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宝宝。

移情换爱已是平常,但是最伤人的是——也许,其实从来没爱过。

每次替宝宝想到这一点,我都浑身发冷。

如果还有什么比失去爱情,财产和朋友更可怕的,就是忽然发现自己原来根本没有拥有过这些。

非常非常多的公众号从各种蛛丝马迹管窥见豹的得出结论,马蓉对宝强,其实没有爱:

老年妆相对,宝宝泪目说想白头偕老,马蓉顾左右耳而言“不想让你看到我这个样子”。

直播通话,马蓉着急挂断,宝宝黯然神伤。

戛纳红毯热吻,宝宝闭眼陶醉,马蓉睁眼微笑看观众。

反过来,

马蓉和宋喆互相称为一只斗牛狗的“爸爸妈妈”

马蓉自创的服装品牌以宋喆的狗做标志

马蓉和宋喆有很多亲密的同游照片

他们甚至不屑于遮遮掩掩,这是对宝最大的侮辱,甚于出轨本身。

……

这些非语言的信息,比经过矫饰的,有目的性的语言信息,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宝宝对马蓉无原则的信任宠溺,而马蓉对宝宝恣意大胆的轻视和索取。

为什么,王宝强能够接受,并且长时间的允许自己的老婆这样对待他,并且毫不自知,心甘情愿。

为什么一个手握四个国际影帝称号的人,会沉溺在马蓉低劣的逢场作戏中,不断用“我好幸福”催眠自己?

为什么养活了老婆和经纪人的男人,会被他们如此不屑和轻视?

网上有很多对王宝强以往采访的回顾,其中一条,最打动我:

戛纳,在两部电影宣传的期间,行程很满的王宝强跟着老婆逛了一天商场,血拼各大品牌店,负责刷卡和提大大小小的包,完全二十四孝的老公,问他为什么如此,他的回答是:“我老婆这么漂亮,还愿意跟着我,我必须对她好。”

“我老婆这么漂亮,还愿意跟着我,我必须对她好”?

这句话后面的潜台词是:

我这么丑,而我老婆这么漂亮,我是不配得到她的。她愿意跟着我,是我高攀了,所以我要对她好,给她我所有的财产和宽容,来弥补她下嫁给我造成的损失。

这不是身价过亿,和众多国际大导演合作多的一线影帝说的话,这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大会塔村那个自卑的农民说的话。

无论是钱,才,还是名誉,都没能让这个自卑的农村男孩对自己的自信有所增加。

“爱是有条件的,长得好看的人,是更值得爱的。长得丑,就不配得到漂亮姑娘的爱”

这就是王宝强的爱情观,这也是他最终没能得到“漂亮姑娘的爱”的原因。

因为他会让那个漂亮姑娘觉得,他“不配爱”。

丑星不只王宝强一个。

黄渤,已经成为“老公”级别的男星,和妻子相识于微时,互相扶持20年,依然相守如初。

孙红雷,阅美女无数,最终选了又美又优秀的圈外人,闷头幸福。

王祖蓝,比老婆矮13厘米,却被老婆称为“迷你梁朝伟”。

……

他们在事业,身家上,都不如王宝强出色,为什么能如此自信呢?

“被爱是需要条件的,我长的丑,我不够好,所以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这个观点,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说王宝强不是为了说王宝强,王宝强家的情况我不了解。

说王宝强是为了说下面的话:

“我长得丑,所以我不值得被爱”,跟“我没钱,所以我不值得被爱”,“我没房子,所以我不值得被爱”,“我个子矮,所以我不值得被爱”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心思想都是:

“我的魅力,我的价值,需要由我之外的事来证明。我自己本身,是不值得爱的。获得爱,是有条件的。”

这是标准的,从小被“有条件养育“长大的孩子的价值观。

“有条件养育”和“无条件养育”是现在最主流的两种育儿观。

“有条件养育”是我们小时候最常被对待的方式,就是以孩子的行为,来判断是否能够让孩子得到我们的爱的标准——孩子有没有收玩具?有没有按时睡觉?有没有上幼儿园?这些行为有没有完成,意味着孩子有没有达到家长的期待,我就不爱你,如果达到了,你就是个好孩子,就能得到家长的爱。

而“无条件养育”,是指,越过孩子的行为,更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所有的需求本身都是可以被接纳的,所以即使你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所采取的“行为”我不接受,但是我是爱你的。

很多家长虽然不会因为孩子的长相爱或者不爱他,但是在其他方面,孩子必须要达到某种标准,才能得到爱。

“你别再哭了,再哭不是好孩子”。

“你考试又不及格,妈妈的脸都被你丢尽了,以后再也不喜欢你了!”

“把玩具收起来,爸爸给你买好吃的,收玩具才是好孩子。”

“奶奶喜欢乖孩子,你不听话奶奶就去别的小朋友家了。”

…….

这样的话,熟悉么?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所以,现在也会顺理成章的从我们嘴里溜出来,流到孩子的耳朵里。

日复一日。

这些从小通过努力实现各种标准才能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也会以自己对各种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判自己,是不是够“好”。

两岁时候的“哭不是好孩子”,二十岁时变成了“我不能有情绪,那不是好女孩”。(不是好女孩当然是不值得被爱的)

六岁时候的“考试不及格,你就不是好学生!”,二十六岁变成了“这个项目我没做好,我真没能力”。(没能力当然是不值得被爱的)

三岁时候的“如果你不把玩具收起来,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变成了“我必须有钱,有房,姑娘才会爱我。”“我必须长得美,给他生儿子,我才值得被爱。”

当一个人,在想要获得创造自己的爸爸妈妈的爱时,都需要达到某种条件,那在他眼里,想要得到任何人的爱,都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而不是依靠自己本身的魅力。

所以,长相,身高,房子,工作,乃至地域,学历……一切都变得非常重要了。

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

只不过,在自信的人眼里,那是“特点”。

只要有缺点,就能找到自卑的理由。

所以内心的自卑,和外在条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内心的自卑,和认为自己值不值得被爱有直接关系。

认为自己值不值得被爱,和曾经在小时候得到什么样的爱有直接关系。

当然,每一个实施“有条件养育”的父母,也在都努力给到孩子最好的爱。

他们只能给出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最好的爱”——他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

但是,有没有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跟孩子是否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不是一回事。

所以,一边,父母以为的是“我告诉你哪里不好,是为你好!”另一边,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只喜欢我的某些样子,当我跟你期待的不一样的时候,你就不爱我”。

这就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方式。

该改变了。

当孩子作出你不接纳的行为的时候,告诉他这件事对你具体的影响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但是别给他贴关于人品的标签,更别告诉他你对他的感情会因此有变化。

让孩子别再依赖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确认自己的价值。

让孩子知道自己本身就是值得爱的。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