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按照先秦的语用实际理解,“词”指单个的字词,“辞”指成句、成篇的话语。但是,自汉以来,“词”也指成句、成篇的话语,于是“词”、“辞”同义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异形复合词。

依据通用性原则作如下选择:

字词,义正词严,理屈词穷,词汇,词讼。

辞采,辞赋,辞令,辞章。

“词典”和“辞典”,指称义略有不同:“词典”表示所收条目以词为主体;“辞典”表示所收条目以知识性词目为主体。

作者:董业铎

人们在比喻为人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时,常用“明察秋毫”这个成语。“秋毫”是什么意思呢?

现行高中《语文》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羽毛“的解释为:1.鸟类身体表面所长的毛,有保护身体、保持体温、帮助飞翔等作用。2.鸟类的羽和兽类的毛。比喻人的名誉:爱惜羽毛。由此看来,若采用第一义项解释羽毛,则释义不全;若采用第二义项,又有重复之嫌。另外,通常情况下,一提“羽毛”,人们通常不会想到“兽类的毛”,而是会想到鸟身体表面的硬羽,可见,这个注解不妥。

从成语本身看,“秋毫”有细微之意,鸟兽秋天生的毛是出于保温的需要,用鸟兽秋天生的毛作比,也必然应该是细毛,以“羽毛”作解是不准确的。

我想,还是采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注解: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作者:谭桂声

 “噪音”与“噪声”原本是全等同义词,但过去通用“噪音”而一般不用“噪声”,即使是现在,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仍然习惯使用“噪音”而不使用“噪声”。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对科技术语规范越来越重视,使“噪音”与“噪声”分别承担不同的语义,二者有了明确的、严格的分工。

噪音,是物理学的声学术语,与“乐音”相对。指由物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即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如碰门声、刮风声、划玻璃声等都是噪音;语音中辅音的构成,以噪音成分为基础。(乐音,指由物体有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即有一定频率、听起来比较谐和悦耳的声音。如钢琴、胡琴、笛子等发出的声音与语音中的元音都是乐音。)

噪声,一是环境科学术语,也是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高频度使用的普通名词。指使人厌烦的声音,即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如工业生产、交通、施工等产生的声音。(乐音也可以成为噪声,如夜半的歌唱声、钢琴声等扰人不得入睡,这歌唱声、钢琴声之类的乐音就成了噪声。)二是通信(旧称通讯)技术术语。指一切有干扰性的信号。如由于外部原因(如工业干扰等)或内部原因(如元件、器件内部的热骚动等)引起的妨碍电信接收的电干扰。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说明》强调:“这部词典是遵照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确定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而编写的,因此,全面正确地执行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和科技术语规范是本书的重要原则。”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语言词典,首次提出以执行科技术语规范为其重要的编写原则,并在“噪音”“噪声”等词条的处理上得到体现。下面将《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第4版同第5版的相关词条作一比较。

先看对“噪音”的释义:

【噪音】……①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区别于“乐音”)。②噪声①的旧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噪音】…①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区别于“乐音”)。②噪声。(《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第4版)

再看对“噪声”的释义:

【噪声】……①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旧称噪音。②电路或通信系统中除有用信号以外所有干扰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噪声】……①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也叫噪音。(《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第4版)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还增加了【噪声污染】词条:

【噪声污染】……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所造成的污染,多由机械振动或流体运动引起。安静环境中,约30分贝的声音就是噪声,超过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90分贝以上,会损伤人的听觉,影响工作效率,严重的可致耳聋或诱发其他疾病。

经比较可看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第3版、第4版的相关词作了如下调整:

将原来的【噪音】词条释义中的“②噪声”改为“②噪声①的旧称”,将原来的【噪声】词条释义中的“也叫噪音”改为“旧称噪音”,以说明“噪声”与“噪音”各有语义分工,不再通用。

此外,还增加【噪声】词条的另一义项“②电路或通信系统中除有用信号以外所有干扰的总称”,而使【噪声】词条的释义更周全;并增加了与现在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噪声污染】词条,而与时俱进。

根据语言文字规范和科技术语规范,“噪音”与“噪声”各有所指,各有其用,二者不应混淆。

作者:卞自

 “雀”和“鹊”,读音都是,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片子《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片子,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成语“雀喧鸠聚”和“鸦雀无声”,前者有“雀”,后者也有“雀”,可见喧闹和安静,都和“雀”有关,它取决于雀的有声和无声。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故有“门可罗雀”一说。而稍加观察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笔者家乡讽刺胆小鬼,总是说“麻雀子胆”。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因这种鸟尾巴长,故以“鸟”作形符;因其“鸣声(音,象声词)”,故以“昔”为声符(“昔”是“唶”的省略)。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敏捷,善飞,飞行速度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为证,《诗经·召南》中有首《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嘉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