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你都有孩子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别人吧。”“你不是要生二胎了?这个项目还是别接了。”……不少职场妈妈都曾经历这样的尴尬,不少人最终选择抓重点,为了照顾孩子而暂停事业。全职妈妈当然也是幸福的选择,但孩子和事业之间,难道就没有平衡点吗?

当然不是。英国妈妈Helena Morrissey就做到了——她今年已经51岁,育有9个孩子!并在牛顿投资管理公司担任总裁,在英国投资管理协会担任主席,管理着4000亿资产!

(Helena Morrissey)

她不想别人给她贴上“女超人”的标签,在她自己看来,“我只是一个出身平凡,努力打拼事业,用心经营家庭的人而已。”

她也曾面临职业和家庭之间的艰难抉择,在生完孩子回到公司等升职时,看老板把承诺了的机会给别人,听老板说“有孩子的女人无法专心工作”;也曾经历严重的性别歧视,要出10倍于男同事的成绩,才能坐在相同的位置上……

但她最终却能扭转局势,跳出阶级,在外是总裁妈妈,回家是贤妻良母,其中秘诀,就在于她把你我都知道的常识,坚持到了极致!

5点处理邮件,按时回家吃饭

管理时间不如管理精力

很多人在听说Helena的故事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么忙,到底是怎么分配时间的?”

且看Helena最普通的一天:

5点起来,处理邮件;6点半带孩子去散步,准备上学前的东西,有时会亲自送孩子上学,有时会坐出租车上班,利用路上的二十分钟给纽约办公室打电话,8点15分准时出现在公司。

晚上6点半,Helena又准时出现在家里,与家人共进晚餐。如果餐后空余时间比较多,她还会做孩子最爱吃的英式甜品eton mess,边吃边看电视。工作特别忙的时候,Helena也会拿起手机关注纽约市场的动态。不过,调皮的孩子们总是会“抗议”——他们会把妈妈的手机收起来,提醒她要休息一下了。

(Helena工作中和生活中)

每个工作日,Helena都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在职场和家庭转来转去,她的二女儿Flo在接受《泰晤士报》的采访时就说:“尽管妈妈工作很忙,但她仍然会亲身参与教养。完成一天的工作后,还会操持家务。我简直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她真的会自己带我们,在家里,都是爸爸做饭,我洗衣服,妈妈熨衣服!”

如何才能忙而不乱——Helena曾说,自己从不管理时间。因为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无论怎么合理分配,不够用就是不够用,她更注重管理精力,这才是她高效工作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的秘诀。

首先,她永远只把精力花在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和家人吃饭。饭桌是一家人最能无话不说的场合,除非有极为重要的事,她几乎不缺席家里的晚餐。

再如参加孩子学校的活动,全部都参加是不现实的,她就选择参加最重要的,“孩子们从5岁到22岁,都有不同需要。有时,我会陪一个儿子去看橄榄球,接着去参加大女儿的音乐秀,因为她是唱作歌手,去看年纪较小的孩子们表演芭蕾。”

(Helena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

一本名叫《精力管理》的书里曾写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在每次做某件事之前,都需要先思考一下,那么,你很可能无法长久坚持地去做这件事。”

Helena把筛选后的“重要事项清单”浓缩为了她的每一天,坚持成了不再需要动脑的习惯,又节省了不少脑力和体力。

难道她不需要休息吗?当然需要,但这种休息,不是在家“葛优瘫”,而是“积极休息”——健身。Helena坚持每周去健身三次,这是为了把工作和家庭的场景切换掉,给自己一个透气的机会。只有这样,她才能时刻保持精神奕奕的状态。

哪有人天生强大?关键要有复原力

为了达到这种状态,Helena也付出了很多。她出身平凡,不是富二代,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不大不小的投资公司上班。

直到她生完第一个孩子、重返职场的时候,老板却以她“已有孩子,无法全心工作”的理由,否定了她在孕前就已经有了的提拔计划。面对备受歧视的困境,是彻底放弃家庭选择职业生活,还是在闲职上得过且过?Helena选择了第三条路——辞职,要找一份更有上升空间的工作,要把事业和家庭都牢牢掌控在手里。

不知道碰了多少次壁,一个人在深夜痛哭过多少回,终于,在1994年,28岁的Helena如愿进入牛顿投资管理公司,成了那里的一名普通小职员。也是从这个时候,她开始严格按照上文提到的时间表行动——5点起床,6点打点孩子,8点得体漂亮、面带微笑地出现在公司……

16年如一日的打拼,让Helena获得了瞩目的成就——2001年,Helena被提携为领导350名员工的CEO,被首相接见、被《彭博商业周刊》评为英国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50人之一,创办了为职场女性发声的“30%俱乐部”,成为“女强人”的代表。

(Helena接受采访)

这样的“女强人”,内心一定很强大吧?然而Helena每次接受采访时都会主动“示弱”:“我不是一个超人,也会有精疲力尽、自我怀疑的时刻,随着年纪增长、地位变高,我们会得到成就,也会遭到不幸,我允许我自己低落,但我不会放大痛苦,每个人都需要复原力,对于女性而言更是如此。”(我们曾深入剖析“复原力”,点此阅读)

(Helena新书:A good time to be a girl

她不是超级乐天派,但她总能快速从情绪的黑洞中快速复原,就像前面谈到的,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人生当然很厉害,但不累吗?其实,不是少做少累,多做多累,关键是要减少无谓的精力消耗。

每当陷入焦虑,她就会严厉地提醒自己,别浪费时间思考“如果……该有多好”,马上行动!

每当人们说“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她就说“leap before you look(做了再说)”。

剑桥毕业的老公在家当奶爸

夫妻平等,亲子平等

当然,Helena的巨大成功,离不开“幕后功臣”的无条件奉献——13年前,当Helena生下第四个孩子、处于紧张的职业上升期时,她的丈夫Richard决定做“妻子背后的男人”,支持Helena全力以赴、争取晋升,还自告奋勇当上全职奶爸。

并不是Richard没有赚钱的能力——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律系,是著名财经新闻杂志的资深记者,不过,既然妻子对工作有这么高的热情,那么,男主内、女主外也没有任何问题——他还毫不低调地在社交账号的自我介绍里注明:“我是Helena的丈夫”。

(丈夫Richard与Helena)

“是太多人,低估了女性的力量。”Helena知道有这样一位丈夫在背后默默支持,真是她的幸运,但这种幸运,应该让更多女性拥有,因此,她创立了“30%俱乐部”,致力于增强女性领导力、把女性董事在企业的比例提高到30%,呼吁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帮助,还受到了巴菲特、卡梅伦的支持。

(Helena与英国前首相卡梅伦)

而如果说,Helena是这个11口之家的经济支柱,那Richard就是精神支柱。每次提起丈夫,Helena总会甜蜜地说到:“他是个佛教徒,他喜欢冥想,这让他能保持冷静,所以他一直是我的精神导师。现在,冥想也是我们家庭活动的一部分了。”

夫妻间的尊重之道,沿袭成了整个家庭的和谐、自由和平等的氛围。

每周六晚上是他们一家的电影之夜,这项家庭传统雷打不动,坚持了十几年。Helena会以身作则,把这项传统看得比工作还重要,一边开心地给孩子们挑选电影,一边严厉地检查他们有没有走神或玩手机。

这种投入是值得的。二女儿Flo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在每个人都叛逆的青春期时,我反而更喜欢与家人相处,有时会推掉朋友的聚会,用这些时间来照顾弟妹。”

孩子们想做什么,他们绝对尊重,她最大的儿子Fitz,已经24岁了,刚从牛津大学毕业,投身商业前途无量,她的另一个儿子,想跟爸爸一样,待在家里做全职丈夫,夫妻俩听到后也是哈哈大笑,为无不可。

但尊重的前提是,告诉孩子,他们一定要有足够的热情支撑自己的梦想,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成长。

比如二女儿Flo,她在17岁的时候,决定要辍学,追求自己的音乐梦,当她把想法告诉父母时,两人虽然不太赞同,但依然支持女儿,而不是像同学的父母一样极力阻拦,但也严肃告诉女儿:“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因此,无论是去唱片公司签约,在挪威和法国巡回演出,还是去美国洛杉矶录制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二女儿Flo都是独自一人。

(Helena和女儿的合照)

比起言传,Helena更擅长身教。她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而是从小职员做起,一步步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她的孩子从来不会随便问她要零花钱,因为没有付出就谈收获,会让他们觉得很丢脸。

回头看Helena的故事,其实她只是把你我都知道的常识——管理时间不如管理精力、允许自己软弱,但不能太久、平等平等平等再平等,都坚持到了极致。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像她一样,但起码可以做到她所说的,“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

上午10点半,打开电脑,上完九年级的英语课、七年级的数学课后,有一个在线的小组辩论会,队员和对手,有的在欧洲,有的在亚洲。

电脑不用关上,到了下午,还要参加学生会的网络会议,商量这个假期,集体去英国旅游的细节。

这天晚上,来自斯坦福的教授老师,会回复一封详细的作业指导邮件。看完邮件,还得把今天的知识点全部梳理一遍,顺便看看有哪些第二语言课可以选……

这不是一个超级学霸的假期自习计划,而是斯坦福在线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以下简称OHS)学生最平常的一天。

(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

这所高中由斯坦福大学成立于2006年,顾名思义,学生的所有学习都在线上完成,没有实体校舍,学生在家就能正常学习、考试、升学。

听起来有点不靠谱?这组数据可能会让你改观: 

大学入学率100%,SAT平均分2144、ACT平均分为32.3(SAT满分为2400,ACT满分36),堪称美国顶级名校生的摇篮;

2017年,美国权威院校资讯网站“Niche”发布全美私立高中排名,OHS为全美排名第一的在线高中,全美排名第四的STEM高中(STEM高中是美国教育一大特色,专为有天赋、有才能,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精英教育的学校)。

(OHS 在“Niche全美私立高中排名”中位居前列)

本文就带您走近这所成立仅10年就成为全美传奇的超级中学。它的背后,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教育趋势,不管是打算送孩子出国深造的家庭,还是关注国际创新教育,一直在寻找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模式的家庭,都值得仔细读读。

天才青少年的摇篮

OHS的诞生,要追溯到2005年——那时,斯坦福大学创建了Education Program for Gifted Youth(天才青少年培养计划,简称EPGY),把斯坦福的经典课程录制成视频,向全世界青少年开放。

(天才青少年培养计划)

这和传统授课其实差别不大,只是上课的场景,从线下变成了线上而已。但与此同时,另一股潮流正在慢慢兴起,不少公立学校开始把课堂录制成教学影片上传至视频网站,让学生们在家补课复习,上课时,再由老师负责答疑解惑,同学们讨论难点。

比如底特律声誉极差的Clintondale高中就靠这种方式,成功地在一个学期内,把140名学生的不及格率都从50%降低到20%-30%。

(翻转课堂示意图)

这种潮流,名为“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把传统课上的教学,前置到课前,学生在家完成,传统课后的答疑和作业,前置到课堂,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究其本质,学生不再是单向接受老师的灌输,而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所以称为“翻转课堂”。

斯坦福便是这股潮流的先行者,有了“天才青少年培养计划”的铺垫,2006年,斯坦福成立了一所正儿八经的在线高中——OHS,要用斯坦福的师资和经验,深度培养全世界的少年人才!

全大学式管理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既然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学什么,也该由孩子自己决定。

举个例子,这是学生Skylar在OHS的课程表:

课业学习:

3节拉丁语1A level课(初中水平)

2节基础说明文作文课(初中水平)

2节探究性物理课(初中水平)

2节代数课(高中水平)

1节写作训练课

1节班主任辅导课

课外活动:

每天下午四点:曲棍球训练

周二和周四下午:志愿者活动

周五全天:参加机器人俱乐部和艺术俱乐部

在OHS,不会有两份相同的课程表。

OHS采取“全大学式管理”。首先,斯坦福的教授们会提前录制好各个学科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学校的网站上,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想什么课,学习对应的课程。

其次,从入学到选课,都以能力为标准,而不是以年龄为标准。比如一个10岁的孩子,只要通过了OHS的入学测试,就可以在这里上课,再如一个14岁的孩子,他的数学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三的程度,而英语水品只有高一的程度,那么,就可以同时上高三的数学和高一的英语。

(学生同时上课)

这就能保证,课程难度始终略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有挑战性,又不至于学不懂,始终保持积极性。

不过,OHS的选课也不是怎么高兴怎么来,再好学的孩子,精力也是有限的,再勤奋的孩子,也有想偷懒的时候,所以,选课的数量,就要严格控制。

OHS规定,每个孩子每年最多只能选6门课。因为这些课程,不只是吸收知识那么简单,还有师生答疑、同学讨论——这部分每天要花1-3小时,完成作业再花2-3个小时,一个特别认真的学生,一周下来的课业学习时间,就要达到40-50个小时。

“在线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监督,要求孩子有较高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性。但OHS的在线课程虽然看似松散,其实有非常紧密的流程,用外力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没有课前的认真学习,课堂上就只能变“哑巴”——老师不允许蒙混过关,会要求每个学生发言,小组讨论时,也必须主动提出问题,抛出想法。

这种学习模式和考勤、打卡还不同,它让孩子回到学习的本质,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自己学到的每个知识点是为了什么而服务,从而激发内在的驱动力。

不只有在线学习

25个国家的同学打成一片

OHS的学费并不便宜——每年学费高达18350美元,还是有很多学生挤破头想进来——斯坦福的录取率堪称全球最低,2016年只有4.8%,OHS也不甘示弱,准入门槛极高。

申请时,学生要提供课程成绩、校外参与的学术项目、教师推荐信、10篇个人论文;参加非常严苛的入学测试,对应申请年级标准的考试,比如11、12年级要参加SAT、ACT,7、8年级要参加SSAT、ISEE……

OHS招收学生,向来贵精不贵多——全校只有704个学生,散布在美国46个州和全球25个国家,但学生之间的凝聚力非常惊人,这和OHS的育人理念分不开。

恰如校长Dr.Tomohiro Hoshi所说的那样:“OHS要从学生和老师那里吸取力量,因为他们都是极具天赋的、富有智慧的冒险家。”只要能把孩子们都凝聚在一起,那种力量将会是巨大的——而这,恰恰是OHS建立学生社区的初衷。

OHS经常组织线上活动,比如说,在今年3月13日-3月17日,有就一个名为Spring Spirit Week的活动,每一天都会有不同的主题,鼓励师生换上五花八门的服装,并自拍一张上传到社交网站。

(Spring Spirit Week的活动海报)

但如果你以为,学生们只能在线交流,那可就错了。在课余时间,师生都在不遗余力地组建活动:公益实践、异国聚会、文化之旅,一样都不落下。

为了更高效地组织,OHS也像其他中学一样,有正式学生会,同样是由选举诞生,还创办了70多个奇奇怪怪的社团,比如模拟股票社、机器人社、企业家俱乐部等等。

每周,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生会举行的视频会议,为社团建设、公益实践、娱乐活动出谋划策,然后相约见面:

比如,以美国的某个城市为据点,开展一场“机器人比赛”,邀请附近的学生前来参加:

(机器人比赛)

以少年糖尿病基金会为主题,举行全国性的的筹款活动。2016年还成立了一个长期项目“Wonderland Booksavers”,这是一个移动图书馆,专门收集好各种图书,然后寄给海地的贫困儿童:

(给海地儿童捐书)

学习之余,当然还要一起玩,形式也非常多样:在南加州举行泳池派对、户外烧烤,在波士顿庆祝复活节……

那么,国外的同学怎么办呢?

在学生聚集较多的地方,OHS会任命某个学生的家庭作为协调员,负责联系当地的同学,方便一起做社区服务或者组织旅行。比如,日本的学生比较多,协调员就鼓励大家来日本,边旅行边聚会:

(日本聚会)

每年暑假,OHS也会开放斯坦福大学的校园,热情邀请所有学生前来度假,不仅可以入住校舍,和仰慕已久的导师见面吃饭,还可以尽情享受学校的一切设施……提前过一把大学瘾。

(学生和老师一起吃饭)

此外,除了每年必有的暑假见面,全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之旅。2014年,孩子们去了西班牙探险,2015年,孩子们深入巴拿马,在旅游的同时服务当地的贫困儿童,学习如何做应急护理。

(2014年西班牙之旅)

就在今年6月,这些孩子们还去了英国,去寻找莎士比亚的戏剧奥秘,不仅玩得开心,还看了不少莎翁的经典作品:

(2017英国之旅)

因此,学生们的凝聚力非常强,师生关系也特别好——上两个月,是2017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他们齐聚斯坦福大学开展毕业舞会,还和校长玩得很欢:

(学生和校长)

在OHS学习,并不会因为时空的阻隔而变得生疏。相反,正因为彼此都来自不同地方,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反而会吸引孩子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倾听他人的声音,慢慢拥有一种无边界的心胸和视野。这种难能可贵的全球观,会让孩子真正赢在未来。

别让孩子成为“优秀的绵羊”

曾在耶鲁执教的Deresiewicz教授,把常青藤里的精英学生,形容为“优秀的绵羊”:

他们聪明勤奋,似乎时刻都斗志昂扬、精力充沛,但又总是感到焦虑、压抑和茫然,缺乏好奇心和理想,他们只是在人云亦云的价值观裹挟之下,盲目而又顺从地向着一个方向前进:华尔街上的金融或咨询公司……

这群孩子,优秀却没有思想,知道如何成功,却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能收获最好的物质生活,却也最容易陷入无限的虚无之中。而这种窘境,就源于传统教育里过度的“包办”——孩子只需要学习大人划分好的课程,遵循大人规定好的节奏,走向大人选择好的方向。

OHS的首席数学教练——Theodore Alper就曾总结:“一旦我们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他们会比同龄人更快适应,因为传统学校学生在大学期间才开始培养的能力,我们的学生们在OHS已经学习了好几年。”

他所说的“能力”,不仅仅指成就学业的能力,更是自主选择、规划人生的能力。

我们曾分享过另一所和OHS非常相像的学校——被誉为美国“最潮大学”的Minerva,只不过后者是一所大学。Minerva也是在线授课+线下实践,也是极其注重培养孩子自主选择、规划人生能力:大一要学5个专业,本科四年要走遍7个国家,平时还要穿过大街小巷进行探索性学习,或在空旷的区域跳舞、或与硅谷实验室的创业大佬们谈笑风生……(点此阅读详情)

OHS也好,Minerva也好,都向我们抛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未来已来”——给孩子极致的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现实。

在五年多的英文阅读推广过程中,家长问得最多的是时间点:“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孩子的英文阅读启蒙?孩子上小学后学习来得及吗?初中时,从公立学校转到双语或国际学校,孩子英文阅读能力跟得上吗?学校功课太繁重了,没有时间阅读,出国前恶补英文行不行?”

这些家长,大多都了解到英文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公立教育与国际教育间纠结的家长,一方面希望将自己孩子的中国根打扎实,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提升孩子的英文能力,让他们具有国际化的视野。

关于时间点,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阅读启蒙越早越好。自出生开始就应给孩子开始磨耳朵(听英文歌曲与童谣)、亲子共读英文绘本,四岁开启读音的学习与英文阅读启蒙,五至九岁系统地进行英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岁后让孩子具备独立英文阅读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去习得其他的知识。

但要铭记于心的是:不管上不上国际学校,出不出国,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孩子英文阅读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极为重要!

事实上,小学三年级是孩子从“Learn to Read”过渡到“Read to Learn”的一个关键时间点。错过了小学三年级前黄金学习阶段,孩子会陷入到“英文阅读的马太效应”,大约只有13%非常努力的学生能挣扎着从中逃离!

如果孩子四年级之后才开始学习英文阅读,家长与孩子会为此付出金钱与时间上高昂的代价,但成效甚微。

(阅读马太效应)

英文阅读的马太效应

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借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二十五章的故事提出“马太效应”这个概念,用来解释“已有声誉的科学家被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所做出的成绩则不被认可”这一现象。莫顿用这句概括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1983年,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和人类发展学教授基思·斯坦诺维奇又借用了莫顿的“马太效应”去解释他发现的早期英文阅读能力的差距导致孩子间学术成绩进一步拉大的现象:启蒙阶段阅读能力越强,孩子随后的学习能力越强;到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之前还没有打下良好阅读基础的孩子,在学习其他技能方面终身会面临挑战和困扰。

斯坦诺维奇说:“阅读能力增长缓慢,会导致孩子在认知、行为和动机方面的负向累积,会阻碍孩子学术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并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越长,孩子在更多的认知和行为领域表现会越差。悲哀地说,这是一个九岁孩子的眼泪:同学的阅读进度已经超越了他,阅读将影响自己以后所做的一切!”

(马太效应:差的越差)

社会学家丹尼尔·里尼也撰写了一本书《马太效应:优势如何进一步增进优势》的书补充说,“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喜欢阅读的孩子倾向于阅读更多。阅读有助于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读者,进一步增进了他们享受阅读的过程。以这种方式,孩子自己创造出一个阅读的良性循环。”

(马太效应:好的越好)

阅读基础差的孩子往往讨厌阅读,憎恶阅读往往会让他们阅读次数较少,阅读次数少妨碍了他们阅读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提升,使他们在学校里变得更加沮丧。 在没有教师或家长干预的情况下,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孩子很可能面临严峻的未来 ,而这甚至不是自己的过错。

为什么小学三年级是关键时间点?

小学三年级是孩子从“学习阅读(Learn to Read)”到“通过阅读学习(Read To Learn)”的一个转折点——在低年级阅读启蒙中落后的孩子会不太愿意阅读。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与同龄人的阅读能力差距渐渐增大。到小学四年级,学校要求大量阅读时,他们低下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大多数科目学习中面临挑战。因为从四年级开始,无论是文学、数学、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所有科目都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阅读流利度与较强的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否则连课本与习题都看不懂,更谈不上吸收与消化知识。

进而,他们在学校中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厌学,成绩越来越差这种恶性循环让他们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进一步增大。老师们称这种学生为“Struggle Readers(挣扎的读者)”。

美国心理学家安妮·墨菲曾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个人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是小学三年级。这是学生们关键的一年:从拼读简单的文章与书籍到必须流利地掌握关于太阳系、土著美国人、美国内战的文本知识。没有快速、流利阅读能力的学生,会在这个时刻开始落后。”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差距将会继续拉大。这个故事经常出现的情节是:因为阅读式学习模式主宰着教学,三年级在阅读上的挣扎将导致四年级后进生在学习上越发退步。他们同学正在利用流利的阅读能力去获取新知识、积累新词汇,但阅读落后者可能会开始不愿意读书,以避免阅读产生的自我沮丧。”

纽约大学亨特学院社会学教授唐纳德·埃尔南德斯在2012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缺乏阅读能力的三年级学生成为高中辍学者是其他学生的四倍。

阅读启蒙越早

和美国学生的能力差距越小

因为家长与学校重视程度的不同,从幼儿园阶段起,学生间的英文阅读水平将逐渐拉开。有一些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英文阅读,早早参与孩子的阅读启蒙,为孩子提供阅读辅导和丰富的书籍,每天要求孩子在家阅读二十分钟。

这些孩子的英文能力将越来越好,到三年级时部分孩子英文的阅读能力有可能达到GE5.0(美国小学五年级平均阅读水平),有的甚至达到GE9.0。启蒙越早,孩子与美国同龄学生的差距越小。

(美国小学三年级学生英文阅读能力分布)

然而,这些重视英文阅读的家长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家长并没有认识到早期英文阅读启蒙和建设性干预的重要性。

从过去5年我获得的北京、上海、深圳、宁波与杭州的学生Star Test阅读理解测试成绩来看,中国小四至高中的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差距并不大,范围在GE1.0-3.5之间。

部分原因是,公立学校的英文教学是以考试为导向,而不是以阅读教学为核心,所以这些学生在学校没有获得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更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不重视,没有付出时间与精力。

自孩子一出生开始,家长就可以开始英文阅读启蒙,但很多家长不知道英文阅读启蒙的重要性或者没有能力去帮助孩子,所以什么都没有做。如果这些学生一直就读公立教育体系,走应试这条路,最后在国内读大学,留在国内工作,英文阅读能力好坏的问题将影响不大。

但如果家长计划将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到双语或国际学校,甚至直接送到国外留学,而他们计划去的学校又是那些非常重视学生英文阅读,学术严谨的名校。这些英文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就会变成Struggle Readers,不得不面对“马太效应”的影响:一方面他们将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另一面被卷入因自己阅读能力差而产生的恶性循环。

前两天,我先生还在庆幸儿子二年级时从香港的公立学校转回了国际学校。如果小三时转任何香港的国际学校,孩子有可能考不上。虽然Alex自二岁起就读北京英国学校的幼儿园,回香港后只是读了一年公立,但香港国际学校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其他的科目要求都很高。晚申请一年,儿子与同年级孩子的差距会越大,他现在读小三。

以Social Study为例,上学期孩子不但学了五大洲、四大洋,还学了基础的人口分布统计。上个月,他们学习经济学,了解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孩子需要通过阅读或者观察,写出真实的案例,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儿子选的案例是太阳镜和葡萄:太阳镜的供给变化不大;夏天需求增加,太阳镜的价格会增加;冬天需求非常少,太阳镜的价格会下降。葡萄的需求一年四季不会有太大变化;秋季葡萄供给增加,价格会下降,反之亦然。本学年的科学课上,他已经学习了两栖动物、矿物质、声音与人,现在开始学人体的身体结构。

这些科目对他英文阅读的流利度、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词汇量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英文阅读能力差,他根本没有办法跟上外教老师的教学进度。以下面的词汇测试与练习为例,有的我考GMAT的时候才背过,但这些词汇已经大量出现在他们的各科阅读材料中。阅读、阅读,还是阅读!过不了这一关,孩子每天都是泪!

(每周的词汇测试)

(词根与词缀练习)

因此,孩子爸感慨:如果儿子小三或者小四转学,不单是英文阅读,在英文写作、科学、社会科学等科目,都一定会落后于其他同学,孩子会压力山大!

所以,如果你的家庭正面临以下的情况:

  • 1、孩子已经在国际学校或双语学校就读,但孩子英文阅读基础非常差;

  • 2、计划小学三年级后,将孩子从国内公立学校转到双语学校或国际学校,但孩子之前没有任何英文阅读的基础;

  • 3、计划直接从国内公立学校到国外名校就读,孩子标准化考试成绩好,但英文阅读能力差;

请认真思考一下:当你的孩子与那些具有良好英文阅读能力的孩子在同一个班时,他将面临什么样的学业压力与挑战?如果家长和学校不能提供积极帮助,这对他未来的学术成绩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不只是孩子的问题,也不应该是他一个人的战争,你们应该加入,与他并肩作战!

我的好朋友詹妮有两个非常优秀的女儿,我曾问她,养育女儿最重要的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女孩子的生活中要有特别棒的男性榜样——孩子的父亲。”

美国的James Dobson博士在Bringing Up Girls一书里也曾提到:“女孩从小强烈需要来自父亲的认可,这是她们自我价值和自信的源泉。同时,父亲如何看女儿、如何表达爱意,会影响到女孩女性特质的形成、以及和男孩如何相处。”

Bringing Up Girls

我没有女儿,无法从母亲的角度去谈如何养育女孩子,但我有一个特别棒的爸爸,而且从小就和爸爸非常亲近。今天,我就用爸爸在我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印记跟大家分享一个父亲在女儿成长中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跟父亲在一起的独特体验

是形成女性气质的关键因素

每一个女儿,都想从父亲身上获得关注,她们和父亲的关系,是和男性最重要的最初关联——父亲是第一位亲吻女儿的男性,也是第一个女儿说“你是世界上最特别”的男性。

对于女孩来说,跟父亲在一起的独特体验,是形成女性气质的关键因素。

妈妈告诉我,当我还在襁褓之中,爸爸就会看着睡熟中的我,说:“真是我们的小天使。”妈妈还说,和爸爸逛街逛到东单照相馆门口,她会指着橱窗里的胖头娃娃的照片说真可爱,但爸爸却会说:“有什么好看的,不如咱们家的孩子好看。”

这是我小时候知道的最早的关于我在爸爸眼里的样子的记忆。

小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爸爸两周才回来一次。我当时喜欢坐在他腿上给他的头发编小辫,那时的爸爸还没有谢顶,满头乌黑的头发,总是很慈爱地笑。晚上睡觉前,还会给我们讲《西游记》、《三国演义》的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把我和姐姐逗得哈哈大笑。

孩子需要规矩来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边界清晰,才能在边界内自由自在地发展。但父亲给女儿立规矩,也得是在爱和良好关系的前提下建立起来。如果没有爱和好的关系,只有规矩和管教,孩子很有可能跟你变成“冤家”。

在我5岁的时候,总爱欺负姐姐,不听奶奶的话。爸爸会说:“你呢,有很多优点,但是你不听奶奶话,和爱打姐姐这些毛病,就好比小指头那么大,你要改正。”

下次爸爸回来,我会蹦蹦跳跳地去大桥边迎爸爸,忙着问他:“我现在的缺点有多大了?”爸爸乐呵呵地说:“还有指甲盖那么大。”爸爸的肯定,让我更积极地改正错误。

我们家有两条家规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一家人吃饭,一定要奶奶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吃。另外一条,是客人到家里来,一定要打招呼,客人离开,一定要送客人到门口,要说再见。我就曾经为没送客人,被爸爸教训了一顿。

不过,爸爸从没打过我,最厉害的惩罚就是罚站。这个是我小时候最怕的,感到很羞耻,自尊心受到很大的刺激。所以,罚过站的错误一般都不会再犯。我为说脏话、浪费食物、说谎、拿商店的东西和毁坏书籍被罚站过。面对这些原则性的问题,爸爸从不心慈手软。

但是,对于其他的淘气行为,爸爸却很宽容。比如,我小时候想试试一把小刀锋利不锋利,就拿刀子把家里的写字台削下来一大条木头。爸妈回家看到后,没怎么责备我,只是觉得好笑。再比如,我把爸爸收集的珍贵邮票,每张都撕了一个小口,爸爸看到也只是惋惜,并没有教训我。

女孩最需要言语的沟通

但父女间身教大于言传

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回忆。尤其是女孩,最需要言语的沟通。如果父母能够主动问问题,仔细聆听,给予解答,父女之间的信任就会逐步建立起来。

6岁的时候,我在爸爸的厂里上幼儿园,每天早晨,他领着我从家走到幼儿园,中间有一个很长的大河沟,我们就在沟边慢慢走。他会给我指出路旁的青草和花朵,我们总有聊不完的话。回想起来,当时的每一个早晨,都是和风徐徐,阳光灿烂的,给我留下了很珍贵的回忆。

如果爸爸们因为工作太忙,错过了晚餐的聊天、睡前的故事时间,这可是得不偿失的。当女儿长大了,她可能只想跟自己的朋友说心事,不愿和父母沟通。作为父母,就很难引导她走向正途。女孩总有倾诉的需要。我们要尽量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

从小学开始,爸爸好像没怎么管过我的学习。但是我每次写作文,爸爸都会好好看,并给我一些意见。比如,我小学一年级写观察日记,喜欢用“于是我就仔细地观察了一番”的句子,爸爸提醒我,这句话本身很好,但是每次都用就没什么新意了。为此,父母还经常带我去公园里“找春天”,观察大自然。

每次回来,我们都要写日记,这个任务,由做小学老师的妈妈盯着,爸爸负责帮我理清思路,给我框架的建议。要是我写出了佳句,爸爸就会及时表扬我。

除了写作,爸爸也很注重阅读。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这跟他的身教有很大的关系。他很喜欢看书,种类五花八门,文史哲和经济都有,坐公车或地铁时,手里肯定捧着书。跟他在一起时,常常会坐过站。

从爸爸的教育中,我感受到,身教比言传有效得多,不必时刻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如果你想让孩子阅读,就以身作则,用看书代替手机刷屏和打游戏。如果你想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那么也请你打开你自己的好奇心,和女儿一起探索这个世界。

鼓励“唱反调”,无需争第一

上初中时,我常常为了友情而患得患失,爸爸对我说的话,让我也记忆犹新——

“对别人不要抱那么多期望,没有人会像爸妈一样地对你,没有过高的期望,就不会失望。”

“看问题不要非黑即白,就像小时候你看电影总是问好人坏人一样,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刀切,可以简单判断的,不要总是用直线性思维看问题。”

“不要小心眼,太集中到小事情上,就看不到大的方向了。”

有时爸爸批评我,我感觉委屈,认为他说得不对,就会一边哭一边跟他辩解,爸爸不会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女儿开始可以跟我说理了。”

我有时故意跟他唱反调,调皮地跟他插科打诨,被爸爸的同事看到,说:“你爸爸在外面能统帅千军万马,就是你这个小孩敢跟他犯刺儿。”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是很高兴的。

我考上北京四中以后,爸爸跟我聊天:“你以前考试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四中,不要给自己设定第一名的目标。好比全国锦标赛的冠军,到了奥运会上不一定有名次。四中就相当于奥运会,你能够有参赛资格就很好了。不需要争第一,只要每次比以前更好就行了。”

这个预防针打得非常及时,为我高中三年调整好自己,不争名次,提高心理素质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三报高考志愿,我一门心思想考北大国经,爸爸来参加我的家长会,回来他跟我说:“我本来觉得你成绩一般,问王老师,你报国经到底行不行。可王老师说:‘她不报谁报呀?’真没想到老师这么看好你。”

于是,爸爸跟我一起商量报哪些志愿,他说:“虽然现在非常努力,成绩不错,但也要做好考场失利的准备。”所以,从第一志愿到第六志愿,我都填写了学校和专业,每一个都和父亲商量过优缺点,即使第六志愿也是我在考试失常的情况下可以接受的学校和专业。

爸爸说:“最差上个商学院走读,离家还近呢。”有了爸爸的分析和支持,我的心里非常踏实,觉得无论高考如何,都不会影响我的未来,这样我更放松地去考试,反而一下考了北京的前五名。

所以,在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父亲更要多和女儿沟通,因为这时,她们会很重视男性的意见。跟女儿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用平等的口吻把人生经验传授给女儿,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她们就会更容易接受父亲的建议。

和父亲关系好的女孩子

与男性相处更从容

我上大学的时候,开始有了情感的困扰。因为怕妈妈唠叨,我会避着妈妈,和爸爸单独沟通。我们晚上从家走到商场,来回走几圈,我挽着爸爸的胳膊遛弯儿,诉说自己的心事,爸爸就给我分析利弊,解开我的烦恼。

我跟爸爸说:“将来我看上谁,一定让您来把关。”爸爸笑着说:“算了吧,等你将来看上谁,我要是敢说个不好,你还能干?还会听?”在这件事上,我果真没有背弃我说过的话,我的丈夫果然是爸爸先看上了,才开始交往的。

其实,和父亲关系好的女孩子,面对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会更加从容,因为她从小建立了和男性互信的关系。对于大多数父亲而言,可能觉得没有任何男孩子配得上自己的女儿,一旦女儿有伴侣,就会激发起强烈的保护意识。

不过,我还是想对爸爸们说:相信你的女儿吧,有你做榜样,她不会偏离多少。如果你对自己的妻子温柔有礼,伉俪情深,女儿不会找粗俗的人做伴侣。如果你上进心和家庭责任感强,女儿也不会找跟家庭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

我结婚以后,爸爸就把我交给了丈夫,不会评论我的婚姻生活。但我知道,一旦我有任何问题和困扰,肯定能从爸爸那里得到支持。

父亲的肯定是最大的动力

有了小孩以后,爸爸也不会对我的教育方法指指点点,只是有时会提醒:“你对孩子的态度时好时坏,有点冲动。最好找些育儿的书籍系统地学习一下,找到更好的方法。”

当我满足于职场的忙碌和家庭的紧张生活,爸爸也总是督促我学习:“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不抓紧时间看书学习,很快你就会落后,耽误的时间太宝贵了。”

有时,他的建议听起来并不顺耳,因为我知道他说的正好切中了我的痛点。

今天则分享瑞典案例。这里以优质的幼儿教育著称,他们则从阅读开始,鼓励女孩跳出性别,主动开发自己的潜能。

扔掉白雪公主灰姑娘

男孩女孩要读一样的书

故事发生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家叫做Nicolaigarden的幼儿园里。为了改进教学方式,园长Lotta Rajalin决定录下老师和孩子们日常互动的场景,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园长Lotta Rajalin)

没想到,影片抓住了一个他们一直没有察觉到的细节——老师们会下意识地区别对待男孩与女孩。

以玩耍为例,老师会鼓励男生去操场玩,却让女生留在教室缝纫,似乎女生天生就是要持家、男生天生就该在外面闯;如果玩乐时受伤了,老师会温柔地安慰女生,但不准男生喊疼,只要求他们坚强一点,赶快回去玩。

而放到阅读上,这种性别差异就更加明显了。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一般会给男生英雄主义的探险小说,比如《纳尼亚传奇》,而给女生“英雄救美”式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结局往往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乍听起来很温暖,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不对劲:

比如灰姑娘,在家里被欺负,接受;女巫帮她,接受;王子和她跳舞,接受;王子找到她要娶她,接受……从头到尾,她就没在哪件事情上采取过主动。

比如睡美人,受诅咒的是她,被亲醒的是她,但她的喜怒、性格呢?

比如豌豆公主,她嫁给王子的原因,只是因为她被一颗垫在二十张床垫子底下的豌豆膈着了……这哪里还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

再比如不少女孩最喜欢的白雪公主,故事中的皇后为了外表就不择手段,王子也还是因为白雪公主的外表而一见钟情。似乎在暗示所有女孩:只要有颜值,只要够乖巧,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有人来爱你。

但是,老师们、家长们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这是因为,大人们已经下意识地认为“男生从小就比女生勇敢”、“女生天生就比较文静”。这种天性论并无科学证明,仔细一想,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等刻板印象的变形。

而如果家长从小就把这些想法灌输给女孩,她们真的会被偏见束缚,觉得“我就是比男孩差”,进而打击了自己的信心——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对不同国家的男孩和女孩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哪怕女生在PISA科学考试中的成绩和男孩相当,甚至优于男孩,她们在“将来可能从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工作”上的信心,却要比男孩们弱得多。

而且,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女孩们的一生!

于是,园长Lotta决定丢掉书架上那些满是性别歧视的图书,为孩子们重新挑选儿童读物,类似《美女与野兽》这种强调“男女平等”的童话才会继续保留——故事中,女主角贝儿的专长不是做家务更不是打扮,而是思考和学识。她真正吸引野兽的不是美貌,而是独立、自信的人格。

此外,为了进一步淡化孩子的性别界限,老师还把单亲父母、收养孩子的家庭甚至同性家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永远不要擅自帮孩子选择

但这只是个开始,园长Lotta发现,这种性别上的区别对待,不仅出现在幼儿园,还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英国有一项研究发现,在课堂上,老师会更频繁地请男生回答问题、给予更多的建议和指导,因此,男孩就拥有较多学习机会;而当学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时,女生会更容易“被放过”,男生的过错却被放大。

再看以色列。教育学者在研究高中生数学成绩时发现,老师居然会给男生相对高的分数,那些因性别偏见而得到低分的女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的表现真的会更差。

这种无意识的性别偏见,正在压缩女孩的未来,阻止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园长Lotta Rajalin曾用一张画着两个交叠圆圈的图告诫家长:当我们认为“男生就应该……”、“女生就应该……”时,孩子的人生就失去了一半的可能性。

这种例子屡见不鲜,从小时候挑玩具,到长大后选学科、专业和职业,刻板印象无处不见:女儿理科思维不好,读文科吧;女孩抗压能力不强,找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女孩性格细心又顾家,最适合做全职妈妈……

难道女孩就应该这样草率地决定一生吗?不是的,于是,园长Lotta联合瑞典的其他幼儿园,推出了更系统的改革——强调不分男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要针对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比如说,老师们不能要求女孩们去办家家做饭游戏,木制或乐高积木也不是男孩们的专属玩具——每个人都可以去玩自己喜欢的玩具。

再比如,在孩子还没挖掘出兴趣前,老师不能先入为主地“替他们选择”,而是鼓励孩子们什么都尝试一下,直到找到喜欢的活动为止。

如果有男孩对女孩说:“你不应该去踢足球,那是男生玩的游戏。”老师会适当介入,反问男孩“为什么只有男孩可以踢足球呢”,引导孩子们去反思“这种感受是哪里来的”、“女生真的不应该踢足球吗”。同样的,每当男孩们弄疼自己的时候,老师也要像安慰女孩那样安慰男孩,一视同仁,才是真正的平等。

这种改革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园长Lotta认识的一位家长就曾对她说,“我们选择你这所学校,就是因为学校教孩子们,不仅女孩可以哭,男孩也可以。”

然而, Nicolaigarden提倡的性别教育理念如此与众不同,也招致了不少批评。最主要的反对声音,就是担忧孩子会因此分不清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出现对性别的错误认知?。

来自瑞典Uppsala大学的一位学者更严厉地指出:“这根本是从小开始洗脑,如果男孩就是比较喜欢玩石头,女孩倾向收集花朵,老师难不成要阻止他们?”

但是,面对这样的反驳,院长Lotta也毫不示弱,她曾在Ted演讲中公开解释这套教学方式:“我们不但没有禁止孩子做喜欢的事,反倒是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孩子。用‘加法’来解开性别偏见,才能给予孩子更宽广的可能性。”

(孩子们在Nicolaigarden幼儿园)

为了进一步证明, Lotta主动邀请Uppsala大学测量教学效果。他们对80位3到6岁的小孩进行访谈,结果发现,相对于传统幼儿园,接受这套教学方式的孩子更愿意和陌生的异性小朋友一起玩耍,而且也展现出更少的性别刻板印象。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完全能搞清楚男女的区别,并没有出现外界所说的的“性别混淆”现象。

激发女孩的潜能

从挑选玩具开始

研究的结果如此乐观,越来越多瑞典幼儿园也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家长们也逐渐意识到必须从细节做起,让孩子远离性别的束缚,于是开始购买更多强调性别多元化和平等的绘本。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美国有研究指出,高达57%的绘本的主角为男孩,只有31%的绘本的主角为女孩。这意味着,我们在给女孩选书的时候,应该多注重以女性视角和口吻描述的故事,有利于女孩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更多的认同感,摆脱“男孩重要、女孩不重要”的想法。

当然,改变读物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激发女孩的潜能,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与男孩并无区别,同样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还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 鼓励女儿玩“男生的玩具”,而不是只有芭比娃娃。比如磁铁积木,既是实用的指引工具,也是有趣的玩具;再如剪纸、拼图和折纸等,则可以进一步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她们发挥创造力,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到实处。

2、 带女儿去户外探索,不弄脏绝不回家。去森林看萤火虫和毛毛虫、去海滩堆沙子、去大自然建造一个鸟窝……过程中千万别怕弄脏,比起做漂亮的小公主,成为愿意尝鲜的“女汉子”更可贵。

3、 每赞扬一次女儿的外表,至少再赞扬两个她所取得的不基于外表的成绩。仪表和礼貌很重要,善于打扮也是一个很好的特质。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地肯定她们的努力与品格。

4、 别让女儿只跟女孩交往。邀请男孩子来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或远足活动,让女儿自由自在地在附近篮球场玩耍、参加一个有男有女的运动队。她将学到,男孩做的一切,她也能做到,甚至她能做得比男孩还要多。

在今天这个讲究男女平等、竞争压力极大的社会里,我们并不需要跟性别意识做激烈的斗争。相反,如果我们都希望所有的女孩,都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充满好奇心、永远不拒绝尝试的人,就更应该跳出性别这个框架,给予她们充分的自由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