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周末的时候心心的数学作业足足写了三个小时才做完。

整整的三个小时,我都在陪她,坐在她的桌子旁边,提供支持、咨询和指导。总作业量是一张篇子,正反两面,和一页习题。其实不多,普通学生大概一个小时内应该可以搞定。

小学一年级在美国小学读书的心心,还只在十以内,现在要直接面对两位数晋位加法,和两位数借位减法,式子中再有括号,题目还要读中文,竖式计算,种种这些对于心心来说太难了。

哥哥时代的妈妈,所有作业都是自理的,现在除了英文不需要,数学我一改风格,稳稳地坐在心心身边。

从洛杉矶回北京读书和生活,需要我们俩适应的很多。陪伴是最好的相互支持,在任何变动产生时,有些所谓原则——如不要帮助孩子写作业——都是需要动态调整的。

这个基本上跨越了半年甚至八个月数学差距的作业,如果我不出手帮助她,认真的心心就将陷入沮丧、焦躁、无力之中,我不能冒险让她自己被负面情绪包裹,而不予援手。

孩子对妈妈的信任,低幼是陪伴,略长就是艰难时妈妈在,现在,心心需要我的信任。

过程中,我也很注意分寸,启示她自己思考,自己专注。我甚至找到份习题集,自己也在旁边做。

一个半小时后,我问她:要不要休息会儿。她顽强地摇头,不要。那时候老实说我已经很疲劳,特别是看着对我们来说很简单的,借位,她借了10后,十位上的减法,一次次忘记把被借走的1减走,我只能深深低着头,把烦躁和不耐,借着呼吸代谢出去。

有一次我的声音有一点大,我说:“啊,你又忘记了。”她敏感的从草稿纸上抬头,看向我:“妈妈,我是不是太笨了,你着急了?”

我立刻极其注意的放缓语气,说:“没有,没有,心心,你失误越来越少,熟练就会更少失误,这和笨聪明没有关系,这是多练习就会克服的,你不是在练吗?”

然后,我试着找成就感给她,我做人的习惯本来也是这样,无论多坏的状况,我也要从中榨出点油来,于是我观察她的卷面和草稿纸,每隔三分钟,就肯定她一下。

言辞计有:

“啊,草稿纸都用的很有节奏,看看整整齐齐,不凌乱的草稿纸,就会不容易错误。”

“你这个8写的太漂亮了!”

“这个竖式列的很好,有一种美感,扎扎实实的,有利于清清楚楚被计算。”

“啊,这次一鼓作气就计算出来啦。属于一杆进洞啊!太好了。”

当她一次次摔倒在一个错误上,我不再直接说:“啊,又错了”。而是灵机一动,在她减数的2上画出了一串泪珠,下面加了个小撇嘴。

“啊,好伤心啊,老是被忘记在这里。”

心心从紧张中噗嗤笑了出来,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她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之后再发生一只“5也哭了”的事情,这个坎儿,心心就彻底过来了。

这同时恢复了很多精神,一直坚持了两个半小时,然后就剩下思考题了。

此际我已经濒临崩溃,疲倦的不得了,这绝大多数精力,还不是因为一直在辅导她,而是一直在用很大的能量自控自己不要着急,不要发怒,引导自己的负能量转化所致。

我清清楚楚地明白,这些计算她最终都能够克服,都能够成为小菜,而此刻我的一言一行,对于敏感的心心而言,就可能是未来克服了之后,爱数学,还是不爱数学的潜在影响。

我对心心说:最后的思考题,有点复杂,你先去骑会儿车,我睡一下,然后再开始。

心心为难地看着我:妈妈,不能一下子算完吗?

不行,妈妈需要休息一会儿。

心心就推着小车出去了。我倒头就睡,五分钟后醒过来了,觉得自己满血复活了。心心正好回来了。

这样十分钟后我们做到了桌子前面,又花了30分钟完成了最后的找规律思考题。

然后,我问心心:“心心今天的数学题你都懂了吗?”

心心想了想说:“有些还不是太懂,比如思考题。”

我亲了亲她说:“亲爱的,慢慢你会彻底弄通的,你现在绝大多数都懂了,都会计算了,已经很棒了。”

去学校的路上,路过一个红灯,我停下来,忽然想,要给心心一个总结,让她对今天的艰苦有个更正面的认识。

我说:“心心亲爱的,你今天很让妈妈为你骄傲,妈妈要为你点赞。”

心心不解的问我:“妈妈,你不觉得我笨吗?我觉得自己很笨。”

“我不觉得。而且妈妈的世界并不是用直观的聪明和笨来划分的。今天妈妈要为你点赞,是因为,你整整做了3个小时数学题,也没有焦躁、没有胆怯、没有想放弃。你一直坚持,中间妈妈都坚持不了了,需要休息会儿,你才休息了一下。

很多题一开始你计算错了,可是你没有着急,一遍遍的草稿,找到了正确答案,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恐怕早就着急地哭了,不会像你这么努力,这么顽强。

我太钦佩你了。能够陪伴你,我很荣幸,现在能够帮助你,我也很高兴。妈妈在你身上学到了很多。比会做完所有作业,更重要的事情,是你坚持努力的这种劲头儿。

而且,妈妈要告诉你,不会不代表笨,反复学习不会还不代表笨,大量练习后不太会,还会有失误也不代表笨,真正的笨是不努力不坚持,真正的聪明是努力坚持,不断失误不断努力,不断接近于正确计算。

上学就是----永远要学不会的,永远要练习,这是大脑的游乐园。当你反复做题时,专注时,你的脑部肌肉全在兴奋地锻炼着呢。

我爱你心心,你是真正的聪明的孩子,拥有努力和坚持的力量。为你点赞。”

后视镜中,心心的脸红扑扑的,头发遮住了一部分,有点羞涩,眼睛闪闪发光。

啊,陪了她三个小时,险些没让我的耐心弹尽粮绝,我必须得挖掘出对她的自信更有营养的真金来。

“妈妈,我爱你,”心心开心地说。

孩子的自信,在7岁这个时刻,就是从得到妈妈信任开始建立的。孩子是通过妈妈的定义认识自己的。我一定不吝于在任何时刻,找到最有力量的性格价值匹配亲爱的心心。

把所有的焦躁着急恼怒转变成建设,就这样做。

陪着写作业,扶上马送一程,慢慢把作业时间再完全交给她个人。一切建设都实事求是,从此刻出发。

过去一周,世界进入了“诺贝尔奖”时间。引人瞩目的是,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日本人连续三年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隅也成为第22个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包括两位获得美国国籍的日本人)。

这一数字超过了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诺贝尔奖大国。2001年日本提出“未来50年要拿30个诺奖”时,还被着实嘲讽了一番,现在已经实现了过半!怎么做到的?其实从小小的日元钞票,我们就能读出一些道道。

▋面额最大的1万日元上,印了个教育家

钱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世界上各个国家通用的钞票上,大都印有人物头像,且几乎都是政治家唱独台戏。比如,美元上是开国之父华盛顿、富兰克林,英镑上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大元帅威灵顿,人民币从1块到100块上都是毛爷爷,卢比上是甘地、越南盾上是胡志明、泰铢上是泰国国王……

反观日本。目前,市面上流行的2004版日元,没有一个政治家。那么日元上都印了哪些人?答案是,思想家、科学家、作家、教育家……在日本,他们地位崇高,远超一般的政治人物。

比如下面这张1万日元,印的人物肖像是福泽谕吉,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的创立者。日本人认为他是日本强大的最重要的人物,所以,放在了最大的钱币1万日元大钞上。

5000日元上印着樋口一叶。她是日本优秀女作家,只活了24岁,却为日本人留下了多部文学经典,如《大年夜》《浊流》《青梅竹马》等。她是日本钞票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

1000日元上印着野口英世。他是日本细菌学家、生物学家,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在他的墓碑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在1993年版上,5千日元印的是新渡户稻造,他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东京女子大学的创立者。

下面这张1993年版的1千日元上,印的是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文学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读过他的著作,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长篇小说《我是猫》。鲁迅曾评价他:“是明治文坛上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总体而言,这些都是日本民族的精英人物。他们有的引入外来文化,为日本注入新鲜血液,如福泽谕吉,有的不仅热心传播外来文化,还进一步把日本的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日本,如新渡户稻造、夏目漱石。

在日本人的心中,这些人和政治家一样,都对日本进步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是日本强大的功臣。

▋用钞票告诉孩子:做学问的人值得举国怀念

其实在1871年,日元诞生时,日本人在钞票上也印有政治人物的肖像。如1881年发行的日元上印着神功皇后的肖像,后来的1千元钞票上是伊藤博文……

“钞以载道”,钞票作为每个人几乎每天都要接触的媒介,一向是国家宣扬某种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工具,选用什么肖像人物,也就反映了一个社会,是崇拜政治家、崇拜科学、文艺还是其他方面。

二战后,日本社会的价值观、文化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政府也决定改革日元,全部采用学者肖像,鼓舞国民学习的风气,钞票上从此不见将军天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在教育、科学、文化界为日本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

到了2004年,日元再次改革,日本财务省有关负责人再次重申了科教文艺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从来都是以政治家为中心的,在货币上更是如此,但如果从更广泛的领域去考虑,科学、文学、男女平等对我们同样重要。”

从日本的钱币上,我们也许就能发现日本为什么会强大,成为世界上科学文化大国。一位日本人曾说,把这些人物印在纸币上,就意味着日本人可以天天和这些先贤人物在一起,长此以往,这些国家英雄就会深入人心,成为日本人民思维的一部分。

日元上的人物,就在无形中告诉日本民众,特别是日本的青少年,应以福泽渝吉、樋口一叶、野口英世这样的学者为骄傲,他们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值得全日本人民的崇敬和怀念的人。

▋日本:教育大过天

有人会问,你替日元说了这么多好话,难道是让我们学习日元,换掉人民币上的毛爷爷吗?——当然不是。

说日本强大的“秘密”印在了日元上,难道是指将学者的肖像印在了日元上之后,日本就变得强大?——当然不是。

而是说,日元是日本强大内在的外在表现之一。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日本能够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在科研能力、工业基础和制造业技术等领域位居世界前茅?——小小的日元,给了我们答案:科教兴国。

据日本文部省1962年发布的报告书称,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将学者的肖像印在日元上,正体现了日本对教育和科学的极端重视。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3000多万人口中,就有45%的男子、15%的妇女识字,这个水平与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国家相差无几。明治政府上台伊始,就将教育改革列为最重要的改革之一。鼓励各地办学、派遣留学生,聘用外国专家,实行教育平等化,重视初等教育,构建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

1900年,日本就开始实行4年免费义务教育,1907年实施6年义务教育,到1910年,日本的初、中、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二战战败,1947年,日本又颁布《基本教育法》,全面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全面实施是2008年)。教育为日本发展造就了大批人才,为日本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中国也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但从整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理念上看,还远远不够,长此以往,中国教育与日本的之间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管中窥豹,小小日元,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前几天,有个五年级的家长带孩子过来咨询。

妈妈似乎很有教育意识,一上来就跟我聊她一直以来遵崇的教育方式:放养的,宽松的,尊重孩子自主权利的,从不为他补习,也不看重他的学习成绩……

嗯,这听起来很好,很有理念的家长。

然后我问:那孩子的数学遇到什么问题了吗。

“他课堂上完全听不懂老师说什么,回家的作业也基本上不会,现在不光他自己谈到这门学科都会情绪波动,我们的亲子关系都因为他学数学的问题产生很多问题了,而且,很快就到小升初了,我们所在的区域没有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还面临择校,他现在这个数学,我都不知道怎么搞了……”

我看到那个光鲜亮丽的母亲仿佛一下子黯然了下来。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五年级的他,连三年级的数学水平都没有达到。

末了,那个妈妈问我。老师,您能帮我们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吗,针对我儿子这种情况。

面对她的焦虑,我真心想对那个妈妈说一句:你现在知道焦虑了,知道要整体规划了,这么些年,你早干嘛去了。

没错,您说的遵崇宽松的,自由的教养环境,尊重孩子自主权利,尊重他的爱好,平等的对话,鼓励他活出自我……我很认同

您说得:不会在意成绩,因为过程比结果重要……我也很认同

您说得:不要过度干预孩子,不插手孩子的人生,要给孩子独立……我还很认同。

但是,亲,既然这样,那您为什么要焦虑?

既然这样,您唯一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他长大,等待他长成他本该长成的样子,不就挺好吗?

我有个朋友在台湾教作文,她的工作室有很多来学写作的孩子。

很多是到了写作文的阶段,完全不懂如何下笔的孩子。往往是咬烂无数笔头,纸上也只有一个作文题目。

而且孩子根本不爱读书。

她的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问几个问题:你们自己热爱阅读吗?你们和孩子的亲子共读时光多吗?孩子小的时候,你们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吗?你们带孩子外出体验的时候多吗?

她常常得到的回答是:我们都太忙了,经常出差,哪有时间给他讲故事读书啊、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的,所以很少……

就像我们身边,很多家长经常说的:小的时候,我们也没时间给读书讲故事,但是我们买了不少绘本给他,不过他不爱读。

那个时候我们想:现在不爱读书也没关系,没准大了就喜欢了。结果,到现在了还是不爱读书。

因为没有积累,也没有体验,等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也就无从下手了。

记得有段时间,有一碗很有营养的鸡汤刷爆了朋友圈,大致是这样的内容: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有的花开在春天,也有的开在别的季节。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跺他两脚,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开的会更动人。如果你的花到冬天还没开放,你也不要生气,没准你的花就是一棵铁树,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炫丽无比。真正的园丁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只会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多么美好的一段话。但是,我以为,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他们只看到了“静待花开”,而忽略了“默默耕耘”。

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表达能力强,写得一手好作文的时候。请别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坚持亲子共读。一有空就带孩子走到生活中,闻花的颜色,看树在风中舞蹈,看满天繁星,听一池蛙鸣……

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体格很好,运动能力强。请别忽略了,人家一有空就带孩子去游泳,周末的时候一家三口爬山,露营,骑着自行车去郊外漫步,徒步到苍翠的山顶,看到了天边的云卷云舒,远处城市的高楼……

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数学成绩很好,逻辑思维很棒。请别忽略了,人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孩子玩数学游戏、搭积木、吃饭的时候有意识地让孩子对应家里的人口来分配碗筷、讲数学绘本,和孩子一起玩数独、亦或者也会给孩子寻觅一个好老师,带领着前行。

当你羡慕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思想,那么多规划,那么有创意的时候,你却忽略了,在他还小时候,你从未为他打开过一扇窗,让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你也没有在他的内心种下过一粒种子,让他对他的未来产生过期待和憧憬。你也未曾在他迷惘懵懂的时候,给他一点指引,让他看得清要走的路,也就离她的梦想更近一点……

我们习惯了说“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才是理想中的孩子。但是,又有哪个人家的孩子,是天生的那么“好”呢?

每一个“理想中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蜕变的每一个阶段,身体的发展,心灵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身为父母,如何引领才是“理想中孩子”背后更需要讨论的课题。

孩子做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无法设计和干预他的人生,但在他们成长早期的每一个关键驿站,我们都应该在,不做决定,只告诉他:关于这件事,我们的建议是……

在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还没有足够大的时候,他需要我们的指引。只有等他有了足够的视野,足够大的力量的时候,他要选择什么样的路,选择走多远,就是他的事情了。而那个时候你要做的,就是转过身,默默祝福和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