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的错!”
这句话熟悉吗?
2015年2月,柴静用一部《苍穹之下》奔走疾呼,试图唤醒人们对雾霾这一重污染现象的重视。
可人们讨厌被唤醒,讨厌看见真相,讨厌失控。
于是,随着这部纪录片而起的,反而是对她的质疑、指责与谩骂。
好像,把罪名责怪到柴静头上,令大家恐慌与不安的祸首就找到了一样。
而两年后的今天,你说你想逃离这雾霾,可在这片被污染的苍穹之下,无论逃到哪儿,都不过是许给自己一个缓刑。
这话题太沉重,讲点轻松的娱乐八卦吧。
陈思诚事件爆出,至今,佟丽娅的原谅声明还未发布。不过,相信你我早已心知肚明。
其实,陈导的桃色绯闻不是第一次出了。
妻子要么是维护他
要么是继续维护他
而现在,当证据一叠一叠摆在眼前,恐怕,现在佟丽娅最恨的,不是陈思成,而是硬要叫醒她的人。
视角再切换到你我身边的社会新闻:
老人被困电梯,被救后反而暴打解救人员。
这三个经典的事件里,都隐隐透着一股“恩将仇报”的味道。
当失控发生时,本能地要去怪别人。
同时,不是谁都能被怪罪的,强有力的不能惹,所以,只能找弱小的倒霉蛋背锅了。
想想你过往的经历里,有背过类似的奇怪的“锅”吗?
一位来访者说,她爸爸永远都在怪罪别人,怪罪她或者她妈妈。
譬如,一次,他爸爸饭没做好,却怪罪她说:“谁让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害我饭都做不好!”
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太奇葩,于是就此发了一条微博,询问大家遭遇过的奇葩归罪事件,结果引起很多人吐槽,多数是说被归罪的,也有勇敢的网友说自己是如何归罪别人的。
例子很多,列举一些让我印象深的吧。
多数是说别人的:
1. 前任四级没过,他父母打电话骂了我一通。
2. 老公说:“都是因为你不独立,让我不能安心在外面打拼,害得我们开不上豪车,住不上别墅。”
3. 12岁生日那天中午,我爸停在走廊里的自行车被偷,外面下大雨,谁也没看到、听到动静。
于是他怪我,说:“今天生日就是晦气!都怪你,不然车怎么会被偷?”
于是被打骂一顿……
4. 一个奶奶弄撒了一包花生豆,然后就骂小孙子:“不让你买这个,非得买!”然后气急败坏地走掉了。
5. 小时候父母爱打麻将。
周末他们去打麻将的时候,我就去书店。
他们要是哪天输了的话,就说因为我去“输”店了。
6. 有一次我吃饭把筷子掉了,我妈说看你这么毛手毛脚的,难怪数学学不好。
7. 我的背上生了一个大包,里面像是有脓,给妈妈看,她不知道是什么,就骂我良心不好,才会生这种东西。
也有坦承自己的:
1. 英语考试,我没考过,同学考过,我会埋怨同学们太吵了,搞得我没法安静学习。
2. 我不小心撞到柜子,把柜子打了一顿。
这些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共同点:
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或物去怪罪,觉得这个物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或物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的理解中,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
所谓自我完整的人,即:可以脱离父母而心理上独立的人。
他们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所谓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即巨婴。
婴儿,必须和妈妈等抚养者共生在一起,事情也必须由抚养者替他们解决。同时,他们也必然会产生的心理是:事情都是抚养者导致的。
并且婴儿或巨婴追求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想象,这样才有掌控感。
而一旦事情不符合想象,他们就会有崩溃感。
这种崩溃感会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
为了避免自我的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上。
所以,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之人,是不能真正认错的,他们必须将任何挫败归罪于人,否则会导致自我崩塌与粉碎。
太多国人是这两者,所以维护面子。
如果用心理学术语解释的话,“自恋”是最简单的解释:
因自我没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维护自恋的能量,以勉强拼出一个自我来。
为了脆弱的自恋,一旦出问题,本能地要去怪罪别人。
复杂一些的解释是:
自我未成形或破碎者,心理发展水平都是婴儿级别。
而婴儿下意识觉得,自己是神,世界必须按自己这个神的想法运转。
如没有,就会有挫败感,以及被冒犯了的感觉。
于是,他们对外部世界会产生巨大的敌意。
但婴儿不能处理自己内在的敌意,于是,将敌意投射到外部世界,认为外部世界有一种敌意力量在和自己对着干。
也即,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控,自我未成形或破碎的巨婴,都会下意识地认定:其背后必定有一个主观恶意对抗自己的力量。
他们必须找到它,去归罪去攻击,否则,寝食难安。
对此,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身边有一个魔鬼出没,而你没找到它,这是很恐怖的。
因此,东西丢了找不到,是巨婴们最恐惧的事情之一,他们必须找到才行。
而孩子,是他们最容易认定的贼,所以很多国人童年时遭遇过可怕的被冤枉经历:
父母、爷奶或其他亲人丢了钱,认定是你偷的,你不承认,他们朝死里打骂你。
你惧怕,承认了,他们或者收手,或者打你更惨,结果这点钱在别的地方找到了。
必须找一个对象去归罪,这是巨婴心中婴儿的一面。
但同时他们也有成年人的一面:他们知道,不是谁都能被归罪的,强有力的不能去惹,于是好脾气的伴侣、孩子与下属是最容易被归罪的。
归罪事件中,众所周知的经典事件应该是频繁发生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新闻了。
多个报道称,摔晕过去的老人,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质问身边人:
你为什么撞倒我?
这不是经过头脑加工的有意讹诈,而是本能反应。
这种反应,是准婴儿的反应。
概括而言,即要为自己世界的失控找一个看得见的可控原因,然后攻击对方。以为他们改变了,自己就好了。
倒地的老人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归罪对象,他们的世界才能从失控状态恢复到控制中。
所以,谁靠近他们,谁最容易倒霉,因此造成了恩将仇报的局面。
倒地老人“讹诈”扶助者这类事,我们容易视为道德问题,但真相或是,国人中,成年婴儿太多了。
这类事件中,司法体系的和稀泥态度造成了难以磨灭的超恶劣影响,对道德是极大冲击。
处理这一类事件的关键不是惩罚老人,而是维护扶助者的清白,并肯定扶助者的见义勇为。同时,也可以谅解老人的非有意恶意。
而对于老人与家属有意的恶意讹诈行为,就必须给予法律的惩罚。
其实,之所以和稀泥在中国如此流行,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巨婴非常难缠,如果找不到可以怪罪的对象,他们就会不依不饶,哪怕把天捅破,也在所不惜。
于是,相对更成熟、心理更健康、资源更多的扶助者,就被老人家庭与司法体系共谋算计了。
直到这时,巨婴的归罪动力才能相对平静下来。
世界必须按我的意志运转,如不顺,就要找一个对象去怪罪,这是病态自恋。
病态自恋,是他恋失败的结果。
所谓他恋,即:我可以爱上他人,并被他人所爱。
婴儿最原始的心理是全能自恋,即世界必须按我的意志运转,而我如同神一般。
但如果孩子能与父母构建爱的关系,婴儿就可以从原始的全能自恋中走出。
如他恋失败,就会退行到孤独的、必须自己掌控一切的全能自恋中。
所以,治疗病态自恋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人爱他。
因此,有此说 —— 生命最初几年,如能攒够五千个夸奖,就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即健康自恋。
让孩子形成健康自恋,不容易,而治疗巨婴的病态自恋,则相当不易,这需要有此心理的成年人自己去做巨大努力。
或许,关键的一点是:巨婴,即成年婴儿须认识到,在一个又一个琐细的不如意小事中,并没有一个主观恶意的力量在和自己对抗,而是自己太希望事情必须按自己意志运转。
但更重要的,是巨婴需要走出孤独的自恋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链接来。
那时,我们会由衷感知到,自己意志控制不了的地方,有天使存在,有爱存在。
遭遇出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出轨的男人到底能不能要?这婚姻还有挽回的价值吗?
说不挽回的,大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但如果死扛着一个没有希望的婚姻,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犯罪。
面对出轨,吃瓜群众们有五大认知误区。
Part 1
男人,渣 VS 女人,不够好
网上一爆出明星出轨,就会哀鸿遍野。
大概就是两派观点:出轨的男人应该原地爆炸 VS 被出轨的女人自己还是有不争气的地方。
孰对孰错?
我们在婚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是非论婚姻。
把所有原因归于对方,自己当然很爽。
但除了嘴上爽,又能得到什么?
人类看待这个世界,有两种思路:
1.单线思维(线性因果):
因为你是人渣,我是小白,所以你出轨,我做怨妇。
2.多线思维(循环因果):
因为我们的需要都没有被满足,于是我们一个扮演压抑者,一个扮演放纵者,表面和谐,内里较劲,一起慢慢将情感的大厦消耗一空,直到其中一人放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用前者的思维,你会把婚姻变成母婴关系:你不给孩子喂奶吃,就是坏妈妈!
用后者的思维,你会把婚姻当做成人关系:谁也别躲,谁也别上纲上线,老老实实承担彼此的责任。
Part 2
掩耳盗铃 & 坐视不管
男人出轨后,妻子认为只要自己展现出宽容大度,男人就会自动因愧疚而回归。
这种情况往往是女方性格软弱、或是经济不够独立,深怕自己的追究会把男人彻底推出去。
于是,她们忍气吞声、故作不知,自欺欺人地认为只要出轨事件翻篇,一切都会过去。
往往妻子越是这样,男人不但不会悔改,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
Part 3
头脑冲动 & 赶尽杀绝
有的妻子容易失去理智。遇到男人出轨会大脑一片空白,开始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闹到男人或第三者的工作单位。
妻子的自乱阵脚不但对挽回婚姻无济于事,反而会雪上加霜。
失去理智的另一种表现是,妻子对男人的出轨行为无法容忍,不管对方如何愧疚,也不管是因什么原因的出轨,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
不反思问题的所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毁掉婚姻。
冲动的后果就是,往往在亲手把本来已经打算悔改的男人推到别人怀抱后,自己又后悔无比。
Part 4
自怨自艾 & 自轻自贱
有的妻子容易自卑。
尤其看到年轻漂亮的小三,会觉得男人出轨是因为自己的衰老和一无是处,开始变得哀怨唠叨,比谁都无助,比谁都委屈,不断强调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像个自暴自弃的怨妇。
一旦陷入这种误区,哪怕男人回归家庭,也会觉得烦躁和压力,甚至会再次出轨。
Part 5
主见缺乏 & 失魂落魄
有的妻子天性没主见。
遇到男人出轨后就觉得天旋地转无所适从,到处找朋友、同事甚至是双方亲戚长辈倾诉,寻求帮助。
要知道,有些时候男人出轨,为了自尊或维护自身形象,还是不希望太多人知道的,一旦妻子闹得路人皆知,反倒会让男人破罐子破摔。
朋友和同事最多也就表示一下同情,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而双方原生家庭加入阵营,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家族大战,更不利于关系的修复。
每个人观点不同,如果妻子没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听这个说守婚到底,明天听那个说离婚了干净,最后只能是每天纠结反复,得不到答案。
男人出轨,到底该挽留还是果断放手?
答案是,先从男人出轨的原因入手。
不同出轨情况,决定了妻子应采取的应对办法也不同。
以下八种情况,作为妻子可以考虑放弃出轨的男人了。
1
纳喀索斯 —— 自恋的水仙花
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聪明、迷人、风趣,闪耀着“无所不能”的光彩,他们乐于向那些对他们有用的人施展魅力。
在亲密关系之初,这种人会对自己择优选择的伴侣百般赞赏。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本来面目就会显现出来:
他对你的情绪不屑一顾,任你自生自灭;他索取无度,却不会回报;他必须时刻感受到对周边人的控制,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人人都该赞美他。如果不是,那就是这个世界的错误。
这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的男人出轨,往往伴随着妻子容颜的老去或其他原有优势的失去。
这类男人认为:伴侣的任何缺点和不完美,都会激活他们自己的缺陷感。
为了避免这种感受,他们就会去通过贬低伴侣,甚至出轨于他们认为更优秀的人,来得到新的优越感。
当感觉到男人开始不断嫌弃和贬低妻子,把妻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控制,不断追求所谓更优秀的女人,还觉得理所应当时,就可以果断地放弃他了,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只有有意愿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才能被治愈,自恋型人格的人恰恰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全在别人。
和自恋型男人在一起,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对你的死活毫不在意,要么接受他像看管犯人一样的全方位控制。
2
天使与魔鬼之间:边缘型人格
有的妻子很痛苦:
“为什么他刚才还对我柔情似水,顷刻间又好像要把我撕成碎片?
为什么他一会儿说可以为了我去死,一会儿又说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
为什么一个聪明有教养的人,有时竟会完全失去理智?”
答案很简单:这样的男人可能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大概有20%-40%的BPD患者早年经历过父母的创伤性分离或丧失,在内心深处障碍的人认为:
“我随时有可能会被抛弃,所以我要更努力。
我爱你,也恨你,我又离不开你。
我特么到底是个什么人啊?”
这种人格被称为:“拿着脐带满街插的人”。
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份安全的关系,却始终处于被抛弃的焦虑中。
为了得到对关系的控制,他们可能会准备多个“备胎”。只要觉得关系出了一点的问题,他就会再去寻找下一个子宫。
但是在新的关系中,他又会不断重复这种潮水般的爱和仇人一样的恨,他们的关系始终是强烈又不稳定的,对他人充满依赖又充满敌意。
“冲动是魔鬼”对边缘型人格的人来说绝不是一句比喻而已。
他们如果遇到抛弃,会疯狂购物、暴饮暴食、甚至进行自残。
神奇的是,边缘性人格那种独特极端的“人格美感”,随时散发出来的那种危险气息,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有魅力。
但这样的人一旦出轨,也是冷酷无情的。
3
世界之外的精神天堂:性瘾者
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让人费解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明明有着如花似玉的妻子,偏偏要出去嫖,甚至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些“出轨对象”甚至无论容貌还是身材都不如自己妻子好,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有可能,这是一个性瘾者。
与一般人想象中相反,性瘾者有时候不一定是因为欲望所致,而是将寂寞、压力、罪恶感、愤怒、耻辱等情绪“性化”。
在某种程度上,性瘾和酒精上瘾、赌博、吸毒等等其他瘾症一样,是通过某种媒介,得到了一种虚无的快感。
在这种快感中,他退化成为子宫里的胎儿,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得到了无上的满足。
他无法应对现实世界对他的伤害,只有在这种虚幻的世界中,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瘾症的成因有很多种。
据调查,60%的性瘾者在儿童期都遭受过虐待。很多瘾症者成长在充满敌意、混乱和冷漠的家庭,或者原生家庭环境虽然正常、却无法在家里表达情绪,缺乏自我存在感。
各种瘾症不经过漫长而费用高昂的治疗,是很难通过自我调整治愈的。而重度的瘾症往往会伴随着人格扭曲。
要陪伴这种男人会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实在没有必要。
4
不可原谅的家暴:反社会人格
一般情况下,男人出轨都会伴随着对妻子的愧疚。
可有的人不但不愧疚,反而会翻脸无情,甚至对老婆和孩子暴力相向,拳打脚踢。
有些人还会一边采取哄骗、恐吓等方式稳住妻子,一边将财产转移。
通过冷酷无情地算计,尽可能让饱受痛苦的妻子拿不到任何经济补偿。
什么样的男人容易打老婆?
据调查,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女性的受害者高达95%。
约有1/4的施暴男人是有人格障碍的,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居多。
有些男人会从施暴到跪舔之间来回徘徊,每次家暴后又赌咒发誓甚至下跪请求饶恕,得到原谅后又会再次重演。
有反社会型人格倾向的人,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他们情感肤浅、高度利己、极其自私,他们无法用暴力以外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愤怒。常常把亲密关系对象当成他情绪发泄的工具。
遇到这样的男人出轨,再去纠缠不清,相当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5
就是想找妈:巨婴型男人
什么是不成熟的男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准,将人格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青春期和生殖期。只有顺利度过这些时期的人,才能正常恋爱结婚,成为合格的父母。
心理发展仍旧停留在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或青春期的男人,无法进入亲密关系,成为好的恋人、丈夫和父亲。
他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来支撑成人的情感世界,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
他寻觅亲密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一个同甘共苦的伴侣,而是从亲妈那离开后再找一个可以陪睡的“小妈”。
于是,我们看到满世界跑的都是寻求女人照顾的“妈宝男”。
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就是:“不管我做什么,妈妈都会原谅我”,或者是“即使我什么都不做,妈妈也会一直爱我”。
这样的男人出轨,大多数都是感觉从妻子身上找不到“妈”的感觉了,要去再找一个“新妈”,妻子何必非要做这样的“妈”不可呢?
6
遭受巨大心理创伤的男人(PTSD)
有的男人本来没有任何问题,却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变故,导致性情大变。
比如丈夫亲眼目睹妻子被歹徒强暴,却因寡不敌众无能为力。或是发生重大事故,多人死亡而丈夫独活。
受到这样伤害的男人,会反复进行对创伤事件的再次体验和场景的闪回,多次进行痛苦的体验却无法自拔。
这种人受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常会特别自责,认为所有过错都因为自己引起,自己是凶手或是共犯。当再次面对会引起他回忆的人时,他会刻意回避。
他也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找到爱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也不值得拥有一段好的感情。
这样的男人出轨,可能是因为妻子引发了他对过去痛苦回忆的联想,妻子存在的本身就是他痛苦的根源。他要寻求另外的抚慰来淡忘曾经受到的痛苦。
强留在这样的男人身边,只能双方都很痛苦。
7
当爱成往事:不愿再付出的男人
与以上六种人格障碍或有障碍倾向的人不同,有的男人本身没有问题。只不过是经过多年婚姻,所有的爱恨交加已经淡去,留下的只不过是无奈和苍白。
也许是当年的结合就没有任何感情基础,不过因为一纸户口、房子、父母意愿等其他附加价值和物质利益。
也许是曾经有爱,但多年后两人发展差距较大,已经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相敬如“冰”。
在这样的婚姻状态中,男人一旦出轨,很有可能是找到了真爱,就再也难以回头了。
当妻子发现,男人出轨后很平静地提出分手,不管妻子做任何的挽留也不动心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该放手了。
8
妻子的感情洁癖
最后一种,是妻子自己难以接受出轨男人的情况。
有的人是感情的“完美主义者”,渴望拥有像文学作品中那样忠贞无二的爱情。
因为自己对感情期望值过高,一旦出现“感情不干净了”这种状态,就会因强烈的失望产生巨大的挫折感,造成心理阴影,即使出轨方懊悔万分并且永不再犯,这种阴影也很难抹去。
这样的情况,即使男人做得再好,妻子也会对他失去信任,并且在今后生活中,不断地怀疑他,比如过度追踪他的日程,偷听他的电话,甚至逐一翻看他的聊天记录等各种隐私。
时间长了,两人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婚姻也会走向末路。
有人说婚姻就像船,是百世修来的因缘,夫妻二人同舟共济,就能乘风破浪,抵达幸福的彼岸。
但是如果这条船发生了重大故障,死守只会人随船沉,共坠深渊,这时,弃船求生才是最理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