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家长,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知道该对孩子说什么。
“能说的都说了”,事情却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进展。眼前的局面是自己没经验处理的。
不说话,仿佛差一点。说了,又仿佛多了一点。到底该说什么呢?
一位青春期女孩的妈妈,用“祖传”的“指责,批评,命令,唠叨”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了13年,在P.E.T.工作坊之后,又遇到孩子对她大吼让她离开房间:“别管我写作业,烦死了!”。
妈妈生涩但是努力的用刚刚学到的“我信息”的方式,对孩子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妈妈知道总是管你,你觉得很烦。其实妈妈也不想总是因为写作业的事和你发生不愉快,这么多年了,一提作业的事,你就烦。但是老师总是因为你不写作业的事,在全体家长的微信群里点名批评妈妈,我觉得很没面子,也很担心你的学习。”
“孩子面对着写字台,我站在她身后,我明明看到她眼睛里泛出了泪光,可是她就是不说话。”那位已经有了很多白发的妈妈说,“她没回头,也不回应我,我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很想走上去离她近一点,可是怕她烦。我想也许我该默默的走开,可是我觉得自己灰溜溜的。我是很真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她没有回应,我非常失望。”
“这时候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妈妈急切的问,“我应该说什么?”
“你不如就……说实话吧”,我说。
“妈妈很真诚的告诉你我的感受,但是你没有回应,也没回头,我觉得很失望。妈妈现在站在这里,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想走过去离你近一点,可是怕你又烦。如果就这么默默的走了,我觉得自己灰溜溜的,很不舒服。”
“是啊,这就是我当时真实的想法啊!”妈妈说,“如果我真的这么说了,也许孩子反而能更理解我。我这么多年端着妈妈的架子,一直想让她知道我说的是对的,从来不敢让她知道我其实很无力”。
还有一次,是我和两岁多的孩子,第N次因为刷牙的问题,在浴室大战半个小时。“为什么要刷牙”的道理已经讲成复读机了,同理安抚也做了好几轮了,可是熊孩子一看到我手里的牙刷,还是像江姐看到了竹签子,英勇的转过头去表示抗议。我知道,即使继续逼迫,趁着他哭的时候给他刷牙,也没有办法逼他喝水漱口,那还不是前功尽弃。
我实在没有办法了,觉得自己擅长的那些育儿理论在面对一个革命战士时,实在虚弱无力。可是想到白天听到那几个二,三岁就长了龋齿的小朋友的“事迹”,又觉得形势逼人。
“积极倾听,我信息,换挡,顾问法,调整环境,非语言的专注,理解性应答,邀请式话题……“我都用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妈妈知道老逼小树刷牙,小树不愿意。小树一哭,妈妈也很心疼的。妈妈不想让小树哭。可是如果不刷牙,妈妈真的担心小树的牙齿会坏掉。牙齿坏掉,小树就吃不了好吃的了,还要去看牙。看牙的时候挺不舒服的,妈妈去看过。想到带小树去看牙,妈妈也觉得很心疼。妈妈已经很努力的轻轻刷牙,陪小树玩,不想让小树不舒服,可是小树还是不肯刷牙,妈妈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妈妈真的是希望小树的牙齿一直健康。”
然后,小树睁着大眼睛看了我的眼睛5秒钟之后,龇着牙,把自己的一张大脸送了上来。
那一刻我感动的想哭,我搂着他的头,激动的说着谢谢,“谢谢小树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妈妈就不用逼你了,妈妈好开心啊!”
这样的沟通有两三天。
从此以后,是的,从此以后——每一天,小树都乖乖的让我刷牙,再没哭过。
这样的例子很多。
每次听到家长问“这时候,我应该说什么?”的时候,其实他们的问题都是:
“这时候,除了‘实话’,我还能说什么?”
我们总是希望去找一个专家给出的标准答案,而避免说实话。这是为什么呢?
我没做过调查。但是作为人生前四十年也是“不说实话”协会一员的人,扪心自问,大概是由这两种理由:
是的,如果脑子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很多时候会伤人,而且没教养,没礼貌。
比如在地铁里,看到坚如磐石的坐在“老幼病残孕”专座而无视身边老人的时尚人士,我要忍住嘴边的“你妈妈怎么教育你的?怎么基本常识都不懂啊?好胳膊好腿的坐在座位上玩游戏,没看到老奶奶拿着大包站不稳么?你这种人,老了也没人给你让座!”
这样的“实话”,给老奶奶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座位,还是一场肢体冲突惨案的见证人身份。
但是如果我说:“看到老奶奶站在‘老幼病残孕’的座位旁边,还拿着大包,我觉得很心疼。”
这同样是不折不扣的“真实情况”,却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或者麻烦,因为这句实话,这关乎于我自己的感受,而没有任何对别人的指责和评判。
在和家人沟通时也是一样,对于晚回来三个小时而且不接电话的老公,如果我们张口说出的“实话”是:
“你还知道回来啊?你太不负责任了,你心里就没有这个家,你根本就不爱我!”
一定会让婚姻的小船遭遇台风,因为老公也不是吃素的,他心里的那些类似:
“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不就是陪客户吃饭晚点回来么,叨叨唠唠烦死了”这样的“实话”,也是信手拈来。
而且,其实我们自己心里也知道,这些评判,其实并不是“实话”,老公自有他负责任,顾家的那一面,只是今天,他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但是我们因为太生气,所以来不及等他解释。
这时候,如果我们只说一些关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实话,事情就会完全不同了:“你比平时晚了三个小时才回来,我等你等得特别着急,生怕你出事。而且打电话你也不接,我觉得你好像没那么在乎我了。”
这样好像撒娇一样,描述自己真实感受的话,才会真的收获你期待中的真诚道歉或者好言安慰。
是的,正如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的沟通大师托马斯·戈登博士的理念:
当我们“说实话”的时候,如果只说关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话,是永远不用担心伤害对方的。那些伤人的话,一定都是对对方的指责,评判,和恶意揣测。
比如:
我作为亲子沟通的讲师,被问到自己并没有把握的问题,可能会找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搪塞,却不敢说出那句“这个问题我还真不了解”的“实话”,因为担心作为老师的价值被轻视。
比如我们在送给朋友一盒化妆品的时候,会说“我看你挺爱化妆,这个给你用最合适”,却不敢说出“保质期快到了,而我平时用不到”这个“实话”,因为我们希望对方更看重这份礼物,更看重这份礼物代表的情义,当然,从而更看重我们自己。
这时候的不说实话,就是试图用语言营造出一个“源于自己,高于自己”的形象,以便自己能收获更多的价值感。这个形象,更完美,却不是真的。
我们想通过塑造本来不属于自己的品质或者能力,收获本来不该自己获得的信任或者反馈。
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是不够好的,所以要建构出另外一个样子展示出来,覆盖和掩饰。
然而,真的能得逞么?
一个能坦然坦白的说出“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不清楚”的老师,难道不是比给出敷衍答案的时候赢得更多的尊重么?
一个能自然的告知“这个化妆品保质期快到了,我也用不着,不如给你”的朋友,也许比刻意讨好的朋友,赢得更多亲密和信任。
我们都以为,自己能骗的了别人,其实,“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唯一能被误导的,也就是我们自己了。
这一类不敢说“实话”的理由,是我在尽量避免的。当我说的话能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我也就能越来越内外一致。以自己本来的样子生活在世界上,绝对是不负此行的活法。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就说实话吧,省心,省事。对得起别人,更对得起自己。也许反而,效果是最好的。不信你下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