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经常看网上说中国妈妈太焦虑,丹妈可不觉得,话说这世上哪有从不焦虑的妈妈:

担心孩子的健康,操心孩子的学习,担忧孩子的未来……当妈的,要么曾经焦虑过,要么就在即将焦虑的路上。

而妈妈的焦虑就像是传染病,孩子都是易感人群。

前两天随便在网上一搜“焦虑 妈妈”,弹出400多万条相关结果:

“‘育儿焦虑症’普遍爆发,十个妈妈九个病”

“妈妈焦虑,孩子胆小”

“焦虑的妈妈带不出快乐的孩子”

甚至还有什么妈妈焦虑导致孩子常年咳嗽……

把丹妈都看得一惊一乍,赶忙和老公说:“要是我焦虑了,你可得提醒我,为了叮当,我可不能焦虑……对,我不焦虑……”

老公一脸无语地看着我:“我看你现在就挺焦虑的……”

可静下来想想,焦虑真有那么可怕吗?

焦虑吗?焦虑就对了。

丹妈记得毕业时第一份工作是做童书编辑,又兴奋又焦虑,刚开始特担心自己做不好,整天鸭梨山大。

把焦虑向一位前辈倾诉了下,本以为她会说我没出息,给我点“不焦虑”的指导。

可她却说:“你见过那种吊儿郎当不求上进人焦虑吗?焦虑?焦虑就对了,你太想做好它,你才会焦虑!”

我听完豁然开朗,对啊,正是因为有期待,付出了真心,我才会焦虑啊。

育儿其实也是如此,同是带孩子,你见过保姆焦虑吗?月嫂焦虑吗?

甚至是那些说到孩子就云淡风轻:“没事,有婆婆带”“有保姆带”“直接送寄宿,让老师管”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父母,也必然不会对孩子的事那么焦虑。

我们会焦虑,正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希望孩子好,我们会无力,正是因为我们太想有力。我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只有爱孩子的妈妈,背后才有焦虑的心

适度焦虑,是每一个好妈妈的必经之路

叮当八个月时,我发现他对书的兴趣似乎不咋的。作为一个天天亲子阅读推广人,丹妈有点汗颜……

之前给他读书都是白天时间,但白天他更多时间用来玩耍、爬行,晚上基本上都是洗澡吃奶直接睡觉,方便我有更多时间写稿,所以亲子共读其实都挺碎片化,效果不理想也是正常。

因为感觉到焦虑,我开始了积极地行动:

合理安排时间,叮当洗完澡的半个小时,比较清醒,我陪他翻书,给他读书;

散步时带他认识花鸟虫鱼,回家找相应的书给他看;

把家里各个角落都随意洒落书,这样他爬到哪里都会看到书了……

两个月后,现在每天早上如果他比我们先醒,都会自己主动在那翻书看了。

其实我身边还有很多因为焦虑而变得更好的爸妈:

有妈妈因为焦虑与孩子的沟通问题,自费去参加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现在转行成了一名传播非暴力沟通的育儿师。

有妈妈焦虑孩子身体健康,自学了推拿按摩,专研食疗, 还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现在经常被社区请去给家长们做讲座。

还有爸爸焦虑孩子不爱运动,每天不管上班再晚再累,也坚持陪孩子运动半小时,自己身上的慢性病也因此好转……

其实,在心理学中,“焦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大脑应对未知风险时,产生的一种应急机制。

适度焦虑不但不会伤害我们,还会成为改变自我的动力:它在提醒我们哪里出了问题,督促我们去寻找如何做得更好。

当一个焦虑妈,其实真没那么糟,会焦虑,就代表着我们不麻木,代表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

随着孩子成长中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焦虑还会不停地重出江湖,而在这种“焦虑——反思——行动——找回自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一步步成为更棒的父母,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焦虑毁孩子?那一定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前几天一位妈妈在微信上向丹妈倾诉,吐槽孩子各种不好:起床总要催、独立性不强、吃东西老是弄到地上……

丹妈很理解妈妈希望孩子拥有好习惯的期望,但另一方面我却觉得她口中这些所谓的“不好”,还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这些小事却让这位妈妈非常焦虑,发展到孩子吃东西,她就要一直盯着,甚至拿个垃圾桶在下面接着的程度。

这让人听上去不仅怀疑,她到底是担心孩子卫生习惯不好?还是出于完美主义,使得她一看到地上掉东西就焦虑?

孩子一没照她的想法去做,她就开始灾难化的思维:

孩子吃东西掉地上,出去就会招人嫌弃,

孩子现在做事拖拉,以后考试工作就会吃大亏,

孩子现在成绩不行,以后肯定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这辈子……

“孩子现在怎样怎样,绝对就会导致以后怎样怎样”

这种把任何事都往最远,最坏的方向去想,绝对化、灾难化的逻辑思维,会把适度焦虑一下就燃成了一场过度焦虑。

适当的焦虑能转化为能量,而过度的焦虑却会把人烧成一锅焦炉。

在过度焦虑中,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大大超越了对孩子问题本身的关注。

脑子里满是:“完了完了,我的孩子没救了”。失去了理智,就像是飘在水中,只知胡乱扑腾,却不知这样只会越陷越深的溺水者。

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的焦虑,而更可怕的是只知道焦虑,却不肯行动。

只知道用焦虑去控制孩子,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

聊到最后,丹妈突然好奇起了这位妈妈的小时候,她的回答竟把我听乐了。

她说:“我小时候可皮了,下河上树,没有我没做过的,”而她的爸妈却对她挺宽容,每次批评教育一下也就过去了。

那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没聊完,但在这里,丹妈却很想对那位妈妈说:

“你小时候那么皮,现在也发展的挺好,可你怎么就老觉得孩子现在皮一点,以后就一定不行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咱们做父母的成长也需要的一个过程。

接纳还不完美自己,也接纳还不完美的孩子,别把精力都浪费在对未来的恐惧中。

积极地将焦虑转化为动力,转化为智慧的反思与行动,去学习、去摸索,去试错,用行动去消除对未知的恐惧,学会与焦虑做朋友,不回避,不对抗。

这才是每一个妈妈,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前些天,接到舅舅电话,问我有没有办法让正在上大三的表弟喜欢读书,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一时无法回答。

因为我曾经也有苦口婆心地跟他聊过,学习对一个平凡家的孩子来说,多么重要,可是表弟一脸茫然,一脸无所谓的态度……

也难怪,舅舅家条件不错,表弟从小生活在蜜罐里,不缺钱,不缺爱,衣食无忧。父母虽疏于管教,但他想要的,总会想方设法满足他。

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对他来说太轻而易举了。

都说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这样的他,让丹妈想起大学时代自己经历的那一次彻彻底底的逆袭。

大二之前,我家经济条件还算是比较好的,至少是不愁吃穿。

没进大学之前,丹妈一直是乖乖女的形象。进入大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叛逆期一下子爆发了,根本不爱学习,浑浑噩噩,成天就只知道瞎玩,对什么都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直到有一天我被告知,爸爸工厂破产了!

那一年,我哥在部队准备复原,正需要钱来打点工作。妹妹在医院实习,不能给家里任何经济支持。

而我家刚好买了个店铺,就这样,房贷、我的学费生活费、家里各项开销全压在爸爸身上。

他年轻时从事业单位内退出来后,直接创业开工厂,从来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么多年我们家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是顺风顺水。

如今人到中年惨,却遭事业失意,又没一技之长,顿时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

 ●  ●  ●

生活所迫,爸爸只能选择去做各种粗活、苦活。

我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下着大雨,寒风瑟瑟。11点多见他还没回来,问我妈,她说爸爸跟去帮搬家公司搬东西,要很晚回来。

我当时听了心里酸的很,表面装作没事,睡前却躲在被窝里哭了很久……

而我妈,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去给人家做保姆,照顾一大家人,早上七八点去,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点才回来,没得休息,一个月才400元。可这点钱根本是杯水车薪。

种种辛苦,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却听得眼眶发红。

这还不算最惨,兴许是过度操劳和焦虑,我爸终于病倒了。

说来也奇怪,他每天都胃口不好、肚子痛,但是去了很多医院检查,都检查不出是什么毛病。

想到爸爸以前那样的意气风发、乐观幽默,在我心中就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可现在,却只能这样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还怕女儿担心,装作强颜欢笑……

其实他们承担的伤痛是我的百倍,可就算这世界再怎么残酷,父母却永远是在帮我们遮风挡雨。

这种愁云惨淡的光景,在我家持续了差不多两年。这两年,是我人生中最崩溃的两年。

  ●  ●  ●

父母尚在苟且,我还有什么资格谈论诗和远方?

那时候,我真正觉得,自己需要努力,需要对自己负责!

一下子我像变了个人,不再和同学们吃喝玩乐,虚度日子。

刻苦学习之余,我开始找各种兼职,家教、超市推销员、派单员、幼儿园老师……每份工作我都是最拼的,因为希望靠能早些减轻爸妈的负担。

这些兼职,也让当时的我,尝尽了人情冷暖,更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印象中有件事深刻的很,当时做家教带一个初三女生。这孩子被惯得不行,不仅对爸妈毫无礼貌,对我各种抵触。

有次周末,我不顾生病跑去她家,结果来到楼下却被告知,女孩子出去玩忘了和我打招呼。想着没赚到钱,就不再舍得做公交车,大晚上地冒着寒风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

当时最大的感触是,相比这些辛苦,读书真的是最轻松、最有用的。

好在后来爸爸又重新找到自己的事业,家里光景也慢慢好转。

但是经历过这么一场彻底的、让人绝望的无助,我真正意识到了学习对于我的重要性:

自己家境一般,又没有过人天赋,如果想跳出这个阶层,那读书就真是我“唯一的途径”了。

 ●  ●  ● 

只是这段刻苦铭心的经历,我从未和表弟讲过,因为他未必会懂。

懂和真正体会,是有天地差别的,没有真正体会过,就永远不会明白那种彻彻底底无助的心境。

什么灌鸡汤、树榜样、大道理都没啥卵用,因为这些对他来说,并没有建立起联系,也许被教育多了还会产生副作用:关我屁事。

可又有多少家长,会舍得将自己的孩子,置于这种绝望和无助的境地呢?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分享,一个有钱的老爹,将富二代儿子下放到一个小餐馆,干最脏最苦的体力活。

经历了一个月水深火热、暗无天日的磨练,这个富二代拿着血汗钱,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丹妈看完了他的经历之后,真是觉得这个老爹太酷了。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太过简单粗暴。但是当你苦口婆心的大道理说不通时,这未免不是一个好办法。

说回我舅舅,今年暑假前,他就咨询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建议他,与其气得急火攻心、骂他不思进取,还不如用行动说话的教育方式,暑假让他出去打工历练下。

你没办法耳目渲染地去影响孩子,那就让他早点体验下现实世界的残酷也行。

让我出乎意料的事,表弟真的去了,去餐饮店端盘子。

只是,半个月就听说做不下去了,太累。说以后毕业后肯定会找到不像这么辛苦的工作。

潜台词意思是:就算我不认真学习,我的幸福也可以指望父母,他们会负责。

加上我舅妈也舍不得孩子受苦,于是让他继续回去好吃好喝了。

听到这个消息,丹妈当时感觉又沮丧又悲哀。

傻孩子,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不走这条相对稳定轻松的路,那以后你会失去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能获得成就感、给你快乐和尊严的工作,而是被迫谋生,脏活累活苦活都等着你。不重视学习,你以后的人生只有苦和泪。

世界也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完美,没有人会义务宠着你,父母也不可能永远罩着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也想对像我舅舅舅妈这样的父母说一句:

过度的放纵和掌握,只会让孩子失去生机。

如果你不言传身教做好榜样示范,不重视给孩子传递奋斗人生的价值观教育,还一直为孩子安排好一切,铺垫各种退路,等到你想把他推出去的时候,他却早已失去了飞翔的羽翼,到那时真是后悔莫及了。

如果一个月圆之夜,有人叩响了你的门——

如果门外是一个温婉的女人——

如果这个女人冲你一笑,然后你就像中了魔法似的跟在她的身后出了门,你们在雾中走着,不,是双脚离地飘了起来。不久,她就把你带进了一片魅幻般奇异的大森林。于是,你就看到了另外一个国度,那里有妖精出没,那里有狐狸的窗户,那里的树枝上全都落满了白色的鹦鹉,那里听得见女孩的灵魂在嘤嘤抽泣——

那么,我想这个如同精灵一样美丽的女人,就是安房直子了。

只有安房直子,才讲得出这样如梦如幻的故事。

那是她自己的一片魅幻森林。

安房直子曾经说过,在我的心中,有一片我想把它称之为“童话森林”的小小的地方,整天想着它都成了我的癖好。

那片森林,一片漆黑,总是有风“呼呼”地吹过。不过,像月光似的,常常会有微弱的光照进来,能模模糊糊地看得见里头的东西。不知是什么原因,住在里头的,几乎都是孤独、纯洁、笨手笨脚而又不善于处世的东西。我经常会领一个出来,作为现在要写的作品的主人公。《北风遗落的手绢》里的熊、《雪窗》里的老爹、《蓝的线》里的千代,都是从同一片森林里出来的人物。

其实,又何止是《北风遗落的手绢》《雪窗》《蓝的线》几篇呢?

自从成名作《花椒娃娃》问世以后,二十几年来,安房直子就没有离开过那片魅幻森林,她一直住在里面,陆陆续续给我们送来了《被施了魔法的舌头》《风与树的歌》《手绢上的花田》《白鹦鹉的森林》《银孔雀》《紫丁香大街的帽子店》《黄昏海的故事》《天鹿》《遥远的野玫瑰村》《花香小镇》《冬吉和熊的故事》《山的童话:风的旱冰鞋》《狗尾草的原野——豆腐店主的故事》《红玫瑰旅馆的客人》等一部又一部作品。

其中我们最熟悉、也是最脍炙人口的,恐怕要算是《狐狸的窗户》了吧?

这是一个短篇。

我想说,如果仅让我推荐一篇安房直子的作品,那就是它了——

我迷路了,眼前是一片蓝色的桔梗花田。

这时闪出来一只白色的小狐狸。可我追着追着,竟像看丢了白天的月亮一样,硬是被它甩掉了。身后传来招呼声,一个系着藏蓝色围裙的小店员站在一家挂着“印染?桔梗屋”店招的店前面。我一看就明白了,哈哈哈,是方才那只小狐狸变的!

“染染你的手指吧!”

狐狸说着,用染成蓝色的四根手指搭成了一个菱形的窗户。然后,把这个窗户架到了我的眼睛上。快乐地说:“你往里看一下吧。”在小窗户里,能看到一只美丽的雌狐狸。“这是我妈妈……很久很久以前,被‘砰——’地打死了。”

狐狸接着说:“后来,仍然是这样一个秋日,风呼呼地吹,桔梗花异口同声地说:染染你的手指吧,再用它们搭成一个窗户。从此我就不再寂寞了。不论什么时候,我都能从这扇窗户里看到妈妈的身影了。”

在窗户里我看到了一个我过去最最喜欢,而现在再也不可能见到了的少女。我想表示谢意,可是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狐狸说:“请把枪给我。”它接过枪,又送了我一些蘑菇。

我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我一边走着,还一边用双手搭起了窗户。这回窗户里下起了雨,朦胧中我看见了我一直深情眷恋着的庭院。家里点着灯,传来两个孩子的笑声,一个是我的声音,还有一个,是我那死去的妹妹的声音……我放下手,我太悲哀了。

那庭院早就没有了,被火烧掉了。不过我想不要紧,我拥有了了不得的手指啊,我要永远珍爱这手指!

可是我回家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

一切都完了!

我一连好几天都在林子里徘徊,但再也没有找到那片桔梗花田,也没有看见那只白色的小狐狸。

除了《天鹿》等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之外,安房直子的作品都很短,她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短篇集或是短篇系列。就连她自己也曾公开承认,自己不擅长于写长篇。

所以有人说,安房直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位短篇作家。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篇《狐狸的窗户》一样,安房直子的短篇,都写得极其用心、极其精美,犹如一首首空灵隽永的短歌,难怪有作家评论说,安房直子的作品细致得如同刺绣一般,就连针痕的形状都与这个人是那般地吻合。

这形容的确是恰如其分,这也与我读安房直子时的感受不谋而合——我都禁不住要怀疑了,如果安房直子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翩翩精灵,又怎么耐得住寂寞写出这样纤细的作品来呢?

她的作品不仅短,而且还总是弥漫出一种静静的感觉。

像和风、像禅雨……

这或许是她的性格使然吧?

安房直子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女人,她一生淡泊,深居简出,甚至拒绝出门旅行。

她在自笔写的一份年谱中,曾经写到1972年她29岁时,在长野县东边的轻井泽盖了一座山间小屋,以后每年的夏天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写过《两个意达》《龙子太郎》的女作家松谷美代子,有一年夏天曾乘车顺路去过安房直子的山间小屋。

她说,那是一个落叶松环抱的地方,一到早上,安房直子就会在院子里那张铺着白色桌布的桌子上写作……

也只有这样心静如水的女人,才写得出那样一尘不染的作品吧!

山室静是安房直子走上幻想小说创作之路的引路人,他评价她的作品时这样写道:文如其人……只差一步之遥,如果有目的地把时代的问题融入到作品中的话,就会引起世间的瞩目,然而她决不招摇过市,而只是像在院子的一隅默默地开放的花朵一样。

这就是她的品质和作风。我以为这样的作家才是值得信赖的作家。

安房直子说她喜欢写幻想小说。

她说她有时仅仅是为了把某一天浮上心头的一个心象,让别人的眼睛也能够看到一般地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就想写一篇作品。比方说,像雪夜中亮着的橘黄色的灯啊、在一片油菜花田里跑着的女孩子的身影啊、在森林里歇息的一大群白鸟。有时,则仅仅是蓝的或绿的颜色。

她还说她所以喜欢写幻想小说,是因为“我太喜欢在幻想与现实的境界之间那种微妙地变化着的彩虹一般的颜色了。

孩提时代,醒来与睡着时的境界就令我着迷,一边想着今天晚上一定要记住睡着的一瞬间,一边爬上床去。然而,醒来后却怎么也记不起来那一瞬间了。正因为如此,我才格外地憧憬那境界线的时间。幻想与现实的境界,也与这有着相似的魅力,描绘那个境界线,常常让我着迷。”

安房直子幻想小说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她将现实沉入到了幻想的底层,从而最大限度地模糊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境界线。

比如在《狐狸的窗户》里,作为现实世界的大人的‘我’,只是在山道上转过一个弯时,天空一下子亮得刺眼,眨了两下眼,就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幻想世界。

正如安藤美纪夫所说:“安房直子的本领,就在于把握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之间的那种微妙的交流。这种交流,在成名作《山椒娃娃》中还是浅浅的……但到了《狐狸的窗户》,这两个世界的交流则被更加明确地描绘出来了。如果参照英国的儿童文学来说的话,这是一种时间幻想小说。不过,这里却没有像《纳尼亚国传奇》或是《汤姆在深夜的花园里》中所见到的那样,去夸张地设置时间隧道。”

当然,如果要我对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的风格做一个归类的话,应该说是一种接近格林童话式的幻想小说吧!

对于这点,安房直子并不讳言。

她说自己喜欢格林童话,她说她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格林童话,从小学一直读到初中,而且成为了作家之后还在一遍一遍地读,怎么读都有新的感觉。

她说也许说不定,我心中的那片童话森林,就是过去读过的格林童话集中的那片黑暗的大森林的断片。

她还说她受格林童话的影响太大了,喜欢写不走运的主人公得到拥有超自然之力的东西帮助的式样,如果不是格林童话或民间童话的形式,就写不出来了。

安房直子追求的是一个唯美的世界,她的文体调和而安定,但在甘美的幻想中却飘荡着一种淡淡的哀伤。

这种哀伤又是从何而来呢?

有人说是与生俱来,也有人说因为安房直子是一个养女……

不管怎么说,她总是从一个温柔女性的视点出发,把这种淡淡的哀伤融入到自己那凄美、空灵梦幻般的文字当中,写出一个个单纯得近乎透明但却又让人感受生命的怆痛与诗意的故事。

《狐狸的窗户》就不用说了,《花香小镇》说的是一个秋天开始的日子,一个叫信的男孩,看见一个又一个骑着橘黄色自行车的长发女孩,像一大群红蜻蜓,向着一个相同的方向流去。只有信才能看得见她们,他看着那一辆辆数不清的橘黄色的自行车朝天上飞去。那个黄昏里充溢了一种让人想大哭一场的甜甜花香,一旦吸满了胸膛,说不出什么地方就会一阵阵痛楚,然后,藏在身体什么地方的某一件乐器就会啜泣一般地奏响。这时信才知道她们是花妖,花妖告诉信,不论是谁,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小提琴。啊,是小提琴!信心中的那把小提琴啜泣一般地奏响了,若干秋天的回忆浮上了心头——妹妹生病住院的日子、隔壁的裕子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的日子、头一次会骑自行车的开心的日子、在原野上捡到一只小猫的日子……

孤独、死、温情、爱以及缱绻的怀念,都是安房直子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

天泽退二郎在谈到安房直子的创作风格时,曾这样写道:几乎在所有的安房直子的作品中,都飘溢着哀愁。但这不是廉价的眼泪、因滑稽可笑而淌出的眼泪,也不是让人嚎啕大哭、痛恨人生命运不平的虚张声势的东西。安房直子作品中的悲伤,所以催人泪下绝不是因为一目了然的死或与所爱的人的诀别,是一种扎在胸臆的疼痛。

安房直子的许多篇作品都涉及到了死。

比如,《白鹦鹉的森林》就讲了一个名叫水绘的女孩,通过一只白鹦鹉,找到了地下的黄泉国,那里不单有她那死去的姐姐,而且每一棵树上都落着白鹦鹉,姐姐告诉水绘:这棵树上的鸟没有一只例外,全是另一个国度里思念我的亲人。

《雪窗》的笔触则伸向了天国,讲的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老爹推着一辆名叫“雪窗”的车摊子,翻山越岭去寻找死了整整十年的女儿美代灵魂的故事。

即使是《狐狸的窗户》,主人公“我”也从那用桔梗花汁染成蓝色的手指搭成的窗户里,看到了被枪打死的雌狐狸、看到了被火烧毁的家。

所以小西正保才会说:不论安房直子的哪一篇作品,都似乎飘荡着死的影子。“与死者的对话”或是“对死者的思念”,甚至成了除了独自、特异的想像世界之外,安房直子作品的又一大魅力。

死,曾经是儿童文学的一大禁忌,但安房直子却没有回避这个话题,而是用带有格林童话式的幻想小说,写下了一篇篇甘美而又诱人乡愁的作品。尽管那幻想中弥漫着一种无边的寂寞,但却是那么的美丽而抒情,一点都不阴冷灰暗。

安房直子作品的思想及寓意是深刻的,它们不仅描绘出现实以上的人生,而且让我们窥见了人生的深渊。

西本鸡介就指出:“虽然是甘美的幻想故事,但却与伤感的星堇派童话(指日本明治时代歌咏爱情的浪漫派)及逃避现实的民间童话有着本质区别。幻想的世界没有停止在憧憬中,而是以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探讨了人究竟是什么的哲学命题。看上去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架空故事,却不是荒唐的谎言而是象征着真实的人生。因此连大人也无法不唤起共感。”

安房直子的作品,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颜色和声音。

她曾说过激发她写《狐狸的窗户》的,就是一片蓝色的花田。某片高原上、一个连吹拂的风都被染成了蓝色的地方——那里是无边无际的蓝色的天空、蓝色的花田——

这也是每一个读过安房直子作品的人的感受,像《花香小镇》里那水流一般朝天上涌去的橘黄色的自行车、《萤火虫》里飞雪落花一般的蓝色的萤火虫、《夕阳之国》里那橙黄色的沙漠……安房直子用她那迷人的想像,为我们画出了一个个彩色的幻想世界。

除了颜色,安房直子有时还会产生一种冲动:写一篇能够听得见声音的故事。她说《雪窗》就是在这个念头驱使之下写成的作品。

然而让人扼腕的是,一个这样与世无争的美丽女人,却留下那一山坡野菊花似的幻想作品,早早地走了,早早地一个人去了那遥远的天国。

是写了太多关于死亡的故事吗?

没有人知道。

不知她身边的那棵树上是否有白鹦鹉陪伴。但是我想那棵树上一定是落满了白鹦鹉,因为每一个读过她作品的人,都会让自己的白鹦鹉捎去一份思念。

《直到花豆煮熟——小夜的故事》,是安房直子的遗作,是她死后一个月才出版的一部幻想小说。

小夜是一个山精,是山的女儿。

写这部作品的时候,不知安房直子是否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死,不然,她笔下的小夜怎么那么像是生命最后的她自己——

张开双臂,过了吊桥,就真的能变成风吧?身体一点点透明起来,最后身姿消失了,就只剩下声音了吧?那样的话,就什么地方都能飞去了吧?

“变成风,变成风,我要变成山风!”

小夜总是一边这样唱着,一边张开双臂冲过吊桥。

……

一天,一阵猛跑,跑到桥当中的时候,身子一下变得轻了起来,脚浮到了空中。接着,变得像能在空中游泳了一样。

……

快点快点、再快点……

小夜渐渐地加快了速度,飞了起来。

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有一个这样的情节:

17岁的索菲娅赴男友的约会。这次约会非比一般,因为可能会发生性关系。而她还是处女。她向父亲告知了此事。

我想,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听闻这样的事情,如何面对和处理,都是一个考验。

粗暴阻止的话,很简单:不行,不可以去!

结果,女儿被粗暴阻止,控制生成,她要么自觉耻辱,要么生出叛逆之心。

道德审判的话,也很简单:你有点羞耻心好不好?这么小就想和男人睡……结果,女儿受伤,满心怨气,隔阂生成,再不会对父母坦诚任何心事。

而且,也不会为女儿在“去与不去”的选择中,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

放任自流的话,同样很简单:你的事我不管,自己看着办……结果,女儿觉得不被重视,自然就去睡了。

这些,都不是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良策。

索菲娅的父亲却做得很好。

当他和朋友正在家庭聚会。

过程中,索菲娅给父亲打来电话。

父亲:嗨,亲爱的,你还好吗?

索菲娅:嗨,爸爸,我挺好的。现在方便说话吗?

父亲:当然,你说吧。

索菲娅:我不知道要怎么开口,格雷戈里奥的父母不在家,然后他叫我……去他家过夜……爸爸,你在听吗?

父亲自始至终都很温和,没有暴怒,没有审判,没有指责。

他说:嗯,然后你说什么?

索菲娅:我不知道,但是我想去……可我没想到是今晚。如果我不去的话,他可能会不高兴。我该怎么做?

父亲继续温柔地说: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去他家,这不该是唯一的理由。

索菲娅:这当然不是。

父亲:而且你别指望我能多支持你去。

索菲娅:别这样,爸爸。

父亲:我要说的是,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你就去做吧!

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

多么理性而温暖。不得不说,这真是最为明智而温柔的应对。

身为心理医生的母亲,也对父亲说:你处理得非常好。

但索菲娅,却不会对母亲说这些。因为,假如她听了之后,“不听解释,只会发脾气。”

她的心事,只会对一个不审判她的人袒露。

她的诚实,也只会给予一个理解她的人。

当对方给不了理解和包容,而自己又尚未强大到无视他人的态度,那么,她就会撒谎,或者逃避。在这一点上,想必大家都有体会。

小时候,和同学打架,一身是伤。

回家后,父亲问:“怎么回事?”

你会说:“摔了一跤。”

因为,如果说出真相,等待你的,一定是更难堪的羞辱和责罚。

作业本用完了,你会撒谎:“学校要交练习册的钱,20块……”因为,如果你以自己的诉求为理由,向父母要钱,他们从来不给。

考试考了不及格,你会把试卷扔了。

回家对父母说:“还不错,70多分。”

因为说出真相的代价太大。

当一个人选择是否去说谎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潜意识内做出判断了:

诚实=源源不断的审判+难以忍受的抱怨。

撒谎=大概率的平静+可能的好处。

诚实是有条件的:一是自我的力量感,二是可预见的被宽容。

自我有力量,能对过错完全负责,他会选择诚实。可预见被宽容,代价不会太大,他也会选择诚实。

如果这两者都缺失,撒谎,就成了一种自我防卫。

这不是简单的道德教育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过度要求孩子保持诚实,生硬地宣扬“诚实是美德”、“诚实是为人之本”,往往会造就一个“更不诚实”的孩子,他会用更加隐秘的、迂回曲折的、费尽心思的方法来对付家长,隐瞒真相。

长此以往,对他自己,也会不诚实。

根源在哪儿?就是孩子和你身上。

你要足够理解,他要自由长大。

当你因他的谎言愤怒时,请一定要问问自己:如果他诚实,你会给他的诚实以活路吗?

如果没有,那么,你只是在控制。这种控制里,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只有“你必须听我的话,按我的来”,以及对失控的恐惧。

这些,都与真正的爱背道而驰。

柴静的《看见》里,有一句很棒的话: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在一个充满尊重与爱的家庭里,每一个孩子,才能自由成长,让内在的精神胚胎,生长出独属于他的精彩未来。

一个人什么时候会不撒谎?

答案很简单:在用不着撒谎的时候。

就比如《完美陌生人》里的索菲娅。她不对父亲说谎,因为不需要。她知道,父亲是能理解自己的。

不会粗暴控制;

不会道德审判;

不会放任自流。

不论自己成长成什么样儿,他都能给予自己理智又温暖的支撑。

因此,许多人看了此片后,都会感叹说:有这样的父亲,才算真正被命运厚待,生命才会真正自由地绽放,充满奇迹,充满可能。

作者周冲,80后的老女孩,自由写作者。2015年离开体制,现定居于广州。一个人,一支笔,过一生。授权微信公号:周冲的影像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