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蔻蔻

号∣ WeikoMagazine

作者简介: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医药研发经理。定居荷兰,与荷兰老公和猫咪Marley相伴,有文科心的理科人,爱好写作, 创办原创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zine),分享留学定居海外的中西教育和思维差异,讲述跨国情感及家庭文化的碰撞,描绘欧洲皇室风云,评论欧美医药企业形态。

中国人之间,被亲友借钱是常事,那种酸苦难言的感觉,大家都心知肚明。

这几天我不知是怎么“中头彩”了,三个中国“朋友”同时向我借钱,金额分别是12万人民币,8千欧元和5千欧元。要真都借,我年终奖都还没拿到手,小三十万人民币算是没影了。不借呢 ,以实情相告肯定不行,“不好意思,刚好有其他朋友借钱,我也难周转。”人家听了心里一定想,不借就不借嘛,理由也不编个新颖点的。

他们的借钱理由,倒是“充分”。

甲开了火锅店,让我用12万资助,他说:“在成都火锅店怎么可能开垮?要是算借钱,我立个字据,2015年底还你13万。对了,你在国外肯定觉得13不吉利,那就还你12万8。其实最好是你12万入股,算是股东,年终分成哪止才8千。降息了,钱存着没意思,投资是正道。”

乙要彻底回国了,想借5千欧给自己及在国内的家人置办些东西。

丙借8千欧是在荷兰居留需要的押金。

他们仨的借钱开场白是相同的:“蔻蔻,你能不能帮我个小忙,借我点小钱?”

套用个星爷的句式:“你要是非要叫我跑龙套的,能不能把前面那个‘死’去掉。”

我想说:“你要是非要找我帮忙,能不能把前面那个‘小’去掉!”

“你要是非要找我借钱,能不能也把前面那个‘小’去掉!”。

帮的是大忙还是小忙,你让我自己定!

如果十二万人民币算小钱,那你去街上捡啊!

烦闷之下,我一个都没借!

甲不甘心,各种软硬兼施。

激将法:“12万 才1万多欧,你拿不出来?太穷了点吧。你怎么跟老外学着不存钱呢?”

恐吓法:“那你老公的钱呢?你到了这个岁数还不管你老公的钱,那就不知道让给谁去管喽!”

乙、丙跟我不熟,无非是在华人聚餐活动里一起吃过两三顿饭而已。被拒绝了,也就知趣的静默于微信。

可没过一会儿,乙找了个跟我关系稍近点的人当说客:“5千欧是人家尽孝心用的,又不是大钱,你就帮吧。”

我心想不是大钱你怎么不借,回他一句:“我连他中文名字叫啥都不知道,他回国我找谁还钱去。”

说客:“他不还,你就当5千欧看清一个人,损失个朋友,可理在你这边啊。”

“那我不借5千欧,也是损失个朋友,可不损失钱,我干嘛多事呢?”

说客愣了愣:“你这样中国人圈子传开了多不好,说你见死不救,弄得人家母离妻散的。”

至于说成这样吗?不就是借钱回国吗,和死啊离啊有关吗?

上个月我国内的一个哥们儿借钱,要得急,这是过命之交的关系,我肯定义不容辞。

我国内的钱都是蔻妈在打理,于是和蔻妈商量。蔻妈跟他很熟也很喜欢他,觉得一定要帮,就麻利的转账去了。钱到账后,哥们儿来谢,说年底还钱。

我就转告蔻妈并嘱咐:“到时候他还了钱,您告诉我一声。没还的话,您也告诉我,我去问问。”

谁知蔻妈这么回我:“如果没还你别去问,永远也别提!咱们都当忘了这事儿,别让人尴尬。这么多年的朋友了,人家难得开口,咱家又不是拿不出这些钱。如果他还了,就说明他人品真不错,咱要感恩。”

当然我相信这哥们儿是肯定要还钱的,可是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是我妈的话和我自己的经历,让我觉得借钱在咱们中国人之间真是个怪相:

一是,大家都觉得只要拒绝借钱,亲友的关系八九不离十算是玩完了。

二是,大家好像有个共识,几万块钱“借”出去了,收回的几率不大。

那么借钱和要钱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碍着面子,不说破,心里实在不爽就骂一句:“算了,就当我肉包子打狗,看清一个人!”

荷兰人之间相互借钱吗?

还真不多!

这跟社会环境,家庭关系构成,寻求资助的渠道多寡有很大关系。

首先,荷兰有很多小额借贷的金融机构和公共体系,有需要不用在亲友间解决。

二来,要创业荷兰有很多贷款政策,公司模式,合作体系,政府优惠,更不需要在家族内部产生经济瓜葛和压力。

三来,荷兰没有亲友间需要承担彼此经济困境的概念。况且中国人借钱的理由很多是荷兰人无法接受的。比如借钱投资的,他说他要借钱炒股做基金,分红后还你本金和利息。结果亏了,他还不出来,你拿他也没办法。荷兰人会认为你没钱就先过日子不投资不行吗,干嘛那么“贪心”呢?

当然,我也见过荷兰亲友之间相互帮助还债,彼此支持的,只是相对咱们中国,少太多太多了。有些经济帮助是无偿的,有些是有偿的,各有不同。

我有两个邻居,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先生,他俩关系很好。不知什么原因,A找B要借1500欧元,说是四个月内还清。B和我关系很好就把整个借钱经过讲给我听。

B: “借钱可以,但A有酗酒的毛病,我怕他到时还钱有问题。他以前就出过这种情况。我跟他说,我们到公证处立字据,把他的一些东西清理做个抵押。可公证手续费得他承担,他同意了!公证公司上周去他家清点了东西,我们昨天去签字把一切都弄妥了。”

“公证费多少?”

B: “450欧!我转给他1500,他2周内转给公证处450。”

借1500,公证就花了450,那不是没借够吗?

我问:“那他这450欧的差价怎么办?”

B:“有一部分我以另一种方式帮他。他退休前是个木匠,对家具上漆特别在行。我家的门和桌子刚好需要重漆,我就不花275欧请人来漆了,让他漆。剩下的,就得他自己想办法了。”

几天后,我在车库,看到A的车少了个后轮,千斤顶在那儿顶着。我跑去问A出了什么事儿,他说他卖了个轮子抵债。不过他很开心,说总算1500凑齐了。

我回家跟老公说这事:“B上次捐慈善那么大方,一下子就5000欧。这1500借朋友还费那么大周章。太搞笑了!”

老公说:“慈善是慈善,借钱是借钱,一码归一码。他自己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A三个月内还清了钱,装回了轮胎。这两个老头依然是哥俩好!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