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有位朋友说,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很傻很木讷的人,别人怎么说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直到看到我的文章《为什么我总是优柔寡断没主见?》,他才忽然明白,他并不傻,他只是接收了父母的暗示。

他说看完文章后,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事。

有次,父母让他去扔垃圾,他们家住在五楼,楼下的街道平日里都会停着垃圾车,每次都是直接把垃圾丢到垃圾车里面的。

这位童鞋到了楼下,发现垃圾车没有停在那儿,清洁工人拖走了。

怎么办?他从小也是父母老师眼里的乖孩子,很守规则很听话。

犹豫了一下,既然垃圾车不在那里,那要不就把垃圾带回家吧。

于是这位朋友又提着那两袋垃圾上了五楼。

回到家后,父母哭笑不得。

这娃是不是有毛病,放在停垃圾车的地方就行了呀。

朋友说,后来自己想想,还真的是,为什么自己不直接把垃圾扔在旁边?反正清洁工人也会把垃圾放进垃圾车,反正别人也会怎么做。

可是,为什么自己就没想到呢?

难道,真的是我傻?!

于是,每每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这件倒垃圾的事情一直会被当作笑料提起。

父母的朋友来了会当作笑话讲起,家里亲戚朋友聚会时也会被提起,甚至是他恋爱的时候,连女友也知道了他童年的笑料。

这位朋友说自己也觉得自己很傻、情商低,越长大发现越自闭,越来越不愿和人交往。

直到看到那篇文章之后,他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在说他不醒目。

而他为了避免自己有更多的出错,于是认同了父母对他的投射,所以自己也变得更木讷。

难道,原来不是自己傻!?

傻了二十几年,忽然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傻,这,有点惊悚得让人难以接受。

我,不是我

只是向你认同

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这是怎么回事?

先看一部惊悚的悬疑电影再说。

《煤气灯下》是于1944年上映的惊悚电影。

美丽的少女宝拉继承了姑妈的大笔遗产,并与潇洒、体贴的青年安东结了婚。

可是婚后家里相继发生了许多的怪事,使宝拉感到非常不安和害怕。

每到夜晚,丈夫外出工作后,房中的煤气灯忽明忽暗,似乎楼上也传来某种奇怪的声音,宝拉感到非常恐惧,而当丈夫回家后,煤气灯又恢复了原来的正常的亮度。

没人觉得不正常,除了她自己。

当宝拉把恐惧和困惑告诉丈夫,丈夫却对她说,那只是幻觉,是她精神上有毛病。

从首饰的丢失开始,丈夫就一直在暗示宝拉:你的记忆力不佳,你已经精神错乱了。你总是忘了做过什么事情,你出现了幻觉。

自从结婚之后,少女宝拉变成了家庭少妇,丈夫以呵护她的名义,限制了她的自由,在这个封闭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的社交活动。

宝拉渴望走出去呼吸下新鲜的空气,却越来越没有勇气踏出屋子半步。

为什么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健忘呢?

当自己被丈夫责怪时,就像是个做错了事的孩子。

不能确信自己做过什么、拿过什么、东西放到了哪里,她开始不断的自我怀疑,宝拉越来越不能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甚至在佣人面前,都犹如惊弓之鸟。

原来,每次丈夫都以外出工作的借口,却趁机悄悄的躲进楼上那间的神秘阁楼翻东西。

楼上一开灯,宝拉房间的煤气灯就变得不稳定,忽明忽暗的。但丈夫不断的暗示,让她对自己的记忆和精神状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直到侦探伯林为了弄清真相,来到宝拉的家中,才发现使宝拉恐惧的真正原因是,丈夫安东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对楼上的储物间地大翻查,其目的是想要偷走姑妈留下的宝石。

而因为侦探的介入,宝拉才不至于沦落到疯人院里去。

电影《煤气灯下》这个名字取得非常贴切,整部电影的惊悚气氛,都在煤气灯的忽明忽暗下渲染出来,也是女主由心理正常到疑神疑鬼、精神崩溃的关键因素。

心理防御机制里面有个叫“点煤气灯”的防御机制,正是因为经典电影《煤气灯下》而提议的术语。

书中“对点煤气灯”防御机制的解释是:你在其他人身上引发精神紊乱以便摆脱你自己的困扰感受。或者,你使另外一个人相信他是愚蠢的或者将要发疯的。

说得直白点就是,让别人觉得自己错了。

《心灵的面具》在描述这一防御机制的时候,特别做了个提示:点煤气灯者的受害者可能就是那个来做心理咨询的人。当你在这样的来访者会谈时,需要小心,不要轻易对那个作恶的嫌疑人发表意见。

为什么呢?

因为‘点煤气灯’的防御机制会让当事人感觉到就是自己的问题,她已经深深的接受了长久以来的心理暗示,突然的看到真相,就像长久呆在黑暗中的见到阳光一样,会产生更大的崩溃。

就像电影的女主宝拉一样,即使侦探向她揭露了真相,但只要碰到丈夫对她重复的说:“那只是你的幻觉”,她便又开始自我怀疑起来。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被家暴的女性离不开施暴者的心理。

所有的家暴行为,无论是身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或是其他,目的都是为了控制。

而家庭暴力中恶意的心理暗示经常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施暴者会不断的否定你的感受、否定你的情绪、否定你的认知。

这些,是为了增强了你自己的无助感,也增加你对他的依赖性,也以便更好的被对方所控制。

家庭里面还有一些心理暗示,虽然并不起眼,但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可以想象,他的父母曾不经意的给过他多少心理暗示。

还比如,在文章《为什么我总是优柔寡断没主见?》中谈到的,我们之所以没有主见,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父母把孩子的自我功能给剥夺了。

很多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去做什么事情,碰什么东西,或是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事,就常常会用各自言语来暗示孩子。

“你不会的。”

“你不敢的。”

“你不懂的。”

这些语言,就像催眠一样,听着听着,仿佛就真的变成这样了。

那些话,只会让孩子听了,变得越来越木讷,越来越胆小,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网上还看到过一位妈妈的分享。

夏天到了,她想给女儿剪短一些头发,因为女儿一直都不肯扎头发,天热经常弄得一头汗不说,还容易长痱子。

结果女儿死活不同意,女儿哭着说:我不要剪短头发,你们都说我的耳朵长得丑,如果头发剪短了,我会难看死的。”

这位妈妈说,听到女儿这么说之后十分的自责,她原以为女儿一直不扎辫子不剪头发只是为了爱美。

万万没想到,女儿不剪头发的原因竟然是为了遮丑。

其实并不丑,虽然有点招风耳。

但女儿对此记忆深刻,正是因为孩子还小的时候,她对女儿有意无意的笑谈和逗乐时说过这些话。

成年人的一句玩笑话,却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记忆深处。

更不要说,那些每天在孩子面前说,你不懂,你不会,你很笨,你很丑的话语。

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给孩子导演了部《煤气灯下》的惊悚片。

作者 | 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昨天微博上出现一条热搜:中国女人不愿嫁穷老公。

说有西媒指责中国女人在择偶时,不愿嫁月入1万以下的男人。言下之意,中国女人嫌贫爱富,眼中只有钱。

推出之后,评论一片哗然。

网友们说:

说得好像外国女人愿嫁穷老公一样。

男人结婚只出个屌,女人却得怀孕、生产、哺育、教育儿女,伺候公婆,操持家务,维护家里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女人付出这么多,男人收入多一点不应该?难不成还得女人多一点才合理?

在一个一旦怀孕就面临失业失去经济来源的社会,女人为了自保,为了给后代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要求另一半有更高的收入,以便更能抵御生存风险,居然怪到女人嫌贫爱富的头上……

这不是废话吗?工资低怎么养家糊口?

……

简直想用双手双脚给她们鼓掌。

女人择偶尽量规避穷老公,可以吗?

当。然。可。以。

不仅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

从生存角度而言,这是对后代最好的保护。

物价、房价、孩子教育、生活成本……哪一样都不跟你来虚的。

你想装清高,生活可不配合你的道德表演;

你想玩脱俗,接二连三的麻烦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从婚姻的维系来说,这是最现实的支撑。

当中国女人正在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的怪圈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物质是最后的安慰和保障。

从择偶来说,这是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pass渣男的快捷方式。

一个男人,如果过了30,还穷,还邋遢,请直接从浏览页面删除。

无数个血淋淋的先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大龄男人脏且穷,多半不值得信任。

前几天在某论坛看到一个长帖。

讲一个30来岁的剩女,因为父母往死里逼婚,嫁给了一个身高155的水果小贩。

这人脏、黑、丑,指甲缝里永远有黑泥,头发里永远有大块大块的头皮屑。

与之相匹配的是,他很穷。

你不知道穷是因,还是果。但有时候,邋遢、穷和渣,真的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借给女友10000块,女友还钱时,他说:“我借你的是高利贷。你得还11000。”

女友怀孕,他毫不痛惜,依然每天要她帮他干12个小时的活。结果女友流产。他不仅不送医院,反而连刮宫的钱都不愿给。

甚至流产当天,依然要女友干活。

后来,女生回老家治病。他分文未给,还向她要钱,说自己没钱吃饭,要她给伙食费。“我陪了你半年,你总要给我点钱吧……”

我不想说人穷志短,也不说穷人一定德行有失。

但是,如果你能挣脱某些正确的废话的绑架,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不和30多岁的邋遢穷男人搞对象,一定、绝对、百分百是风险最低的选项。

婚姻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一旦领了证,意味着两人组建了一个男女合资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

合作之前,都应该对彼此的资源、权力、名气、人脉重点考察,毕竟关系到婚后生活的盈亏,不得不谨慎。

资源方面,没啥好查的。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年轻男人大多没豪宅,没豪车,没存款,没啥高质量人脉。

主要要考察的,是对方的能力。

能力如何体现?

在自由市场上,它有一个最公平最直观的指标:工资。

能力强,月薪10万+;

能力弱,月薪3000+。

月薪1万,意味着你能力中等,不好,也不差,勉强能维持婚姻的运作,不至于成为大BUG,让婚姻的运作时常陷入瘫痪。

这个要求过分吗?

一点也不过分。

婚姻不是爱情,靠吸风饮露、甜言蜜语就能过得下去。

婚姻中,女人必须爱钱。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后代。

当怀孕生子,哺育育儿,无法工作时,女人能指望的只有男人。男人能力不行,母子二人就要遭罪。

所以,钱在婚姻中很重要。

但——不得不说,女人真是又可怜又伟大——在女人心中,钱不是最重要的。

知乎上有一道题:你会嫁给很穷的男人吗?

最高赞的回答是:

如果一个男人很穷,但让我感觉有希望,有爱,充满能量,我是会嫁给他的。

因为我知道,有这种能量的男人,不会穷太久。

是啊,女人并不怕男人现在穷,怕的是永远穷。最终,穷到了骨头里。

2015年底,一个曾经一起混论坛的文友离婚。她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信奉爱情超过一切,年轻时不顾对方一穷二白又愤世嫉俗的事实,一冲动,嫁了。没想到七年以后,还是劳燕分飞。

我很不解。

“因为他没钱而离开?”

“不。因为他啥都没有,还没钱。”

新婚时,男人穷得叮当响。但她以为,一切都会好的。8年以后,女人已经月入8万+,男人还是4000+;女人已成公司高管,男人还是个采购员,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却又百般找借口,说这个没可能,那个没希望,什么都不努力,天天酗酒唱K打游戏,有时深夜方归,她质问一句,马上要打人。

而在孩子面前,只有父亲之实,未尽父亲之责。

孩子从小到大,只换过3次尿片;喂过不到10次奶;孩子哭了,只会大喊一声:“快来管一管!”

不给钱?她能接受。

不给关怀?她忍。

不给时间?她忍无可忍……继续忍。

不给希望?对不起……她不是婚姻慈善家,没有一颗永远付出、不求回报的圣母心。

那再见吧!大家各寻生路,山高水长,后会无期。

让女人不嫌贫爱富,是有前提的:自始至终的关怀,发自内心的尊重,从不冷却的呵护,四季常青的希望。

没有这些,让女人安贫乐道,乐于投入穷人的怀抱,只是另一种大而无用的道德绑架。

这种绑架之下,只会催生一个接一个伪善者和受害者。

要么一边要着好处,一边说着谎话;

要么信以为真,跳入贫穷的大坑,余生都为这份无知买单。

昨天微博上出现一条热搜:中国女人不愿嫁穷老公。

说有西媒指责中国女人在择偶时,不愿嫁月入1万以下的男人。言下之意,中国女人嫌贫爱富,眼中只有钱。

推出之后,评论一片哗然。

网友们说:

说得好像外国女人愿嫁穷老公一样。

男人结婚只出个屌,女人却得怀孕、生产、哺育、教育儿女,伺候公婆,操持家务,维护家里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女人付出这么多,男人收入多一点不应该?难不成还得女人多一点才合理?

在一个一旦怀孕就面临失业失去经济来源的社会,女人为了自保,为了给后代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要求另一半有更高的收入,以便更能抵御生存风险,居然怪到女人嫌贫爱富的头上……

这不是废话吗?工资低怎么养家糊口?

……

简直想用双手双脚给她们鼓掌。

女人择偶尽量规避穷老公,可以吗?

当。然。可。以。

不仅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

从生存角度而言,这是对后代最好的保护。

物价、房价、孩子教育、生活成本……哪一样都不跟你来虚的。

你想装清高,生活可不配合你的道德表演;

你想玩脱俗,接二连三的麻烦会让你死得很难看。

从婚姻的维系来说,这是最现实的支撑。

当中国女人正在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守寡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的怪圈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物质是最后的安慰和保障。

从择偶来说,这是最现实也是最有效的pass渣男的快捷方式。

一个男人,如果过了30,还穷,还邋遢,请直接从浏览页面删除。

无数个血淋淋的先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因为疾病,大龄男人脏且穷,多半不值得信任。

前几天在某论坛看到一个长帖。

讲一个30来岁的剩女,因为父母往死里逼婚,嫁给了一个身高155的水果小贩。

这人脏、黑、丑,指甲缝里永远有黑泥,头发里永远有大块大块的头皮屑。

与之相匹配的是,他很穷。

你不知道穷是因,还是果。但有时候,邋遢、穷和渣,真的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借给女友10000块,女友还钱时,他说:“我借你的是高利贷。你得还11000。”

女友怀孕,他毫不痛惜,依然每天要她帮他干12个小时的活。结果女友流产。他不仅不送医院,反而连刮宫的钱都不愿给。

甚至流产当天,依然要女友干活。

后来,女生回老家治病。他分文未给,还向她要钱,说自己没钱吃饭,要她给伙食费。“我陪了你半年,你总要给我点钱吧……”

我不想说人穷志短,也不说穷人一定德行有失。

但是,如果你能挣脱某些正确的废话的绑架,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就会发现,不和30多岁的邋遢穷男人搞对象,一定、绝对、百分百是风险最低的选项。

婚姻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行为。

一旦领了证,意味着两人组建了一个男女合资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

合作之前,都应该对彼此的资源、权力、名气、人脉重点考察,毕竟关系到婚后生活的盈亏,不得不谨慎。

资源方面,没啥好查的。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年轻男人大多没豪宅,没豪车,没存款,没啥高质量人脉。

主要要考察的,是对方的能力。

能力如何体现?

在自由市场上,它有一个最公平最直观的指标:工资。

能力强,月薪10万+;

能力弱,月薪3000+。

月薪1万,意味着你能力中等,不好,也不差,勉强能维持婚姻的运作,不至于成为大BUG,让婚姻的运作时常陷入瘫痪。

这个要求过分吗?

一点也不过分。

婚姻不是爱情,靠吸风饮露、甜言蜜语就能过得下去。

婚姻中,女人必须爱钱。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后代。

当怀孕生子,哺育育儿,无法工作时,女人能指望的只有男人。男人能力不行,母子二人就要遭罪。

所以,钱在婚姻中很重要。

但——不得不说,女人真是又可怜又伟大——在女人心中,钱不是最重要的。

知乎上有一道题:你会嫁给很穷的男人吗?

最高赞的回答是:

如果一个男人很穷,但让我感觉有希望,有爱,充满能量,我是会嫁给他的。

因为我知道,有这种能量的男人,不会穷太久。

是啊,女人并不怕男人现在穷,怕的是永远穷。最终,穷到了骨头里。

2015年底,一个曾经一起混论坛的文友离婚。她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信奉爱情超过一切,年轻时不顾对方一穷二白又愤世嫉俗的事实,一冲动,嫁了。没想到七年以后,还是劳燕分飞。

我很不解。

“因为他没钱而离开?”

“不。因为他啥都没有,还没钱。”

新婚时,男人穷得叮当响。但她以为,一切都会好的。8年以后,女人已经月入8万+,男人还是4000+;女人已成公司高管,男人还是个采购员,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却又百般找借口,说这个没可能,那个没希望,什么都不努力,天天酗酒唱K打游戏,有时深夜方归,她质问一句,马上要打人。

而在孩子面前,只有父亲之实,未尽父亲之责。

孩子从小到大,只换过3次尿片;喂过不到10次奶;孩子哭了,只会大喊一声:“快来管一管!”

不给钱?她能接受。

不给关怀?她忍。

不给时间?她忍无可忍……继续忍。

不给希望?对不起……她不是婚姻慈善家,没有一颗永远付出、不求回报的圣母心。

那再见吧!大家各寻生路,山高水长,后会无期。

让女人不嫌贫爱富,是有前提的:自始至终的关怀,发自内心的尊重,从不冷却的呵护,四季常青的希望。

没有这些,让女人安贫乐道,乐于投入穷人的怀抱,只是另一种大而无用的道德绑架。

这种绑架之下,只会催生一个接一个伪善者和受害者。

要么一边要着好处,一边说着谎话;

要么信以为真,跳入贫穷的大坑,余生都为这份无知买单。

"我把人类划分成本质上不同的两类:极少数清楚了解现实的人,和不了解的绝大多数。"

——弗拉德米尔.巴托《阿拉穆特》

帅法官和胖律师 

这周家里举行了一个大家宴,各地前来的亲朋好友中有两个是老公当年法学院的同学:他们都出身于德国中产知识分子家庭,今年都是38岁,都已法学博士毕业后工作了10年。

一个暂称A,在法务各相关行业兜兜转转多年后终于落户在一个三线城市任见习法官。A政治左派,刚和女友分手回复单身,刚完成一场为时两个月的南美背包客心灵之旅。他有一头小王子般的麦浪式金发,脸很俊笑容很王力宏,身材高高瘦瘦毫无岁月痕迹,和朋友们合租一屋,开二手大众,没积蓄,过着类似大学生的不羁生活。

另一个简称B,在一家世界前10华尔街驻法兰克福金融法务事务所任高级律师,有望在两年内成为高级合伙人。B政治右派,矮矮胖胖,轻微秃头, 脸原本应该很好看,但隐藏的一丝狡诈让人不禁心有提防,他说:“我们这行,不是人吃我就是我吃人”,成家已15年,妻子也是金融律师,三个孩子都读私立名校,开着奥迪A8,有法兰克福市郊高档住宅区的自建豪宅和价值不菲的股票。

B的年收入,保守估计有A的30倍,资产就更难以估计了。

酒席间,作为东道主我和客人们一个个聊天。法官A说起了他的南美之行中最印象深刻的古巴,那些闲坐在大街上的贫困乐观、享受当下的人们和酷酷的老爷车,说起曾经用尽一切努力尝试减轻一个因贫困而种植大麻的过气色情明星的刑罚的case...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浪漫主义,很天真很萌。

律师B聊深了觉得其实挺酷,他自嘲他荒诞的工作——企业并购(M&A):每一宗都是上亿的买卖,B的工作是不断分析数字和美化报表,然后舌灿莲花地把它们以最高价卖出,轻松抽得数十万甚至百万的奖金:“靠钱近的地方才有钱!”他说。谈话的最后,半醉中的他带着一丝狡黠的微笑沉静地总结:“到了财富的顶层,我才发现财富的世界不存在任何实质,而是一些数字和华丽的表象,于是我认定,这个世界最大的真理,就是不相信任何所谓真理,只有财富和地位,才能证明你所做一切的合理性。”

当年法学院最好的基友,从博士毕业起分道扬镳,十年后进化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A是一只熊猫,得益于他所受的教育,他可以安安全全地在自己的层级,当着庞大社会机器中一枚螺丝钉,快乐自由地生活。他可能会成为无后的“丁克”,但不会是社会的失败者:按照公务员体系,到50岁时他也能升任一级法官月薪八千,享有不错的社会地位过完自在的一生。

B是一头华尔街恶狼,才38岁就深刻洞识世界金字塔顶尖财富积累和流动的规律,他不相信财富和权力之外的一切。按照金融律师行业的晋级规律,到了他50岁时,他会无疑地成为顶级富豪俱乐部中的一员,他的三个孩子无疑会布其后尘成为常青藤的绵羊华尔街的恶狼。

有趣的是,法官A是当年法学院该届最好的学生,律师B只属中上,论文A还帮过B忙。但宴会上两人的互动能看出,他们曾经的两小无猜现已伫起一面高墙。

人类的顽疾 

从1949年建国到2009年60年,新中国完成了第一个甲子。如果说20年刚刚好是制造新一代人的周期,那么一个甲子刚好制造了三代人。三代出贵族,同理,三代出贫民,所以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各种社会问题:阶层清晰的显现,以及伴随而来的炫富、仇富、中产危机、底层愤怒和社会恐慌。

要了解这个现象,我们一起看一个关于财富分配的电脑模拟实验:

虚拟程序中有一个很大的棋盘,它代表人类的生存环境,两座大的糖山代表我们的生存资源,糖会随着时间不断生成。颜色越深的地方,含糖越多。

黑色地区就像迪拜,出生在该国就等于凭空发了财;白色地区就像贵州山区,穷山恶水任你再聪明才智也无法脱贫。

然后电脑程序随机生成若干个小机器人散落在棋盘上,他们能够识别糖的存在,会向糖的方向移动来获取糖,也会消耗糖来维持生存,如果摄入的糖量不够就会饿死,获得多于消耗的盈余就会变成财富,和人类在社会生存的基本原则一致。

这时程序启动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混乱,小机器人到处移动,最后每个都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形成了下面的分布图,这相当于人类社会阶级分层的显现。

程序运行的最开始,非常贫穷和非常富裕的小机器人都是很少的,大部分集中在中间——社会财富分配是相对平等的,就像一个国家战后或者改革后经济繁荣的时期:社会平等,大部分人都能因为时代红利而受益。 (如下图)

但当程序进行到后期,贫富分化就出现了:下图中左侧是赤贫的小机器人,占据了人口的绝大多数,而财富是前者百倍的巨富级机器人,占总人口的不到1%。

更有趣的一点是,无论程序重启多少次,无论机器人的参数设置如何改变,到程序运行的结尾,都是同样的一个结果:两极分化的财富金字塔。原因和规律都不可得知——系统太复杂。

这个著名的经济学模拟叫做Sugarscape,是1996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Epstein和Axtell设计的,这两位是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经济演化的先驱。这个不可避免的分化结果,我称之为人类的顽疾。

不可避免的金字塔 

程序显现的结果和人类社会是何等的相似——不妨把上面的图表换成1949至今的中国:贫富分化在过去60年的演进路线简直如出一辙。189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发现,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遵循80/20的幂律分布:20%的人占有全社会80%的财富。帕累托的发现被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得到了验证:

战后各国经济复苏阶段都有一段普大喜奔的社会公平繁荣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国都在贫富分化加剧。瑞士信贷发布的2014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全球百万富翁从2000年以来直线上升164%,全球10%最富有的人掌握全球87%的财富。2009—2012年,美国平均家庭收入上升了6%,但是最富有的1%的家庭升幅度达31.4%,其他99%的家庭增幅仅为0.4%。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 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未来10年,富裕人口和贫困人口之间长期存在的收入差距,是最大也最可能发生的全球性风险。

《华盛顿邮报》2013各国基尼指数

中国和美国一样“牛”

小日子越过越紧?这不是一个中国问题,而是一个全球问题。

它也许可以归因于人类的自私贪婪或无能懒惰,实际上和模拟游戏一样不可归因,因为今天的资本国际化现代人类社会系统,比游戏系统要复杂亿倍。

人类历史的历次革命和战争,就像游戏重启一样,实质就是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然而至今为止,血与火过后,总会形成同样的财富权力金字塔。当金字塔不可支撑时,随之而来的又是战乱革命,然后历史周而复始。

历史和电脑模拟都在告诉我们,无论怎么倒腾社会实验,结果总会一致地让人失望:人类的顽疾导致金字塔不可避免地轮回。驱动这一切的就是“财富和权力”这两个在我们从小所受教育中最为不齿的东西——这就是人类社会最赤裸的现实。

歌颂什么伟大的人类精神与文明啊?人类不就是一群抢香蕉的猴子吗?

从前,有一位伟大的理想主义者曾经想彻底治愈这个人类顽疾,后来,他失败了。(DrBing的银行家外公表示挂得很冤)

"我把人类划分成本质上不同的两类:极少数清楚了解现实的人,和不了解的绝大多数" 说的就是生活在幻象中,相信“伟大人类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法官A,和热爱赤裸裸现实,相信“财富和权力”的功利主义者律师B,各自构成了“心灵狗”和“刷标狗”的终极形态。

得益于他们不错的家境和教育,他们都是幸福的。但不幸运的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那些不那么幸运的A们,生活在各个社会底层,用幻象麻醉自己过完一生——有如阿Q为例的鲁迅笔下的众多人物,当今的他们一边吃着3块5的康师傅泡面,在铁血论坛里通过忧国忧民来感受自己虚假的尊严。

那些不那么幸运的B们,肩负着改变全家命运的沉重压力变得大脑不好使,满嘴成功学高喊屌丝逆袭,多年后依然游离在社会边缘。

还存在介乎于A和B之间的第三种信仰——这就是C类人。

务实主义者  

C类人是认清了人类顽疾这个现实的,所以他们并不像A一样轻视财权,但也不像B一样把它们作为唯一追求。他们使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做有社会价值的事情,让财权成为自然而来的伴生物——就像他们学生时期专注于求知本身,让成绩成为自然而来的伴生物一样。

他们清楚无论怎么重启游戏,社会分层都只会周而复始,所以他们不兴奋于任何暴乱也不抱怨社会,更没有矫情伤感的闲情。他们的精力会用于思考改善自己处境的任何可能。结果成败他们认为自有天命,心态豁达,不强求不自扰。

他们不像A一样或愤怒自卑,也不像B一样唯我独尊,他们由始至终不卑不吭,中正平和。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对于他们都是最好的时代;手上无论是一副好牌还是一副烂牌,都会力求把牌打好。

他们能理解世界上一切主义和信仰产生的原因,不像AB间的水火不容,他们既觉得A萌也觉得B酷,和两者都能和谐相处,因此能从更大的深度广度得知世界更多的真实面貌和信息。这种包容性让他们有更宽大的视野和“格”,让他们不随流,万事看本质,田忌赛马,弯道超车。

他们承认丛林法则的存在,但仍然站在平等公正的一方。没能力的时候,他们把经营好自己作为首要任务;有能力的时候,他们会尽己之力促进社会公正。

这批就是在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之间的务实主义者——人群中的异类。在历史上他们曾有不同的名字——高考中断年间,有一批人不参与任何运动一心备考,77年高考恢复后这批人一举改变了命运,那时他们叫做“逍遥派”,其实他们就是务实主义者。

DrBing一直以来的文章都在说方法论,今天说所有方法论背后最根本价值观。虽不敢说这个价值观很“正确”,但我敢说它对绝大部分人很“管用”:它能保证你用最佳心态面对世界的真相,还并不觉得它有什么“残酷”。

上面太虚了,说实的——上篇文章有个忠实读者留言如下:

来自3层,举全家之力才上个三流大学,一度无脸回家。小时候,被乡亲视为神童,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与现实反差太大,差点沦为愤青。老公来自2层,享乐主义者,而我至今保持着奋斗的精神,现在大城市有按揭百万的房子。Bing的文章,追一阵子了,被虐得那叫一个酸爽,哈哈哈。虽然各种艰难,不过还是有许多优点的啦,自知不如人会奋起直追,能追到哪儿算哪儿。以前被穷人思维坑惨了,这不主动来这儿醒脑来了嘛

看来务实主义精髓是get到了。

有了这个心态,作为一个社会人,你个人的路能走得平和坚定;作为父母,在对娃的教育投资中,你才能看清那些无用的,虚幻的,跟风的,清楚地看到最远的,价值中最核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