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看到一位家长听说蒙台梭利教育模式在国外办学甚广,不去了解其理念也不管适不适合,就给自家孩子报名就读了。后来效果不好,她就180度大转变,说蒙氏教育骗人,奉劝其他家长别让孩子参加。
给孩子选择教育模式,不是赶时髦
这又是进入教育只有唯一最佳答案的误区。教育选择,不是赶时髦,更不是跟风,得对孩子和教育思维有认识,再做规划,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选择。
蒙氏育儿的宗旨是“对生命的协助”,主张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工具,给其安全感、爱和信任,让他们自己探索,从而协助其发掘和发挥内在的潜能。
蒙氏育儿批驳的是,认为孩子是大人“教会”的观点。这种成人育儿的“优越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障碍物,要么大人帮孩子做很多事情,要么自以为是阻止孩子行事,这些都没有起到“协助生命成长“的作用。
但蒙氏教育和任何教育体系一样,会有其不足。比如,蒙氏用各种工作区的秩序环境,培育孩子的专注和自立,但缺少了幼儿天性的启发和自然随性的嬉闹欢快感。
蒙氏用几百种道具来给孩子营造自主和有利的感官刺激,但多样是优点,也是弱点,就是这些工具限制了孩子打破框架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想象力。
参观过蒙氏学校的人都知道,孩子们非常安静,自律,懂得协同合作,遵守规则。但如果你的孩子是个特立独行,喜欢建立规则,推陈出新,突破固化思维的人,那么选择蒙氏就会显得沉闷了,孩子的独创性和通过交流改变现状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某种压抑。所以说, 虽然蒙氏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并非适应所有人。
教育,需要针对个案,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这才是因材施教。在选择教育方式中,可以结合互补一些模式,也要允许“试错”的可能性,多尝试多体会,才能增进对孩子能力的认识。
教育不是精神崇拜,应多些批判和怀疑
在国外众多的教育模式中,绝对不会特别推崇某一种理念,而是百花齐放。
不是中国人,才不满意自己的教育,在欧美,人们更是不断批判和思考教育体制和方式。他们认为,教育、医疗、政府,本来就是要通过批判来监督,并持续改进的。
教育不是精神崇拜,原应该批判多一些,不该有感恩和唱颂歌的心态。只有在批判中,各种教育的利弊才能被透明公开地讨论,增强大众对此的了解。
很多新兴的教育,就是看到了曾经教育方式的不足而诞生的。
比如,最近一些西欧国家在探讨“大混龄”班级的教育方式,顾名思义,就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同班受教育。
其实,混龄教学早就应用在很多教育模式中了,刚才提到的蒙氏教育就采取3-6岁的孩子混班,为的是模拟真实社会中,不同年龄的人在工作和团队中的互动。
而目前的“大混龄”讨论的是在孩子更大之后,把混班的年龄区别加大,从已有的8-12岁或10-14岁混班,变成12-18岁。大脑和行为发展,在12-18岁间,并非明显按年龄进程递增,按年龄分年级的办法导致了很多对孩子评估的失误。大混龄教育中,增加个体化的教学进度,和跨年龄互动,不失为一种方式。
当然,这个办法还在讨论中,没有定论。你若问这个方式好不好,我无法回答,我只想说,多一种选择,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好的。
最后,用我的一位读者妈妈的留言来结尾,她是位有着睿智开放心态并兼容并包的妈妈,把我想传递的意思,表达得很到位:
育儿确实有很多流派,有时还互相打脸,但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从各种信息中吸取对自己(或孩子)有利的经验,不能今天看这个观点觉得好,照着做;明天看到另外一个观点(可能与昨天的相悖),你就改变教育方式了。最终原因,还是你自己对教育没有深入研究,抓不住重点,内心不坚定,容易跑偏。其实,在教育方面,尽管流派众多,文章无数,你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能给孩子提供自由宽松,充满爱的环境,采取什么方式都可。我倒觉得大家在教育孩子方面都要畅所欲言,这样才能给妈妈们提供思考的机会,去鉴别,去发现,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