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报了一个兴趣班,上了半个学期,现在孩子死活不去了,威逼利诱都不干。如果逼着孩子去,我也觉得很费劲,也挺心疼,看起来他是真的不喜欢。对于这个跆拳道(芭蕾舞,小提琴,游泳,舞蹈,画画……),其实我也不是很执着,我就是担心就此放弃,孩子会习惯了半途而废,我想培养他坚持的能力。”
这段话很耳熟吧?
每个给孩子报了各种课外班儿的家长,都有可能面对这个问题。
“事情本身不重要,做事情的态度最重要。如果你现在轻易放弃了这一件事,以后就有可能轻易放弃其他的事”,对吧?
所以这个这个跆拳道(芭蕾舞,小提琴,游泳,舞蹈,画画……)本身学的好不好不重要,喜欢不喜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一件事,到底能不能坚持下去。
这句话看起来没问题,可是细思极恐。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已经确定不喜欢的事,依然头也不抬的坚持下去,那……真的是一种好的能力么?
如果一件事只要开了头,就要义无反顾的坚持完成,这真的是一种好的品质吗?
在北上广,许诺真心相爱的人,都有50%的离婚率,来挽回自己当初可能做错了的选择。
我们要不要要求孩子对每一件事都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呢?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我们希望孩子用并不喜欢的兴趣班锻炼出来的叫做“坚持力”的能力。那我们一定是希望不仅仅局限在兴趣班这件事上,而是成为一种品质,深入骨髓,成为孩子受益终身的一种长期的能力。
拥有这种“坚持力”的人,对任何事情都能够坚持。我没有这种能力,就对很多事情都不能坚持。
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人都是对某些事能坚持,哪怕是坏事,比如抽烟。
又对某些事情是不能坚持的,哪怕他是好事儿,比如跑步。
当然,也许有人同时能够坚持戒烟和跑步,但是他可能不肯坚持练瑜伽和学英语。
这其实不取决于人,而是取决于事——我喜欢不喜欢做这件事?
其实我们平时说的“坚持”的能力,是指对于自己很热爱的事,或者我们想要完成的事情的态度。
如果我们遇到困难,不应该放弃,而是需要坚持下去。这时候,本质上它指的是一种抗挫折能力。而不是“坚持的能力”。
做想做的事时,遇到挫折,如何克服障碍?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世界上的事大概可以分为四种:
我喜欢的而且需要做的事
我不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
我喜欢但是不需要做的事
我不喜欢也不需要做的事
其实“喜欢”本身就是一种需要。
喜欢就想一做再做。
很多所谓成功人士,不过是把“我喜欢但是不需要做的事”,坚持下去,最终成为“我喜欢而且很重要的事”。
所以,实际上,世界上的事只有三类。
我喜欢的事
我不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
我不喜欢也不需要做的事
当一件事“我喜欢”,就不存在“需要不需要”的问题了。
著名的例子,是小时候我们学过的多次次实验的爱迪生,不懈努力的居里夫人,身残志坚的贝多芬,废寝忘食的牛顿。
课本里有一个关于牛顿的故事我记忆犹新:
英国物理学家有一次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菜做好了,可朋友还没到,他就进实验室专心致志地做实验去了。朋友来后找不着牛顿,因急于上班,就独个儿把饭菜吃了,并把吃剩的鸡骨头放在盒子里,然后走了。傍晚时,牛顿做完实验,准备吃饭。但当他看见盒子里的鸡骨头时,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哈哈大笑地说:“我以为自己还没吃饭呢,原来早就吃过了。”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号召我们像牛顿学习,潜心钻研不理世事吧?
但是我想说,如果牛顿并不喜欢做实验,又有朋友等在旁边,肯定会随便对付一下实验,然后“礼貌绅士”的陪同午餐吧?
这位牛顿先生分明是对实验的兴趣胜过了对朋友的兴趣啊!所以本能选择了沉迷于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忘了对方。
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这么做,是不是又会被贴上“情商低,不考虑他人感受。注意力固着不变通”的标签呢?
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也真的能做到“不理世事”啊,比如——玩游戏,看动画片。
所以,沉迷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并不算是一种“能力”,而是顺应内心的呼唤,人类的本能而已。
如果牛顿明知道朋友在等,为了礼貌和尊重,控制自己放下想做的实验,虚与委蛇,热情款待,“舍小我而为他人”,这仿佛才更值得歌颂吧?
我们一直在歌颂牛顿,不过是因为,他喜欢的事情,正好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或者说,他喜欢的事情,给我们带来了好处。
对牛顿本人来说,不过是充分的做了一件“让自己喜欢的事”而已。无论结果如何,过程本身已经足够享受。
所以,他才会面对漫天赞誉,说出那一段著名的话: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玩耍的小孩”,啧啧。
对牛顿来说,不是艰苦的登山者,不是勤奋的拓荒牛,只是“玩耍的小孩”。无忧无虑,并非在承担我们以为的那些拯救人类的任务。
首先,是在满足自己。
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最终做成“有用的事情”,还有很多音乐人的例子:
朴树爱玩音乐“不务正业”到,家人想断绝给他的任何补贴,最后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最终“成功”,收获了我的挚爱。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吧?
他们真的都有那种叫做“坚持的能力”么?我看未必,他们只是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任性的在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
如果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遇到了困难。一种可能是,因为足够喜欢,所以自己有动力坚持。比如“耳聋”之于“钢琴家”,有足够的理由放弃,但是贝多芬依然能够坚持下来。其实也不是为了“坚持”而“坚持”,而是真的享受其中。
而另一种可能,明明喜欢,但是迫于困难想要放弃,这时候,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倾听,鼓励,帮助他度过难关,建立自信,能够继续为自己喜爱的事情努力。
除了“我喜欢做的事”,剩下两类是“我不喜欢也不需要做的事”,还有“我不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
“我不喜欢也不需要的事”看起来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而“我不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是一个讨论的焦点。
不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看起来,在生活中有很多。总结一下,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我不喜欢,也不想做,但是迫于别人的压力,不得不做”,也就是说——为了别人而做。
比如不喜欢的功课,不喜欢的课外班,不喜欢吃的青菜,因为家长要求,所以“只好做”。
迫于压力,为求自保,或者碍于情面,可以做,也可以“坚持做”。但是会消耗很多能量,也会损害亲子关系。
人在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的时候,相当于踩着刹车加油,能走,但是很消耗能量,也损车。遇上个坡儿,就走不动了。还得经常保养。
就像我们长期吃自己很不喜欢吃的东西,倒胃口,不消化,时间长了还对胃不好。
很多时候,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让孩子“坚持”这类事,孩子也做去做。这就是人为的把本来“我不喜欢也不需要做的事”变为“我不喜欢但是需要做的事”,为了家长做一件事,不会有太大收获——如果有的话,更多是收获了家长自己的快乐和“自己终于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的想象。
“可是有些事,的确需要做啊!不管喜欢不喜欢”,我知道,我知道。
这时候,我们尽量不把眼光放在“如何让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上,而是想办法把“不喜欢”变成“喜欢”,或者至少“不讨厌”。
孩子的兴趣并不稳定,有时候一个榜样,或者一个环境的调整,都能有效的扭转兴趣。
我们小时候上学,都有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爱上一门课,或者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学不好一门课的时候。也会因为电视剧《西游记》开始读古典名著,因为迷恋《灌篮高手》而热爱篮球。
如何调动,开发,培养孩子的兴趣,把“不喜欢的事变为喜欢的事”,比研究如何“让他坚持做不喜欢的事”更有效。
还有一种是“我不喜欢,也不想做,但是迫于压力,不得不做”,也就是说——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而做。
是否需要坚持呢?
这相当于为了结果B,而不得不忍受过程A,既然是自己的选择,那当然最好能坚持下去。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为了工资,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
为了减肥,不得不去跑步。
只要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无论结果是不是喜欢,做事的过程,一定会对自己有损耗。
所以,这一类事,即使坚持,结果也不会太好。因为结果只是一个点,而过程漫长。
与其为了结果B而绕路去做事情A,为什么不找另外一条直达路线呢?事实上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做我们喜欢的事,达到结果B。
如果为了工资而选择工作,那能不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享受其中,也许能拿到更高的工资。
如果为了减肥,而不得不跑步,那能不能试试瑜伽,打坐,跳舞或者骑自行车呢?
如果为了升学加分,而不得不参加钢琴考级,那能不能把学琴的时间用来学习,提高成绩。或者选择其他特长呢?
如果为了让孩子长大能更加幸福,而逼着他从小学习各种课程和本领,那能不能经常跟他讨论一下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让自己感受到更多幸福呢?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必须通过一个令人厌恶的过程,才能达到令人愉悦的结果的。
或者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通过一个令人厌恶的过程,而能达到令人愉悦的结果的。
面对“我不喜欢,但是为了结果必须要做”的事,除了“努力坚持”之外,让自己找到更好的途径,去实现同样的结果,是真正的“捷径”。
所以,对于“要不要让孩子坚持上课外班”这件事,我们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孩子到底为什么不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