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孩子要有担当,

首先就别说“不是我”

校长室外的走廊尽头,摆着一张沙发,给访客或是师生准备的。学校明文规定,沙发用于坐着休息,孩子们不能在上面踩跳。一来沙发有专门的用途,二来摆放位置和沙发质地都不适合孩子跳,容易跌下来摔着或崴脚。

我朋友的女儿Gina六岁那年,违规了。老师发现时,Gina和同班的一个男同学把那张沙发当作弹簧床,开心地疯跳取乐。于是,两人被请去校长室。

在讲述事情原委时,Gina委屈地申辩道:“不是我!我知道这是不允许的!我说了不让他跳,可他不听非要跳,边跳边不停地拉我上去一起跳,我拗不过才跳的。”

校长重申了规矩并告诫一番,就让俩孩子离开了。

Gina的丹麦奶奶是学校的副校长,一辈子从事儿童教育,路过校长室时听到了孙女的辩解也了解了来龙去脉。

回到家,Gina奶奶和Gina妈说起这事,Gina妈最初没把这当成个事儿,认为孩子违了点规,已被教导了,下不为例就好。可Gina奶奶却认为事情后面隐藏着一个不得不说的大问题,和违规无关,而是Gina事后推卸责任的态度。

说“不是我”,不是小事

和Gina妈商量并取得共识后,Gina奶奶在晚饭后就此事和Gina交谈起来。Gina说起进校长室时,难掩对另一男孩的责怪,认为被带累受训。

Gina奶奶说:“违规受训不是我想谈的重点,因为你对此已有认识。我不同意你被连累的说法。你们俩在一起玩,你是他的伙伴,也明白规矩。虽然你最初尝试阻止,但后来你明知违规,仍然在他央求后,决定加入他。如果你真要阻止他,我想他不会跳;或者你若没侥幸心理,遵守规矩,至少你自己不会跳。明明你做了‘当同党’的选择参与其中,事发你就推卸责任,把错全怪在别人身上。知道吗,同伴一起做的事,有相互的分享,也有共担的责任。一出事就明哲保身,如此对待自己的朋友,你觉得对同学公平吗,对事情有帮助吗?”

Gina被说中心事般,从刚才的掩饰转变为一种真实的不忍心:“我也觉得不该这样对待朋友,但我怕你们觉得我不是乖孩子了,所以…”

Gina奶奶说:“其实,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而心安理得,绝对比当别人眼中的乖孩子更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爱你,你要相信这一点。除家人之外,你也要学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为此,你必须懂得平等、承担、坚持和勇敢,而我相信你有这些品质。”

Gina似乎多了些信心,说:“是的,我明天要先去给同伴一个拥抱,表示我与他同在;再去告诉校长我也该承担的错误。”

Gina奶奶搂着她,继续说:“对,就是这样才叫担当。你知道吗,奶奶最不喜欢的一个行为就是,孩子们或是任何人遇事被问到‘谁干的’,就说‘不是我’来推诿。其实,犯了错或是承担错误并不可怕。面对问题,并不是去寻找‘替罪羊’,而是大家能抱着开放的态度,分析事情原委,了解为何有些事情不能做,或是为何出现了不妥,从而清楚认识一切,并共同找到以后避免和防范的办法。成功时得到的认可,和失败时总结的教训一样重要!”

捍卫权利,我当先

此外,奶奶更指引Gina懂得,责任心,除了要用心培养也要适时捍卫。

Gina被从小教育要对公共事务有责任心,除了要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交行为,也要在遇到不正确的言行时,有站出来捍卫权利和公共规则的勇气。

Gina从来就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自己做。Gina 7岁那年,和全家在麦当劳聚餐,她想再多买些食物和饮料,于是独自去排队等着点餐。

一对年轻的情侣搂抱着进入麦当劳,没注意到身型瘦小的Gina,就自顾自地插位在她前面,旁若无人地亲吻着。

Gina年纪小,知道被插位了,但不知如何应对,转头有些委屈和无助地看着家人。Gina妈虽然看到了全过程,但也没反应过来该怎么办。而Gina奶奶立马起身过去,拉住Gina的手以示支持,礼貌但坚定地对小情侣说:“你们也许没看到这个孩子在排队吧?请你们也主动排队,站到她后面去!”

小情侣这才发现Gina,边道歉边退后。

Gina奶奶拍拍Gina,给孩子打气:“只要你是在坚持大家都该遵守的公共规则,遇到违反的,你就像这样提醒他们该怎么做。社会责任要大家承担,公共规则得一起维护,只有这样维护整个公共环境的秩序,才能捍卫我们每个人的权利。”

Gina妈常跟我说,非常感谢奶奶循循善诱地在日常点滴中教导孩子什么是担当责任,什么是捍卫权利。

在西方社会捍卫权责时,得在事发的第一时刻,作出即时反应和处理。为此,需训练出一种在矛盾时敢于面对和思辨的态度。没有直面当下,常会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

在学校生活、团队合作中,理性地分配任务,追问权责,共同承担后果,是必须要具备的成熟应对力。否则,自己定位不清,自识不明,消极怠工,遇事推诿,无法融入与人沟通协作的社会,令人生厌不说,关键是自己不快乐。

培养责任心和承担力,是教会孩子与自己及外界平衡地相处。

只是看着高冷

内向的孩子自有一番天地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

小的时候,见到长辈,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小孩一样撒着娇地叫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我这从小就染上的高冷病,让我的爸妈感觉很没面子,久而久之就习惯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于是我愈来愈孤僻。

后来上学,个性孤僻又颇有些另类的我,时常会与老师为敌。和所有的好学生不同,我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坏学生,我上课睡觉,上学迟到,做作业如果碰上选择题就蒙着脑子瞎写;要是碰到要长篇大论的题目,就直接把题目抄一遍,总之把作业本和卷子填满就行。

但我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我从来不聚众打架、不喝酒不抽烟、不翻墙去网吧、不早恋泡妹纸,不和陌生人说话,上课回答从来只说“不知道”,一天说话不超过10句。是的,我就是一个又孤僻、又叛逆的人。于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为黑白两道都所不容:我被老师呵斥、被同学欺负,被长辈大骂,被女生们嫌弃,我就在这样的毫无存在感的状态下过完了义务教育的九年。

你应该会问我,既然我什么都不干,那我在干嘛?其实我也记不清,我回想了一下,小学的时候我貌似沉迷于一种自我陶醉的游戏中:我常常会在一张A4上画出一张战争地图,然后再用几张厚卡纸剪出一叠各类英雄的小卡片,为它们一一命名,标上攻击力和生命值,像极了这几年流行的各种桌游,我就是这样自己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中学的时候,我开始迷恋于阅读和写作。记得当同学们捧着《青年文摘》和《意林》的时候,我却彻夜阅读钱钟书和王朔的、王小波的书。阅读他们的文字,让我十分兴奋,似乎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同样叛逆的人帮我说出了我的所有想法,为我的这另类孤僻的生活状态做了一个肯定。

但是,每次读完之后,我却更加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因为我竟然无人可以分享。毕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里,在一群普普通通的十三四岁孩子之中,阅读超过这个年龄阶段的书,所能接受到的只是各种奇怪、无法理解的目光。

何必强迫孩子融入集体

也许和大多数的孤独又叛逆的孩子一样,我终于遇到了一个又孤独又叛逆的偶像,他就是韩寒。于是在我初三的时候,我开始学习韩寒。我在上课的时候开始写小说,在下课的时候写小说,在任何的时候写小说,我的英文作业本、几何本、作文本上都写满了我歪歪曲曲的字。

当然,韩寒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的,终于有一天,某个老师发现了我的小说,于是没收之,还让我在全班面前读自己写的东西,我一边读,她一边破口大骂,就差往我脖子上套一块“打倒反动分子”的牌子了。

总之,从那时开始,我就被强行摁住,活生生斩断了许多独特的念头。我开始被要求成为一个爱集体、爱学习的好学生。上课、考试、作业、各种活动、入团、入党、学生会、社团,等等等等,这些繁琐无聊的事情枪林弹雨般向我袭来,我躲闪不及,索性直接咽了气。

高中的三年,在爸妈和老师的严格监控下,我生活的最重要的意义——阅读和写作,也被消灭殆尽。于是,我便更加压抑,整整高中三年,最后几乎要发展成为医学意义上的抑郁症。

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接近梦想

读到这里,也许会迫不及待地问:那么你现在怎么样了呢?你现在应该不压抑、很外向了吧?你是怎么改变自己的?

我只能说,不好意思,我现在依旧孤独、孤僻、内向,我也从来没有试图去改变自己。但是,当离开中学,进入大学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确实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己,让我明白了:内向、另类、孤僻、叛逆者所拥有的巨大优势。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广告。这是一个需要创造力的职业。一直对应试教育充满仇恨的我,继承了中学时候的优良传统,在各类专业考试中稳列倒数前十。而且我也依旧孤僻、内向。在浮躁的大学生活中:我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我也拒绝过多的聚餐、聚会。真的,和太多的人待在一起,我会觉得浑身不舒服。

但感谢我们的大学的自由与包容,另类而孤僻的我却莫名奇妙地成为了学校里的知名人物。

我用别人出去social,出去聊天、喝酒、侃大山的时间,躲在寝室里折腾技术,阅读各种图书,我还拍摄广告片、设计广告海报,我还玩摄影、写小说,和几个同样孤僻但有趣的朋友一块并且参加了许多的创意展览和比赛。我们的作品被众多资深的大牛惊叹,我们获得了诸多的全国甚至世界级别的奖项,名利双收。

于是,我们在学校里开始被人重视,开始时不时被学校和各种论坛邀请参加各种演说和沙龙。而我们也因此认识了更多的和我们一样喜好、一样性格的人——我们有着同样的爱好、相同的价值观,我们都内向、都孤僻,但我们成为了朋友,无话不谈,我们的交往我们的友谊,无需繁杂的社交礼仪来维持,因为我们从互相的眼神之中,看到了自己。

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意识到我身上所蕴含的能量。我拥有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外向主义者”所不具备的能力:

我可以向内消化负面情绪,而不需要借助外人;我可以更容易让自己的思绪安静、集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天马行空;我不惧怕孤独,我甚至享受孤独,在孤独中我能看到外向的人所根本看不到的事物的样子,就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看见的四季轮回,梵高在夜空下看见扭曲旋转的星空,就如同尼采在世俗教诲中看见的上帝的另一面。

我不再强迫自己改变性格,不会让自己用“难受、不舒服”为代价参加各种无趣的聚会。我并不批判这些外向的行为,我也很尊重每一个外向的人,我只是希望我更能尊重自己的内心,自己最本质的性格;我也希望每一个外向的人都能尊重我的选择。

当我完全明白这些之后,我便开始充满梦想地生活。我的梦想来自于我最初的爱好,而不是世俗的牵引,抑或是他人的影响。我开始每天写作、做一些好玩的东西,玩玩摄影、玩玩艺术,我不为取悦于谁,我只为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内心中一个梦想。内向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接近自己的梦想。

其实世界是由内向者构建

其实,今天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有不少朋友问我:我觉得我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我都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觉得我也患有这个所谓的“社交恐惧症”。而且现在的我依然患着社交恐惧症。但我却依然能够每天乐观地生活,因为我彻底想明白了:我不为别人而活。既然如此,我为何要参加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社交?为什么要为了融入不了大多数人的圈子而感到痛苦?

朋友,如果你要真正治愈“社交恐惧症”,你所要做的不是很多成功学家所说的“走出自我、改变性格”。你要做的是让自己更牛,让自己能够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有趣的人,让自己拥有去拒绝那些你觉得无聊的人的勇气。不要让这种痛苦、纠结又无聊繁琐的社交占据你的时间和思维,去做你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当你做好这些事情之后,你将会发现,你不仅拥有名与利,你更拥有了真正与你坦诚的好朋友。

就在刚刚,公司部门的领导,打电话给我让我今晚去和他们一块吃火锅,唱KTV,还说大家都已经去了,就差你了。但我想到今晚我还没有写好文章,该读的书还没有读完,自己的身体锻炼计划也没有完成,我就果断拒绝了领导。

我看到朋友圈中,同事们晒合影、晒美食,我完全没有任何的沮丧与难受与被孤立的感觉。我每天生活的意义来自于内在思考,我的快乐来自于我内心的世界。我的存在,从来不为了取悦某个人,不为了取悦领导、取悦同事、取悦朋友、取悦体制,我只为了自己而生活。因此,我必须要做好我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内向者的优势。

其实,这个世界是由内向者所构建的。乔布斯、比尔盖茨、JK罗琳、金庸、韩寒、罗永浩、冯唐、王小波、刘春等等,都是典型的内向主义者。之前看罗永浩的演讲,记得他讲过一段话:

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以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我现在站在这里演讲,其实恰恰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个强项,我擅长于演说,并且喜欢它,我也没想过这个技能能赚什么钱,得到什么名利,我只是喜欢,就认真去练习。

记得没去新东方当老师之前,有很多人说我:老罗,你平时一天都不说几句话,你还能上讲台当老师?你别逗了吧!但我不管,我内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会被别人所左右,谁说内向的人不能当老师?

以上,献给我自己,和那些因为性格内向而感到痛苦、压抑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