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一个百科全书式妈妈

我一个好朋友最近因为某些私人原因,决定尝试一段时间的homeschooling,就是孩子不去学校上学,而是在家自己教。

她能做这样的决定,我们身边这一票朋友一点都不意外。我们甚至一致认为,真的也就只能是她,才有这个能力做出这样的选择。

她是个神奇的女人。

每次与她见面前,我都有无尽的期待,因为她总是在探索,她对大千世界有着孩子般的好奇,她像个未知的宝盒,你根本不知道见面时,她会说出些什么新鲜玩意。

上次见面时,她把你想了解的HPV疫苗给你普及到一个底儿掉,上上次见面时,她致力于对比和研究各种车顶用的帐篷,再上上次见面,她刚自己动手,把孩子摔得粉碎的iPad换了个新屏幕……

对新奇世界感兴趣,有各种好点子,这都算不上多新鲜的事,然而这个女人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无论她想了解什么,想做什么,她都有办法自己搞定。

当然,也并不是从不借助别人的力量,但在我看来,她是那种给她一个小米粒,她就能找到办法撬动地球的人。

我曾好奇地问她,各种资讯和办法都是哪里来的?她说,国内有度娘,翻墙有谷歌,知乎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问不出来的。我又问她,有很多事都可以直接求助熟人,干嘛不?她说,最朴素的想法就是:不!做!伸!手!党!

“伸手党”VS“动手党”

她是这样分类区分“伸手党”和“动手党”的:

比如,你买了个好东西晒在朋友圈,“动手党”会根据图中的蛛丝马迹,类似商标,名称、花色,包装特征,以及你的文字描述,来找到搜索关键点,自行搜索,顺便可能还会更进一步把口碑测评和比价也做完,又分析了该品牌其它值得买买买的东西,然后决定是否购买。

而“伸手党”则不同。初级“伸手党”会问:这是什么?中级“伸手党”会问你要链接;高级“伸手党”会先问这是什么,你答复后,ta会进而要链接,你答复后,ta会再问你使用体验,卖家情况……仿佛这东西不是你买的,而是你在推广的,你卖的,你生产的,你发明的……

对于资源的索取更是如此。你贴了个儿子上棒球课的照片。ta会问你,这是橄榄球吗?噢棒球。在哪上课?多少钱?多大能去?上课人多吗?老师好吗?有外教吗?外教资质有保障吗?买装备贵吗?以后上大学国外认么?……

你只好默默地把贴了三遍的课程介绍和电话忘在脑后,开始给这个记不得因为什么原因加了朋友圈,生活中根本不认识的“好友”做答疑工作。

坚持让我读邮件的外教老师

听完这番话,我出了一身白毛汗,如此看来,我有时能做自己动手党,做中级“伸手党”比较多,至于高级的,似乎也不是没做过……

在我家孩子一直学芭蕾的教学机构,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比例大致相当。像我们一样,很多中国孩子都是从其他教学机构转过来的。我当初去,是一个朋友介绍的,她说的第一个理由就打动了我。

她告诉我,很神奇的,原来在一个国内的教学机构,一到年终演出,一大群老师外加很多很多帮忙的家长,伺候三五十个孩子,演出时依然鸡飞狗跳墙,乱作一团,仿佛人手总不够用,总有没准备周全的地方。可她们转来这里,总共两个外国老师负责演出,加一个中国助理负责外围杂事,个把帮忙的志愿者家长,几百个孩子的大型演出,井然有序。

去年,我们就赶上了孩子的第一次年终演出。演出几个月前,老师就会有规划地邮件提示家长,每个班的量体裁衣时间,每个班的演出节目内容,演出的大致时间区间,请家长确认到时是否能参加,并配合在指定的时间不要缺课。

临近演出时,每次彩排时间,每个节目的要求,演出细节,都会写得非常清晰详尽。我看着那长长的邮件,就有深深的无力感。并非因为它是英文,读是完全读得懂的,而是里面有涉及每个节目的不同信息,详尽到发式、演出服穿着方式、鞋子、袜子、候场时间等等,甚至细到哪种衣服搭配什么样的内裤,不同发型用什么样的卡子,孩子候场可以带些什么样的食物和玩具……都读过并摘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需要静下心来,花费一点时间。

更重要的是,我鼻子底下长了嘴啊,有什么不明白的,直接问老师就好了。于是某天下课,我站在教室门口,等到老师下课时,问老师说,我没找到男孩的服装要求,请她帮我讲一下。她很客气地说,邮件里专门详细写了男孩的服装要求,连袜子的颜色,材质和袜筒高低都写清楚了,虽然我们那个节目里只有两个男孩。

我还是有点懒得自己去找,就说,“你就直接告诉我一下内容,我就不必再查邮件了,好吗?”

老师脸上明显出现愠色,但她修养很好地拿出手机,迅速滑到邮件里的那个位置,截了两屏发给我,并淡淡地说,“请自己读吧。另外,我希望,今后我不再需要把同一件事做两次,因为第二次,是在浪费时间。”

父母凡事先靠自己

孩子才能自觉独立

我心里有点不爽,就跟一个关系不错的外国妈妈吐槽。我说,“这个老师真是傲慢,我就是问问嘛,说了这半天,比直接回答问题花的时间多多了,真不知道哪头划算呀。”

那位外国妈妈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我说,“我不觉得她有回答你问题的必要啊,邮件写得多清楚啊!我每次只要按照老师的说明,就根本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们自己如果对孩子的事都不愿花时间和心思,老师就更不愿意了。咱们一个人去问她,她还能负担,若是每个家长都问几句,那她哪儿还有时间干别的呀。”

“而且,每封邮件和说明信,都是她精心组织语言,安排规划时间后写的,你重复问里面的问题,不但不尊重别人的时间和劳动,我觉得对人格也是极大的不尊重呢。”

这番话说得我非常不好意思。曾经,我也对别人来我这里做“伸手党”嗤之以鼻,没想到自己竟也在不知不觉中做着这样的“伸手党”。

至此我就明白,为什么一场几百个孩子的大型演出,两个老师加一个助理就能完满实现。同时我也发现,从国内教学机构转去到这里的家长们,也都迅速转变为自立自强者,若非是文化差异或文字上实在不理解,查字典也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人再会主动去问重复性的问题。我们都学会了凡事先靠自己。

孩子不再说“妈妈来帮我搞定”

这件事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不做“伸手党”的能力,只是有时我们偷懒,也有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其实已经引起了别人的反感,不知不觉间做了不受欢迎的人。

我们都想培养优秀的孩子,但我想,优秀的孩子一定都会具备但不限于这样的品质:勤奋、好学、求知欲强、独立、勇于尝试。总想伸手就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的人,无论成人或是孩子,不夸张地说,都优秀不到哪里去。

回到最开头提到的好友,她制定的homeschooling计划让我咋舌,她研究了国学教材,书法字帖,奥数机构,科普书籍,英文教学体系,甚至她还报了个给孩子的在线小学数学课,但她并不让孩子自己上在线课,而是她自己去听,她说要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老师如何授课,再变通为自己的方式教给孩子……

她的孩子,之前在一所顶级国际学校,成绩名列前茅,非常优秀。当然,这优秀或许未必完全来源于这样的母亲,但我能看到的是,每次我家孩子跟这个孩子玩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家孩子都会在他的影响下,跟他一起尝试着自己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只会扯着嗓门大喊:

“妈妈,来帮我把这个搞定好吗?”

中国留学生毕习习被外籍男友马修斯打死的消息传遍了华人圈,死因是多次严重的钝性受伤。

毕习习对人高马大的空手道黑带马修斯是一见钟情,恋爱期间,为对方送礼物、买车、交房租,可惜一片痴心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拳打脚踢。

法医报告披露的细节让人的头皮一阵阵发麻:她的肋骨多处骨折,颚骨破裂,身体多处瘀青,还有不少正在愈合的伤口,是之前殴打留下的伤口。

有人说,不要在垃圾桶里找男友。

有人说,家暴只有0次和100次,第一次打你就应该走。

还有人说,真的不要再以貌取人了,英俊的人渣也一抓一大把。

是的,这些说法都对,可我还是感到痛心。

受虐倾向的背后,是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她渴望有一个孔武有力的人来爱自己、保护自己,哪怕换来的只是伤痕累累。

一个十五岁就只身一人来到欧洲求学的富二代,不缺吃穿,不缺华服,独独只缺爱。

这类女孩,无论多优秀,内心深处仍是深深的自卑,她恐惧他的暴戾,但更恐惧的是他的离开。她们看不到自己有多好,遇见爱情,永远只会低到尘埃里。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雨果的小女儿阿黛尔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和母亲的美貌,就连刻薄成性的巴尔扎克也不止一次赞美她的长相。

可惜,这个公主一样的女孩从小活在姐姐的阴影里,又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造成了异常敏感的性格。

31岁那年,她邂逅了军人皮尚。

原本只是对方眼中的一段露水情缘,却被她紧紧当做救命稻草抓在手里不放。

跟随大半生,颠沛流离,活在自己意淫的世界里,死缠烂打,直至发疯。

-------------

这两天左先生和右先生火了,有篇文章写得挺有意思:什么左先生右先生,我看你缺个爸爸。

和很多中国男人都想找个妈对应的,是更多的中国女人都想嫁个爸。妈宝男整天被批判,倒是嫁个爸成了中国女人婚嫁指南。说来说去,两者都是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

缺爱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冷漠,一种是严苛。

一种是爸爸妈妈永远在吃瓜,另一种恰恰相反,是一心要让子女成材的虎妈狼爸。我们已经学会了批判前者,可是很可惜,至今我们都在歌颂后者。

诗词大会除了捧红了武亦姝,也让央视一姐董卿成了国民女神,就连她的成长故事都成为了教育的成功案例,我真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有篇文章题目是这样写的《虎爸之下董卿的童年:一识字就背诗词、不许照镜子、初中开始打工,一度怀疑是否亲生》。

文章通篇基本算是在歌颂父爱,是的,要感谢这样严酷的父亲,董卿才能博览群书,这大概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吧。

与之类似的还有丁俊晖的爸爸、朗朗的爸爸,全都是成功教育的典范。

以至于每每我谈到家庭温暖对孩子有多重要时,总有人会举出这样的例子反驳:别总拿原生家庭说事,你看,打成这样,孩子也没变态啊,倒是如果不打,怎么可能像现在这么优秀呢!

可是我注意到的却是这样的描写:一个女孩,在最爱美的年纪却连镜子都不允许照,最痛苦就是吃饭,一上桌就要被父亲数落。一提到父亲给自己留下的童年阴影,这个优雅淡定的女主持就潸然泪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却因为主人公最后的成名,就带上了一层光环。

你看到的是一个走出来的董卿被无限放大,你看不到的,是千万个一生就此被毁掉的董卿。

-------------------

神童魏永康曾经轰动一时。

两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四岁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八岁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十三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十七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他的虎妈、一心想要儿子成才的曾雪梅。

她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在了儿子的教育上,曾经是国内备受瞩目的成功案例。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精神世界的长期被忽视让魏永康无法融入人群,也无法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活在痛苦和压抑中,没多久就被劝退了。

如今,魏永康已经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媒体曾做过一次追访,尽管曾雪梅依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法把孙子培养成才,然而魏永康夫妇却坚定地表示:只希望孩子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个细节:魏永康每次回家,都知道给家人带些礼物,没事的时候就爱拉着儿子女儿的手,然后一直微笑。

他被媒体捧上过神坛,又被粗暴地拉了下来,如今他比谁都珍视做一个普通人的机会,他比谁都享受父亲的角色。

可惜太多的虎妈狼爸们仍然重复着曾雪梅走过的路,希望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董卿、丁俊晖。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成功和幸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亦或是他们一早就明白,却只要自己的孩子成功。

------------

成功崇拜的背后是对丛林法则的信奉,是最残酷的生存逻辑 —— 生而为人,必须优秀。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认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从小被棍棒打大的、经历过层层挫折的孩子才能更优秀,更坚强独立。

我曾经分享过一篇呼吁不要逗孩子、呵护孩子稚嫩的自尊心的文章,不止一个人跑出来留言说:孩子如果“逗逗”都不行,那怎么成长,否则只会培养出玻璃心。

这个观念,不知道误导了多少家长。

他们就像传说中的老鹰,对挫折教育深信不疑,狠着心把孩子推到悬崖边,以为这样,他们才会一飞冲天。

董卿初中就打工,毕习习15岁远赴异国他乡。看上去,她们比谁都独立。

总有人说:英雄多磨难,文章憎命达。有时,越是命途多舛的人,越能成就大事。于是“多受打击”就和“内心坚强”划上了等号。

你看到的,是一个人的优秀成功,淡定从容。你看不到的,是午夜梦回他一个人流过的眼泪。

这样的坚强,统统都是假象。

我曾经就特别“坚强”。

我家人奉行的就是和董卿父亲类似的狼性教育。

我知道没有人会帮我,所以得咬牙自己熬过去。有问题,我不敢也不愿求助,永远习惯了自己站起来。

我厌恶一切卖惨,也讨厌动辄就拿自己的经历说事,按我父亲的说法,我有时理性到残酷。

我不是坚强,我只是被迫坚强。但是我悲观厌世,一点小事,就会让我直接想到死亡。

我从九岁就开始期待自己的死亡,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一觉睡下之后再也醒不来,18岁之前,我觉得自己就是另一个太宰治。

可是没人知道这件事。

他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坚强乐观开朗的女孩,我在人前比谁都爱笑。

认识老笨后,我能像个孩子一样在他面前放肆地哭,放肆展示自己的脆弱,才是我真正眷恋人生的开始。

我写下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为了声讨我的父亲母亲,他们直至今日仍然认为:逼孩子去成功,就是对他最好的爱。

如果只从结果论的角度,我一路走得其实还不错。中间有弯路,但最后竟然都能圆回来。所以,我自己也曾对父辈这套残酷的狼性教育深以为然,孩子就是要这样带,才能出成绩,才能经历风雨。

直到我怀了孕,感受到这个小小的生命在我的肚子里翻滚踢腾,我问自己,我对这个孩子有什么期待。那一刻我竟然开始恐惧,我没有想过他可以成为谁,但是我最怕他成为下一个我。

后来,我读了那本对我影响甚深的《无条件养育》。整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我养育你,是因为而且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我爱你,我要你幸福,而不是“成为我心中的样子”。

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自己去完成,你只对自己负责,用你喜欢的方式去过好一生。

这才是真正的爱。宽阔爱你,偏颇爱你。

敏感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人就是因为足够敏感。才能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

然而,幸福家庭出来的宝宝总是有些钝感的。他们不会从你随便一句话中解读出千百种深意,他们始终相信这个世界的善意。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勇敢坚强?答案是:那些被爱围绕的孩子。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迫害的经历,又怎会有“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心态?

爱,不等于拒绝让孩子面对失败,而是面对失败,给他们多一些爱心,鼓励和陪伴他们站起来。

别让他们终生只看到一个冷冰冰的背影,孤独得面对这个世界。

反而是那些在冷漠或严苛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常常草木皆兵,终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寻求爱与认可。

翻看那些自杀的少年案例,没有一个不是活在高压、严酷的成长环境下。

他们是没有成功的董卿,不优秀,不配活,承载不了父母的期待,最后就走上了极端。

----------------

我常常想回到童年,抱抱那个没人拥抱的自己。

我为毕习习的故事惋惜,可至少,她还能为我们敲响一记警钟。

更让我难过的,是今时今日的大众传媒还在热衷于宣传“董卿、郎朗们”的成功之路,向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输送着残酷的成功学。

缺爱不一定都导致悲剧,出了那么多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才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不一定要在棍棒底下才能练成,一家人茶余饭后吟吟诗对对赋,其乐融融,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学之美。

如果只有残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那么我真的很想很想自私地说一句:

孩子,改变世界就让别人去吧,我只要你一生幸福。

斑马:青年作家、咨询师,壹心理最佳专栏作家,公众号【油炸绿番茄】(ID:tomato2050)创始人,微博@斑马的后花园。新书【从今天起,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各大渠道同步热卖中。

曾几何时,我是那么讨厌听见成熟一词。

因为我每次听见别人说:“你要成熟一点。”我就立即明白,又到了需要自我牺牲的时候了。

渐渐地我发现,别人嘴里要求我的“成熟”,并不是真成熟。他们所谓的“成熟”是绑架在他们对我的要求上的。

但自从成为一个网文写手,我开始喜欢起成熟一词。我在长辈们认为最不成熟的地方 —— 网络,发现了真正的成熟。

在网络上,即有叛逆的个性张扬,也有理性的客观思辨。看似互喷的网络,所有人都在进行一项重要活动,那就是不停更新自己,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所谓真正的成熟,是一个不断觉得过去的自己是傻逼的过程,那些开口就“想当年”,喜欢为自己过去辩解的人,都是生活越过越糟的人。

一本书上写着:真正的成熟是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的通透,是饱经沧桑之后的洗练;而不是经受挫折之后的苟且。

很多貌似成熟的人,就像没有成熟就落到地上的果子,看似成熟了,实际上是被虫子咬了,烂了。

我恍然大悟,我总结了几个真正成熟的标准。

1. 当你终于沉默

清晨上班,年级主任又开始传达校长的精神,学校要三年初中第一,高中第三。全场的老师像打了鸡血一样恭维主任,拍着胸脯说跟着领导走前途无量。

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我意思到疯狂的加班又要来了,不过工资却不会加。我沉默了,年级主任白了我一眼,散会的时候对我说:“小渔老师,要支持学校工作!”,我对主任笑笑,没有说话。

接着一个星期的加班,不断有老师去教育局上访,要求学校改善待遇。办公室里问候年级主任全家的脏话喷涌而出。

还有几个老师约我一起辞职,不要在这个破中学干下去了,我笑了笑拒绝了他们,埋头写我的材料,准备我第二天的课。

一年后,我成了大学老师,每周只有十几节课,是原来工作量的一半。不用再熬夜写材料,守自习或者帮领导按电梯门。

我打开朋友圈,看到当年邀约我辞职的小伙伴还在苦苦煎熬着,有的在朋友圈怨气冲天,诅咒学校早早倒闭。有人在呻吟自己多么辛苦,朋友圈配上半夜赶材料的照片,祈祷领导能够看到。

我不是个内向的人,我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我不想恶心自己去迎合别人。

真正的强大是沉默的,假如你还想对这个世界了解的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在这个希望和失望已经浑然一体的时代里,沉默是对生活最好的轻蔑。

2.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某天,一家培训机构邀请我和杨师兄一起去讲课。课酬很丰富,机构负责人甚至开车来接我们。

负责人很客气,开车送我们去上课的途中,他接了个电话。电话内容似乎是有一个快递到了,负责人说他在外面,让快递员明天送来,而快递员似乎不方便。

“我正在接送老师去上课,有什么事回头说!”负责人粗暴挂上电话。

我对负责人对我们的重视感到荣幸,但我也劝他还是回去先拿东西,我们自己过去就行。

然而,杨师兄当场要求下车,并取消课程。

我和负责人惊呆了。

我无论怎么劝说他都不听,他也不解释理由。杨师兄劝我一起走,但我舍不下那点高昂的课程。

事实证明,杨师兄是对的。

我尽心尽力讲完五天课后,负责人没有支付我报酬,之后电话也打不通。最不要脸的是,他也没有跑路,他的机构依旧红红火火的招生,我多次讨要课酬无果,负责人还用黑社会威胁我。

吃了这次大亏,我佩服起杨师兄的先见之明。

我问杨师兄,为什么他能提前洞察这个负责人是一个骗子。

“渔师弟,你被一点蝇头小利就迷失了眼睛,亏你还是学心理学的。”杨师兄狠狠地责备了我,“一个对服务员态度恶劣的人,必然是一个自私的人。我并没有意识到他是一个骗子,但我可以肯定,与这样无情的人来往有弊无利。”

我突然明白了:即便再赤裸的利益交换背后,其实都有人情在。

幼稚的人往往会把这种利益关系看成是嫖娼式“一手交钱,一手脱裤”的赤裸交易。由于阅历的欠缺,他们在表达自己利益诉求时,往往过于开门见山、而缺乏必要的情感判断,最终遭遇骗子。

从此,我对快递小哥永远报以微笑,对服务员永远说着谢谢。

也许是我的错觉,但是感觉来找我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所大学经常找我讲课,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们校长很喜欢我,因为我每次来讲课都是自己打车来的。

3. 不要去别人嘴里要一个答案

很多女生在发现男友出轨后,喜欢去找小三和男友讨说法,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当你气势汹汹的指责男友,而小三楚楚可怜的躲在男友身后时,你就把一个摇摆不定的男人彻底推向了对面。

其实这个问题答案不在男友嘴里。

即便他保证一万次“他爱的是你”,也无济于事。

答案其实在你心中。

如果你愿意宽容他一次,你可以选择给他次机会把他拉回正轨。假如你无法接受,你可以当场一刀两断。

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正确选项,只有“取舍”二字罢了。

取舍是一种大智慧,这件事只能我们亲力而为,从别人嘴里要答案,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对你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只藏在你内心深处。

4. 成熟的人是更加接纳自己的人

成熟的人,永远内外是一致的。

不要责怪你的柔软和脆弱,正如越光亮、影子也就越暗,强大和脆弱是永远相随的。

一个人不用活得像一支队伍。

一个成熟的人,只要活得像一个人就行了,有汗水也有眼泪。或者说,如果你不能接受你的软弱,自然也找不回你的强大。

更不要羡慕某些人的成功,我“做不到”没有什么可耻。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你能做到的事,你需要找到它,而不是把别人的成就弄成你一生的负担。

假如你问我:喵大师,你自我感觉成熟吗?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很不成熟。当我写下成熟标准这个题目时,我就已经不成熟了,因为标准是会变的,成熟是没有最终标准的。

当我十年后再回头来看,也许我会觉得我今天的想法很幼稚。但我今天必须写下来,时刻提醒我的幼稚。

成熟者应该牢记自己的稚嫩,就像疯子总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似的。 

作者丨剑圣喵大师,高校应用心理学教师,博士,省心理指导委员会理事,青年学术带头人,微信公众号:剑圣喵大师(ID:swordpain),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中国式人际关系的“逼”字,说白了,就是“控制”。

且不论她的做法对错与否。但就文中那个姑娘的言语来说,之所以让很多人觉得“爽快!帅气!”,是因为透着这股气势:

我想这么做,我不想那么做。

这就是我的意志,我的选择。

我不需要你的批准。

而这,恰恰是“反控制”能够成功的关键。

其实,面对咄咄逼人的控制者,最强有力理由,无他,仅仅是 —— “因为我想这么做!”

家庭中的控制者们,永远在气势汹汹地将她的意志强加给你,处处干涉你,一再打乱你的节奏。

几个来访者都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人生最大的噩梦是,你身边有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她都要纠正一下。

并且,你必须按照她的来,否则不罢休。

一件小事的纠缠,都能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之所以使用“她”字,是因为:控制者常见于母亲或妻子。

当然父亲也有,而且不在少数。

一个经典的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他回家,喝了口水后把水杯放到桌子一侧,结果父亲冲过来说:“你怎么能把水杯放到这儿,应该把水杯放到那儿!”

然后父亲将水杯放到了桌子另一侧。

朋友感觉,如果他一开始就将水杯放到了桌子另一侧,即父亲放杯子的地方,父亲还会说同样的话,并将杯子放到他一开始放的那侧。

这样的事,在他生命中发生过无数次,他深切知道,关键不是怎么做合理,而是,他做什么父亲都要纠正一下,仅此而已。

如控制者是母亲 —— 这在中国最常见,那会引出很多问题,如拖延(必须声明下,不是所有拖延都要归到这个原因上)。

有一个什么事都要纠正一下的妈妈,你就很容易有拖延症。

有此拖延症的人,头脑和身体是分裂的,头脑指挥不了身体。

因为,头脑看似是自己的,是自己对自己发号施令,但其实头脑是被妈妈洗过并侵占的,头脑是妈妈的意志,而身体才是自己的意志。

面对一个强控制力的妈妈时,孩子缺乏反抗空间,他甚至都不能意识到自己想和妈妈对着干。

但身体通过拖延,完成了对头脑里的“妈妈的意志”的对抗。

其实,对谁来说,最好都是头脑为身体服务,而非相反。

如头脑被别人的意志侵占,那身体会发展出各种方式,隐蔽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一次课上,一位男学员做分享时,我突然有幻觉般,觉得他的手臂与身躯,如变色龙般缓缓移动,好像是分解成了无数个慢动作,但又把它们连接到一起。

看起来貌似是连接成了持续的动作,但其本质是切割成了无数个裂开的微动作。

和他沟通,他也想到了变色龙。

对此,我的理解是:

他的身体在动时,妈妈的意志和他自己的意志同时发出了指令,而且方向相反。并且,这两种意志同时稳定存在。

结果,这两股力量持之以恒地纠缠,导致了他变色龙般的肢体动作风格。

自伤乃至自毁,也是常见的一种对抗控制者的方式。

譬如,今天早上被推上热搜的“ 被母亲掀被子,男生一气跳下12楼 ”。这就是用最严重最惨烈的自毁来抵抗控制者意志的入侵。

再譬如,父母屡屡干涉孩子的学业,强力入侵孩子,那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如果他还能学习好,就证明了父母入侵是对的,所以,他们会通过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学好的潜意识自伤方式,表达对抗。

一位来访者说,小时候涉及到他的事情上,妈妈总是对的,她的道理一套套的,他说不过妈妈。这样可以看出,他其实已经陷入到一个迷局中:他要做什么,还要和妈妈辩论,必须证明并说服妈妈自己有正当的理由,才可以。这种迷局,也会体现到他生活的各种角落。

但其实,我们要做什么的最强有力理由是 —— 我想这么做!

我想这么做,我不想那么做。这就是我的意志,我的选择,我不需要你的批准,更不需要向你证明我是对的。

当然,如果自己的选择,会在事实层面上波及到对方,甚至伤害到对方,那就很不同了。

但如果不是这样,而只是对方有情绪 —— 她(他)感觉到自己受伤,那么,这份受伤的情绪要由对方自己负责,而不该由我负责。

控制者去干涉被控制者时,理由常常是很荒诞的。如很多网友的例子:

我妈妈,顺其自然的事情,她也一定要在我做的前一秒说出口来指挥我。

比如出门前我准备穿鞋,她会先我一步说,“把鞋穿上”。

东西掉了,她先我一步说,“捡起来”。

很崩溃。

我婆婆竟然教我如何放置夹衣服的夹子!

我也是无语,我想怎么放就怎么放,为何连这种事情也要干涉我?

另外她还很喜欢说:看吧,我早说了,你们这种事情肯定做不来。你们就是不听我的。

也有作为控制者的网友讲了他们的内在历程:

昨天晚上煲银耳汤,我忘记加水,直接炖上了,还好是电压力锅,没有焦。

但发现的一刹那,我感觉自己要崩溃了。

而且老公过来说了一句“你真牛”,我简直悲愤交加!

有一种完全失控的感觉。

我觉得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

我去菜市场买桃子,回家打开一看,惊呆了:

明明自己挑的鲜美的大桃子,可是一眼看过去,里面全部是烂的、黑乎乎的、流着水的破桃子,被调包了。

我第一反应是吓到了,哭了起来,觉得全世界都黑暗了。

男朋友却觉得没必要反应那么大。

这也是世界崩塌的感觉吧。

每次家里出现水管漏水、马桶堵塞、灯泡坏等问题时,我都会有一种很深的崩溃感!

现在明白了,那就是控制欲。

失控即是灭亡。

这三个例子,能看到一些共同点:

任何失控,不管事情大小,他们都会感觉到崩溃。

并且,崩溃有两个层面:外界似乎崩溃了,自己的内心也崩溃了。

此外,他们会有严重的自我攻击。

外界崩溃,是内在崩溃投射出去的结果。内在崩溃,用自体心理学的话来说,即自我瓦解的体验。这是最可怕的体验之一。

所以可以看到,任何失控都像地震般。因此,控制者会尽一切可能让事情尽快恢复控制。而所谓控制,也就是 —— 事情和他们想象的是一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控制。

这是怎么回事?

可以这样理解:控制者的内心,其实停留在婴儿早期的发展水平上。

如果没有妈妈,婴儿什么事都做不了,任何挑战,对他们来说都是失控。

所以,婴儿身边必须有一个抚养者,最好是妈妈。

当婴儿有需要时,妈妈可以满足他,当婴儿感觉要崩溃时,有妈妈的怀抱在围裹着他。

这样的体验有充分累积,婴儿就会真切体验到:事情基本在掌控中。即便有失控,他也不会跌落到虚空中,相反,会跌落到妈妈的怀抱里。

但如果身边没有妈妈或任何抚养者,婴儿的失控就意味着“彻底的无助与破碎”。

于是,当外界崩溃时,他们的自我也有瓦解感 —— 我什么都对付不了,我太差了,我该去死。

对婴儿来讲,这种感觉是真实的,但对于成人来讲,这主要是一种感觉,而不再是真实的了。

大多数失控,正常的成人都可以基本应付,不会处于彻底无助中,化解问题有许多种可能。

不过,这样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从自我经常瓦解,发展到一个可以基本包得住自己负面情绪的自我,不容易。

可无论如何,对于作为控制者的成年人,我们知道,问题就是出在这里,不能再将感觉等同于事实,特别是,不再因为失控,而激烈地攻击自我 —— 这也很难避免,但一旦发现自我攻击,就让自己停下来,不再加深它。

在关系中,控制者需要尊重界限,知道我是我你是你,我无权干涉你的世界。当我控制不住地入侵你后,我知道,这样做是我的事,而不是你就该被我入侵。

-----------------

而作为被控制者:

1 . 请觉知自己头脑与身体的分裂,知道很多时候头脑发出的声音并非是自己的,而是控制者在说话。

2 . 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事,这一个理由就够了 —— “我想这么做!”你不需要说服别人,不需要别人批准。

3 . 在小事上,如吃喝拉撒睡,开始和控制者对峙后,最好是找好一个点,持续和控制者沟通、交流、对峙,一次次向对方说:我是我,我有我的想法和选择。

4 . 对峙时,采取这样的态度 —— 不含敌意的坚决。我很坚决地守住我的立场,但我没有敌意。

5 . 在一起时,对控制者有点耐心,特别是他们失控时,知道那对他们是很可怕的体验。

6 . 你可以远离控制者。让你不能远离的,常是你内心严重的内疚感;你觉得远离他们,他们会死掉。

概括而言,被控制者需要为自己争取空间,控制者试着去处理失控的感觉。

双方都不要激烈地攻击对方或自己。

都是可怜人。

▶️  精神分析是一次体贴而温柔的手术,也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

▶️  一个人越努力,说明他越恐惧。

▶️  伤人的人,其实伤自己是最深的。

▶️  如果一个人最初被他亲近的人伤害过,那么他伤害别人,就是他想亲近一个人的表现。

▶️  一个人如果太控制自己,代表他对自己不接纳。

▶️  人往往越需要什么,对什么就拒绝得越厉害。

▶️  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要跟他互动,而不是想象。

▶️  人的每一个情结在生活中都能找到人配合,于是你们开始相爱或仇恨、喜欢或讨厌,等等。

▶️  充满矛盾的两个人,互相伤害,同时又互相依赖、互相吸引。

▶️  两个人互动时,你对他的感觉是怎样的,他对你的感觉也是怎样的。正如照镜子。但你并不知道他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可终究谁也骗不了谁。

▶️  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源于他自己的情结,与你无关。

▶️  害你的人,其实他自己才是受害者。如果你把他当成是害你的人来反抗,这种互动通常是无效的。

▶️  当一个人在据理力争时,他通常是在做最后的反抗。这个时候请保护他,你软下来,他也就软下来了。

▶️  别人对待你的方式都不是直接针对你的,很多都是他自己的移情。有时是正移情,有时是负移情。

▶️  老公和老婆都是用来做负移情的。

▶️  人的特点和天性就是:越危险越要去。一个咒语,可能就是一个诱惑。

▶️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 男人和女人。而其他关系都只是这两种关系的变式,包括你与你的父亲、老公和儿子,或者母亲、老婆和女儿。

▶️  女儿都是喜欢父亲的,父亲对女儿也是存在性幻想的。

▶️  母亲与女儿其实是一个人,父亲与儿子其实也是一个人。

▶️  一个女儿不可能在没有妈妈祝福的情况下走太远。

▶️  女儿要想过得好,多少都得和母亲有点背叛。但这种背叛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  女人,尤其是母亲,一般都有控制欲。

▶️  男人的烦恼在于男人不能脆弱。

▶️  一个男人太好了,往往代表他的性功能不强。

▶️  越理性的人,内心的性幻想越痴狂。

▶️  你若是家族中最优秀的,也可能是最不幸的。因为世界是平衡而公平的。

▶️  哭的人和乐的人心中的苦乐是一样的。

▶️  当人真正高兴时,是一种痛苦的状态。

▶️  一个人一生的好坏是平衡的。小时候不做恶,长大了也得做恶,如果不做恶就得害人,如果不害人就会生病。当你做好人、说好话时,你坏的部分就会变成毒素进入到你的潜意识中,攻击自己。

▶️  生活中,你要尽量做一个坏人(分寸自己把握),偶尔做一次好人,那么你在别人眼里便是一个好人;如果你一直做好人,只是偶尔做了一次坏人,那么你在别人眼里便很容易成为一个坏人。

▶️  人的潜意识总是先做出决定,而意识是后知后觉的。

▶️  当你的反应和思想有矛盾时,通常反应是对的。

▶️  人的潜意识是很拒绝改变的,即使改变了也未必是好事,这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

▶️  两性之间最原始的交往方式是强奸式的,两情相悦是进化而来的。

▶️  两性关系实际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看着像虐待,实际是亲密的表现。

▶️  儿童永远是对的。家长往往把自己分裂成两部分,对的和错的,他们也常常把对的留给自己,错的留给孩子,于是他们说:孩子,你犯错了。

▶️  我们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时,至少还有一个伊甸园让他依靠。

▶️  生本能和死本能的两个极端是躁狂和抑郁,但躁狂往往是虚假的,像层窗户纸,一捅即破。

▶️  精神分析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帮助我们的生本能获得自由。

▶️  生死是相即的,生本能有多强,死本能就有多强。正如一个身体特别好的人,往往会得急病或者暴死。

▶️  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有一股强大的死本能在驱动。因为中国人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贫穷,贫穷深刻在潜意识中,让我们在过年时疯狂地囤年货。那是一种对贫穷的恐惧感。

▶️  如果我们无条件地接受和认同了别人的东西,无疑是放弃了自己的生本能。

▶️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必要谦让,尽情发挥自己的能力就好。

▶️  互动时,“直接”是一种相对健康的方式。

▶️  每个人成为心理咨询师都有着家族动力的推动。家族在这个孩子身上诞生了转变的希望,然后,心理学、宗教、邪教……一并出现,等待着这个孩子的选择。

▶️  不回答是一种很大的善意,它代表对一个独特生命的尊重。(它一定超出了你所认为的“轻视”“不尊重”“逃避”等表象与浅意,它蕴含更深沉的爱与慈悲。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宁愿忍受误解与恶意,也坚持这个善意,此谓大爱。)

▶️  很多问题,人一旦找到了答案就活不下去了。

苏晓波,1994年接受德国精神分析心理中级培训100小时 1997年至1999年,接受注册于德国的中德心理治疗研究院三年、共计约600小时的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高级培训。在19年的职业生涯中,进行了超过1万5千小时的精神分析取向的长程心理治疗。与曾奇峰有“南曾北苏”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