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最后的晚餐散了,耶稣和门徒们向橄榄山走去。耶稣说:“今夜,你们都会因为我的缘故跌倒。”彼得说:“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地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三次不认我。”彼得说:“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然后,耶稣被捕了。鸡鸣堂外,彼得在庭院里的人群中坐着,耶稣正在里面遭受羞辱和拷打。一个使女走过来,指着彼得说:“你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退到门廊,又有一个使女指着他对众人说:“这人同那加利利人耶稣是一伙的。”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过了一会儿,人群中有人走过来,指着彼得说:“的确,你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因为你的口音把你出卖了。”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就在此时,鸡鸣两次。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

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标题自拟。

【材料解读】

采用《圣经》的一则故事为材料,需要考生把握故事的主旨,理清故事的脉络,分析故事人物,在此基础上选择立意的角度。

故事的主旨:要忠诚不要背叛(彼得角度),要学会宽恕与悲悯(耶稣角度)。

故事的结构与人物角度

彼得角度:

彼得两次忠诚表白。

第一次:“即便众人都因为你的缘故跌倒,我也绝不会跌倒”。第二次:“即便我会同你一起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

——忠诚的程度是递进的。彼得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绝对忠诚的人,超越一般众人和生与死。

彼得的三次否定。

第一次:彼得躲开众人的眼睛,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第二次:彼得发誓道:“我不认识这个人。”第三次:彼得赌咒发誓:“我不认识这个人。”

——彼得的否定也是递进的,而且是越来越坚决。

由此我们看出人性中的怯懦、信仰的背叛、趋利避害式的自私与自保等等。同时,三次否定与前面的两次肯定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们又看到彼得的说谎,一开始还有愧疚,最后已经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最后,“彼得一个人走到外面,远离人群,痛哭。”又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苏,看到因背叛信仰所遭受的来自社会群体遗弃和来自个体内心的愧疚的双重惩罚。

耶稣角度:

耶稣是上帝之子,是肉体存在的神。所以,耶稣有着凡人没有的预知事情发展的能力。耶稣降临人间,具有与人共同的凡胎肉身,就是借自己的肉身成道,引领众人皈依基督。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耶稣对事物的预知和对人性的预知是同样到位的。所以,对于彼得将要背叛的行为,他选择了宽恕和慈悲;对于彼得背叛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选择了接受。

使女和人群的角度:

他们是指认彼得的证人,他们是被基督徒看成没有信仰的、愚昧的群体存在。从他们立场角度指正彼得,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假如他们不指正彼得,彼得可借此蒙混过关。也就是说,使女和人群不那么蒙昧而有点人道主义的慈悲,也就避免彼得背叛的悲剧。当然,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这个宗教史上有名的忠诚与背叛的故事。并且材料要求“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使女和人群,非故事主体人物,从这一角度写作不是上策。

原因分析:

耶稣做出预言时,彼得回答得很肯定,但是最后彼得的行为没有挣脱耶稣的预言,和他的回答形成强烈的反差。原因在于:

1.彼得是人,不是神,他并非故意阳奉阴违,而是因对事物缺少预见性,不能预知事情的发展,也不了解人性在即将到来的生死考验面前的脆弱的存在。

2.彼得一开始的说话就显得比较极端、自我。对任何问题的思考不深入持重,不考虑前提条件,只是一味的从主观愿望出发,缺少智慧。

3.彼得三次否定充分暴露了人性的自私与怯懦、趋利避害的共性。

4.彼得的痛哭,说明彼得有羞耻之心,后悔之意,同时说明彼得的精神纠结,走投无路。他为背叛遭受的惩罚而恐惧,为保全生命,丢失信仰精神灵魂而痛苦。

据上述解读,作文试题(2)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彼得角度:忠诚与背叛

1.人性角度:

(1)要正视(战胜)人性的自私与怯懦

(2)理性看待人的趋利避害的选择

2.人性与环境的角度

(1)两难环境,做好人性考卷。如,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的抉择——登山队员对于濒死者“救”还是“不救”?《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追风筝的人》,不同种族与信仰之间的人性矛盾冲突中的选择。

(2)特定环境,克服人性弱点。如:卑微与怯懦,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趋利避害等。

(3)人性是开在环境土壤的花朵。人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变坏,人可以营造出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可以影响人。要审视自己,修炼人性。

3.生死角度

(1)信仰忠诚与死亡相比,谁更重要?

(2)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忠于信仰,追求精神和灵魂的高尚?比死亡更有价值的究竟是什么?

(3)权宜之计与至死不渝(如:李陵与司马迁)

4.彼得说谎的角度

(1)谎言与真相

(2)谎言产生的背后

耶稣角度:

1.悲悯与宽恕(对彼得)

因为预知,所以接受;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普通人如果有博大胸怀,悲悯众生的修养,一样可以站的高、看得远,学会宽恕与慈悲。整个社会戾气深重,更需要这种宽恕与慈悲精神。民族之间也是如此,慈悲与宽恕对增强我们人类存在的幸福感,化解人类之间的矛盾,秉承人道主义和对生命的尊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精神信仰灵魂的幸福感的追求也有积极意义。

2.生与死的选择(对信仰)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成人之道。

普通人如果有信仰,一样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作出和耶稣同样的成道的选择。

其他角度:

1.人神角度

耶稣是天之子,他可以凤凰涅槃;彼得不过是凡人,他选择苟且偷生。由此可谈对人性的看法,肉身的局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2.个人和集体角度

彼得为什么被遗弃?因为他的行为是对整个宗教团体的背叛,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人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社会价值。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也是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

3.耶稣和彼得关系衍生出的人与人的关系角度:

人的观察:如何辨识那些看似忠诚的人?人的选择:如何忠诚?为什么需要悲悯?

4.命运角度

耶稣成道,是他的使命;彼得背叛,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都在既定的角色和轨道上运行,谁都无可幸免。(此说有命定论之嫌,立意则显消极,但用于对人性的卑怯的理解论证还是可以的。)

5.宗教角度

有信仰的人才活得有意义。谈信仰的力量,血肉之躯与信仰的关系

作文试题(2)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与问题

其一,本次写作因为提供的是宗教素材,涉及到信仰和人性,彼得的行为又是极端情形下的表现。学生写作时会出现联想举证的事例不当,论证的观点走偏等问题。如,大讲基督教的信仰如何重要?批判彼得背叛的可耻,或者不分是非,谈对一些罪人的无条件宽恕,谈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常态,应该无条件的宽恕,或者把社会热点问题、历史问题不分青红皂白瞎谈一气。在思想态度上不端正,在观点上走偏,在举例方面不当。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二,原始材料提示说:以上是《圣经》中的一个著名故事,写的是在耶稣被捕后,耶稣的门徒彼得为保护自己,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相信这个经典故事会引发你思考。请将你阅读这个故事后最有价值的一个想法写成文章。所以,写作中一定要引用或者提及原材料,引出的观点应该是围绕主要人物耶稣和彼得的是符合题意的。也就是说,不管从哪个角度,耶稣和彼得都必须提到。围绕耶稣的宽恕和彼得的三次背叛才是符合题意的。离开二者之间预言与背叛的事实单纯谈耶稣或者彼得,或者宗教信仰、命运、个人与集体、生与死的关系等都属于偏题。如,只讲耶稣有预言能力,彼得没有,由此大谈人与神的区别,属于偏题;但如果从人神区别讲人性的局限性讲信仰与修炼的重要则符合题意。又如,抛开环境对人性影响的因素,讲人的自律与慎独就属于联想论证的偏题。根据偏题内容多少,内容项二等中下或者三等给分。

其三,文体不清。表达项二类下或三类给分。

附录:彼得为什么三次不认主?

在此之前彼得还雄心壮志的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这离他否认主还不到12小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彼得对主发表的忠心感言是出于血气的,并不是出于圣灵的感动,而且那时候他没有意识到主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当他看到主被捕,受鞭打,受侮辱的时候他内心胆怯了,害怕自己也受到牵连,遭受同样的待遇,所以他否认自己与主耶稣有关系。

当时的彼得是这样的软弱,是因为他觉得弥赛亚不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带领他们推翻反抗,推翻统治压迫的,那种强有力的统帅似的人物,不该这样受辱,被鞭打,被兵丁戏弄。所以心里不免有些失望,可是当主复活后,在海边向他现象并且三次问他“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西门三次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这个时候,彼得的生命被完全的改变了,因为他这时候才知道,主并不是被罪恶的势力,被死亡,被管辖这个世界的幽暗势力胜过,而是主胜过这一切,主从死里复活了,主胜过一切。所以,当主把“你牧养我的羊”这样的任务交托给西门之后,他的改变是惊人的。

你会看到后面他写的彼得前书后书这样的圣经,甚至于为了捍卫主的真道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自认为不配和主一样的死法,所以被倒着钉死。这和之前否认主的彼得好像完全是两个人,前面的软弱,后面的刚强。这都是因为主复活给了门徒们生活的盼望和信仰的力量。同样,今天的基督徒也有软弱像彼得否认主的时候,但是一旦靠着神所加给的力量,都会刚强的如彼得被倒着钉死在十字架上也不胆怯的勇气。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