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北上广》一文讲过,在国际中心城市——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最高度集中的地方,你和你的孩子能源源不断汲取城市文明散发的辉煌,最大限度接触各种资源——至于能不能获取资源,当然那是个人造化了。
随着城市化这个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社会阶层4,5,6级)是绝大部分人天然的最后归宿。难过的是,有的人奋斗的起点是大地的原点,有的人奋斗的起点却已经是大部分人渴求的终点了。
在两百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个迁徙从未停止。诚然,这个迁徙的过难免程伴随着一代人的悲欢离合。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些折腾是值得的。
社会生态圈
有时候觉得,人类社会就像一个生态圈。
欧美发达国家是资源非常丰富的大型湖泊。由于营养丰富,鱼虾不管大小,都饿不死。哪里水草丰富,哪里有危险,鱼虾们都熟悉(社会规范),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地方。水草最丰富且没危险的地,是大鱼(精英阶层)的地盘,小鱼不会心存幻想。水草丰富,但危险多的地,有冒险精神的鱼虾会去(刷标狗)。一般的鱼虾放弃努力,呆在水草虽然不丰富但是没什么危险的地方(享受生活的心灵狗)。
这也是身边大多数中产朋友都在移民的原因,他们只想让自己的娃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万一娃性格是个怂包,能力是战五渣,也起码有条活路!
落后国家是注入湖泊的江河。河流有大有小,有富营养有贫营养,但无一例外要向湖泊输入营养物质(被发达国家掠夺)。激流中无疑存在更多危险,也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导致河流中的鱼虾普遍比湖泊中小一圈(生活水平低)。江河中的鱼虾也想进入湖泊(所以专业人士选择留学或技术移民,底层选择偷渡,做经济难民)。走不了的鱼虾们认命了丛林法则的环境,弱肉强食(社会严重不公平)。这里,小鱼几乎是毫无希望的。
中国原本也是条河,但正在变成湖。生由于中国水量巨大(人口多),所以态系统生机勃勃,谁也不知道哪里会长出水草(发展机会极多)谁也不知道哪里有危险(政策变动,股市房市危机),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有世界上购买力最强的土豪,有无数抓住一个机会一夜富贵的,也有大量底层生活无望的,和处于不安全中产区人心惶惶的。正因为希望和无望并存,中国才得以成为世界上最浮躁的国家,生机勃勃!
出于这个社会发展阶段造成的特殊原因,回归到育儿,之前好几篇文章讲到了中国社会的演化和现阶段的情况,总结是:
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已进入清晰的阶层分层,相继出现了“中产危机”和“底层痛苦”,但未来十多年还是宏观上的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已经放缓),加上互联网革命的第三个热潮还在深入进行中,无论是40岁以下人生尚未成型的爱折腾的我们,还是我们的娃,都还有很多的阶层向上流动机会,所以家长们应该:
如果你处于不安全层:(6层或以下)
有必要在育儿(或者自己)加把劲,让娃上升到安全的社会层去,功利一点说,指望Ta带动全家生活的提升也是可以理解的。虽说过程会很吃力,会有痛苦和失望,但前进一点是一点。有尊严地活着都还是问题的时候,人还没有矫情的资本;饭都吃不上没资格当心灵狗。
如果你在安全层:(4,5层和部分稳定的6层)
根据欧美完善国家目前观察的情况,到达中产的话,家长有一定的家底和教育水平,除非踩大坑(例如教育失误,线路投机失误),孩子很难跌出阶层。所以这一层的家长可以有多重选择。
如果你是心灵狗:那你可以随心快乐养育,不需太功利对待娃的教育(刷标),当然你也可能会错失让娃进入更高层级的机会。
如果你是刷标狗: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孩子提供精英教育,以刷级为教育目标,把娃养成大号。
如果你是务实狗:那你可以适当刷级,结合孩子特质有重点地培养。(这是DrBing自己走过的,也推荐中庸稳健的进取线路)
但是加把劲,就可以培养孩子进入“完美安全层”。
完美安全层
在我自己的至今的经验中,已经看到有一个最完美的安全层,处在这个层的人,达到了三种自由:财务自由,地理自由,精神自由。
有次和国内四个女性好友聊天,她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资深专业人士和企业家,说起近年经济不好时,其中一个说:“哈哈哈,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就算开始饿死人,也轮不到我们这种人吧!”
能说出这种底气的话的人,就是我说的“完美安全层”的人,一群具有超强的生存安全感的。上周我法兰克福新家入伙的宴会上,就是一群这样的人。
财务自由
对财务自由传统的定义是掌握一定资产和资产增值能力,即使不工作也能保证一定质量生活的财务保证(这个概念被《富爸爸穷爸爸》普及)。这种财务自由对普通人还是比较难以实现的,毕竟需要积累很大一笔原始资本。假设你全家年开支100W,投资回报率拿保底范围内算最牛的10%,就需要1000W本金,除非抢银行否则不可能。
上周宴会上,朋友中有很多医生、律师,他们说起德国二战后的情况:当时社会顶层的有产者都损失惨重,失去一切;最不受影响的就是医生律师这类的专业人士,战争一结束,就继续重操旧业,不出几年会恢复战前生活水平。举个现在的例子,上周宴会上从柏林过来的Andre,小我两岁,金融硕士毕业后在伦敦做金融分析师,攒了不少钱,两年前心一痒脑一热辞职跑去柏林搞互联网创业,结果年初钱花光了宣布倒闭,本月全家搬回伦敦:他的老东家居然为他保留了两年的岗位!专业人才太抢手!
专业人士才是真正饿不死的人。所以,DrBing说的财务自由是具备某种社会上刚需的专业能力,只要是和平时期,都具备超强谋生能力。
引申到之前开过的关于发现孩子早期天赋的主题,早期天赋的开发最赤裸裸的目的,就是找到孩子未来对口的专业。爱动手爱构建的——工程师;数感好的——金融分析师;强记强逻辑善文法的——律师...以此类推。反面就是娃好不容易混个大学毕业,对自己不了解对社会不了解,给忽悠骗去干人寿保险、房产中介,业务销售,折腾几年三十了没门路没技术没学历,自己都养不活,恍然大悟时心气都没有了——这是目前中国年轻大学毕业生的真实残酷的面貌!
越早发现、开发天赋,越早不折腾。
除了《富爸爸穷爸爸》式的“财务自由”(土豪版),DrBing式的“财务自由”(中端版)还有一个低端版:收入不高,但能合理控制支出,日子过得平和满意,也算一种财务自由。可惜,能达到这个思想境界的人极少,绝大部分只能每天计算着怎么抢一些限时特惠食物,为娃的择校费忧伤,或因挤不上一趟公交而骂娘...深陷在底层痛苦之中。
地理自由
很多读者都来信叫我聊移民。就目前我国内朋友群体观察,移民似乎是国内5+级中产家庭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关乎人对“地理自由”的向往——对自己居所的选择权。
举家搬回德国时,国内的朋友说:“欧盟现在摇摇欲坠,税那么高,那么多难民,不怕啊?” “怕啥,乱就撤呗。”我说。对国际化程度高的家庭,全家一家从一个外国搬到另一个外国,简直是小菜一碟。某个国家的时政利弊,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几乎不受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移民海外人士,仅能说是树换了扎根的地方,离真的“爱去哪去哪”的“地理自由”还有一点区别。
地理自由是建立在前面“财务自由”的基础上的:专业性和高收入。
为了迅速融入当地生活,他们必须具备 1.语言能力 2 跨文化能力——也就是文化多元性和思想开放包容性。
语言能力上,语言当然是英语。很多家长来信叫我介绍法语、德语启蒙,我从自己的经验来说,觉得大不必要。虽然欧美高学历高收入人士大多还会掌握多一门语言,但从实用的角度,在这个高度国际化的世界其实用途并不特别大。在这个社交群体,接触的人都能掌握极流利的英语,就算说他们的母国语,但人沟通起来是选择最有效路径的,磕巴不了几句还是会变成英语(我的法语至今是闲置状态)。因此,对国内的孩子,我的建议是:宁愿打好英语基础,在英语上能进行高品次的沟通(除非孩子很有语言天分和兴趣而且有余力),否则还是不要华而不实。
跨文化能力在《跨文化》和《北上广》两篇文章已经讲到,不详述。有能力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各种早期的多文化体验(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外国夏令营,海外游等),否则大量接触各国绘本,名著,影视,了解风土人情,也是性价比极高的办法。
精神自由
撇开哲学层面的定义,不说庄子萨特,光说我们普通人的精神自由,我问过许多处在“完美安全层”的人对精神自由的理解,其中最有趣的是家宴上上篇文章提到过的那个华尔街胖律师的说法:
“当你受过的教育、见过的世面、接触过的人、获得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甚公众认可、社会影响力等等等一切因素综合起来,让你认为:你对世界的理解是客观的,你的见解是正确的,这一份对自己看法的深信不疑,坚持自己的逐渐和偏好,就是精神自由。精神自由的反面,就是占大部分的,容易被洗脑,道德绑架,追潮流的人,他们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举个粗浅的例子,宴会上胖律师说起爱听Rihanna, 我不厚道地调侃道:你居然听这玩意儿。胖律师微笑地回答:“很幸运,我已经不需要靠听贝多芬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了。”这就是底气。
我觉得这位博士说出了主流阶层对“精神自由”理解的含义。有了这种对自己的深信不疑,内心才会有最大化的安全。那位说:“饿死谁都轮不到我们吧!”的朋友,无疑也是深谙这一点的。
总结
安全层不代表精英层,也不一定是名校出身(但一定受过良好教育或自我教育),也不特定指医生、律师等高收入行业,而是具备1)刚需的专业技能,2)地理文化灵活性,3)有独立主见的一群人。这是一群无论世界怎么变化都饿不死的人。打个比方,今天报纸上就有条新闻,叙利亚难民中,有些医生已经在德国开了自己的诊所。
有人说社会残酷,社会现实。很抱歉,其实那是因为这些人处在底层。我觉得,现阶段有能力家庭都应该加把劲,扶助孩子进入这个安全层。处在“完美安全层”的人感受不到什么社会残酷和现实,他们眼中,世界很广阔,生活很美好。
我最喜欢看各种富二代开着豪车出车祸或者无厘头坑爹炫富的新闻,心里想着只要他们还这么无知、幼稚地游戏人间,我悬得七上八下的那么多心就安了,你想想啊,这意味着这些笨蛋们要么被撞死了,要么蹲牢房了,要么撞树上蠢死了,反正给那些在穷困中挣扎的贫民们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当然了,不可能如此简单,但是,这些新闻仿佛给予了我们希望,让我窃喜。
其实,这一切只是幻象,当我每日靠着品尝这些幻象才能活着,那么我离死去也就不远了。
每到快堕落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那年,我去新东方参加英语教师面试,负责人面对一百多个竞聘者开始他最熟悉的那套新东方段子攻势,由于我曾经在新东方上过课,对这些讲过千八百遍的包袱早已经免疫,但是毕竟在耳朵里进进出出,我记住了一句话:我很害怕那些勤奋的富二代们。他说他所教过的GRE班上的学生有很多都是富二代,但是他们不骄不躁,学习用功,英语底子又好,关键他们还普遍阳光、自信,等到他再回来教四六级的时候,发现,这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他说,有那么一群人比你优秀、比你年轻、比你富有,关键还比你勤奋,你简直毫无赢他们的可能性。
我很讨厌这种说法,这种说法让我感觉自己被归为普通人的行列,还是那种在大街上一不留神就会踩上一脚的普通人。我没钱报GRE,没钱考GRE,考了个勉强的分数也没钱出国读书,我最多报个四六级班,还得学会蹭课。
不服气归不服气,但是要反驳,要有发言权就必须得有调查,于是,我开始细心地留意周围的富二代,其中最令我感到恐惧的就是我自己的表妹,她让我想到了金刻羽(金刻羽,中国前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掌门人金立群之后,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83年生,曾入选“2014年全球青年领袖”,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钢琴和单簧管达到了专业级水平,两年就完成了哈佛本科课程,25岁获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虽然,她的家庭并没有金刻羽父亲那么高的权势,但是毕竟拥有着好几个公司,别墅豪车、衣食无忧,绝对的大资本家家庭。
她的父亲就是我的舅舅,这使得我经常要参与设计她的教育,但是参与得越深,我越嫉妒,简直是恨,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这样的生活。
一、我嫉妒她可以无限制地扩展自己的爱好
从四岁起,她就开始学习钢琴。这在我那个年代可能还算个新闻,但是对于现如今的家庭不算什么,谁还不能去学个钢琴呢?然而,当大多数的小孩还在请音乐学院的学生教授钢琴的时候,她的老师已经是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主任了。
我问舅:你们打算把她培养成音乐家么?启个蒙,至于么?
舅说:倒没打算培养成音乐家,纯粹为了培养她的乐感,绝对不希望她成为钢琴家,她导师也说了她没有这个天赋,但是入门就必须正,找最好的老师对她有益无害。
与此同时,她的美术启蒙老师是一位国家二级画师,原因是他爸爸有一个画家朋友。
她的游泳教练是省游泳队的教练,所以当我现在还只能狗爬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教我专业的蛙泳姿势。
她有自己的儿童高尔夫球球具,与她爸爸共一个私教,原因只是他们的朋友的孩子在申请美国高校时,因为会高尔夫而占了便宜。而我们大多数人大概连摸都没摸过高尔夫球杆吧。
她只有网球是没什么名气的教练教的,因为离得近,就选了家旁边的网球教练。可我现在也不会网球,我读书的时候大学网球场建好了,不让我们用……
这些兴趣爱好,我没有也没关系,我小的时候,还不是没报过奥数班、作文班、没去过青少年宫,现在也活得很好,但我也会时不时地想象,大过年的,一堆亲戚朋友围坐着,我来到客厅的三脚架钢琴坐下,为大家演奏一曲……(你妹,完全没有古典音乐修养,不知道举什么例子)。
好吧,换一个。
二、我嫉妒她可以无所顾忌的购书
她从小就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与她的卧室连在一起,有两面墙的书柜。而她所有的书都由我亲自购买,我,一个博士,读了这么多年书,积累了这么多年的购书经验,然后给她买了满书柜的书,每年还有给她继续购书的任务,她每年的购书金额大概是各位像我一样的资深屌丝想吐血的,所以我从来不在打折的时候替她买书。
她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拥有令人难以想象的阅读量,并且在看过《苏菲的世界》之后开始对哲学深深地着迷,初一就能半懂不懂地读柏拉图读尼采读叔本华。三联的中学生图书馆系列,我是整套给她购置的,结果初一的她居然已经开始读《万历十五年》、《乡土中国》,我都是到了大学才知道这些书名。
大量读书的必然结果就是作文极其出色,她爸爸曾经拿她的一篇讨论“正义”的作文给我看,我已经难以相信这样的文章出自孩子之手。在与她交流之后,我才意识到,她的思想之深已经远远超过同龄人,她早已经开始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为此还曾痛哭流涕,我看到了自己少年时的影子。但少年时的我,无论买什么书都得从自己的压岁钱中省下来,还得经历过无数烂书的洗礼,才能读到好书,时间就这么白白浪费掉。
我对舅说:妹妹这样下去不成为哲学家就会成为作家。
舅说:嗯,你得想办法帮我防止这种情况,家业还需要她来继承呢。
然后,我初一的妹妹已经开始读德鲁克以及《金融的逻辑》之类的书了……
三、我嫉妒她还那么小就已经能行走于世界之中
她不害怕,她不慌张,她只是张开双臂,早已经想振翅高飞。
我此生都未能在读书期间出国,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但终究逃不过缺钱这两个字。但是,你们当然可以猜到,我妹妹从小就到国外度过假期,所以小学毕业之前,她已经去过欧洲、北美和澳洲。关键是她的父母不懂英语,所有与外国人的交流都由她来完成。
无论在机场、在酒店、在餐厅,她从来不犯怵,从来不会羞涩,不会扭捏,她即便不能用词语来表达,她一定会用肢体语言让对方明白,父母经常感到诧异,她只是淡定地说:“总有办法让对方明白我想要什么。”
这份淡定和从容也是从小培养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就有了自己私人的外教,虽然是德裔美国人,但毕竟在纽约长大,非常地道的美式发音。那位外教并不懂中文,所以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体会到该如何与一个语言不通的人交流。
但是,外教并未让她的词汇量猛增,也没能让她学业成绩备受关注。所以,舅来请教我,我直接说,报一个VIP班,专攻新概念打底子吧。
所以初一的她已经学完三册新概念了,想想可悲的是,我的很多大学学生至今都还未学完第三册新概念吧?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令我震撼的,最震撼的事情发生在她六年级的暑假。她的父母为了锻炼她的能力,给她报了一个美国中学的summer school,由于报名时间太晚,名校没报上,选了一所靠近波士顿的名气一般般的中学,那个学校没有中文老师,也没有中国学生。父母送她到上海,她一个人坐飞机去了美国,第一次独立出国,她还只是小学六年级学生,独立在美国生活了一个月。
她爸妈以为她会哭、会闹、会害怕,没有,完全没有,她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每天都用视频通话告诉父母在美国发生的点点滴滴,向父母介绍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韩国的、日本的、巴西的。
回来之后,她不是兴奋,不是炫耀,我对她说:“I'm really proud of U."她只是说:”Really, thank you!“ 对她父母,她只说了一句:我的英语还得加课,我听课还不是那么顺畅。
这样的觉悟真的让我已经出离了愤怒,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连二十六个字母都不会写。所以,后来听说她的英文成绩是成都一所著名中学全年级霸王,我已经没什么好惊讶的了。
顺便提一句,她可不只是英文好,总成绩也在那所著名初中排名前几十,只要保持这个成绩就会直接保送本校高中。
去年的美国之行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差距,经过一年的打拼,她打算再去美国顶尖女高的summer school接受检验,她想让自己无障碍地融入那种环境。
那天,如往常一样,她妈妈送她到上海的浦东机场,她一个人飞到了JFK,结果出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小插曲。
她起飞之后。国内这边,她的妈妈仍然在浦东机场守候,虽然女儿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出国,但是还是怕个万一,于是一直在机场等电话,一旦有意外,准备打飞的去美国(对富豪而言,这算什么……!)。
可飞机已经抵达,但学校方面来接孩子的工作人员却无法联系到她,只能联系她在国内的母亲。
听到这个消息舅舅夫妻两个已经快抓狂了,他们查询到航班已经到达,可迟迟未接到报平安的电话,电话也打不通。
事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去年暑假出国的时候,她发现每一个朋友都带上了自己国家产的手机,韩国人用的是三星,日本人用的是索尼,她被同学问起为什么不用自己国家的手机时,拿着苹果的她感到前所未有的丢脸。于是今年强烈要求带一部国产手机,所以家里给她买了一部华为,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妹妹到达JFK的时候,这台手机不能自动搜索网络,也许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结果电话实在打不通。
我不知道别的初一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是我的话,一个人在美国,孤零零地,找不到来接自己的人,也联系不到自己的家人,我肯定只能哭了,直到惊动了警察叔叔乃至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嗯,或者根本就不敢一个人出国。
但是,当她快抓狂的妈妈在深夜接到电话的时候,只听见那边传来淡定而简洁的话:“妈妈,我已经到美国了,手机有点问题,网络不通,WiFi也用不了,我已经借一个外国叔叔的电话给学校打了电话,他们马上派人来接我,我现在用别人的手机给你打的是越洋电话,不方便多说,不要担心,到学校再联系你,挂了。”
她妈如释重负地在电话那头留下了眼泪,那时候是凌晨三四点钟,她们夫妇一宿没睡。
(不过,外国友人真的很善良,居然借手机给一个小女孩打越洋电话……不论你是谁,作为她的哥哥,十分感谢你!)
学习刚开始,由于测试水平优秀,她直接被分到了高级班。不过上课时她傻眼了,这个高级班的三十个孩子,竟然有三分之二以上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她们全程只用英文交流,看来已经形成了自觉。
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课堂上的issue都是关于大气污染、核辐射、跨国文化等等内容,她第一次被要求利用图书馆写一篇英文论文,并在同学面前做一次presentation,这在中国的中学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这么一个月呆下来,我们很担心她的自信会被打击到零,但她真的是越战越勇型的豪放孩子,回到家里只对她爸妈说:我有三个想法,第一,要去考托福,有个北京的同学已经考了100分,我也必须达到这个程度才行;第二,我得补习数学,他们学得很超前,有个读初三的同学已经开始自学大学内容了;第三,我得学习一门小语种。
然后,当所有家长还在苦恼如何哄孩子去参加补习班时,她自己把自己的暑假变成了补习。
现在她初一,如果不出意外,她接下来的两年的假期都会在英国度过,为的是让她适应高中在英国公学的生活。
深深的悲哀
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个例,其实不是,她之所以学习高尔夫、去参加summer school、以及去英国公学读高中,都是因为舅的朋友圈子里有不少人的孩子已经成功通过这些手段进入了世界顶级高校。这才是我感到贫富差距真正可怕的地方。要知道,他们也许有自己的上市公司,但绝对算不上中国的顶级富豪,只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一枚富豪而已。
所以,在看到金刻羽新闻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天才,而是一个从出生就胜人一筹的孩子(所谓含着钛白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从小一直接受着绝对精英的教育,她们从小就以远超常人的努力在这个世界上挣扎,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未来的对手不是眼前的人,而是那些在世界各个角落里同样家世优异却勤奋拼搏的人。
等到有一天,他们远远甩开我们,进入更高水平的竞争平台时,我们除了说一句”那是天才“以外还能怎也呢?连嫉妒的资格都没有,这才是自深深处的悲哀吧?
其实,那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天赋是用重金打造的天赋。每念及此,我真的不知道那些如我一样庸庸碌碌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们,如何还能心安理得地将你们的时间切碎了扔在空中,随风飘扬。
说实话,富二代不值得羡慕、嫉妒、恨,我嫉妒的是那些从未停止勤奋拼搏的富二代们,我真的嫉妒他们,他们在不经意间已经把我点点滴滴的努力踏平了,和着梦和远方,踩进泥土里。
我拼了这把苟延残喘的老命,也许仍然没有机会,可我一旦认命自暴自弃,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