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想想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我最先回忆起的是考试、兴趣班

一次,我给父亲打国际长途,谈到孩子的教育,不觉讨论得很深,挂了电话后还是若有所思,丈夫看我一脸严肃,就过来和我打趣:“不管是岳父大人来英国,还是你和他通话,怎么感觉总有那么一点儿严肃?放松一下,想想你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可以说出一两件让你难忘的,很开心的事儿吗?”

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吗?不难,但第一个跃入我脑海中的记忆,难忘,但算不上开心——我考完试,父母在校门外的焦急等待;上兴趣班参加各种活动,父母对我接来送去;早晨起来牙膏给我挤好,早饭给我做好……

他们真的很爱我,但如果说“快乐时光”,印象最深的,还属小时候奶奶带着我和堂弟玩耍,还有和学校死党好朋友撒欢儿。那个年代,一周只休息一天,又没有年假,绝大多数家庭父母都是双职工,所以我们都是和祖父母长大的,父母给予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对我想做的所有事的成全,这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满足了。

于是我又问丈夫:“那你能说说你小时候与父母的快乐时光吗?”

丈夫开始滔滔不绝起来:“那个时候,几乎每个双休日,爸爸妈妈都带我和妹妹去房车露营,他们还在房车里给我们定制了上下铺,我们在野外步行、骑车,走得好远!至今我还记得在房车上,妈妈告诉我和妹妹,我们快有一个小弟弟了。”

这算是传承吗?难怪房车露营游走英国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丈夫又说:“你知道我和爸爸都爱车,从小我就花了很多时间与爸爸在一起研究、实践怎么把各种零件组装到一起,现在每年我都和父亲去参加创意车展。”

有共同爱好的家庭,关系更紧密

丈夫说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一个老同事,每年他都会带着两个儿子去爱尔兰打高尔夫,他的两个儿子8、9岁的时候,就和他打高尔夫,现在都20出头了,这项父子运动仍在继续,想必会一直继续下去吧!

音乐才子周杰伦初次来到《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他的妻子正怀孕,被问及快要做爸爸是什么感受时,他说:“我很喜欢小朋友啊!而且希望能有很多孩子,将来一家人一起玩音乐。”

(周杰伦写给女儿的歌《前世情人》MV截图)

那档节目里,有一个香港学员叫陈乐基,说到自己的音乐家庭时,他脸上的幸福感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每次听到喜欢的音乐,妈妈就弹起钢琴,爸爸弹吉他,弟弟打鼓,我唱歌。”是音乐让他的家庭更紧密地连接。

贝克汉姆作为一个足球明星,当然也有子承父业的想法,可是当他听到儿子说:“爸爸,我不想当一个专业足球运动员,因为别人总拿我和你比较,我感到透不过气。”虽然小贝感到心碎,但是他还是改变了态度,他告诉儿子抛开一切杂念,把精力放在足球上,踢足球是因为爱这项运动。

现在连他最小的女儿,也受了三个哥哥的影响,喜欢上了足球,当足球成为父亲与孩子们共同的兴趣爱好时,父子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而精彩了。

带孩子就得牺牲个人时间?

其实可以完美结合

现在我们越来越注重亲子关系,但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是双方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和开心的。所以,不要总是想着送孩子去这个那个兴趣班,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懂,孩子学了,和你说了也得不到共鸣,久而久之就和孩子疏远了。

与孩子共同发展一个兴趣爱好吧!这个兴趣爱好也许需要一些技能,例如足球,音乐,绘画,组装汽车等;也许就是一项爱好,例如露营、时尚、收藏、看F1(方程式赛车比赛)、车展等,既然有兴趣就一定会了解很多信息。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亲子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生动有趣,亲子关系自然就变得亲密了。

当时购置可折叠式房车,带着双胞胎游走英国,我并不知道这也是丈夫儿时的生活,是儿时美好的回忆,让他想把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下一代。孩子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就登上了平衡车,很快融入了爸爸妈妈的自然徒步行走生活,很快就掌握了骑自行车的能力,我们的家庭骑车生活也开始了。

起初出去骑车,我必须要丈夫一起,孩子毕竟还小,骑起来速度又快,盯两个孩子难度真是很大。不过在今年的暑假,我还是尝试了自己带孩子骑车的挑战。虽然开始有些心惊胆战,但是我们娘仨互相适应,“晨骑”成了我们娘仨一天的打开方式。慢慢地,我们又开始“晨拍”,不用老公给拍照,儿子一样顶用……

都说带孩子难,没时间锻炼身体,可是与孩子在早期发展了户外运动的习惯,就创造出很多美好的亲子时光,也锻炼了身体。就音乐而言,没有孩子之前,我在英国乐队中,与另外一个中音女生担任过主唱,可是玩音乐太需要时间,我和老公独立带孩子真是没办法,孩子慢慢长大,我会鼓励他们其中至少一个学音乐,这样我自然就有了合作伙伴。

“常回家看看”的呼吁太心酸

我们需要的是高水准的亲子关系

血缘至亲有什么样的情感可以与骨肉相连比拟?可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非常微妙的,即便是血脉相连的关系,也需要用心经营。

当今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与父母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又有多少人在反思与质疑自己的原生家庭,只把尽孝当成责任,近期甚至爆出“美国亚特兰大华人朋友圈都在疯转81岁中国老人被女儿和孙女遗弃”的消息。

1999年的春晚上,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传遍大江南北,歌词大意是这样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这首歌的含义是积极的,“常回家看看”听上去也非常暖心,可是现在看来,我却感到一丝酸楚。

为什么我们要被呼吁常回家看看?如果我们是在恋爱期,对于自己的恋人,要人催着去见面吗?如果我们要去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情,要人催着快去做这件事吗?不用,因为这些都是使我们身心感到舒适快乐的事情。所以,有魅力和吸引力的父母,不需要社会呼吁孩子们“常回家看看”,而是孩子们赶着要回家。

我们的父母经历了太多历史沧桑,生儿育女也经历了太多不易,但现在不同了,物质文明迅猛发展,是时候静下心来,发展一份“高水准”的亲子关系。

让这份共同的兴趣爱好充满“仪式感”。例如每年,在一个固有的时间,进行一项固有的活动。充满仪式感的东西,总能够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而且,无论是孩子在父母身边时,还是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时,这份有仪式感的亲子时光都能继续,并传承给下一代。

利用最好的机会和孩子交流。我们总是把家庭教育放在嘴上,可是每次严肃的说教有用吗?孩子愿意把心里想的都告诉我们吗?良好的沟通,总是建立在双方比较放松的基础上的,每年和孩子安排打高尔夫等度假活动,既切磋了球艺,还能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探讨生活乃至人生,说不定,孩子还会无意中告诉你很多秘密呢!

不要让孩子长大后,却想不起来与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不要让自己年老时,总是以“负担”的形象呈现在孩子面前。让一份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联系亲子关系的美丽桥梁!爱,除了责任,还有更多!

“爸爸,你一年能挣多少钱?”一天,女儿忽然这么问我。

当时我正在洗盘子,瞬间感到一股莫名的紧张从我体内升起,女儿终于问了我这个问题,对此,我努力地想表达得轻松一些,好像我那个运转良好的公司,其实算不上个事儿。我慢慢放下盘子,看着她,心里想着,怎么把挣多少钱说得形象,又不造成她价值观上的误导呢?

然后我说,“你妈妈和我很幸运,我们创办了一家公司,目前来讲,运行良好,这让我们住上了精美的房子,遇到友好的邻居,让我们一家人可以做一些美妙的事情,这家公司最大的价值是在这里,很神奇吧。”

女儿又问,“那你的公司价值超过100万美元吗?”

“可能吧,也可能更多,但爸妈能挣多少钱、公司价值多少钱,这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所以你的公司价值比两百万美元还多?你有那么多钱!好酷!”

“……等一下……我没有这么说!”

最成功的企业家

往往最关心财富对孩子的影响

第一次关于家庭财务状况的讨论就是这样——有点尴尬。我从事财富咨询25年,要说这段时间里我最大的发现是什么,那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谈论金钱,这真是一件蛮艰难的事情。

有些家长干脆选择不谈,但我接触过的最成功的企业家,不论是一夜暴富的人,还是慢慢积累变得富有的人,他们在保护自己财产的需求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些财富对他们孩子的影响,他们最希望搞清楚的,就是如何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又让孩子保持前进的动力,不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

他们往往主动出击,和孩子谈钱,虽然做法千差万别,但通常遵循下面三个基本原则:

  • 对你的财富透明化。

  • 定时更新你能给孩子提供的资金支持,并和孩子明确沟通。

  • 帮助孩子认识工作的重要性。

这三个基本原则能帮家长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与家庭财产的健康关系。

过半父母从未向孩子披露财产

却企盼孩子一夜洞悉

我曾在华尔街日报上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美国信托做过的一个研究,说超过一半高收入父母没有完全把财产披露给自己的后代,但这种缄默,会让孩子在将来某一天,面对随之而来的财富没有思想准备。

就像我和女儿第一次关于“我挣多少钱”的对话一样,家长总是考虑太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其实直接说,就可以了。只是在说出具体数字时,我们得根据孩子具体成长的阶段,更新我们能给他们提供的资金支持。

比如“我能给你买一辆二手车,但新车就买不起了”、“我能一直供你读到大学,但如果你想读研究生就得自己想办法凑学费了”、“我能定时给你零花钱,给妈妈家用,让你们尽可能买身边的朋友都有的一两样精致小东西,但老想着买的话,我就要经常加班了”……然后问问孩子们的期望,他们希望用钱实现什么,一起想办法。

当然,有的家长的经济条件比我更好,他们能为孩子做的事情更多,能给孩子做各种投资(比如报班)、买各种礼物,这类家长我接触了不少,而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常常是没有想过“孩子会不会喜欢呢”,就直接投钱进去了。

其实,还是前面谈到的第二个原则——多和孩子沟通,他们希望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所做的任何投资,就往这个方向去。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哪一天忽然失去了父母的财富基础,而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为之努力的方法——这一天总会到来,孩子需要做好准备。

亲生的也明算账

才能避免孩子的依赖性

有不少父母,只要自己力所能及,决不让孩子吃苦,甚至孩子闯祸了,也不惜用金钱和自己的关系网,以确保孩子的人生能一帆风顺。但我那些优秀的客户们给我的建议是,永远不要用钱帮孩子摆平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和孩子说清楚我们到底能提供多少资金支持,并且和孩子沟通——沟通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是在努力地做贡献的,孩子对于将来可能产生的一切结果也负有责任。

如果因为自己不小心,比如借钱给朋友,自己没钱买饭吃了,又不敢去要回钱,比如自己弄坏了别人的东西,需要赔偿等,这都得让孩子自己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是从攒起来的零用钱里拿,还是从未来的零用钱里预支……

一个没有界限的“经济安全网”,可能会让孩子失去不少克服困难的经历。孩子要知道,我们在感情上的支持是无限的,但在金钱上的支持是有限的。

不对孩子说

“要是能每天不上班就好了”

最后一点,证明工作很重要。我从来不在女儿面前说,“我又要去上班了,好烦”、“要是能每天不上班就好了”这种话,比起一时嘴上痛快,我更愿意引导孩子相信,一个有意义的、有用的工作对于他们的长期幸福很重要。

一种更极端的情况是,有些家庭富有到孩子完全不需要工作,家里的积蓄就能养活他们。我读过威廉姆集团财富顾问的一份调查,里面有个数据很有意思:70%的富有家庭,富不过两代,90%的富有家庭,富不过三代。

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成年后会随波逐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尤其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年轻时已经不需要工作的,他们就更不能找到一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了。

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得为将来努力,他们可能就会失去财富。

在饭桌上,我和我太太聊的最多的,还是我们在做的这份工作,如何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天赋结合,如何让我们对世界作出独特的贡献。我所喜欢的、讨厌的关于工作上的事情,同事之间好笑的故事,和我午夜梦回的感悟,我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通通都是我们聊天时会冒出来的话题。

我也遵循一些客户的建议,让孩子参与到工作中,无论什么工作,只要适合他们的年纪都行——让年长的孩子去打一份工,让年纪轻的孩子做家务,以此来深化孩子关于工作的认识,或者带他们来看看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点击此处查看少年商学院相关文章《聪明的父母至少有一天“带孩子上班”》)。

我开始和孩子分享我经常思考的这些问题:

  • 你认为什么东西对我们的家庭最重要?为什么?

  • 你梦想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工作?

  • 你如何定义生活中、工作上以及财富上的成功?

  • 你在生活、工作或者金钱上害怕或者担心什么?

  • 什么样的主题、活动、爱好让你感觉最有活力?最有乐趣?最幸福?

虽然和女儿第一次如此直接的关于金钱的对话,有点尴尬,但无所谓,迟迟不谈才是最差的应对方式。我也相信,如果你把这些对话,融入到你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你的孩子终将走向令人满意的教育和职业目标。

记得我第一次出国读书时,最大的冲击就是国外同学都敢说,也愿意说。老师布置作业也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你说的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就可以得高分。这对于从小接受国内教育,凡事都是往标准答案上靠的我来说,实在太不一样了。

那时,我的老师一直对我说一句话,You need to have your point of view.(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

有了孩子后,我会更加有意识地去观察其他孩子,发现国外的孩子有个共性,即使再小,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人云亦云,常常愿意表达和父母朋友不一样的观点。结合自己以前的经历,我就特别好奇,怎样的环境可以打造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询问了孩子在纽约的认知老师。

思考能力模型

大部分家长让孩子停留在底层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时候,就是移动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如果家长和老师可以掌握一些提问技巧,启发孩子进行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错”或者“记忆”这个层面的话,就能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位老师和我分享了一个思考能力模型,她告诉我,这个是不少北美顶尖学校会提供给老师的培训课程之一,对于家长其实也是有很好参考意义的。

这个模型,来自心理学家Bloom,他曾经对孩子的思考能力进行了分类,从低阶到高阶,一共有6大分类,并提出孩子的思考能力发展都是从底层开始,只有掌握了这个层面的能力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层面,然后逐步提高,一直到最高层。

(思考能力模型)

模型从下往上,展示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到最高阶的思考能力,由此可见,我们通常习惯问的“记住没有”、“对不对”等属于低阶的思考能力。一般来说,孩子的思考能力不会自动提高到新的层面,这期间需要有“诱因”,也就是教育环境,而这当中,最关键的就是老师或者家长是否有意识地针对这个层面的能力进行“启发式”提问,来鼓励孩子更好地发展掌握这个层面的思考能力。

不管你的孩子多大,1岁、4岁还是14岁,Bloom的这个思考能力的应用都是适用的,其实对于我们成人也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的。这张图看起来有点枯燥,那我就拿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红帽》的故事作为例子来说明,不同层面如何提问来帮助孩子发展相对应的思考能力。

第一层:记忆

在这个层面,孩子通过记忆,可以复述出书里提到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关于书里人或者物体的基本问题。

你可以这样提问:

小红帽要去见谁?

小红帽手里提的篮子里有什么?

她穿了什么样子的衣服?

提问关键词是:谁、哪里、什么、多少、什么时候、怎样等这些澄清信息内容的问题。

第二层:理解

在这个层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非常简单地说一下故事大概。

你可以这样提问:

为什么小红帽需要走过森林?

大灰狼为什么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提问关键词是:主要观点、为什么、有什么区别等。不再只是复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回答的问题。

第三层:应用

在这个层面,孩子有能力进行初步的融会贯通了,也就是说可以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类似知识和她从书里学到的知识和信息联系起来了。

你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小红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的话会发生什么?

森林里很黑,还有什么情况下也会很黑?

小红帽是走这穿过森林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她也可以到外婆家?

提问关键词是:有其他什么情况是一样的;如果……会发生……;还有……方式。

这个层面的提问精髓在于,启发孩子把其他场合学到的知识拿来运用到当下这个场景,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第四层:分析

这个层面的提问鼓励孩子开动脑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这样提问:

如果你是小红帽,你做的会和她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独自走过小树林很危险?

提问关键词是: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或者一致?我自己可以从中发现什么?

这个层面的提问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场景,鼓励孩子跳出故事情节本身,而是对自己掌握的知识重新组合,挑选出重要的信息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在学校参与的辩论,就是这个层面思考能力很好的锻炼方式。平时在家,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进行这样的“辩论”游戏,而且可以在游戏中时不时地进行角色交换。

第五层:评估

在这个层面,孩子会对自己得出结论的论点进行评估,或者维护自己得出的观点。

这个层面,你可以开始提问个人观点方面的问题:

你觉得大灰狼欺骗小红帽这样做对吗?

你会对小红帽提哪些建议?

提问关键词是:你认为是对的/错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当孩子给了一个答案后,需要追问,为什么她觉得是错的或者对的。

对于更大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觉得作者在描述这个故事时是否有什么错误?在整个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作者是否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

第六层:创作

在这个层面,我们可以要求孩子根据现有的信息,重新创作一个新的结尾,或者完全改编整个故事情节。也可以鼓励孩子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一首小诗或者一首歌曲。

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尽力鼓励孩子发挥创造力,同时,也基于现在掌握的故事情节,对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这位老师的分享对我启发很大。回想我以前的学习经历和父母的教育,大部分老师和家长提问的阶段,最多就停留在最底层的三个层面,愿意问一下“为什么”的,真的已经算很好了。

文章里关于《小红帽》的提问只是举例帮助大家理解,大家关键领会精髓,掌握这个,以后生活中方方面面,其实都是按照这个模型来提问的。

理解了这个模型后,我们作为家长的,就可以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提问对话,来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启蒙。归根到底,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思维模式,是需要从小从日常中培养的。

学生为何要苦苦追寻标准答案

在我对学生进行自招或者综评面试辅导时,经常遇到同学拿着真题来问:“老师老师,你快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回答?”

表情和动作与在学校里问老师题目的样子别无二致。甚至会有更进一步的同学问:“老师你能告诉我哪些地方是给分点吗?我要怎么回答才能让考官满意?”

这是典型中国学生思维。但凡考试,一定有正确答案,即使没有正确答案,也一定会有给分点。大部分中国学生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是踩在一个一个得分点上获得的。但是如果要用标准答案和给分点来要求面试,就丧失了面试本身的意义了。

面试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像笔试问题可以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给分点。面试的回答不要求精确的相似,需要看到的是你身上的只属于你的特色。你之所以是独特的你,就是因为每一个答案都是私人订制,独一无二。

每次被问及标准答案,我通常会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呢?”

大多数学生会顿一下,然后嘿嘿一笑,说出一个简单的思考方向。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回答既没错误,也并不出彩,基本都是保守的选择。

我会顺势点头说:“对呀,这样可以。那你具体会怎么说呢?或者是,你还能有更好的想法吗?”

然后,大多就没有然后了。

大声说出你内心想法,它就是“答案”

如果你依旧用一种答对题目拿到分的态度来面对面试准备,那么你需要从心态上首先进行调整。老师可以给予的指导,不是把一个现成的完美的答案告诉你,让你记住然后在面试场上这样说;而是在你想到的说法基础上,告诉你怎么回答会更好,你的什么经历更能突出你的优势可以告诉面试官,怎样组织语言更能突出你的个性特点。换言之,一切都基于你自己的情况,面试能力的提高,不是从错误到正确的跨越,而是从可以到很好的提升。

举个例子

有8个盒子里会有1个盒子藏着录取通知书,你已经选择了一个盒子。你不能打开任何一个盒子,也没办法通过声音、重量等线索来判断通知书在不在你手里的这个盒子里。现在你有一个机会可以换一个盒子,你觉得你要不要换?

数学好的同学的同学一眼能够看出这是一道概率题,于是理科比较好的同学立马刷刷刷地在心里面开始了复杂的计算。单纯从概率的角度出发,“换盒子”能够拿到通知书的概率应该要高于“不换”。那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按照答案说换,就回答错了呢?

当然不是!

学员小陈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知道这是一道概率题,可惜我是文科生,很坦白的说概率论我也学的没有这么好。不过我可以很坚定地回答,我不想换。比起失去一个曾经拥有过的希望,我宁可从来没有拥有过。”

我下意识的扫了一眼她的报考专业,哲学、历史学。很好,我带着很大的兴趣追问:“为什么会这么说,你曾经遭遇过什么样的事情让你这么害怕失去呢?”

小陈后面侃侃而谈,用过往的经历论证选择不能优柔寡断。

这个例子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看出了这个同学的高明,既很好的回避了自己的弱项,把话题重新引向了自己擅长的领域,又在这个过程中,让面试官看到了她的成长过程。

别怕犯错,要敢于面对

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从应试的大江大海里打拼出来的同学们对于标准答案有怎样的执着。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达成分数上的完美,很少有人会去质疑,这样的回答背后遵守的是一种怎样的逻辑链?我还能用什么其他的方法去应对这样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给了学生很多标准化的要求,对于标准化以外的反思和质疑,还停留在一个非常基础的水平上。而大学要求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科研素养,通常就在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中诞生。摆脱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是做好准备进入大学的学术状态的第一步。未来的大学生活里,课题导师问你,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不会再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给分标准,你需要给出自己的看法。

长期对标准答案的依赖,让很多同学非常害怕错误。在自招辅导课上经常会有学生这么说:“完了老师,我完全没有想法。”事实上,真的逼一下,也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只是长期的习惯告诉他们,我的答案可能不对,所以还不如不说吧。和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答案都是得不了分的,而不得分就意味着通不过,甚至在一秒内上升至没有前途的判断。很多同学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答案,除了害怕犯错之外,还担心被嘲笑,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离经叛道或者太偏颇了,觉得我要是这样说了会不会让面试官觉得我是个疯子或者还没有长大?

所以很多同学,在失败经历和挫折经历上很难有出彩的地方。不是千篇一律,就是敷衍带过,就害怕考官看到自己的弱项。

这种畏惧错误的心态是比表达能力差更可怕的地方。

“稚嫩”才是你最真实的面目,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完美的

你自己的想法或许稚嫩,或许偏颇,那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没有人要求大家在17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个思想大家。你可以去诚恳地分析自己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你的想法和念头的产生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只有在同学一步步的分析当中,一个生动立体的学生形象才能呈现在面试官的眼前,你的思路背后所代表的创新潜质和能力特长才能被面试官和学校所认可。面试官乐于看到一个并不完美但是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非常真实的学生的样子。如果连真实的成长过程都值得批判,那我想也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回答了。

学校告诉我们要成为优秀的人,老师告诉我们要出类拔萃,要赢过很多人。其实所有外部的评价,都抵不过你内心对自己的认可,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这种自我认知是稳定而客观的,你所展现出的优秀和出类拔萃才是真实的,不会因为失败和挫折而瞬间摧毁。

面试的过程,就是这种自我认知的展现。

面试的准备,就是这种自我认知的挖掘。

“你要做的不是重塑一个自己,而是在那些成功和失败的过往里,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是我对我学生的唯一要求!

王石摊上大事了!不是万科A被收购,也不是遭卖菜的野蛮人入侵,而是这回他要真正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真正登一回他人生的大山!

举国关注的收购大战,其实暴露了王石以前没机会暴露的真实内心,也完全是他潜意识深处的恐惧和欲望发酵的必然结果。

面对宝能系的野蛮入侵,他反抗,他谈情怀,其实他内心过不去的坎儿是:被一个炸过油条卖过菜的干掉了,今后还要向一个比自己小20岁的市井之徒汇报工作!

王石内心的阴影面积很大,体会一下:

什么什么?他炸过油条?他还卖过菜?苍天啊大地啊,靠靠靠,我怎能输给这样一个人?!这对我的形象将是多么毁灭性的打击!

什么什么?今后我要向他汇报工作?他姚振华1970年出生,今年才45岁,我王石可是比他大20岁呀!

按说,王石什么事没经过,什么人没见过,怎么就不淡定了呢?在商言商,除了理智还是理智才对啊!

可是大家都看到了,王石的内心种种极不情愿,就好像辛辛苦苦种好的白菜地被猪啃了的心情,就好像那头猪不仅拱了他的白菜地,还呼哧呼哧的喷他一身屎尿味!

王石是什么人!他登过珠峰,他玩过赛艇,他还去美国的大学游过学,他还处处讲商道讲人生,他这么高大上的形象,怎么能被一个不知哪里冒出来的野蛮人给收了?这不明摆着是侮辱吗?世人以后还怎么看他王石?

这种感觉,王石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但是,老九今天想说的是,正是这种情绪严重干扰了王石的内心,他已很不平静,几乎乱了方寸。这将对王石和万科的应战方略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王石就是一只被野蛮拔毛的孔雀,今后是变的不如鸡,还是涅槃的凤凰,两条路,就看他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选择了!下周一就能初见端倪!

对,今天九型秀就想聊聊王石的负面情绪,找一找他这种心态的老根儿。我想,这对所有正在职场上打拼的九友都有帮助。

王石现在所有的情绪,都来自于他还不了解真实的自己。他还没有看透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推动着他、驱使着他,去登山,去赛艇,去烧红烧肉。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从那条来时的路走来,也因此,他也没看清未来的去路。

这都是王石的表演型性格使然!

万科现任总裁郁亮前几天透露,王石的性格测试是“老虎加孔雀”。郁亮说,老虎很有决断力,孔雀很有感染力。

当然郁亮是拣好听的说。依老九看,王石不是什么老虎,他就是纯粹的一只孔雀,表现型的孔雀。

这只孔雀为什么也很有力量?是因为王石认为“有力量”符合他心中的牛掰企业家的定义,他必须让别人看起来很有力量。

大家闭上眼想一想,王石在人心目中的印象是什么呢?登山家?演说家?净玩儿洋的、高大上的?不用文字说了吧,看看下面这些举世皆知的图片就明白了:

是不是有一种“秀”的感觉?表演的感觉?

秀登山,秀划艇,秀他的红烧肉。。。

对,他就是在全情出演一个特成功、特牛掰、特光环、特高大上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他梦寐以求的,精心打造的,他陶醉在掌声中,他陶醉在聚光灯下。

王石,你真的是醉了,深深的迷醉了

你迷醉在自己营造的幻觉中

王石经商成功,这本无争议,也无可非议。但他的问题出在这个“演”字上。

九型秀理解的所谓“孔雀型人格”,可能跟万科公司的测试报告说的不太一样。

万科给出的报告说,他有感染力,也有决断力。是的,这话没错儿,但是用老虎、孔雀、考拉、猫头鹰来界定职场人的性格,太粗疏,太表面,无法穿透人的内心,尤其是认识不清人的潜意识。

而潜意识深层的欲望和恐惧才是人最根本的驱动力。因此,这种职场性格测试只说了一个侧面,说的不完整,也没有从王石的内心深处的原动力和压力的层面上说。这很可能对他造成了误导。

所谓孔雀型,用九型人格的话来说,是第三类型的表演型。这类人最大的恐惧是比别人失败,能力不被别人认可,尤其是不被他心中的权威认可。最大的欲望是比别人成功。

这类人格最要命的地方,也是最大的焦虑,就在“比别人”上,活在和别人比较的恐慌中,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为此,他们不惜表演,装扮成光鲜独特有品位的样子,出各种风头,怎么出风头怎么来,演给别人看,以吸引人的赞扬为原动力。

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是很喜欢脏活累活苦活,绝对不允许自己苦哈哈累兮兮的样子。所以王石早早“退隐”,用他的接班人、万科总裁郁亮的话说就是,王石负责不确定的事情,郁亮负责确定的事情。

什么是不确定的?什么是确定的?这什么意思?

用九型人格翻译一下:对第三类型的人来说,不确定的就是轻松的、牛掰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比如务务虚什么的,美其名曰战略。确定的就是那些具体事务,很琐碎,很苦很累,很不高大上,说出去很不牛掰。

再有一点,这一类型的人最瞧不起的是笨人,是low人,是形象差的人。所以王石们发自本能的看不起那个被你称为野蛮人的宝能系姚振华。

“野蛮人”姚振华

上面咱们解说了表演型人格的特征、动机和表现,下面咱们一起看看,如果你是王石,你该怎么办?

首先要搞清楚,王石现在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到底是什么?

其实只有一个:要迈过面子的坎儿!王石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盲区,认识到抗拒情绪的根源,才能超越自己。认识自己之后,冷静下来之后,才能打开思路,找到更妥当的应对之策。

顺带吐个槽:万科这么大的公司,竟然还用那种动物性格测试,太low了!

考拉、孔雀、老虎、猫头鹰,这种职业性格测试,跟“色彩心理学”一样,不太靠谱,它们失之太粗,失之太表面。

比如同为红色的活泼型,有的是追求可爱和被爱,有的是追求比别人优秀,有的是追求快乐,内驱力完全不同,痛点和兴奋点完全不同,动力源和压力源完全不同。而且被测试者还有作假的动机和机会。

(要想全面了解各类性格的特点和提升方向,可到订阅号找九型秀回复“九型”。也可回复“命运”,收看复旦投毒案、扎克伯格的性格分析)

最后想说,王石现在的难关,其实更是一个机会!是他认识自己、超越自己、获得真正喜悦人生的大关键、大转折点!

想对王石说:你以前登过珠峰,现在你正在登另一座珠峰,你人生的珠峰!

请记住:性格不决定命运,心态才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