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以前,我总是三分钟热度——想做很多事情,但却往往半途而废。只能看着身边很多人都在努力前行并且越过越好,自己却越活越糟。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我这样没背景没房没车没啥存款却又想要在大城市里生存的农村孩子。

憋到了2014年,这一年,我27岁,我终于受不了自己,受不了这种碌碌无为的状态。我大哭,我焦躁,我不甘平庸——我要告别过去的自己。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英语老师,周末给人补课的那种。

为了提升自我表达能力,让自己的课更受欢迎,我决定去学演讲。找到一家培训机构,觉得挺合适的,但是一问,学费要5000元。

而当时我的卡里只剩下了9000多。

要吃饭,还要交房租。

一想到这些,我挺心塞的,但转念一想:如果我不趁年轻的时候好好学点东西,以后肯定会后悔,一咬牙,掏出银行卡,付款,报名。

在回去的公交车上,我一直在心里默念:千金散尽还复来,千金散尽还复来……

事实证明,当你为了改变自己而开始行动,并付出很大的努力,运气真的会一点一点变好。

这里得补充一点,我当初做英语老师只是权宜之计,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要的。

到了2015年11月,终于已经有了一定积累的我,决定不能再将就,“抛弃”了之前的工作,彻底失业,带着近10万积蓄去寻找我自己该走的路。

……

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我从二线城市来到了上海,签了两本书,成为一名学习成长类作者。

我在知名的写作平台“简书”上排名第二;

我的微信公众号“剽悍一只猫”已有70多万读者,跻身新榜中国微信五百强;

去年12月,我的一场付费分享卖掉7万多份,单场收益突破15万。

经常有人问我: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你的成长为何能如此高效?

反思总结这两年来的成长,我其实不过是坚持了10个习惯,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我收获颇丰,越来越好。

坚持10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学以致用式的读书

我喜欢读书,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和书睡觉的,床的一半是书,一半是我,一有空就读,读书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这几年,我光是买书就花了四万多块,记得初到上海时,我托运了16个编织袋的书,把房间堆得满满的。

很多人说自己读了很多书,然而却并没有什么用。我觉得吧,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怎么去用。读书的时候,除了要理解作者所写的,还要多想想,自己可以做点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然后去践行。养成这样的习惯,你会发现,读书真的很有用。(不过,大部分人的问题不是读书无用,而是压根就不怎么读书。)

第二个习惯:走出舒适区

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如果老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待着,是很难有进步的。我在2015年通过加入各种互联网社群,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2016年元旦节假期,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采访100个牛人。事实上,我在去年见过的牛人,远不止100个。

不断走出舒适区,结交优秀的陌生人,能让你开阔视野,见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时候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知道),还能升级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圈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个习惯:一段时间做好一件事

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那到最后,你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做不好。人的时间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段时间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好,然后再去做别的,这样,你才会有非常不错的积累,才会越来越强。

我曾花很长一段时间钻研英语教学,我记得有一本听力书被我连续听了一个月,每天把全书的配套音频至少听一遍。教学能力上去了,收入也跟着上去了。我学演讲的时候,坚持了16个月,上台几百次,课后录制了1000多个演讲视频。有了这16个月的学与练,我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我之后的写作及线上分享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个习惯:用写作来提升思考质量

我从2015年12月中旬开始坚持写作,到现在,写了几十万字,这件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帮我打造了个人品牌,还有助于我梳理自己,消化所学的东西,提升思考质量,让我越活越明白。

不要觉得写作很难,不能做到每天写1000字,你可以从每天写100字开始,这是一个很值得坚持的习惯。

第五个习惯:极其重视自己的时间

我们要明确一点:要想让自己成长起来,我们得多花时间在自己身上。

对于那些没必要的应酬、邀约,尽量去拒绝,而不是碍于情面,然后同意。毕竟,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命,不能随便就被别人消耗了,我们得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不要什么,该强势的时候,就得强势。

这听起来有点冷血,但事实就是如此,如果你没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你自己没有成长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相反,如果你成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你将会有更多的选择权,你的强势也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

我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时间管理技巧:

我们在一天之中的某些时间段,大脑确实要更加兴奋,更加好使,这是我们的高效时间。那么,请一定要守住这些时间(即避免被不必要的事情消耗),因为,这些时间决定了你大部分的成绩。

第六个习惯:感谢,并不只是在嘴上说说

别人帮了你,请一定要去感谢,而感谢,不能只是停留在嘴上,而是要想办法去回馈别人。

一个懂得感谢,懂得回馈的人,会更受欢迎,会有更多机会。相反,我们谁都不喜欢伸手党。

我去年一共送出去700多箱水果,发出去20多万红包,有些朋友帮助了我特别多,我会坚持打赏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有的已经坚持一年多了。

我写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我想表达的是,如果你发自内心地感谢别人,请一定要想办法去报答别人,而不是说句谢谢就没了。

第七个习惯:用共赢的思维去做事

做一件事情,不要只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要多想想,别人要的是什么,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的合作,肯定是双方都觉得赚了。

当你每次都能这样考虑,你会发现,愿意跟你合作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知道跟你合作肯定不会吃亏。

千万别去占便宜,这是在堵自己的路,你占的便宜越多,你的路就会越不顺。

第八个习惯:想尽办法给自己补充正能量

这个世界从不缺负能量。你只要“仔细观察”,在网上去泡各种论坛和网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挺多糟糕的事儿的。还有,当你跟很多人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充满负能量的。他们满是牢骚,会抱怨,会议论别人的是非,会去嘲笑别人。

我们应该怎么办?好不容易在世界上走一遭,我们肯定是希望充满正能量地活着,过完这一辈子。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去远离这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少去看那些负能量的内容。

你所看到的,你所知道的,你所了解的,其实就构成了你的世界。如果你所看到的,你所知道的,你所了解的,都是充满负能量的,那么你的世界,也是充满负能量的。

除非迫不得已,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一点。多接触正能量的人,多看正能量的内容,多做正能量的事。这对于我们的成长,肯定会有极大的好处。

刚开始做微信公众号那会儿,其实挺痛苦的,因为你还看不到希望,还挣不到钱,还有很多人在质疑你。怎么办呢?我在墙上贴满了各种能够激励我的句子,照片。我听的歌曲也大都是那种充满力量,能让人斗志昂扬的类型。书架上还有各种能鼓舞我的书籍。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作用真的挺大。

第九个习惯:多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

有一个老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之所以苦苦努力还没成功,很可能是因为这个世界不需要你做这一件事。是的,如果你做的事情对社会来说价值不大,那么, 你也很难做好做大。

我一直觉得,我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分享自己的故事、经验、方法论以及我的所见所闻,是一件很有社会价值的事情。

因为,我帮助不计其数的人打开了视野,见识了更多可能性,引导并鼓励他们去行动,进而改变自己。

每次看到这些留言,我都充满了动力。

第十个习惯:坚持每日反思总结

不管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都要养成一个总结反思的习惯,每天复盘,看看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没做好,该如何才能改进。

还要记录下自己当天的收获,即我到底学到了什么,每天哪怕只收获一点,一年下来,也是非常吓人的。如果一点都没有,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在虚度光阴。

就像车子一样,不能光是让它跑,还得给它做保养,该维修的时候就要好好修,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停下来反思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冲。

如果你中学时候有过几个大牛同学,他们搞过计算机或者物理竞赛的话,应该不会没听过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的大名。

这一“几乎是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科学的班级”,是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博士于2005年开办。

而在2006年3月,他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掷地有声地写到: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他也做到了。

在先后创办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交叉信息研究院(IIIS)和量子信息中心(CQI)后,中国计算机理论科学的研究环境逐渐变好。

毕竟他是国际最顶尖的计算机科学人才,2000年还拿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 —— 图灵奖。

而姚期智先生本人,就是2004年被杨振宁从普林斯顿大学介绍回国的。

昨天有条新闻说的是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国际学术大拿放弃外国国籍,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转为中科院院士。

一方面,国家政府方面非常重视这件事,为了成功推行,甚至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熟悉我国流程的人应该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但另一方面,网友拿杨振宁的过去做起了文章。

有普通网友表示杨振宁当年不回国,现在回国是因为嫌贫爱富,是回来养老了。

甚至在人民日报科普完杨振宁的历史地位后,网友们依然不依不饶。

某手机网站真是扛起了黑科学家的大旗,打得一手好“爱国牌”

总之,网友们费尽心思要证明的,不过是杨振宁墙头草,杨振宁老牛吃嫩草,杨振宁人品不行,自己比杨振宁牛逼。

事实真是如此吗?

呵呵。

Part 1

杨振宁对中国没贡献吗?

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无需多言。

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美国两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超过十三项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明一切。

我有个做物理研究的朋友说,就算把杨振宁归为“当世理论物理学界第一人”,也不会有太多业内人士有争议。

这足以看出他的地位。

而且,这种地位和大商人、大政客不同。他不是靠在人类内部倒腾运作,而是在发现、在创造、在向人类认知的极限进发。

在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

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曾经写过一篇小说《朝闻道》,里面设想有远超我们的外星文明来到地球,可以回答人类科学悬而未决的种种问题,但代价是:如果你想知道答案,你就必须付出生命 —— 尽管代价高昂,但小说里愿意支付生命换来答案的科学家仍然络绎不绝。

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人类作为一个同一物种,探索真理路上最可贵的品质。

而在为人类的科学做贡献这方面,杨振宁极其伟大。

他的Yang-Mills场理论是现代规范场论的基石。黑纸白字印在教材上,供每一位后人学习。

这样在物理学界拥有极高地位的导师级人物,去哪里都会过得很好。

说句难听的话,杨振宁回国前,中国理论物理学研究领域在世界上是远远配不上这样一位大拿的。说他是看到祖国富强了才回国,只能说无知又刻薄。

如果你们觉得,这和你们没关系,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才是你们看中的,那其实他的贡献也不小。

且不说人民日报强调的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给全世界华人科技工作者带来的信心这样虚无缥缈的东西。

就说他回国以来给清华大学物理方面拉的巨额科研经费,给无数青年学者出国交流培训造的桥梁。

给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筹款、为中科大开设少年班、给海南大学开设奖学金,这一切都为中国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别说他自己在住到清华大学为他提供的房子里后,卖掉美国的宅子,将所得美金全部捐出。

你说这样一个人是为了钱才回国的,我真不信。

这还只是学术领域的。

在政治领域,上世纪70年代华人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中,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听证会上讲述“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他在保钓学生中发表的演讲,对当时台湾留美学生影响巨大,他也因此被称为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

2005年7月4日,杨振宁等曾参与保卫钓鱼岛运动的老将们集结,召开记者会表达保钓的立场,签字声明,指责李登辉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是错误的。

知乎用户@acel rovsion很客观的说:

杨振宁是有贡献的。

在清华物理基地科学班的教学模式、清华IAS的建立,以及凝聚态和冷原子领域方面,我国的物理学研究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和老杨有关系。

尤其是08年前后那些个论文,很大程度上对于我朝理论物理的研究团队培养做出了贡献。

90年代清华物理系,甚至请不到一些一流的研究者来组建团队,甚至某些课还要请外校的来上。杨振宁以个人影响力把清华物理系的基础给打了起来,以私人社交圈招了不少大牛研究者。

而这个影响,是全中国业界都受益的。那代人,或多或少都受了老杨物理学界私人社交圈的影响。

凝聚态和冷原子恰恰也是我朝弯道上赶上世界水平的一些领域。包括偏向工科的东南大学,物理学在凝聚态的水平也是极高,所以老杨对于我朝物理学的成长确实是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而且,老杨现在依然在做科研,高龄状况下也有一些产出。

你说这样一个人不伟大,对中国没贡献,我是真不服。

当然了,你们还可以这么说。

好,杨振宁不伟大,你们最伟大行了吧。

Part 2

苍蝇不要总是嫌战士拿得多

前段时间微信上有一篇文章,叫《触目惊心的黑暗面!你不会知道的鲁迅另一面》,文章列举了不少关于鲁迅先生的谣言,最后的结论是鲁迅其实是个欺世盗名之徒,没什么了不起的。

这让我第一时间想到鲁迅写过的一篇文章《苍蝇和战士》。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总有人喜欢挖掘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科学家身上的缺点,以此证明科学家其实不值得尊敬,不过是一些拥有寻常欲望的人。

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这句话我当然同意。但是因为一个人的不完美就否定这个人的全部,恕我不能理解。

更何况,大多数时候,这些所谓的“不完美”根本也不是缺点。

比如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私人生活混乱,是个十足的“荡妇”,但事实上她不过是在和情人写信的时候,提到自己有强烈的性需求。

现在再看,这是缺点吗?

显然不是。

比如说杨振宁,在妻子杜致礼过世后,和28岁的学生翁帆在一起。从此被我国网民每天每夜抓着喷。

但两人一没犯法,二没出轨,自由恋爱在一起,这也有错吗?

杨振宁是老了,孤独,需要人陪伴也好,是觉得翁帆很像年轻时的妻子也好,甚至就是爱恋年轻的女子气息也好(虽然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这样根本不需要结婚,偷情就好了),这都是他的私人生活,和我们无关。

有人说翁帆很像年轻时的杜致礼

我发现很多网友觉得老科学家都应该是那种清五根断六欲的圣人,最好还是油盐不进的神仙,每天每夜产出科技成果,从不娱乐,从没需求,这样的人才值得他们尊敬。

以前我们国家政府似乎也这么觉得,老是在电视上评选感动中国的劳模,每天就是表彰“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勤勤恳恳许多年,却只领2000元一月的工资”的高级技术工人。

结果就是大量人才外流。

稍微有点本事的人看了看,自认为没这个能耐,就出国了。

稍微有点上进心的人看了看自己的未来,觉得实在是受不了,出国了。

只有既没本事也没上进心的人拿着“专门为人,从不利己”的劳模到处喷粪,心里觉得倍儿舒坦。

现在国家醒悟了,开始给有才能的人配得上他们的待遇,喷子们心里又不舒坦了。

合着明星住着几千万的豪宅,花上千万办婚礼你们就不会不舒服,老科学家过得好一点你们就不爽了?

恕我不能理解。

一个事实是,国家给归国华侨优厚的待遇,除了看中他们本身的地位和才能以外,也是在向外放出一个信号:“我们中国有钱了,你们快回来吧”。

另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多数在微博上喷他们不爱国的人,如果真的能在美国享受,绝对不会回国从事教育行业。

他们爱做的就只有拿出一个更高道德的邓稼先出来,把杨振宁打倒,最后证明:

“虽然我啥也不会,一事无成,智商比杨振宁低几百个层次,但是他是个混蛋而我不是啊!”

但其实他们除了嗡嗡嗡作响,毫无用处。

与其期待着牛逼的人活得和你一样不好,不如多想想怎么让自己变牛逼。

我们常常能在历史书上看到所谓丑陋的群众。

他们在将要亡国的时候讨论生活八卦。

他们将传世的巨著当草纸一样挥霍。

他们围观讥讽一位伟人,最后在历史的长河里变成一坨屎。

我们会笑他们是小丑,但这么多年下来,群众变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