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嫁对了人,你会收获一种正向的满足 

一段让女人感觉自己嫁对了的婚姻,首先有一个基础,就是两个人的三观比较一致。有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双方价值观体系的相似度在70%左右是比较理想的,这样他们会有比较多的共同话题和共鸣,有利于情感融合。我就见过一对夫妻,女方曾说,嫁对人的体验就是:他愿意陪着我丁克! 

第二,是爱好和生活习惯的相似。我有一个师妹,她和老公都喜欢写作,两人结婚时搬到一起才发现,两人的藏书居然有四分之一都是重合的,平时买零食、看电影,经常都是不谋而合。他俩总能玩到一起,吃到一起,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所以日子过得很开心。

两个人长期在一起生活,有交集是很重要的。生活习惯上差异太多太大,很容易磨损感情,不少夫妻分手并不是因为一些原则性的问题,却都是因为生活细节和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来二去,情感难以为继。

第三,是女人能够感觉到被在乎,被疼爱,被欣赏,被包容。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例子,有对夫妻吵架,吵急眼了,老婆踢了老公一脚,结果老公居然说,哎呀你脚怎么这么凉呢我去给你弄点热水泡泡……后来他真的端来了一盆热水!里面还泡着乱七八糟的各种药,老婆当时就缴械投降了。老公还嬉皮笑脸地说:“你看,你笑起来越来越好看了呢!” 

女人往往比较感性,注重细节,这些“小确幸”累积起来,会让女人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感觉自己在这段婚姻中得到了滋养,这对女人来说是很重要的。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这段婚姻可以为女人提供一种“正面满足”。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妍妍姐,她是我在一次工作坊上认识的,她和老公已经结婚快二十年了,感情很好。她就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

“我是一个特别完美主义的人。受我爸妈的影响,我什么事情都追求控制感,无法容忍事情出错。

有一次我老公着急赶一份报告,缺本书,让我下班路上买回来给他,结果回家才知道买错了,可是报告第二天就要交,当时把我急坏了。

我本以为他会很生气,会说我,可没想到他却说:‘没事没事,瞧你急的,这事也怪我,没和你把作者名字说清楚,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在网上查一查,应该有电子书,这个报告其实没有多重要,我对付一下就行!’”

这位丈夫的宽容给了妻子童年一直都没得到过的东西,他就像是一个有很大空间的“容器”一样,他给予妻子的这种体验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那个概念 ——“矫正性情感体验”。

这些正向的过程在大多数夫妻的蜜月期都有,那时大多数女人都会觉得自己找对了人,这一点上大家都差不太多,但真正的分水岭就发生在权利冲突期,有些人的关系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唱衰,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夫妻是否有能力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求同存异。

恩爱谁都秀过,虐狗谁都虐过,但激情褪去,关上家门之后,才是考验期真正到来的时刻。

嫁对了人,你会越来越自由

我们心灵的打开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看彼此是否能互相敞开,第二个部分是敞开后是否能互相流动。有的夫妻也能对彼此敞开,但是不能有效流动,结果反而变成了一种受伤的过程。

那么如何才能流动起来?

我和妍妍姐深聊过这个话题,她告诉我说,她的老公是个挺随意的人,他有个特点,每天早上起床以后都要“醒懵儿”,就是醒了以后要看看手机,发发呆,半天才能清醒过来。

可是妍妍姐自己是个急性子,早上总是忙忙碌碌的,于是就特别看不惯他那种慢吞吞的样子,刚结婚的时候他们总因为这件事闹不愉快。

不知道你的家里是否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如果嫁对了人,老公面对你的抱怨,大概不会反唇相讥,也不会压抑自己,因为他知道,一方的隐忍虽然换来一时的风平浪静,但却会让请感产生裂痕。

这实际上是以降低情感质量的方式去换取关系的平衡,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那么妍妍姐的老公是怎么处理的呢?

过了一阵子,有一天他们两个人心情都还不错的时候,聊天聊起来这件事,他对妍妍姐说:“其实我知道你一直挺辛苦的,你早上很忙,希望我能麻利点,我都懂。那你能不能具体和我说说,你希望我早上做什么,怎么做,你会觉得好一些?”

这样说,便是一种成年人的态度和成年人的处理方式,更重要的是,会让妻子感觉到自己的需要被在意、被关注了。妍妍姐说,听到他这么说,当时她就没那么生气了,两个人之间的隔阂很快就能消融。

接下来他们心平气和地商定了一下具体分工,早上两个人分别都负责做什么,还商量好完成任务之后,她老公就可以踏踏实实地看手机,看新闻了。

通过这种方式,妻子得到了她想要的,丈夫能在家务上给她帮帮忙了,而丈夫也得到了他想要的,避免了冲突,耳根清静了,这岂不是两全其美?

所以,当你们是彼此的对的人时候,你们往往就有能力从负面冲突中幸存下来,过上“有里有面”的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双方随着时间,还会在更深地层面上去了解彼此。

妍妍姐说,后来他们两个人都不那么忙的时候,长谈了一次,她告诉老公,她的急脾气其实很像她的妈妈。

小时候,她经常目睹妈妈训斥爸爸磨蹭、磨叽,在她的内心里,她其实是瞧不起这样的爸爸妈妈的。

她觉得爸爸很可怜,但又太窝囊,对妈妈的行为也很气不过。所以当自己成了家,看到老公动作慢的时候,那种恐慌和焦虑就又浮现出来了。

她害怕变成妈妈的样子,更不想看到老公和当年的爸爸一样。

她的老公也告诉她,自己的家庭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家很少冲突,但是一旦有,就闹得天翻地覆、摔锅砸碗。作为一个小孩子,他那时是很害怕那种场景的,所以他特别害怕冲突。

妍妍姐调门一高,他就开始紧张、卡壳。

这次长谈之后,他们都感觉放松了很多。

因为终于有机会向对方敞开心胸了,自己深埋多年的心事也得到了倾诉,他们之间的默契与感情更加深厚了。

这样,他们就不仅在治标的层面达成了具体的协议,还在治本的层面向彼此袒露了自己的脆弱。也就是说,夫妻合作完成了四件事:

1. 包容彼此的情绪;

2. 能选择情绪回落到平静的时候再去沟通;

3. 在情绪问题上,能够达到一种对彼此的支持和理解;

4. 能深入地探讨深层的情绪和核心观念。

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做基础和铺垫,他们的家成为了一个更加安全的空间。

于是当妍妍姐再着急的时候,她老公就能理解她了,也能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恐惧了。

他开始敢于在第一时间用一种平静地对妻子说:“你再这么说下去我就有点受不了了,我现在很难受,你能不能停一下?” 

这就让妍妍姐也能在当下意识到:“哦,我是不是又回到我妈妈那个状态了?我是不是又有点说得太过分了?”就可以从那个状态里摆脱出来了。

慢慢地,她的老公越来越敢于直抒胸臆,有什么说什么,她自己也越来越平和,不再那么完美主义,那么爱着急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相爱多年的夫妻,彼此面容的线条都是越来越柔和与放松的,他们的气质也是越来越从容和淡定的,而不似有的夫妻,一脸的紧张、凌厉与尖刻。

因为好的夫妻,通过与对方的相处,会逐渐发生了改变。

他们会走出舒适区,不再被束缚在过去的情结里。这种感觉就如同自己被释放出来了一样,会觉得越来越自由,会不断发现新的、未知的自己。

和对方在一起,永远都有新的冒险,新的突破,永远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就好像做生意赚到了一样。

这时我们可以说,她真的嫁对人了。

动图

从被认同,到被了解 

前文提到的那个过程,其实只是一个精华版。

真正人与人之间的磨合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沟通、觉察、干预,再沟通、再觉察、再干预。

两个人不断地彼此分享,才能最终把冲突和互异化为成长的契机。

婚姻专家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比较健康的长期关系,其情感类型都是“友伴型”关系,而不是“激情型”的关系。

一对夫妻间,只有30%的部分是基本一致的,另外70%都是可能产生分歧的,也是难以改变的。

如何让彼此的差异都得到尊重、可以有效存在,自己又不会被压抑和牺牲,而是反而能有所获益,是夫妻一生的课题。

心理学家David Schnarch在他的书《充满激情的婚姻》中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成功的婚姻有一个共同的关键,就是能从想要被认可、过渡到想要被了解。

我们都希望在爱人面前得到认同和欣赏。而袒露心声,让对方了解更真实的自己,则需要拿出勇气,甘冒风险。

图注:《充满激情的婚姻》

在这片并不明媚、暗藏杀机的森林中,有的夫妻成功地穿越了彼此的不同。

他们从不那么了解对方的需要,到达成彼此之间深刻的了解,并且能有效满足对方的需要,花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他们迎来的风景也是最美的:

他们找到了新的适应彼此的方式,一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才是最根本意义上的“嫁对人”。

想起黄磊接受采访时曾说:

“他们有人问赵宝刚导演说‘你跟夫人的保鲜秘诀是什么?’

然后赵宝刚导演就说我没什么秘诀,30年就是我的秘诀。

那要问我,我也没什么秘诀,20年也是我的秘诀。因为时间可以去酿造一切。”

是的,正是在时间之河中,在点点滴滴的凝结、汇集中,一段情感慢慢地流向了更深更广阔的大地。

正如有网友总结的,

我们,成为了彼此的沃土,互相扎根,茁壮成长。

你会因为婚姻获得更多自由,

成为你真正有潜力成为的那个人,

并从此,在人生的路途上无所畏惧。

1

怎样的父母造就怎样的孩子。

内心强大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胆小的父母,想培养一个胆子特别大的孩子,可能性不大。

所以,父母的个性特质,实际上影响了孩子的个性特质。

如果妈妈胆子特别小,总是担心,把外界所有的事情都当成是危险的。当孩子要出去的时候,你可能会告诫他:“孩子啊,出去一定要小心,外面的坏人很多,不要让坏人伤害到你。”

待在妈妈怀里的孩子长不大,他也没有太多的能力保护自己。慢慢地,他也变成了一个特别胆小的人。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我们也要理清,有些期待是合理的,有些期待是不合理的。

有一对父母,尤其是妈妈,特别希望女儿嫁给一个自己认可的好丈夫,但是女儿喜欢的是另一个男人。

因此,母女之间的矛盾非常大。

女儿已经28岁了,难道不会自己选择?

妈妈太强势了,一直在控制女儿,在女儿发出反抗的声音时,妈妈崩溃了。

妈妈对女儿的期待是什么?

寄生活幸福的希望到女儿身上。因为自己现在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所以,妈妈要把这个愿望扔给女儿。

就像我的父亲一样,那时候他的成分不好,家庭受到牵连,上不了大学,参不了军。所以,内心中一直很憋屈,把他的心愿全部扔到我跟弟弟身上。

父亲的这个心愿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在平时的教育中,他一直这样期待着。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严格到希望我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不仅如此,他还希望我报考他喜欢的专业,从事一份他想做的工作。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

然而这是父母的期待,不是孩子的责任。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孩子完成我们的期待,认为这是孩子的责任。这就在无意识间把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照顾者。

家庭结构中的每位成员都有自己的功能。

如果每个人的功能都是完善的,那么,家庭结构相对来说会比较好些。

有些孩子变成了父母,父母变成了孩子,这样的家庭结构是病态的,也是不健康的。

家族的传承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些家族的传承,对孩子来说,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比如,你的家族是书香门第,家族的书香气息会传递到孩子的骨子里去。

“三代成就富豪,三代成就绅士”也是类似的道理。

当然,家庭中糟糕的东西也会被传承下来,比如,暴力,冷漠。

我认为,能给孩子的生活带来积极意义的传承,可以继续传递下去。糟糕的东西,可以慢慢地去斩断它。

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顺,很多妈妈明目张胆地要求孩子听话。

妈妈之所以敢这样做,因为这符合我们普世的价值观,也符合中国的家庭文化。

孝顺到底是什么?

既希望孩子听话,又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主张。可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

又要马儿跑的快,又不给马儿吃草,孩子怎么可能做到?

我一直认为,中国孝顺是一个比较糟粕的东西。

它的目的是为了父母和孩子不分离。

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要完成很多次的分离的。

第一次分离是孩子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即母体分离。

第二次分离有点像断奶,从共生的状态变成独立的状态。

第三次分离是在孩子两三岁之后,开始有“我”的概念了,这时,孩子跟妈妈的分离更多。

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去幼儿园。很多孩子有分离焦虑,其实,分离焦虑不代表什么,每个孩子对于分离都会感到悲伤,很正常。

再一次的分离就是孩子完全独立的时候,也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对父母的需要越来越少。

最后的分离就是死亡了,对吧?

分离是一定会产生的。如果妈妈能接受跟孩子的分离,在分离的阶段给到孩子机会,这自然是利于孩子成长。

有时不是孩子不愿意离开,是妈妈离不开孩子。

原因是爸妈内心的恐惧,比如:我老了以后怎么办?会不会没人养我?

中国人的孝顺,更多来自于赡养方面。

孝顺文化中的糟粕是指什么?

第一,去人化

所谓的去人化是指,我们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关注到孩子的行为上,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工具,主要关心的是父母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情绪。

有的孩子哭了,妈妈大声说道:“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这点痛算什么?”

孩子说,“妈妈,我好痛,真的很痛。”

妈妈说,“没什么,一会儿就不痛了。”

这就是去人化,我们没给你孩子任何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其实,只要是人,就有感受,就有七情六欲。去人化就是把对方当成了没有情感的机器。

第二,工具化

工具化就是“为我所用”。

“儿子,你必须出人头地,不然我会很没面子。等你功成名就了,我就可以在别人那里显摆一下了。”

第三,极致的利己主义

很多妈妈经常说为孩子好,但真的是这样吗?

有时,很多孩子很坦率地说,“你千万别为我好,你还是为你自己好吧。”

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利己的。

但这种利己是在有限的程度范围内,不是去牺牲孩子的利益来完成你的利己主义,这样就麻烦了。

例如,孩子吃饱了饭,你硬塞给他,觉得孩子肯定没吃饱。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要为了满足你,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吃掉过量的晚饭。

很多厌食症的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强迫着塞下了很多东西,这就是打着“为你好”的幌子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有一些老年人带孩子特别担心,怕自己没带好会被子女挑剔,于是,给孩子穿很多很多衣服,吃很多很多东西,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

其实,在这种关系里也隐藏着我为你好,打着自我牺牲,但背后藏着极致的利己主义。

尽管我们内心有想要孩子帮我们实现的愿望,但还是会说,“我是父母,孩子必须孝顺父母,要听话”等等。

这是孝顺的糟粕。

3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让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学会思考是学习的第一步。

没有谁是天生懂得如何做父母,也没有谁天生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要允许自己有试错的机会。

对孩子来说,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正是他们发展自己能力的最重要的东西,

给大家留几个问题吧。

问题一,你心目中完美的孩子是怎样的?

问题二,完美的孩子对你意味着什么?

问题三,你的孩子是怎样满足你的期望的,当他们无能为力的时候,会用怎样的方式表现?

问题四,假如完美孩子不存在,你有怎样的感受?

当大家朝这四个问题去思考的时候,也许某些答案就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因为这些问题很少有人问自己。

我曾经说过:“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这句话虽然说的有点绝对,但是有依据。

因此,当我们对孩子有一些失望时,需要多反省自己,不是说,一定要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让孩子来满足我,我就可以不用焦虑了。

如果很多父母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父母可以这样想:孩子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从我们自己身上去发现需要改变的地方,然后做出一些改变和调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当你发生了改变,对面的那个人一定也会发生改变。这条定律不仅适用于夫妻关系,也适用于亲子关系,以及其他的各种关系。

很多老师的课程,讲的比较多的是技巧。

我觉得,如果没有能力,再好的工具也没办法利用起来。就像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给他一个再精美的工具,他也不能很好地运用。

所以,工具运用的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使用工具的那个人。

我很少说工具的使用或技巧,更多的是希望父母们能自我反省,内心强大,爱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足够的陪伴。

当父母的能力越来越强,对孩子来说,就是幸福的源泉。

祝福每位父母都是学习型的好父母,给孩子在成长中提供多一些帮助和支持,少些创伤。

《他生怕让家人失望,他装逼18年,最后他杀了全家》这个悲惨故事,是咱们九型秀前两天推送的,很多九友深深地对那个凶手罗莽的杀人原因震惊了,要求老九再说说其它类型性格的弱点。今天咱们就谈谈。

罗莽内心的基本恐惧模式就是:

人生如果不能成功,如果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得不到鲜花和掌声,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个信念就是他装逼和杀人的根本原因。

比死还可怕的,就是九型人格讲的“基本恐惧”。

“基本恐惧”就是深深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恐惧,是我们的死穴,一旦被触碰,就会触发我们的全部情绪。甚至是失控。

世上所有的悲剧,都是死穴被触碰的结局。

因为这种基本恐惧深藏在心,大部分人甚至都不明白自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忽然暴怒,为什么忽然暗爽,为什么死烦某个人。

“基本恐惧”的潜台词就是,如果我不能怎样怎样,那人生还特么有什么意义?活着还特么有什么意思?

生无可恋,死又何惧。不如死了算了。

每个类型都有这样的信念,不同类型的潜台词不一样。

罗莽,和北京邮电大学跳楼的那位研究生,都是恐惧失败的第三类型人格。

还记得央视的芮成钢吧,他也是。

第三类型人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不能成功,那活着还特么有什么意义?

第一类型人格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不能正确,如果我错了,那活着特么还有什么意义?

世界名著《悲惨世界》里的那个尽忠职守的警察沙威,最终跳下大坝自杀,却不是恐惧失败,而是恐惧“我错了”。他就是典型的第一类型,也叫完美主义者。

第二类型(帮助者)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不可爱、没人需要我,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第四类型人格(悲情浪漫主义者)的潜台词是,如果我不能独特,没有人懂我,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第五类型(冷冷的观察者)的潜台词是,如果我知识不够渊博,智能不如别人,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第六类型人格(忠诚的怀疑论者)内心潜台词是,如果我被团队抛弃,孤零零的,有危险却无支援,如果我被迫处于聚光灯下,如果充满各种突变,身心俱疲,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千年老二”李宗伟就是第六类型,他不是没有夺冠的能力,而是没有大赛夺冠的真心。所以他世锦赛四次亚军,奥运会三次亚军。

美国射击运动员埃蒙斯也是,希腊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两次在领先的局势下,在最后一轮不是脱靶,就是罕见低分,两次把冠军金牌让给中国。

表面看竟然这样的不可思议,其实是有潜意识原因的。回复“李宗伟”提取更详尽分析。

第七类型(享乐主义者)的潜台词是,如果人生很无聊很沉闷很麻烦很不自由没有新鲜刺激好玩的很不快乐,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复旦投毒案里的黄洋就是这个性格,所以他嘴比脑子快,说话不带把门的,只求现在立即马上爽,以后爽不爽哪还管得了?

那个被老虎叼走的姐们儿可能也是这个性格。

第七类型是最难自控的人。

第八类型(保护者、领袖型)的潜台词是,如果我说了不算,如果我没有地盘,如果我做不了老大,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第九类型(调停者、和平主义者)的潜台词是,如果我被逼着表态,如果我一天到晚面临冲突,环境不和谐,那我活着就太累了,那还有什么意思?

基本恐惧深藏在内心,在潜意识深处,像个导演一样主导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决定着我们的幸福指数。这也是每个类型人的成功标准。

遗憾的是,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潜台词,这就是心理盲区。

这就是佛家说的“无明”。

这也是人际关系冲突的根源。

九型人格就是从基本欲望和基本恐惧的类型划分的。

可见,了解真实的自己,懂得真实的别人,是多么的重要!

不然的话,就很难有和谐人际关系,甚至小命都不保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可以看透身边人的内心世界。也能明白自己是咋回事。不仅能帮助自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整合人脉资源,还能帮我们规避一些可能的被侵犯被伤害的风险!

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大智大勇。

知道了自己的潜台词,知道了自己的死穴所在,那么死穴就不再是死穴,别人就很难再点爆自己,就很难控制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就牢牢掌握在咱自己手里。咱就是强者。

正像当代圣人曼德拉的诗句,我是我灵活的统帅,我是我命运的主宰。

今天咱们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脑残和蠢货为什么那么多?群情为什么那么容易激愤?是越穷越爱国、越穷越愚昧吗?其心理机制和情绪模式到底是什么情况?如何有效的与他们沟通?

声明一下:脑残、蠢货这样的称谓,是社会流行词,虽然我不赞成这么说,但是为了便于九友们理解,暂且借用一下。

本文不是很长,希望对你有营养。

1、

帝都北京人曾经干过一件非常疯狂、非常可怕的事:生吃袁崇焕!

1630年9月22日,北京,明朝最有才能的抗清将领袁崇焕被杀。

《剑桥中国明代史》写到: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相信了袁崇焕叛国通敌的谣言, 对袁崇焕处以凌迟。

据金庸先生《袁崇焕评传》考证记载,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

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生吃,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

凌迟”规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将人杀死,否则刽子手有罪,那就是所谓“千刀万剐”。所以骂人“杀千刀”是最恶毒的咒骂。

但袁崇焕被整整刮了3543刀,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去年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

很难说这样的谣言从何而来,是痛恨袁崇焕的大臣与太监们散播出去的?还是一般群众天生的喜欢听信谣言?又或许,受到了重大惊恐和损失的北京百姓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

金庸先生对此非常感慨,他说,从长远来说,人民的眼睛确是雪亮的,然而当他们受到欺蒙之时,盲目而冲动的群众,可以和暴君一样的胡涂,一样的残酷。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在地下,无人敢去收葬。他有一个姓余的仆人,顺德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此后的三百多年,这位余君的子子孙孙一直为袁崇焕守墓,一直守到民国。

与袁崇焕墓地隔一道城墙,广渠门外的一片广场之上、城壕之中,便是八个半月之前袁崇焕率领将士大呼酣战的地方。他拚了性命击退来犯的十倍敌军,保卫了皇帝和北京城中百姓的性命。皇帝和北京城的百姓却将他割成了碎块。

袁崇焕的死法,显示了群众在受到宣传的愚弄、失却了理性之后,会变得如何狂暴可怖。

2、

历史也许不会重演,但却惊人的相似。

240年后,1870年6月份,天津,天气炎热,疫病流行,天主教开办的育婴堂中有三四十名孤儿患病而死,于是民间开始传言“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

虽然后来天津知县查实此为谣言,但此时群众已经无从分辨真假,说什么都没人没人听没人信了。群情激愤,士绅集会,书院停课,反洋教情绪高涨,一些人趁机打砸抢烧。十几名修女和神父被杀,法国领事馆、法国侨民和俄国侨民多人被杀,三十多名中国信徒被杀。法国领事馆、多座天主堂和基督教堂被烧毁。史称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还有一个间接后果:把中兴名臣曾国藩给骂死了。

杀了那么多洋人,洋人不干了,军舰就派来了。曾国藩临危受命前往处理,千辛万苦的与强横的列强妥协。但老百姓又不干了,儒生们也不干了,舆论沸腾,纷纷痛骂曾国藩软弱卖国。曾国藩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一年后即去世,享年61岁。

3、

当理性丧失之后,必然是群体性的癫狂。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红卫兵,其癫狂的样子,何其相似乃尔!

最新的例子是赵薇事件。

在网络上手撕赵薇的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的相信一个可怕的事实:赵薇跟美国共济会有牵连,赵薇背后有强大的资本势力,有钱的赵薇和马云们随意删帖企图控制舆论。

资本控制舆论啊同志们!情况很严重啊同志们!有钱人你有钱也就算了,现在还不让我们说话了!你们也太欺负人了!

按照这些人的说法,戴立忍台独不台独已不是关键,戴立忍和水原希子的道歉也都是赵薇转移视线、洗白的手段,资本控制舆论才是问题的关键,必须战斗到底!

老九在北京新闻界厮混十多年,好歹也在总编室带过多年的班,据我了解,所谓资本控制舆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删帖确实有人删,有些公关公司勾结媒体人员偷偷地干这个,为了几个臭钱被抓的也是有的。但具体到赵薇控制舆论,这事儿真不可能。除非你相信连日出都是赵薇安排的,连老天下暴雨都是赵薇安排的。

而且新浪微博也已经澄清了啊,说团央被删帖是因为有XX功等敏感词汇,被系统自动检索屏蔽,不存在被人工删帖的情况。

然而这时候压根没人信,在那些激进的恨不得把赵薇撕了的人眼里,这些不过是她掌控媒体控制舆论的一种新表现、新证据。

反正无论事实如何,无论你怎样辩解,他们都听不进去,都不愿相信。他们只相信自己看见的,他们只看见自己相信的。

4、

问题的关键是,群情为什么那么容易激愤?头脑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热?理智为什么那么容易丧失?为什么不顾事实,打死也不相信事实?

西安那个用一把U形锁砸穿别人颅骨、导致人家一辈子重残的蔡洋,不过是一个农家子弟,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平常好好的一个人,一旦被点燃,为什么瞬间变得如此陌生如此激烈如此狂暴?

不深入了解这种心理机制,不深入了解这种群体行为模式,我们就无法有效预防,类似的悲剧还会一遍又一遍的重演。

有很多人反过来骂这些人是脑残,是喷子,是脑残黑,是蠢货。这样简单的斥责丝毫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情绪对立。一旦对错变成了输赢,讨论就变成了争执,就涉及面子和自尊,再想化解就基本没指望了。

社群关系是这样,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亲子关系也是这样,永远不要指望有人享受你的呵斥。呵斥、指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先看看都是什么人容易激动、癫狂?

简单说,这些人包括以下几种:

1、一些自感失败者和不平衡者;

2、一些刷存在感的“人来疯”;

3、别有用心、有意煽动并利用这种群体情绪的人(这种人不在今天讨论之列)

这些人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1、精神结构或知识结构严重不完整,逻辑素养偏低,思维方式较为简单,思想观念较为古代;

2、心态通常不正,通常外归因,不愿寻找自身问题并提升自己;

3、自控力差,情绪和思想容易被环境气氛感染和误导;

4、有侥幸心理,以为在躲在人群中或者躲在屏幕后就没事,就不必承担责任。

从九型人格来看,这种来势汹汹的群体心理,其实是某些个体心理的共振。

有些人遇事就爱激动,尤其是那些在内心追求成就感的人,如果身在挫败感中,遇到这种事就更容易失控忘形,在现实和网络空间的大呼小叫中获得的称赞和掌声,也会被他们认为是成就。

这种成就感是一种快感,它是那么的甜美,平时是那么的难以获得,以至于突然有了,突然沐浴在巨大的满足和幸福之中,他们的潜意识里那个饥饿的小我,就要了还想再要,于是乎就容易走火入魔,做出更激烈的事来,以期获得更大的掌声。越是有人叫好他们就越疯。

还有一些是“人来疯”,号称爱国,其实是狂刷存在感,或者享受热闹和刺激。他们往往都是低层次的梦想有自己说了算的地盘的掌控型性格者,或者是低层次的欢乐型性格者。因为他们内心极度渴望热闹刺激、渴望有力感,他们遇事就特容易头脑发热。

如果这些性格特征加上羡慕嫉妒恨,就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催生扭曲的心态。这世界从来不缺落井下石推波助澜的人,更不缺极端仇富见不得别人好的loser,他们似乎更能从“看着一个身处高位、比自己优秀太多的人是如何跌到尘埃里”中得到快感。

除了性格和心态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决定了他的高度和眼界,也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视野不一样,见解能一样吗?所以扎克伯格给刚出生的女儿看量子物理。

你说,一个从小就看量子物理的孩子长大了,跟中国那些“小镇青年”们相比,人家是什么脑袋,咱们是什么脑袋;人家是什么眼光,咱们是什么眼光?世界观能一样吗?看法和心态能一样吗?

据说,日本人以及欧美人早就把中国人的脑袋研究透了,对中国人的心智模式和情绪模式了如指掌。

在老外们看来,读懂了《水浒传》,就读懂了传统的中国北方人;读懂了《三国演义》,就读懂了传统的中国南方人。而读书人,不过是添加了《红楼梦》里的各种精致的算计。

因为,传统中国人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基本上是评书和大鼓书等民间曲艺,北方民间语文讲的通常是水浒英雄、三侠五义,南方更多的是三国和红楼。

受过高等教育、念过大学的人,为什么也有很多不理智的呢?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有缺陷。

在近百年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大背景下,咱们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过早的文理分科,把人培养成各种工具,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甚至是螺丝钉,导致思维角度过于狭窄和单一。

而不管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不顾逻辑。不是因为有情绪导致我们不讲逻辑,而是因为我们不会讲逻辑才导致经常有情绪。

不顾逻辑的表现主要有5种:

1、概念不清;

2、不证而论;

3、乱用类比推理;

4、用“经典”作论据;

5、以偏概全。

概念不清的后果之一,是我们不但热衷于奢谈某些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东西,而且还会为这些莫名其妙的东东激动、争吵,甚至杀伐。另一个后果是,即使遵循正确的思路也会导出错误的结论。

还有很多思维陷阱,比如寻求有利证据,比如不舍沉没成本。

你看吧,就上面这些人,这种低智商加低情商,再加上他们义和团式的激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将产生有什么后果,他们本来就不多的分析能力这时候更加荡然无存。

这些人不会逻辑思维,情绪过剩,理智不足。该用脑袋的时候,他们用上了热血。他们头脑一热,就不长脑子了,就失去自控力了。就变成最危险的一群人了。

老九在这里提醒九友们,在暴乱中,一定要学会识别和远离这种人。

这样的人,以为是爱国,其实是在害国;以为是帮忙,其实是在帮倒忙。声势越浩大,对敌人的帮助就越大。

可是,我们不该恨他们,也不该痛骂他们,因为恨和骂除了激化情绪,没别的用;更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很多同胞,甚至是我们的同学、乡亲。不是他们愿意这样,而是他们只能这样,因为他们就是这样。

我们所能做的,有效的,不是去骂他们,而是去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教育,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拓宽他们的信息渠道,慢慢进化他们的思维方式。当他们愤怒时,我们要学会用心聆听,听懂他们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什么。当然,做出过激行动导致后果的,也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

我们也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社交媒体,这未免草率。科技使得边缘群体更易于散播他们的偏见。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不被裹挟,善于引导和管理他们的情绪。修己、安人,不正是老祖宗说的高级智慧和能力吗?

可能有朋友说了,老九你这太幼稚了,太书生气了!好吧我接受,可我真的不知道比这更有效的办法。你要是有,拜托一定要教给我。

指责谩骂只会激化矛盾,

聆听体谅才是化解之道。

田朴珺小姐为什么那么多人烦她?为什么那么多人呵呵她?

可笑的是,她的“自我人物形象设定”特高大上;可悲可叹的是,她以为的高大上其实特别low,low到爆,她却还不知道。

她在“人设”上,犯了跟王石一样的错误:不仅虚假,而且演砸了。他们俩共同的表演型人格,活生生的诠释了什么叫“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今天的推送分三部分:

1、田小姐和王石的心里都是什么鬼;

2、田小姐的“我不靠男人”演讲视频;

3、很有意思的“田朴珺传”(网文)。

她给自己的“人设”是什么呢?一个深具独立奋斗精神的、勤奋的、以事业为重的现代女性形象,一个本来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靠才华成功的励志楷模。

正是因为这样的人设,她才又是出书又是演讲,竭力证明自己没靠王石,她混成今天这样跟王石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完全是她自己的才华、智慧和拼搏。

而且,不是她追王石,而是王石追她,在她的描述中,王石整个一粘她的傻白甜。

下面这张图,就是田朴珺的“人设”之一:

这正是她“得罪”世人的地方,也是被大家嘲笑的地方:你追大佬可以,但你却如此急于撇清自己,一点感恩之心都没有,岂不是太虚伪了么?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骂她“独立婊”,骂她虚伪。

按说,一个稍具智慧的人,都不会在王石正处于风口浪尖上、本该低调的时候,搞什么演讲吹自己。那田小姐为什么这么干了呢?

只有一种解释:她太急于证明自己了,太急于洗白自己了,越是有人说她靠男人,她就越是急于辩解。

她为什么这么急?因为世人对她的议论戳中了她内心最隐秘、最敏感的痛点:她的潜意识深处,最怕的是失败,最渴望的是成功。而在她的词典里,靠自己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所以这个痛点也是她的死穴,是不能触碰的,谁触碰谁就得罪死了她。

如果是某个人触碰她,她会为此恨你一辈子。如果是社会大众触碰她,她就只好想办法辩解,比如出书,比如演讲。

上面咱们说,王石的“人设”也演砸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王石的“人设”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的、健康的、有品位的。在这个人设下,他爬山,他划帆船,他留学,甚至,他找了个年轻媳妇儿。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为他的人设服务的。

应该说,他的这一人设为万科的品牌塑造很有助益。可惜一顿红烧肉被人利用了,被破掉了。你一定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段子:你抢走年轻人的女人,年轻人就来抢走你的江山。这个段子在某些人的推动下,早已尽人皆知。其结果是极大的损毁了万科品牌。

王石就是一只爱表演的孔雀。万科内部做的性格测试,他就是爱表演的孔雀型。关于王石的性格分析,九型秀曾有一篇推送,题目叫《王石:一只被拔了毛的孔雀》,感兴趣的九友回复“王石”我私下里发给你。

田小姐也是一只孔雀。当两只孔雀在一起,只能上演一场悲喜剧。下面咱们从九型人格的角度深入分析一下田小姐。

从九型人格分析,田小姐和她的夫君王石一样,都是第三类型人格,也就是表演型人格,这种人他们一定是要追求比别人更优秀、比别人更卓越的。在这种人看来,如果不能比别人更优秀,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田小姐的种种行为,比如宣称自己独立绝不靠男人之类的,背后都是生怕自己不优秀的深层恐惧在驱使。都是“鬼使神差”。

悲催的是,可能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这是怎么了,说不定她正在无比委屈着呢,为什么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不相信我是靠自己独立奋斗才成功的呢?为什么认死我就是靠王石才有今天呢?

一个急于成功的人,会幻想自己真的成功了,这时候,他们期待的是掌声,而不是嘘声。给掌声的人那都是亲人呐,不给掌声甚至给嘘声的人,那绝对是仇人!

表演型人格的最致命弱点,在于他们特别在意外界的评价,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就等于把命运的方向盘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他们也因此特容易被别人控制。给他们掌声,或者给他们嘘声,都可以控制他们,操纵他们的情绪,扰乱他们的心智。

每个人都有盲区,都有深层的恐惧和欲望,都可能迷失,田小姐是这样,王石也是这样。央视的那个小芮,芮成钢,也是这种人。其实,你我又何尝不是这样?

表演型人格要是能觉知自己的盲区,看到自己内心是什么鬼,把这个鬼抓出来,从外在标准转向内在标准,才会成长和成熟。

这也是我写这篇小文的目的:帮她把内心深处的鬼抓出来。

田朴珺其实是咱们自己的影子。也是咱们的一面镜子。帮田朴珺,其实就是帮咱们自己。

田朴珺演讲实录:

我发誓这辈子不要依靠男人

---------------------------------

田 朴 珺 传

(网文)

田朴珺,沪女也,不知生于何年,不知求学何方,亦不知初貌如何,行事本末皆不可知。

初,田姬为女伶,沉抑沦落,思所以奋翼青云,然不得好风,日夜伤之。

有冯生者,巨贾也,某日会,座中多神仙,神仙皆曰:“王公风采,吾等不及,其持身甚洁,高妙哉。”冯生笑曰:“妄哉,汝等不知男子,王公所好,不过颜色,与吾辈无异。”众皆哗曰:“恶,是何言哉?王公不可轻。”冯生又笑曰:“但得一女子,可试王公。以此为凭,诸君乐见乎?”众曰:“诺。”

冯生乃思所以入王石目者,窃曰:冰冰之类,盛名之下,难得自在,若有一女子,似美非美之间,有名无名之际,其色可以动人然不足以倾国倾城,其名足以耳闻然不足以垂流寰宇,又志在云霄,苦不能拔,呜呼,田姬乃其人也。

乃召田氏,言其事,田姬曰:但得冯公拔擢,虽涂地不足报也。

时王公意在山水,每岁云游,冯生乃要之曰:“王公有意游哈瓦那乎?”王公诺。同游者,有田姬。

或曰:田姬自知去王公甚远,乃以珍玩好物遗其左右,许曰若得亲近王公,此物岂足惜。其实不过赝物也。其事未审虚实。

 田姬得在王公左右,实自古巴始,故田氏自命其字曰:哈瓦娜姬。

田姬曰:妾始见王公,木讷人也,要妾共饮者三,然做东者皆妾,某日,妾怒,谓曰君为富贵,岂阙饭资乎?王公乃曰,吾与尔相好,可乎?妾踌躇久之,曰:可。

田姬既与王公好,又复怅然,不甘附人而富贵,数年,著书,曰《安之则好》,拍片,曰《谢恩纽约》,自谓乃女中豪杰,虽落魄纽约,然自强不息,不过一载,觥筹交错于王侯间。然有好事者曰:彼时,王公在美,田氏不过侍寝尔。

又曰:“陈导褚公,妾之深交,可相尔汝。”恐世人不之信,乃见以图。或问褚公,褚公惊曰:“恶有此事,彼就我,我以王公故,不过应答耳。”

某岁,王公烹红烧肉,潘生寄语,天下传语,若王公初识田姬,其实,二人缱绻久矣。不过欲天下闻也。

乙未岁,王公始有宝能逼篡之患,连失城池,悬免战牌以缓时日,至于丙申,患犹未平。宝能主公,于王公,则为后生,世人乃戏曰:“今日尔夺后生女子,明日后生夺尔江山。”

冯生尝曰:“凡商贾精英,一近色,则休矣。”或以田氏为色戒设教乎?

太史刘闻其事,曰:甚矣,万科之难,无关田氏,风流细事,不过增笑谈耳。

田姬所为,不过徒手置地,辗转获利,较于万科,九牛一毛。害犹未剧。寻常女子,欲借好风,跻身富贵,不足深责,阶层流动,非惟读书,此亦一途,众人皆然,何苦求全。天下欲为田氏者,众矣。

田姬之过,在于刻意。既得富贵,才不足以为辅佐,则低调侍寝,王公有难,相濡以沫则可,居然招摇,曰妾之今日,徒手得来,视王公如无物,则谬矣。足以为天下笑。

王公尝有相好女子,亦诸侯,终不得,众人叹息,无他,不过色衰也。富贵男子不择富贵女子,何哉?为颜色故也。财不足以增色,不过增色胆也。男子所重,一时青春颜色耳。所谓初心,诚为可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得,初心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