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孩子选择学校和教养理念时,家长得持续发现其特点和需求,并且不断自我调整和学习。
在国外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和学校,是一个不断认识孩子的过程。
除了参观校舍环境,了解教育理念,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面谈之外,还会有问卷和表格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填写,问题都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
学校/老师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
你喜欢课间休息吗?更喜欢户外还是户内活动?
和小伙伴玩游戏,你喜欢制定游戏规则吗?
发现老师犯了错,你会指出来吗?…
热衷公共事务孩子所选的“平和式”教育
邻居的孩子Kelly是个很喜欢公共事务,慈善助人的孩子。但是,Kelly的自信心不强,导致其语言表达和说服力一般。为此,父母为她选择了采用“平和教育”模式的学校。
“平和式”教育,是一个培养小学生社交能力和民主公民意识的完整系统,其目的是教孩子:
• 用正面和关怀的方式彼此相处;
•用民主的方式交流、权衡、妥协并作出决定;
•建设性地化解矛盾;
•为彼此,为社会承担责任;
•以开放的态度看待和接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这个教育模式不仅教给孩子社交技能,而且通过教育和行为调节,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一步步创建一个积极的社会道德环境。它将教室和学校模拟成一个社会,作为“训练场”,让孩子充分体会“被倾听、勤发现、去感受、能表达”这些板块,从而学习共同做决定、解决冲突、相互制衡,确立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
其课程文化之一就是用团队课程的方式,给孩子赋予任务和责任,如,成为同学间问题的调解员,审视学校附近的环境和交通状况并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引导孩子思考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在那里找到其定位、权责,并认识自己的核心力量,驾驭其发言权、演讲力,掌握各种在民主社会中需要的生存和说服技能。
据说Kelly和父母去学校参观和面试时,就喜欢上那里了。
当Kelly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过学校的走廊时,她看到那里陈列着不少孩子们的手工制品。她指着一件窗台上的手工摆设说:“这个一点也不好看,为什么放在那里呢?”
老师没有用大道理的方式制止她,说什么“别这么没礼貌,要尊重他人成果。各有所好,你这样评价很不友好。”
老师微笑着说:“是吗?你觉得它不怎么漂亮。其实,在这里,不是每个人都要作出完美的手工制品,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制作不怎么好看的,你有自由去抒发和表达。”
Kelly很满意这个答案。
其实在她的问题后,隐藏的那层含义是:“若一个孩子做出了并不精美的手工制品,会怎么样?老师是会接纳还是评判?” Kelly不是很自信的孩子,得到这个答案,对于她很重要。
到了游戏室, Kelly看到一个箱子,里面放着好些坏了的玩具,她又问:“是谁弄坏了这些东西?”
老师没有借机说“你们要爱惜玩具”或是“你不用管弄坏玩具的人,反正跟你说了你也不认识”。
老师的回答很简单:“玩具就是拿来玩的,有时候它会坏,如此而已。我们把坏了的玩具放在这里,如果有其他小朋友看到了,愿意自告奋勇来修理,我们很鼓励。如果一个月后无人问津的,我们就处理掉。”
其实,Kelly关心的并不是那个弄坏玩具的人名,而是弄坏玩具的人会被如何对待。
Kelly很自然地喜欢上了这所学校,因为老师很好,即使做不出漂亮的手工作品或是弄坏了玩具,也不会受到指责惩罚。Kelly觉得在这里很安全很踏实。她还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怎样去倾听他人话语后面的意思,而这种交流技能是多么重要。
可想而知,Kelly在那里可谓如鱼得水,每天都开心地去上学,其自信心和表达力也在一点点的建立。
学校一直鼓励孩子们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并找到渠道确立自己的发言权,很重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校每周都会给予孩子们一个讨论思考的话题,涵盖面五花八门。这可以是老师提出来的,也可以是学生们自己在日常生活、新闻事件中看到听到的。
比如,对周围的环境,最让你不满或困扰的是什么?吃素到底健康吗?网络时代的教育变革该怎么做?皇室该被取缔吗?从苏格兰公投来看国家的概念和独立自主,等等。
Kelly还来“采访”过我,因为那期的讨论话题是“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开放二胎”。看着才12岁的Kelly,带着密密麻麻写满独生子女政策来龙去脉的笔记本,准备充分地跟我探讨对此的感受和利弊分析,我由衷叹服。
有一次,我受邀与Kelly的家人一起参加他们学校的演讲会,命题是“如果你有一分钟让全世界听你说”。
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肯定是政治主张表述了,要让全世界都来听的,肯定是与大家息息相关的,而非小孩子想要什么玩具之类的个人诉求。
这些11-12岁的孩子们,关心着国际局势和身边的问题,并且对此有见解和主张。
Kelly探讨的是“荷兰作为一个富裕的国家,它能为贫穷国家的人做些什么”,她阐述了荷兰过往援助非洲的成绩,也说了在没有了解当地文化想当然给予资助的弊端和浪费。
一个男孩子讲的是“全球化时代的分裂世界”,表明全球化的应该是一些共同关注的价值观,但在疆土国界上要准备好面对分裂独立。不知这是否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还有个女孩子自己成立了一个组织,与荷兰难民署合作,专门与在校的难民孩子互动并跟他们一起学习。这个孩子的演讲,倡导对难民孩子的教育和心理关注。
当天的我大开眼界,感慨万千,这些孩子从小就被训练去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并确立自己的参与感和思辨力,将来长大了,他们不去改变世界,谁去改变呢?
体育尖子生的择校考量
当然,“平和式”教育只是众多教育模式中的一种而已,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它。
就说我们家的孩子Daan,对公共议题兴趣不大,爱好体育,尤其是足球,想往专业方向发展。
Daan就读的是一般的公共综合学校,他从4岁就开始踢足球了,训练和赛事逐年增加。随着年龄增长,课业加重,我们需要寻找一所能把孩子的体育爱好和日常教育平衡起来的学校。
欧洲没有什么体育学校的说法, 从事体育的孩子们,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都和所有人一样,只是在教学安排上有所调整,来配合孩子的体育训练和赛季。
我们找到了另一所公共综合学校,收纳体育生,很适合Daan。
这所学校是怎么把体育和课业平衡的呢?
孩子的课业要求及强度和其他中小学的完全一样,不会降低水平,只是课程和考试安排不同而已。比如,除了统一上课,学校会有“重复授课”的安排,针对孩子因为去打比赛误了平时课程的。
至于考试,则采用“灵活考试时间”的办法,即,考试时间不固定,学校会说这几门考试,请在这几个星期内完成。孩子在欧洲巡回比赛或是封闭集训结束后,可以补课后跟老师商议哪天考试。订下考试时间,老师会把试卷放在孩子的信箱中,孩子拿出来去考就是了。很多时候,是网络考试,在预定的时间上网答完试题即可。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考试,不就方便作弊吗?去问问先考的同学就知道试题了。
其实,孩子们的考试都有难度相同的5套不同试卷,谁也不知道你会抽到哪一份卷子。若是机考,会有个大题库,每个人的题目都不尽相同,问他人也是白问。再加上考试的问题,很多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固定答案,知道了别人的答案也不管用。比如,你觉得这篇文章在人文伦理讨论中没有表达到的点有哪些?请解读你所看到的数据,分析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何联系?
国外孩子的课业并不简单
有很多中国家长觉得外国孩子学的东西比中国孩子简单,其实这真的是一种误区。
先看看Daan作为一个从事体育的孩子,在中学里的课程列表。
语言类必修课:荷兰语、英语、德语和法语(Daan选修了西班牙语,因为他非常喜欢西班牙的足球俱乐部,也常去那里集训度假,想为自己今后铺路)。
其他必修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学、信息学(计算机和网络)、社会学、绘画、音乐和手工。
体育类课程:一般体育、专业体育(这是从事体育的孩子额外要修的)
这些课程并不简单,但很接地气。
经济学,可能就是观察一支股票或是写个小的投资计划,音乐课自己作曲或是像DJ一样串烧歌曲。
学英语,除了课本内容,最重要的是两三个月看一本当代英语的畅销书,依此考试。老师不是指定一本英文小说来读,而是开个10本书的单子,孩子根据简介选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来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平时考试的个体化强,因为孩子们连选书都是不同的,考试内容肯定不同。孩子们一年就能大概读3-4本英文原著。
我也常去借阅孩子们的书单,从中挑些自己喜欢的来读。有时恰好和孩子选到相同的书,就一起阅读和交流。比如,美国著名的青春小说作家约翰•葛林的《寻找阿拉斯加》和《纸上城市》都是和Daan共同阅读和讨论的,很开心难忘。
有必要说一下,Daan所学的这些不算荷兰具有学术思维想做硕士博士的孩子们要达到的水平,那些孩子要学的理论会更深入,光语言类还要加上拉丁文;理化、文化和社会学的逻辑和分析批判教育会加强很多。
虽然,Daan读不到那个水平,但只要按照他自己的能力来,并从事喜欢的体育,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