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春节越来越近,我整个人忙到飞起,再加上手机故障的原因,查看消息都有点心不在焉。

我的助理问我:你玩不玩集福?

我:那是什么鬼?

她给我解释了一通,我只是潦草回复:没玩。

又有朋友跟我说:我送你几个福吧。我迅速回:不用了,我不玩这个。

之后,支付宝消息里也陆续有好友在送我福,或者,向我申请各种福。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有点扫了大家的兴。

之前,先入为主的觉得:这件事我没做,与我无关。也就没用心想想,朋友们如此热络的跟我探讨集福这件事,其实并不只是无聊而已。

人与人之间总是需要一些纽带,才能把情感和关系联结在一起。

有时候,这种联结不一定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什么十万火急的求助。

一件细小琐碎的分享和倾诉,就是对方在向你伸出橄榄枝,向你表达他的在意和关心。

或者就在那个瞬间,他第一个想到了你,想跟你说说话。而这一次,借着“集福”,他终于有了一个找你的理由。

想到这儿,顿觉自己的心不在焉里,包含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淡。

所以,赶紧打开支付宝,也开始了集福之路。

并且,开心地告诉跟我讨论过这件事的朋友:我这里有好几个富强福,你需不需要,我想送给你。

送个福,并不是恩重如山的馈赠。但一来一回的交流里,聊天气氛就暖了起来,距离就近了。

正好昨天下午跟前同事聚会,我说起:集福很好玩,我们一起写福字扫一扫吧。

我们在平板电脑上写了各式各样的“福”字,在商场里到处找有“福”字的海报,分享每个人扫一扫的结果,互通有无。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笑料。

相比之前的聚会,到后来大家只能意兴阑珊的各自玩手机。我倒觉得,能一起做一件事,更有意义。

集福也不过是交流联络的途径之一,就算集不到敬业福,又怎样呢?

能跟身边的人有可以共同分享的话题,才真的重要。

我们经常会觉得越长大越孤单,越成熟人际关系越复杂。

可是反过来想,或许就是因为,我们不再轻易对一些简单的事情报以热情,才越来越难在生活中找到激情,越来越难在关系中找到纯粹。

当对方找你聊起敬业福这样“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时,或许就打开了一条门缝,让你们之间透过了一道光。

这就像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试探,瞧一瞧你是不是也愿意给彼此一个机会,联络联络感情。

关心和在意的方式其实有很多,未必一定要郑重其事地问:“最近好不好”、“工作忙不忙”。

从一个微笑的话题开始,想念和示好的心意自然流露其中。

当对方连一件那么琐碎和无足轻重的事情都想跟你分享,这样的关系真的值得你用心珍惜。

也是因为敬业福,我想到了几年前春节的一些事。

当时刚刚流行抢微信红包。

除夕夜里,爸妈问我:拿着手机傻乐什么呢?我说,在抢红包啊。

他们虽然也看到了有些群在发红包,但当时还不会玩。

我教给他们怎么绑定银行卡,怎么发红包。于是,那个春节,他们不但从抢红包里找到了乐趣,我们一家人还会时不时聊聊今天的“战绩”,其乐融融。

一家人相处,也并非每天都要交流职业规划、结婚生子这样严肃的话题。

主动找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做切入点,打开彼此的心门,就是一种靠近和关爱啊。

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凭借着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一点点积累升温,一点点紧密牵绊。

如果你能体会一个“敬业福”背后千回百转的心思,想到那个借着“集福”来找你说话的人。心头,也必然是暖暖的吧。

毕竟通讯录里那么多名字,众人中你还是首选。

当然,我更希望,没有敬业福,你也愿意打开心门,跟你在乎的人说说话。

---作者介绍---

大将军郭,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韩寒【ONE】人气作者。8年心理咨询经验,微信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rmal),图书作品《对于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正在热卖。

前两天看一个视频,采访一堆年轻人的婚恋观:爱情和婚姻是不是一回事。

记者问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如果找不到爱的人你会等吗?女孩子回答:我会。记者又问:你决定等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女孩子有点郁闷地大笑:嗯……大概会等到28岁吧。

讲真的,刚开始听到她说28岁的时候,我吓死了。我以为她的潜台词是:28岁还没有找到,我就会随便找个合适的人嫁了之类的。

因为前几天,我闺蜜告诉我,她同公司一个休产检回来的女生,进办公室说了两句话就开始掉眼泪。原因是:她太想念这里的空气了。

28岁那年,她因结婚而结婚,遭遇一地鸡毛后才发现,那些以为结婚会驱散的孤单,反倒用另外的形式加倍还给了她,折磨她。

“我想念办公室的空气,想念这里蔫儿不拉几的绿植,想念只会讲黄段子的贱男同事,想念饭做得一点都不好吃的阿姨。”

她想念以前的自己。

还好,视频里那姑娘我有微信,后来我问她,你真的只会等到28岁吗?她说,我就是为了等爱找个借口……如果到时候还没有找到,我可能会把这个年龄又放宽到35岁。

棒棒哒。

这样我就不用告诉你,昨天我的好友芝麻姐发来一张照片,她的女同学,40岁,两个孩子,新婚。40岁的新娘说:我以为找不到那个人了的,谁知老天安排剧情晚一点。

我知道你们很怕。

人们最不相信爱情会来的年龄,其实是最年轻的时候。

你以为人生有些事,只能在粉面朱唇的时候完成才有意义,所以你们对着老天撒娇:你现在不给我,我以后就不要了。

可是你不会知道,爱这件事,有时候我们是要为之守候,期盼,等待一生的。所以,它才是属于钟丽缇的,属于舒淇的,属于林心如的。

如果你们自己给自己人生设大限,25岁的时候,你以为28岁很老。于是妥协。所谓妥协,就是从此过上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人生:

28岁,你用结婚来搞定恐慌。

后来,你就会用大量的孤寂来偿还恐慌;

后来,你又需要用一颗死了的心,来应对你的孤寂。

一个女人的人生是怎么变坏的,就是从“害怕”两个字开始的。

因为害怕,你永远在疲于抓住一些什么。后来发现,一手烂牌。

--------------------

我家崔老板对我说:你应该写这样一篇,因为真的很多女人会觉得,青春逝去的那一瞬,就什么都没了。

我会告诉你们,鬼扯。

理由有三。

第一:关于外在。我真的觉得,我比20岁时候好看多了。不是靠整容,不是靠整日的浓妆艳抹,而是我找到了我自己的光华所在;

那种光华是我20岁的时候不敢想象的笃定。我知道我是谁,我有我的气质,那点鱼尾纹,根本不影响。而且我比生孩子之前更轻盈更苗条了,这是自律带来的美丽。

30以后,你可能会遇到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远比你的胶原蛋白让你安心。

第二:关于妥协。当你觉得,28岁就应该沉寂、妥帖、安稳的话,你太低估你你自己的心了。你的脑子是没有办法驾驭你的心的。

你以为,28岁,你就可以搞定自己蓬勃的青春,安稳嫁个老好人,你的心就会乖乖听话,寂静生活 —— 

它不会的。

当一个女人的血还没有变凉,心还没有变冷,它不会因为你选择了一种安稳的生活而安稳下去。它每天都会想要作死。

就像《飘》里的郝思嘉,哪怕新寡,即使在战争医院,也没有停止她作死的节奏。她的眼睛盯着那些英俊的伤兵,仍幻想着美好的崭新未来 ——

你也是,如果你在28岁,因为结婚而结婚,它每天都会找你要一场爱情。

你没结婚的时候,觉得28岁很老;你结了婚就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在自己还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匆匆忙忙随便嫁人。这个人,根本不是我想要。

你那颗扑通扑通仍在跳动的心,这一辈子都会对你说:你欠它一场爱情,非常欠。

第三:关于生活状态。“只恨当年嫁太急”的感觉一旦升腾起来,你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后悔。不当情感博主,你们不会知道这个时代的女人出轨率有多高。

高的原因就是:

她们仍想证明自己是活着的,没有死在几年前,那场她们因为恐慌而为自己选择的婚姻里。

她们发现,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并不需要刻意去结束它,而是接受它,直到那个对的人真的出现。

--------------------

可是,你敢等吗。30岁,所谓大限将至。

如果你要等,请认真对待自己。

我知道首先面对的是身体压力:眼睁睁看着同学邻居的孩子出生,你的大姨妈开始不准。

上妇科检查个身体,医生都会提醒你:你多囊卵巢,你乳腺增生,你30再不生孩子子宫可能就会生瘤子。

你给自己买一大票重疾保险用以应对一种叫做恐慌的感觉。

可是,你知不知道,与其在颓废下宿醉、酗酒、熬夜,担心自己30岁以后能不能生出孩子,不如认真吃饭,健身,保持身体愉快。你和你的身体有链接,它会替你保持良好状态,你完全不用担心你的卵子会提前老掉。

关好门窗,和煤气。

大龄单身女青年害怕到什么程度:给快递小哥开个门,都会回头叫一声,老公,零钱有吗。

鬼来的老公。

只是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一个人住 —— 喔,不算,还有只猫。这是独住的智慧。

还有孤独。

一个人住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到了第四年,你会升腾起一种绝望:自己是不是会孤独终老,听到钟声滴答滴答,安静至死。

压力,恐惧,孤独。你以为这都是单身带给你的吗?

不,这是生而为人的代价。

每个人都有,不承担恨嫁的压力,你就会承担房贷和情感压力。不承担一个住的恐惧,你也可能会承担丈夫出轨的恐惧。

孤独?更不用说了,真想给你们看看半夜在我后台写作文的那些已婚女人,诉说了些什么。

单身还是已婚,将愈来愈走向一种选择 —— 你选择去承担什么。

我希望你敢等。

人人生来都是一个人。

并无所惧。

------------------

一开始,你以为单身是一种不得已的状态。

后来你就会发现,单身其实是一个人莫大的信仰:

此时,此刻,我尚未找到更好的人。

我不会失望,不会逃避。

我会面对那些走廊里一个人的高跟鞋声音,我会面对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

更重要的,我会自己为我自己的未来将要获得的、失去的、承担风险与代价。

单身最大问题,无非是,你是否可以搞定你自己的情绪。

你是否觉察了你每一次升腾起来的绝望和孤独。如是,你方为贵族,而不仅仅是“狗”。

那一刻,30岁仍单身的你,在灯下一人食,对桌坐着你的孤单,你的恐惧,它们不打扰你,你也不害怕它们。你对它们说:hello,今天的面很好吃。

那一刻,你和你自己安静地在一起。

你要等,像他明天就会来那样真诚期盼;像他永远都不会来那样好好生活。

---作者简介---

艾明雅,鸡汤界傲娇派掌门,专业治疗各种拧巴人、怂妹子,360度紧致提拉你的人生姿态。专栏作者,代表作《闺蜜》、《嘿,三十岁》。微信公众号:江湖人称艾掌门(id:aimingya1)。

先看一组图片。

▲ 2008年春运期间,南方冰灾致使铁路中断,数十万乘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外。图为1月31日,火车站广场外,一名在人群中晕倒的乘客被抬高救出。 方谦华、陈奕启/摄

▲ 2003年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一名在车厢中猝死的乘客被抬到站台上。 邓勃/摄

▲ 2001年春运期间,一名女子在购票的队伍中精疲力尽。 邓勃/摄

▲ 2012年1月5日,成都火车北站,由于购票排队时间太长,女子内急当街撒尿。 老吴/摄

▲ 2006年春运,广州火车站,在拥挤的人潮中,一名女乘客的耳环瞬间被扯掉。 邓勃/摄

▲ 2011年1月18日,浙江嘉兴,一位民工用冻裂的手指夹着刚买到的车票,展示给仍在排队的老乡看。 储永志/摄

▲ 1999年春运,株州火车站,一辆来自河南的列车上,一个挤得不行了的老汉跳下火车,向警察求救。老汉的儿子没跳下火车,被运往广东。 邓勃/摄

▲ 2002年春运,一节拥挤的车厢中,一名小男孩被挤得大叫。 王建军/摄

以上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就是中国特有的“现象级风景”--春运。

不禁想问他们。

不顾一切归家的人啊,

你是归向家温暖的怀抱,还是畏惧来自于大家长“必须回家”的耳提面命?

你是享受着家的亲密,还是仅仅只为圆一个“我们在一起”的团结幻象?

----------------

中国式的大家庭,拼命地黏在一起。

一方面为了抱团,好在没有真正规则的中国生存。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虚假的亲密。

除了这两个实用价值,其实,这种拼命共生到一起的状态,只有一个人会感觉很好,就是大家长。

其他人都难受,想逃离。但很少有人敢造反。

在最专制的大家庭中,最可怕的不是大家长,而是帮凶。

有的大家庭,几乎所有人都会成为“打压某个人”的帮凶。

我听到的一个案例:

儿子惹了小祸。

先被父母、爷奶、叔姑等一家十多人轮流辱骂,接着被脱光衣服,吊在树上,拿皮带抽。而且是男性亲人轮流抽。

抽的时候,女性亲人在旁边哭着说:“孩啊,都是为你好啊。”

打完后,从树上放下来。

行凶的父亲等男性亲人也哭,一边哭一边说:“孩啊,你恨我吗?你可不能恨啊,你恨就是没良心啊,我们都是为你好。”

靠,被残忍强奸了,还被洗脑,让自己否定自己的痛苦感受,并逼着对方拍着手说:你们强奸得好!

这样的大家庭中,大家长有巨大权威,其他人则习惯性做帮凶。每出现一个反抗者,大家一窝蜂去教训他。

这成了一个模式。

一女子抗婚。因为婚姻是父亲安排的,她不喜欢。结果,所有亲人轮番上阵,哭、骂、苦口婆心,都要她“从了吧”。

轮番上阵,是反抗者最惧怕的。

这时,哪怕有一个支持者,她的勇气都会增加百倍。

可是,没有。

如此可怕的故事,我以为我的父母那个时代才会经历。可通过咨询发现,现在,在我们的国度,还广泛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故事。

希望我们充分意识到这些故事的广泛存在和严重程度,坚决不要做无形中的帮凶。

家庭图景和社会图景是一样的。它们还有很深的联系纽带。

社会上,只允许皇帝一个男人存在,于是,其他男人的自恋被毁坏了。但这个男人,可以在家里寻求自恋被满足。并且,因他将社会图景合理化,所以他会自动地将这个图景在家中推行。

于是,在外界,他是一个奴才,在家中,他让别人做奴才。

中国式大家庭中,女家长也不少见。而且女家长对晚辈的压制程度,在“暴力虐待”上或有不如。但在“严密程度”上,常远超男家长。

结果是,这样的大家庭更让人窒息。

咨询界一个说法是:精神分析在中国缺乏土壤。因精神分析的前提是,一个人得有“个体性自我”,而中国人是“群聚性自我”。

群聚性自我,是为了在丛林生存而积攒力量的方式,如同蝗虫与蚂蚁,聚在一起才有了巨大力量。

西方社会构建了真正的规则,遇到冲突基本可以信赖社会体系,不再是丛林世界,个体性自我才有了充分发展空间。

关于精神分析,以我咨询的经验看,在中国一样非常有效。

进一步讲,即便在丛林般的中国,形成清晰的个体性自我,也是深具价值的。并且,有了一个清晰的个体性自我,可以更好地在中国生存。

毕竟,在中国并不只是太监、奴才与僵尸存在,有觉知的个体,一样可以很好地生存。

形成个体性自我的关键,就是哺育一个人的感受。

大家庭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虐待,而在于感受被否定。

你被残酷虐待后,大家庭的其他人都对你说:那不是虐待,是爱,你这个没良心的,怎么可以恨大家长呢?!他的一切都是出自爱。

电影《英雄》中,男刺客含笑赴死,万箭穿身过。他就是死在这种思想毒中。

按照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男刺客不能弑父,并将弑父的罪恶感化为自杀。但在中国,这应该更复杂一些。

只有大家长有威严。

譬如刘罗锅的电影中,皇帝永远“伟光正”,一副有尊严的爷样。有正气的罗锅必须驼背,必须玩各种花样,和珅则永远谄笑着。

美国人发明了情商一词。他们的情商,有尊严为底。

可中国式情商,就是王刚饰演的和珅那张脸,就是岳敏君作品中的那种貌似大笑实则苦笑的脸。

无数张这样的面子脸,构成了表面要和谐但永远暗流涌动的中国。

所以,我们的街道可以到处都是“伟光正”的口号,但没有欧洲的小路那样干净。

再看中国历史。

哪怕再出类拔萃的文人,都缺乏个体性自我。即使逃到山里的隐士,也会幻想着哪一天被皇帝这个大家长请出来,给予重位。

因此我之前写,看唐诗宋词很失望,正因都弥散着这个味儿。

“文人”在描绘中国历史,而“流氓”却在创造中国历史。

刘邦与张良,朱元璋与刘伯温,这种配合贯穿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朝代。哪怕洞见天地奥秘的最强文人,也只能在中国历史上做配角。

或许原因是,“流氓”中文化的毒比较少,还有自我,而最强中国“文人”,却丧失了自我。

基督教文化,有一个神性的大家长 ——上帝。于是,家庭中就没有了人神般的大家长,甚至强势的国王们都不能成为一个理直气壮的大家长。

“春运”这一典型的中国图景,是中国大家庭这一集体无意识的呈现。

那些不顾一切归家的人,你是归向家温暖的怀抱,还是一个大家长的权势?你是享受着那份家的亲密,还是只为了圆一个表面团结的幻象?

希望是前者。

然而,一旦是前者,春运这一强迫症式的宏大场面将不复存在。

最后一句话:

尊重你的感觉,哺育你的感受,成为你自己。

“要是我变优秀了,他就不会离开我了”。

“要是我再漂亮一点,他就会爱我了”。

你执着于改造自己。

“我老公是个妈宝男,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不再对婆婆言听计从?”

“妈妈是控制狂,什么都要我听她的!我该怎么告诉她,她是错的?”

你也同样执着于改造别人。

你像只困兽一样,不断地和囚笼较劲,不断地去撞击笼子,直到头破血流。

而事实上,笼子的门,一直是开着的。你需要做的仅仅是:走出去。

当你想要终止自虐时,就是在自虐。

当你想要改变他人时,往往会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噩梦。

放下执着的改造梦想,放过自己和别人。

这是你能送给自己的,最好的新年礼物了。

------------------

当你学了心理学,看了很多解构“中国式家庭”的文章,必然会发现别人的很多问题,尤其是至亲的问题。

比如:妈宝男老公,大母神婆婆,内心虚弱却极度追求控制的爸爸,爱侵犯个人边界的妈妈。

每天发给我的提问,大多是这样的:

“武老师,请替我分析一下我婆婆的心理。”

“闺蜜她怎么能这样对我?”

“老公出轨了,他还爱我吗?”

“领导总是故意给我穿小鞋,怎么对付他?”

“我该怎么帮助我的孩子?”

这些提问者在都说: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那有问题的父母、配偶、孩子......造成的。他们要是改变了,我就脱离苦海,得救了。

我们很容易执著于某个人。

我们与这个人拼命纠缠、互相抱怨、彼此伤害,明明已伤痕累累仍不肯放下 —— 其实是不敢放下。

因为,我们早已将这个人当成了自己“脱离痛苦”的答案。

我们执著于父母:“他们改变了,我就幸福了。”

我们执著于伴侣:“伴侣改变了,我就幸福了。”

甚至,我们执着于自己的外在条件,认为,它们变了,自己就幸福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

父母,不是我们“脱离苦海”的答案。

你的心理问题,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与父母的关系上,但不要一味地怪罪父母。

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

自己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而只是怪罪父母,这仅仅是一种毫无益处的、沉溺性上瘾式的情绪发泄。

是的,你在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人格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你的命运。

然而,长大后,与父母的现实关系的重要性,就远不如你的内在模式了。

即便最理想的状况发生:父母的确因你的叫嚣、反抗而改变了。他们反省自己,甚至,还痛哭流涕着向你道歉。这时,你会感动。

但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的问题仍是老样子。

因为,你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是改变了,但你“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没有发生重要变化。

这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

--------------------

伴侣、孩子等等的其他人,也不是我们“脱离苦海”的答案。

许多女士不幸嫁给了一个酒鬼或一个赌鬼,她们整日为此焦虑,无比渴望丈夫改变。

然而,一旦她们的丈夫经过心理治疗,酗酒或赌博的程度大大降低后,这些女士居然开始焦虑,

她们会做一些微妙的事情,阻止丈夫变得彻底健康。

原来,这些女士的自我价值感的来源,就是建立在不断指责、并帮助有问题的丈夫上。

一旦丈夫真的没问题了,她们的指责和帮助都失去了意义,她们会因此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答案很简单。

她们最需要做的,是把焦点从丈夫的身上移开,而反省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

这经常是“有问题的爸爸”和“渴望改变他的小女孩”。

假若这个内在模式不改变,那么,这些女士的命运就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即使离婚,她们迷恋的下一任极有可能还是酒鬼或赌鬼。

她们看似希望丈夫变成一个健康的好人,但其实,她们只是在执着于自己的“改造梦想”而已。

“丈夫绝不能变好。丈夫应该永远都有比较重的问题。”这才是深埋于她们潜意识中的渴望。

只有这样,她才能将自己“内在关系模式”完美地复制到她与丈夫的“外在关系”中来。

---------------------

最后,你的外在条件,也和你是否能“脱离苦海”没关系。

在对我的提问里,还有这种“隐蔽式”的改造梦想:

“我老公有很多问题,我应该怎么和他相处呢?”

此问题看似是问“我该怎么做”。而实际上,还是换汤不换药的“改造欲望”:我按专家的建议这么做,就能改变老公对我的态度了。

这是一个经典的妄想。

只要我努力做些什么,比如,更优秀,更符合对方的期望,或者,学习了更好更正确的沟通方式,那么,对方就能改变对我的态度,就能好好爱我了。

其实,这还是内在的关系模式出了问题。

有诸如“只要我变优秀了,他就不会抛弃我了”之类的句式的妄想,都是因为,内在有一个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的小孩。

与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挑剔自己”、“试图改变自己”的内耗上,不如伸出手,去抱抱你内心这个可怜的不断自我攻击的孩子。

-----------------

改造梦想,是人生最大的虚妄。

除非一个人本身愿意做出改变,否则,他绝不可能因为别人的推动而变。

无论你将它的外壳包装得多么高大上:我是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为了你将来的幸福......

要知道,改变别人的愿望一出,必然会收获反抗。

因为,每个人都讨厌别人意志的强加。

你越渴望一个人发生改变,那个人就越抵触你的意志,并忍不住走向相反方向。

我的各种文章,常常受到大量的读者反馈。他们说,你写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但请告诉我改变的方法。

放下改造梦想,就是无比重要的方法。

请记住:重要的不是去做什么,而是“放下”。

成年后,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到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认为这个外在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就得救了。

要想得救,改变必须发自于你的内心。

你有多执着于改造自己和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