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是坑,原因:

一,家长在娃早期砸钱报兴趣班,基本都是砸在艺术类,时间金钱精力成本高。二,这三样后面对口的行业,基本是赢家通吃行业,淘汰下的“残次品”很多。

但是,艺术还是必须学,因为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下一篇会说说社会发展和就业供需之间的关系和趋势)昨天的文章也说到,艺术修养对咱们这代人还是教育中的“奢侈品”,对咱娃这代就是“必需品”啦。

这周讲讲听觉类(音乐)、视觉类(美术)和表演类的那些坑和防坑对策。

要理性科学地教娃学艺术,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知道最终的学习目的,才不会钱也烧了娃也揍了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今天分享一位留美工科博士童年学钢琴踩坑,出坑的故事,

1

作者:@祖亚洲,留美工科博士

我认为学艺术,或者以某种乐器为专业,是挺烧钱的,而且风险比较大。

原因很简单:乐器这东西好好学肯定得一对一指导,几个人一起上不现实,练出来的东西没“神”。要以乐器为职业就不能停留在磨磨熟练度,弹得快一点难一点之类的。否则报个少年宫,或者找个一般般的老师随便凑合也能行。

相反,如果是对艺术有追求,那肯定得找名家给娃指导啊,成本就很高了。(一线城市高级私教咋说一课时也要500+吧?)

再一个,这东西有时候还讲一个积累,得沉潜苦练好久然后才能薄发。很多时候音乐这东西真的得拼天赋。它不像其他学科,水平一般化也能找到个过得去的工作,乐器的职位少很多,想进乐团得多难啊!

小时候正儿八经练过钢琴(which means 不是冲着考级去),而且家里认识很多音乐老教师,算是过来人,请听我把其中的坑一一道来。

2

7岁的时候开始练钢琴,中间换了好几次老师,都算是我们城市比较有名的。

妈妈是教师,圈子里教得好的老师都认得。我每次换老师都是因为那些老师嫌我练得不够苦。。。

所以这里第一个矛盾就出来了:要想有成果就得苦练,那么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文化课学习就有冲突。你能接受娃长大之后做一个只懂音乐,但是数学历史等等都一团白饭的人吗?

平心而论我觉得自己小时候练得够苦了,每天将近两个小时雷打不动,不然老妈就得打我了。。她老人家说小时候让我弹钢琴是觉得生我晚可能有点弱智。。左右脑需要开发开发。。再一个,小时候有点多动症。。她觉得练琴能让人坐得住。

什么狗屁理由啊?!!!

PS:后面几期文章DrBing会说为什么这种隔山打牛法是放屁

至于为什么那些老师这样都嫌我练得不够苦?因为她们期望高啊,尤其是有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老师,她爱人是我们市调琴最好的。她的意思是每天让我练四五个小时。

尼玛,我去那我平时还上不上课了!

我记得大概是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市开了个小钢琴家演奏会,每个娃弹一首,上海音乐学院的老教师来挑学生。我就被挑中了。那个老师跟我妈说每两周去上海还一次课,每堂课给我打折。

我妈回来和她的一个好朋友,也是音乐老师,商量了一下,还是婉拒了。

就是那件事让我们家决定彻底把钢琴当成一个“玩具"乐呵乐呵就好。

为什么呢?

3

1. 成本。每两周上海往返一次,这个花费还是不得了啊,俺家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

2. 精力。这下每次老师给你布置完课,你得回去勤学苦练了吧,没后路了吧,学校功课该变成二等公民了吧。

3. 选择。这就是音乐行业内部的规律了,就算我练得好,除非好得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了了,不然想进乐团做个好好的音乐人可能性基本为零,而且你能练多好取决于很多因素,现在这个老师看中你,教得好你,那下一个对不对你胃口呢?下下个呢?下下下个呢?

很多真正学琴的孩子都是直接住在老师那儿的。

总之,这条路偶然性很大。

所以从那之后我的老师就换了教学思路了,她教我难的练习曲,声部多,但是不要求我上速度,快乐快乐就好,也算是培养一个情怀吧。时至今日我非常感激她的这种观念。

PS:我真的,最烦,最烦,最烦,最烦人家问我钢琴几级了,这真的是很不懂音乐的表现。对于音乐,考级一点意义都没有。

这里就要说关于音乐的另一个特点了:

音乐这东西跟高考、学科竞赛、论文非常不一样,不是标准化考试你练练就行,也不是你能驾驭难的作品就代表一切。分数高绝不是唯一的标准。

你的音乐里有什么,听得出什么,有太多东西了:你的灵气,你的情感,你的理解,当然还有你的技术。所以说,音乐是思想贵族的消费品。

举个例子:经常听说谁谁谁十级了,成绩又好又会弹琴啊blablabla,其实我只想问一下他/她老师是谁,剩下的基本就是一目了然了。

4

后来上了初中高中课业压力大,渐渐地练琴就练得少了。但是还是喜欢古典音乐。别人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那种声音好听。可能是习惯了吧。再一个,有的音乐耐听,多听能听出不一样的故事;而有的音乐。。你懂的。。只能用来当闹铃。

于是后来正经上了高中,自主招生保送读大学,学工科,再出国读博,当时想读理科学物理,爸妈坚决不让,才学了工科,让我读技术。

时光荏苒,很庆幸我有那样两个开明的父母。我热爱自己现在的领域,也热爱音乐和纯理科。小时候浸泡过音乐,高中搞过物理竞赛,后来学了工程,这些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明白自己在用技术谋生的时候,还可以有那么多其他的兴趣可以消遣,这真的是非常美好的。

音乐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交朋友有时候也是觉得跟练过乐器的更合拍一点,可能说玄一点,音乐对人的气质确实有影响吧!

现在有时候还是遇到其他教乐器的老师,比如教长笛的,教小提琴的,还有音乐学院的学生(去年梅纽因竞赛就在我们学校)聊起我的经历,她们都觉得我很幸运,遇到了开明的父母和老师。

5

其实在美国,挺多孩子都是拿乐器当成玩具的,没有特别刻意地追求什么目标。

最后的最后,如果你有缘看到这里,那我的建议是:如果有条件,那就好好练,从基础开始扎扎实实地练,不要被考级啊亲朋好友的意见啊蒙蔽了自己。每天练一两个小时,直到初中开始学业压力大了之后渐渐放下。

艺术像一枚种子,会对你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没必要把她当成饭吃。

总结  

DrBing:明白人可听懂了吧?博士他现在已经没弹琴了。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没错!很多时候,童年学的才艺,娃长大后不会变成某种加身的技能。它会被遗忘(我现在只会弹十多首曲骗骗人),会变成一种看不见的东西存在在气质中。

就好像斯金纳说的:“当一个人学过所有的东西都被忘记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所以,艺术还是奢侈的!但尼玛这玩意就是艺术!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