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背景介绍

日前,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一起带孩子的奶奶和外婆,因为生活习惯和带孩子的方式不同,产生了种种摩擦,奶奶一怒之下,竟将孩子的外婆杀害在家里。

虽然这只是老人带娃的极端事件,但是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老人带孩子已经不仅仅是孩子教育问题,还演变成了社会问题。

当你因为诸如工作忙,老人一定要带娃等原因,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料的时候,你确定你能接受父母带出的娃吗?

问答内容

1  出于什么原因,你会把娃交给老人带的?

首先第一个当然是没时间了。我平时要讲课,写东西。虽然不上班,但是也没时间每天陪着孩子。但是深挖,其实也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第二个原因就是我对爸妈的信任。我知道他们的育儿方式,在我一个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来看,虽然很多都是所谓错误的做法。但是他们用这种方式教出来的我,也没坏到那里去,而且我觉得还挺不错呢(害羞脸)。所以,我相信他们的爱,配合我的技术,一定能让娃基本健康成长。

第三个,占比不大,但是显而易见,和外孙一起玩耍,也丰富了他们的老年生活。我看到两个老人像孩子一样唱起童年的歌谣,和孩子一起玩作一团的时候,他们皱纹里面的光彩,我知道,他们也是享受其中的。

当然了,不能以此为借口,让老人太辛苦,毕竟是6,70岁的人了。经常要给他们放假,提供点旅行,按摩之类的福利,不是为了“激励员工”,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

如果“带娃”也是一份工作,如果让父母从这个工作里感觉到的辛苦大于享受,那就是不孝顺了。

2 老人带娃有利有弊,如何做才能扬长避短?

说到弊,可以说我是非常清楚的,我经常白天给家长讲课,告诉他们不应该怎么做,比如不要用权威,不要过度表扬,不要打扰孩子注意力,然后晚上回家就看到一幕幕错误示范在眼前上演。以前是觉得很折磨,现在能做到熟视无睹了。

因为我知道,这些虽然不好,但是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有妈在。

怎么做才能扬长?

我们的接纳和信任就是扬长。

“长”是什么呢,老人带孩子的“长”,一定不是技术,不是体力,而是爱,细心,耐心。

如果我们经常表达不满,老人通常并不会改正(这点大家都有同感吧),反而有抱怨。导致我们关系变差,他们对孩子的那些爱和耐心,一定会受影响。

退一步书,即使他们想听我们的新教育理念,他们真的想改,6,70年的人生了,杯子满了,学新东西是很难的。这时候逼着他们掌握新的技术,他们会很紧张,畏手畏脚,焦虑,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反而会不知所措,欲言又止,家长焦虑了,孩子也跟着焦虑,反而对“扬长”效果不好。

当然,有些实在忍不了的育儿方式,还是要管,这时有几个原则。

第一,    不要当时说。

比如老人给孩子吃一个糖,你当时说,“妈,你别给他吃这个!”

孩子可能马上说:“我就要吃!”

这时,老人伸出的拿着糖的手,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很尴尬,会觉得不被尊重。

如果当时你逼着老人把东西收回去了,孩子一阵哭闹,我们再加几句类似“给您说了多少遍了,不能给孩子吃这个糖,都是香精……”老人当着孩子被教训,一定觉得很没面子。

为了挽回面子,你猜,下次你不在的时候,老人会不会偷偷给孩子吃这个糖?

于是孩子就学会了撒谎。

所以,除非非常不能接受的,否则不要当面说,选在自己和老人都心情好的时候说,对方更容易接受。

第二,    除了指责,你还对家里老人说别的话么?

老人不是保姆,尽心尽力,而且还自觉自愿自己贴钱。如果这是一份工作,他们想要的工资就是——尊重,感谢。因为他们付出的是情,所以也希望我们领情。

所以,除了指出他们育儿的错误,我们同事也要肯定他们其他的优点。及时表达感谢,让老人心情好,对孩子好,也更容易听进去意见。

第三,    人最容易接受一个观点的时候,一定是心情舒畅的时候。多多利用全家活动的快乐时光,没有针对性的表达育儿理念。对电视情节,隔壁老王的育儿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想法,潜移默化。

第四,    沟通的时候:真诚,不指责。

说我们认为老人这么做会有的担心,和具体的影响。而不是类似“你这么做就不对,你老这样”等等上升到人的指责,这样很容易引起防卫。

当然具体的表达方式,还是建议大家学习P.E.T.,了解正确的沟通方式

3 你会给老人报名参加育儿培训班吗?有必要吗?

虽然我自己就是父母效能训练的讲师,亲子作家。但是我们家,我父母和我老公,都不听我的课,也不看我的书。

那怎么办?一开始我是很沮丧的,各种推销,结果发现反而引发抗拒。

后来我想通了:课是我讲的,书是我写的,我一个大活人天天在家里,难道还需要他们上课,看书么。我有本事,自己演示给他们看啊。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最有效的。

比如,孩子哭了,别人搞不定,就我搞的定,他们也很苦恼啊,我爸老想抱我儿子,孩子就是不跟他,因为他总是用权威,但是孩子跟我感情很好,每天说八遍“妈妈我爱你”,跟姥姥姥爷都不说,他们很羡慕我和孩子的亲密。

那怎么办?

看我怎么做,跟我学啊。比上课有用的多。

所以,把自己做好,做成榜样和老师,比什么都强。

当然,我的课上也会有老人,女儿看妈妈的育儿方法觉得不合适,让老人来上,老人学的特别好,跟女儿关系变得特好,结束之后,回家成为“带娃”项目的领导,指导其他家庭成员,也很有成就感。

学了更好的沟通方法,家里气氛更好了。过母亲节的时候,女儿还送一个超声刀美容,老太太特别高兴,对家庭是很好的关系促进。

当然,一定要老人自愿才可以,不要强迫。

4 老人带出的娃,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好习惯和坏习惯?你怎么去改善这些已经养成的坏习惯?

坏习惯?每个老人不一样,很难说。就我家而言,应该是使用权威,过度表扬,喂饭,等等。

但是因为我的存在,孩子不会被长期这样对待,所以并不会养成一个习惯,孩子会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是,采取不同的策略。

比如老抱,姥爷老抱,那就抱着,我和他爸从来不抱,小树从超市出来还帮我拿东西呢。他知道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相处,也很好啊。对他是情商高的体现。

比如我妈妈会过度表扬,经常说“你太棒了!”,那没关系,我按正确方式做就好了,老人不是孩子的全部,亲妈亲爸才是影响力最大的人。

我们要做的,

不是去改正老人养成的坏习惯,

而是去给孩子养成好习惯。

比如很多家庭都头疼的老人追着喂饭的问题,我也不希望这样,但是我妈不听。那我就想,孩子不会吃饭,难道6岁,10岁还不会吃饭么?上小学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同学会笑话他,你再怎么喂他都不要吃的。所以,孩子早晚会学会自己吃饭。那这就不是严重的问题。

孩子到了幼儿园,有那个环境,所有小朋友都自己吃,自然就会了。在家没有这个环境,逼着他自己吃,全家可能要先打一架,我觉得没必要。

至于老喂饭,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

我认为不会,因为孩子的独立能力在其他方面可以培养。比如前面说的,我们带他出去从来不抱,他带了玩具和滑板车出去,都要自己拿回来。自己背着小书包。去超市买了吃的,自己拿。

有些家庭老人带孩子时间比较差,爸妈周末才能见到。

建议爸爸或者妈妈每天回家,给孩子一个“一对一”时间,只要15-20分钟就可以。对孩子全身心的陪伴,允许孩子做任何事,有一个力量的颠倒。孩子就有机会发泄累积的情绪,感受到妈妈和爸爸的爱。

总的来说,最好能给老人更多的接纳,因为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如果我们一边嫌弃老人的缺点,一边有依靠老人给我们带孩子,这其实是很拧巴的状态,

而这个拧巴,是一定会体现在家庭中,最终体现在孩子身上的。

有可能是代表不同育儿观的家长在孩子面前争宠,或者上升到吵架,家庭气氛不好,反而有负面影响。

12月9日早饭后正要出门办事,我的故事群里有人提问:中关村二小被霸凌孩子正准备转学,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孩子重建心理健康?

我感觉这事不小,不仅是事情本身不小,还有这位母亲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也不小。我决定延迟出门时间,回答完这个提问。

我首先的建议是:

急性应急反应(医生给孩子的诊断结论)也是母亲的状况。母亲困在问题里面,重点去讨说法去了,没有放在自己孩子身上。所以,回来,回到孩子身边。其他问题另外再去处理,以成人的方式去处理。

父母亲的反应我特别理解。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父母亲首先要稳定下来,平静下来。这件事情对孩子造成了一个影响,我们都看到了。如果父母亲把这件事情看得像天那么大,我的孩子遭到多么大的凌辱,这对孩子来说“雪上加霜”了。

能不能去看到孩子长远的一生呢?对于孩子长远的一生来说,他就是经历了一个挫折而已。这样去看,父母亲就会一些,就会稳定下来。人一辈子肯定会遇到挫折,早晚而已。如果父母每天揪着不放,认为这件事“一定”会给我的孩子造成影响。孩子就会认为是啊。比如,一个小孩子摔了一跤,如果你的反应特别大,啊,孩子你摔到了。孩子就会立即哭啊,觉得自己摔得很厉害。如果你在一旁观察,看看孩子摔得多严重,是否能够自己起来。如果摔得的确很重,不能自己起来,你就帮助ta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安慰ta,嗯,是的,摔了一跤。如果你是平静的,孩子就会觉得好很多。

父母亲当时的愤怒,慌张,我很理解。不过,从此刻开始,要稳定下来。因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校方的态度,不是对方的道歉,不是惩罚对方。而是父母亲稳定的状态。父母亲如何看这件事情比这件事情本身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要大。

眼下孩子受到刺激,孩子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受到重创。自信心,自我价值感不是没了,这个东西永远都在那里,永远都没有人能够剥夺得了。眼下只是受到了一点影响,好像一块布挡在了眼前,让他看不到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所以,父母亲要帮助孩子拿掉那块布,让他重新看见自己内在的光芒。怎样让孩子看到内在的光芒呢?讲故事是很好的方法。比如:

讲孩子小时候的故事,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如何化解了。父母亲特别欣赏这个部分。肯定孩子。

讲父母从前的重创,每个人都经历过大的挫折啊。曾经发生了什么大的挫折,当时觉得如何如何严重,后来如何化解了。

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比如类似《生而为王》的故事,或者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经历一件什么样的打击,后来在谁的帮助下,如何解决了。等等。

转不转学我不知道,取决于家庭的的决定。暂时不上学也可以,带孩子散散心。所有解决办法有个前提,就是父母亲要稳定、平静下来。

另外,父母亲有没有办法把这件事看作我的孩子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帮助他去化解掉。这样的经历化解掉,对他一生就是宝贵的财富。这件事情已经发生,想办法把这件事情变成一件好事,甚至变成一个礼物。

当然,其他该和校方,和对方家长沟通的工作都去做。不要带孩子去讨说法。成人去解决。成人不可抑制的情绪不要再在孩子面前去呈现,因为你呈现的越厉害,孩子觉得自己受到的伤害越大。

还有,我不太理解怎么那么快带孩子去看精神科的医生,我不了解具体的情况。我不知道是不是要诊断书去学校讨说法。不过,我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父母亲的陪伴比医生的诊断书重要。告诉孩子,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一起面对,放心吧,有爸爸妈妈在呢,这样去安抚孩子。因为孩子已经很大了,发生这样的事情带他去看精神科的医生,会强化他受伤害的感觉。他也看到了医院里那么多精神有疾病的人。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需要斟酌。

另外,父母亲的反应完全是因为孩子发生了这件事情吗?是否有引发自己曾经经历的感受。如果有,需要和孩子的这件事情分开去处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反应会不太一样。所以,需要去评估反应后面的一些背景。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一遍这个妈妈发在一个公众号上的文章,阅读量已经很大,在打赏处还有一个提示:比霸凌更可怕的,是大人的无所谓。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自己把这件事情放大,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所以,我又补充了几句。

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这件事情搞得众人皆知。我是一个母亲,眼下最重要的是我要保护我的孩子。不是说伸张正义不重要。眼下如果把焦点放到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怎么样让大家都关心这件事情。孩子已经很大了,这件事情弄得越大,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伤害越大。即便同时要伸张正义,也要分开来处理。如果把这件事情弄大,孩子在这个学校呆下去真的很困难。老师的态度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老师让孩子们一起玩,一起相处,我个人觉得也是不错的办法。

现在媒体良莠不齐,不要给自己找更多的麻烦。不断重复这件事情,旧画面的色彩越来越浓厚,越来越难刷新。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刷新孩子的画面,把不好的事情变成好的,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把事情搞大,让同学们都知道这就是谁谁谁,这个伤害也很厉害的。要特别小心这个部分。

我最后还举了电影《美丽人生》的例子,父亲如何化解战争对孩子带来的伤害。

提问的朋友回复说我的视角让她重新反思这件事情。其他朋友也分享了一些体会。

到了傍晚的时候,有人在群里说,这篇文章遭到刷屏。这家人被推到风口浪尖。我一看,天哪,吓人。留言大多愤怒、报复、火上焦油。鲜有独立思考的。难得独立思考的,立即被“围殴”。

今天更是人民日报,cctv在内的媒体都在说这事情。我就想,这家人一定很疲惫吧。祝福他们尽快恢复到平静的生活。也祝福另外几家人。

这位母亲说,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同意。

不过,对孩子来说,母亲是大地,不是战士。

去看了《血战钢锯岭》,好看,但我也没有像某些影评人那样热泪盈眶以致提前给它颁发奥斯卡奖。如果要我评选最打动我的镜头,那既不是德斯蒙德·多斯顽强地从战场上救下75名战友,也不是多斯被送下战场时天使般地升空,甚至不是片尾真实人物的讲述过往,最打动我的是这个场面:

多斯因为爱国热情参军,又因为坚持信仰不肯碰枪,以致被送进监狱面临军事审判。他的未婚妻多萝茜来牢里看他,希望他拿起枪做个样子,被多斯拒绝了。多斯说他如果不能坚持信仰,会活不下去。这时多萝茜说了一句话:

“我会爱上你,是因为我知道你和我见过的人都不一样。”

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因为我突然想起最近坊间热议的“校园霸凌”话题。在我的经验里,校园霸凌始终不可能绝迹的原因,一是在于霸凌与“开玩笑”的界限难于判明;二来,被霸凌的弱者,就像被非礼的女性一样,很容易被旁观者与裁判者置于一种被审视的境地。比如你被霸凌了,去报告老师,TA很可能回一句:

“班上那么多人,他(他们)怎么单单欺侮你一个呢?”

被霸凌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有小霸王要收保护费,或是有人跟你同时看上一位异性。但是有一种很普遍的原因,就是“你跟别人不一样”。很多时候,这似乎是比利益、情感更容易公开拿出来说事的缘由。

看过网上一个视频,一群女孩殴打、羞辱一个女孩,打人者口口声声嚷着“让你骚”“让你骚”——中学里的“骚”是什么呢?要不就是发育比较早,要不是就比较讨男生喜欢吧?总之,被霸凌的女孩一定跟打人的那帮女孩不太一样。

我小时候也被同学欺负过。记得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是放学后被五六个同班同学拦截,有人扭手绞脚,有人钳嘴封口,具体对我干了什么倒忘了。反正时间持续总有个把小时。家就住在小学隔壁的中学里,父亲当时在广州读研究生,母亲在家做好了饭,久不见我回来,就来学校找,正好撞着我哭丧着脸走出校门。

知道事情后母亲大怒,也顾不得带我回家吃饭,立即要求我带她到那几个同学的家里去。小县城,男同学家住哪里,基本上都知道,何况只要找到一家,其余的也就知道了。

天很快就黑了。那晚到八点多才回家,也只走了两三家。不过这两三家父母都见着了,更重要的,这两三位同学的哥哥或姐姐,都曾是母亲的学生——小县城就是这样的熟人社会。所以对方父母都是一迭声的道歉,把自家娃儿训得像个瓜娃子。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面对父母“为什么欺负他”的质问,这些同学们的理由让我大吃一惊:

“他上课看课外书……”

“他总是眯着眼,很看不起人的样子……”

“他作文写得好,内容都是编的……”

显然,在父母和哥姐的老师面前,他们说出的理由,都是他们觉得说得出口的。但我与他们,确实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可言。听了两三个同学的应答之后,我总结出的原因就是:作为一名外地来的转学生,我跟他们不一样。

后来再转学,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应该说,在每一个群体中,我都因为“不一样”遭遇过敌意与排挤。虽然我抗过来,但我不能说,都是愉快的经历。

现在我儿子也上小学了。我是希望他什么都跟别人一样,还是他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三十年过去了,我懂得的自然比那时多得太多。我知道和光同尘的好处,我知道木秀于林的结果……但同时,我还是认为,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正是他成为他自己的关键点。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被霸凌,被排挤,就要装得,或变得跟别人都一样,那是不是也很可悲呢?

德斯蒙德·多斯,他不能容忍同龄人都在保家卫国时,他在家中安坐,这跟当地所有年轻人一样,还有人为了体检不过关而自杀呢;可是,他向上帝承诺了不碰枪,不杀人,所以他在参军时说明,他不会使用武器,他只想要当个医疗兵,只救人不杀人。

但是军中的同袍无人理解这一点。他们觉得你要么承认自己是个懦夫,滚回家去,要不你就服从命令,拿起枪来。军人不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么?然而多斯坚持他的信仰,同时还要留在军中——他还要求安息日不工作,当然这一点在钢锯岭失效了。

本来就觉得他瘦弱得像个玉米秆的同袍更不爽了。艰苦的训练难不倒多斯,在中士的暗示下,一群同舍夜里袭击了多斯,把他揍得鼻青脸肿。第二天中士抓住这事想劝多斯退伍。但多斯既不承认被人殴打,也不肯接受退伍的安排,宁愿带着满身伤痛,接受惩罚性的伙房工作。

所以多斯的伟大,不在于他日后从只有敌人没有伙伴的战场上独自救下了75名伤员(仍然不用武器!),而在于此时他的坚持。多斯身上有一种阿甘的味道,但他比阿甘更轴,或者说,更不惮于坚持自己跟别人的不一样。

从内心里,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他该有自己的独特喜好和专属才能,当然他也会有天生的弱项与后天的缺点。可是,经验告诉我,他不能太跟别人不一样,在主流认可的方向上,他不能背离得太远。否则,日子会比较难过。

另一方面,我连这种希望,都不想让它变成坚定的预设。我认同朱迪·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指出的:孩子社会人格的养成,不是在家庭中而是在操场上,所以父母对这一点起不到太大作用。就像那篇热文的标题《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我真的很疑惑父母能帮孩子挡掉成长道路上的多少风雨?或许非常明显的霸凌,家长能够与学校交涉,安抚孩子的情绪,但还有很多很多的小沟小坎,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

父母当然可以从大的方向做一些控制。比如我孩子当年跟许多孩子一样,都面临上小幼儿园还是大幼儿园的问题。我一位师姐坚持主张上大幼儿园,因为“大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尽早适应竞争的环境”。而我的看法是:如果可以晚一点,心智稍微成熟一点,再进入竞争的环境,是不是更好一点呢?

她又反驳说,幼儿园里,所有孩子的伤害能力都比较弱,而且幼儿的忘性大,所以幼儿园的竞争反而比小学里更安全。

你看,各有各的道理。最后还是各行其是。孩子上了小幼儿园,似乎真的没有大幼儿园的孩子更能理解什么是“恶意”,在各种商场的游戏中心里,也不是有气势的那一方,有矛盾会习惯性地告诉老师,但没有老师的场合就显得不够野蛮。

可是,如果他真的上了大幼儿园,而且很懂得在幼儿社会里变得强势,像一个朋友的小孩,从小班打到大班,是不是就符合父母心中的愿望呢?我看许多家长喜欢说“我孩子不欺负别人,也不会让别人欺负”,坦白说,我才不相信在幼儿世界时,有如此懂得把握分寸的小孩。

大幼儿园每年送入小学的小孩几十上百,小幼儿园的不过十几人。他们一同进入小学一年级,不问可知,一年级主流的行为模式,一定是大幼儿园的移植。或许这就注定了小幼儿园的孩子“与别人不一样”。如果由此发生了霸凌事件,我们是不是应该后悔没有让孩子早早接受大幼儿园的考验?

孩子一定会在“操场社会”中获得自己最初的社会体验,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慢慢形塑自己的社会人格。遭受霸凌,是会让TA变得跟别人越来越一样,还是变得跟别人越来越不一样?皆有可能。谁要是斩钉截铁地告诉你答案,那一定是个大忽悠。

父母与孩子自然是生死之交,但纵然是生死之交,也无法代替对方去体悟与成长。如一位老师所言,父母于未成年的孩子,只能是一堵“玻璃墙”。当撞到墙壁的时候,像这样中关村二小的霸凌事件,造成可验的心理创伤,父母当然会站出来与孩子一起说NO。

然而,当类似霸凌的行为还发生在玻璃墙内,大部分父母,只能在外面看着,默默祈祷孩子心上不会留下阴影,如果你放弃,就当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也可以,如果你坚持,就要像德斯蒙德·多斯那样坚持到底,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也希望你能遇上一个因为你跟别人不一样而爱上你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