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哈佛校报针对2016级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24%的新生都有过新闻记者类体验或实习经历。在美国中小学,新闻记者类体验与实践课程和项目 ,融合了阅读、写作、社会研究、科学素养等,是提升孩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的绝佳手段之一。

春季学期开学后,我成了学校双语C班的新闻写作课老师,为孩子提供3堂课的“专业辅导”,帮助他们成为校报的“中流砥柱”。有了这次机会,我终于能把我八年的记者经历,浓缩到短短的三堂40分钟的课程里。

第一堂课

记者到底是做什么的

在课程伊始,我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个报社或一家电视台的架构。然后,针对一些孩子的理解误区,告诉大家当记者不只为了看名人,更为不断开阔眼界,知道有多种活法,以及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探究方法。

第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道题目:

“如果你是一名报社的记者,主编让你采访Angelababy的婚礼,但是你并没有接到她的邀请函,你该怎么办?”

六年级的孩子们听到“Angelababy”的名字,非常兴奋,一个答案接着一个答案冒出来:

1、可以找到她的微博,然后联系她。(对,或者找到她经纪人的微博去联系获取更合适)

2、可以找其他接到邀请函的记者,让他带着我进去。 (真不错,我以前也老是那么干,通过同样介绍拿到某个名人的联系方式,是很不错的资源开拓途径)

3、可以联系她的影迷会,或许可以当作影迷进入婚礼现场。

4、可以想办法知道她的家庭住址,或者经常出没的地方,去认识她(有狗仔的潜质。只要不涉及隐私,这个方法有时也值得一试)。

5、可以参访受邀参加婚礼的其他名人,从而还原婚礼现场。(有点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虽然不够直接,但也是新闻采访常用的方法)

让我非常惊讶地是,20个孩子们脑海里想出来的一个个新闻资源开拓的方法,正是我在报社工作时采用的名人采访法,而且基本上说得很全面了。

这堂课的结尾部分,我找来一些中外记者界的名人(当然还有一些相关行业的名人),让孩子猜猜他们是谁,以及报道的领域。他们认识“柴静”,“闾丘露薇”,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艾伦”等。

在这些名记者当中,孩子们对战地记者玛丽·科尔文最感兴趣。她生前任职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政府军炮击霍姆斯市时被炸身亡。

我问孩子们:“大家知道她为什么总是遮住一只眼睛?”

一个孩子回答:“是不是被炸伤了?”

然后,全场发出惊叹声——确实,2001年在报道斯里兰卡内战时,科尔文被手榴弹炸坏了一只眼睛。2012年2月22日,在叙利亚政府军炮击霍姆斯市时,科尔文被炸身亡。

我想,孩子们心里会想: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类记者,为了无限接近新闻真相,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第二堂课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上第二堂课前,我决定让孩子体验一下真正当记者是什么感觉,比如让他们采访一下校长。

我先科普了一下校长的履历:出生在南美波多黎各附近的一个美属小岛上,3岁全家移民纽约,在纽约读完公立高中后,前往常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求学;获得双语双文化教育硕士毕业后,在纽约一所双语学校担任班主任10年……

在我介绍的时候,我感觉到孩子们瞪大眼睛,听得津津有味,虽然是自己的校长,他们却从未这么了解过。

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并不亚于一个专业记者,下面请看我收集到的问题:

1、你为什么离开西班牙?(A)

2、你为什么要来C班?(A)

3、你到这边累不累?(B)

4、你在这边生活得好吗?(B)

5、你为什么要一直搬来搬去呢?(A)

6、你是怎样当上校长的?(A)

7、当了校长之后,有什么需要顾虑的吗?(A)

8、在纽约上大学好不好?(B)

9、您小时候有没有想过当校长?(B)

10、你在大学阶段为什么会选择双语双文化专业呢?(A)

11、你在C班开心吗?(B)

12、未来你想做什么?(A) 

在白板上撰写这些问题后,分别把它们编了号,并问大家:

所有问题里面有一类是开放式问题(Open-Ended Question),还有一类是封闭式问题(Close-Ended Question),你们能看出哪些问题是开放式,哪些是封闭式吗?

话音刚落,一位看起来非常机灵的男孩子就报出答案: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给人很大地发挥空间,而封闭式问题的答案比较单一,只有“是”或“不是”。

居然无师自通,真的好聪明!这个问题是我在大学时学《新闻学概论》里的知识点。

第三堂课

如何写出好文章?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什么叫做标题(headline),导语(lead),以及新闻写作常用的倒金字塔结构(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

究竟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一个别出心裁的角度很重要。

为了训练孩子们的脑洞,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思考题:

“这是四个苹果的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牛顿,第三个握在乔布斯手里。第四个在哪里?”

下面是孩子们的回答,应该会超乎你的想象吧:

1 在海伦凯勒的手中(在她的自传里,写到她的老师让她摸着一个苹果,学会了apple这个单词)

2 在白雪公主那里

3 在筷子兄弟的口中

4 广场大妈的舞中

5 在我的肚子里,哈哈哈

6 在转基因实验室里

7 在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苹果树》里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孩子的思维不受限,更有想象力,下次写作文,就不愁没有新鲜有趣的好角度了。

心理学家胡慎之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

“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永远无法原谅父母?”

网友小天使说自己一辈子不会忘记她妈妈生日那天,妈妈说的话。

那天,她买了一个大蛋糕,兴冲冲地给妈妈祝福,说:“妈妈,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长大了给你养老。”

她妈妈很不屑地说:“我有你弟弟,用不着你给我养老。”

她瞬间就呆住了,接着二话不说,拿起蛋糕就扔到了楼下。

“我很受伤,特别特别受伤!”

从此,她再也没有和她妈妈说过一句话。

一直到今天她生孩子,她从未带孩子回家,也没有留存她妈妈的电话号码。

有时候她妈妈会发微信来问:“把孩子抱回来让我看看吧。”

她回复:“让你儿子去抱他的孩子!”

“即使过去几十年了,这句话想起来,我依然痛心,非常非常痛心。我永远不会原谅她。”

很多家庭对于女孩的语言暴力,是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但也有很多家庭不是。

他们是因为控制欲过分强大。

网友喵妈自小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父母皆是当地的生意人,从最贫苦的农民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她爸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人不争馒头争口气。”

喵妈就是父母争口气的工具,从小,她听过最多的话,就是“丢人”。

考试没考好,“丢人”!

作业没做好,“丢人”!

陪父母出去应酬没表现好,“丢人!”

事情做砸了,“丢人”!

“所以,从小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可称道的。”喵妈说,她很多次,在日记本里写下:

“我究竟有什么用。”这种自我怀疑的思绪如梦靥一般跟着她,直到今天,她活得畏畏缩缩,仿佛蜗牛一般缩在壳里,不敢迎接外面世界的阳光与风雨。

不敢去参加舞会,怕丢人;

不敢上台演讲,怕丢人;

不敢挑战更高难度任务,怕丢人;

“后来,我去看了心理医生,我才知道,我这种问题,叫童年心理阴影,是父母给的。”

电视剧《门第》里面,张华也是这样。

张华是一名北漂,在北京晃荡了5年,仍然住着地下室,每天挤地铁,“我不知道我以后能成什么事。”

有一次,张华把上司给打了,因为他业务量排名全公司靠后,上司骂他:“你怎么能没用成这样!”

他顿时怒发冲冠,挥手就揍过去。

他对“没用”这个词极其敏感。因为他父母经常骂他没用。

他们总是拿张华和别人家孩子比,一旦他做得不好,就会立刻阴沉下脸,骂:“你怎么能没用成这样!”

十多年里,张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能没用成这样!”

直到18岁,他离家出走,一个人来到北京,他发誓,再有人骂他没用,一定打死他!

不仅如此,张华特别敏感,凡是别人和他说话,只要语言里面有“你不行”、“这个你不擅长”、“你还没睡醒”之类的话语,他会立刻影射到自己身上,认为对方就是在骂自己,立刻回骂过去!

为此,他人际关系也特别差,他来到北京之后,电话联系方式都换了,没有告诉父母,彻底和家庭失联,漂泊在茫茫人海中,“我不想再见到他们。”张华说。

“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样,会立刻产生伤害,但语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这个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胡慎之说。

“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也许这把凶器,在一开始不足以伤到人,但随着语言暴力的扩散,它一定会越来越锋利,迟早有一天,它会捅进某一个人心里,或者捅进自己心里。

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经对沈阳市少管所的6名拘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发现无一例外,他们都遭受过密集而惨烈的语言暴力攻击,他们的父母常骂他们,拿他们和周围人对比,一旦自己不如人,就要遭受辱骂,心理学家们总结了几个伤害他们最深的词语:

·废物

·就知道吃

·丢人

·蠢死了

·走开走开

·我宁可没有生过你

这些戳进他们心里的词语,后来都一一变成了他们的凶器,以及,他们与父母恩断义绝的断情刀。

在胡慎之看来,语言暴力会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世界,在于父母把控不好语言的尺度。

也许你其实只不过想批评一下孩子,你说他猪脑子,并不是真的说他是猪脑子,但孩子的世界,纯粹得多,你骂他是猪脑子,他可能会真的一辈子认为自己就是猪脑子;你说是个人就比他强,他可能真的会认为是个人就比自己强;你要他去死,他可能真的就去死了。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每个人来到这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他生存的环境开始给他上色,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孩子不像成年人,他们没有三观,没有是非观念,他们正处于成长期,这个时候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极有可能在孩子一生中起着重大影响,那些在大人看来也许根本算不上语言暴力或者轻松平常的话,在干净的、没见过世界丑陋的孩子面前,就是语言暴力,就会有着致命的伤害。

如果你要批评孩子,那就要掌握好尺度,“你就是个猪脑子”也许换成“你可能还需要多加练习一下哦”,会好得多,说孩子是猪脑子,而且只把这句话当成善意批评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猪脑子。

来源: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饶雪漫小说《离歌》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孩子,名字叫毛北。

毛北生于一个小城市的精英家庭,从小家境优渥,父母宠爱,非常优秀。

一路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年人中的佼佼者,几乎没有碰到过深恶险阻挫折,高考前夕,他当着好友面发誓:“我毛北将来一定要考入北大,离开这里!”言之凿凿。

语文考试前夕,毛北有点感冒,起床稍微迟了一些,匆匆赶往考场,没有迟到,但情急之下,居然忘记带准考证了。

毛北当即就慌了,大汗淋漓,匆忙跑回家拿准考证,再回来,已经过了半个小时,毛北无法再入考场了。

他一路痛哭回家,把自己锁在卧室里,任凭父母呼喊,也不出声,接下来的几场考试,毛北去都没去,“都丢了一整门的分数了,还考什么考!”他在卧室里冲着父母嘶喊。

高考结束当天,夜晚,毛北打开卧室阳台窗户,从阳台上跳了下去,留下遗书:“我是个失败者。”

这让我想到了被外界称为“史学天才”的林嘉文。

18岁的林嘉文是西安中学的传奇,他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是两本学术著作的作者,他已经出版了《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和《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两本极具学术分量的著作,洋洋洒洒共70多万字,史料详实,视野开阔,很难想象到这会是一个18岁的高中生写的。

岳麓书社总编在未面见林嘉文之前,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有功底的历史研究者”,宋史研究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林嘉文:“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能力的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专家张教授更是直白地夸赞:“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达不到,带博士也带不到他这个水准。”

林嘉文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前途一片光明。

2016年大年初五,林嘉文带着枸杞前往李裕民教授家拜访,顺便送了李裕民教授一本宋史新编。

2016年2月24日,就在他第二本史学著作出版后不久,林嘉文从家中楼上跳下,云飞雪落,一头撞在地上(相关文章《请别再叫他“史学天才少年”》)。

死之前,他和好友张扬探讨自杀方式。

林嘉文:“张扬,你觉得怎样的死法最不痛苦?”

张扬:“吃安眠药。”

林嘉文:“吃安眠药看起来不痛苦,实际上很痛苦。因为死亡过程很漫长。不像跳楼,上吊,一下子就死了。你看,人生要经历那么多痛苦,死亡前的那一下根本不算什么。”

很少有人知道,林嘉文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

“为什么如此优秀的人,都如此容易轻生!”李裕民教授扼腕不已。

优秀者很多

扛得了事情的很少

《南风窗》杂志曾进行过一次不全面的统计,在中国,每年,年轻人的自杀数字是在25万,这其中不乏那些佼佼者,成绩优秀,年轻有为。

如果坚持下去,熬过一阵,在未来也许会大放异彩,成为某个领域的领袖。但毛北却过早地被风浪拍死在沙滩上,而这些风浪,在常人眼中,似乎看起来也算不上很大。

例如,高考没考上,再考就是了,每年那么多没考上的呢,机会很多。

例如失恋,婚姻本来就是一个相互选择与漫长的过程,但在他们眼中,仿佛泰山一般,沉沉压下来,喘不过气儿来,便只好选择过早结束自己尚且无比年轻,充满希望的生命。

“这就叫扛不住事儿!”作家余华说,“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很多优秀者,但很少能扛得了事儿的人!”

所谓“扛不住事儿”,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抗挫商太低。

负能量的蝴蝶效应

“抗挫商”又叫逆商,是白宫商业顾问、美国培训大师保罗·斯托茨提出来的。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英文Adversity Quotient,简称AQ。

抗挫商的概念非常宽泛,也许你没有见过因为挫折而自杀的,但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而到处发脾气,他们因为遭遇一点小挫折,让整个生活都变得乱糟糟的。

我就有一位这样的同事,同事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业务员,业技精湛,业务报表一直以来都非常靓丽。

2月份她因为感冒,请了将近一周的假,业绩瞬间滑了下来,部门排名进入倒数,月度总结例会时,同事被公司点名批评,甚至被领导私下叫进办公室指责。

从此以后,同事整天郁郁寡欢,见面不打招呼,阴沉着脸,一点小事就反应敏感。办公室很多人见着她都绕着走,气氛忽然变得冰冷起来。

孩子贪玩,没有按时回家,她就动手把孩子打了一顿,老公实在按捺不住脾气,和她大吵了一架,两个人甚至闹到离婚这个地步。

她后来觉得实在受不了,便去找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对她说:“你看,你就因为被上司骂了一顿,如此一点小小的风浪,居然让你事业、家庭、社会整个儿都乱了套,四分五裂。”

美国旅行作家凯鲁亚克小的时候也是如此,有一次,他从学校回家,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心情非常糟糕,回到家就开始乱发脾气。

妈妈叫他吃饭,他把妈妈骂了一顿,爸爸给他送果汁,他也发了一顿火,家里的小狗跑过去蹭他的小腿跟儿,他直接一脚踢开,把小狗踢到阳台上去,结果一不小心掉下去,摔死了,凯鲁亚克顿时哭得昏天暗地。

要知道,这条狗是他养了3年的爱犬。

爸爸摸着凯鲁亚克的头,轻轻地说:“你看,就因为老师批评了你一顿,

你把自己的宠物踢死了。”

后来凯鲁亚克在《在路上》一书中写道:“我在那一刻意识到,我必须要控制某些事情产生的恶果,我不能因为一件事情的糟糕,就把我生活的全部都弄坏。”

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商

在保罗·斯托茨看来,一个人的抗挫商,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控制。风浪来临时,你能否有效控制住事情,不让其失控;

第二,归因。你能否正面挫折,找出失败之因,承担后果;

第三,延伸。你能否有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让某件事情的恶果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四,耐力。有的时候,风浪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你能否坚持下去。

有许多人,面临挫折时,不一定会做出自杀这种极端行为,但他们往往会因为挫折弄乱自己的生活,逃避责任,甚至自抛自弃,这也是挫折商低的重要标志。

如今,大多数父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教育,唯独忽视挫折商。

但人生其实非常漫长,这世界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残酷,每个人都要经历大大小小无数的风浪,古人说,笑到最后的,才是笑的最好的。

保罗 · 斯托茨提出了几种提高孩子挫折商的办法:

1、鼓励教育,尽可能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

2、包容犯错,告诉孩子享受过程,而非结果;

3、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世面很重要;

4、挑战有难度的人任务,有难度才会有失败,培养孩子正视失败和分析原因的能力;

5、情绪控制教育,告诉孩子要控制恶果所能影响的领域,不要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乱发脾气,从而把整个生活都搞的很糟糕;

6、长跑,长跑是训练耐力最有效果的方式。

重视你孩子抗挫商的培育吧,不要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却因迎接不了风浪,被拍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