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屏朋友圈的关于学者龙建刚的文章《我们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引发社会热议,点击率日过十万。

老实说,读第一遍的时候,看到这些孩子如此冷漠,丹妈真是替他们的爸妈心寒。

孩子虐妈千百遍,妈待孩子如初恋,要是以后我家叮当也这样对我,我这心岂不是要碎成渣渣?

可当我再读几遍,却又觉得,这真的都是孩子的问题吗?

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丹妈一个闺蜜出生离异家庭,妈妈从小独自把她带大,现如今她远嫁外地,日子过得不错,却一直不放心母亲独在故乡,老公也支持她以后把妈妈接来长住。

但前几天她却和我倾诉,担心以后与母亲的相处,每次接母亲过来短住,总有些不自在:

老公爱玩手机,好不容易放假玩得久了点,她知道这是老公的放松方式,不会多说,母亲却看不过眼一直跟她叨叨;

出去玩,她穿了件短袖,母亲就觉得这会冷,非要她换……

总之,吃喝拉撒,各种小事,母亲似乎还像小时候,事事要操心,样样想插手。

真是应了那句俗语: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她非常理解母亲的善意,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样一直被指指点点的感觉却让她感觉透不过气,老公虽嘴上不说,但也看得出他的不自在。

有天晚上,她和母亲出去散步,想就此委婉的沟通一下,她特意说:“妈,接你过来不是让你来为我们受累干活的,很多事情我们自己来就好了,妈你操心一辈子了,我也想你享享福,休息一下”。

谁知还没等她说完,母亲竟然哭了,一副“我都是为你好,你竟然不领情,既然你们嫌弃我,我明天就回去”的委屈样子。

闺蜜顿时也懵了,心想完了,说错话了,花了好一会才把母亲哄好,事后自己心里却一直闷闷不乐,老公也骂她傻,怎么能和妈说这些。

亲子之间一样有条叫“信任”和“尊重”的界限

如果事后闺蜜母亲看到龙建刚那篇文章,是否会义愤填膺,也觉得女儿是狼心狗肺,不懂感恩体谅父母的孩子。

可真的完全是这样吗?

我们在造访朋友前都会先打声招呼,若去的不是时候,便会为自己的打扰抱歉,可为何面对孩子,就如此理直气壮的做不速之客?

我们在对朋友提出意见时,都会顾及对方感受,点到为止,可为何面对儿女,就总是控制不住喋喋不休,不信任孩子处理自我问题的能力?

为何我们自知这样侵犯干扰别人,必遭嫌弃,而如此对待孩子时,却要求孩子感恩戴德。

那晚,闺蜜说她失眠了,她说她无意责怪母亲,只是痛心:“我很爱我的妈妈,我也深知妈妈是世上最爱我的人,明明深爱彼此的两个人,为何就无法沟通,总不能愉快的相处呢?”

她甚至自责:“都怪自己没出息,不能给母亲在附近买一套房,这样就不用委屈了”。

丹妈想,大部分的儿女也和我闺蜜一样,真的不是不懂孝顺,不知感恩。

只是渴望父母能把我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信任。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任何一个有自尊的人都无法欣然接受他人如此“越界”的爱。

中国式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不明白亲子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都有条叫“信任”,叫“尊重”的界限。

这种不信任、不尊重、无法沟通,便是两代人最大的纠结,最深的鸿沟。

时代变了,爱的方式却没变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以前物质很匮乏,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但现在,物质需求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则日益突出”。

然而,时代变了,我们对孩子爱的方式却没变。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我们的父母,但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进化我们对孩子的爱:多一点理解尊重,少一点自以为是。

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能够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作为孩子,应该去懂得父母的爱与付出。

而作为父母,我们也曾年轻过,也应该懂得一个刚入大学的孩子,比起父母的探望,也许更渴望的是同龄人间的那种自由自在的出游。

我们要明白,爱是崇高的,但基于爱,所做的事并不一定全是对的。

失去了信任与沟通的爱最后只会沦为一场绑架。

我不想成为一个被孩子可怜的母亲

也许很多人看到文中的故事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作为一个母亲,我以后真不想成为一个让孩子可怜的人。

我希望孩子对我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只是因为我是他的长辈,我曾经为他付出多少。

这世上的任何关系,若是走到靠同情来维持的那一步,都是可悲的。

要想孩子尊重自己,感恩自己,我们从小就要在孩子面前要表现成一个值得他尊重的人,不为仆为奴,不强词夺理,不倚老卖老,不一厢情愿。

孩子不应该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龙建刚那篇文章下一位妈妈的留言正说出了我对自己晚年的期望:

这种自我意识不是等孩子成人那天才一夜萌生,而是从孩子诞生的那天起,我们就该明白: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爱孩子前,请先爱自己。

正如尹建莉所说:“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为了讲来能得体一点的的退出,我们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学会放手,咱们常常说放手放手,却总觉得孩子还太小,放不下手:

你今天操心他还不能自己好好吃饭,要亲手喂,放不了手;

明天你就会操心他不能自己完成作业,你要陪着写,依然放不了手;

未来,你还会操心他娶不到老婆,带不好孩子,你还要给他安排相亲,带孩子……

明日复明日,这一辈子你都放不了手。

最后,不是养出个离不开父母的孩子,就是成了离不开孩子的可怜父母。

控制型包办型的父母似乎早已知道,自己令人窒息般的爱会令孩子生怨生恨,不愿回头,所以未雨绸缪地给孩子谈道讲孝,从思想上先行控制。

而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从不怕孩子会不爱自己,也不会要求孩子该如何孝顺。

他们爱孩子,更懂得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唯有自由的爱,才是真正的拥有,唯有给予尊重,最后才会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慈,孝何难”。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