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最难的地方到底是什么?

每次工作坊,微信课,或者讲座之后,总有几个妈妈羞答答的围过来,问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胆子很小,见到生人不敢说话,在陌生的环境要好一会才能熟悉起来,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变得更外向呢?”
孩子“内向,胆小,在生人面前羞涩”,这件事,对父母很难说有什么具体而明确的影响,妈妈们希望孩子改变,更多的是希望改变孩子的性格,或者说“价值观”。

所以,我们很难对孩子发出一个信息,就像“你回家太晚妈妈还要单独给你做饭,妈妈觉得好辛苦”,或者“你在墙上画画,很难清理,妈妈觉得好麻烦”一样,因为自己的需求受到影响所以要求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

“内向,胆小,在生人面前羞涩”只是一种表现,导致这种表现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藏在孩子的小脑袋里,你没有办法把手伸进去,把这个想法拿出来,摆弄一番,把“内向值”调成30,把“外向值”调成70,然后再塞回去——虽然你很想。

对于“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外向“,很多专家曾经给出建议——比如,让孩子多接触陌生的场合,给他报名参加演讲等,进行磨练。

有用吗?有用。

也没有用。

当孩子“自己想要”变得更加外向,但是缺少机会的时候。这样的锻炼,能帮助孩子缓解紧张,积累经验,找到自信,当“陌生的环境和人群”本身变成一个“熟悉的场景”,那么,紧张和羞涩也迎刃而解。

但是,当孩子自己并没有想要变得更外向,而家长一厢情愿的希望孩子改变时,没准备好的孩子在这些情境下的紧张不适,会让他更加确认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甚至强化他的羞涩和内向,最终他连试都拒绝再试。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改变孩子,最大的“捷径”是做Ta的榜样

“对于调整孩子的价值观,最有效的做法是做孩子的‘榜样’,如果你自己是这个样子,孩子自然也学到在陌生场合放松,和陌生人交流自如”我回答那位提问题的妈妈。

“啊?让我在陌生的地方和那么多人说话?那我可做不到!”她大惊失色,不假思索的拒绝了。

“可是你希望孩子做到?”

“呃,是啊。”那位妈妈的脸稍稍泛红,“我觉得这样不好,我觉得人应该外向。”

“是什么让你觉得外向比内向更好呢?这个观点是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我没想过。”

那位妈妈有点不开心了,不再跟我说话。只是想去讨教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却没想到焦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这的确让人不爽。

更加不爽的应该是她的孩子吧,他跟着妈妈的 身教 学到内向,谨慎,却被妈妈的 言传 要求“外向,活泼”。

如此矛盾的要求,如何实现?

如此矛盾的要求,又是从何而来呢?

想让孩子变得更“外向”,究竟是孩子的需求,还是你自己的?

是孩子请求你的帮助,成为一个更擅长和别人相处的人?

还是你觉得孩子在陌生场合不够活跃,让你没有面子?

孩子和别人交往时的不开心,让你感到压力了?

如果孩子长大成为一个像你一样“内向”的人,你感到担心?

龙的孩子会飞,凤的孩子会舞,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豹子的孩子会奔跑,兔子的孩子吃青草。

这是真理,天经地义。

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在一段时间里,会成为孩子见过的第一,也是唯一的方式。他们会把这个方式内化,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所以,省吃俭用的妈妈会有一个善于节俭的孩子。

认为工作是人生第一要义的爸爸会有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儿子。

善于为他人付出的妈妈,会有一个很懂得考虑周全的女儿。

无论你是一个拥有什么生活方式的人,你最好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够身体力行的表现出,这种生活方式带给你的快乐和价值。

否则,你就是个反面教材。

省吃俭用的妈妈可能会有一个奢侈浪费的孩子,因为他受够了从小在金钱上过于紧张,计较,他不喜欢妈妈终其一生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他想要能够随心所欲的买到“自由”。所以他买喜欢的衣服不问价钱,一买就买两件。他去餐馆点的菜从来都只能吃一半,剩下的白白扔掉。

他希望能用不断的“买买买”弥补小时候失去的“富足感”,但是柜子和肚子满了,心却还是空的。

认为工作是人生第一要义的爸爸也可能会有一个毫无事业心的儿子。因为他受够了小时候爸爸永远在忙工作,没有时间参加自己的生日会开学典礼和毕业演出,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也没时间去医院看自己。他受够了自己有一个缺席的爸爸。所以当他成为爸爸,他会故意反弹式的把更多时间精力给孩子和家庭,故意轻视工作。

他希望能用对自己孩子的给予和陪伴,弥补小时候自己对父爱的渴望。他的孩子得到了他,但是他的心还是空的。

善于为他人付出的妈妈,她的女儿从小目睹妈妈为了家庭付出牺牲自己,大到人生计划,小到晚餐食谱,自己的需求轻易放弃,为了满足别人的愿望。所以,女儿可能会成为一个看起来自我,自私的人。凡事以自己欲望为先,不肯为别人着想。

她在用形式上的“自私”,避免重蹈妈妈“失去自我”的覆辙。但是她并不快乐。

看起来,是孩子的叛逆。

但是,稚嫩的翅膀终于飞不过沉重的命运。

最深的内心中,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成为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不仅仅只有成为“跟爸爸妈妈”一样的人才会获得认同感,自己才能感觉到安全感,还因为小时候受到父母的影响根深蒂固,自己只懂得如何照做,却并不擅长成为另外一个样子。

当他成为跟父母相反的样子,会愧疚。

想到母亲的省吃俭用,奢侈浪费的孩子会感到内疚;对比父亲的事业有成,以家庭为主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没用;相对于妈妈的体贴柔和,女儿可能无法坚持无视别人的评价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于是,最终,很多孩子都还是成为了妈妈爸爸的样子——带着对他们的反对。

接纳你自己的状态,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当行为上反对他们时,自己会感到背叛的内疚。

当行为上成为他们时,却会感觉到自己在反对自己。

自己终于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怎么办?

唯一能让自己觉得有希望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别再成为自己的样子了。

所以,他们一边身教着自己的人生剧本,一边言传着对孩子的期待。

“我是这样,但是你不许这样,因为我这样是不好的。”成为一个渊源流传的剧本。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有资格成为不一样的形态。

外向的热情活力是好的,正如内向的淡定稳妥也是好的

苹果树的甘美红润是好的,正如梨子的爽口多汁也是好的。

红玫瑰的娇艳妩媚是好的,正如白玫瑰的清秀雅致也是好的。

重要的不是你是什么样子的,而是你如何评价自己这个样子。

所有的不快乐,都源自于自己对自己的不接纳。

当你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认同自己,你只需要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耳濡目染,看到你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态度,以及你的生活方式和你的人生态度下的每一天,都过得多么快乐。

当你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不认同自己,你会很害怕孩子身上有自己的影子,随着这影子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大,你着急的找各种教育方法和专家,询问如何把孩子培养为“理想中”的样子。带着你的恐惧和焦虑,什么方法能真的起到作用呢?

当你看到孩子身上有你不能接受的人生态度时,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你不能接受的孩子的价值观,在你身上有么?

大部分是有的。

这就像是照葫芦画瓢,没有对错。

2. 你身上有的这个价值观,你接受自己么?

如果你接受自己的这一点,就不会执着的要求孩子改变。孩子也得以用放松的态度去审视,自己来决定是否继续。

3. 你身上的这个价值观,曾经被家长接纳过么?

有时候深信不疑的“正确”或者“错误”并非来自自己的判断,而是“被教育”如此。所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也不过是以接力棒的方式传下去而已。

如果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跟你一样的人,你开心么?

如果答案是不,那就先暂停“亲子教育”这件事,用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一个死而无憾的人,一个能配得上成为孩子的榜样的人。
这跟你的工作,学历,婚姻,性格是什么都无关,只跟你怎么定义和评价自己的工作,学历,婚姻,性格有关。

如果答案是“是”,那恭喜你。你可以永远都不用刻意做“亲子教育”这件事。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