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网上说中国妈妈太焦虑,丹妈可不觉得,话说这世上哪有从不焦虑的妈妈:
担心孩子的健康,操心孩子的学习,担忧孩子的未来……当妈的,要么曾经焦虑过,要么就在即将焦虑的路上。
而妈妈的焦虑就像是传染病,孩子都是易感人群。
前两天随便在网上一搜“焦虑 妈妈”,弹出400多万条相关结果:
“‘育儿焦虑症’普遍爆发,十个妈妈九个病”
“妈妈焦虑,孩子胆小”
“焦虑的妈妈带不出快乐的孩子”
甚至还有什么妈妈焦虑导致孩子常年咳嗽……
把丹妈都看得一惊一乍,赶忙和老公说:“要是我焦虑了,你可得提醒我,为了叮当,我可不能焦虑……对,我不焦虑……”
老公一脸无语地看着我:“我看你现在就挺焦虑的……”
可静下来想想,焦虑真有那么可怕吗?
焦虑吗?焦虑就对了。
丹妈记得毕业时第一份工作是做童书编辑,又兴奋又焦虑,刚开始特担心自己做不好,整天鸭梨山大。
把焦虑向一位前辈倾诉了下,本以为她会说我没出息,给我点“不焦虑”的指导。
可她却说:“你见过那种吊儿郎当不求上进人焦虑吗?焦虑?焦虑就对了,你太想做好它,你才会焦虑!”
我听完豁然开朗,对啊,正是因为有期待,付出了真心,我才会焦虑啊。
育儿其实也是如此,同是带孩子,你见过保姆焦虑吗?月嫂焦虑吗?
甚至是那些说到孩子就云淡风轻:“没事,有婆婆带”“有保姆带”“直接送寄宿,让老师管”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父母,也必然不会对孩子的事那么焦虑。
我们会焦虑,正是因为我们真的太希望孩子好,我们会无力,正是因为我们太想有力。我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只有爱孩子的妈妈,背后才有焦虑的心
适度焦虑,是每一个好妈妈的必经之路
叮当八个月时,我发现他对书的兴趣似乎不咋的。作为一个天天亲子阅读推广人,丹妈有点汗颜……
之前给他读书都是白天时间,但白天他更多时间用来玩耍、爬行,晚上基本上都是洗澡吃奶直接睡觉,方便我有更多时间写稿,所以亲子共读其实都挺碎片化,效果不理想也是正常。
因为感觉到焦虑,我开始了积极地行动:
合理安排时间,叮当洗完澡的半个小时,比较清醒,我陪他翻书,给他读书;
散步时带他认识花鸟虫鱼,回家找相应的书给他看;
把家里各个角落都随意洒落书,这样他爬到哪里都会看到书了……
两个月后,现在每天早上如果他比我们先醒,都会自己主动在那翻书看了。
其实我身边还有很多因为焦虑而变得更好的爸妈:
有妈妈因为焦虑与孩子的沟通问题,自费去参加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现在转行成了一名传播非暴力沟通的育儿师。
有妈妈焦虑孩子身体健康,自学了推拿按摩,专研食疗, 还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现在经常被社区请去给家长们做讲座。
还有爸爸焦虑孩子不爱运动,每天不管上班再晚再累,也坚持陪孩子运动半小时,自己身上的慢性病也因此好转……
其实,在心理学中,“焦虑”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大脑应对未知风险时,产生的一种应急机制。
适度焦虑不但不会伤害我们,还会成为改变自我的动力:它在提醒我们哪里出了问题,督促我们去寻找如何做得更好。
当一个焦虑妈,其实真没那么糟,会焦虑,就代表着我们不麻木,代表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
随着孩子成长中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焦虑还会不停地重出江湖,而在这种“焦虑——反思——行动——找回自信”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一步步成为更棒的父母,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焦虑毁孩子?那一定是你的打开方式不对
前几天一位妈妈在微信上向丹妈倾诉,吐槽孩子各种不好:起床总要催、独立性不强、吃东西老是弄到地上……
丹妈很理解妈妈希望孩子拥有好习惯的期望,但另一方面我却觉得她口中这些所谓的“不好”,还真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这些小事却让这位妈妈非常焦虑,发展到孩子吃东西,她就要一直盯着,甚至拿个垃圾桶在下面接着的程度。
这让人听上去不仅怀疑,她到底是担心孩子卫生习惯不好?还是出于完美主义,使得她一看到地上掉东西就焦虑?
孩子一没照她的想法去做,她就开始灾难化的思维:
孩子吃东西掉地上,出去就会招人嫌弃,
孩子现在做事拖拉,以后考试工作就会吃大亏,
孩子现在成绩不行,以后肯定就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这辈子……
“孩子现在怎样怎样,绝对就会导致以后怎样怎样”
这种把任何事都往最远,最坏的方向去想,绝对化、灾难化的逻辑思维,会把适度焦虑一下就燃成了一场过度焦虑。
适当的焦虑能转化为能量,而过度的焦虑却会把人烧成一锅焦炉。
在过度焦虑中,我们对未来的恐惧大大超越了对孩子问题本身的关注。
脑子里满是:“完了完了,我的孩子没救了”。失去了理智,就像是飘在水中,只知胡乱扑腾,却不知这样只会越陷越深的溺水者。
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度的焦虑,而更可怕的是只知道焦虑,却不肯行动。
只知道用焦虑去控制孩子,却从不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
聊到最后,丹妈突然好奇起了这位妈妈的小时候,她的回答竟把我听乐了。
她说:“我小时候可皮了,下河上树,没有我没做过的,”而她的爸妈却对她挺宽容,每次批评教育一下也就过去了。
那天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没聊完,但在这里,丹妈却很想对那位妈妈说:
“你小时候那么皮,现在也发展的挺好,可你怎么就老觉得孩子现在皮一点,以后就一定不行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咱们做父母的成长也需要的一个过程。
接纳还不完美自己,也接纳还不完美的孩子,别把精力都浪费在对未来的恐惧中。
积极地将焦虑转化为动力,转化为智慧的反思与行动,去学习、去摸索,去试错,用行动去消除对未知的恐惧,学会与焦虑做朋友,不回避,不对抗。
这才是每一个妈妈,也是每一个人一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