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以下观点及1-9岁孩子的绘画特点的总结来自《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一书,版权属于书作者日本的鸟居昭美老师。如果孩子有画画的兴趣,这本书非常值得看!

当你面对孩子画画的时候,请记住以下几点:

1、孩子的画是和成人的画完全不一样的。成人所感兴趣和欣赏的画和孩子的绘画行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此,以成人的眼光去判别和鉴赏孩子的画是不恰当的。

2、孩子在画画时成人切勿在旁边指指点点,这样会对孩子的绘画造成干扰。

3、教孩子绘画的最好时期是6岁以后,在此之前,切勿给孩子教授任何形状、画法、简笔画、涂颜色等实则是成人世界里的画,因为这些都不是孩子的画,教给孩子画这些,孩子就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画了。同时,过早的教孩子画形象也会逐渐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由绘画而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

切记!请不要给孩子教这些成人创造出来的简笔画。

4、对于孩子的绘画是不能用好坏来评价的,更不能用来做类似心理分析以试图判断孩子的性格,这完全没有意义。孩子的涂鸦仅仅和哭笑一样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而已。一副孩子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想法的画,即使在技艺上还未成熟,但通过这种自由的绘画方式使得表达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体验到了愉悦,这就是表达的快乐。

5、那么如何与孩子进行绘画方面的交流呢?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即孩子的画是“听”了才能明白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画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才会有种表达的乐趣,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

6、请记住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会自然地表现与年龄相应的绘画能力。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他们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7、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六至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知识和技能才开始变的有意义。而在此之前的以成人方式的教授行为都是拔苗助长的,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天资。每一个孩子在幼儿时期都是天生的画家。

8、孩子涂鸦之后,有时会把自己的作品破坏掉,如画好的小车剪下来,画好的小人剪下来,让它们打斗,这其实是孩子在发展造型能力,家长应该高兴。

 各年龄段孩子绘画的特点 

 一岁 

绘画从会淘气开始,与其说是绘画,不如说是手的运动轨迹。涂鸦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握着笔的手挥舞着在纸上留下印迹,他们会高兴的叫起来,他们能明白这种变化的乐趣,这也会成为孩子热爱画画的原动力。

这个时期的孩子随着爬行能力的提高,绘画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他们会在纸上留下点点,小蝌蚪,小蚯蚓之类的印迹。家长请让孩子充分地涂鸦。

一岁半左右的幼儿,手开始能够做以肘为轴心的左右往返运动,他们绘画的印迹也多以往返的涂鸦为主。

一岁半以后,孩子的画会从大的连续圆圈到小的连续圆圈发展。

这个时期的家长们可以简短的询问孩子的画,让孩子说出他画得是什么。但要在孩子画完之后问,而不是中途打断孩子的绘画热情。

家长要准备好纸笔以及绘画的环境,并尽量让孩子做些其他的游乐活动,比如沙子,水,泥巴等,这会非常有助于孩子的绘画。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颜色还没有区分,只需挑一种他喜欢的颜色,和一张大的画纸就可以了。

 两岁 

两岁以后的孩子随着眼手谐调功能的发展,开始能够画出单独的线条和封闭的圆圈,同时孩子开始能够预测和判断所画的线条走向和长短以及方向,孩子想要画什么的意识开始萌芽。

两岁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画的东西以自己对事物的印象加以解释说明,并且这些说明会不断的变化。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孩子,越是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画多以连续的圆圈为主,请不要教授孩子画任何形象,否则孩子的画将会犹豫不流畅甚至画不出自己的画了。让孩子尽情去画连续的圆圈,尽情地涂鸦。

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对颜色没有过多的区分,只需要给孩子一种颜色就足够了。

让孩子多读一些绘本,不必担心孩子模仿绘本而被束缚,因为孩子要到八岁左右才能够模仿形象来画画,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会的。

请家长在孩子的作品上注明日期和孩子的解释,作为一份有意义的孩子成长记录。(我确实是这样做的)

 三岁 

孩子到了三岁,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地去画画,在画画之前,就已经决定了要画什么,孩子们是有目的地动手画画的。

三岁半以后,孩子爱将自己置身于情景游戏中,并用很多圆组成的画面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个时期的孩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们已经能够自由地画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和横竖线条,并在事先相好要画什么的情况下再动手画。孩子给这些线条和圆圈赋予了意义和故事。

家长们请把这些画的日期和故事记录并保存下来吧。

三岁左右,圆圈上画上点和横线的头部人像的形象开始在孩子的画中出现,同时还会给事物加以拟人画处理,而孩子给这些形象所赋予的不同身份的能力正是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表征手法的表现画面当中,家长千万不要质疑孩子为什么不画耳朵手脚等,只需要耐心并愉快地倾听孩子们的故事就可以啦。

 四岁 

孩子在四岁左右开始在画头部的基础上画出手和脚,形成了所谓的头足人像。这时候切勿去提醒或教导孩子该如何画,因为这样做会打破孩子认识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认识事物我乐趣,甚至会挫伤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学习和发展能力。

孩子到了四岁就可以通过语言来描述画画的主题和内容,并结合脑海中的印象来画出大人们眼中像样的形象。孩子想要画出来的,是只有孩子能了解到的事实,即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会把印象最为深刻的部分画得大而夸张。

从四岁半以后,孩子喜欢在纸上画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并且会有同一形象反复出现的情况,也会有像商品目录一样排队罗列的表达方式。如果听了孩子的解释,就会发现在他们的脑袋里,这些事物都是有关联有故事的。

而且在四岁半以后孩子的画中开始有了区域的划分,比如说家里家外,船里船外等,这是孩子的条理性表达方式在逐步提高的表现。

四岁这个时期的孩子仍然没必要刻意使用颜色和教授形象,这样只会受到颜色和形象的束缚,感觉不到自由。最好用单色粗笔和大的画纸来画画。如果孩子希望使用多一点的颜色,最多给六种以内的颜色,而使用的画笔则可以尝试不同的种类,例如:马克笔,粗铅笔,蜡笔,圆珠笔等。

将东西摆在眼前让孩子边看边画,即所谓的写生,是不适合六岁以前的孩子的绘画方式,因而要避免让孩子边看边画。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把自己认识到的事实的感受画出来。写生与观察,最好还是放到六至九岁以后。

请尽量给孩子提供多种娱乐方式,并尽量多倾听孩子对画的描述。

 五岁 

孩子到了五岁以左右渐渐明白了各种事物各自具有的特征和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不会再像四岁以前的孩子画的头足人像那样直接从脑袋上画出手来,而且还明白了画中的人物是要穿衣服的。尽管如此,孩子的画在成人的眼中仍然有所缺失,但不要取笑他们的画。

四到八岁左右孩子绘画的特点不是按照自己看到的画,而是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并且是感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来画画。

孩子在五岁半以后开始对事物之间的关系逐渐有了兴趣,并试图用绘画来表达这些关系,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孩子在画中开始使用基底线,这时候的孩子们从四岁的目录式罗列开始过渡到以基底线为基础的二维平面世界。

这段时期欣赏孩子的作品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听听孩子讲述画里的各种关系。在孩子二至四岁时我们只要部这是什么,而到了五岁时,我们应该多问问画里的各种故事情节,并在生活中尽量丰富孩子的娱教活动。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喜欢在幻想世界中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这也是孩子发展想象力的重要阶段。能把对故事的印象画成一幅画也是五岁孩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所以请给孩子多提供丰富的故事和绘本。

切勿让孩子看着事物来画画,也不要总是提醒孩子应该怎样画,这样会让孩子的画失去自由和成长的乐趣。对于观察力的培养需要等到六至九岁以后。而五岁的孩子通常会将实际看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印象来绘画,家长要经常鼓励和赞美孩子凭印象画出来的画。

五岁的孩子仍然不能用过多的颜色,这样只会对他画画的创造力进行干扰,试着只用一只黑笔尽情地画个够吧。

 六岁 

孩子到六岁时会坚决地使用基底线作为建立事物秩序的表达方式。

这阶段不可忽视的是孩子对图案纹饰的涉及,孩子开始有了将事物抽象化和图案化的能力,这也是书面语言和文字的基础发展。孩子甚至能将听到的故事表达丰富的画出来。

六岁以后孩子的画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透视画法”,即把房间里或土壤中看不到的东西也一一仔细画出来。这是感觉写实主义倾向,也是一种非凡的耐心和能力。

家长在这个阶段绝对不要用好和不好来评价孩子的画,也不要在孩子的绘画上给予所谓的指导和干预。要进一步的重视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多问问孩子的画里都是什么。可以将生活中有趣的经历来做为孩子绘画主题的提示。并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故事和绘本。

 七八岁 

孩子到了七岁左右就会开始分别从正面、侧面、背面三个角度来画人物肖像了,接着就在八岁左右孩子会开始画有动作的人物肖像。

尽量让孩子少去临摹电视或动漫里的人物形像。

七岁以后的孩子的画开始逐渐变得让成人一看就能理解了。

孩子到了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就可以有意的在绘画方面进行一些引导,(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终于松了口气?哈哈)引导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的观察力,引导孩子多思考,并结合丰富的手工和娱乐活动以及大量的优秀作品和绘本的欣赏,拓展孩子的眼界,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同时尽量为孩子提供多种绘画用具和绘画方式的体验。

 九岁 

孩子到了九岁终于开始采用和成人相同的观察方式了,画法也开始向写实的手法转变。在绘画方面,九岁是孩子迈向成人阶段的第一步。

而孩子在九岁时耐力和执着力也会增加,这阶段的孩子如若遇到错误的教授方式会造成绘画的停滞甚至是厌烦。

这个时期的孩子可以使用任何绘画工具和多种色彩颜料,以及版画等各种绘画方式。

尽量不要让孩子临摹或是画电视里的人角色,应多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开展多一些的课外活动,帮助孩子发掘更多的绘画主题,鼓励孩子画自己的画。

九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开始写生画了。

九岁以后的孩子在画画时开始向写实方向转化,并且开始关心自己作品的好坏,有时会否定过去自己画过的画,逐渐注重所描绘物体的逼真性。爱欣赏立体感强,明暗变化丰富,色彩真实感强的作品。

这一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及形象记忆能力方面发展逐渐减慢。观察写实能力飞速发展。不再适合学习纯粹的儿童画。可以逐渐接触素描、色彩等专业技能的训练。孩子这时候会将对绘画的热情转变为努力的动力,可以通过接触各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来开拓、提高并深入孩子在绘画方面的造诣。

一件很小的事,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却让我记忆犹新。多次对人讲起。

我在课上跟大家讲了那么多次的“情绪的层次”,就这样摊开来在我的眼前。

触目惊心。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饭后,我给小树洗手。

水池里泡着没刷的锅,小树站在小板凳上,等着我给他擦香皂,无所事事间,例行公事的开始搞那个装满水的锅。

“小树,你别弄那个锅,水会洒一身。”

“小树,别弄那个锅!”

“小树!”

“小树!!!”

我弄了一手泡沫想要给小树洗手,眼睁睁的看着他帅气的一伸手,把锅提起来,水流出来,溅在我们俩身上,锅里泡着的碗啊筷子啊,也都掉出来。

“小树!妈妈一直跟你说,不要动,不要动,你为什么还弄那个锅啊!怎么说都不听!”

“水洒了一身,还得给你换衣服!”

“你非要惹妈妈生气是不是!妈妈说不让动还动!”

好吧,我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嚷,不应该对孩子发出指责的“你信息”,可是我就是生气,我就是嚷了,

怎么地?

一片沉默

空气仿佛凝结了。

小树背对着我,默默被我洗手,看不到他的表情,我想他一定被我嚷的吓坏了,也有可能在生气。所以不说话。

我心里知道自己这样指责孩子不好,他只是爱玩,后果也没有多严重,我的反应过激了点。我今天心情不好,从起床就开始担心要忙的事太多,所以给他洗手的时候想速战速决。如果我心情好的时候,可能只是发一个“我信息”。

所以,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再说点狠话?我已经没脾气了。

给他讲道理?我觉得没必要。

给他道歉?不至于吧?本来他就是给我带来麻烦了吗。

所以我也只是默默的给小树洗完手,抱他在沙发上坐下。

我想说点什么打破沉默,又不知道说什么,没想到,小树先开口了:

“妈妈我爱你!”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讪笑,就是平时拍照的时候,如果姥姥姥爷说“笑一个”的时候,他会露出的那种一看就是假的笑。

他把脸凑近我,“笑”着说,“妈妈,你笑吧!”

我第一感觉是放松:

呼——太好了,终于有台阶下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孩子还算听话,知道自己错了,讨好我呢。那我假装大度一下,教育两句,这个事就这么过去了。挺好!

第二个感觉是别扭——这孩子笑的太诡异了。

被我那样吼过,真的会发自内心的笑着说“妈妈我爱你”吗?

“妈妈我爱你”这种柔情蜜意的话,不是应该双方和谐有爱的时候,有感而发的么?

我决定倾听他一下:

“小树,妈妈刚才对你厉害了,你害怕了,是吗?”

小树脸上的笑一下子干住了,嘴角向下,委屈的撇了起来。

“嗯……”他把头在我胸前蹭着,开始抽泣。

我吃惊的搂紧他——天哪,原来这孩子心里埋了那么大的委屈。

“刚才妈妈冲小树喊,小树觉得特别委屈。但是不想让妈妈生气,所以来安慰妈妈。”

小树哭的更厉害了,但是同时,他的小手也抱紧了我。

我好心酸,孩子的笑容背后,看起来是“懂事”,其实是委屈。

他才两岁半啊!

已经学会了举起“妈妈我爱你”做白旗,重建和平。

情绪真的是有层次的。

我以为只有大人才会把情绪压起来藏起来,以假面示人,其实,孩子也会——当他真的被吓到,他就不再敢露出真正的自己。

小树当时当然是害怕的,委屈的,但他连哭都不敢。

因为我看起来太厉害了。

他知道如何自保,

他知道怎么才能取悦我——这个手握资源,能决定他命运的人。

这不分年龄,是每个人类潜意识里都有的智慧。

只是,这智慧应该用在家外面,用在那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不得不应对的事件上——而不是自己最亲的人身上。

如果孩子的讨好和取悦,在家里频繁的被用到,最终会成为一种模式,泛化到家以外的地方:

讨好老师,

讨好同学,

讨好欺负他的人,

讨好领导,

讨好全世界。

而笑脸下面,被积压下来的情绪,并不会真的消失。它可能在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变本加厉的爆发出来。

更有可能,深藏心底,成为一块小小的伤痕,不断的提醒他:“只有虚伪的取悦,才能生存”。

我好后怕,幸好我是学过P.E.T.的,幸好我做了积极倾听,让孩子把讨好下面埋着的委屈释放出来。

如果没有,如果我欣慰的认为:孩子真是“懂事”,看来以后还是得对他厉害点!

那,我就失去了一次更了解孩子,更了解人性的机会。

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在不安全的环境里,在生人面前,是会隐藏情绪的,回到家,来到安全的地方,见到亲密的人,对方一句“你受委屈了”马上会开始嚎啕大哭。那不是“变本加厉”,那是情绪的流淌和释放。

流淌了,释放了,河水复归平静,

雨过之后,天会放晴。

排泄之后,神清气爽,才能再进食。

就像被我倾听之后的小树,依恋的趴在我怀里跟我聊着他是“孙悟空,有73变”。那种平静和温暖,不需要他说“妈妈我爱你”,我也能感觉得到。

情绪是有层次的,我知道。

情绪是会被压抑的,我知道。

但是在一个两岁半的孩子面前,活生生的看到演示,还是让我胆战心惊:

对孩子情绪的关照,有多么的重要。

如果又忍不住对孩子吼了,没关系,一定要记得去倾听他呀!

▍一

2014年春,我在《大家》发表池步洲先生破译珍珠港偷袭密码的故事,不久发现把章振乾教授的“章”写成了“张”,连忙请编辑改正。

我做事死板,文章写好之后,一般要冷藏一段时间,改过很多遍才发表。池先生的故事是上一年5月份写的,八个月以后交给编辑部,中间不知看过多少次。更有趣的是,章振乾教授的女儿读过这篇文章,提了好些意见,却没有发现我弄错了她父亲(也就是她自己)的姓。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在计算机屏幕上不容易发现错字。我的博士生总是要将两三百页的学位论文印出来,仔细看过,才敢定稿。不过个人印象不能作为学术观点的证据,我决定做点正经的实验。

▍二

打电话叫来一个学生,我和他一起设计。

不同年龄的人理解能力不同,我们得分别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测试。领会李商隐的诗或者解析几何的题目,不同学生才气的区别,比纸质印刷和屏幕显示的影响还要大。所以我们选新闻报道当阅读材料。大中小学生都经常接触新闻。为了准确传播消息,记者的文章一般写得清楚明白。

实验从广州祥景路小学开始,学校的领导很支持。我们选了五年级情况差不多的两个班,总共99人,60多男生,30多女生。一个班留在自己的教室,看印在纸上的材料。另一个班到多媒体教室,在计算机上读相同的文章。整篇新闻1100字,讲一个小学用扫地代替文化课考试的事。

我们请学生读完材料之后在一份问卷上打钩,了解他们对文章内容的认识。阅读和答卷大概用了半个钟头。

我的学生用计算机分析答卷。做对一道选择或判断题得1分,做错没分。后来在中学和大学做实验,也用这样的办法。结果读纸质材料的小学生平均得5.22分,看屏幕文本的小学生平均得4.56分。纸质阅读组理解和回忆的准确性明显比屏幕阅读组要高。

我们有意在小学生的阅读材料里安插了一些别字,例如用同音异形的“圆”换掉“园”,用形近音异的“察”换掉“擦”。结果纸质阅读组49个孩子有34个发现了别字,而屏幕阅读组50个孩子只有17个发现别字。30个小学生指出印刷材料上“修剪草坪”的“坪”被换成了“评”,但只有12个小学生在屏幕上发现这个错误。

▍三

广州康乐中学也很支持这个研究。

我们在初一和初二各选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班,总共176个学生。阅读材料讲海口市一些学校的青春期教育,1300字。学生们阅读和填写问卷大概也花了半个钟头。

用计算机分析问卷,纸质阅读组平均得5.89分,屏幕阅读组平均得4.91分。印刷材料的阅读效果比屏幕文本好得多。在计算机上看文章的同学容易漏掉或遗忘一些细节,在回答“下列机构是否参与了青春期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队”之类问题时出错。

接着,我们在华南师范大学做实验。

我请自己正在教的本科一年级学生当被试。那个班有20人,5个男孩,15个女孩。阅读材料是两篇报道,一篇讲癌症过度治疗问题,另一篇简介某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总共2733字。在计算机上看文章速度比较快,屏幕阅读组的学生平均用了6分23秒。而看印刷版本的同学平均需要10分12秒,慢37%。但纸质阅读组的理解和记忆比较好,平均得14.6分。屏幕阅读组平均得12.5分,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只有纸质阅读组的86%。

阅读材料上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对于某些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癌症。”

针对这段话,问卷上说“某些前列腺癌、乳癌等,其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疾病并不真正属于癌症”,让学生判断这样的讲法对不对。因为阅读材料上讲“这些病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癌症”,所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错误”。但在计算机上阅读的不少同学却上了我们的当。萝卜快了不洗泥。在屏幕上读得快,但容易看走眼。

我们还请了另一个班的本科生做实验。不过那群学生随便应付。上一次实验大概用了20分钟。那个班不到10分钟就稀里哗啦的弄完了,最快的才子只花了4分钟。在教室主持实验的两个博士生回来汇报,我毫不犹豫地说,这场实验作废。小学实验99份问卷全部有效。中学组实验176人参加,155份问卷有效。大学的情况最糟。那些学生才念本科一年级,就变得那么玩世不恭。也许现在大学的风气太坏,他们觉得学问就是小聪明加胡扯淡。

▍四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储存和检索带来了很多便利。屏幕阅读有巨大的优势,这年头不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会变成恐龙。但万事都不可能完美。

每次信息技术的进步,都会有人兴奋得大叫大喊,好像一头扎进了新世界。过去嚷嚷“网络时代”,现在嚷嚷“大数据时代”,过几天不知又成了什么“时代”,很难预计我们短短一生会穿越多少“时代”。

实际上好些欢呼者属于印象派,对信息技术缺乏基本了解。赶赶时髦,挣点搞费,属于言论自由。但图书馆该不该拆掉,大学是不是过时,“电子书包”能不能完全代替小学课本,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认认真真地研究。我和学生做了点实验,发现乔布斯和盖茨很棒,但还挤不走蔡伦。要快捷,看屏幕。想理解得深,还是得看书。

这篇短文里有两个别字,一些读者可能已经发现。

1

向老师告状有用吗?

可是跟老师告状管用吗?

这要从两方面说,如果欺凌者本质还比较乖,只是一时之失,老师的言语批评会管用;但是如果欺凌者本身特别调皮不听劝的,批评完后只会我行我素,甚至还会抨击受欺负的同学“叛徒”、“懦夫”、“胆小鬼”之类的字眼。更有甚者,一般这样的学生,家庭教育都会有问题,老师即使找家长谈话,这些家长要么护短,要么无动于衷。所以对于这样的欺凌者,告诉老师,效果微乎其微!

美国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美俄亥俄州Fairfield中学13岁华裔女童艾米丽·欧尔森因难以忍受同学的长期霸凌,选择在家中开枪自尽。

有一次在体育馆,艾米丽因为另一个同学的欺负而产生争执,艾米丽甚至被扇了一耳光。而一位目睹一切的老师只是拉开两人,让她们回到教室,并未做任何其他处理。

就是因为经历太多类似的校园欺凌,而学校却不作为,艾米丽才选择了自杀这条不归路。

我曾经问过一位美国爸爸,如果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他说告诉老师、告诉家长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小孩能够保护好自己!

2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欺负?

在教会孩子保护自己之前,我们先得构建一个人物模型,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欺负?

据我的观察,有三类孩子比较容易成为挑衅的对象:

1. 瘦小

有个朋友的孩子比较瘦小,有一次去滑雪的时候,我亲眼看见别的小孩将好几个雪球塞到朋友孩子的内衣里,搞得小孩娃娃大哭。这种欺负就是恃强凌弱。

很多长得瘦弱、身高矮小的孩子,容易成为人高马大的小孩的欺负对象。

2. 软弱

有的孩子很老实,有一次我发放玩具的时候,给了一个小孩玩具车,结果旁边走过另一个孩子,直接把他手中的车子抢走,被抢的孩子一脸茫然,待在原地不说话,也不跟大人说 … 而当别人看见你不吭声,知道好欺负,下次还会变本加厉。

所以,性格软弱也是受到欺负的原因之一。

3. 内向

如果这个孩子不善社交,没什么朋友,那么TA绝对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美国很多华裔学生受到欺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因为新移民的孩子语言不够好,文化不一样,人不生地不熟,没什么人帮忙,这时候欺凌者就会趁虚而入。

因此,缺乏社交,性格内向的孩子也容易被欺负。

3

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美国校园欺凌事件特别多,所以政府特别建立了一个叫做 stopbullying 的网站,网址是:

https://www.stopbullying.gov/

它们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制作了一套教学内容,包括动画视频和小测验,将什么是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讲得很透彻,很值得每个儿童看一下!

因为视频国内没法访问,憨爸将这些教学内容都下载了下来,获取方式见文末!

1

知道什么是欺凌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欺凌,因为很多欺凌并不是像挨打那么简单,比如起个外号、插你的队、网上散布谣言等等都属于欺凌的一种。

因为确实很多小孩子没有分寸,他们的初衷只是好玩,殊不知这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只有当孩子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校园欺凌才能减少。

Stopbullying有两部动画片就是针对这个主题,它要告诉孩子什么行为属于欺凌,以后无论是你对别人做,还是别人对你做,都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们看一下其中一部的视频,

2

学会巧妙地回击

遇到普通的欺凌,可以告诉老师,可以不理TA,但是如果对方还是喋喋不休、纠缠不清怎么办?

这里也分两种情况:

1. 如果对方和你块头差不多或者还不如你,那么尽管就反击回去,甚至打一架也在所不惜。

以前我分享过下面这个发生在美国校园里的视频,一个小男孩被欺负地忍无可忍了,于是将对方揍了一顿,最后那个欺凌者知道小男孩不好惹,只好乖乖走开。

2. 如果对方块头你比大,那么不要贸然动武,那样你会吃亏的,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语言、手段化解它,让对方觉得无趣就会自动离开。

Stopbullying有一集动画就很好地演绎了这个方法,在故事里,几个坏学生欺负一只小猪,将巧克力布丁挤到他的午餐里,想让他恶心。结果小猪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他觉得学校里食物太难吃了,但加了这个巧克力布丁后反而美味了许多,

结果几个欺凌者觉得很无趣,一个个都灰溜溜地走开了。

这集动画片如下,

4

长远的方法

上述方法其实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如果想要避免被欺负,需要从根源上努力!这里有3点改进事项:

1. 锻炼身体

非常建议学习功夫,武术、跆拳道、空手道任何一个都行,它们能让孩子在突发状况下保护自己。

从上面分享的美国孩子打架的视频也能看到,那个被欺负的男孩虽然看起来瘦弱,但是他很可能练过功夫,步伐灵活,出拳也快,欺凌者之前气势汹汹的,但是打了一架后,发现对方不好惹,最后只能作罢 …

2. 锻炼坚毅的性格

孩子需要强硬一点,不能太软弱。遇到欺凌现象,果断说NO,要知道欺凌者都是柿子捡软的捏,如果他发现你很强硬,以后也不会找你麻烦了。

3. 提高社交能力

越是内向孤单的孩子越容易被欺负,所以孩子一定要多交朋友,当欺凌者看见被欺负的孩子周围有一帮朋友,他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关于这点Stopbullying也是着重强调,有几集都覆盖这个内容,说主人公刚转学到新学校,之前踢球时老是被队友欺负,但随着时间长了在球队找到好几个朋友,欺凌者再也不敢欺负她了,

5

防校园欺凌教学内容推荐

最后很推荐美国stopbullying机构推出的这套防止校园欺凌的教学内容,它一共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面向入学前的幼童,一共2集。

告诉孩子什么校园欺凌,一方面让他们避免做这些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也避免孩子遇到这种欺凌事件手足无措。

第二部分面向学龄儿童,一共12集。

告诉孩子面对校园欺凌该怎么办。

第三部分是基于第二部分的测试,一共12套。

每集动画都会对应一套小测验,以考验孩子对这部动画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

所有的这套教学资料(包括动画视频和测试试卷),憨爸都已经帮您下载并传到百度云上,您在我公号对话窗口(非评论的地方)回复 bully 这个词就能获取了。版权属于stopbullying机构,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资料整理耗时耗力,着实不易,但如果能帮助孩子避免成为施暴者,更不会成为受害者,那我就欣慰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