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作者:张港

要说最容易写错的字,还真不是那些冷僻字,也不是那些看起来模样差不多的形近字,而是我们最常用的“冒”字,就是“感冒”“冒尖”“假冒”的“冒”。笔者在一个班60名学生中做了测验,错误率是百分之百。此字不但学生错,教师也错;不但教师错,书法作品也错。若是评天下第一错字,“冒”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许多人都以为这个“冒”字上面是个“曰”,下面是个“目”。错就错在这里,“冒”字的上面部分并不是“曰”,而是“冃”。

其实“”就读,它与“曰”的区别是下面两横不与竖相连。《说文解字》:“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二其饰也。”“头衣”就是帽子,可见,“冃”本来就是帽子,是个象形字,就是画了一顶帽子,两横就是帽子上的装饰物。

由“冃”组成的“冒”,上面是一顶帽子,下面是一只眼睛,是个会意字,意思是覆盖,其实也就是帽子。《汉书·隽不疑传》有“著黄冒”,这里的“冒”就是现在的“帽”,“著黄冒”就是戴黄色的帽子。因为“冒”字有许多义项,负担太重了,后来人们又给“冒”加上“巾”,造出个形声字“帽”。“冒”“帽”分工,头上的帽子这一义项交给“帽”专管,减轻了“冒”的负担。至此,我们便可以看出“帽”字的演变历程是:冃──冒──帽。

“冒”字出错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常用,不常用的字,人们还查查字典,问问别人,像“冒”这样的天天见面的老哥们儿,也就没有人再注意它了,于是错在不知不觉中;二是没有与之易混的形近字,就是说错了一点儿也不至于与别的字混淆,错是错了,但并不影响交际。事实上,虽然许多人都写错了“冒”字,但是,又都知道它是“冒”字。

   “冒”字之错,好像影响不大,但对文字规范来说,又不能允许,所以还是不应该写错。

作者:金婕

北京是我的故乡。

北京是我的家乡。

粗看,这两句话是一个意思;细辨,似乎存在着差别。但是要说出个究竟来却不那么容易。有的词典解释:“故乡”就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这样的解释还是让人看不明白。既然“故乡”可以解释为“家乡”,那为什么上面两句话听起来总让人觉得不是一个味儿呢?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的语感?

这个疑惑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一次,随手翻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没想到上面竟然有详细的解释和辨析:“故乡”是指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家乡”是自家世代居住的地方。但是“家乡”与“故乡”绝对不是一回事。“故乡”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已经不住在那里了;“家乡”则指现在可能仍住在那里。词典紧紧抓住了“故”字的基本意义,“故”就是指从前、过去,所以“故乡”一定不是指现在住的地方。所以“北京是我的故乡”就暗含“我已经不住北京了”之意;而第二句话则意味着“现在我可能还住在北京”。

作者:姜登榜

 “造访”与“到访”是同义词,它们都有“访问”的意思。可是,其适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一不小心就容易用混,确有辨析一下的必要。

“造访”指“到别人那里去拜访”,是从访问者的角度说的,如对别人说:我准备下月登门造访。“到访”即“来访”,是从被访问者的角度说的,如:今天到访的客人很多。

可见,访问者是客,被访问者是主。对访问者来说,是“去”;对被访问者来说,称“来”。这“客”“去”“主”“来”,可是相对的双方啊,其关系不辨析清楚是不行的。

“分”字由八、刀二字组合而成,表示用刀剖物使之离析各半,本义“分开”。引申为“离散”(分离,分裂)、“离别”(分别,分手)、“散布”(分布)、“部分”(分支,分册)等义。“分别”还有“分门别类”义,由此引申为“辨别”(分辨)、“辩解”(分辩)、“隔离”(分隔)、“限度”(分寸)、“界限”(分界人)“职责或权力的限度”(分内,分外,安分)等义。

“份”是后造字,含义是“整体的一部”,如“份额”、“股份”。引申为“分摊的部分”,如“凑份子”。作量词用,表示搭配成组的东西,如“份饭”;表示个人与团体的归属关系,如“这个团体里有我的份儿”;表示报、刊、文件的单位,如“某报一份”、“本合同一式两份”;表示划分的单位,如“省份”、“年份”、“月份”。

“成分”和“成份”在表示个人早先的经历或职业时可以通用(首选“成分”),在表示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物质或因素时只能用“成分”。表示自身所处的地位或受人尊重的地位,本来应当用“身分”,现在“居民身份证”使用广泛,按照通用性的原则,改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