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买一个电话手表。
妈妈觉得可以,可是爸爸不同意。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挺常见的?
买吧,爸爸会不满。不买,又不舍得让孩子失望。
无论如何选择,仿佛都是两难境地。
刚好这位妈妈刚刚在树妈的亲子营学习了P.E.T.中的“第三法”,就生涩的用出来,没想到,真的避免了以往“家长赢,孩子输,孩子不开心”,
或者“孩子赢,家长输,家长不满意”的结局,让所有人都“赢”了。
小主角:8岁女孩 甜甜
以下是这位妈妈的记录原文,其中绿色字体为树妈标注的说明。
第三法步骤 1:
确定需求
今天女儿和我说生日的时候想买个电话手表,她已经和我说了好几次,我是同意的,可爸爸不同意,于是我说我们今天开个会吧。
女儿先说买的理由:
1,可以看时间,
2,可以打电话,
3,可以玩。
(这些功能,满足了孩子的什么“需求”呢?其实可以再多倾听了解一些,比如:因为中午午休,想保证上课时间,所以要准确知道时间吗?
因为要联系来接孩子的父母,所以需要打电话吗?等等,需求更清晰,有助于满足孩子的需求,也有助于父母更了解孩子。)
我说买的理由:
在承受范围之内,电话手表可以定位,保证安全。
(能随时了解孩子的位置,妈妈更“放心”,这是妈妈自己的需求。)
爸爸说不买的理由:
1,频繁打电话会干扰大人的工作,
(正话正说,所以爸爸的需求是“工作的时候能够保持专注”)
2,电话有辐射。
(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其实还有别的原因,爸爸这会没说,接着往后看)
我对女儿说:“哦,原来爸爸不想买是因为这个,那我们来解决一下吧!”
第三法步骤2:
头脑风暴,寻找能满足双方的解决方案
女儿说:
“我每天只给爸爸或妈妈打一个电话,在家里的时候不戴电话手表。”
我对爸爸说,怎么样,是不是满足你的要求了呀?
(妈妈有点着急了,爸爸还没给出他的解决方案呢,所以爸爸会有情绪。而且妈妈显然跟孩子站在一头了。)
这时爸爸突然说:“你以为我担心这个吗?”
转头又对孩子说,“你妈妈怎么怎么样,做事从来不经过大脑。”
当时我一听这话都快气炸了,怎么能当着孩子的面这么说我啊!真想和他吵一架。
可是不能这样做啊。
于是,我倾听了一下自己,我对自己说:“听到老公这样说我,我觉的好没面子啊,太伤我心了,我抱抱自己。”
(妈妈没有被爸爸的怒火点燃,能够及时停下来,倾听自己的情绪,真的太不容易了。也就是这时候的一个暂停,一个觉察,一个给自己的倾听,使得妈妈的情绪得以流淌,得以“看见”——哪怕只是被自己“看见”,哪怕没有语言的倾诉,没有行动的“抱抱”自己,也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让情绪释放的方式。
妈妈先关照到自己的行为,最终浇灭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家庭大战。很想抱抱这时候的妈妈。)
虽然老公还在喋喋不休的说,但我好像没那么伤心了,我想老公没学过pet,但我知道老公对我是有累积的情绪在里面,我可以好好倾听他。
(妈妈先“处理”了自己的情绪后,情绪温度下降了,所以可以同理老公,倾听他了)
老公指责完了我,又指责孩子,说孩子的欲望太多,如果今天买了手表过两天不知又要买什么,买了又不玩,所以今天无论如何也不买。
(显然,老公刚才没表达的“需求”还有:希望孩子能够珍惜东西,合理计划买玩具的钱。
“无论如何”也不买,说的多坚定啊!)
孩子听到爸爸说不买,很急很急,对我说:
“我就是要买!如果不买,我就不睡觉!”
(“我就是要买!”也很坚定啊!也正是因为爸爸“无论如何也不买”的态度,激发了孩子“无论如何都想要”的决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于是我抱着孩子,挨着老公坐。
(面对两个“无论如何的坚定”,妈妈一点也没有慌乱,知道只是两方的情绪问题,所以继续倾听。)
我对他说:
“我今天没有和你商量就同意孩子,你感到我不尊重你,你对我以前买东西的事情有积累的情绪,我知道。还有你觉得孩子欲望太多,担心以后越来越不受控制。”
(妈妈最了解爸爸,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没有说出口的需求,而这个,可能是爸爸不答应孩子买玩具最重要的原因:希望得到尊重。)
老公嘴上说不是,但是明显他没那么激烈了。
(当需求得到表达——哪怕是被别人表达,被对方看到,这本身就是一种尊重,所以情绪就下降了。)
我又对孩子说:
“你本来是抱着能买的希望来的,可是现在没有实现,你很失望,很难过,妈妈知道。不过爸爸不同意,我们也要尊重爸爸。我们先去洗脸吧。”
(既倾听了孩子,表达了理解。又表达了对爸爸的尊重。两方都做了倾听,但是又没有把自己“搅进去”,无法脱身。真是到位。赞一个!)
于是女儿就跟着我去洗脸。
我在帮她洗的时候,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一再帮女儿去争取呢?
为什么爸爸不同意我会这么难过呢?
其实这里面更多的是我内在的小孩想要得到肯定,想要被看见,所以我才会这么努力的去说服爸爸。
想到这里,对于爸爸的决定我没那么难过了。
(面对孩子的失望,妈妈也有失望。于是又停下来做自我觉察,倾听自己想要孩子成功得到电话手表的原因。其实是妈妈在寻找“孩子想买电话手表”这件事里,妈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是“为了孩子”,但是,最终,也许是为了“自己心里的孩子”。妈妈支持孩子买,爸爸不同意,妈妈觉得挫败,而且,爸爸还当着孩子指责妈妈,更加挫败。
这些,都导致在这场孩子和爸爸关于电话手表的“战争”里,妈妈想代表孩子赢。这些觉察太珍贵了,多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原因,远远比买或者不买玩具这个结果更有价值。)
但是女儿还想着这事,开始拼命跺脚。
我说:"妈妈知道你的需要,妈妈理解你,可是你这样跺脚妈妈就不能接受了,而且这样爸爸会烦躁的,你要给爸爸时间,好吗?"
(先倾听孩子的情绪,然后换挡面质。跺脚{事实}+影响{爸爸会烦躁,言外之意,可能更加不同意}+感受{这里如果提到妈妈的感受会更好,不过也没关系})
女儿停止跺脚,对我说:“妈妈抱抱我."
(孩子的烦躁得到倾听,于是释放了。她没有被妈妈指责,感受到了妈妈的关心和爱,所以柔软的想要求一个“爱的表达,爱的确认”。)
我很有爱的抱住她。
(妈妈因为刚才一系列的自我觉察,自我倾听,非常平静,把“我的需求”从孩子和爸爸的争执里撤出来,保证了中立的态度。所以才能“很有爱”,而不是烦躁或者其他负面情绪)
过了半个小时,老公突然对女儿说:“爸爸同意买了。”
哇,我们家宝贝要欢呼啦!
(我也好想跟着欢呼呀!)
学过P.E.T.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第三法”过程。只有前两个步骤,后面还有四个步骤没有完成。但是,在真正的生活中,更多的是这样并不标准,却很实用的使用。
开始的时候,在妈妈想要使用“第三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爸爸是有情绪的,所以无法继续提出解决方案,也无法继续后面的步骤,所以,如果妈妈能够先倾听爸爸,让爸爸的需求被看到,会更好。
事实上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对方在表面的需求之下,还有其他的需求,所以,很可能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又随时需要插入倾听。这位妈妈能够做到随时倾听爸爸,倾听孩子。在爸爸指责自己的时候,也能够倾听对方的情绪,做的真的特别棒。这对“受委屈”的我们来说,通常觉得好难。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每个人的需求被看到,情绪被释放。孩子从失望的焦躁,变成了“妈妈抱抱我”,即使最后爸爸真的坚决不同意买电子手表,孩子接受起来应该也不会太难受。
而爸爸的态度,更是从“坚决不买”,变成了同意。
和我们工作坊上的很多次角色扮演一样,无论多么坚决的态度,都只是背后的情绪的一个强烈的表达方式。就像我们会用婚礼上的“我永远爱你”来表达我现在对你的爱一样,我们也会用“我坚决不买”来表达“我的意见不被尊重好不开心”。
时移世易。
誓言有可能会在几年后失效。
而坚决不同意的,也可能在半小时后更改。
所有的语言只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每个人现在的情绪,而已。
情绪被表达,被看到,情况就会不同。
多么伟大的妈妈,虽然这件事只是爸爸和孩子的争执,看起来和妈妈“没关系”,可是妈妈,对一个家庭是多么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