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女友说她要离婚,喊了三年,理由倒也没变过,老公不思进取,沉迷游戏,内外都帮不上忙,在婚姻里越来越多余。她不由觉得:我要你有什么用?

长日纠结,在婚姻里对着全家人,觉得儿子没有教好,老公也是窝囊废,要么沉默,要么一开口就是扔刀子,自己也要崩溃了。

我没好气:要离不离,明年我就不来听你抱怨了,浪费我时间。

她瞪大双眼:你盼着我离?你以为离个婚那么容易吗?财产,孩子,两个家庭的关系处理……哪一件拎出来都是浩瀚工程!你做为我朋友,不该体谅我吗?

我对她说:不是盼望你离,只是觉得,婚姻完整自然是好, 但如果要在这段婚姻里纠结了三年,抱怨了三年,一副忧郁妈妈的脸孔对了孩子三年,到了2016年底,依然还是“我要离婚”而不得——你不如早给自己做个了断。

照此下去你沉浸在这种“纠结”状态的负面效应,可能将远远超过“离婚”这事本身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影响。

就像我的小助理每当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一定会默念我的金句:我家掌门说了,喝南瓜粥也是对的,吃包子也是对的,但把时间花在纠结上面就是不对的。

离也是对的,不离也是对的,但你夜夜哭泣,日日纠葛,到了四十岁发现,自己在眼泪和悲伤中混过了黄金十年,万一到时候,你自以为拥有的离婚主动权早就消失不见,丈夫另结新欢,你被迫在40岁成为单身妇女,你会不会更崩溃,想着与其这样我还不如在30岁离了?

她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现阶段中国婚姻的主要矛盾,是既主内又主外精神物质带娃三手抓的上进疲惫妻子和仍然下班回家只知道打游戏不沟通不学习不经营的传统懒怠式中国丈夫之间的矛盾。

虽同舟,未共济。如何解决?

面对这种不长进的老公,我清清楚楚拉来两个活例给你们。

一个选择了滚。经济独立,32岁时候把婚离了,因为她说,真的是不想再纠结了。即使知道离婚有千般不好,可是,比起讨厌丈夫,更讨厌那个一直在怨怼,纠葛,哀愁的自己。

有些事情很奇怪,明明在婚姻外,自己是温柔,善良,通达的女人,可是一进入那个家门,就总是忍不住挑剔,刻薄,指责。想尽万般主意,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话,那就别再用这样的姿势,在一个千疮百孔的婚姻里耗尽下半生。

前半生,就当走错了路,自己选的狗屎自己吃了,下半生换个姿势再来。

如今,这位女友已经自主创业走上人生巅峰,也有了新的个性的爱人,觉得自己好像重新找回了一个新的自己。她难道没有孩子,没有财产,没有家庭问题要面对吗?

而太多纠结女人,都是和文头那个女人一样,看似有太多纠结的理由:财产,孩子,未来……其实都是她自己不敢离去的借口。

如果你不想离去,仍想给婚姻一个机会,那不如学学大智慧力挽了婚姻狂澜的某女友。重振旗鼓,真正放下身段,用一种经营公司的思维,去重新看待自己的家庭。

“我发现,老公的无能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压根就是把他当巨婴养大的,他也是个受害者。霸道的公公,隐忍的婆婆,造就了一个得不到回应也就失去了沟通能力的丈夫。我几乎是重新给他当了一次妈,重新教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经营家庭。”

“虽然我几乎脱了一层皮,矫情一点说,来时的每一步,我都走得好孤独;多少次我安抚自己的失望,告诉自己,再耐心一点。可终究,我们磨合了。我觉得,这也是自己的成就感。”

所以,你是要选择凤凰涅槃,再次高飞;还是一身铿锵化作绕指柔,决定再给自己和家庭一次机会?

有个女人说,我害怕的是,如果现在不离,辛辛苦苦培养他,到了40岁万一是他没良心把我甩了,怎么办?我还不如现在给离了。

若有此想法,只能证明你依然是个弱者啊——人生当中的任何选择,都避免不了“亏损”。

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可能说飞就飞;

辛辛苦苦养大的公司,可能说垮就垮。你付出的一切,都注定了在某一天是要失去的;

生命来时就是奔向一场死亡。如果没有这种通达和豁然,那么你此生都会在计较你为“别人”付出了什么、能不能收回中度过。

你在投资,亦是在捆绑。其实在你付出的每一刻,上天已经把回报给你了,那就是每一天,你都比昨天的自己更智慧。

很多女人终其一生在和婆婆斗智斗勇,在和老公玩宫心计,却始终没有一种智慧被酝酿出来,只有小聪明陪伴一生。

所谓智慧不过是:输得起,看得开,走得远。

智慧让你不再把此生幸福与否,放在“我是否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之上,而是放在“我如何把自己的选择变得正确”。从此之后,你不再惧怕做选择,因为你知道,接下来的路,你自己可以hold住。

有智慧的你,若选择离婚,你会重新盘算财产,给自己找到新的身份定位,你会活得更加潇洒与豁达;若选择不离,你会重新变成生活的主导者,经营、迂回,成全一个如水的自己。

倘若你没有智慧,若选择离婚,也不过是重新回到另一种怨妇状态,你会埋怨是那个人毁了你,你会埋怨是孩子拖累了你,你会埋怨是这个社会对女人不公;

若选择不离,你将永远成为家人的乌云,在一种纠葛中,成为孩子的笑脸也无法讨好的那个忧伤女人。 

你自己,唯有有一个不以婚喜不以单身悲的身份稳稳定格在那里,才会找到一种真正的安全感。

所以要不要离婚这件事,是选择寒窗驯夫的孤独道路,还是披襟斩棘重做自己的勇气——

够胆为自己做出选择,可能比你选什么更重要。

再把掌门金句默念一下吧,适用于万般情况:选A也对,选B也对,可你纠结,就是不对。

---作者简介---

艾明雅,鸡汤界傲娇派掌门,专业治疗各种拧巴人、怂妹子,360度紧致提拉你的人生姿态。专栏作者,代表作《闺蜜》、《嘿,三十岁》。微信公众号:江湖人称艾掌门(id:aimingya1)。

中国网络上的吃瓜群众们有一个特点:爱逼人道歉。

上至娱乐新闻中的明星,下至社会新闻中的路人甲。一律不放过。

“垃圾!道歉!必须的!”

一阵乌合之众的呼喝嬉笑后,明星或路人,低头耷脑地在镜头前说:

“我错了,对不起。”

众人才心满意足地如潮水般退去,嘴角隐约浮现出一丝“诶,这就对了嘛!”、因为对方顺从了自己的意志而深感满足的笑意。

明明是自己的事,本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但在那些没有独立人格、粘连成一坨的吃瓜群众们看来:

你不符合我的想象,就是对我的伤害。

举个例子。

北京八达岭动物园,老虎咬人的事件一出,吃瓜群众们围了上来,面红耳赤地咒骂事件中的女子,以至于还要人肉她。

她办了傻事,拖累了家人,但也付出了代价 —— 母亲的生命和自己面部永久的疤痕。

为什么那么多无关的人会这么"激动" ?

多数暴怒,都是自恋性暴怒:

我是神,你不按照我的来,破坏了神的自恋,所以神恨不得你去死,不然我去死。

结果真导致了死亡发生。

其实,网民咒她与家人该死时,和“吵架生气、不管不顾地弃车而去”的事件女,是同一个味儿 —— 

你居然敢和我想得不一样?去死吧!

激动,即是自恋性暴怒在震荡。

而对于发展出独立人格的人来说,我可以不喜欢你的做法,但只要不直接侵害我,我依然尊重你选择体验你自己的人生。

2016年4月27日,一个视频火了。

当日上午10点左右,浙江湖州市的一个检查点,交警拦下了一辆浙E牌照的奇瑞轿车,经查询,发现该车有27条违法记录未处理,要做扣车处理。

没料想,奇瑞轿车司机,1996年出生的小哥,一下车,开口就说他来自银河系。如果处理他,他就会灭掉地球。

 对话过程被录成视频,转到微博和微信上,立即引爆网络。

部分对话如下:

“小哥:我银河系是三分白七分黑的,我告诉你!

交警:什么叫三分白七分黑啊?

小哥:谁会制造生物,制造生物就要灭掉,就是要剿灭掉的,你知道吗?

交警:地球只是银河系最小的星球,你知道哇?

小哥:我不知道。

交警:我跟你讲,你这个车子有27个违章了,按照法律规定是要扣车的,这样明白吗?

小哥:你扣了我的车,我很愤怒。

交警:那怎么办?

小哥:我这个人很任性的。

交警:这样,我跟你说,车子是谁的,你叫你父母,叫你妈过来一下,这个东西也要处理掉。

小哥:你要是照顾我一下,我就不搞大了。

交警:那不行,我们是讲法律的。

小哥:跟我讲法律?那我也跟你讲法律,我也有我的法律。

交警:你讲。

小哥:你要讲你的法律,我也要讲我的法律,我皇家的法律,那就是……你知道吗?你要是激怒我,我是要灭掉地球的。我皇家在整个银河系在整个宇宙是最大的,我来这边就……就是为了一个……我从小没有受过任何委屈,因为我要登……登上一个帝位,我要坐伟大的帝位。

交警:那你为什么要开汽车啊,你开飞机好了呀。

小哥:我不开飞机,我开U……FUV的,UFO的!”

看文字,说得挺可怕,但这小哥本人,有点帅气,身材瘦小,并且口气并不激烈,所以看上去一点都不可怕,反而因此有了点可爱。

因此,交警虽然很坚决地扣了他的车,但也笑嘻嘻地对待他,而网友们也觉得他很萌,有人说:“这种异次元的风格很好啊,他又没有妨碍谁。”

但这个小哥内心的逻辑,一点都不萌。

他应该是比较胆小的人,如果他能将内心的狂暴表达出来,那么直接面对他的交警会感觉到巨大压力,就不会这么笑嘻嘻了。

他的这套逻辑,就是经典的自恋性暴怒:

我是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否则,就是对“我是神”的自恋的攻击。

然后我变成魔,想摧毁点什么,或者你,或者我自己,甚至这个世界。

翻译成这个小哥的语言,就是:我是银河系皇太子,我的法律就是,我可以为所欲为,地球人敢和我作对,我就要把地球从宇宙中抹去!

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全能神梦,也即皇帝梦啊!

很多新闻中,你都可以闻到这股味儿 —— 一言不合就得死个人,这都有自恋性暴怒在里头。

当事人其实都秉持着这位小哥的逻辑:我皇家的法律,那就是……你要是激怒我,我是要灭掉地球的。

例如,前些日子,上海某体院女研究生遭同班男生暴打。起因仅仅是,课堂讨论时反驳该男生的观点。

又譬如,那个传播范围更广、更为经典的成都“路怒”事件:

一位男司机,失去控制地暴打一位女司机,这一幕被拍下来。

男司机因为欺负女人,一时被全国人民声讨。

但很快,舆论被逆转,因男司机的行车记录仪显示,女司机多次突然变道,并且,除了第一次只是无视别人存在,之后的两次,都是恶意别车。

如果男司机注意力不够集中,那么在躲闪时,一次会撞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一次就会撞到一位行人。

那名女司机,明显是故意选这个时机来别车的。

当然,这位男司机也有责任。

女司机第一次突然变道时,他被吓了一下,然后他处于愤怒状态,追上去别了女司机一次。

他们在相互报复。

但女司机错在先,而且后来两次别车,实在太恶毒。

路怒症每天都在发生,太多的路怒症,都是自恋性暴怒在发挥作用。

很多恶性新闻,也是自恋性暴怒所致。

2013年7月,北京大兴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

男子韩磊,在停车时,和推着婴儿车的孙女士发生口角,韩磊竟然抓起婴儿车内的孩子,活活摔死在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一个男子,不知为何将车停在红绿灯前,而且占了两个车道。不仅如此,他还冲下车来,挨个辱骂后面的车主,并猛踹这些车。

这都是自恋性暴怒:我是神,你不听我的,我让你去死。

自恋性暴怒,如果只是表达情绪,还好。一旦变成行动,就会有极大破坏力。但相应地,它也很容易激起对方的暴怒,从而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

并且,一般性的本我,有一般性的超我管着,而全能自恋性的本我,就会有绝对禁止性的超我管着。

婴儿处于全能自恋中,问题不大,因为没什么破坏力。

而成年人,如果常被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支配,那么,他们很容易被死神收走,或者被关到监狱里。监狱系统背后的权力体系,就是人类制造的绝对禁止性超我。

譬如,那个占了两个车道冲下来闹事的男人,最后被围攻,而韩磊,则被判死刑。

几乎在所有的恶性事件中,你都能闻到自恋性暴怒的味儿。但绝不仅仅是这些恶性事件中才有自恋性暴怒,实际上,任何容易暴怒的人,都必然由自恋性暴怒控制着。

自恋性暴怒者的逻辑如下:

1. 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

2. 任何不如意,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

3. 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向我道歉。

4. 否则,我就灭了你,或者灭了我自己。

其中的恶意动机是关键。

有时候,它是真实的。

例如,在成都路怒症事件中,都是真实的。女司机别男司机的车,的确有恶意动机在。

有时候,则仅仅是我们的自恋被挑战后的想象。

很多夫妻吵架,一吵就吵个天翻地覆,最后都必须是以一方向另一方道歉来结束,也是这个逻辑在发挥作用。

当有人参与的时候,你容易说,其中有主观恶意动机,有敌对力量。

但当事情基本上只有客观因素在发挥作用时,这个逻辑就显得很荒诞。

一位年轻男子,早上骑自行车去运动。

半路上,自行车没气了。他第一时间就有怒气出来,并且想:肯定是哪个兔崽子在路上撒了钉子害我。

但下车检查,却又找不到车胎被扎的痕迹。

那就去修车吧。

可他出来得太早,修自行车的车棚都还没开门。并且,他的自行车是特别车型,比较昂贵,一般的车棚还修不了,他最好找这个品牌的维修店。

于是,他打电话给维修店,但还是太早,没人接。

接连发生了这么多小小的不顺,他突然间感觉自己心中涌起了一股非常暴烈的情绪!

他想大吼、想破坏点什么,但大早上的,都很安静,如果这样吼会扰民,也会担心被别人异样地看待。

所以,他努力压下这股情绪。

但这样以后,他突然间感到很绝望,觉得周围似乎有一道铜墙铁壁,紧紧地箍住他,让他不能动弹。

在咨询中,他说,他当时还隐隐有一种感觉,没有形成语言,如果不是咨询能做这么细致的探讨,他还发现不了自己这种想法。

但在咨询中,这种感觉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就是,当不顺接二连三出现后,他忍不住想:

似乎这些事情背后,有一个恶意的强大的力量,这些不顺都是它故意来为难自己的。而且这股力量极其强大,而他很渺小,对抗不了。

这时,他就很想攻击自己,骂自己傻逼,怪自己为什么会选这个时候出来锻炼身体……

这是他那天早上的完整过程,其内在的逻辑是:

1

任何不如意,都是在挑战他“世界应当按照我的意愿运转”的自恋。

当这样想时,就没有小事了,所有事都关乎生死,都关乎我是全能神还是无能渣渣的根本区别。

所以你会看到,太多国人,哪怕再小的事都不会让步,都要争个头破血流,原因在此。

2

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观恶意动机。

过去,每当遇到挫败时,他都会觉得,外界有主观恶意动机。

所谓主观恶意动机,即,没有什么不顺是客观因素导致的,都有主观恶意在。

譬如,他很怕当众演讲,因为一旦他表达不畅,就会觉得,其他人都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嘲笑他。觉得别人幸灾乐祸和嘲笑,就是认为他们有主观恶意。

但这次,因为事件中没有涉及人,所以他找不到“主观恶意动机”,最初曾猜想是修自行车的人撒了钉子,但发现自己的车胎上没有被扎的痕迹,所以这个怀疑也不能成立了。

这反而逼出了他内在的实相。

最后他隐隐觉得,这几件不顺利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恶意力量在,它宛如魔鬼。

 这个魔鬼,是他内心中很深刻的部分。

当他演讲受挫时觉得观众在嘲笑他,其实是,他将这个内在的魔鬼投射给了观众。当有人可以怪罪时,这个魔鬼不容易看到,但这次谁都不好怪罪了,反而逼出了这个魔鬼。

3

有主观恶意动机者,必须道歉。

其间,他想过,这个自行车品牌的维修店有问题,他一定要找到他们,让他们道歉。

但他同时又知道,这太无理了,因为他起来得实在太早。

4

否则,就是你死我活。

我是神;你有意冒犯了我;你必须道歉,道歉意味着承认了你的主观恶意是错的;否则,就是你死我活。

这个你死我活,是非常真实的。

当人处于自恋性暴怒时,确实很难搞。

譬如对这个男子而言,他感觉到一个强大的恶意力量在针对他。

他必须征服它,消灭它,否则,这个力量就把他击败了。

他被击败时,就感觉到,自己被镇压了,周围有一道铜墙铁壁箍住了自己,让自己不能动弹。

这还不算。

他内心中的狂怒还在,而狂怒不能指向外界,他被强大的恶意力量击败了。

他得认输。

认输那一刻,这股狂怒还在,但是不能向外,转而向内攻击自己,于是他想死。

所以,如果这个逻辑不破,真会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对于容易暴怒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他需要看到:常常是,并没有谁在恶意对待他。

他的暴怒,来自神一般的自恋受到挑战,他内心的黑暗,由此而来。

例如一位来访者,因为我临时取消一次咨询而愤怒。那次之后的咨询中,我们仔细探讨了她的愤怒。

她说,咨询对她很重要。

她能感觉到,心中的一股能量随着咨询的进展而升起。但咨询突然被取消,她感觉这股能量被打断了。

特别是,她对控制不了我,很绝望。

她感觉,我根本不在乎她。

我取消这次咨询,是有客观原因的,并告诉了她。但这并不能真正打消她的感觉。

她意识上知道,我在乎她,但感觉上,还是觉得我根本不在乎她。

后来谈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次取消是突然的。

她已经对这一次咨询有了期待,而突然取消,她的期待落空了,这种落空,让她很愤怒。

这份愤怒,就是自恋性的愤怒了:

“我”发出了一个期待,这个期待就必须得实现,否则,“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这种自恋感,就被破坏了。

然后,愤怒由此而生。

如果说有魔鬼,其实那个魔鬼,正是暴怒者自己。

他们期待别人和世界必须配合他们的意愿,保证他们意愿的实现,否则意愿的能量,就变成了暴怒。

能看到这一点时,他们对自己的暴怒,会多了很好的觉知,以后就可以相对好一些地管理这份暴怒了。

和这位来访者谈完后,我突然理解了多年前一直没搞明白的一件事:

一高富帅,常失控打架。超厉害,可以一个打几个。问他为什么总打架,他说每次都有人看不起他。

我惊讶地问:你条件这么好,出门都是豪车名牌衣包,谁会看不起你?

他也说不上所以然。

现在想起,突然明白:他的意思是,谁都得听我的,按我的来,否则就是看不起我。

过去一直批孝道,但随着对巨婴心理了解得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明白,孝道就是巨婴国集体意识的设计。

因巨婴们都是一言不合就要你死我活,这种争斗很可怕,所以就设计成,孩子孝父母,臣子忠君上,让弱者服从强者成为一种集体道德,就可以减轻内耗了。

明显不公的孝道,是太容易自恋型暴怒的巨婴国的合理选择。

巨婴国概念没形成时,对孝道有遏制不住的愤怒。当巨婴国概念形成后,愤怒化解了很多。

一个群体和其文化,即其集体之心,会形成一套系统,一环扣一环,本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也导致了轮回。

我们需要深入觉知集体之心,同时也能跳出轮回去观察它。

有两个孩子,就好像身处战场。每天硝烟不断?

每次孩子吵架都会求助于妈妈,可是妈妈做“法官”,不仅累心,累身,还会被抱怨“不公平”,两头不讨好。

这个案例的主角是辰辰妈,女儿8岁,儿子5岁。树妈亲子营的学员。她用P.E.T.中积极倾听的办法,帮助孩子们降低了情绪,却没有做任何的评判和建议,放手把问题留给孩子们。孩子从这里学会了自己解决矛盾,同时,最重要的是,妈妈会觉得好轻松啊!终于可以不用每天冲在前线做“调解员”啦!

以下为辰辰妈的案例原文。

前几天,晚饭的时候我炒了个番茄炒蛋,都是两宝爱吃的。这次鸡蛋炒得比较嫩比较散。

姐姐在吃饭的时候就会说很多话,弟弟就在埋头吃饭。刚开始的气氛还是很融洽的。姐姐就问我:

“弟弟怎么吃饭都这么快呀,每次都比她早吃完。”

一边说一边去夹鸡蛋,弟弟也正好看中那块鸡蛋,然后本来是一块比较大的鸡蛋就变成一小块了,弟弟只拿到3分之1,姐姐拿到3分之2,然后姐姐就开始哭了。责怪弟弟抢了她的鸡蛋,把她的大鸡蛋给弄碎了。

以前呢,我会像个评判员一样帮弟弟解释。说不就是一块鸡蛋吗,弟弟不是故意的,而且弟弟也只拿到3分之1还没有你多,那姐姐肯定是嚎啕大哭。

这次我先倾听了姐姐,说:

“弟弟把你找大的大鸡蛋给弄碎了,你伤心了”。

姐姐说:“是的,要弟弟赔”。

然后我就把姐姐的话传递给弟弟:“姐姐说你把她的鸡蛋弄碎了。”

弟弟没说话。然后我就继续说:

“姐姐说让你赔一个给她。”

弟弟就说:“不就是一块鸡蛋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听了弟弟这话,我真是想笑,这不是我平时经常说的吗?说姐姐这么爱哭,不就是什么什么点小事吗。

弟弟这样说我也没接话,姐姐听了这话就更加哭得厉害了。我马上继续倾姐姐:

“这个鸡蛋是你好不容易找到的,找得可辛苦了。被弄碎了,很心疼。”

姐姐就说:“是呀。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就这么一块了没有了。要弟弟赔。”

然后我就把这个话转达给弟弟。弟弟悄悄的过来和我咬耳朵,说:

“我把剩下的那些都给她。”

然后我把弟弟的话转达给姐姐,可是姐姐不干。然后我就倾听了下姐姐:

“姐姐找了好久才找到的鸡蛋弄碎了,很难过,找不到大鸡蛋了,很伤心。可是被弟弟弄坏了。弟弟说把剩下的全部给你。”

我倾听她,一直强调她是很辛苦找到的鸡蛋,这个点好像对了。她就不哭了。就是希望弟弟能赔她。

弟弟说:

“那我不是把剩下的都给你了吗?”

姐姐虽然对这样的回答不是很满意,可是也已经不哭闹了。

吃完饭就自己去做饭了。然后在做作业的空隙还问了我一次那被弟弟弄坏的鸡蛋弟弟得怎么赔呢。

第二天吃晚饭的时候,还是有番茄炒蛋,姐姐就对弟弟说:

“你赔我的鸡蛋呢?”

弟弟就从盘子里给姐姐夹了块大鸡蛋,两个人的座位离得比较远一半掉外面了。可是姐姐还是接受了,没再说什么。

他们自己把问题解决了。我还是很高兴的。要是放在以前我一定指责姐姐因为这么点小事要大哭大闹的至于吗。显然在孩子面前没有小事。

以前我可能对姐姐有点忽略。姐姐平时会凶弟弟,我就觉得弟弟小会被欺负就会潜意识的保护弟弟了。姐姐要是对弟弟喊我都是赶紧过去帮弟弟。

总觉得弟弟比较懂事姐姐比较霸道,弟弟会被欺负。姐姐大一点了,很多事情能够自理了我就放手了。很多事情都要她自己去做。

包括一个人睡觉,自己洗澡,自己装饭。

也是前几天,叫姐姐吃饭。姐姐叫我帮忙装饭,我说你可以自己去装呀。姐姐就说了一句:

“你为什么可以帮弟弟装饭却不给我装!”

我听了这话我忽然才明白过来,就赶紧去给她装饭了。然后给她解释了一下:

“妈妈是觉得姐姐比较大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了,弟弟还小妈妈会多帮他一些,可是妈妈同样是爱你的。妈妈也是很关心你的。妈妈只给弟弟装饭没有给你装你委屈了。”

姐姐听了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婆婆在一旁说,你看又哭了。我赶紧说,没事的,觉得委屈的话就哭,你哭吧。她反而擦擦眼泪不哭了。开始吃饭了。

我自己也是听了姐姐的话突然好自责!觉得平时对她关注太少了,虽然知道她老是发脾气和我的关注太少有关,却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

包括姐弟两有冲突的时候以前过多的是指责,在当一个评判家!现在放手一点,发现原来孩子可以这样处理事情!当时他们两个也让我好感动!还有原来倾听对了效果是这么的明显!

我慢慢体会到倾听就是一种同理,更细致地去同理孩子的情绪,其实也是对自己情绪体察和表达的一种锻炼。

虽然很多时候我对他们的倾听还是没在点上,但是这次姐姐装饭的事情让我知道倾听要是对了的话真的很奇妙!

树妈说:

整个倾听的过程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我看了之后觉得好温暖。

孩子们自己解决了“抢鸡蛋”的问题。妈妈“全身而退”。同时,妈妈反思到自己一直以来对女儿的态度有所忽略,从而接纳,倾听了姐姐。及时补上孩子需要的关注,也就避免了孩子之间,孩子和妈妈之前更多的矛盾。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一件小事,是长期情绪的累积,一点点没有被表达的小情绪就像绳子上的一个结,结多了,就变了乱麻。

而积极倾听的过程,就是在“解结”,新仇旧恨千千结,有倾听,有关注,有接纳,就会慢慢解开心结。最终收获的,不是“更听话的孩子”,而是更和谐温暖的亲子关系。

其实,我完全理解“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什么意思。父母们都想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多给孩子一些准备,一些助力,让他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但是,看着很多家长的做法,我又特别担心“推娃”进入了误区,适得其反。

横向vs.纵向

如果订一条看不见的起跑线,必定是家长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对孩子的期许,可能还会有一些所谓的榜样或假想敌为参照物,不自觉地将自家孩子与其作比较。起跑线是一种与他人的横向性比较,这个标准的设定,多以家长的主观意愿为准,现实和梦想容易偏移。

会不会由于父母的局限和眼界,低估或限制了孩子的突破性和创新力呢?比如,一个孩子可能更适合成为一个主持人,而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却想当然地要把他打造成科学家。或者,会不会父母将眼光只放在万人瞩目的强人和精英身上,没有脚踏实地地认真分析审视孩子自身的素质,把孩子推向遥不可及的目标,让其永远活在“不可能完成之使命”的压力和阴影下。

显而易见,横向对比的坏处,就是给自己强加了“错误”的靶子。个人成长,是一个发展过程,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阶段性和设立的目标,进行纵向比较和分析,才能让其增强自我认知、明确定位,并在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评估中,反观自省、建立自信,达到自强独立。

不可否认,我们生活中随处都是比较。比较,也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必要技能,但是比较的参照和准则得切实可行。

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你以爬树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将一辈子认为自己是个笨蛋。

那么,如果你用错误的标准,订一条荒谬的起跑线,从一开始,就注定输得离谱。

起点vs.过程

对孩子的教育,不该过于看重起点而该侧重过程。

我很喜欢动物世界里,一个讲述小企鹅Ben成长的故事。

小企鹅Ben生来就有些先天不足,身形比其他新生企鹅小了不少。柔弱的它,在企鹅迁徙的过程中常掉队,就连自己的妈妈也会不小心漏掉它。南极的严寒天气,小企鹅们还无法抵御寒冷,需要躲在妈妈的臂膀下取暖才能存活。

和妈妈走散的Ben被风雪吹得东倒西歪,走到其他企鹅妈妈处借暖,会被赶走,因为妈妈只能保护自己的孩子。Ben为了生存,常趁人不备,在陌生的企鹅群中暂且取暖,直到被发觉而被驱赶,再去寻找下一个避难所。

如此不断尝试生存的可能,Ben创造了奇迹,很多有父母庇护且身形比它健硕的小企鹅都在严寒中死去了,但它活了下来并且找到了妈妈。

开春了,冰河化冻,小企鹅们的“成人礼”就是奋力跳入冰河游泳,和自己的父母分别,开始自己的生活并组建家庭。

Ben依然比大多数同龄的企鹅矮了一头,但是比起它们推推攘攘不敢跳入冰河的窘态,Ben明显多了几分坚定和自信,它和妈妈道别,走到最前面,毅然跳入冰河,居然后来居上,成为第一个完成“成人礼”的企鹅。

很多孩子,就像那只叫Ben的企鹅,虽然一开始并不如人,但是在成长的路途中应付危机,承担挫折,在不断的跌倒爬起、自我纠错中认清了自己,建立了自信。而起初被保护太好,处处顺境的,可能太过依赖,而无法自己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正如很多人说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点的优势,并不能代替行进过程中的规划和奋斗。别忘了,龟兔赛跑,输的是占尽先机的兔子。

利益vs.价值

如果仅是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他人的成功上,未免显得过于表面化和标签化。他人的模式,不见得适合自己。

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在现实漫长的旅途中打磨和发掘,更要不断依据实际状况纠偏和调整。

将某条基线作为起跑点,或是想去成为某个榜样性人物,反而容易一叶障目,过于在意单一化的利益,而忽略了深层次的价值。过于利益化,不免短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耐心实现自己的价值,却是长期的努力。

人生,最怕给自己设限。在框架中,总会滋长惰性,无法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生活不是考卷,没有唯一答案,而是寻求多方位的角度,去体己察人知社会。

很多时候,在学习时,我们过分聚焦成绩;在工作时,我们过分在意金钱。对这些利益的执着,让我们忽略了人生中沿途的风景,跋涉中停停走走的乐趣。

我们常羡慕和称赞某某可以跨界取得成就,但要想如此,恰恰就是不能专注于某个利益点,而要把格局打开,多仰望星空,关心外部世界,不计回报地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即,不见得会在短期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事。这可能是你看似和主业或学习无关的爱好,也可能是参加一次跨圈子的社交活动,等等。

我有个香港裔的老师,夫妻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可独生子总是成绩平平。这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很是焦急,担心孩子找好工作无望。这儿子是个很有社会责任感,喜欢分享爱心的人,一有时间就去做公益志愿活动。父母起初觉得孩子这样太浪费时间,对提高学习无益,更希望孩子利用假期补习功课;后来劝不住,也就管得松一些了。

这孩子关注国际问题,参与的社会公益多,几大NGO和联合国的事务都做过,社交圈很广,积累了重要人脉和游说力。要知道,混公益慈善业的不乏富商和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大腕儿。

结果,这孩子成为一个著名基金会在荷兰的头号代表,与荷兰和欧洲几国的水利部合作,为开发良好的水资源而努力。他被委以重任,调度着数十亿资金,接触的都是各国商业领袖和政要,生活圈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他父母当年希望他找个高级白领工作的预想。关键是,他做着自己喜爱并有存在感的事情,生活得愉快而厚重。

当然,这只是个案。不过我想说的,无非是大家不要以想当然的利益和常规思维,而失去了另一种可能性。

中国有句古话,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无心之事,也是一种对生活和未来的准备和态度。当你经历了丰厚的人生,拥有了自己的素质和情趣,除了自己更快乐外,似乎更能成就你自己。

茅于轼先生的文章 【教育的目的从“人才”到“人生”】中说,“我国教育的目的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培养人才… 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都不太快乐,孩子的压力也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过分追求成为人才了。

其实,人才是一时的, 人生是一世的。成了人才,丢了人生,也是枉然。

所以,不用作茧自缚,给自己和孩子订个起跑线,还非要赢。

有时,太想赢,你就输了!

有一回,看到一位家长听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国外办学甚广,不去了解其理念也不管适不适合,就给自家孩子报名就读了。后来效果不好,她就180度大转变,说蒙氏教育骗人,奉劝其他家长别让孩子参加。

给孩子选择教育模式,不是赶时髦

这又是进入教育只有唯一最佳答案的误区。教育选择,不是赶时髦,更不是跟风,得对孩子和教育思维有认识,再做规划,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选择。

蒙氏育儿的宗旨是“对生命的协助”,主张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工具,给其安全感、爱和信任,让他们自己探索,从而协助其发掘和发挥内在的潜能。

蒙氏育儿批驳的是,认为孩子是大人“教会”的观点。这种成人育儿的“优越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物,要么大人帮孩子做很多事情,要么自以为是阻止孩子行事,这些都没有起到“协助生命成长“的作用。

但蒙氏教育和任何教育体系一样,会有其不足。比如,蒙氏用各种工作区的秩序环境,培育孩子的专注和自立,但缺少了幼儿天性的启发和自然随性的嬉闹欢快感。

蒙氏用几百种道具来给孩子营造自主和有利的感官刺激,但多样是优点,也是弱点,就是这些工具限制了孩子打破框架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想象力。

参观过蒙氏学校的人都知道,孩子们非常安静,自律,懂得协同合作,遵守规则。但如果你的孩子是个特立独行,喜欢建立规则,推陈出新,突破固化思维的人,那么选择蒙氏就会显得沉闷了,孩子的独创性和通过交流改变现状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某种压抑。所以说, 虽然蒙氏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并非适应所有人。

教育,需要针对个案,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这才是因材施教。在选择教育方式中,可以结合互补一些模式,也要允许“试错”的可能性,多尝试多体会,才能增进对孩子能力的认识。

教育不是精神崇拜,应多些批判和怀疑

在国外众多的教育模式中,绝对不会特别推崇某一种理念,而是百花齐放。

不是中国人,才不满意自己的教育,在欧美,人们更是不断批判和思考教育体制和方式。他们认为,教育、医疗、政府,本来就是要通过批判来监督,并持续改进的。

教育不是精神崇拜,原应该批判多一些,不该有感恩和唱颂歌的心态。只有在批判中,各种教育的利弊才能被透明公开地讨论,增强大众对此的了解。

很多新兴的教育,就是看到了曾经教育方式的不足而诞生的。

比如,最近一些西欧国家在探讨“大混龄”班级的教育方式,顾名思义,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同班受教育。

其实,混龄教学早就应用在很多教育模式中了,刚才提到的蒙氏教育就采取3-6岁的孩子混班,为的是模拟真实社会中,不同年龄的人在工作和团队中的互动。

而目前的“大混龄”讨论的是在孩子更大之后,把混班的年龄区别加大,从已有的8-12岁或10-14岁混班,变成12-18岁。大脑和行为发展,在12-18岁间,并非明显按年龄进程递增,按年龄分年级的办法导致了很多对孩子评估的失误。大混龄教育中,增加个体化的教学进度,和跨年龄互动,不失为一种方式。

当然,这个办法还在讨论中,没有定论。你若问这个方式好不好,我无法回答,我只想说,多一种选择,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好的。

最后,用我的一位读者妈妈的留言来结尾,她是位有着睿智开放心态并兼容并包的妈妈,把我想传递的意思,表达得很到位:

育儿确实有很多流派,有时还互相打脸,但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从各种信息中吸取对自己(或孩子)有利的经验,不能今天看这个观点觉得好,照着做;明天看到另外一个观点(可能与昨天的相悖),你就改变教育方式了。最终原因,还是你自己对教育没有深入研究,抓不住重点,内心不坚定,容易跑偏。其实,在教育方面,尽管流派众多,文章无数,你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宽松,充满爱的环境,采取什么方式都可。我倒觉得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都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给妈妈们提供思考的机会,去鉴别,去发现,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