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今天下午点心结束时,小朋友用完点心在走廊、自然角、柜子上玩自选材料。

小朋友进进出出,突然有人发现一只小昆虫往门里爬:“看呀,有一只虫!” 李青蒙小朋友围过来:“这不是虫,是一只蜘蛛”。瞬间很多小朋友听到了都围过来观看这只外来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蜘蛛很可怕。”“我们快走开!”“别碰到它”。我听到了小朋友激动的讨论也好奇地走过来瞧瞧到底是什么神秘来客呢?我看了一眼告诉小朋友:“这不是蜘蛛,蜘蛛没有翅膀。”小朋友们不理会我的话,他们好奇地用各种方法玩起这只昆虫。志明拿起手中拼插得长长的建构玩具打呀打,没打到。韬韬灵机一动用嘴巴吹,这个办法吸引了围观的男孩,大家都来劲了,个个鼓起嘴巴使劲地吹,可怜的小昆虫,在七面八方的口水风一阵狂吹过后被吹到了门外的走廊过道。

昆虫吹到走廊,在走廊玩的小朋友也被吸引过来,琦琦、思雨、子晴几个女生也好奇地围过来,大家蹲着趴着,围着这只小小的昆虫,喋喋不休。这可吓坏了这只小昆虫,只见它吓得四处突围,不知逃往哪个方向。当小虫子爬到琦琦脚边时,琦琦赶紧往后退,给昆虫让出一条道来。看见昆虫爬来爬去,想逃走的样子,几个女生也都跟着站了起来,往后退。原本围得黑压压的小脑袋一下子散开来,小朋友个个都站起来了。

大家站起来后,宇森突然抬起一脚“啪”的一下踩下去。“啊!你怎么把小昆虫踩死了!”我惊呼起来,没想到这孩子在老师眼皮底下居然也是如此无所顾忌啊!他居然没有一点后悔之意,笑嘻嘻地跑开了。我赶紧蹲下来查看昆虫的状况,小朋友也跟着蹲下来。“没死没死,快看,它还在动。”“哪里在动?”我故意问。“是,头上的须须”我接过话来说:“对,这是它的触角,它还在动,可是它快死了。”就在这时林浩浩又抬起脚来猛地“啪”,又补上一脚。天啊,这只昆虫难逃一劫。这下再也不能动弹了。踩完了,浩浩还甩甩脚,把昆虫从鞋子底下甩下来。小朋友们并没有因为昆虫被踩死就散开,他们对一只死去的昆虫居然还十分感兴趣,他们继续蹲下来看。家隽说:“流血了”。“没有”“有,你看它的肚子流出来了。”“不是血,血是红色的,这可是白色的。”突然陈韦伯捏起它的触角想翻翻看,只听有人说:“吓死了,韦伯赶快去洗手。”“韦伯你怎么敢抓死的昆虫呀!”许多小朋友对韦伯的异常举动表示非常的意外和钦佩。正说着呢,又来一个梓桐,照样抬起大脚,猛踩几下,这只不幸的昆虫,被踩得扁扁的面目全非,这一举动令几个男生一起围过来每人都想踩一脚。终于,在我们还没有搞清楚这是只什么昆虫的状况下,这只昆虫被彻底地踩个粉碎。

我该对这群狠下一脚的男孩说些什么呢?是进行一番生命教育,告诉他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爱护它们”。还是编一个故事告诉小朋友“小昆虫也有自己的家,伤害小昆虫,昆虫妈妈会伤心的”,如此来进行移情教育,从而引导孩子对待每一个小生命要富有爱心;又或者应该引导孩子爱护大自然,保护各种生物。我想:踩死一只昆虫应该是这些孩子的天性本能,也是因为他们缺乏对弱小生物的认识。因此我认为单纯的说教或教育只是徒然而已。只有引导幼儿从观察了解昆虫的世界开始逐步地帮助幼儿主动去观察身边的昆虫,当他们对昆虫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内心也才能对昆虫产生喜爱,才能逐步地带领他们探索昆虫,了解认识更多昆虫的秘密,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对自然界中幼小生命的认知,也许他们就会自发地产生尊重幼小生命的情感态度。

今天区域游戏时,小雨向我走来:“老师我想玩橡皮泥”。“好呀!你可以去玩。”只见小雨立在我面前并没有走去美工区,而是手挠着头发,再挠挠脚,拉拉裙子,就是不走开。我朝着我们班特色区“捏泥区”瞄过去,还有一个位置啊,奇怪她怎么不去呢?这孩子比较内向一定有什么话不敢开口。于是我问她:“你怎么不去呢?”听到老师这么一问,小雨开口了:“萌萌说,没位置了,已经满人了,不让我进去。”我心里想这个萌萌小朋友怎么这么霸道,明显靠里还有一个位置的呀!原本我准备理直气壮地带着小雨去美工区,顺便批评一下萌萌小朋友,可是转念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可以让胆小的小雨小朋友锻炼一下胆量,让她自己去试试也好。我准备把这个问题交给小雨小朋友自己去解决!于是我蹲下来对小雨说:“小雨你自己去跟萌萌说:‘请让我过一下,我也想玩橡皮泥,旁边还有个位置,我就坐那个位置’,萌萌肯定会让你坐下的,如果萌萌还不让你坐下,你可以理直气壮地问萌萌,‘每个人都可以来玩的,旁边还有个位置,你为什么不让我来玩’。”教完小雨一整套“交际台词”,我站起来拍拍小雨的肩说:“好了,小雨勇敢一点,去吧,你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加油。”我还对小雨比了一个力量的动作。

小雨虽然没有点头,可她真的朝美工区走去。我目光注视着小雨,想看看她和萌萌的沟通是否有效,需不需要我的帮忙。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是小雨没走几步突然调转方向放弃美工区,朝操作区走去。哦!太让我失望了,小雨竟然不想去找萌萌交涉,甚至放弃自己想玩橡皮泥的念头。我迟疑了,看到小雨头也不回地离开,我发现我挺矛盾的,到底该不该帮助小雨处理同伴霸占位置的矛盾,满足她想玩橡皮泥的需求问题。看着小雨失落的表情,沮丧的背影我实在有些不忍。算了,我还是帮助她一回。于是我再次走向小雨:“小雨,告诉老师你是不敢对萌萌说出自己的想法吗?”“嗯,”小雨点点头,又把头低低的看自己的裙子。我拉起小雨的手,说:“走吧,老师跟你去找萌萌,我们一起说好不好。但是你答应老师,下次你也能勇敢地跟小朋友说出你的想法,相信自己也能解决问题好吗?”小雨一个劲地点头,就这么转眼间她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应该是心里偷着乐吧!我跟小雨一起来到美工区,萌萌呢,一看老师来了,也就没意见了,不敢再说这里没位置了。小雨开开心心地玩起她最喜欢的橡皮泥。

虽然说我帮助小雨解决了矛盾,鼓励小雨对萌萌说出了自己的需求,但是小雨这么胆小,交往中遇到比自己厉害的萌萌,虽然明知萌萌不对,却没有勇气找萌萌理论和沟通,这种情况下,我帮助她,她却暗暗窃喜,显然她已经习惯了扮演弱者求助老师或成人的帮助。而我原本想让小雨自己锻炼一下与同伴处理矛盾的能力,以此契机让小雨增强交往的胆量,没想到小雨宁可放弃自己的喜好也不想去挑战同伴的不允许。如果再有下一次同样的情形再出现时,我想我应该用另一种策略鼓励小雨自己去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只有帮助小雨大胆地自己迈出第一步,只有自己开口与人沟通,才能体验到交往成就感,才能在多次的成功交往中逐步树立起自信!

今天又是每周一的升旗时间,小朋友穿着整齐的园服入园了,8:20我带着小朋友下楼去,到了操场上,我们班第一个下来的。于是我就带着小朋友随着运动员进行曲雄赳赳气昂昂地绕了一小圈,和孩子们整齐地练起踏步来。走完一小圈刚刚好回到我们班的位置,其他班级也陆续出来了,我们就再次整一下队伍,齐刷刷地站好,准备升旗。

和往常一样,出旗、唱国歌、小朋友列队坐下当个小听众,听小旗手的介绍。

小旗手开始介绍了,底下的小朋友呢?刚开始还是挺认真听的,听着听着,如果台上的小朋友念得叽里呱啦不知说什么他们也就不怎么爱听了。如果台上的小旗手突然问个问题,大家就齐刷刷被吸引了。或者台上小旗手突然唱了一首自己会的歌曲、儿歌什么的,底下小朋友又齐刷刷一起跟着响亮地唱起来,唱得可带劲、可整齐了。又或者台上小旗手讲得有声有色,讲的内容非常有趣,大家也还是都好奇地竖起耳朵,不知不觉地站起来听,跪立起来听,这就是有趣的升旗发言时刻啦!

那如果台上小旗手的发言不吸引底下小朋友,底下小朋友会有什么表现呢?有的保持安静,做个文明小听众,静静地听着,有的玩玩自己小鞋子小衣服上的小花;有的和旁边的小朋友讲悄悄话,有的和同伴悄悄地互相嬉闹,你碰我一下,我抓你一下。有时忘乎所以地笑得特别大声,这时老师就会特别严肃地用眼神手势警告一下他们。有的聊天聊得特别带劲,老师就会直接点名批评,并对他们做出嘘——的手势。他们也即刻明白,立即压低了声音,控制一下自己的冲动。

今天浩浩小朋友升旗时迟到了,小旗手已经开始发言了他才从幼儿园小门走了进来。迟来的小朋友我都让他们坐后面。他坐下来不一会儿就不安分了,和旁边苏丰、韬韬兴致浓浓地捡草地里的各种小东西。有亮亮闪闪的、小小的圆圆的亮片(有小朋友衣服鞋子服饰上掉下来的小小的装饰物,还有不知哪里飞来的细小的残叶、羽毛、纸屑等等。)这些微小的小东西就这样成了孩子寻宝的玩意。他们玩着突然就抢起来,苏丰不知被抢走了什么激动地要大声嚷嚷起来,还出手拍打浩浩,浩浩毫不客气还手打了苏丰,韬韬也加入进来,他故意对苏丰说:在我这,在我这。苏丰整个人扑向铂韬,要上前去抢。我一看到他们三人动静越来越大,我赶紧制止批评:“浩浩,你们三个再吵,等一下留在操场上玩个够。”以往只要老师批评浩浩,浩浩会加倍地捣蛋,只有被老师请到一旁自己一人站一边才能安静下来。今天好意外,我刚用严厉的眼神和表情唬完他们,浩浩就对着我笑笑,好像表示:“不好意思,我错了。”然后又对另两个小朋友说:“嘘——我们小声点”。紧接着他把手里的东西给了苏丰,他们又自发地和好了,继续寻“宝”,互相看“宝”、玩“宝”,并保持非常低的音量,几乎没什么声音,静静地玩着。

我内心里突然意识到:这么调皮令人头疼的浩浩小朋友似乎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今天他的反应真的是非常懂事,而且还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一改我对他的一贯印象。平日里他总是管不住自己,上课爱捉弄身边的人,游戏时爱打人,做错事自尊心很强接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还会很委屈地哭泣。每天另老师头疼的事不断……今天的表现让我相信:在一次次事件中,我们老师与他深入的沟通交流,每一次耐心地引导,和他探讨行为的是非对错,对他是有促进有帮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进步,也在成长。他的成长也激励了我:“不是调皮的孩子永远调皮的,家长和老师只要不放弃,坚持给予正面教育,总是会逐步转变的。”

开学不久老师布置让小朋友在家里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每人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个容器,选择一样“种子”采用一种种植方法让种子宝宝发芽,每天照顾自己的种下的种子宝宝,每天观察种子宝宝的变化,如果种子宝宝发芽了就可以带到班级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种植成果。于是陆陆续续很多小朋友各自带来了他们种植的种子宝宝。婷晖带来了她和妈妈一起浸泡的绿豆种子,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了,还越长越高呢!大维带来了他和妈妈种植的桔子,他说,他和妈妈吃桔子,吃完桔子,把吐出来的籽儿种到泥土里,过了好几天“桔子籽儿”也发芽了,瞧已经长出两片新的绿叶了。还有思涵带来了花生种子也发芽了,唯博带来的豆角也发芽了。

今天涵涵小朋友也带来了她和妈妈种的西红柿,瞧,西红柿已经长高一点点了,开出了两个分枝,上面有少许毛毛的新叶子。涵涵小朋友跟大家说,她种的是西红柿,等她的西红柿长大了就会结出红红的西红柿,就请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品尝她的西红柿。

每天涵涵小朋友一入园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自然角去看她的小西红柿,有一次中午太阳很大,她找了一个瓶子给她的西红柿浇水,原来她担心她的西红柿口渴了。每次吃完点心涵涵不跟同伴去玩玩具,而是跑到自然角,对着她的西红柿左看右看,有时小朋友也和她一起去探望她的小西红柿,她们就像问候朋友一样热切地关心西红柿的成长和变化。有一天涵涵高兴极了,她对身边的韬韬说:“我的西红柿开花了,开的是白色的小花哦!”这话给坐在一旁的子恒听到了,珍妮也听到了,他们都跑去看涵涵的西红柿去了。小朋友之间总是很爱捕风捉影的,因为他们最富有好奇心,身边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总是很快就被很多人知道了。于是围看西红柿的小朋友一波来一波去。

过不了多久集中活动的音乐响起来,小朋友听到信号都赶紧收拾好玩具,搬好椅子坐中间了。刘老师开始点名,点到35号,小朋友向刘老师报告:“涵涵在自然角不来上课”。刘老师一听,对着窗外喊:“涵涵,上课了你知道吗?你怎么上课不进来还呆在自然角,快点进来!”,过了一会儿,涵涵还是没进来,刘老师站起来,对着涵涵说:“涵涵三、二、一,快点进来,不要再磨蹭了。”这时涵涵突然“哇”的一声嚎啕大哭起来,刘老师被这突如的哭声吓了一跳,这才细细问到:“涵涵你不来上课,老师只是叫你过来,并还没批评你呢,你为什么哭这么大声啊?”

这时韦伯等几个小朋友好像都知道怎么回事一样,急忙替涵涵解释:“涵涵的西红柿花掉了,所以哭”。又有个小朋友说:“涵涵的西红柿花是邵晨俊给摘下来的。”“邵晨俊最坏”“邵晨俊是故意的”“邵晨俊没有爱护植物”……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原来是这样啊!西红柿花掉了很可惜,可是你怎么不进来啊!让邵晨俊给你道歉,好吗?”刘老师拉过涵涵的手,发现她手里还小心地捏着那朵小花呢?同时还粘着一小段透明胶。“涵涵,你撕透明胶想干什么呢?”老师问道。涵涵小声地说:“我想把小花贴回去”。“小花掉了是贴不回去的,贴回去小花也会枯萎的。”

老师耐心地跟涵涵解释,并当着全班的面,教育小朋友:“植物的花朵被摘下来就会枯萎,花朵就没了,没了花朵,西红柿就没法结出果实来,邵晨俊小朋友随意摘掉涵涵种的西红柿花朵,是不对的。”说完小朋友都悄悄议论,有的发出叹息“好可惜呀!”有的怪起邵晨俊来:“都怪邵晨俊,乱采摘,没有花朵,西红柿就结不了果了”。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邵晨俊给涵涵道了歉。

这件西红柿风波就这样结束了,而我心中却升起一股暖意。涵涵小朋友对西红柿的情感真是非常可贵啊!从一开始每天执着地观察与照顾,到发现开出小花的惊喜,到发生小花被摘掉的懊恼事件,涵涵并没有因此就丢弃那朵小花,而是自己想办法想帮助西红柿治疗,她一定是以为人们受伤流血了贴一块“意可贴”过几天就好了,所以想出帮助西红柿花贴上透明胶也一定也会好起来的主意来。这是多么纯真的想法啊!从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涵涵小朋友对自己种植的西红柿充满着深深的喜爱之情,她对西红柿开花结果充满了期待,然而小花被摘掉这是多么令她伤心的事啊,可是遇到这么伤心的事她没有哭,没有找同伴邵晨俊吵架,而是自己想办法想要拯救西红柿花朵,多么可爱的孩子,我真想对涵涵说:“你真是名副其实的‘护花使者’ !”

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简称P.E.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于54年前创立的,为父母们量身定做的、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亲子沟通课程。此课程的创建,使得托马斯·戈登博士连续三年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如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父母培训课程。

刚上完工作坊的小米突然有个发现,她说:我儿子很喜欢自己小时候的衣服,新买的衣服都不喜欢穿,我刚刚突然想到了原因。

因为我每每看他小时候的照片都会说你小时候好可爱啊…我一直没发觉,原来他的小时候就成了我们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小孩,我一直讨厌比别人家的小孩怎么怎么好的说法,原来我也在做这样的事情,只是那个别人家的小孩是他小时候。

家里墙上挂着他小时候的照片,所以,我真是经常经常的说啊。

我也想起前几日从杭州回到深圳,将近夜里1点钟,小满格困的不行,走路开始有点东倒西歪的,她要我抱着她走。我一边抱一边跟她讲,你大宝宝了,我抱不动了啊,小宝宝才抱得动啊。她迷迷糊糊地回答我,我现在就是小宝宝,我明天才是大宝宝。

我记得成都有位妈妈,曾苦恼于孩子一进超市就一定要刷卡买东西,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她突然想起,某次当孩子拿着她的卡给售货员刷时,旁边有位奶奶把孩子猛夸了一顿,也是在那次后孩子才一进超市就要买东西。

杭州工作坊有位妈妈经过倾听,发现孩子不去幼儿园的原因是因为感觉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不想穿某件衣服,原来是那件衣服穿上身会很刺。

有位成都的妈妈发现,在奶奶把她的玩具强行送给其他小朋友后,孩子变得不愿意分享玩具的了。

有些孩子会对他人,甚至是自己使用暴力,但是这些孩子通常都曾被暴力对待过。记得几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讲座,一位爸爸在课间休息时才来前问我,安心老师,我的孩子总是喜欢打自己。我什么办法都试过了,打了打了,骂了骂了,他还是会打自己。

当我对这位爸爸说,你若不能停止打他,他又怎能学会停止打自己呢。这位爸爸当下眼眶就红了,若有所思的道谢离开。

正如以上所列举到的这些情形,很多时候,孩子的某些行为,哪怕是父母们认为不合理的行为,其实跟大人一样,底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己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是生理的需求或是其他的需求。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情(绪)满而泄,由于压抑的情绪导致了某些行为。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没有不乖这回事,也没有所谓的行为偏差这回事。有的只是我们还未了解的真相。而当我们说孩子不乖或是孩子的行为偏差时,其实是带着权威和不尊重的。你看,我们的孩子不会说父母不乖,或者我们很少会说某个大人不乖或是行为偏差,但却把这样的字样用到孩子身上。

P.E.T.亲子沟通戈登模式的创建者托马斯﹒戈登博士说,“不乖”是父母的语言,与父母看待子女的传统方式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行为和父母的期待相违背时,父母就会说孩子不乖。”

在托马斯﹒戈登博士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他说,如果父母们能够采用以下的原则对待孩子,对父母而言,家庭生活将会减少纷争,对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也会更快乐。

● 原则1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们也会努力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原则2

孩子没有不乖,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一些重要需求而采取的行动。

托马斯﹒戈登博士认为,这些原则说明孩子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如果采用这一种观点,孩子一整天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和所有其他生物的行动一样,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其需求。

所以,没有孩子不乖这回事,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见。也没有所谓的偏差行为,那是孩子爱的呼唤。

有多少时候,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尊重,孩子打碎一只碗,可能得到的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备,而如果是一位成人打破一只碗,可能你只会轻声说,小心哦。

孩子胃口不好,不想吃饭,通常我们都不允许,而如果换作是大人,则无所谓。甚至是孩子想穿或不穿某件衣服,都需要得到我们的允许。

孩子发表某个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就启动说教机制,如果是成人,我们则有可能一笑置之。

孩子的行为我们不接纳,就赶紧贴上一个“不乖”的标签,但我们极少会说某个大人“不乖”。

尊重孩子,有时就只是简单的把孩子当人看,而不是把孩子当“不懂事的小孩”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