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说假如。
假如孩子生病了,需要你给他捐一个肾,你会同意么?
脊髓呢?
眼睛呢?
生命呢?
我想,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说“I do!”
为人父母,其实我们是时刻准备着为孩子作出任何牺牲的,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所以我们看到过很多新闻报道,家长为重病的孩子捐出器官,乃至生命。每睹此文,我们都感动于亲子深情,血浓于水。
同时,在孩子健康正常的生活中,不需要家长献出生命的时候,很多家长,也会像捍卫自己的生命一样,去捍卫自己来决定孩子上什么课外班,吃不吃青椒,考什么专业,能不能恋爱,乃至——留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的权利。
所以我们也看到过很多新闻报道,家长因为一点点小事,顽强的和孩子斗争到底,结果孩子离家出走,乃至跳楼自杀。
如果有人去问那个逼得孩子跳楼自杀的爸爸:“如果孩子生病,想要你献出生命,你愿意么?”
我想,他很有可能,会回答愿意。
会逼得孩子放弃生命的家长,同时也是愿意为孩子献出生命的家长。
很诡异,不是么?
这里面的矛盾在于:“你有多爱孩子”,跟”孩子有没有感觉到你的爱”,其实是两件事。
两件有时候截然相反,背道而驰的事。
无条件的接纳,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的唯一途径,就是是不是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
“我当然是爱孩子的,可是我不可能总是接纳他,他考试考不好,他做了错事,我都接纳,他就会保持原状。我必须要告诉他,他的错误在哪里,这才能让他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啊好!”
这是大部分家长的心声吧?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的父母那一代的育儿真理——“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告诉他哪里不好。”
我们从小就是被这么教育的。
我们考完试,拿着卷子回家。
如果是90分的卷子,家长会说,你那10分哪里去了,是不是又马虎了。你要是不马虎,能得一百分。以后给我好好考。
如果是不及格的卷子呢?
一场人间惨剧。
我们是这么长大的,我们习惯感觉不到接纳的力量,所以我们也是这么对待我们的孩子的。
现在,有机会停下来来想一想:
让一个人变得更好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难了。
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
假如你是一个吸毒的人——大麻还是海洛因,随便你。
如果我们的父母想让我们改邪归正,戒毒,他们会怎么说?
“你吸毒,这是犯罪。从小我就看你不像好孩子,全家人的脸都被你丢尽了。我一定要报警,把你送到监狱,让你受到应有的惩罚,我看你以后还吸毒不吸毒了。你再吸毒,你就别回来,我们没有你这个孩子!
听到这个,你想说什么?
你会想戒毒么?
另外一种可能是,你家人跟你说:“我们全家人都爱你,无论你做了什么,我们都随时欢迎你回来。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孩子。我们理解,你这么做,肯定有你自己的原因,我们愿意听到你的原因和你的需求,我们愿意看到那些原因,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你。”
听到这个,你想说什么?
你会想戒毒么?
哪一种方式,会让你更有勇气重新开始生活呢?
无数的心理研究已经证明:当一个人他对生活充满期待,热爱这个生活,愿意让身边的人生活的更好的时候,他才愿意去改变,去变得更好。最终的原因是,他有安全感,他感觉到被爱的时候,他才发自内心的,想要变成更好的自己。
不要试图以收回对孩子的爱,来要挟和调整孩子的行为
只有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才是让一个孩子成长的优秀的动力。
所谓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指,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而是指,无论孩子做了什么,都接纳他这个人。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
这怎么可能?
是啊,这怎么可能?
从小,爸爸妈妈会用“妈妈不喜欢你了”来让我们吃下不爱吃的青菜;
用“妈妈不要你了”让我们放弃超市里想买的零食;
用“你要是再不走,妈妈就不带你回家了!”把沉迷在游乐场的我们带回去;
用“爸爸再也不跟你好了”警告我们收起散落的玩具;
用“不然就再也别想回这个家”要挟我们选择他们认为“吃香”的专业;
用“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女儿”来威胁我们与他们不认可的对象分手。
他们总是用收回对我们的爱为代价,来调整我们的行为。
于是,我们的行为,就代替我们,成为父母的爱的对象,成为是否“配”得到父母的爱的衡量标准。
当我们吃了青菜,放弃零食,乖乖回家,收起玩具,听从他们的意见选择工作和配偶的时候,我们是“可爱的”,“棒的”,“听话的”,“好的”,值得爱的。
当我们做反的事情时,“妈妈不喜欢我们了”,“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带我回家”,“我不再是妈妈的女儿”。
做家长认可的事,是我们得到他们的爱的条件。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这么想的,至少,我们是这么感觉到的。
小小的我们,怀着失去爸爸妈妈的爱的深深的恐惧,小心的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担惊受怕有一天会失去他们。
长大之后,叛逆的我们,也许会以放弃他们的爱为代价,求一个成为自己的自由。
同样的,“表扬”虽然听起来很甜蜜,可是依旧是对孩子有条件的爱:
“你吃了青菜,真是个好孩子!”——如果不吃呢?
“你收起了玩具,太乖了!”——如果没收呢?
“你选了妈妈建议的专业,太懂事了!”——如果选了另外一个呢?
……
儿时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长大后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二十年后,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很多不自信的人。他们谨小慎微的取悦于人。担心着自己在会上的发言领导不喜欢,担心着过节不送礼,老师会对孩子不好。担心自己没有车房,就没有姑娘肯嫁给自己。
他们从来不敢做真正的自己,因为那会有失去一切的风险。
因为真正的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只有做了让对方满意的事,这个人才有价值。
我们会看到,很多人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但是没勇气换。很多人跟不在乎自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不敢离开。因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无条件的爱。
我们看到,很多人都笃定的相信,自己不够好。他们甚至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点。你如果安慰他其实已经很好了,他会告诉你,哪里做得不好。他们在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做着评判,而且大部分都是负面的评判。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播放着。
这个已经自动播放了20多年的评判,已经被移植到大脑里,无限循环。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批评,被传承,被内化。变成无时无刻的自我批评。
他们只有做成某个特定样子,取得某个理想的成就,才会爱上自己。
其实所有对于“别人不够爱自己”的恐惧,都来源于无法爱上自己,无法对自己满意。
孩子小时候,得到的爱越是有条件,越是严苛,长大后他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了条件的,那他们在这一生接受自己的时候也会有附带条件。
而能够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相信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真相。
所以,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做什么,你都会爱他这个人吧。
事实上,即使他不吃青菜,买多些零食,在游乐场玩的开心不肯回家,玩了玩具不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结婚对象,又怎么样呢?
对健康真的有那么大影响么?
真的有可能得不到幸福么?
我们不知道。
没有人知道。
亲自找到这些事情的答案,是像我们的生命一样重要的,自由的权利。
最近“二胎”的话题比较热。
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还生么?”“什么时候生啊?”
我对这个问题也很纠结。
“生”或者“不生”的理由放在两端,天平的角度无限接近地平线——势均力敌啊!
“没想好呢呀”,我回答说,“已经有了一个男孩了,万一再是一个男孩……”
“那可就麻烦了!”话还没说完,对方打断我。
我想他真是懂得调皮男孩妈妈的苦衷啊,要是家里有两只“小猴子”,那个场面想起来都头痛。
“那你就要准备两套房子了!”他表情凝重的看着我,仿佛已经感受到每月还房贷的压力,“两个‘建设银行’啊,够你建设的!”
说这话的朋友,家里并不富裕,两个人带着一个男孩,住在还在还贷款的小房子里,如果要再买一套,实在压力不小。
嗯?
这个不想再生儿子的理由,我还真没想到。
我想到的都是时间,精力的分配,或者想换个性别体验之类的。虽然也听说过男孩是“建设银行“女孩是”招商银行“的说法,但是从来没有意识到,和我家孩子有什么关系。
扎克伯格启示:
我们该为孩子
留下什么?
生男孩就要给他准备房子,生女孩就能招商引资,为什么会有这个逻辑?
想当初我奶奶生了九个孩子,一间房子也没给买,现在九个孩子都安居乐业,还给爷爷奶奶买了新房呢。
好吧,好吧,我知道那是老黄历了。今非昔比。
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父母们,到底为什么觉得自己应该省吃俭用,即使让自己和全家的生活质量都遭受很大损失,也要给男孩子买房。
1
最直接的理由
大多是为孩子今后结婚考虑
“现在房子那么贵,孩子靠自己根本买不起。没有房子,就结不了婚……”一个朋友跟我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显然已经陷入孩子20年后因为没房子,所以没人嫁的孤独中了。
没有房子,就结不了婚?难道现在结婚登记除了户口本,还需要房产证吗?
想要这个等式成立,需要对自己儿子,自己儿媳的赚钱能力足够不信任,
对自己准儿媳的功利的感情观婚姻观判断足够准确,
以及,对自己儿子能找到不论他有没有房,都真诚的爱他,想和他成为人生伴侣的能力足够悲观。
的确,很多关于物质女孩的狗血故事,让我们感慨“感情婚姻都成为了交易,世风日下”。但是更现实的问题是,这样的女孩,是不是你家要找的儿媳妇?你什么样的价值观传承,会导致儿子爱上这样的女孩,而且非她不娶?
也许,正是对“如果没有房子,儿子就结不了婚”的担心,导致儿子一边跟你骂着这样的社会风气,一边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女孩都物质,我只能靠物质打动他们”的观念。
当一个人认为,“我只靠自己的魅力是不值得拥有对方的,只有在有了房子之后,对方对我的爱才有地方承载”,他的价值感、自信心又能有多少呢?又是什么导致了他的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本身的魅力足够女孩非君不嫁?
作为父母的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能拥有不借助任何外力,只靠自身的人格魅力就能拥有爱情的能力吗?
无论你信还是不信,很多人已经做到了。环视四周,在我的朋友里,我甚至想不出任何一个“必须有房才嫁”的女孩,也没有“因为女方的要求自己辛苦买房”的男孩。
我相信,在“物质”的女生变得越来越多的同时,自立自强,自己掌控人生的女生也越来越多了。她们相信只有当自己能够摆脱经济的制约,才能够更加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就像徐静蕾说的:“我什么都有,你只要有帅和善良就够了”。
这样的女孩,就散落在茫茫人海。如果我们自己能看到,我们的孩子就能找到。
2
潜藏的理由
你不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
有一些父母的做法,看起来离我们有点儿远,但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女儿出生之际,宣布此生将捐出其持有的99%的脸书股份(现值450亿美元),目的是“让女儿长大后的世界变得比现在更好”。而且,近期Facebook又修改了章程,扎克伯格的女儿将无公司继承权。
扎克伯格相信女儿长大后的世界会变得更美好,你相信吗?还是你更愿意选择相信“房价会继续上涨,钱会继续贬值。买房子会变得异常艰难,如果我不给孩子留一套,可能他一辈子都买不起”?或者更愿意相信“教育制度非常落后,我要给孩子留一套学区房,不然孩子的孩子长大后就没机会上好学校,孩子一生的幸福就毁了”?
说到底,我们想要给孩子留下物质财产的原因,是不是恐惧呢?恐惧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差,而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在这样的世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所以,他需要我的帮助。他的孩子,他的后代,也都需要我的帮助。
现在,让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我们真的给孩子留下了房子,你希望孩子对此的态度是什么呢?
也许,大家心里最理想的状态也许就是“家里为我省吃俭用买了房,我要好好孝敬爸爸妈妈”。
也就是说,让他知道爸妈的辛苦,能有感恩之心,最好还能更加孝敬父母。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更要好好问问自己,给孩子买房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真的不是为了确保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吗?
这样算起来,倒也是个划算的买卖。能帮儿子讨老婆,还能保证儿子养老子。前提是:你的儿媳和儿子,都是需要房子才能“搞定”的人。
好吧,好吧,我其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自己给孩子买不起房子,所以才对那些给孩子准备了房子的人指手画脚。
说真的,我自己也不确信小树长大以后,一定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在北京买到房子。但我确信的是,当我成为一个智慧、独立、有勇气、有魅力的人,我和老公的关系亲密,彼此尊重,沟通顺畅,就能到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榜样。
我们可以把这些作为精神遗产传给小树,无论他以后会在亚马逊丛林探险,还是在北上广租房;无论他以后靠自己的努力移民国外,还是每天节衣缩食、蜗居大都市,做了房奴;无论他以后做空中飞人,居无定所,还是跟女富婆结婚,衣食无忧……
在任何一种生活里,他都能够积极乐观地享受这样的状态,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且,他的爱人也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享受。
任何一种状态,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自己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是一种自由,也是一份责任。我不给他买房,是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也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我们没必要为孩子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就像我们的孩子也没必要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孩子的责任。因为承担了别人的责任,也是剥夺了别人的自由。
我们应该给孩子留下什么?我们能给孩子留下什么?
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都“裸捐”了。他们的善举再次印证了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一句名言:
“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盖茨夫妇曾打算去世后留给三个子女数百万美元遗产,捐出其余资产。如今,他们连遗产也无意留下。
比尔•盖茨人到中年,捐出全部身家,万一破产,晚年怎么办?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只要他想,比尔•盖茨除了微软,还能找到很多其他的赚钱渠道。因为他本身,就是金字招牌。
有些人说,他们这样只是做样子罢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不会是穷人。
这是真理。富豪们有勇气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笃定相信孩子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们对孩子“成功(不止是赚钱)”的能力毫不怀疑。因为他们给孩子留下了更有价值的东西。
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有机会学到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人生智慧、经营理念、处理事情的方式、与人相处的态度、经历高峰与低谷之后的感悟……都一定会成为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
这些用半生经历累积的智慧,比他们捐出的钱要“值钱”多了吧?几百亿美金是“死”的,而人生智慧能带来的东西无可限量。
除此之外,他们还用捐出的这几百亿美金,给孩子带来了一笔额外的精神遗产——大爱和勇气。爱自己,也爱世界上所有人的大爱,以及即使捐出全部身家,也能坦然生活的勇气。
这么算起来,他们给孩子留下的,远比捐出的财产更多。
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能给孩子留下些什么呢?还有没有比钱更值钱的呢?
如果孩子带着恐惧和不安生活,即使我们给孩子留下巨款,他也可能在某次投资中一败涂地,或者慢慢消耗殆尽。而如果孩子从我们这里学到了智慧、勇气、经验和爱,即使身无分文,也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片天空。这样的例子并不罕见,几乎所有的“富一代”都有这样的成功史。
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我们不如用省吃俭用给孩子买房的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能拥有更多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身体力行地带着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经历人生,把有限的钱用来购买无限的可能。虽然房价飞涨,但是一定涨不过人的潜力。
中心思想来喽
每一代人都得以为自己负责,得以享受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具足圆满,互不相欠。
其实,这也是我们可以传承的一种精神遗产。
我们给孩子买不买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除了房子,还能给孩子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