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有一回,我去看一个半商业性的国际儿童舞蹈表演活动,有中西方很多不同国家参加。

孩子们的一些排练,也是公开的。

我和同去的几位荷兰舞蹈老师,刚好赶上一队十岁左右的中国孩子在彩排民族舞,大部分是女孩,漂亮可人。

老师大声而严厉地指导着。

一个女孩,因为动作不对,被老师骂了一顿,勒令出队:“到墙角那儿,重复100遍再归队!”

孩子表情木然地走到角落,开始重复舞蹈动作。

老师盯着她,厉声提醒:“表情呢?微笑!”

一个微笑,随即浮现在孩子的脸上。

看着这个小小的美丽的身影,机械地笑着,转圈,抬手,扭肩,我们都不禁心疼。

接着,去看美国的舞群,全队都是女孩子,年龄和中国孩子相仿,一些人在排练,一些人在就动作和老师讨论。虽然也有排练的紧张,但笑声不断,气氛挺放松。

中国的舞蹈在正式表演时,大器优美。我寻找着那个被惩戒的小女孩,她在舞群里,嘴角牵动的笑容,弧度和之前在角落练习时的一模一样,看不到她内心真实的悲喜。

澳洲的孩子们,充满活力地打着鼓,踩着鼓点,独特的笑颜伴随着声声呐喊。

泰国孩子们的舞,祥和静美,明眸交错。

美国女孩们表演的是街舞,逼人的感染力,洋溢着欢乐不羁。

高压管理和大包大揽

如果认为一位老师的高压管理导致了舞蹈表现力和孩子快乐程度的差异,似乎只是皮毛现象。在整个演出结束的后台,大家卸妆准备离开,中国孩子这边又出现了另一番境况。

刚才严厉排舞的老师,变成了一个不断叮咛孩子清理卸妆台并事必躬亲照顾孩子收拾行装、清理垃圾的老妈妈。

她走来穿去,一会儿帮孩子捡起废置的卸妆棉,一会儿又帮孩子叠衣服,话语不停:“这是谁的手机?别乱放,记得收好!弄丢了不好找哦!我这有矿泉水,谁要喝?喝过的矿泉水瓶不要乱丢,先放在这个塑料袋里,等会儿一起丢...”

刚才“听话认命”的孩子们此刻似乎转了性,完全不理老师,事不关己地漠然玩着手机或iPad,相互说笑着,衣服鞋子凌乱地散在地上椅背上,一次性水杯、矿泉水瓶乱放,起身离开时,卸妆台和地面依然脏乱,而老师们跟在后面边念叨边打理。

我的眼光再次停在之前被责令出队的女孩子身上。她戴着耳机听音乐,对身边的人事毫不关注,一脚踩到地上不知是谁乱丢未喝完也没盖紧瓶盖的矿泉水瓶,眼睛都不眨一下,抬脚顺势一踢就走了出去。矿泉水流洒到地上,老师惊呼着赶紧清理。

中国孩子外出表演,一般随行的老师多,被无微不至地照顾着。除了负责排舞的老师,化妆、服装和领队的老师们都不少,孩子们化妆卸妆、梳头更衣几乎都有老师帮手代劳。

在隔壁澳大利亚和荷兰代表队的表现俨然不同。孩子们并没有被照顾,自己动手梳妆,除非要戴复杂的头饰需相互帮助一下,一切都是自己来。老师就一两人,简单交代下就做该做的事就走开了。孩子们爽利地打包好个自行装,把梳妆区域清理得干干净净,垃圾也分类归好,陆续离开。

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和团队管理互动的模式,大家不会不陌生,它可能体现在学校、家庭和工作等各类环境中。

看似强势的领导、老师或家长,一方面专横独断地发号施令,另一方面又操碎了心费尽了力地关照(其实源于心里并不信任对方),最后呕心沥血也不讨好。

看似弱势的员工、学生或孩子,表面上顺从不言,但私底下并不买账,弥漫着听天由命的无所事事和不关己任的消极漠然。

出现这种状况,其实是一种教育和管理失常,不得要领,误入歧途。

单说教育,老师或家长对孩子责权义务和做事模式的大包大揽,对其过度保护过度管控,会让孩子难以建立自我认知,无法对身边的人事物产生归属感和融入感,觉得一切都“和我无关”。

如此一来,孩子以负责任有担当的方式来对社会做出贡献并实现其价值的机会被剥夺了,他们觉得没有能力和动力去把握自己生活的起伏转变,所以很难有主管能动性、参与心和责任感。

与此同时,孩子会养成依赖心和表面上的被动接受和顺从,没有真正展现和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孩子会认为逃避、消极怠工、反叛是理所应当,而报复,操纵他人变向为自己服务或承担后果则是得到心理平衡和存在感的方式。

如果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精力全用在逃避、叛逆和操控上,他们如何建立为人处事之技能、洞察力、同理心和适应性呢?

威严,建立不起“威信”

在美国杰出的教育学家简.尼尔森所著的《正面管教》一书中谈到,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控制过多或过于娇纵,都无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孩子才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价值感、责任心和生活技能。

尼尔森博士在书中总结了成为一个有能力之人所必需的七项感知力: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之贡献价值的感知力;

3)对自己在生活中影响度的感知力;

4)内省自律能力;

5)人际沟通合作力;

6)整体掌控平衡力;

7)判断评估力。

孩子如果产生了不良行为的问题,常源于家长和老师没有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这七项感知力。

如果家长精心为孩子提供机会,允许他们为家庭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与父母并肩做事、边干边学,他们会感受到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如此会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以上感知力。

尼尔森博士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分为三种。严厉和娇纵是家长老师最容易走入的误区,而正面引导才是最好的办法。

现在回头来想想文章开头提到那位老师的言行,就是在严厉和娇纵两种无效管教方式之间来回摇摆,自始至终都自说自话,没有维护孩子的尊严和感受,故而孩子无论是排练跳舞还是收拾后台都没有参与感。

被严管的孩子,除了退缩还外会产生报复的心理;而被娇纵的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欠他们的,常会愤愤不平。两者均难以培养出孩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生存能力。

若用尼尔森博士提出的正面引导理论重塑一下当时的状况。

孩子若舞蹈动作不对,老师可以询问,是不是孩子不理解动作要领而需要再度讲解,或是让孩子自己分析下不能完成动作有何原因。

有时排舞的动作程序不顺,也会导致舞者难以掌握,可以共同商议修改。

而到了后台,老师可以坚定而和善地清楚表明孩子需要如何清理现场,照顾环境,此外,就放手让孩子采取行动,无需在旁边帮忙和叮嘱。

只要孩子明确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并且无外力帮助,他们会试着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去改变行为,逐渐独立。

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型和娇纵型的家长是在“教导”孩子不负责任,因为这种方式本身那就是放弃教养责任的。

因为无论是冲口而出的责难和羞辱,还是随性而为的纵容,都只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而家长没有真正负责任有意识与孩子相互合作,并帮助孩子依靠自己。

正面管教,要在平时的教养中建立起来,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孩子对其日常生活事务的参与感,通过合作而共同订规则,让孩子觉得所作所为是和自己相关的,并且自己有能力对此发生影响产生贡献,承担责任也享受权利,那么孩子会逐步自觉地建立健康的自律性、自信心和积极性。

举几个我将“正面管教”的方式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让闹钟叫你起床

很多时候,共同制定的规矩,在执行时,也需要建立缓冲地带。

孩子早上常会赖床,我决定不再每天提供“人工叫醒”服务,并且不在他磨蹭时,喋喋不休地用“品德”给他贴标签:“你连早上按时起床的意志力都没有,以后能干什么大事?动作能不能快点?”

我跟孩子讲明早起是他自己的事情,和他商议以后不再亲自管他起床的事情,而是跟他一起去挑一个他喜欢的闹钟,设定好闹铃以及反复闹醒间隔,让闹钟叫醒孩子。

从此,早上闹钟响了,我都不再干涉,等他自己起来。有时看他挣扎不愿起来,最多提醒一句:“你的闹钟响喽!”

闹钟,就是我和孩子使用的工具和缓冲物,我无需针对孩子的品行和他个人进行说教,只用提到“闹钟”就行,避免正面冲突。

纸条的魔力

和孩子商量好的任务计划,为了避免唠叨又要督促其完成,我们在家里挂上可以贴纸条或写字的白板。

订好的事,一件件写清楚,完成了就划去或是在旁边画朵小花和太阳以示成就感。

孩子好像特别喜欢这样,我们大人也把该做的事情或是家庭活动安排都写上,大家齐心协力,和乐融融。

尊重孩子,也要尊重自己

这是《正面管教》书中的例子,我常照搬在生活工作中,也原文引用于此吧。

假设孩子跟你顶嘴。

“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到另一间屋里去。

哈,我都能听见反驳我的声音,“那不就等于放过他啦?”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走开就是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而且,这样做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你总可以在稍后再找孩子谈,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情绪平静下来。心情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尼尔森博士说,很多家长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

其实,生气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因为那时,人们接通的是只会较劲的“原始脑”,而我们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会说些过后就后悔的话。

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有时候,家长决定你要做什么,要比试图让孩子去做什么好得多——至少在孩子愿意合作而不再和你较劲之前是如此。

父母表达爱心和树立权威并不矛盾,学着用正面引导的方式,和善与坚定并行,才是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有三种能力,是你即使读了万卷书也学不到,却在人生路上必须要具备的。

想想现在的你,有这样的能力吗?

书上找不到,也很少有人讨论的个人素质,我认为有以下三种:

1

期望值管理能力

影视剧中往往有这样的观感:

一个地痞或者土匪,平日无恶不作。

到了最后一集,哎,这货突然抗日了,例如《大宅门》里的三爷。

这时候观众对其好感度会突然爆棚,甚至超过许多没有爆点的正面角色,前几十集的劣迹简直一笔勾销。

这就是期望值在前期被编剧压低之后的福利。

先记住一个公式:

快乐值 = 现实 — 期望值

我们刚进入一个团队时,如果一开始就大招尽出,会导致周围人和领导对你的期望值不断升高。

最后,总会有一次你满足不了对方的要求,这时候对你的负面评价也会随之而起,甚至会低过一直表现平平的同仁。

有人将其总结为“不胜任陷阱”。

因为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只要达到了上层的期望,就会被继续提拔。

直到提拔到一个你不能胜任的岗位,让所有人失望,这个升迁过程才会结束。

这一点在情场上也依然适用。

你会发现浪子回头,会获得相当的赞美,许多女人甚至可以不计较你之前是个多么烂的人;

但老实巴交的“好好男人”,一旦被抓到一次不老实,就立刻被打入“渣男”的行列再也不得翻身。

娱乐圈这样的例子去年今年都有,不用我再赘述。

这就需要我们对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值进行有效管理。

比较常见的手段是憋大招,有一些在对方期待之外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不能随便拿出来用。

但周围人也不是傻瓜,次数多了,别人都会倾向于相信你藏着一手。

例如学生时代,那些永远叫嚷着这次考砸了的第一名们,信誉早已破产。其他人对其期望值仍然在持续上升,这时候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周围人对你的期望值,需要做到真正无迹可寻,并在所有非必要的时刻,压抑自己的表现欲与虚荣心。

我认为这是进入职场的第一课。

2

阈值自控意识

阈值又叫临界值,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我大概六七年在网上发过一篇文章,可能很多人以前都看过了,这里引用其中一段:

A片害了无数正常的男青年,没有A片的岁月里,男孩子满脑邪念充盈。

可是在这个网络色情泛滥的当今,他们居然对生活中的女人没了想法,这不能不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异化的经典案例。

何以至此?

阈值使然。

也就是不断的持续刺激,抬高了男人们欲望的触发点。

上个世纪初,女人旗袍坐下时,偶尔可一瞥的白花花大腿,就可以触发老夫子们的欲念;

可是100年后,看着满屏的器官进出,很多人居然会叹上一句:没意思。

这就是时代的变迁,使得阈值不断上升的最好例证。

举个极端的例子,释迦牟尼本是个迦毗罗卫国的王子,很早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其父为其修筑春、夏、冬三幢宫殿。

但他活的很厌世。

其父为其选来印度最妖艳美丽的女子来取悦他。

但是美酒、美女对他的边际效用已经小到忽略,食欲肉欲的一切无法使他获得更高的满足,只有离开世俗创造佛教去了。

他一出生,就享受物质的极大满足,导致他的阈值高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后,凡是物质都无法使他快活。

中国的例子是贾宝玉,从小活在女人堆里,最后也做和尚去了。

反而自小出家的人,却未必能忘俗。

所以施耐庵会有和尚最淫一说,潘巧云与裴如海那一段有很精妙的点评。

盖因自幼出家的人,从未享受过世俗的快感,所以阈值很低,一点就着。

能大彻大悟的慧根人士,往往反而是富家子弟,也就不奇怪了。

女人亦然。

泛滥的韩剧,将正常的女生活生生逼成大龄剩女,归根到底也是阈值作怪。

本来少女看见年轻男子怀春,是老天爷安排的正常心理活动。

现在这个自然的程序被突然打断,横插10部韩剧,部部男一号多金英俊完美,还有若干男二男三争抢。

电视机前的女人们于是看傻了,爱情阈值被活生生地抬到天上,身边的男人自然再也看不上。

当你深刻理解了阈值对个人幸福与快乐的影响后,你就知道这个概念不仅用在性和爱情上,更可以推广到人生幸福的方方面面。

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并学会一定程度的禁欲和自控,是防止阈值升高的不二法门。

这绝对是需要在人生早期,就要着力培养和锻炼的素质与意识。尤其对于男性。

顺便提下,频繁观看色情片造成的过度刺激,会抑制大脑内对性刺激做出神经反应的奖赏机制。

与药物成瘾相似,这种神经抑制会促使强迫的色情成瘾行为。

并对正常的性意愿和性欲造成影响。

可惜,对于有些人,这些话来的有点晚了。

3

应对主观时空扭曲的能力

这个概念有点玄。

这里说的时空扭曲,指的是主观的时间流逝感觉,随着年龄开始加速,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

小学时是一个月一个月过,大学一学期一学期过,工作后就变成了一年一年过。

越往上过的越快,问问你的父母,他们会告诉你十年一眨眼就没了,他们讨论着十几年二十年前的陈年旧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很早就开始研究抗衡这种时空扭曲的方法。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解释,有一个说法比较有趣。

“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这时候过一年,到六岁时,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

六岁到七岁,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

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

以此类推,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过多一年,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

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会发现:

童年的课间十分钟休息足够你从楼上跑下去玩儿点什么;

但现在你坐在公司电脑前,才喝了杯热饮,把东西摊开准备干活,啥都没干呢一个小时就没了。

小时候两个月的暑假特别漫长,现在的一个月不就是四个星期,一眨眼就没了。

如果用记忆增量理论来解释,那就说明我们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所以大脑中的“总数据”并没有像儿时那样,处在迅猛增长的阶段。

大脑处理今天的24小时,只需要动用几年前就已经存好的索引,驾轻就熟。

总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

你主观上感受到的“新东西”当然就少。

而体验“新东西”,恰恰是放慢主观时间的命门。

套用知乎上“舒适区”的说法。

要解决时空扭曲的问题,我们必须走出“熟悉区”。

熟悉区是时空黑洞,会不断加速消耗,吞噬你的时间。

如果你走出办公室,去陌生的国度一个月,就会发现这一个月并没有像办公室里那样,星期三过完就差不多能指望星期天了,而是觉得比在办公室两个星期都要多,这便是对抗时空扭曲的一个例子。

并不是只有旅游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多试验,会发现能找到很多适用于你个人的手段,但前提是你要有“摆脱熟悉区”的意识。

这是我认为人的一生所需要掌握的最重要能力之一,掌握了对抗时空扭曲的本领,你就能延长主观生命。

---作者简介---

肥肥猫,供职于英国某顶级律师事务所,知乎最高赞答主,是你职场进阶路上不能错过的良师益友。

《西游记》里有这么一段:

孙悟空去化缘。怕唐僧和师弟们被妖怪捉走,就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闪着金灿灿的佛光,任何妖怪都不能靠近。

有了这个圈,唐僧师徒便有了安全感。

我生活在一个四线小城市。

在这里,安全感显得尤其重要。

姑娘们在谈婚论嫁时往往会选择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家庭没有负担的男孩子。

如果对方为人老实,那就再好不过了。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老实的人不会招蜂引蝶,出轨几率比较小,这样有安全感。

大学生们回到家乡就业时,公务员往往成了首选职业。

即使知道公务员的收入平平,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大家还是挤破头皮要过这座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为什么呢?

因为公务员可以占有一样东西,叫做编制。

编制就像孙悟空画的圈,旱涝保收,这样有安全感。

仿佛每个人都在苦苦追寻安全感。

我们希望能有那样一个圈,即使是画地为牢,也要待在里面享受片刻安宁。

这个圈是永远充盈的物质,是永远不会被开除的工作,是永远不会背叛自己的爱人,这个圈能把内心的一切恐惧抵挡在外。

唐僧被妖怪捉走时,总是会颤巍巍地喊道:“悟空,救我!”

猪八戒抵挡不过妖怪,会求救:“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捉走了!”

沙师弟给送悟空通风报信道:“大师兄,师傅和二师兄被妖怪捉走了!”

师徒四人,唐僧手无缚鸡之力,猪八戒学艺不精,沙师弟本领平庸。

一旦出了孙悟空画的圈,立刻会被妖风虏走。

面对妖怪,他们恐惧而且束手无策。

所以,他们只能乖乖待在孙悟空画得圈里寻求安全感。

没错,安全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恐惧。

只有心里住着恐惧的人,才会不遗余力的寻求安全感。

回到现实,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

一瞬间,生活似乎充满无限的可能,自己能做得更好;

一瞬间,又觉得自己很弱小,害怕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心中充满纠结和恐惧。

你希望无所顾忌轰轰烈烈地爱一场,又害怕受到伤害;

你觉得应该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又害怕准备半天,最后还是名落孙山;

你想换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又害怕未来的不确定,失去现有的稳定。

人们总是贪恋于现有的一点点安全感,像奴隶一样被圈禁起来,带上枷锁,隔绝于外界更广阔的天空。

为什么只有老孙能收拾得了妖怪?

因为他能七十二变,法力无边,上至天庭,下至地府,足够强大。

所以,他心中无惧。

唯有孙悟空不需要给自己画圈,也唯有孙悟空不论是在自己的花果山还是别人的地盘儿,都能乐得逍遥。

所以,与其寄希望于他人能给自己画一个名叫安全感的圈,不如勇敢的从这个圈里挣脱出来,成长为一个不需要给自己画圈的人。

001  克服恐惧

人们内心的恐惧源于害怕失去,或者说自己没有能力承受失去的后果。

我读的大学是师范类院校,班上的每位同学期末必须登台讲课,由代课老师和其他同学点评。

每到这个时候,许多同学心里都七上八下。

大家究竟在怕什么呢?

害怕自己表现不够好?

害怕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害怕被老师批评了脸面无光?

这让大家终日惶惶。

但也有一些同学每天到图书馆查资料,一遍一遍的修改教案,写逐字稿,三五成群的组成小组,面对面的进行练习。

期末登台时,他们往往能淡定从容的完成讲课任务。

恐惧就像“纸老虎”,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

当你勇敢地穿上名叫“执行力”的铠甲,准备与它大干一场时,它早就望风而逃。

002  自信独立

这里说的独立,不仅仅指你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可以养活自己。

真正的独立来源于精神。

生活中,我们总是给自己这样的思维定式:

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找一个靠谱的人结婚;

要想获得升职加薪,必须和上司搞好关系;

要想拓宽人际圈,必须懂得曲意迎合别人。

将自己的安全感寄托于他人,只会让自己失去成长的机会。

毕竟,不是谁都有好运气遇到孙悟空这样的人,你一喊救命,他就立刻出现。

修炼好精神独立的本领,自己才不会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003  读懂“爱”

张爱玲说:“对女人来说,爱就是被爱。”

的确,太多的女人,把依赖当成爱,又把爱自己当成爱别人。

谈恋爱时,你是不是觉得两个人得天天腻在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谁也离不开谁才是幸福的模样。

对方必须秒回信息,不然你就会莫名其妙的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

可惜,这是依赖,不是爱。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付出很多,对方却没有回应,因此伤心不已。

这种付出感潜意识里不停地提醒你,你对他好,他就得对你好,并且什么都得听你的。

可惜,这只是在打着爱别人的幌子去满足自己。

真正的爱,不在依赖和索取产生的安全感里,而在于自由的心境里。

所谓的安全感,才是禁锢你成长的枷锁。

待在里面,也许可以舒服一阵子,但恐怕永远也不会有遇见未来的精彩。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愿每个人都能冲破安全感的束缚,成长为自己心中的斗战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