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的错!”

这句话熟悉吗?

2015年2月,柴静用一部《苍穹之下》奔走疾呼,试图唤醒人们对雾霾这一重污染现象的重视。

可人们讨厌被唤醒,讨厌看见真相,讨厌失控。

于是,随着这部纪录片而起的,反而是对她的质疑、指责与谩骂。

好像,把罪名责怪到柴静头上,令大家恐慌与不安的祸首就找到了一样。

而两年后的今天,你说你想逃离这雾霾,可在这片被污染的苍穹之下,无论逃到哪儿,都不过是许给自己一个缓刑。

这话题太沉重,讲点轻松的娱乐八卦吧。

陈思诚事件爆出,至今,佟丽娅的原谅声明还未发布。不过,相信你我早已心知肚明。

其实,陈导的桃色绯闻不是第一次出了。

妻子要么是维护他

要么是继续维护他

而现在,当证据一叠一叠摆在眼前,恐怕,现在佟丽娅最恨的,不是陈思成,而是硬要叫醒她的人。

视角再切换到你我身边的社会新闻:

老人被困电梯,被救后反而暴打解救人员。

这三个经典的事件里,都隐隐透着一股“恩将仇报”的味道。

当失控发生时,本能地要去怪别人。

同时,不是谁都能被怪罪的,强有力的不能惹,所以,只能找弱小的倒霉蛋背锅了。

想想你过往的经历里,有背过类似的奇怪的“锅”吗?

一位来访者说,她爸爸永远都在怪罪别人,怪罪她或者她妈妈。

譬如,一次,他爸爸饭没做好,却怪罪她说:“谁让你在这儿碍手碍脚,害我饭都做不好!”

这个说法让我觉得太奇葩,于是就此发了一条微博,询问大家遭遇过的奇葩归罪事件,结果引起很多人吐槽,多数是说被归罪的,也有勇敢的网友说自己是如何归罪别人的。

例子很多,列举一些让我印象深的吧。

多数是说别人的:

1. 前任四级没过,他父母打电话骂了我一通。

2. 老公说:“都是因为你不独立,让我不能安心在外面打拼,害得我们开不上豪车,住不上别墅。”

3. 12岁生日那天中午,我爸停在走廊里的自行车被偷,外面下大雨,谁也没看到、听到动静。

于是他怪我,说:“今天生日就是晦气!都怪你,不然车怎么会被偷?”

于是被打骂一顿……

4. 一个奶奶弄撒了一包花生豆,然后就骂小孙子:“不让你买这个,非得买!”然后气急败坏地走掉了。

5. 小时候父母爱打麻将。

周末他们去打麻将的时候,我就去书店。

他们要是哪天输了的话,就说因为我去“输”店了。

6. 有一次我吃饭把筷子掉了,我妈说看你这么毛手毛脚的,难怪数学学不好。

7. 我的背上生了一个大包,里面像是有脓,给妈妈看,她不知道是什么,就骂我良心不好,才会生这种东西。

也有坦承自己的:

1. 英语考试,我没考过,同学考过,我会埋怨同学们太吵了,搞得我没法安静学习。

2. 我不小心撞到柜子,把柜子打了一顿。

这些归罪别人的例子,都有这样的共同点:

自己遭遇了或大或小的挫败,立即找一个身边人或物去怪罪,觉得这个物挫败是这个身边人或物所导致的。

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的理解中,有完整自我的人,很少或不会这么做,而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势必会这么做。

所谓自我完整的人,即:可以脱离父母而心理上独立的人。

他们相信自己能行,懂得安抚自己的挫败感。同时,又会去寻找资源帮助自己。

所谓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的人,即巨婴。

婴儿,必须和妈妈等抚养者共生在一起,事情也必须由抚养者替他们解决。同时,他们也必然会产生的心理是:事情都是抚养者导致的。

并且婴儿或巨婴追求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想象,这样才有掌控感。

而一旦事情不符合想象,他们就会有崩溃感。

这种崩溃感会引起不完整自我的瓦解。

为了避免自我的瓦解,他们会把引发自己崩溃的责任推卸到外部世界上。

所以,自我未成形或自我破碎之人,是不能真正认错的,他们必须将任何挫败归罪于人,否则会导致自我崩塌与粉碎。

太多国人是这两者,所以维护面子。

如果用心理学术语解释的话,“自恋”是最简单的解释:

因自我没建立起来,所以必须维护自恋的能量,以勉强拼出一个自我来。

为了脆弱的自恋,一旦出问题,本能地要去怪罪别人。

复杂一些的解释是:

自我未成形或破碎者,心理发展水平都是婴儿级别。

而婴儿下意识觉得,自己是神,世界必须按自己这个神的想法运转。

如没有,就会有挫败感,以及被冒犯了的感觉。

于是,他们对外部世界会产生巨大的敌意。

但婴儿不能处理自己内在的敌意,于是,将敌意投射到外部世界,认为外部世界有一种敌意力量在和自己对着干。

也即,任何大大小小的失控,自我未成形或破碎的巨婴,都会下意识地认定:其背后必定有一个主观恶意对抗自己的力量。

他们必须找到它,去归罪去攻击,否则,寝食难安。

对此,你可以想象:如果你身边有一个魔鬼出没,而你没找到它,这是很恐怖的。

因此,东西丢了找不到,是巨婴们最恐惧的事情之一,他们必须找到才行。

而孩子,是他们最容易认定的贼,所以很多国人童年时遭遇过可怕的被冤枉经历:

父母、爷奶或其他亲人丢了钱,认定是你偷的,你不承认,他们朝死里打骂你。

你惧怕,承认了,他们或者收手,或者打你更惨,结果这点钱在别的地方找到了。

必须找一个对象去归罪,这是巨婴心中婴儿的一面。

但同时他们也有成年人的一面:他们知道,不是谁都能被归罪的,强有力的不能去惹,于是好脾气的伴侣、孩子与下属是最容易被归罪的。

归罪事件中,众所周知的经典事件应该是频繁发生的老人讹诈扶助者的新闻了。

多个报道称,摔晕过去的老人,醒来第一句话就是质问身边人:

你为什么撞倒我?

这不是经过头脑加工的有意讹诈,而是本能反应。

这种反应,是准婴儿的反应。

概括而言,即要为自己世界的失控找一个看得见的可控原因,然后攻击对方。以为他们改变了,自己就好了。

倒地的老人需要尽快找到一个归罪对象,他们的世界才能从失控状态恢复到控制中。

所以,谁靠近他们,谁最容易倒霉,因此造成了恩将仇报的局面。

倒地老人“讹诈”扶助者这类事,我们容易视为道德问题,但真相或是,国人中,成年婴儿太多了。

这类事件中,司法体系的和稀泥态度造成了难以磨灭的超恶劣影响,对道德是极大冲击。

处理这一类事件的关键不是惩罚老人,而是维护扶助者的清白,并肯定扶助者的见义勇为。同时,也可以谅解老人的非有意恶意。

而对于老人与家属有意的恶意讹诈行为,就必须给予法律的惩罚。

其实,之所以和稀泥在中国如此流行,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巨婴非常难缠,如果找不到可以怪罪的对象,他们就会不依不饶,哪怕把天捅破,也在所不惜。

于是,相对更成熟、心理更健康、资源更多的扶助者,就被老人家庭与司法体系共谋算计了。

直到这时,巨婴的归罪动力才能相对平静下来。

世界必须按我的意志运转,如不顺,就要找一个对象去怪罪,这是病态自恋。

病态自恋,是他恋失败的结果。

所谓他恋,即:我可以爱上他人,并被他人所爱。

婴儿最原始的心理是全能自恋,即世界必须按我的意志运转,而我如同神一般。

但如果孩子能与父母构建爱的关系,婴儿就可以从原始的全能自恋中走出。

如他恋失败,就会退行到孤独的、必须自己掌控一切的全能自恋中。

所以,治疗病态自恋最好的办法还是:有人爱他。

因此,有此说 —— 生命最初几年,如能攒够五千个夸奖,就可以帮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即健康自恋。

让孩子形成健康自恋,不容易,而治疗巨婴的病态自恋,则相当不易,这需要有此心理的成年人自己去做巨大努力。

或许,关键的一点是:巨婴,即成年婴儿须认识到,在一个又一个琐细的不如意小事中,并没有一个主观恶意的力量在和自己对抗,而是自己太希望事情必须按自己意志运转。

但更重要的,是巨婴需要走出孤独的自恋世界,与外部世界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链接来。

那时,我们会由衷感知到,自己意志控制不了的地方,有天使存在,有爱存在。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