儿,老婆辞职照顾父母孩子。
15年底手里有小几十万余款,又买了五六十平米学位房,总价300多万。首付不够,第一套房找人抵押弄了70万,凑在一起付了首付,贷款260万,月供17000。70万的抵押贷一个月也要七八千。
全家就我一个人在挣钱,拿到手的工资钱两万多(每年总收入估计50万以上),不包括奖金和分红,因为两套房贷加上抵押贷就三万了,奖金就用来补贴家用。现在持有十大几万股票。
HR找我希望主动离职,看现在的样子不离也很难。与其闹来闹去,不如好聚好散。
在网上投过简历,我们这三十大几年纪,一般出去做不了高管,面试机会也很少,少数小公司面试过,基本月薪也是税前不到两万,税后房贷都不够。还嫌弃我,毕竟大公司出来和小公司一对比,明显差很远,人家啥都能做。
目前看只能把学位房卖掉,但现在交易很低迷,急卖可能只能卖300万,还了贷款杂七杂八的刚好没了。
就算成功300万卖掉,幸运找个税前两万税后一万多的工作,剩下6000的房贷,加上两个孩子上学,养家,完全入不敷出,何况税前两万也不好找。
现在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老婆都觉得愧疚,夜晚辗转难眠。
评论有责怪公司不仁义的,有哀叹房价物价太高的,更多的还是因为感同身受而心有戚戚,总结就是:
从两篇热帖,透露出来的都是中产的焦虑,有车有房年薪几十万也依然无法保证物质生活水准,随时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失业、疾病抛出阶层之外。中产看似什么都不缺,其实却脆弱得不堪一击。表面优雅风光,内在心力交瘁。
从这个家庭目前尴尬的状况,的确可以这么吐槽,但如果你仔细看细节:
1、没家底:双方农村出身,没家庭支持还要反哺老人
2、三大奢侈品:车,二胎,全职太太
3、走钢丝:高利贷买房,两房房贷已远超收入1/3的健康比例
4、职业规划:作为大公司员工,没未雨绸缪主动进行职业竞争力投资
5、收入模式单一:工资外无其他固定被动收入
换工作后,光还贷额就是收入的2倍!这家人胆儿可真肥啊,简直就是悬崖走钢丝啊!!!
表面是世道更替,居大不易,实则是在家庭财务规划上整体误判形势。
其实,所有的(无论公司、个人)财务危机,本质上一个对联能说清:
消费:买了买不起的物
投资:下了输不起的赌
横批:步大扯蛋
2
其中有三个很容易犯错的明显外因:
A、穷苦出身,通过高学历好工作改变命运的人,很容易因为适应不了“突然进入天堂”的转变,对自己处境产生不实际妄想,进入不理性“提前享乐”和“冒进投资”。
B、中国一线城市房价的猛涨,很容易让人陷入“不买房就是亏钱”的疯狂,陷入冒进投资。
C、“砍柴的遇到放羊的”,不看自家家底,生活质量向同事、朋友圈看齐。
PS: 俗语“砍柴的遇到放羊的”,两人相遇聊了一天,看羊的羊吃饱了收工回家,砍柴的柴没砍呢,不看具体情况瞎模仿就是死!
家庭财务危机这个概念,欧美有几十年历史了,我国嘛,快来了。你想,我们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就像欧美(日)战后的经济奇迹时期,一大批人忽然有钱了,就会认为永远会一直美好下去,于是放胆撒欢。
欧美经济奇迹一消失,这批享受果实的人陆续进入就业市场竞争力迅速下降的年龄了(35岁分水岭),于是,家庭财务危机在7、80年代就成了社会现象。和上文无二:高估实力,借贷额超标,无风险管理,一失业就家庭崩盘,房产被收。在欧美,家庭或个人宣布破产是常有的事儿。
经过30多年的科普,现在欧美情况已经好多了,没那么多笨蛋踩坑了。而中国踩坑的大潮估计才刚刚开始。
美国作为“credit”(信贷)这种神奇东东的发明国,“提前消费”是他们带给世界人民的惊喜大礼包。这玩意对商业社会乃至聪明鬼是利器,对蠢鬼就是毒药!从女大学生果贷事件可见一斑,穷孩子傻啊!
欧洲和我国一样,储蓄是优良美德,“提前消费”天理不容,但随着经济奇迹的终结,还是很多人适应不过来——一旦有钱,人就会变傻。
有个德国朋友跟我吐槽她曾经很有钱即将面临破产的父母:
1、她外婆瘫痪,母亲辞职照顾(另外家里有4条狗),母亲失去收入,已中度抑郁、重度失眠;
2、她爸有个小企业但运作不灵几乎断了收入,终日借酒消愁,每天4、5瓶,开支不小,恶性循环又影响工作,坚持开奥迪,绝不承认酒精依赖。
3、已无还贷能力,即将面临房子被收回,破产。
4、互相抱怨导致感情破裂,已经准备离婚。
解决方法太简单了,4只狗交给宠物收容,母亲找兼职,爸爸彻底戒酒,处理掉奥迪,小企业没前景的话顶掉,也找个工作,别闹离婚二人同心渡过困境。
但二位哪听啊,狗是家人,有感情;奥迪卖了太亏了,烟酒停了难不成还去吸毒么。。。理由多多。这样的二位不破产实在没天理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多么朴素的道理,经久不衰。永远记住一点:
最有钱的时期,
恰恰是最需要忧患意识的时期。
3
之前《娃越早接触钱,长大后越快赚到钱》讲过,家庭财务问题上最大的风险就是无规划、无框架。
2016年深圳的月平均工资才8k元,文中家庭年收入约50万,是平均年收入的5.55倍!算滋润中产了,可惜无规划,于是胆大登天,步大扯蛋。
“有规划、有框架”是怎样?就是一个家庭的各项支出(消费、投资)和收入都在健康占比范围内,并随时控制在眼皮底下。
健康指标是怎样呢?
1、消费比率
消费比率=月消费支出÷月可支配收入,40%—60%为健康。
文中这家人在还贷压力这么高的情况下还有车二娃全职太太三大奢侈品,生活质量绝对处于苦巴巴生无可恋区间。。。
2、偿债比率
偿债比率=月债务总额÷月可支配收入
35岁前事业上升期、未婚无娃、家庭支援等情况,40-50%仍属健康。
35岁后上老下小,30%算最高了。
文中家庭在离职前月收入基本只够偿债,换工作后可能不足一半,还没应急来源,实属疯狂。
3、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每月支出
流动性资产就是短期兑现不折损的资产(例如房子股票都不算,若急卖必贱卖!)。所以,流动性资产就相当于现金流(俗称闲钱),包括现金活期,余额宝,短期定理等,流动性比率显示的是短期应急能力。该比3—6为最佳,就是说收入断后,现金能挺3-6个月。文中这家人,无。
三个指标不是不健康,而是病态。
说穷孩子苦,苦在这么简单的基础知识爸妈不教,决策全靠拍屁股。
说穷孩子富了更苦,没有相应的知识,却有了踩坑的选择。
另外提一点,太太全职。
因为读者中很多全(土)职(豪我们做朋友),所以不敢多说得罪人。反正,德国明镜上月出了一份详细调查:全职直接导致女性损失一生总收入的64%,因为新婚姻法,离婚会对女性造成极大经济风险。这个报道值得警示,你愿意我以后818。
4
那聪明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呢?
1. 财务规划
上面的指标都mark起来,每月盯紧。一开始可以光控制好这三个指标,上手了再增加一些(如偿付比,总债总资产比,负债收入比,投资与净资产比,储蓄比等),细化自己的大局感。有框架就有控制!
2.强制储蓄
一般人,一个月剩多少存多少,这思路不月光才怪。所以思路要转过来,一个月硬性要存下收入的例如10%,其他的你自己看着办,从牙缝里省也好我不管,10%指标你非得拿下!这会非常适合需要“开源节流”的阶段。
3.买保险
月收入的10%投入保险类是很值得考虑的。即使在德国这样高保障社会,案例里那家人,照样是老人瘫痪,全家瘫痪。可悲!
4.还贷保底方案
一定要在忽然失去收入时仍有备用偿还方案,例如父母兄弟处事先确认过有款可挪,可挪多久(保证至少不用贱卖)。
5.务实思维,不搞虚的
拿娃教育(多坑地区)打比方:我在德国多年,住的也是全市房价最贵的区了,邻居都是优渥家庭。有趣的是,从来没谁像国内风气把娃往“贵族气”培养,主要是体育、对智商、学业、社会生存有实际作用的项目,越有钱越接地气。
为嘛呢?
A、经济奇迹早就结束了,聪明的高知中产深谙社会大局,生存不易,对娃的教育更知道要气候变“冷”,“御寒”更实际。
B、德国大学主要看分数,不看花里花哨的东西,而且有钱久了早就都平常心了,没兴致“装门面”。
“花里花哨”的那些是英美系的名校报考刚需延伸来的。所以,走英美线的国内土豪嘛要玩随意,其他人我建议“务实”好,毕竟每个“花哨”项目都是砸的真金白银!
具体项目不点名了,老粉自get。
娃的教育,性价比最高的途径只有两种:
A、培养阅读能力+大量买书:适合平民,用时间省钱。
B、优质私教:适合土豪,用钱省时间。
不信就算。
今天就8到这里,欢迎留言你所观所想,方便我下次更针对性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