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一.阅读比较两段议论文的开头文字。

    (一)“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的微笑着。于是,有了负重一生的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诗意的栖居》2002年高考试卷)

    析:劈头一奇句,极为抢眼,引用的是德国荷尔德林的诗句,意蕴隽永,又有极强的警策震撼力量。引用的警句中,“选择”一词直击当年的话题“心灵的选择”;两个条件关系的分句,昭示着“选择”对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哲人在淡淡的微笑着”简洁的神情描写,犹如拈花微笑的禅机,耐人寻味;“蜗牛”和“沙鸥”的对比,形象地告诉读者:不同的“选择”,就有不同的人生境界,而且巧妙地暗扣话题。(二)一位登山者在暴风雪途中遇到一个冻僵的人,在救与不救的问题上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把那个人救醒了,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读了这一个故事,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是呀,不一定人人都碰到这样的生死抉择,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面临一些触动心灵的选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为什么会作这样的选择?这是摆在21世纪人们面前的一道严峻的人生课题。(《让爱作主》2002年高考试卷)

    析:复述原材料,是偷懒的写手惯用招数,却是“话题作文”的大忌;说“读了”——“沉思”,这位仁兄是不是要写“读后感”?将原材料照抄一通后,不痛不痒地说“人生课题”,其实也是陈词滥调。这样的文字,怎忍卒读!

    经讨论,辨析优劣,师生达成共识:开头,对于作文的成败举足轻重,尤其考场作文,更是如此。从应试者方面说,时间紧,压力大,构思要快,下笔要快, 有的因为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打不开文思的泉眼,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而耽误宝贵的时间,影响作文水平的发挥;从阅卷者方面说,最先跃入他视野的是一篇作文的题目和开头部分,从而在他的头脑里形成“第一印象”,这一心理机制足以左右他对整篇文章的评判。所以我们如何给文章起一个好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给他以强烈的理性冲击和情感震撼,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在酷热的夏日里,在十分疲倦的工作状态下,在十分短暂的阅卷时间里,如果他把看你的文章当作清风拂面,当作赏心乐事,他的目光肯在你的作文里多驻足哪怕那么几秒钟,——那么,你至少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了。(演示课件:“写好第一段的必要性” ①片言居要,纲举目张②奇句夺目,一见而惊 ③ 打开泉眼,文思滔滔)

    一、那么,议论文的开头主要有哪些方式呢?(以课件上的个案演示为线索,按照“实例——剖析”的程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阅读讨论辨析典型例子,)

    (一)导入法例说1〈近墨者未必黑〉(1989年高考试卷)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我认为,近墨者未必黑。满塘污泥,黑否?黑!“然而莲花却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乌鹊巢堂坛兮的”的楚国,黑否?黑!而屈原却“敫然泥而不滓“众人皆醉我独醒”;“文官爱财,武官怕死的”的封建王朝,黑否?黑!然而于谦“两袖情风朝天去”要留得清白在人间;“只有前面两石狮子是干净的”的贾俯,黑否?黑!然而林黛玉却在“风刀剑霜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试想如果真的近墨必黑,那么,“声波满堂”中就不会走出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在锦衣玉食中,就不会走出一个“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巾帼女侠;从封建营垒中,就不会杀出个高举海陆丰暴动大旗的彭湃;在香风弥漫的南京路上,就不会屹立着糖弹打不倒的好八连!因此我说:近墨者未必黑!

    析:开门见山导入法 

    先引古语,紧接着反弹琵琶,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古代到现代,列举了人们熟知的例子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近墨者未必黑”。这种写法颇似《六国》的开头,第一段就把全文的纲要提起来了。

    (二)导入法例说2〈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2003年高考试卷)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容在爱人的酒杯里,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使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朋友,铁血的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它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

    析:比喻导入法。

    先将感情比作“善变的药”“双刃剑”,而“苦涩”和“甘润”、“轻轻挥下”和“伤痕累累”两组矛盾很形象地论证感情“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用比喻开头,尤其是里一连串比喻句开头,新颖别致优美,给读者以享受。它是精雕细琢的产物,所以在高考作文这样的“急就章”里,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三)导入法例说4〈折断的翅膀〉(2001年高考试卷)

    蓝天、白云,苍鹰展翅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惊叹于苍鹰那和谐自在的飞翔时,是否想到它那双强有力的翅膀呢?没有翅膀,苍鹰永远飞不起来。人是智慧的动物,他的心灵长着一对翅膀,凭着那对翅膀,穿梭在茫茫的人海中,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失望,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那双翅膀便是诚信。……我没有看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

    析:类比联想导入法。

    由此及彼,从苍鹰的翅膀联想到人类诚信这一“翅膀”,不仅赋抽象以形象,更是突出“诚信”的不可或缺。顺着这一思路,最后一句“我没有看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也是类比联想,从否定的角度推论人类不能丢失“诚信”。很醒目,很有警策力。

    (四)导入法例说5〈只缘身在此山中〉(2003年高考试卷)

    “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和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做“笑春风”而发出感慨,恐怕只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吧!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析:引用导入法。

    开篇引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剖析了把桃花看做“笑春风”是缘于诗人爱“人面”思“人面”,是一中“移情”的现象,是诗人爱屋及乌的结果。这样,“由此观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就顺理成章了。

    引用诗词、熟语、歌词、名言警句等等导入正文,历年高考中不乏鲜活的例子。这是一个好学又好用的方法,巧妙地使用此法,势必为你的文章增加亮点。

    (五)导入法例说7〈情役〉(2003年高考试卷)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的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的儿子!”哎,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

    析:抒情导入法一落笔就有如挟天风海雨而来,开篇就以激荡的感情打动读者。“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三句的反复是强调,是突出,更是深化了“悲哀”的情感。作者站在法理的角度评述母亲为儿子顶罪,故说她“糊涂”,说她“心为情役,人为情役”,说她“悲哀”,在冷峻的理性剖析中融进了强烈的感情,就连叹词“哎”也透着深深的“悲哀”。

    (六)导入法例说9〈真理从鼻尖下溜过〉(2004年福州市质检试卷)

    巴斯德说过:“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翻开科学史我们会发现,许多科学家在科学发明历程中,走了九十九步,最后离成功只差一步时,却永远的失去了发明的机会。回顾这些实践,我们除了遗憾之外,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迪。

    析:事实导入法。

    由大家所共知的事件、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目前刚刚发生的事件入题,将观点具体话了,它们既是对作者观点的诠释,又是对这一观点的实证。这方法简便易掌握,只是叙事千万要简洁,落点一定要在“议论”上。本例的“事实”叙述高度概括,因为它下文将对典型事实加以具体的评述。

    三、小结:好的议论文开头:短、快、靓 (可由学生讨论归纳,也可以有老师直接演示课件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视课堂具体情况而定。)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

    短----简洁 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

    快——迅捷 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

    靓——精彩 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四、课堂练习

    给以“财富”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一段开头。100字左右。

    《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说:财富,具有价值的东西,如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面对“财富”的这一话题,你想到什么呢?

    (一)思维开发:

    财富是什么:如词典里的解释的那样: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1、自然财富,有哪些?土地,海洋,山川,矿产,石油,森林,水资源,野生动物……人的自然属性,如健康,美貌,天生的歌喉……

    2、物质财富,有哪些?金钱,住房,汽车,工厂,公司,股票,期货,信息,情报,人才……

    3、精神财富,有哪些?文化,学识,修养,风度,胸襟,经历,特长,情感体验,文化传统,……

    如何获得财富: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继承祖荫,公平交易,欺诈偷窃,强取豪夺,为钱为财为富有,卖国卖友卖自尊,君子才取之有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如何对待财富:节约和悭吝,豪爽和挥霍,坐山吃空和造福社会,财富的耗散和增殖……

    关于财富的思辩: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辨证关系,贫困和财富的关系,金钱的“能”与“不能”,财富和包袱……

    (二)在学生思路打开后,要求他们选一个角度,用一种方法练习写一段议论文的开头,时间5分钟。

    (三)评析。教师宣布时间到,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作些点拨引导。要多发现学生的作品中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以“如果能这样……就好(更好)了”的方式予以纠正。学生作品的开头未必用教师在本课堂讲解过方法,这是极正常的现象。其实教师展示讲解的也只是其中几种方法,并不全面,无须全面,也无法全面。本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对号如座式去套用所谓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明白好的开头应当是“短、快、靓”,明乎此,达乎此,可矣。“什么招?把他打倒就是好招!”学生不使用课堂上展示的,只要是符合“短、快、靓”的要求,都应当视为创造,要鼓励,绝不能指责。

    评析后,要让科代表将同学课堂作品收齐上交给老师。

    五.作业

    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现在的许多孩子,生活在幸福之中,却意识不到,往往不觉得别人为自己作了什么。她说: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值得你为之感激的事情。

    请你给以“心存感激”为话题的议论文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开头。

    附:板书

    课题:议论文如何写好第一段

    写好第一段必要:

    ①片言居要,纲举目张

    ②奇句夺目,一见而惊

    ③打开泉眼,文思滔滔

    好的议论文开头:

    短----简洁

    快——迅捷

    靓——精彩

    附录一:议论文精彩开头方法

     “万事开头难”,写议论文时,时常会为寻找一个合适的开头而发愁,因为议论文的开头更强调要提出问题。如何将问题提得巧妙,这直接关系到下文的思路的拓展和论证的深入。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开头应该是能紧扣论题,起着总摄全文,引人入胜的作用。

   从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来看,精彩的议论文开头不外乎下面几种。

   引言开头法

   引言开头法是在开头先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包括诗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哲言等),用这些语句作为文章的论点或者作为引子,以引出文章的论点。如:

   古语云:“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将自己满腔思乡之情寄予明月,便幻化出“月是故乡明”的吟唱。真的只是故乡的月亮更明亮吗?事实上,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颇,便就是人们的感情作崇。(2003年山东考生〈简称山东,以下雷同〉《莫让感情蒙蔽了眼睛》)

   “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恕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可爱”之于“美丽”,恰恰如同“感情”之于“认知”,人一但对事物有感情,就常常会感情先入为主,并在此感情的左右下对事物进行感知、只顾优点,无视缺憾,从而作出感情化的判断,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读就是这个道理。(吉林《漫谈“感情”“认知”》)

   这两个开头都以一句简短的名言或警句开题,并都为引出论述的内容作了铺垫。前文可以看出文章要论述的是感情影响着认识;后者也能看出文章要论述的是认知常受感情的影响。

   叙事开头法

   叙事开头法是在文章的开头先叙述一件事,然后根据所述之事,提出论点;或从这件事联想开来,引出自己的观点,或只是引出论题。所述之事可以是人们关心的时事,也可以是凡人小事,自然现象,还可以是逸闻轶事,或者就是所提供的背景事例。其优点是有事可论,针对性强,由此及彼,文路开阔。如:

   寓言中的富人认为儿子聪明而怀疑邻居,完全是感情先入为主的缘故。然而,这毕竟还是寓言,不等于生活。诚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感情的左右,可感情代替不了认知的“理”,相反“理”大于“情”,“情”趋从于“理”,怎一个“情”字了得呢?

   (吉林《怎一个“情”字了得》)

   “丑女孩”吕燕在法国一炮走红的消息传来,令人震惊。此事不仅引起了中国服装模特界的议论纷纷,更引发了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思考及与世界潮流的关系。

   (安徽《民族情感与世界》)

   这两个开头,前一个以最简单的语言叙述了背景材料,并加以评论,直接引出了有关“情”与“理”的关系的论述,使文章简洁而明了。后一个开头,叙述了吕燕在法国获奖的事情,为下文的分析树立了一个靶子,吕燕获奖是法国人抛弃了感情的因素,以客观公正的理念来认识东方女性的结果,从而为“民族情感与世界”的论述作了坚实的基础。

   有的干脆叙述某一副画的画意,浙江满分作文《挥刀斩索,搭桥救人》就是才用这样的开头法:“看见过这样一幅动人的漫画:椰树下,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慈爱地望着吊床上并排躺着的三个婴儿,对上帝祈求:‘上帝啊!我爱他们,请每天赐他们一碗饭吧!别给他们罪恶。’”由此引出对“感情的亲疏与认知正误深浅关系”的论述。

   设问开头法

   设问开头法是在文章的开头,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在回答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这种开头法的优点是论点清楚,并且切入口小,吸引力强。如上文的《怎一个“情”字了得》就采用了这种开头法。又如:

   人有七情,自有喜好与厌恶之情,然而,当这种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时,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山东《勿以好恶论断之》)

   文章的论题是“勿以好恶论断之”,但作者却从文章的反向设问,“好恶之情掺入对真理的认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很自然地得出“感情的亲疏可以蒙蔽你的眼睛,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阻碍你对真理的认识,成为求知路上的绊脚石”,这样就引出了文章的论题“勿以好恶论断之”。

   巧用修辞开头法

   用一个相关的修辞手法,组合成一个群体,生动形象地阐明题意,引出论点;有时也摆出几个相类似的事物或观点来点明题意,引出论点或议论的论题。这种开头法,采用的修辞手法,常常是比喻、排比有时也使用类比。其好处是生动不俗,颇具魅力。如: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终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

   朋友,铁血的男儿也有情,沙场的将士也有泪。感情支配着心灵,左右着灵魂,可是小心啊,切勿让其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浙江《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我们可以轻松而温馨地品味母亲冲调的一杯热茶,而往往谢绝列车上坐在身边的路友的一焙香茗;我们可以轻易地相信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调侃,却对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忠告感到满腹狐疑。(浙江《信任陌生人》)

   前一个开头,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格,将感情比喻成“药”和“双刃剑”。接着很自然地引出“切勿让感情变幻了你评判的目光”的论题。后一个开头采用的是类比加宽式对偶的修辞手法,揭示了感情的亲疏往往影响到我们的认知。这两个开头,都给人以文采飞扬的感觉,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当然,有的干脆什么也不讲究,就是直接对文章的题目加以破解,这也同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

   在我所听闻过的悲剧中,情感犯下的错是占大多数的,因为情感的权力有时太大,大得不及真相的告白,就将一切划上了句号。(湖南《情感的权力》)

   情感和理智是一对亲兄弟。(湖北《理智·情感·认知》)

   这两段开头,就是直接对题目或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进行诠释,而点明题意的。

   实际上,不管采用哪一种开头,它必须确定好全文的基调,能引出文章的论点,并能引人入胜,只要具备了这三点,我们就说这是一个精彩的开头。

   附录二:议论文精彩开头欣赏:

   1、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美美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茫茫人海,我要选择哪一种最符合我性情的人生?(话题“选择”《心灵归属何方》)

    2、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话题“借助”《谈“借”》)

    3、春天的花,既鲜亦艳,那是它“真”的美;夏天的雨,哗哗啦啦,随云而来,随云而去,那颤动的声音,亦惊亦喜,那是它“真”的快乐;秋天的月,时朗时酣,淡淡的,浓浓的,催发出一首首优美的诗章,既柔亦烈,那是它“真”的浪漫;冬天的雪,使整个世界都包裹在圣洁的天堂里,洋溢着希望的誓言,那是它“真”的坚强。(话题“真” 《“真”的意韵》 )

    4、它像一颗启明星在生命的地平线上升起时,人们看到了希望。是它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是它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光明世界。  

    它像一粒粒小小的微尘洒满人间,是它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给我们以慰藉和帮助,是它带给了最无助的人们以希望。  

    它像一根蜡烛,虽然比不上灯塔的巍峨,但是,它照样能发出光彩夺目的光芒。它并不是那样渺小,它是“爱心”的光环。它无私地燃烧着自己,却照亮着别人。(07全国Ⅱ话题“爱”《让“爱”洒满人间》)

    5、茫茫大海上,一船正劈风斩浪而行。目的地:彼岸。靠什么才能不迷失方向?指南针。

人生征途,遥不可知。人生目标的追求,如何才能不迷路?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的指导。(话题“理论与实践”)

    6、一块砖,一片瓦,微不足道,但是,千块砖,万片瓦,就能建起社会主义的宏伟大厦。一棵树,微乎其微,但是,千木成林,就能起到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改变气候条件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改变社会风气这个问题。

    7、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天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话题“忘记与铭记”  陕西考生《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

    8、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而我选择的却是——牢笼。” (2002年考场作文《选择牢笼》)

    9、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如夏天的一块甜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如秋风从远方送来一片火红的枫叶,引起无限的牵挂;如冬天里飘飞的雪花,为麦田覆盖上一层层厚棉被。(《诚信——永远的绿卡》)

    10、如果把教科书比作土壤,那么课外阅读就可以看作是施加的肥料。单靠土壤里的养料而不适量地添加肥料那一定会导致“营养不良”。而现状正是如此,有调查表明,现在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以致无法有效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我看课外阅读》)

    11、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12、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也许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保留真诚》)

    13、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14、生活如酒,或馥郁或清冽,它需要有心人去品尝;生活如画,或多彩或灰暗,它需要一颗蕙质兰心去体察;生活如风,或凛冽或和暖,需要一双手去感知;生活如歌,或轻快或低靡,需要一只用心的耳朵去聆听。酒有清冽,画有灰暗,风有寒冷,歌有低沉,一如生活,不会一路坦途,面对风雨,面对挫折的乐观与旷达,是我们一生的追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5、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话题“意气” 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之一)

    16、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劲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17、信念是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就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信念是滔滔大江的河床,没有它,就只有一片泛滥的波浪;信念是熊熊烈火的引星,没有它,就只有一把冰冷的柴把;信念是远洋巨轮的主机,没有它,就只剩下瘫痪的巨架。

    18、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19、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友谊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需要股息和分红。(友谊可以换其他词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材料解读】

采用《圣经》的一则故事为材料,需要考生把握故事的主旨,理清故事的脉络,分析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

故事的主旨:要忠诚不要背叛(彼得角度),要学会宽恕与悲悯(耶稣角度)。

故事的结构与人物角度

彼得角度:

彼得两次忠诚表白。

第一次:“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第二次:“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忠诚的程度是递进的。彼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绝对忠诚的人,超越一般众人和生与死。

彼得的三次否定。

第一次: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第二次: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第三次: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彼得的否定也是递进的,而且是越来越坚决。

由此我们看出人性中的怯懦、信仰的背叛、趋利避害式的自私与自保等等。同时,三次否定与前面的两次肯定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又看到彼得的说谎,一开始还有愧疚,最后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最后,“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苏,看到因背叛信仰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群体遗弃和来自个体内心的愧疚的双重惩罚。

耶稣角度:

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肉体存在的神。所以,耶稣有着凡人没有的预知事情发展的能力。耶稣降临人间,具有与人共同的凡胎肉身,就是借自己的肉身成道,引领众人皈依基督。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耶稣对事物的预知和对人性的预知是同样到位的。所以,对于彼得将要背叛的行为,他选择了宽恕和慈悲;对于彼得背叛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选择了接受。

使女和人群的角度:

他们是指认彼得的证人,他们是被基督徒看成没有信仰的、愚昧的群体存在。从他们立场角度指正彼得,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假如他们不指正彼得,彼得可借此蒙混过关。也就是说,使女和人群不那么蒙昧而有点人道主义的慈悲,也就避免彼得背叛的悲剧。当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这个宗教史上有名的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并且材料要求“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使女和人群,非故事主体人物,从这一角度写作不是上策。

原因分析:

耶稣做出预言时,彼得回答得很肯定,但是最后彼得的行为没有挣脱耶稣的预言,和他的回答形成强烈的反差。原因在于:

1.彼得是人,不是神,他并非故意阳奉阴违,而是因对事物缺少预见性,不能预知事情的发展,也不了解人性在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面前的脆弱的存在。

2.彼得一开始的说话就显得比较极端、自我。对任何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持重,不考虑前提条件,只是一味的从主观愿望出发,缺少智慧。

3.彼得三次否定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怯懦、趋利避害的共性。

4.彼得的痛哭,说明彼得有羞耻之心,后悔之意,同时说明彼得的精神纠结,走投无路。他为背叛遭受的惩罚而恐惧,为保全生命,丢失信仰精神灵魂而痛苦。

据上述解读,作文试题(2)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彼得角度:忠诚与背叛

1.人性角度:

(1)要正视(战胜)人性的自私与怯懦

(2)理性看待人的趋利避害的选择

2.人性与环境的角度

(1)两难环境,做好人性考卷。如,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抉择——登山队员对于濒死者“救”还是“不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追风筝的人》,不同种族与信仰之间的人性矛盾冲突中的选择。

(2)特定环境,克服人性弱点。如:卑微与怯懦,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等。

(3)人性是开在环境土壤的花朵。人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变坏,人可以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可以影响人。要审视自己,修炼人性。

3.生死角度

(1)信仰忠诚与死亡相比,谁更重要?

(2)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忠于信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高尚?比死亡更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3)权宜之计与至死不渝(如:李陵与司马迁)

4.彼得说谎的角度

(1)谎言与真相

(2)谎言产生的背后

耶稣角度:

1.悲悯与宽恕(对彼得)

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普通人如果有博大胸怀,悲悯众生的修养,一样可以站的高、看得远,学会宽恕与慈悲。整个社会戾气深重,更需要这种宽恕与慈悲精神。民族之间也是如此,慈悲与宽恕对增强我们人类存在的幸福感,化解人类之间的矛盾,秉承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尊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的幸福感的追求也有积极意义。

2.生与死的选择(对信仰)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成人之道。

普通人如果有信仰,一样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作出和耶稣同样的成道的选择。

其他角度:

1.人神角度

耶稣是天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彼得不过是凡人,他选择苟且偷生。由此可谈对人性的看法,肉身的局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个人和集体角度

彼得为什么被遗弃?因为他的行为是对整个宗教团体的背叛,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社会价值。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

3.耶稣和彼得关系衍生出的人与人的关系角度:

人的观察:如何辨识那些看似忠诚的人?人的选择:如何忠诚?为什么需要悲悯?

4.命运角度

耶稣成道,是他的使命;彼得背叛,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都在既定的角色和轨道上运行,谁都无可幸免。(此说有命定论之嫌,立意则显消极,但用于对人性的卑怯的理解论证还是可以的。)

5.宗教角度

有信仰的人才活得有意义。谈信仰的力量,血肉之躯与信仰的关系

作文试题(2)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与问题

其一,本次写作因为提供的是宗教素材,涉及到信仰和人性,彼得的行为又是极端情形下的表现。学生写作时会出现联想举证的事例不当,论证的观点走偏等问题。如,大讲基督教的信仰如何重要?批判彼得背叛的可耻,或者不分是非,谈对一些罪人的无条件宽恕,谈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常态,应该无条件的宽恕,或者把社会热点问题、历史问题不分青红皂白瞎谈一气。在思想态度上不端正,在观点上走偏,在举例方面不当。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二,原始材料提示说: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引用或者提及原材料,引出的观点应该是围绕主要人物耶稣和彼得的是符合题意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耶稣和彼得都必须提到。围绕耶稣的宽恕和彼得的三次背叛才是符合题意的。离开二者之间预言与背叛的事实单纯谈耶稣或者彼得,或者宗教信仰、命运、个人与集体、生与死的关系等都属于偏题。如,只讲耶稣有预言能力,彼得没有,由此大谈人与神的区别,属于偏题;但如果从人神区别讲人性的局限性讲信仰与修炼的重要则符合题意。又如,抛开环境对人性影响的因素,讲人的自律与慎独就属于联想论证的偏题。根据偏题内容多少,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三,文体不清。表达项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附录:彼得为什么三次不认主?

在此之前彼得还雄心壮志的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这离他否认主还不到12小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彼得对主发表的忠心感言是出于血气的,并不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而且那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主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他看到主被捕,受鞭打,受侮辱的时候他内心胆怯了,害怕自己也受到牵连,遭受同样的待遇,所以他否认自己与主耶稣有关系。

当时的彼得是这样的软弱,是因为他觉得弥赛亚不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带领他们推翻反抗,推翻统治压迫的,那种强有力的统帅似的人物,不该这样受辱,被鞭打,被兵丁戏弄。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当主复活后,在海边向他现象并且三次问他“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西门三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个时候,彼得的生命被完全的改变了,因为他这时候才知道,主并不是被罪恶的势力,被死亡,被管辖这个世界的幽暗势力胜过,而是主胜过这一切,主从死里复活了,主胜过一切。所以,当主把“你牧养我的羊”这样的任务交托给西门之后,他的改变是惊人的。

你会看到后面他写的彼得前书后书这样的圣经,甚至于为了捍卫主的真道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自认为不配和主一样的死法,所以被倒着钉死。这和之前否认主的彼得好像完全是两个人,前面的软弱,后面的刚强。这都是因为主复活给了门徒们生活的盼望和信仰的力量。同样,今天的基督徒也有软弱像彼得否认主的时候,但是一旦靠着神所加给的力量,都会刚强的如彼得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也不胆怯的勇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试题解读】

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熬”的字形、字音、字义。第二层,将“熬”与“煎”进行比较,强调“熬”是“间接加热”,“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第三层,强调“熬”的效果:出好汤。

命题为一个词的作文,写作范围比较宽,有较强的开放性。唯其如此,不少考生面对这类题目,如堕五里烟云,不知切入点何在,以至于措手不及而望题兴叹。怎样突破这一审题障碍呢?

其一,吃透内涵。

从逻辑角度看,一个独词(实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作文试题(1)中,材料所介绍的“熬”的字形、字音、字义属于工具书层面的含义,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可以思考“熬”字在生活层面、哲学层面、美学层面的多重内涵。

1.从生活层面讲,“熬”是个人或者民族、国家在某一方面(如人性、品质、精神、审美、感情、事业等)长时间的加工和修炼。如,佛教里的坐禅,武侠里的武功修炼,绘画里的技艺精进,科学家为科研项目坐“十年冷板凳”,红军长征时屡挫屡奋。再如,为了“其义自见”而“读书百遍”;为了“台上一分钟”而花费“台下十年功”;为了会吟诗而“熟读唐诗三百首”等等。

2.从哲学层面讲,“熬”是量变,“煲出好汤”才是质变;但没有“熬”这一量变的积累,不可能有“煲出好汤”的质变。因此,“熬”是人生、事业等进阶的不可或缺的必要过程。

3.从美学层面讲,“熬”体现出一种坚韧之美,一种“沉潜”之美。

其二,推断背面。

事物常常是在对立之中才统一的。有正就有反。有新就有旧,有利就有弊,有美就有丑。独词型命题所反映的事物也不例外。面对这种题目,如果能把目光投向它的背面,将思维作逆向发散,从反面开掘题意,正调反唱,以反托正,所写文章就会别树一帜,标新领异。

积极的“熬”,应该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在“熬”中蛰伏,聚集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昂然勃发、蓬勃向上。而消极的“熬”,可能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一味消耗时光;可能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推断反面,我们可这样立意:

1.“熬”是懒惰者的遁词。

2.没有目的的“熬”是毫无意义的行为,最后极有可能变成温水里的青蛙,慢慢被煮死。

3.与其死熬、傻熬、硬熬,不如另觅新径。

其三,化为形象。

即由“熬”这一概念的生活、哲学、美学层面的含义联想到生活中相关的人和事,拓宽思路。如,酿酒厂酿制美酒,让原料充分发酵是“熬”;拳击手赛前一次一次被击倒,一次一次重新站起来是“熬”;戏剧演员成为“名角”之前拜师学艺,苦练念、唱、坐、打基本功是“熬”;铸剑师 “十年磨一剑”,戏剧家 “十年磨一戏”是“熬”。左思十年苦思,创作出《三都赋》,“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彰显“熬”之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青史留名,应验“熬”之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最终“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体现“熬”之力。……

其四,多维判断。

人们认识任何事物,往往都要通过判断。独词型命题,也需如此。前面主要在“是什么”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用“为什么”或“怎么样”等设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探究,推演出一个个判断,然后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敲定一个主旨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它们剪裁和梳理。

为什么要“熬”?

正向思考

1.于个人而言,学业、事业、修身养性等,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修成正果。

2.于国家民族而言,“熬”是面临特殊处境的权益之策,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3.于自然、社会而言,“熬”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能“熬”会“熬”,才能在“熬”的状态中发展、壮大自身。

4.于人生而言,“熬”是人生必经的一种过程,“熬”中思进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5.于熬的原因,熬的过程,熬的结果、熬的方式、熬的态度而言,都可以寻找到“熬”的意义与价值……

逆向思考

1.“熬”是不思进取者的一个借口。

2.“熬”丧失的是机遇。……

怎样“熬”?

1.积极应对或者接纳。比如,对待自己的学业、精神修炼、事业、感情等,就需要采取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温柔敦厚、不温不火、不偏不倚的策略。因为熬是一个温和的持续的缓慢的过程。同时,熬是一种间接加温的方式。说明我们做事、与人交往还是修为都需要不急不躁、留有回旋余地。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进退策略,该猛就猛,该缓就缓,猛宽相济,刚柔并举、持续变化,方能成果。比如,汉代张良的老师训导张良就是通过三次掉鞋的方式来训练他的耐心,草原人的熬鹰则是通过持久训鹰让野鹰褪掉凶猛的野性,古代窑瓷的烧制,虽然不是熬,其实里面的道理也有相同之处。“熬”需要掌握火候变化和时间长短,要根据食材进行调整,为人处世、心性修为等都需要做同样的调整适应。

2.要铭记“熬”的意义与价值。“熬”不是一味“傻熬”,其目的在于品质的提升,在于获取人生的精华。

3.“熬”的过程中要坚守个性,不盲从,不人云亦云。

4.“熬”需要毅力,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及我们这个时代如何看待“熬”?

1.惧怕“熬”、不会“熬”者众多,结果难以成事。

2.力争少“熬”,赢得先机。

3.主动接受熬,“熬”出新境界。破茧成蝶、卧薪尝胆、宝剑磨砺、梅花苦寒、饿其体肤,劳其筋骨,为伊消得人憔悴等,都是脱胎换骨、天降大任之熬。心平如镜、任凭心魔屡袭,仍如如不动,都是佛家坐禅达空明澄澈境界之“熬”。

4.诱惑过多,道德下滑,价值多元,时代发展复杂多变,成为熬之客观之境,必须“熬”。

思辨角度

1.“熬”与“煎”,各得其妙。

2.“熬”的学问(“熬”的几种境界)

3.“熬”字是把双刃剑……

其五,变换角度

主熬方与被熬方,相当于火与水、食材的关系。主熬方和被熬方各自的立意,都可以从熬的必然性、熬的方式、为什么熬、熬得过程、熬的结果等方面思考。也可以从二者的内在关系、对立统一角度综合思考。

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就“熬”说“熬”,只谈饮食中的“熬”,审题立意肤浅。这类作文,内容项应在二类下到三类给分。

2.转移中心词语含义,虽然“熬”有“缓慢”“调和”“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温柔敦厚”“不急不躁”“猛宽相济”“因人而异”等含意,但丢掉“熬”字,单纯写“缓慢”或者“持之以恒”“沉迷”之类,就属于偏题了。应多个维度把握“熬”的含意,无论从哪个角度举例或者写作,都应回到“熬”字上来,围绕“熬”的对象、方式、态度、原因、价值等去写。否则视为偏题,内容项应在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3.文体不清。议论文中大段描写,记叙文中要素不明,表达项在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东方学家及翻译家季羡林先生说:“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季羡林先生的话,最关键的是结论句,即“不完满才是人生”,由此可引发基本的写作思路:“完满”指完整圆满,无欠缺。于人生来说,没有完满的。人有缺陷、不幸与苦难,人生有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可是这并不影响着人们追求完满,家庭的完满、事业的完满、人格的完满……正如朱光潜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为什么,这与人类的心理意识与价值取向有关,与人类的坚韧,不服输的个性有关。

  【原文再现】

  不完满才是人生

  四川省绵竹中学2012级8班叶育智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逐,努力地向前奔跑,只为了追求那梦寐以求的完美人生,岂料,不完满才是人生。(开篇反思人类现象,迅速入题。“岂料”一词用得妙)

  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是没有的。霍金先生的事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罕见的天才,发现了黑洞,撰写了《时间简史》,在科学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他的人生就是完满的吗?不,即使在科学界拥有很高地位,倍受人们景仰,可他毕竟要过的是轮椅人生。这就见出他的人生并不完满,而也正是病魔对他的骚扰才更确定了霍金是人,不是神,才更加剧了他人生的真实性。所以,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全段总分总,层次分明;抓住“真实”,用霍金的材料证明分论点)

  不完满的人生利于我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人生就像一出折子戏,正是多了一份残缺不完的伤感,才会让人们奋力去追逐。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那句:“要么赶紧死,要么快乐活”的人生格言已被许多人传颂。儿时断臂,未向困难你头,用脚代替手做一切事情;生病不能继续游泳,坚定信念,转而学琴,学校不收,便自学苦练,到如今站在舞台上为我们演绎出动听的钢琴曲,展现出自己最为光鲜的一面。他成功了,正是因为他的人生不完满,才促使他比别人更努力,更实在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换来了今天的辉煌。所以不完满的人生是为了创造更更辉煌的未来。(分论点不错,也有典型材料,描述性语言精彩,可是缺少深入的理性的分析,让观点站不住脚)

  不完满的人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追求完美的事。人生是不完满的,但我们要为了我们仅有的一次生命尽量去做一些完美的事。传说蜗牛从前是没有壳的,软绵绵的身上伸出丑陋的触须,很多动物都对它嗤之以鼻。蜗牛爬到上帝那里去祈求赐给它一个壳。上帝问他为何要装美丽的壳,他沉思片刻,说:“为了仅有的一次生命。”蜗牛的行为也许看来很可笑,可我们却看出了他对生命的珍惜,看出了他为了不完满的人生努力增光添彩的决心。所似人生是不完满的,但我们可做一些完美的事。(分论点作了可贵的辩证思考,可惜缺少深入的思考或分析,蜗牛用例没回到分论点上)

  人生是不完满的,所以才会显得真实,才会提供创造辉煌的动力,才会使我们去努力做一些完美的事让生命流光溢彩,从而弥补我们不完满的人生。

  【失误解析】

  议论主体框架没有问题,失误是分析不得力,没有探源就底,进行纵深的思考分析。比如,为何“不完满的人生利于我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就少了原因分析,这与人类心理了解不足有关。又如“不完满的人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追求完美”,同样少了深度透析。还有第四段蜗牛的用例不甚妥当,要回到“人”上来。一句话,全文议论不够深刻。

  【升格建议】

  议论文要深刻,其中一法就是让思想充满张力。所谓“思想张力”,指的是议论文中的“见识”像筋骨一样,遍及文章各部分,或横向,或纵深,让文章肌理骨架显得突出有力并与文章材料融为一体。

  要增添本文思想的张力,我们要就其中两个分论点,作一些纵深分析:

  其一,不完满的人生利于我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为何不完满的人生利于我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从积极心理层面来说,有求全和弥补(为求全而弥补)心理,又有珍惜和感恩(因有所缺憾而珍惜所拥有的,因有所缺憾而懂得感恩)心理。还有转化与改变心理。

  其二,不完满的人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追求完美。

  对此,可从“人生态度”“生存智慧”“人生定位”“理想追求”“人生境界”“人生价值”方面来谈积极面,还可以从“完美主义”来谈心理误区。正反结合,论析全面深入。

  【升格文展示】

  不完满才是人生

  四川省绵竹中学2012级8班叶育智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逐,努力地向前奔跑,只为了追求那梦寐以求的完美人生,岂料,不完满才是人生。

  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完满人生是没有的。霍金先生的事例大家耳熟能详,一个罕见的天才,发现了黑洞,撰写了《时间简史》,在科学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他的人生就是完满的吗?不,即使在科学界拥有很高地位,倍受人们景仰,可他毕竟要过的是轮椅人生。这就见出他的人生并不完满,而也正是病魔对他的骚扰才更确定了霍金是人,不是神,才更加剧了他人生的真实性。所以,不完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不完满的人生利于我们创造更辉煌的未来。人生就是一个发现缺陷然后去填补的过程,只有在这个填补缺陷的过程中你才会得到成长,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太过完美的人生,你不觉得无趣么?过失与缺憾本就是人生的一大组成部分,只有经历过无数次的过失与缺憾,才能在风雨之后看到彩虹。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那句:“要么赶紧死,要么快乐活”的人生格言已被许多人传颂。儿时断臂,未向困难你头,用脚代替手做一切事情;生病不能继续游泳,坚定信念,转而学琴,学校不收,便自学苦练,到如今站在舞台上为我们演绎出动听的钢琴曲,展现出自己最为光鲜的一面。他成功了,正是因为他的人生不完满,才促使他比别人更努力,更实在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换来了今天的辉煌。所以不完满的人生是为了创造更更辉煌的未来。(改得挺好,一是从“发现填补”角度谈到了人生的过程,二是反问句问出了水平,告诉我们在不完满的人生追求辉煌富有乐趣。这就让刘伟的事例分析有了深层依据)

  不完满的人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追求完美的事。人的存在在于不完美,而人的追求理应是完美。人生境界还有一个层次,那就是经过奋斗把不完满变得完满些。只豁达而不奋斗,就成了玩世不恭,那才是彻底的失败者。人生是不完满的,苍鹰与苍蝇绝非一个样。怨天尤人是不对的。老子说要“无为而治”不是说“无为而掷”,更不等于无所作为睡大觉,所以不完美绝非自暴自弃,无所事事的弱价值取向。我们应有“焚膏油”“恒兀兀”的治学态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深得此间真味。(富有理趣,一是从人生境界谈追求,二是从人生态度、行动进行多样的比较,最终归结到自身谈如何治学)

  说蜗牛从前是没有壳的,软绵绵的身上伸出丑陋的触须,很多动物都对它嗤之以鼻。蜗牛爬到上帝那里去祈求赐给它一个壳。上帝问他为何要装美丽的壳,他沉思片刻,说:“为了仅有的一次生命。”蜗牛的行为也许看来很可笑,可对人的启迪是重要的,一是对生命要珍惜,二是要具有为了不完满的人生努力增光添彩的决心。(用例还是蜗牛,但分析角度已经改变,与“人生”主题相融)

  人生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可做一些完美的事。人生是不完满的,所以才会显得真实,才会提供创造辉煌的动力,才会使我们去努力做一些完美的事让生命流光溢彩,从而弥补我们不完满的人生。

  【点评】

  1、思想流动由线性或平面,走向立体,思想张力在扩大。第二个分论点,从求全与弥补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三个分论点,从“把不完满变得完满”角度进行补足式论证。

  2、例证更丰富,论述更有力量。

  由这篇升格文,我们要明白,议论不等于材料加观点,要需要分析。而分析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内里,这就要在议论中增添思想张力。如就“珍惜心理和感恩心理”,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人生:

  一个完美没有曲折的人生,让人没有缺憾,不会理解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幸福。不懂感恩,不会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恶,不懂得珍惜人生路上的一切。

  就“转化与改变心理”,我们可以这样说:

  既然不完满才是人生,便视境遇中的挫折和不幸为平常,而且坚信矛盾必将互相转化。

  另外,还要注意多样性分析和排比性论证,如论证“不完满的人生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追求完美”,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些段落:

  (1)只有在不完美中,人们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完美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醒,而完美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的迷惘。杨绛曾说,她愿有一件凡间的隐形衣,而这隐形衣就是身处卑微。权力、财富上的不完美,使一个人隔绝于世,更能清楚地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认清世间百态。有人甚至说,身体上的不完美成就了霍金。暂且不论此话妥贴与否,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不完美,使他意识到只有靠超越常人的思维才能立足于社会。类于此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正是这些不完美使一个人清楚地看到前方的路的曲折,路旁的荆棘杂草,也才找到了定位。

  (2)只有在不完美中,人们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自古文章憎命达,正是文人被贬的政治生活的不完美,成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仰头大笑出门去”的李白,有着且放白鹿的豁达,“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悲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的雄壮,诗仙的价值就在他每句诗中闪现。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说:“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公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落魄的文人,有着一份难得的旷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以在不完美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追求完美若过于执著且不肯变通,必然陷入完美主义的心理误区。欲除掉珍珠斑点的那个人一定是最痛苦的人。因为在他的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因而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遥遥相望,最终只落得两手空空。

  让思想充满张力,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的是从人文经典中积累思想和思维方法;加大思考容量,思考尽可能辩证周全;剖析现象与问题,要善于进行文化多向度思考。

(2013年1月13日给苏大附中高三学生作的作文讲座)

作文——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

 ★高考作文所占的比重

 总分中占比:480分中占70分

 (约14.5%)

 理科班语文:160分中占70分

 (43.75%)

 文科班语文:200分中占70分

 (35%)

14天,作文能提高吗?

1.半个月,一个作文困难生高考语文获128分。

2.一周,曹文轩辅导儿子高考作文得高分。

曹文轩曾来苏州十中作了一次讲座。讲起他辅导儿子高考作文的事。他是一个搞文学的,觉得无论如何得帮助儿子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拿好成绩吧。怎么办呢?他为孩子钻研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了六篇范文,然后给孩子“上课”,告诉孩子各种作文的套路都超不过这6篇,3篇记叙文,3篇议论文,高考作文无论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他让孩子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背下来,而且掌握了应付变化的对策。最后孩子在高考中的作文成绩也接近满分。后来有出版社想出版这6篇范文,他说不行,因为这是害人的事情,真正写文章不能写这样的垃圾。他害自己的儿子可以,不能害别人家的孩子,就当它们作为家庭遗产吧。

作文自然是长期熏陶训练的结果,但在短期内提分也是有法可循的。

考前作文复习的五条建议

一、认识你自己——你了解自己的作文吗?

你最擅长的文体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你写记叙文(议论文)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写记叙文有生动的描写吗?写议论文会分析吗?你有独到的素材吗?你的语言生动吗?你经常跑题吗?你的立意深刻吗?

你该如何有效地突破写作瓶颈?

缠老师

二、回头看——回顾你的成功之作

顾艳的《午后平江》派上多种用场

午后平江

顾  艳

 (1)青石,粉墙,黛瓦,是苏城不变的容颜;小桥,流水,人家,一如最初的古老映像,恰似不加粉饰的苏城女子,自戴望舒的雨巷中走来,在昏黄的江南烟雨下,撑一柄油纸伞,结着丁香一样淡淡的愁怨。

(2)青石板路依旧斑驳,小巷边的墙自墙脚处发霉,流转了千年的时光。空气中的桃花香氤氲着一世倾城的温柔。我闭上眼,阳光温热,落在肩头,暖暖。

(3)倏地,一阵细细浅浅的轻音拉扯住我的思绪。我跨过一个转角,看见旧旧的乌篷船,以及,轻摇船桨,低吟浅唱的老妪。

(4)“上船么?”波澜不惊的语调,一如初春的微风,带着暖香。

(5)我轻点头,起身,下岸,入船,上座。老妪轻轻摇着船桨,橹声摇曳,在浅浅窄窄的河道上拖带出一尾又一尾涟漪。

(6)船缓缓前行,一路风景,纯白而不失单调,留住了时光,此生难忘。

(7)蓦然间,船停了。老妪蹲坐在船沿,洗净了手,入了船篷。

(8)我正讶异,只见老妪从纷繁的杂物里取出一个木制红盒,那般小心翼翼。我看见木盒上暗压的精致花纹,流转在空气中的木质香气平静了心肺。

(9)老妪轻轻打开木盒,明亮的流光晃动了我的眼,暗红的木盒里端正地摆着一套青花茶具,是上品。

(10)老妪温和地笑了,说:“这茶,可是好东西,一杯下肚,可比酒消愁哩!”依旧波澜不惊,温润如春。可我看见,她潮湿的眼,分明有大雾在喧嚣。

(11)取一小撮茶叶,放入青花瓷茶杯里,入水,茶叶飞速地旋转上升,又下沉。老妪将一杯与我,一杯独饮,以最平淡的姿态,端着茶杯,却隐匿不了眼中年华的伤痕。

(12)眼前的茶香氤氲了平江午后,亦氤氲了我的眼。

(13)放下茶杯,出了船篷,别了老妪,上岸,阳光甚好。

(14)依旧是斑驳的青石板路,发霉的墙脚有浓得散不开的岁月香气。我走过一个街角,身后,轻轻浅浅的唱腔依旧清晰却恍惚,“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波澜不惊,始终温润如春。

园区作文竞赛题:“春天里”

在开头处加了三节文字:

“三分乍暖,七分微凉。初春。

悠远的苏城内,一直有那样温柔而绵长的声息,揉碎三月桃花香,掠过碧色爬山虎,不急不徐,轻轻浅浅地漫溢开去。

这时候,任谁都想去平江烟雨里走一遭。”

在结尾处加了两节文字:

“抬头,看天。阳光温热,岁月静好。

原来我艳羡的,恰是那份恬如止水的温柔。与其车尘马足,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一世风华。若自得,听笙歌婉转,看春光甚好,路人相引见红枝。”

高一期末考试作文题:“暖冬”

[第一处]

第(2)节改成:“青石板路依旧斑驳,小巷边的墙自墙脚处发霉,流转了千年的时光。我闭上眼,阳光稀薄,落在肩头,带着些许暖意。”

[第二处]

第(4)节改成:“‘上船么?’波澜不惊的语调,一如冬日的阳光,清清浅浅,温温暖暖。”

[第三处]

将第(14)节中的“始终温润如春”改为“如同日光,不厚重,却始终温润,足够明澈。”

[第四处]

添加一段结尾:

“原来,我的世界,但凡阳光过处,早已开满遍地笑颜。与其车尘马足,不如行扁舟,赏垂柳,笑看一世风华。若自得,听笙歌婉转,看春光甚好,路人相引见红枝。

不觉,已是暖冬。”

三、积聚“金粉”,充实你的素材库

我一直为一则故事而感动。这个故事出自我喜欢的一本小书《金蔷薇》。

善良的退伍兵夏米,相貌丑陋,以清理作坊垃圾为生。一天,他遇见了早年照料过的一位姑娘苏珊娜。苏珊娜因为失恋,正准备从桥上跳下去。夏米伸出援手,将苏珊娜接到自己的家里。苏珊娜修复了情感裂痕后被她的男友接走,而夏米却被一种温柔的情感折磨着,他自卑、怯懦、羞愧……他暗暗祈愿姑娘能遇到真爱,并冒出一念头——送一朵传说中能带来幸福的“金蔷薇”给她。从此,每天夜里,夏米都背着一个巨大的垃圾袋回家,里面装着从首饰作坊里扫来的尘土,他不停地扬着尘土,一直要见到隐约的金粉……金粉日积月累,终于铸成了一块金锭,夏米请一位老工匠将它打成了一朵金蔷薇。当然,故事的结局有点忧伤。当蔷薇花终于打成的时候,夏米才得知苏珊娜已在一年前去了异国,且没有留下任何地址。夏米在忧伤和孤独中去世。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扬起尘土——聚拢金粉——打成金蔷薇”,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怀着爱的情感,慢慢积聚金粉,终有一天会铸成那朵“金蔷薇”。作文复习中,素材的积累是最重要的。素材的积累不是随意散漫,而是有法可依的。

据我整理分析,很多题目是相通的

作文题目分类梳理

l         坚守与改变:《底线》《突破》《越界》《出格》《守住心灵的契约》《转身》《守望》《渐》《位置与价值》《随》《听话》《坚守的价值》《你不能改变我》……

l         积累与释放:《露锋与藏锋》《绽放》《奔放》《锋芒》《沉潜》《方圆》《生机》《源头活水》《底气》……

l         平凡与深意:《平凡之美》《细微深处》《看似平常》《就在身边》《眼光》《朝露里的光明》……

l         自省与超越:《问》《救出自己》《唤醒自己》《无人注意的时候》《蓦然回首》《反求诸己》《思》《整理》《脸红》《感谢自卑》《摆渡人生》《此岸,彼岸》《正能量》《告别》《拒绝平庸》《习惯之后》《把门敞开》《走出阴影》《第一步》……

l         时间与空间:《留给明天》《预约精彩》《行走在消逝中》《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找回童年》《寻找一盏灯》《空间》《留一点空白》……

l         角度与距离:《关注》《叶落知秋》《平视》《背后》《标签》《再靠近一点》《我和你》……

l         责任与行动:《肩膀》《主动》《折腾》《人生的作业》《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走与停》《知与行》《起跑线》《开始与停止》《从这里出发》《耕种自己的土地》《天道酬勤》……

l         信仰与情怀:《支撑》《生命的支点》《踮起脚尖》《必须跨过这道坎》《生命的栖息地》《必修课》《补钙》《不该丢失的》《呼唤》《收藏》《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愿终身奉行的一个字(词)》《与你为邻》《生命的养分》《面对喧嚣》《忧与爱》《合唱团》《交响乐》《融》《杂》《和》……

l         智慧与哲理:《顺其自然》《春来草自清》《简单》《把握分寸》《度》《双赢的智慧》《这也是一种智慧》《把握节奏》《学会拒绝》《不要轻易说“不”》《自嘲》《常识》《人生清零》《一步与一生》《勇于放下》……

l         审美与文化:《在美丽面前》《美丽一次》《朴与华》《魅力》《影响》《淡极始知花更艳》《有意思与有意义》《速度》《沿途的风景》《慢慢走,欣赏啊》《按下暂停健》《守住正版》……

用心打磨一篇,足以适用一类!

议论类经典素材举例

1998年中国作家出访宝岛台湾时,王安忆在回答读者提问如何面对纷繁的时尚表演时,她的回答是“我向往古典”。此话出口后,立刻获得满堂喝彩声,之所以如此,全然在于时尚中人,太少了曲径通幽之美,什么都像阿拉伯数字中的“ 1”那么快捷,但却没有了九曲通幽之享受。凡是把感情变为时尚的脂粉和唇膏者,多为轻浮浪子感情的装点或死了灵魂的泼皮游戏。如果将此延伸至文化领域,快捷的“读图时代”和“娱乐致死”之风,都意味着将中华含蓄而深邃的文化,引向“肥皂剧”那般的精神墓场。(《思念是人生的彩虹》)

这个素材适用于“平凡与深意”类题目:《平凡之美》《细微深处》《看似平常》《就在身边》《朝露里的光明》……

再如:

另外有个人叫梭罗,喜欢独来独往。三十岁那年,一个人到森林湖畔搭了个木头房子,自耕自活。

这天黄昏,正在散步的时候,梭罗被抓进了监狱,理由是他拒绝付税。他认为政府用他缴的钱去支持战争及黑奴制度,有违他的个人良知,他以立即的、反抗的行动来抵制他认为是错的法制。

对此,理直气壮:“盲目的遵从是最低级的愚蠢。不必考虑。寻求改革途径,时间拖得太长。人生有多少日子?又不是吃饱饭没事干,一天到晚绿头苍蝇似地去改造社会。人生在世为了生活,不是为了改革。所以对付一个不合理的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地抵制。”

梭罗并没有尽兴;在牢里兴奋地睡了一夜,第二天就被那个慈善心肠的老姑妈代缴了税金,赎了出去。倒是一百年之后,在古老贫穷的东方,有个叫甘地的人尽了兴,带了千万个人去“立即地抵制”一个不合理的制度。(阅读材料26《难局》)

这个题目适用于“责任与行动”类题目:《肩膀》《主动》《折腾》《生无所息/生有所息》《走与停》《知与行》《起跑线》《开始与停止》《从这里出发》,还有苏州2012届零模作文题《难》……

记叙类素材举例

《月光手帕》(鲍尔吉·原野)

……

我不会笑她,这一举动里充满生机。小姑娘也是一个病人的家属,我不知她陪的病人在床上忍受着怎样的煎熬。但她是这么敏感,心里盛着美,不然不会把月光误作手帕。

在她发现这块“月光手帕”前,我已将楼梯走了几遍,对周遭懵然,无动于衷。正是因为她弯腰,才诱使我把这一片月色看成手帕。但我感伤于自己没有她那样的空灵,走过来也不会弯下腰去。因为一双练得很俗的眼睛极易发现月光的破绽,也就失去了一次美的愉悦。

l        童心类素材:《桐花祭》(蒋勋)、《浇花》(张丽钧)……

l        亲情类素材:《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超重》(肖复兴)

l        成长类素材:《爱与宁静曾经来过》(张丽钧)、《不回头》(刘墉)

l        启示类素材:《我的华丽不要你知道》(潘向黎)、《莫问芳名》(祝勇)、《不知有花》(张晓风)

积累素材防止雷同!

还记得吗,那年“暖冬”我们一起晒被子?

四、揣摩经典,构建你的作文模式

记叙文的两种经典模式

1.写两例,不雷同

写两例,不雷同

【写作指津】

“写两例,不雷同”模式最早是由特级教师王大绩老师提出的。所谓“写两例,不雷同”,就是指在切题、情真意挚的前提下,一篇文章除开头、结尾外,中间主体由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片段组成,且两片段在选材、结构、语言上存在变化,互不雷同。

“写两例,不雷同”是一种合理的作文模式。它符合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原理和美学对称原则。辩证法强调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对立统一,美学提倡对称协调,时间上古今组合,空间上前后、左右、上下、内外搭配,思维上虚实结合等,都是两例互不雷同。

自古以来很多文学实践无不印证着它的成功。就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的唐诗而言,律诗的颔联、颈联是被形式规定的“写两例,不雷同”,而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莫不是“写两例,不雷同”的范例。

它符合考场作文大题“小作”的现实需要。由于考场作文时间和字数的限制,一篇文章中如果写三例,每一个例子都难以写具体;如果只写一例,难免叙述节奏缓慢而减少吸引力。“写两例,不雷同”模式,较好地适应考场记叙文的特点。

【范文展台】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枒因为负重而深深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像,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一例:母亲送儿子)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第二例:女儿送父亲)

【范文解析】

龙应台的散文《目送》,被称之为“21世纪的《背影》”,足见其典范意义。此文虽写了六件事,但可以分为两个事件群——母亲目送儿子,女儿目送父亲。这两个事件群彼此独立,不相雷同。如果说母亲目送儿子是一次次令人神伤的“生离”,那么女儿在火葬场目送老父的离去则是一场痛彻心肺的“死别”,这样就使使得文本更富有张力、意蕴更为深厚。

【仿作示例】

听 话

苏大附中高三(7)班 陆雨薇

小时候,我有个绰号:“女大王”。我总是很调皮,每每会将收拾好的玩具全数倒在地上,离开时也不理会,也屡次差点将屋顶掀开,引来母亲一顿喝斥。

一次,母亲的好友带着年岁比我小一两岁的女儿来我家中。她们在客厅谈话,而我则领着妹妹到我的房间。印象中妹妹很害羞,不怎么开口说话,只是把玩着她从家里带来的芭比娃娃,自得其乐。只一眼,我也被那娃娃吸引了,粉嫩嫩的连衣裙,金灿灿的长发,灵巧活动的四肢……于是,我将她从妹妹的手里抢了过来,开始为她打扮。突然一阵抽泣声传来,妹妹竟然哭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愣愣地站在原地。听到哭声,母亲和她朋友快步走出来,看了一眼,便心下了然。母亲走向我,说:“听妈妈的话,把娃娃给妹妹。”我那时只觉委屈,一个娃娃而已,偏不给。

母亲声音略有提高:“听话!还给妹妹!”我虽不情愿,但只得听话,恋恋不舍地将其塞回妹妹手中。

从小到大,我就是这样一个听话的乖女儿,很少让母亲生气。习惯了听母亲话的我,渐渐长大了。不知不觉,母亲似乎逐渐变得矮小了。

前些日子,陪母亲参加一场婚礼,待我准备就绪时,却见母亲眉头紧锁,看着瘫在床上的衣服,不知该穿哪件,我不免有些焦急,婚礼该迟到了。看着母亲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说哪件好?我走上前,指着一条格子连衣裙说:“就这件吧,快点。”母亲嘴角荡漾开一丝笑意,便匆匆将其换上。走出电梯,却听见她嘀咕着:“挺近的,开车,还是步行?”我有些许不耐烦,说道:“开车吧,快赶不上了!”母亲开口道:“好吧,听你的!”

我不觉一愣,听我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都听我的了呢?抬眼间,却发现母亲的眉宇间似乎已有了浅浅的沟壑,即便不笑,眼角的皱纹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了,我怎么没有发觉,原来母亲也在日渐衰老。

我缓缓收回视线,蓦然发现,所谓母女一场,不过是在你年幼的时候听她的话,而当你逐渐长大,母亲也会像孩子一样依赖和信任她的女儿。人生,其实就是听话角色的互换过程。

【仿作点评】

此文的底蕴与龙应台的《目送》有较大差距,但这篇仿作在“写两例,不雷同”的结构方面与《目送》有很强的相似性。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一是小时候“我”听母亲的话,二是长大后母亲听“我”的话。通过听话角色的互换,抒写亲情,思考人生,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

“写两例,不雷同”中两件事的比例可灵活处理,既可以对半开,也可以四六开、三七开。比如有一篇佳作《岁月留痕》,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准确地说,应该叫两幅图景,第一幅是写上山路上见到一棵竹子被藤萝紧紧缠绕,那棵竹子已经枝叶枯黄,早已死去。另一幅情景是一棵松树,尽管树身有一段被铁丝紧紧捆束住,铁丝已经生锈,深深地嵌入树皮深处,但这棵松树依然葱茏。

这两幅情景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你猜作者详写了哪一幅?

虚实结合

2.转折的艺术

转折的艺术

【写作指津】

优秀诗文往往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精妙之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四句诗可以算得上是起承转合艺术的最好呈现。

为文贵曲,好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而讲求层次感和变化美。同学们写作文应力求体现故事情节的波澜、情感态度的转变、思想认识的提升。学会行文的转折,就能营造出更为动人的效果。

转折点的选择很有讲究,应以自然妥贴为原则。可以“直转”,也可以借助“道具”巧妙转折。这件“道具”,可以是人、事、物、景。练好转折功夫,是写好记叙文的必修课。

【范文展台】

江南小镇

段南桥

从小就比较向往小桥流水,烟雨迷蒙的江南小镇,钟情于它那份独有的宁静与闲适。若能漫步在千年古巷,脚踏着青石板,听着脚步的回响,或者独坐在石桥上,呼吸着清晨的迷雾,聆听着远处若有若无的琵琶筝奏,任由江南的微风轻抚着身体的每一寸肌肤,然后稚气地在水乡的河道上泛起鳞鳞微波,那该是一份多么令人向往的宁静安逸!

终于,在去年暑假,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终于来到了江南的周庄。然而,那一次对心底宁静的寻觅,却让我失望而归。

盛夏的江南,没有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只有七月艳阳下的钢筋石墙;没有夜泊枫桥的袅袅钟声,只有属于旅游景点的声声烦嚣吆喝;没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淡然生活,只有商贩繁华的买卖经营。

我伤心,我失望,眼前的一幕幕抹去了了我心里的江南画卷,也带走了我对宁静的追寻向往。我问:真正的江南在哪里?真正的宁静,又在哪里?

在苦苦沉思之时,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让我顿然了悟。那年正是“文革”闹得沸沸扬扬的时期,他也如千千万万无辜的知识分子一样,挣扎在艰苦的‘下乡务农’生活之中。当他经历了一天的劳累与煎熬,将近崩溃地躺在床铺上时,却从门缝中看到了如此一幅令人神往的景象:河水流过一个安静的院落,一对年轻夫妇闲适安然地打点着家常,洗洗衣服,挑挑菜芽,日子过得如此滋润,似乎丝毫不受“文革”的影响,与自己整日劳累的生活自然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儿就是他日夜梦绕的周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真正的宁静却就在不远处。宁静不只是江南的一方水土,不止是袅袅的炊烟丝雨。只要心里存有一份对生活的知足,对名利的淡然,对烦嚣的自省,就能体会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安逸,就能感受到“心远地自偏”的大隐之道。

江南小镇,原来就在我心底。

【范文解析】

本文较好地体现出转折艺术的魅力。文章由对江南小镇的向往,到对周庄的失望,再到余秋雨文字引发的顿悟,感情起伏有致。而情感认识的转折,是由余秋雨先生的一段文字引发的,这段文字与作者当时的心绪相吻合,因而易产生共鸣,转折也就水到渠成。最后由事即理,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

【仿作示例】

春在心中

苏大附中高三(7)班 濮薇溪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郑愁予的诗句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寻着“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水乡小镇,在自己的靴踏在青石板上的清空回响中感受自己的心跳,在悠悠传来的轻吟浅唱的昆曲声中感受思绪的启悟,莲花般静美、安然,这是我梦中的江南。我寻觅着、期盼着,相信总有一天会到达那片宁静之地。

然而,世事不尽如人意。

这一年冬已至末,我如愿来到了江南。料峭的寒风凉意未减,然而车如流水马如龙,各色霓虹灯造出的暖色化不开我心底的失望与寒意。这是现实中的江南。没有烟雨迷蒙的亭台楼阁,只有泛着寒光的钢筋石墙;没有夜泊枫桥的袅袅钟声,只有纷纷扰扰的打折促销;没有蓦然回眸的丁香般女子,只有仓促而单调的脚步。

江南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冬日的天空如此暗淡,入眼已看不到那“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静美景象,只有繁杂的游人和静穆的枯树。

茫然地走在大街上,千篇一律的商店在眼前划过。不经意间在一家字画店前驻足。三面墙上满是字画,立轴与横轴参差排列。字体有隶书、篆书、草书、行书等,不一而足;既有山水画,也有风俗画、花鸟画等。

我不禁踱了进去,小店里侧的一面墙上悬着一幅风景画,意境不俗。群山笼罩在茫茫雾海中,近处的山头隐约露出青色的树影和果子。画的左上角是用行草题写的竖排诗句:“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子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头不禁一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春色原来一直就在身边。宁静不只是江南的一方水土,不只是袅袅的细雨炊烟。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无量的世界都在你心中。只要心里存有一份对生活的知足、对名利的淡然、对烦嚣的疏远,就能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就能领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

驻足已久,空气中隐约传来一丝幽香,直入心肺。

江南,原来未曾远去;春天,一直就在我心中。

【仿作点评】

这篇仿作成功地借鉴了原文“向往——失望——顿悟”的行文脉络,内在结构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在转折点的选择上,作者颇为用心,选用了风景画上的一首禅理诗。此诗的出现,符合当时的情景,真实自然,也与本文的主题相契合,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此外,引用佛经上的语句,也显示出丰实的文化积淀。

议论文的五字要诀——点、类、反、法、辩

柴静刚进中央电视台做的第一期节目是关于剖腹产的话题,结果很失败,审片主任陈虻在会上公开批评她:“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都选择剖腹产是个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具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知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了几个层面?”

郑重推荐柴静《看见》一书,书的封底有一段文字: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写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例文:《告别》、《还能回去么?》

告  别

徐飞

《谁杀了我的牛?》中有一个睿智的寓言故事:一位教授带着学生来到一个穷人家里,杀死了这个家庭唯一的贵重财产——一头奶牛。出人意料的是,这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劫难,反而使这家人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奶牛”显然是一个隐喻,它代表着一种随遇而安的平庸生活状态。而能否告别平庸,往往取决于你能否勇敢地杀死这头“奶牛”。

有人说,“奶牛”杀不得,因为“奶牛”是生存之本,它至少能保证我们过上温饱生活,不会为生计而发愁。杀死这头“奶牛”,意味着“今夜重又走进风雨”,一路伴随的将是艰难求生、漂泊无定。告别安定,选择艰难,实在有违反生活逻辑。

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依赖这头“奶牛”得过且过,满足于平稳、安定的生活,激情将会舍他而去,才能也将就此安详地酣睡。那些朝九晚五、应付工作的人,打发掉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生命的朝气与创新的才能。如果赵本山甘于平庸,仅满足于“二人转”的逗乐哄笑,也不会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如果王宝强甘于平庸,也许今天他仍在建筑工地上穿梭、忙碌。告别平庸,才让他们拥有了精彩的人生。

告别平庸,就要志存高远。仅有高中学历的蔡伟,当过工人摆过小滩,还蹬过三轮车。虽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不甘平庸,而是坚持自学,在艰难的生存中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从普通车夫到复旦博士,38岁的蔡伟,实现了了从平庸到卓越的华丽转身。

告别平庸,还要不断超越。还是在上小学时,保罗·珀特斯因长相丑陋,一直受到同学欺负,但他没有在嘲笑中沉沦,而是苦练歌唱,不断超越。为了学艺。他负债累累,加之病魔折磨,也许他一辈子只能做个手机推销员,但这个缺牙肥汉,却勇敢地站在选秀台上,并一举成名。在不断地超越中,保罗告别了平庸。

当然,告别平庸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平凡与平庸,虽只一字之差,却有着太大的差别。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并竭力做到最好时,虽然依旧平凡,但绝不会沦于平庸。售票员李素丽正是用她的爱心与微笑,在平凡的工作中开出了美丽之花。

可以平凡,但必须坚定地告别平庸。“少年心事当拿云”,平凡如我,依旧涌动着青天揽月的逸兴豪情。

1.由头

2.有人说,……

3.但在我看来,……(反,以驳代立)

4.……,就要……(法)

5.……,还要……(法)

6.当然,……并不意味着……(辩)

7.形象结尾

勇敢地杀死你的奶牛

麦坚

这是一本让人错愕的书。它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它扯掉了你内心深处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它洞察你的内心如此之清,会连你自己都觉得吃惊。但这绝不是说它是一本令人恐惧和厌恶的书,恰恰相反,你必须要阅读它,而且越早越好。不然的话,你就很有可能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深陷平庸的围困之中,安于现状,守着自己的“奶牛”直到终老。

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仅靠一头奶牛度日。这头至关重要的奶牛,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支柱,是他们赢得邻里尊重的重要筹码。可是有一天,如果我们把他们的奶牛杀死了,结果会怎样?全家从此陷入绝境?一蹶不振,再也难以维持生存?不,你完全错了。自从他们的奶牛被人杀死,他们才开始懂得绝处求生,将目光投向别处——于是,他们的生活获得了巨大的转机。

这就是那个关于“奶牛”的故事。到底是“奶牛”给他们生存以支撑,还是限制了他们的视线,僵化了他们的思维?答案不言而喻。《谁杀了我的牛》的作者,激励大师卡洛克.鲁兹博士要告诉我们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合逻辑,实则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道理:在很多时候,你所拥有的那些“奶牛”并不是你的财富,它们恰恰限制了你的思维,让你难以做出判断和抉择,最终让你甘于平庸。

作者认为,成功的真正敌人并不像大多数人所以为的那样是失败,而是平庸——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失败可以成为我们迈向成功的垫脚石,使我们有机会吸取重要的教训。如果没有这些失败,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需要改变哪些习惯和模式才能进步。而平庸却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启发,我们从中学不到任何东西。

所以,这本书的要务就是,教你如何摆脱平庸。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甘于平庸的最大诱因就是那些“奶牛”的存在。“奶牛”的寓意被作者引申为“所有的借口、托辞、理由、谎言、合理化解释、恐惧和错误信念”,正是它们将我们与平庸生活捆绑在一起,阻碍了我们去实现真正想要追求并应该获得的理想生活。

因此,如果你想要彻底摆脱平庸的生活,让你的人生道路从现在开始有大的转折,那么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杀死你的“奶牛”。

是的,人生其实就是可以这样简单而直接的,变得如同一条直线,直通我们想要的未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幸福,渴望拥有美满的生活。其实这就是我们活着最简洁的目的。如果我们能够勇于摒弃生活中的那些枝蔓,也就是你周遭的那些“奶牛”,化繁为简,用一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向你追求的梦想进行冲击,用你一生的时间来去完成,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呢?

生命是如此短暂,不能都用来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并处理掉我们心中的“奶牛”。而具体如何操作,作者在书中已经给出了详尽的解答。那么,就从今天开始,勇敢地杀死我们的“奶牛”吧!

快乐的秘诀: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是去喜欢自己做的事。

 (摘自《读者》)

还能回去么?

徐飞

电影《半生缘》的结尾,沈世钧去接回国的老友,没接着,却邂逅相爱至深而失散十几年的恋人。在灯火昏黄人声嘈杂的饭馆,顾曼桢轻轻对沈世钧说:“能见面已经很好了……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短短几字,足以牵出世间的苍凉无数、肝肠寸断却无从言说的凄绝酸楚。(点)

是的,回不去了!但“回不去”的绝望掩盖不了“想回去”的热望,顾曼桢依旧爱着沈世钧。在失意的现实前,人常会念叨一个字——“回”。回到过去,重温美好,止缓疼痛。然而,他们之间隔着涛涛不尽的似水光阴,一次等待就足足走了十五年。十五年,已经足够让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尘埃落定。时间犹如贪婪的黑洞,步步紧逼,吮吸着每分每秒。他们,无法向时间讨要过去。他们,真的回不去了。

一句“回不去了”,演绎出人生几多悲凉,几多酸楚。“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三白只能在《浮生六记》中,让时光倒回,与亡妻陈芸重续尘缘。佳人早逝,冒辟疆在影梅庵的苦雨中独自回想着那段美丽情缘。而归有光梦回往昔的百转愁肠,已化作了《项脊轩志》中的泪痕斑斑。(类)

“回不去了”演绎的悲情,在于想回而回不得。“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张爱玲将人生苍凉轻轻点破,她借沈世钧之口说:“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日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如此蚀骨的爱恋,最终也不能逃过世俗人生。张爱玲是极聪明的,她无情地指出来路已被堵死,靠怀念回到过去,无异于服用精神吗啡,在虚幻中麻醉自我放逐未来。(因)

但张爱玲对人生还是失望了,她并不知道,怀着这份爱拥抱世俗人生,我们照样能找到回去的路。我很欣赏《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她没有随杰克一同沉入海底,而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一百零一岁,有着与之偕老的伴侣和孝顺自己的儿孙。她用大半生的努力,实现了对杰克的承诺:“要活下去、不能绝望!”她告诉我们,“回”的方向不在身后,而在前方。在爱的点化下,世俗人生照样光彩熠熠。(法)

其实,往深处想,我们都是被抛在路上的游子。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寻找各自回去的路。“归去来兮”,“回”是萦绕在每个游子心头的温柔歌吟,“回”是来自天国家园的声声呼唤。我们拖着流浪的步履,在黑暗的荒原上不停地摸索……

想起顾城《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中的一段:“走了那么远/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你说/它就在大海旁边/像金桔那么美丽/所有喜欢它的孩子/都将在早晨长大”。我们需要一盏灯领我们回家,让它照亮世俗人生的每一串脚印。

那盏灯应该散发着爱的光泽,它能将前路照成归途!

五、体验成功——写一篇最满意的作文

戴允浪——五改作文

作文提高的必经途径——写,再写!

考场作文的四项提醒

一、审题决定生死

费跑跑的故事

2003年,曾在贾平凹任主编的《美文》杂志主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中获得金奖,赢得10万元奖金的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学生费滢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只得了25分。那篇文章的确写得很好,才气横溢,足以达到公开发表水平。那为什么只得25分?那年的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与事物认知”。费滢的作文根本就没有点明关系,完全跑题。

自由写作与应试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家在高考写作中屡屡低分,实属正常。

这方面的教训是:千万千万要扣题!

审题要慢,入题要快!

那么如何才能审准题意?“三看”:

一看题目,准确理解词语内涵。如果是单个字的题目,比如一个字“挤”。首先得理解“挤”的几层内涵:(1)很多人或物靠拢在一起;(2)用压力使之抽离出来;(3)排斥、排挤。然后组成词语。比如“拥挤”、“挤时间”、“排挤”等词语。再围绕其中一个词语,造一个句子,使之成为主题句,比如“放宽心,也就不拥挤了。”但是必须在行文时把“拥挤”改成“挤”,因为作文题目是“挤”而不是“拥挤”,否则就属于偷换概念。单独一个字作为题目,必须注意:(1)所组的词语应符合这个字的基本内涵。比如“气”可以组词“静气”、“大气”,但不能组词“空气”等。(2)写作时只能围绕一个词写到底,不可一会儿写“挤时间”,一会儿写“排挤”。

如果考短语或句子类型的题目,要注意分析结构。动宾结构关注动词,比如《因为年轻》,“因为”必须要体现出来。偏正结构,要特别关注修饰成份,如《不要轻易说不》,修饰语是“轻易”,这个题目不等于《不要说不》,而是“不要轻易说不”,是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题目中有一些代词也要特别注意,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就不能写能“他”或“你”。如果短语结构比较复杂,一定要逐字逐字推敲,《风景此处独好》“风景”、“此处”、“独好”就是三个关键词。“风景”应具有视觉性,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是人文风景;“此处”是“这边”的意思;“独好”,意味着与其他的比较。有些题目暗含审题陷阱,比如《也是一种智慧》,“也”这个字就值得推敲,立意应有所体现,“钝感,也是一种智慧”就比“敏锐,也是一种智慧”好得多,“爱”,本来就是一种智慧,“也”字就无从体现。再比如《再靠近一点》,审题的关键字眼是“再”。

二看提示语,寻找写作思路。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有个特点,就是在题目前有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可不容小看,它可是隐含着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它是你在考场危急情形下的“救急包”。我们来看09年《品味时尚》的提示语: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这段提示语共在三句话,很有意思。第一句交代了“时尚”的内涵和外延,“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的模仿和流传”,直接交代了“时尚”的三个特征:“新奇事物”说明有“创意”,“一定时期”说明“时兴”,“模仿和流传”说明“有人认同和追求”。阅卷老师制定的“时尚”内涵特征就从这里而来。“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提示“时尚”的外延范围,服饰上的时尚如爆炸头、乞丐裤等,语言上的时尚如火星文、拇指文化等,文艺上的时尚如街舞、复古风等。第二句提示我们,“时尚”有美丑、雅俗、好坏之分,提示我们可在价值取向方面进行立意,“追求真善美的时尚,远离庸俗恶搞的时尚”。第三句提示我们“时尚”的出现与消失、“时尚”与“经典”的关系,彼时的“时尚”有时就沉淀为此时的“经典”。

所以,提示语大有嚼头,大家在读提示语的时候,一定要将重点词语勾画出来,认真推敲。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过分依赖提示语,又会造成思路闭塞,作文千人一面,毫无特色。特别提醒两点:切不可将提示语中的几句话作为分论点,简单演绎一下。

既要重视提示语,又不可完全依赖提示语。“提示语”,顾名思义,是提示你的思路,你可以就提示语中的某句话有所发挥,有所引申。

三看要求。作文题目由三部分构成,提示语、题目和要求,如果要求中明确提出“结合自身实际”,你就必须写出自身的实际体会与认识。这点不展开。

二、立意决定高下

想素材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为佳,但选立意,一般第一个蹦到脑子里立意要剔除不用。戴师初说过一段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可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也。”

1.《危机》“危中寻机”

2.请以“常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一般立意,或者“遵守常规”,或者“打破常规”,这也未尝不可,但却难以写出新意。

如果我们在审题时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要有辨证分析的意识,分析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创新意识,其中,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时,也要注意有所侧重。“遵守常规”和“打破常规”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讲一个素材。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司机孙宝清接到一位去浦西赴宴的客人。车子刚进隧道,客人突然要求掉头。孙宝清说:“隧道里不能掉头,只有到浦西再说了。”客人说:“我出门时忘了带钱,如果到浦西再掉头,赴宴就来不及了。” 孙宝清笑了:“没关系,我可以免费送你去。”车到饭店,孙宝清递过三张大众乘车证:“你身边没钱,等会回去,这三张票子可以抵付30元车费,即使不够用,大众司机也会送你回去的。”

两天后,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聘请他担任行长的司机。原来那位客人就是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日后,孙宝清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免费送客不算什么,我只是按常规做罢了。”

文章也可能更有新意:1、乘车付钱,天经地义,免费送客,对于司机来说不啻是“打破常规”,正是由于这种“打破常规”,孙宝清才谋得了一份好工作。2、孙宝清认为自己免费送客的举动“只是按常规做罢了”,这正说明了他是一以贯之、长期不懈地“打破常规”的,正是这种为客人考虑、对客人真诚的服务态度的“理解和践行”,才让他把一般人眼里的“不常规”当作了“常规”。这样就把“遵守常规”和“打破常规”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也体现出了思考的深度,而后再依此思路展开阐述分析,文章的立意自会与众不同、高人一筹。这样我们就跳出了“打破常规”与“遵守常规”二元对立的简单逻辑,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各人所追求的“常规”到底是什么。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帕瓦罗蒂30岁时,应邀参加一个演唱会。这个演唱会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很重要。晚上,帕瓦罗蒂在一个小旅馆住了下来。由于旅途劳累,帕瓦罗蒂便提早睡了。没过多久,他就被隔壁房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吵醒了,而且,那孩子好像和他作对似的,竟一直啼哭不止。无奈之下,帕瓦罗蒂索性把孩子的哭声当作歌声来欣赏了,渐渐地竟佩服起那孩子来,因为想到自己唱歌唱到一个小时,嗓子就沙哑了,而这孩子的声音却依然洪亮。

如此一想,帕瓦罗蒂立刻兴奋起来。他细心地倾听起来,很快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孩子的哭声哭到快破的临界点时,会把声音拉回来,这声音就不会破裂,这是孩子在用丹田发音而不是用喉咙。帕瓦罗蒂也开始学着用丹田发音,试着唱到最高点,保持第一声那样洪亮。在第二天的演唱会上,他以饱满洪亮的声音征服了所有观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思考】

材料作文,立意为先!

1.普通平凡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涵着精妙无比的道理。

2.要以坦然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情。

3.换一种视角,往往能将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条件,从而获得提升。

4.拥有自己的“第三只眼”(“天眼”),从寻常处发现出不寻常来。

三、构思决定优劣

化大为小

善用由头

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读来令人疲倦。如果有个比较漂亮的“由头”,抢先“亮”一“亮”,阅卷人的眼球也会随之“亮”一“亮”,你再说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会太犯嫌了,况且,一旦有了好“由头”,你以下的行文议论,便容易触类旁通、有所拓展了。——何永康

四、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多用整句,尽量形象化:

“面对打击,我们要乐观。”

“很欣赏蹲在火炉上的水壶,尽管屁股被烧得通红,依旧快乐地吹着口哨。”

在川端的唯美意境里,我渐渐明白,人生本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有梦才有多彩的人生。我仍会去欣赏安妮宝贝,以另一种心态。我轻轻对自己说:烟花落尽,仍见晴空。

“夜间桑提亚哥一个人躺在自己的小棚屋里,梦见非洲海滩上的狮子。”

写好开头、结尾和文中的关键处。

齐诵《高考作文铭》!

作文练习:

请以“停靠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