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都是你的错!”

这句话熟悉吗?

2015年2月,柴静用一部《苍穹之下》奔走疾呼,试图唤醒人们对雾霾这一重污染现象的重视。

可人们讨厌被唤醒,讨厌看见真相,讨厌失控。

于是,随着这部纪录片而起的,反而是对她的质疑、指责与谩骂。

好像,把罪名责怪到柴静头上,令大家恐慌与不安的祸首就找到了一样。

而两年后的今天,你说你想逃离这雾霾,可在这片被污染的苍穹之下,无论逃到哪儿,都不过是许给自己一个缓刑。

这话题太沉重,讲点轻松的娱乐八卦吧。

陈思诚事件爆出,至今,佟丽娅的原谅声明还未发布。不过,相信你我早已心知肚明。

其实,陈导的桃色绯闻不是第一次出了。

妻子要么是维护他

要么是继续维护他

而现在,当证据一叠一叠摆在眼前,恐怕,现在佟丽娅最恨的,不是陈思成,而是硬要叫醒她的人。

视角再切换到你我身边的社会新闻:

老人被困电梯,被救后反而暴打解救人员。

这三个经典的事件里,都隐隐透着一股“恩将仇报”的味道。

当失控发生时,本能地要去怪别人。

同时,不是谁都能被怪罪的,强有力的不能惹,所以,只能找弱小的倒霉蛋背锅了。

想想你过往的经历里,有背过类似的奇怪的“锅”吗?

一位来访者说,她爸爸永远都在怪罪别人,怪罪她或者她妈妈。

譬如,一次,他爸爸饭没做好,却怪罪她说:“谁让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害我饭都做不好!”

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太奇葩,于是就此发了一条微博,询问大家遭遇过的奇葩归罪事件,结果引起很多人吐槽,多数是说被归罪的,也有勇敢的网友说自己是如何归罪别人的。

例子很多,列举一些让我印象深的吧。

多数是说别人的:

1. 前任四级没过,他父母打电话骂了我一通。

2. 老公说:“都是因为你不独立,让我不能安心在外面打拼,害得我们开不上豪车,住不上别墅。”

3. 12岁生日那天中午,我爸停在走廊里的自行车被偷,外面下大雨,谁也没看到、听到动静。

于是他怪我,说:“今天生日就是晦气!都怪你,不然车怎么会被偷?”

于是被打骂一顿……

4. 一个奶奶弄撒了一包花生豆,然后就骂小孙子:“不让你买这个,非得买!”然后气急败坏地走掉了。

5. 小时候父母爱打麻将。

周末他们去打麻将的时候,我就去书店。

他们要是哪天输了的话,就说因为我去“输”店了。

6. 有一次我吃饭把筷子掉了,我妈说看你这么毛手毛脚的,难怪数学学不好。

7. 我的背上生了一个大包,里面像是有脓,给妈妈看,她不知道是什么,就骂我良心不好,才会生这种东西。

也有坦承自己的:

1. 英语考试,我没考过,同学考过,我会埋怨同学们太吵了,搞得我没法安静学习。

2. 我不小心撞到柜子,把柜子打了一顿。

这些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共同点:

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或物去怪罪,觉得这个物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或物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的理解中,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

所谓自我完整的人,即:可以脱离父母而心理上独立的人。

他们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所谓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即巨婴。

婴儿,必须和妈妈等抚养者共生在一起,事情也必须由抚养者替他们解决。同时,他们也必然会产生的心理是:事情都是抚养者导致的。

并且婴儿或巨婴追求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想象,这样才有掌控感。

而一旦事情不符合想象,他们就会有崩溃感。

这种崩溃感会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

为了避免自我的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上。

所以,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之人,是不能真正认错的,他们必须将任何挫败归罪于人,否则会导致自我崩塌与粉碎。

太多国人是这两者,所以维护面子。

如果用心理学术语解释的话,“自恋”是最简单的解释:

因自我没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维护自恋的能量,以勉强拼出一个自我来。

为了脆弱的自恋,一旦出问题,本能地要去怪罪别人。

复杂一些的解释是:

自我未成形或破碎者,心理发展水平都是婴儿级别。

而婴儿下意识觉得,自己是神,世界必须按自己这个神的想法运转。

如没有,就会有挫败感,以及被冒犯了的感觉。

于是,他们对外部世界会产生巨大的敌意。

但婴儿不能处理自己内在的敌意,于是,将敌意投射到外部世界,认为外部世界有一种敌意力量在和自己对着干。

也即,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控,自我未成形或破碎的巨婴,都会下意识地认定:其背后必定有一个主观恶意对抗自己的力量。

他们必须找到它,去归罪去攻击,否则,寝食难安。

对此,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身边有一个魔鬼出没,而你没找到它,这是很恐怖的。

因此,东西丢了找不到,是巨婴们最恐惧的事情之一,他们必须找到才行。

而孩子,是他们最容易认定的贼,所以很多国人童年时遭遇过可怕的被冤枉经历:

父母、爷奶或其他亲人丢了钱,认定是你偷的,你不承认,他们朝死里打骂你。

你惧怕,承认了,他们或者收手,或者打你更惨,结果这点钱在别的地方找到了。

必须找一个对象去归罪,这是巨婴心中婴儿的一面。

但同时他们也有成年人的一面:他们知道,不是谁都能被归罪的,强有力的不能去惹,于是好脾气的伴侣、孩子与下属是最容易被归罪的。

归罪事件中,众所周知的经典事件应该是频繁发生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新闻了。

多个报道称,摔晕过去的老人,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质问身边人:

你为什么撞倒我?

这不是经过头脑加工的有意讹诈,而是本能反应。

这种反应,是准婴儿的反应。

概括而言,即要为自己世界的失控找一个看得见的可控原因,然后攻击对方。以为他们改变了,自己就好了。

倒地的老人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归罪对象,他们的世界才能从失控状态恢复到控制中。

所以,谁靠近他们,谁最容易倒霉,因此造成了恩将仇报的局面。

倒地老人“讹诈”扶助者这类事,我们容易视为道德问题,但真相或是,国人中,成年婴儿太多了。

这类事件中,司法体系的和稀泥态度造成了难以磨灭的超恶劣影响,对道德是极大冲击。

处理这一类事件的关键不是惩罚老人,而是维护扶助者的清白,并肯定扶助者的见义勇为。同时,也可以谅解老人的非有意恶意。

而对于老人与家属有意的恶意讹诈行为,就必须给予法律的惩罚。

其实,之所以和稀泥在中国如此流行,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巨婴非常难缠,如果找不到可以怪罪的对象,他们就会不依不饶,哪怕把天捅破,也在所不惜。

于是,相对更成熟、心理更健康、资源更多的扶助者,就被老人家庭与司法体系共谋算计了。

直到这时,巨婴的归罪动力才能相对平静下来。

世界必须按我的意志运转,如不顺,就要找一个对象去怪罪,这是病态自恋。

病态自恋,是他恋失败的结果。

所谓他恋,即:我可以爱上他人,并被他人所爱。

婴儿最原始的心理是全能自恋,即世界必须按我的意志运转,而我如同神一般。

但如果孩子能与父母构建爱的关系,婴儿就可以从原始的全能自恋中走出。

如他恋失败,就会退行到孤独的、必须自己掌控一切的全能自恋中。

所以,治疗病态自恋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人爱他。

因此,有此说 —— 生命最初几年,如能攒够五千个夸奖,就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即健康自恋。

让孩子形成健康自恋,不容易,而治疗巨婴的病态自恋,则相当不易,这需要有此心理的成年人自己去做巨大努力。

或许,关键的一点是:巨婴,即成年婴儿须认识到,在一个又一个琐细的不如意小事中,并没有一个主观恶意的力量在和自己对抗,而是自己太希望事情必须按自己意志运转。

但更重要的,是巨婴需要走出孤独的自恋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链接来。

那时,我们会由衷感知到,自己意志控制不了的地方,有天使存在,有爱存在。

遭遇出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出轨的男人到底能不能要?这婚姻还有挽回的价值吗?

说不挽回的,大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但如果死扛着一个没有希望的婚姻,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犯罪。

面对出轨,吃瓜群众们有五大认知误区。

Part 1

男人,渣 VS 女人,不够好

网上一爆出明星出轨,就会哀鸿遍野。

大概就是两派观点:出轨的男人应该原地爆炸 VS 被出轨的女人自己还是有不争气的地方。

孰对孰错?

我们在婚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用是非论婚姻。

把所有原因归于对方,自己当然很爽。

但除了嘴上爽,又能得到什么?

人类看待这个世界,有两种思路:

1.单线思维(线性因果):

因为你是人渣,我是小白,所以你出轨,我做怨妇。

2.多线思维(循环因果):

因为我们的需要都没有被满足,于是我们一个扮演压抑者,一个扮演放纵者,表面和谐,内里较劲,一起慢慢将情感的大厦消耗一空,直到其中一人放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用前者的思维,你会把婚姻变成母婴关系:你不给孩子喂奶吃,就是坏妈妈!

用后者的思维,你会把婚姻当做成人关系:谁也别躲,谁也别上纲上线,老老实实承担彼此的责任。

Part 2

掩耳盗铃 & 坐视不管

男人出轨后,妻子认为只要自己展现出宽容大度,男人就会自动因愧疚而回归。

这种情况往往是女方性格软弱、或是经济不够独立,深怕自己的追究会把男人彻底推出去。

于是,她们忍气吞声、故作不知,自欺欺人地认为只要出轨事件翻篇,一切都会过去。

往往妻子越是这样,男人不但不会悔改,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

Part 3

头脑冲动 & 赶尽杀绝

有的妻子容易失去理智。遇到男人出轨会大脑一片空白,开始上演“一哭二闹三上吊”,甚至闹到男人或第三者的工作单位。

妻子的自乱阵脚不但对挽回婚姻无济于事,反而会雪上加霜。

失去理智的另一种表现是,妻子对男人的出轨行为无法容忍,不管对方如何愧疚,也不管是因什么原因的出轨,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

不反思问题的所在,不经过深思熟虑就毁掉婚姻。

冲动的后果就是,往往在亲手把本来已经打算悔改的男人推到别人怀抱后,自己又后悔无比。

Part 4

自怨自艾 & 自轻自贱

有的妻子容易自卑。

尤其看到年轻漂亮的小三,会觉得男人出轨是因为自己的衰老和一无是处,开始变得哀怨唠叨,比谁都无助,比谁都委屈,不断强调自己对家庭的付出,像个自暴自弃的怨妇。

一旦陷入这种误区,哪怕男人回归家庭,也会觉得烦躁和压力,甚至会再次出轨。

Part 5

主见缺乏 & 失魂落魄

有的妻子天性没主见。

遇到男人出轨后就觉得天旋地转无所适从,到处找朋友、同事甚至是双方亲戚长辈倾诉,寻求帮助。

要知道,有些时候男人出轨,为了自尊或维护自身形象,还是不希望太多人知道的,一旦妻子闹得路人皆知,反倒会让男人破罐子破摔。

朋友和同事最多也就表示一下同情,不会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而双方原生家庭加入阵营,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家族大战,更不利于关系的修复。

每个人观点不同,如果妻子没有自己的想法,今天听这个说守婚到底,明天听那个说离婚了干净,最后只能是每天纠结反复,得不到答案。

男人出轨,到底该挽留还是果断放手?

答案是,先从男人出轨的原因入手。

不同出轨情况,决定了妻子应采取的应对办法也不同。

以下八种情况,作为妻子可以考虑放弃出轨的男人了。

1

纳喀索斯 —— 自恋的水仙花

有这样一类人。

他们聪明、迷人、风趣,闪耀着“无所不能”的光彩,他们乐于向那些对他们有用的人施展魅力。

在亲密关系之初,这种人会对自己择优选择的伴侣百般赞赏。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本来面目就会显现出来:

他对你的情绪不屑一顾,任你自生自灭;他索取无度,却不会回报;他必须时刻感受到对周边人的控制,认为自己是全能的,人人都该赞美他。如果不是,那就是这个世界的错误。

这就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的男人出轨,往往伴随着妻子容颜的老去或其他原有优势的失去。

这类男人认为:伴侣的任何缺点和不完美,都会激活他们自己的缺陷感。

为了避免这种感受,他们就会去通过贬低伴侣,甚至出轨于他们认为更优秀的人,来得到新的优越感。

当感觉到男人开始不断嫌弃和贬低妻子,把妻子当做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来控制,不断追求所谓更优秀的女人,还觉得理所应当时,就可以果断地放弃他了,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只有有意愿接受心理治疗的人才能被治愈,自恋型人格的人恰恰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的问题,问题全在别人。

和自恋型男人在一起,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对你的死活毫不在意,要么接受他像看管犯人一样的全方位控制。

2

天使与魔鬼之间:边缘型人格

有的妻子很痛苦:

“为什么他刚才还对我柔情似水,顷刻间又好像要把我撕成碎片?

为什么他一会儿说可以为了我去死,一会儿又说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

为什么一个聪明有教养的人,有时竟会完全失去理智?”

答案很简单:这样的男人可能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大概有20%-40%的BPD患者早年经历过父母的创伤性分离或丧失,在内心深处障碍的人认为:

“我随时有可能会被抛弃,所以我要更努力。

我爱你,也恨你,我又离不开你。

我特么到底是个什么人啊?”

这种人格被称为:“拿着脐带满街插的人”。

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份安全的关系,却始终处于被抛弃的焦虑中。

为了得到对关系的控制,他们可能会准备多个“备胎”。只要觉得关系出了一点的问题,他就会再去寻找下一个子宫。

但是在新的关系中,他又会不断重复这种潮水般的爱和仇人一样的恨,他们的关系始终是强烈又不稳定的,对他人充满依赖又充满敌意。

“冲动是魔鬼”对边缘型人格的人来说绝不是一句比喻而已。

他们如果遇到抛弃,会疯狂购物、暴饮暴食、甚至进行自残。

神奇的是,边缘性人格那种独特极端的“人格美感”,随时散发出来的那种危险气息,对很多人来说确实很有魅力。

但这样的人一旦出轨,也是冷酷无情的。

3

世界之外的精神天堂:性瘾者

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让人费解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明明有着如花似玉的妻子,偏偏要出去嫖,甚至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这些“出轨对象”甚至无论容貌还是身材都不如自己妻子好,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有可能,这是一个性瘾者。

与一般人想象中相反,性瘾者有时候不一定是因为欲望所致,而是将寂寞、压力、罪恶感、愤怒、耻辱等情绪“性化”。

在某种程度上,性瘾和酒精上瘾、赌博、吸毒等等其他瘾症一样,是通过某种媒介,得到了一种虚无的快感。

在这种快感中,他退化成为子宫里的胎儿,什么都不需要做,就得到了无上的满足。

他无法应对现实世界对他的伤害,只有在这种虚幻的世界中,他才感觉自己是安全的。

瘾症的成因有很多种。

据调查,60%的性瘾者在儿童期都遭受过虐待。很多瘾症者成长在充满敌意、混乱和冷漠的家庭,或者原生家庭环境虽然正常、却无法在家里表达情绪,缺乏自我存在感。

各种瘾症不经过漫长而费用高昂的治疗,是很难通过自我调整治愈的。而重度的瘾症往往会伴随着人格扭曲。

要陪伴这种男人会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实在没有必要。

4

不可原谅的家暴:反社会人格

一般情况下,男人出轨都会伴随着对妻子的愧疚。

可有的人不但不愧疚,反而会翻脸无情,甚至对老婆和孩子暴力相向,拳打脚踢。

有些人还会一边采取哄骗、恐吓等方式稳住妻子,一边将财产转移。

通过冷酷无情地算计,尽可能让饱受痛苦的妻子拿不到任何经济补偿。

什么样的男人容易打老婆?

据调查,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女性的受害者高达95%。

约有1/4的施暴男人是有人格障碍的,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居多。

有些男人会从施暴到跪舔之间来回徘徊,每次家暴后又赌咒发誓甚至下跪请求饶恕,得到原谅后又会再次重演。

有反社会型人格倾向的人,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他们情感肤浅、高度利己、极其自私,他们无法用暴力以外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和愤怒。常常把亲密关系对象当成他情绪发泄的工具。

遇到这样的男人出轨,再去纠缠不清,相当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5

就是想找妈:巨婴型男人

什么是不成熟的男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准,将人格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青春期和生殖期。只有顺利度过这些时期的人,才能正常恋爱结婚,成为合格的父母。

心理发展仍旧停留在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或青春期的男人,无法进入亲密关系,成为好的恋人、丈夫和父亲。

他没有得到足够的爱来支撑成人的情感世界,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

他寻觅亲密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找一个同甘共苦的伴侣,而是从亲妈那离开后再找一个可以陪睡的“小妈”。

于是,我们看到满世界跑的都是寻求女人照顾的“妈宝男”。

孩子对妈妈的态度就是:“不管我做什么,妈妈都会原谅我”,或者是“即使我什么都不做,妈妈也会一直爱我”。

这样的男人出轨,大多数都是感觉从妻子身上找不到“妈”的感觉了,要去再找一个“新妈”,妻子何必非要做这样的“妈”不可呢?

6

  遭受巨大心理创伤的男人(PTSD)

有的男人本来没有任何问题,却在生活中遇到了重大变故,导致性情大变。

比如丈夫亲眼目睹妻子被歹徒强暴,却因寡不敌众无能为力。或是发生重大事故,多人死亡而丈夫独活。

受到这样伤害的男人,会反复进行对创伤事件的再次体验和场景的闪回,多次进行痛苦的体验却无法自拔。

这种人受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常会特别自责,认为所有过错都因为自己引起,自己是凶手或是共犯。当再次面对会引起他回忆的人时,他会刻意回避。

他也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找到爱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这一辈子也不值得拥有一段好的感情。

这样的男人出轨,可能是因为妻子引发了他对过去痛苦回忆的联想,妻子存在的本身就是他痛苦的根源。他要寻求另外的抚慰来淡忘曾经受到的痛苦。

强留在这样的男人身边,只能双方都很痛苦。

7

当爱成往事:不愿再付出的男人

与以上六种人格障碍或有障碍倾向的人不同,有的男人本身没有问题。只不过是经过多年婚姻,所有的爱恨交加已经淡去,留下的只不过是无奈和苍白。

也许是当年的结合就没有任何感情基础,不过因为一纸户口、房子、父母意愿等其他附加价值和物质利益。

也许是曾经有爱,但多年后两人发展差距较大,已经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相敬如“冰”。

在这样的婚姻状态中,男人一旦出轨,很有可能是找到了真爱,就再也难以回头了。

当妻子发现,男人出轨后很平静地提出分手,不管妻子做任何的挽留也不动心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该放手了。

8

妻子的感情洁癖

最后一种,是妻子自己难以接受出轨男人的情况。

有的人是感情的“完美主义者”,渴望拥有像文学作品中那样忠贞无二的爱情。

因为自己对感情期望值过高,一旦出现“感情不干净了”这种状态,就会因强烈的失望产生巨大的挫折感,造成心理阴影,即使出轨方懊悔万分并且永不再犯,这种阴影也很难抹去。

这样的情况,即使男人做得再好,妻子也会对他失去信任,并且在今后生活中,不断地怀疑他,比如过度追踪他的日程,偷听他的电话,甚至逐一翻看他的聊天记录等各种隐私。

时间长了,两人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婚姻也会走向末路。

有人说婚姻就像船,是百世修来的因缘,夫妻二人同舟共济,就能乘风破浪,抵达幸福的彼岸。

但是如果这条船发生了重大故障,死守只会人随船沉,共坠深渊,这时,弃船求生才是最理智的选择。

Chapter  1

很多人失眠,原因是晚上头脑会特别清醒,会想很多事。

这种情形下,最常想的是:某某事没做好,是因为我有多不好,为什么我就这么不好,我好一点,事情就不一样了……其中占主要内容的,就是自我攻击。

自我攻击是最没有意义的事。

所以,虽然你未必能停下它,但可以告诉自己:这种自我攻击不是真的。

这种反思与自我攻击,是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藏着这样的逻辑:其他人其他事物我没法控制,但我能控制自己,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事物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这是小孩式的自恋心理:所有事情都是我导致的。

与孩子式的自我归因对立的,是成熟客观地看待事物。

能看到自己的责任,也能看到别人的责任,而更关键的是,无论事情如何不顺,都不攻击自己,而是如实看待自己,安抚自己,并寻求支持。

可以说,自我归罪的对立面是自爱。

见到多个这样的个案:分手后陷入严重抑郁与失眠,谈话后发现有强烈的自我归罪,认为分手都是自己导致的,如自己表现更好一些,就可以不分了。且前伴侣也会对他们进行归罪。

当明白自我归罪和被归罪都是自恋后,他们的自我攻击就基本停下来,抑郁与失眠也基本消失。

挫败发生后,健康方式是:

事情层面上自我归因,但不过分,同时也能客观归因外界。

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并寻求他人的支持。

同时,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如悲伤,得以流动。

并且,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何种情绪,都会自爱。

Chapter  2

咨询中会发现,痛苦最重的来访者,都伴有严重的自我攻击。

这时,咨询最容易奏效的一步,是让来访者看到自我攻击并非真理。

一旦停掉“一切都是我带来的”这种自恋性的自我攻击,来访者的痛苦就可能有很大转变。

理解别人和自己,也可减轻自我攻击。

Chapter  3

“就是因为你不好!”

或许,父母所有言语中,这是对孩子杀伤力最大的一句话。 

孩子本就是自恋的,即认为一切好事自己负责,一切坏事都是自己招来的。如孩子遭遇伤害,譬如被同学打骂、被性骚扰、被老师冤枉,甚至失恋这类悲剧时,父母却说,都是因为你不好。

这甚至会对孩子的自我构成摧毁性的影响。

Chapter  4

当干了蠢事时,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

当遭遇挫折时,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

严重的自我攻击,是自我脆弱的标配,各种不顺的事出现时,很容易自我攻击。

因是习惯,所以自我攻击不能不让它升起,但当觉知到自我攻击时,可以对自己说:停!这份自我否定自我攻击不是真实的。

激烈地谴责别人,或激烈地自我攻击,如自毁式的忏悔,其实都是蠢事与挫折对脆弱的自我构成了一种摧毁,所以必须找一个责任人去负责。

当为此努力时,意味着自我反思都不可能,所以改变也就基本不可能了。

Chapter  5

一个人能自我观察,其实是因为内化了一面镜子。

而这个内化的镜子,也就是最初能向他提供善意或至少中立观察的人。

必须澄清的是,自我批评不是自我观察。

自我批评,特别是苛刻的自我批评,只会扭曲自我观察。

而它的源头,也是对其进行苛刻攻击的抚养者或其他重要人物。

Chapter  6

我不爱你,我恨你,我觉得你糟透了,可我离不开你,因为你具备超重要的价值 —— 

我可以将我的一切不幸与痛苦归因于你,而免除了自己的责任。

多少人的所谓情感,其实是这么个东西。

关键在于,自我太虚弱,所以必须归罪于人。

太多时候会看到,当不能归罪别人特别是伴侣时,很多人立即就会进行严重的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增强自我,首先要觉知并放下自我否定自我攻击。

Chapter  7

遇到事情,亲人间按说应该相互支持。

但在中国家庭中,常见的局面是彼此攻击。

事情越严重,攻击就越严重。

特别是亲人离世时,活着的亲人因此闹成仇人,彼此憎恨的,不在少数。

这种事情的关键在于,都是自我没成形的人,都受全能自恋和无助感的折磨。

概括来说,都是孤独失联的巨婴。

自我成形,意味着有了边界,知道自我能力有限,且事情自身有它的道理。

自我未成形的人,会延伸到家中每个角落,因而想控制一切。

一旦有意外也即失控发生,他首先攻击自己,因失控就意味着自我不强,自我差劲。

然后想,这么差劲的自我为什么不去死。

局势失控时,可攻击自我,就变成严重的自我否定;也可攻击别人,即你认为的事情责任人。严重时,一样是想对方去死。

所以,医闹会大肆攻击医生,这是将本来由上帝掌管的生死责任全放到医生身上。若不能攻击医生,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该为生死负责,觉得自己该死。

涉及生死的是大事,因此出现严重的攻击和自我攻击,很容易理解。

但对于自我未成形的人来说,就任何失控的事进行任何探讨都变得艰难。

譬如很多人发现,你和父母探讨往事,父母第一时间都会表达:我没错。

这都是自我未成形的人,试图保护自己,而一旦认错,其自我会有瓦解感。

一来访者,突然有意外发生,她很快有了三句话:

哎呀,我惹祸了。

不,都是他们搞的。

嗯,也许事情就会这么发展吧。

第一句话是自我攻击,第二句话是攻击他人,第三句话则是接纳了事情发生的合理性。前两句话让她焦躁,而第三句话一出来,她安静了下来。

对于所有脾气暴躁的人来说,最关键的,是看到并放下失控局面发生时的自我攻击。

譬如一女孩失恋后陷入深重抑郁,经探讨发现,她认为,且前恋人也认为,这都是她惹的,她该负全责。

深切懂得这一逻辑后,她很快从抑郁中摆脱了出来。

一有失控,就攻击自我。最深层原因是,都是失联的孤独婴儿。

因孤独,所以觉得自己必须控制一切事;因原始的自恋,觉得事情必须按自己意愿运转。如果失控,就觉得自我是脆弱的、差劲的、该死的!

破掉这一逻辑,自我否定就会极大减轻,对别人的攻击也会因此而降低。

我写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攻击的文章,怎么疗愈,也说了一些。但有一天的咨询中,突然有了一个感性的答案:多抱抱彼此吧。

对此,我最喜爱的诗人鲁米有一个诗意的表达:伸出双臂,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

这是最原始的渴望,许多个来访者,在咨询到深处时都如婴儿般发出喃喃的儿语:妈妈,抱抱。

Chapter  8

我自己特别简单的一个进步:终于基本不再理会微博上的批评声,感觉真是好多了。

原来脑海里那种暗暗追求“绝对正确”、且若错了就严重自我抨击的声音,俗称内在的批评者,很限制自己。

每天仍在不断自我反省,但这远不同于一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批评,也即超我攻击本我。

Chapter  9

不要把他看成一个追寻者。

因为要是他有所追寻,

他追寻的也只不过是他自己。

一个爱者除了是被爱者之外,又能是谁呢?

每一秒钟,他都会对着镜子鞠躬。

如果有一秒钟,他能从镜子中看出

里面有什么,

那他将会爆炸。

他的想象,他的所有知识,乃至他自己,

都将消失。他将会新生。

——鲁米

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严重的个案,当事人常会超糟糕地自我定义,即,他们觉得自己差极了。

这时,停止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很重要。

怎么做到呢?

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或被定义的。

破掉这些定义,可在很大程度上修复他们的自我感知。

一个咨询界的逸事:

一男孩尿床,非常痛苦,去做咨询,一小时后兴高采烈地出来。

家人问:“医生把你的尿床治好了吗?”

他说:“没!”

“那你高兴什么?”

他说:“医生让我懂得,这不是问题。”

这个故事的关键该是,医生修复了男孩的自我觉知,他不再因尿床而自我攻击。

Chapter  10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

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物。譬如,你对别人的评价超在意,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内的最好。

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描绘了核心自我:

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它会摇晃,摇晃是一种呼应,但只摇晃,根基不被动摇。

最后说一句:温暖有互动的关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依赖。

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抱怨和攻击。

Chapter  11

太容易道歉的人,要问问自己:

你的道歉,是不是一种太轻易的自我攻击?

Chapter  12

那些看似没有一丝内疚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时刻遭受着这样一种煎熬:

只要事情稍不如意,他们就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的暴虐,向外,就像要毁了这个世界;

向内,则时刻毁灭着他们自己。

正在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边看边写自己的感想。写着写着,突然间对那个虐杀小猫的女孩有了情感上的理解,于是写了这段文字。

咨询中和生活中都遇到不少这样的人:几乎不能承受愧疚。

这看似道德上很有问题,但实际上他们时刻都在极度自我攻击中。

Chapter  13

常听到有妈妈说:“武老师,你的文章给我很大压力,你的文字和其他心理学文章,成了一种‘你必须如此、否则就不好’的绝对要求。”

很想为这些妈妈减压,所以想说:把这些当知识好了,它要贴近你的体验才有意义,且,做不到,别自我攻击。

Chapter  14

孩子,特别是婴儿的世界,很容易坍塌。

饼干碎了,孩子都可能崩溃。

这时,父母的共情很重要,有时只要说出孩子的所感所想,孩子就会平静下来。

同样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绪包容力,即,父母不会跟着孩子的崩溃而崩溃,并要求或攻击孩子,要孩子自己稳定下来,而是一直稳稳地在孩子身边。

若无这份运气 —— 内化有情绪包容力的父母而获得健康自我的基石,那我们就要通过漫长的学习来获得这一点。

若情绪太不稳定,咨询与治疗,是很必要的。

咨询师的稳定加高质量的回应,可帮你获得这一点。

若独自成长,则有许多关键点,最重要的,是识别各种自恋并放下对自我的攻击。

女朋友闹分手,因为即将要买的房子不准备加上她的名字。恋爱一年多,交往过程中还算顺畅。

对于房本上没有她的名字,她有几个原因:她身边朋友都被男友在房本上主动加了名字,而我在这件事上并不在意;今后要共同还房贷的,万一我出轨,她只有她缴过的房贷,其他什么也没有,没有保障;我不把她当一家人;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在乎我的财产而是我的态度。

我觉得自己很爱她,更不舍得去那样伤害她,我可能是个理想主义者?两个人结婚应该建立在彼此信任和爱的前提下。我的关注点是怎么过好日子,然而并没有结婚她就想到了为离婚做准备,让我觉得她还不够信任我。

我觉得房子首付是爸妈攒了一辈子的,这并不完全属于我,没权利赠予她,我可以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她。想听听心理专家的建议。

心理咨询师:丛非从

先说点客观的。房子首付都在30%左右吧,然后你们共同还款70%,也就是这个房子:30%属于爸妈,35%属于你,35%属于她。你说呢?按照客观来说,不是应该写你、她、你爸妈的名字吗?

不然让她出二三十年的钱供你爸妈的房子,搁谁那都会觉得窝囊。

然后我先给点现实性的答案:只写你名字,那该让你父母付全款。这样更配得上“爸妈攒了一辈子”这7个字。写她和你名字不写父母,那就你俩写欠条,让这笔钱成为借款归你们婚姻,将来再把这笔款还给父母。这样父母的钱没浪费,房子是你们婚姻的。

现实性的方案有一堆,都好解决。

真正难以解决的,是人的心。

互相不信任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不信任的时候硬要骗自己说信任。

“两个人结婚应该建立在彼此信任和爱的前提下”,如果你是信任的,就不会怕把父母的一辈子首付交给她。

我想知道,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和你一致了。

爱最大的表现,就是没有界限,我和你成为了一个部分。

你如果是信任和爱她的,那你就有足够的能力让父母感受到你的幸福,然后父母会因为信任你而选择信任她。当你和她不是一个整体的时候,父母就会只信任你而不信任她了。

接下来的有点绕。对你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首付款呢,还是自己的孩子呢?

如果最重要的是你,父母把最重要的都交给她了,次重要的却不敢了?

如果敢把你交给她了首付款却不敢,那说明你不如钱重要,如果是这样我还挺心疼你的。

如果你比钱重要,敢交出你却不敢交出钱。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钱不能收回来了,所以怕。而你却能收回来,所以不怕。

也就是父母和你的潜意识里都有着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真的准备好一辈子风雨同舟跟她在一起。所以不能让钱预付了一辈子。

“然而并没有结婚、她就想到了为离婚做准备”,这句话熟悉吗?这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话,自己对于婚姻并不坚定,所以就会责怪她。

如果你是坚定的,就会安心抚慰她的不安。如果你是不坚定的,当她表现出不坚定来,你就会掉入到情绪里。

人就是这样,经常责怪对方的不好来掩饰自己的不好。

当然你可能说,未来不可控啊,谁也不知道啊,离婚率很高啊。

这就是不信任。

“我们努力去过好,但是并没有勇气把一辈子交给你。”心底这句话说出来,才叫诚实。

没有诚实的信任,并不是真正的信任。

---作者简介---

丛非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首批认证萨提亚咨询师、接受7年学院派心理学教育,擅长萨提亚、释梦、催眠、精分、存在人本等一系列心理理论以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