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告诉我,她女儿Gina班里一个叫Nora的学霸女孩被劝退学了。

Nora是个学霸

其实,依照某些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定义,Nora算是“天之骄女”。Nora的丹麦父亲和立陶宛母亲都是律师,收入丰厚,家世良好。她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兼学了七八种才艺,样样精湛。Nora妈对女儿的要求极高,无论是功课和爱好,都得出类拔萃,而Nora的确都做到了。

我不知Nora妈对女儿的期许, 是不是因为她自己是移民的关系。身为移民的我,了解在异国他乡咬牙负重为争“出头天”的艰辛,和随时处在战斗竞争中的紧张状态。并不是每个移民都能寻求真实恰当的定位而放软身段,活得从容、放松、坦然。一些移民们对社会地位和事业成功志在必得,深谙跋涉攀援之道,不懂怡然静赏风景之美,从而不知不觉对孩子教育也会以“优异完美”为标准。

这是一种选择,无可厚非,也不乏皆大欢喜的案例。

但是,为什么 Nora这样的学霸,会被某些标准尊崇为榜样,在哥本哈根却落得退学的下场呢?

不难想象,Nora要取得这些出众拔尖的成绩,个性肯定是争强好胜的。

在欧美鼓励个性和特立独行的大环境下,强势并不是缺点,但得有限度。他人的权益和生存发展空间要被尊重,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必须要具备的。

总的来说,Nora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对老师、家长和同学有礼貌。你若初次见到Nora并与其聊天,会不由地欣赏她,觉得她待人接物的社交能力和礼数非常到位,无可挑剔。这源于Nora训练有素的教养,甚至可以说是其优渥的家世背景令她必备的某种世故和心机,但这只是表象,并非是她真实的内在。只要和她接触一长,她的傲慢、专断以及对同学们利益和价值的漠视就掩饰不住了。

Nora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在这个二十余人的班级里与同学间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冲突纷争。无论是与同学的共同学习任务、交流讨论还是玩乐游戏,任何事情都必须听Nora的,行事规则都要她说了算。Nora没有合作包容的态度,从不考量小伙伴与她不同的的想法和建议。性格懦弱、反应慢或是成绩一般的同学们常被她打压和嘲讽。出了问题,她会找“替罪羊”并巧妙地规避自己的责任。全班每个同学都多多少少和Nora有矛盾。

我朋友的女儿Gina,品学兼优,美丽自信,又是独生女,也是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的孩子,再加上从小训练马术,喜欢驾驭,和Nora的“强强竞争”尤其严重。Gina成了同学间唯一能跟Nora交涉辩论的孩子。

相较之下,Gina毕竟不是个对他人的喜好需求不管不顾的人,她有原则和底线,不会去抹煞同学的价值。Nora的语言能力极强,反应超快,能言善辩,偷梁换柱的诡辩技巧也足够,Gina常在交锋时不是对手,扭转不了局势,对Nora无法制衡。 Gina也时不时因此变得沮丧和沉默寡言,一方面是打击了自信,另一方也觉得没有保护和帮助好团队。

Gina的父母非常理解她,建议她扩充知识面,提升语言上的说服力,多团结有共同想法的同学,才能棋逢对手地面对冲突,捍卫权利,与Nora斡旋并找到与其相处的平衡点。

学校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意识到Nora给全班带来的问题,在从Nora入学后到三年级的几年间,不断寻找各类解决方式和训练途径。比如,学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开了无数次交流会,分析情况,梳理情绪,制定解决方案;对弱势的孩子及家长安抚关注、鼓励打气;让Nora和父母就诊心理医生,寻求儿童行为发展指导;经常请处理儿童冲突问题的教育专家给孩子们上课,培训其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办法。

很遗憾,Nora的性情和处事方式,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Nora被劝令退学的导火线

被劝令退学的导火线是孩子们三年级时的一次游戏活动。

如往常一样,只要是玩游戏,Nora总要修改规矩。她会先否定一些既定条款,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无视他人的意愿去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那次订出的新规则,可能会触犯学校禁令,同学们都反对,Gina更是带头不同意。但Nora肯定听不进去,她自信凭着自己的聪明机敏,不会违规:“只要你们听我的,怕什么?”

Gina见状,决定和几个同学拒绝参加游戏。眼见一些畏惧Nora的同学已在她的吆喝下接受部署了,就说:“好吧,我希望一切顺利,但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你要知道你是‘主谋’,得负起责任。”

Nora不以为意地走了。

结果孩子们的违规行为被发现了,在去老师办公室解释的路上,Nora把责任推到两个最先听她的指令并开始游戏的同伴身上。这两个孩子本来就胆小软弱,常被Nora呼来喝去当枪使,委屈地哭了起来,不知如何是好。

Gina站出来,要求Nora不要推卸责任,承担该承担的后果。

Nora愤愤地说:“我只是指挥他们,我什么都没干,凭什么去认错?是他们自己笨。”

Gina打了个比方:“我们遛狗,狗拉屎了,主人有义务要清理干净,维护环境整洁。狗屎也不是主人拉的,但我们不也要负责吗? 为什么听从你的决定,追随你的人,反而要帮你背黑锅呢?大家答应你,是选择信任你,你们是一个团队,要共同承受结局。你遇到事情就抛弃你的同伴,是不对的。”

Nora哑口无言。

所有的同学都愤怒了,拒绝以不公平的方式被Nora如此对待。

在老师和校长的办公室,孩子们纷纷陈述着对Nora的不满和自身的压抑,都深受其扰。接着,家委会介入,所有家长和老师开会商议,协调解决。

大家认为,孩子的性格强些,自主些或者有领袖风范气度,是值得肯定的。领导力,是一种令人凝聚并促发自身闪光点的正面能量。

有冲突和竞争很正常,但竞争不是欺压,竞争应该是势均力敌的良性博弈。当分歧出现时,不是靠武力和威胁让人屈从,而是兼听不同声音,用言论表达和谈判思辨的能力,中和后说服大家,彼此相应妥协,最后通过理解互谅来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接受实施方案。领袖的决断力,要和其承担力,责任心挂钩,团结不同的人,并且提携保护大家。

老师和同学们普遍感觉,Nora的方式不是领导力,而是用独裁的方式,霸道地凌驾于他人的价值和公共规范之上。Nora唯我独尊,不懂包容不同的声音,不给弱者空间,破坏了班级里的合作与和谐相处。

于是,家委会和学校做了几轮讨论,决定全体家长们联名投票,裁定是否劝令Nora离开学校。

这是个两难的决定,天下父母心,将心比己,觉得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从学校请出去,怕给她造成阴影。但若听之任之,会继续对班里其他孩子造成负面身心影响。毕竟,家长和学校已经努力了几年,尝试各种办法来帮助Nora以平等的方式融入大家,也引导孩子们找到与Nora的相处之道,但是都失败了。

二十几位学生的家长,在针对Nora退学的投票中,绝大部分赞成,两三个家长反对,而五位家长弃权,不愿以这种方式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希望再想想办法,给Nora留些余地,多些宽容和时间。不过,少数服从多数,Nora就这样离校了。也许,这个经历,会让Nora和其父母,多一些自省反思,说不定在孩子今后的成长之路上,会坏事变好事。

同理心和协同力是比成绩更重要的实力

学霸孩子被退学的事,展现了教育中的许多层面:学校师生和家长如何对待成绩优秀但目中无人和操控他人的孩子,孩子们强弱间怎样调和,强强间如何竞争,团队间如何并肩合作或处理冲突?

像Nora这样学习能力强,有企图心,擅长无数才艺,并愿意把任何事情都做好的“优等生”,在不同的教育思维下会被不同地对待。在把课业成绩视作重要因素的教育体制下,Nora可能会相当受重视和保护。但在欧洲这个看重“协同性自强和共享关系”的教育系统下,Nora却因其过强而被淘汰和边缘化,反成为式微的一方,因为她不能和环境融合,并与同侪保持平衡关系和良性互动。

在欧美的心理咨询治疗中,有一种是针对培训极度优秀人才的,协调的就是专业能力超强但与人相处合作欠佳的人。

的确,过度强势到缺乏对他人的包容体谅,是一种病态,需要帮助和治疗的。不是“天才”的怪癖和自私都能被接受和原谅,当今社会是个网络多元化,互动频繁的时代,拓宽人类的同理心和协同力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杰里米.里夫金曾在他著的《欧洲梦》一书中谈到欧洲文化和教育秉承的目的,是让人获得自由,能够进入到与他人和自然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欧洲文化认为,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关系带来包容性,包容性带来安全。这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互利、双赢”。

所以在教育孩子和发展自我时,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存发展。一个好的教育和社会,不仅要有强者追逐梦想的平台,常人提升自我的空间,更要有弱者实现心愿的可能。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