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给月宝买了《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绘本,一套共12册,月宝每次都让我从第一本开始讲。

讲到第五遍的时候,我已经很不耐烦了:“第一本不是讲了很多遍了吗,你不想看看第二本吗?”

月宝不回答,只是把第一本书塞进我的手里:“妈妈讲!”

我喝口凉水,平息了一下喉咙里喷薄欲出的焦躁,翻开第一本《我想去看海》,一字一句地讲了起来。

此时我已经做不到声情并茂了,我不偷工减料,胡编乱造已经很不错了!

月宝静静地听我讲,很认真的样子,我却开始偷偷构思我的下一篇文章,今晚我要写一篇育儿文,题目就叫《世界上最考验耐心的三件事:喂饭、哄睡、讲故事!》

讲到中间,我实在累了,于是灵机一动:“要不你给妈妈讲吧,哪不会妈妈给你提醒。”

“好的妈妈。”

我把书递给月宝后,心里露出一个得逞的笑容,顺势来了个葛优躺。而一旁的月宝却端端正正地拿起书,从第一页一句一句地“读”了起来。

听月宝读着书,我从葛优躺变成了半坐,从半坐变成了正襟危坐,月宝读着读着,一回头却撞见我老泪纵横……

“妈妈,你怎么了?”

“你,你都背下来了?”

“对啊,就是后面有几页还不熟悉。”

卡梅拉这套绘本字不算多,但也不算少,每页40—90字左右,月宝并不认字,而且很多词语在我看来,月宝根本还无法理解,比如“形影不离”、“惊天动地”、“不辞辛苦”,甚至还有复杂的人名“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她竟然完全复述出来了!即使有一些句子她说的与原文不同,也找到了非常精准的表述方式做替换。

原来,她不只是在听故事,她反复让我讲同一本书,是在学习和模仿,而我竟然一直试图让她放弃这种努力,差点因为自己的不耐烦打断了孩子学习。

我有一个朋友也差点犯类似的错误。

她的孩子刚满三岁,什么玩具都不玩,就是喜欢玩豆子,她把橱柜里装豆子的瓶子都翻出来,把所有的豆子都倒进一个大盆里,然后再一点一点装回去。

同事每次都气得抓狂,因为她做饭时总是需要把豆子分拣出来,但是她看孩子这么喜欢玩豆子,又不忍心把豆子藏起来,索性就买了很多豆子专门给孩子玩。

忽然有一天,孩子举着一个大瓶子对妈妈说:“妈妈你看,都装进去了!”

同事惊呆了,她买的豆子足足有三大瓶,完全装进一个大矿泉水瓶子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每次孩子试图往里面装,都会剩下好多,现在居然都装进去了。

“你是怎么装进去的?!”

“先装大的,再装小的。”孩子倒出一些豆子,然后把大的芸豆拣进去,再放红豆、黑豆,最后小颗的绿豆顺着缝隙滚进去……

同事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不就是著名的时间管理实验吗?同样大小的瓶子,先放大石块,再放小石块,最后再放沙子,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将瓶子装满,顺序颠倒结果则截然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事情分轻重缓急,我们只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才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人生。

孩子自然是理解不到这个层面,但是他竟然有如此智慧,亲手摸索出这个实验来!

同事很庆幸没有打断孩子这种自由探索,否则孩子的损失真的无法估量。

咱们做家长的有一个误区,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孩子的行为,但是我们其实真的不完全了解孩子。

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目标,他们做一件事情的理由,也许都不在我们的预期之中。

孩子生来并非一张白纸,需要我们不停的涂上颜色,确切的说,他们应该是一副画卷,本身是有底纹的,随着成长会慢慢晕染出瑰丽的颜色。

如果家长对孩子有什么义务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有两项,一个是保护,另一个就是成全。后者很难。

有一次,我在超市里看到一个妈妈在教训孩子,其动静之大引来好多人围观,而且人越多,这位妈妈越“兴奋”,从大声呵斥变成了打,一下又一下。男孩子八岁左右,不敢反抗,但是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和压抑的愤怒。

那种眼神我至今难以忘记,情绪就像一颗种子,是会生长的,如果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虐待动物、破坏公物我一定不会觉得奇怪,他若能顺利成才,能善待家人,能忧国忧民,我才觉得不可思议!

孩子能有什么错呢?被这样打。

孩子有时候挺闹心,相信做家长的都能理解,但是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天理难容的过错,我不太相信。

孩子做事拖拉,往往是因为他们处在一种没有压力、无忧无虑的状态下。

孩子热衷看电视,玩iPad,是因为他们没有小伙伴一起玩,他们无聊。

孩子会说谎,是因为真相不能被接受。

我们总是说要接纳孩子,究竟什么是接纳?

简单说,就是把孩子当成孩子,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允许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我们理解孩子的做法,而且赞同,那么接纳起来很容易。

如果我们理解孩子的做法,但不赞同,那么就会想办法修正、改变、指导、教育。

其实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做法。就像我不懂月宝为什么喜欢把相同的故事听上四五遍,我同事不懂孩子为什么喜欢没完没了地折腾豆子。

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抱怨说,他的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所有的玩具玩一遍,即使当时已经非常晚了,即使是在妈妈的无敌夺命催下匆忙草率的玩一遍,他也一定要玩完了才能睡,为此她没少跟儿子发火。

只要懂得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就会了解他的孩子应该是处在秩序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事情发生的秩序,包括物品的空间摆放和生活习惯的时间顺序有强烈的要求,是他们建立良好秩序感,锻炼对比、分类、序列等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如果蛮横镇压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他们建立成熟和完善的秩序感。

朋友听后恍然大悟,怪不得她的孩子对玩具的摆放,家中饰品的摆放总是格外“上心”,稍有变化就不高兴,原来他是处在秩序敏感期。她非常后悔当时总是责怪孩子不听话,对他大喊大叫,原来其实是我们不理解孩子。

所以,在我们不理解孩子的时候能做到信任他,接纳他才尤为难得,对孩子而言也是最重要的。

很多心理学家都在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作为孩子的原生父母,深感责任重大。毕竟我们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小觑。

可是我们总是感到很迷茫,管多了,会让孩子反感,而且也许会无意间破坏了孩子的天性,不管,孩子又变得没规没矩,不成体统。

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孩子呢?

几星期前,楼下的树木还都是一片枯枝,颇有冬日的寒意,冷得让人没有希望。然后似乎是一夜之间,树上长满了绿叶。几天前再看时,已经有星星点点细小的花苞。今天送月宝去幼儿园回来的路上,沿途所有的花都开了,梨花、桃花、玉兰、海棠……千姿百媚,煞是醉人。

赏花的心情有等待,有盼望,有惊喜,有欣赏。

养孩子也是如此吧。

即使有的等待让人看不到希望,有的盼望让我们的变得急功近利,变得焦躁,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自然界最丰富纯净的生命,只要我们好好呵护,用心引导,终有一天孩子会给我们惊喜,供我们慢慢欣赏。

而欣赏,是父母给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

-----------

作者简介:月下客,80后宝妈,物理学学士、教育硕 士、资深媒体撰稿人,曾任百万亲子大号主笔和主编。关注儿童心理,关心女性成长,用感性的视角、理性的笔触深度解读复杂的任性,为精神松绑。公众号月下客(id:yuexiake001)

米粒妈碎碎念

记得最早给米粒读《不一样的卡梅拉》的时候,米粒的姥姥特担忧:这个卡梅拉总是离家出走,万一米粒也有样学样怎么办?

我噗嗤一笑,“哪里有那么多有样学样?卡梅拉是因为不想过着既定的生活而想去看海,可是爸爸不允许,她才要离家出走。米粒的爸爸妈妈可不是卡梅拉的爸爸妈妈啊,如果米粒什么时候生出对人生的思考,我们一定会支持他去体验的。”

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作为父母,我想最好的陪伴一定是彼此尊重。

(01)

先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情商。

昨天朋友圈中,有篇文章火到爆:《善良的人,运气永远不会差》

这标题真的好极了,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打开文章,第一句是:你把对方当成菩萨,他就是菩萨。你把对方当成魔鬼,他就是魔鬼……

……这句话有道理吗?

如果有,道理何在?

如果没道理,又错在哪里?

这个问题直接关联到我们的情商指数,关联到我们对人性的基本认知。

大家来判析一下,咱们这边先讲几个故事。

(02)

曾国藩老先生,圣人也。

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记述了这么一件事。

他练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开打。但由于现金流不是那么顺畅,士兵们饷银的拖欠,是难以避免的。

就有一次,湘军欠饷。有个标统叫黄胜林,就怒了:喂,兄弟们,咱们这可是流血卖命,卖命耶大哥!咱们命都不要了,他们还拖欠我们的饷银,这叫什么这叫?这叫喝兵血!老板的心,有点太黑了吧?

被黄胜林这么带头一嚷嚷,湘军顿时鼓噪起来。曾国藩吓坏了,急忙拆东墙补西墙,赶紧把人家的欠饷还上。

此后黄胜林继续在前线与太平军撕杀,正杀得热火朝天,曾国藩突然给他送来个好消息:小黄,你很能打,我看好你,赶紧来大营,要给你晋职加薪。

黄胜林大喜,脚不沾地的飞奔而来。甫到曾国藩大营,早被一群如狼似虎的亲兵,逮住绑起。就见曾国藩笑咪咪走过来:小黄呀,上次是你带头索要拖欠工资的,是不?你知道你这是什么性质的错误吗?你这错误……总之老大了,左右推出,与吾斩首报来。

可怜的黄胜林,就这样被杀掉了。

后世的史家,无一人对此事评价半个字。虽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但此事有点太阴损,圣人未免太毒辣。史家担心影响曾国藩同志的光辉形象,所以避而不谈。

不谈不妥当。该谈还是要谈的。就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说过,圣人这货,也不是完美到了一点毛病也没有,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不过是优点比别人更突出罢了。圣人的缺点,就好象是太阳黑子,黑子虽然是黑子,但仍然比别人身上的优点温度还要高,这才是圣人的原意。

但另一位圣人,与曾国藩风格完全相反。他求仁得仁,留下了比曾国藩更光彩夺目的不朽英名。

武圣,关羽。

千里走单骑,大嫂萌萌哒。

(03)

关羽,一世英名,却因败走麦城,而被宵小所执。

导致关羽败亡的,是刘备刘玄德的小舅子,糜芳。

糜芳这个人,特点是颜值高,没本事。虽然没本事,但他有个美貌的姐姐,刘备喜而睡之,就是史书中的糜夫人。

所以,虽然糜芳屁本事也没有,但仍然受到刘备的宠信,让他和关羽搭伙守护荆州。当时关羽北伐襄樊,天下震惊,糜芳和另一个叫傅士仁的,负责给关羽运送粮草,可是这俩货太差劲,没能完成任务。

关羽怒曰:等吾回去后,饶不了你们两个。

听到关羽的威胁,糜芳和傅士仁怕得要死,就干脆投降了渡江来袭的东吴吕蒙。此举导致关羽沦为孤军,途穷奔走麦城,最终败亡。

(04)

曾国藩年轻时,花光了家里的钱,买了套二十三史。当时他父亲说:娃呀,你不是不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这套书,会让爹负债累累的。你这不是买书,这是坑爹知道不?但如果,你能够把这套书认认真真读一遍,你爹我累死也不冤了。于是曾国藩两年没出屋,光脚板揪头发苦读。

曾国藩这货,可能是读到了关羽与糜芳之间的这段故事,多半是这样寻思的:嗯,关羽之死,就是因为太早的表明了对糜芳的敌意,才导致糜芳叛变,所以等以后我要杀人时,一定要笑咪咪的,不能让对方察觉……

哪怕曾国藩没这么想,但他真的这么干了。诱杀闹饷的黄胜林,可知他对人性的认知与解读,有着自己的一套。

(05)

关羽,一世光明磊落的英雄。

曾国藩,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圣人。

这两个人,做事时各有各的取舍。关羽顶天立地,千古流芳。曾国藩老辣厉练,沉稳隐忍。

孰高孰低,我们没有能力做出评价——但,法古今完人,仰天地正气,这应该是我们的人生追求。同时兼具关羽的光明磊落,曾国藩的厉练沉稳,才是我们渴望的完美人格。

怕就怕,没有关羽的本事能力,又少了曾国藩式的智慧。这时候的我们,于群狼出没的职场上,宛如一只袒胸露腹的喜羊羊,不被人家连皮带肉啃光光的概率,几稀。

(06)

曾国藩,也曾是个善良的孩纸。

初练湘军时,他费老大力气,连坑带骗搞来点钱,赶紧招兵。顿时四方英雄纷纷来投。众英雄来到,先排队领工资,拿到工资狂吃一顿,然后一抹嘴,全都跑掉了。

曾国藩笑道:跑了英雄跑不了庙。来人呀,与吾去把那些逃兵,按花名册统统抓回来。

部下报告道:大人,抓不回来的,一个也抓不回来。

曾国藩问:为啥抓不回来涅?

部下道:大人,那些报名当兵的,来时真的满腔热血,可突然发间发现大人你心眼不够用,于是大家就全都报了假名字。

曾国藩:……为啥要报假名字?

部下:大人,你到底有多傻?报了假名字,骗了你的饷银逃走,你再也找不到他们了。名字籍贯全都是假的,你说你去哪儿逮他们?

我擦,当时曾国藩就崩溃了:原来人性是不确定的,会因时而变。面对智者,知道骗不过去,就会表现出光明磊落的一面,成为英雄。面对憨瓜,知道你蠢萌无极限,就会成为骗子。不怪人家,这么蠢的憨瓜,不骗死你,岂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美好人生?

类此的事儿多了,于是曾国藩迅速成熟,成为了洞悉人心人性的大师。

(07)

经历了曾国藩呆萌成长的故事,我们终于可以回答本文开头的问题了。

这问题是:《善良的人,运气永远不会差》文章中,开头的:……你把对方当成菩萨,他就是菩萨。你把对方当成魔鬼,他就是魔鬼……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这句话,严重曲解了人性,属于对智慧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生吞活剥的学渣体。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举什么例子,单以逻辑推理,就能够弄明白。

——你把对方当成菩萨,他就是菩萨。你把对方当成魔鬼,他就是魔鬼……假如这话是对的,我们就应该打监狱大门,把杀人犯、强奸犯和变态狂统统放出来,并热情与他们拥抱:亲,委屈你们乐,其实你们都是菩萨,走,跟我回家,让我老婆炒俩小菜,菩萨你一定要真心的喝……你咋不这么做呢?

当然,监狱中的变态虐杀犯,也不是就无丝毫悔恨之心。但在他们准备好,向这个世界呈现柔和一面之前,我们更需要的是等待,而不是拥抱对方。

——这么一说,大家就能够醒过神来了。对人性的隔膜与无知,任何时候都不是智慧。只有洞知人性,才会真切的意识到,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太好的一面。我们需要智慧,努力把每个人心中的善激发出来。我们更应该对愚蠢抱有恐惧,愚蠢会激发对方心里强烈的恶欲。你这么蠢,不骗死你是不人道滴。

(08)

再说曾国藩诱杀黄胜林之事,你不得不钦服他,曾国藩这厮,实乃不世出的伟大智者。他知道,如果在黄胜林闹饷之初,就出言威胁或是直接惩罚,那就有可能激起兵变,他太了解人心了,所以他选择了隐忍。

这种对人性敏感性的洞察,以及在洞知人性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就是我们经常说起的情商。

什么叫情商?

任何时候,我们也不可以为对方的人性弱点而埋单。

任何时候也不要。

这就是情商。

(09)

每个人的心中,确有善良的一面。而且成为一个善者的意愿,全都是空前的强烈。

这是真的,一点也不假。

但,人又是极端情绪化的。不良的情绪,始终与我们的初心争夺对我们的控制。所以人的善被激发,就会成为顶天立地英雄。但这需要超高的情商,需要对自我情绪,与对方情绪的掌控能力。

情商高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对对方心里善的信任。

但同时,任何时候也不敢放松对其心中恶欲的警惕。

以温和的态度、平静的内心,微笑的脸容,关注的眼神,信任对方,鼓励对方——不毫无理由的怀疑人,拿对方当骗子。更不毫无理由的拿对方当菩萨,此二者都是蠢大劲了的表现。

——你不信任对方,激起对方心中的恶,就必须要以自己的人生,为对方人性的缺陷埋单。你毫无理由的拿对方当菩萨,暴露出自家智商的短板,后果也是一样的严重。

(10)

情商也是智商。

智商是对这个世界及抽象法则的认知。

情商则是对人性的洞穿与掌握。

最近有本书在卖,《给孩子看的量子力学》,这本书开篇就说得明明白白:世界是不确定的。

连物质世界都不确定,我们又何来胆气预判人心?

世界是不确定的,人心是不可测量的。有智慧的人绝不说过头话,情商高的人会因应心绪调整方策。在这个充满温情同样也充满冰冷的世界上,你掌握多少人性,获得多高的情商,就获得多少温暖,获得多少自由。

——你要知道,人的心是极脆弱、极敏感的,把他当成菩萨是不妥当的,把他当成恶魔也是纯粹发神经。他就是个可以表现出伟岸人格的普通人,努力尝试,但要知道,最后的结果只是个概率,万勿求一个固化不移的结果。

——平静的对待别人,温和的对待自己。对方的心是脆弱的,敏感的,我们也同样。甚至,许多时候我们比对方表现得更脆弱,比对方更敏感。对方一个无意的举动,都有可能引发我们心里的不快。但我们大脑会欺骗我们,会把我们自己的不良情绪,扭曲为对方人品有问题,除非我们时刻警惕自我,才有可能避免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对我们自己的智商造成严重杀伤。

——这世界并没有那么极端,关羽的时代,曾国藩的时代,那充满血腥的杀戮早已过去。世界已经不是那么极端了,平和的时代,对我们的智力挑出更多的挑战。任何一种固化的思维,或是极端的认知,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力。我们不要让自己成为职场上死得冤乎枉哉的黄胜林,也没必要让自己的性格趋向极端。温和,温和,任何时候温和都会让我们保持清醒。

——有时候我们被冒犯了,也许是对方的无心。有时候我们受惠了,或许是对方的无意。永远要感激那些惠及我们的人,但对任何形式的冒犯或蔑视,抱以平和之心。当我们心灵承受煎敖时,对方多半也同样。最重要最重要的是,这种心灵煎熬,是完全不必要的,可以消除的。

记住吧,情商是我们对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认知与把控,慢慢学习让自己呈现最美好的一面,也努力让对方呈现出足够的善良。这有个过程,一切取决于我们对人性的认知。认知明晰,心境就明晰。反之,任何形式的武断蠢萌,只是标志着我们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永恒轮回

尼采发明了一个很牛掰的词:永恒轮回。本着DrBing非科学不正经的一贯态度,把百科解释代入到个人生命中,意思就是“个体是对原生家庭形态的“一系列永不停止的重复循环”,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自己原生家庭命运的重复,“认识到这个真理将鼓励每个人细致考虑他们的生命决定”,鼓起勇气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我的祖爷爷一百多年前出生在广东文海的穷山僻壤,年轻时冒着生命危险坐黑船偷渡LA,在唐人街打黑工20年,不幸第一次回国就出意外蹲了(据说是装酷带回了把火枪被抓),两年出狱后就留在了村里。这是一个尝试改变“永恒轮回”因脑子一时进水而不幸失败的例子。

如果祖爷爷留在了LA,没准DrBing今天读的就读哈佛了

到了我爸爸这一代,上一篇文《我的二货爸爸》写了,他从这个穷村里考到大学,后来成为了大学教授,这次是改变了原生家庭的“永恒轮回”。但几十年了,他至今还是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其他大部分人还是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在穷山恶水轮回着命运。我爸爸这个命运跃进,算是往上方向,并且跨度很牛的一个。

到了我这一代,在城里的教师大院里长大,理所当然成绩不差(除了高考一年不记得有“用力”过),最后考到国外高校进修。这也是一个命运改变,但是这个跨步就没有我爸爸那么大了。因为教师大院里和我同龄的孩子后来至少一半都到了国外进修,不是教授也是博士,所以我这的生命跃进不算特别牛掰,和我一个成长背景的不难做到(我老说“插翅而飞的孩子”最初原型是我自己,其实应该是我爸啊)

每一个家族的延续,其实都期待下一代能比这一代更好,否则起码不要更差。

可惜的是目前中国却不是: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很多家庭都在大环境下顺利正向改变了命运。然而我们的下一代却出现了拐点,很多家庭都出现了“倒退”。近来看到一个关于90后的经典案例,富足的家庭,家长从小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特长班,各种操心各种用力,最后孩子什么都不了了之,无论家长怎么看着守着学习,孩子成绩老也上不去,最后好不容易通过关系读了一所大学,毕业后孩子却工作也不找,呆在家里啃老。我想中国经济飞跃期结束,进入比较富足的时代以后,相信在00后,10后家族命运倒退将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所以思绪来了,就想通过三个德国家庭孩子的成长经历来探讨一下这个命题。

第一个和第二个家庭

写作起因如下:邻居Mainen夫妇(简称A家)上月去里斯本度假三天,我就收留了他家腊肠狗狗Emma三天(萌狗照片可能英华兰妈妈都看到我朋友圈啦),为了报答,复活节期间请我们全家到家中吃大餐。同来的还有街上另一家同样很熟的Korp夫妇(简称B家),刚从澳大利亚度假一个月回来。

A先生是Air bus的高级工程师,A太太是家庭妇女。儿子Peter刚满28岁,从世界顶级名校伦敦大学(UCL)经济学博士毕业,已经在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任职一年。

B先生是一名外科医生,B太太是护士,大儿子30出头岁,去年还说是在Zalando(类似于京东,很著名的企业)任南美总监,今年携全家转战悉尼。小儿子应该是25岁左右,正在布里斯班附近一个著名的私立大学(学费特贵,入学特难)读硕士。所以两夫妇就趁着探望儿子,用5周时间把澳洲游了个遍。

B这家人怎么看都是人生赢家

咦?DrBing你怎么能直接把名校毕业+好收入=好的教育成果呢?但事实就是,这两家人孩子首先很享受自己的生活,家长也是自豪地唾沫星子乱飞,得意得满脸红光。其实孩子高兴+父母自豪,这就是教育成功嘛。

第三个家庭和两个孩子

再说本文要说的第三个家庭,是我德国婶子领养的女儿——16岁的塔贝雅。婶婶很有爱心,13年前看到街上有个3岁孩子在雪地里一个人玩,就和这个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孩子的母亲十来岁辍学,没上过一天班,全靠德国强大的社会系统养活,16岁就生了第一个娃,现在三个娃不同爹,也不知道谁是爹,平时只做两件事:酗酒和滚床单。和谁滚了?酒醒就不知道了。

不婚的婶婶决定插一把手,那时起不断关心塔贝雅,最后经过不断的抗争和努力,在塔贝雅8、9岁的时候正式领养了她,让她彻底断绝了母亲的不良干扰,还一直自掏腰包让她入读很贵的私立学校(AB两家孩子都是读普通免费公立)然而呢?

16岁的塔贝雅上月发现自己怀孕了,肚子已经凸起来了,爸是她同父异母哥哥的好基友,得知被当爹以后已经躲起来了。因为决定不堕胎后,婶婶将准备迎来一个孙子。塔贝雅也将辍学,成功实现母亲16岁生娃辍学的命运轮回。

塔贝雅九岁生日时还是个看起来很可爱的孩子

所以当晚我们几家人的聊天很自然就牵扯到孩子的养育上来了。同在一个区生活和上学,塔贝雅也是从来没有去过烂学校,怎么结出了那么不同的果实呢?

于是我问起AB两家他们孩子成长的往事,想要发觉一些亮点,可惜很失望,什么都没有找到,平常地不能再平常(和我的基本一样):和本街其他孩子一样就近入学,成绩一直是中上。高考(德国叫Abi)发力一年就上了不错的大学,研究生都到国外就读。两对夫妇左思右想,真的不记得自己有在孩子成长上做过什么“用力”的东西啊!A老在Airbus通宵做设计,B家甚至经常要随船做船医老久不回家,(不在家不代表感情疏离哈! 感情是非常好的)孩子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而已。这就是两个家庭的“永恒轮回”,看起来好像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那样的一个事儿。

而关于塔贝雅我记得两件事儿。

第一就是婶婶为了扭转塔贝雅的过去,在养育这块非常“用力”

在正式获得塔贝雅的抚养权之前,婶婶就把孩子自费送进一所很贵的私立学校,学校很远,婶婶每天早上和下午自己开车近一个小时接送至今(婶婶今年也70多了)。婶婶乳癌复发那一年,要入院15天手术,就把孩子寄宿在我家,还要求我每天开车接送。当时塔贝雅已经12,13岁了,自己乘搭公车在这个年龄我觉得是非常正常了,但是婶子说“不行!你们不送那我就从医院爬起来去送”。后来这几周我家光是接送就吃尽了苦头。这个就是“用力”之一。

第二件事:有次塔贝雅的手工作业是搭建一个玩偶房子。的确对十来岁的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儿,但其实想来拿纸糊一个也不太难。但婶婶就把娃领到我家,要我帮忙(为什么我呢?全家我手最巧啊,女汉子哇咔咔),要求是能“鹤立鸡群、眼前一亮”,我和婶婶的意见是完全相反的:“创意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谁的表扬,而是孩子用自己动手完成一个自己的点子,无论这点子有多简单多傻瓜”。

但是NO,婶子不赞同:“一定要最好的,要让娃从小有优秀意识”,于是只好出了一个三合板的方案终于通过婶婶那一关,开始在我牛哄哄的工具房动工(《我家锤子比你家钉子多》一文已经晒了,这里就不发了),本来想着孩子多少应该参与一点吧,结果塔贝雅甚至没愿意进工具房,就听着自己的音乐,无聊地坐在外面的楼梯上(幸好还没走掉!)我叫她做这做那,她都是一脸木然,僵尸那样慢悠悠地挪过来,好不容易递过一个锤子,又立刻跑出去了。没办法,冰冻三尺非一夜之寒,何况我工作的事儿还那么多呢,于是三下五除二自己做好了交差。婶婶对“优秀意识”误解很深啊,又不是你做的,优秀和你有半毛钱关系嘛?

近来好友粥悦悦说了句很牛掰的话:凡事太用力都应该反省。

从这两件事看,16岁生娃的事儿就不奇怪了。婶婶和我在中国接触到的很多父母真是像极了!很用力,却很悲剧。

按照塔贝雅那个悲剧的童年经历,光给她提供一切爱和一切最好的,其实远远不足与把她从童年心灵的泥沼里面拔出来。到了16岁,还是不可避免地重复了原生家庭的命运,进入“永恒轮回”。(和俄狄浦斯一样带有悲剧性)

有趣的是,塔贝雅的二哥帕斯卡在9岁时也被一个和A、B家背景相似的家庭领养,虽然没有像A,B家儿子那样,但现在起码完成了中学,成了一个木工学徒,性格平和,没有不良嗜好。他算是中断了一个家庭命运的“永恒轮回”,选择了另一种命运,而且他的下一代相信会做得更好。

关于命运和家庭土壤

所以想来想去,对这三个家庭,4个孩子不同命运的故事,我猜测,对孩子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家庭土壤吧。

好的家庭土壤不用怎么催肥,苗自己就长成树了。A先生和B先生都是有一定事业成就的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母对工作的热爱和投入,家里书房里一排排的书就算一本也没看过,但那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对下意识的熏陶了。自然觉得将来成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人才是很正常的吧,绝不会想到原来还有辍学、吸毒、失业、拿救济金、酗酒之类的其他生命途径。这就是一种在良好的土壤中,不“用力”的教育收成。

而着急想要扭转塔贝雅“永恒轮回”的婶婶,问题出在

土壤本来就不太健康(不像二哥帕斯卡的领养家庭那样是和睦完整的家庭,还是双亲)

太过用力

用力方向全错(两件事处理就知道了)

所以觉得,每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更好,家族的命运向上前进的家长,都应该先把“用力”停下来,思考“土壤”的问题。

土壤是什么呢?我这几天是这么想的。

第一点:无论是单亲还是双亲,家长给孩子的都首先应该是平和的没有吵骂的家庭氛围,和完整的爱,这是最基本的素养。

第二点:家长不需要有什么高学历,也不需要非得事业有成,但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里洋溢的智慧。智慧和学历无关,和社会地位无关,和财富无关。

第三点:家长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比任何“用力”都给力(我现在眼前都能清晰浮现出小时爸妈挑灯看书专注的脸,是这让我学会了好学和专注,从小到大都从没有人督着我好好学习)

家里吵闹不和夫妻破口对骂,却期望孩子对外人彬彬有礼,对家人体贴暖心?

爸妈每晚看电视,孩子出房门瞄一眼就直接撵回房做作业,期望孩子成绩出众?

为了一个淘宝退款和客服大吵运费谁付,却给孩子请来最贵的钢琴老师指望孩子拥有高贵修养?

这事儿说出来都没人信。

但的的确确这是无数家长的做法。

土壤不存在,再“用力”,最后的结果一定都是相反的。相反,当家长用心去酝酿出这样一块肥沃土壤的时候,孩子对知识,对学习具备了好奇和兴趣,引入门之后即使不花任何力气,都能看到小苗欣欣向荣地成长。这种不“用力”就能自由生长的,才算是我老说的“插翅而飞的孩子”吧。

写到这里,就必须回到之前说的那些啃老的90后,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我忽然间明白了,他们家长的一代只是因为时代的结构性改变享有了丰富的物质上的果实,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拥有改变“永恒轮回”的素质和智慧。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土壤和精神上的继承了。这就导致了一批人家族命运的倒退,而且越用力,越倒退。

最后说回本行英语启蒙。经常看到一些题目大致如下的微信文《英语文盲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培养,女儿10岁能读哈利波特》耐心看家长启蒙的细节就知道这不是一般家长能执行下来的:太用力!不可模仿,不可持续。

还是粥悦悦那句:凡事太用力都应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