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忽略现实因素,而只是一味执着于自己的心愿时,偏执狂都是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想象世界。
你能否活在现实世界,还是主要活在想象世界,这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方面的专业词汇是,现实检验能力。
如果说,偏执于自己意愿是活在想象中的话,那么,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活在想象中的情形——心灵僻径。
所谓心灵僻径,即,你追求一种纯心灵的生活,而排斥世俗中的一切,譬如交际,因你受不了酒肉朋友,你也受不了关系中的相互利用;譬如欲望,你视自己的一切欲望为敌人,你觉得性是肮脏的,拒绝别人是恶的,向别人提任何请求都非常困难;你也会忽视身体,譬如不怎么锻炼身体,而宁愿将时间都花在增强你的大脑上,如学习和思考。
心灵僻径这个词复杂了一点,换成另一个常用的词,即孤僻。不过心灵僻径这个词确实很形象——你孤独地走在追求纯心灵需求的僻径小路上。
心灵僻径是欧洲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词汇,而我自己觉得,走在这条路上的中国青少年尤其多。
走在这条路上的经典表现是,你似乎只剩下了纯心灵的需求,而非常不在乎人际交往和身体欲望的需求。
因心灵可以非常迷人,所以如果你又爱读书又爱思考的话,你可能会收获很多心灵上的知识,于是心灵僻径也变得看上去不错,甚至远胜于平常路。
但是,若走在这条路上,我相信你会深有体会,你并不太享受。也许身体上的需求,如吃喝玩乐,你还能屏蔽掉,貌似真不在乎,但人际关系上的需求,你势必会深切感受到,你无法不需要它。你可以自欺欺人地说,我享受孤独,我不需要朋友和恋爱,我一个人待着就挺好,但孤寂的滋味,在很多时候简直可以杀死你一般。
为什么会这样?所谓圣贤们不都是鄙视世俗欲求,而追求心灵的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谈谈,心灵僻径是如何形成的。
幼小的孩子,譬如婴儿,他的需求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玩,而他自己不能满足自己这些需求,他需要养育者,特别是妈妈的细心照顾,这些需求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并且,养育者在照顾幼小的孩子时,其中就构成了两个因素:
第一,孩子的各种普通需求被满足,于是孩子觉得这些需求是对的,是可以存在可以被满足的,而且被满足的感觉非常好;
第二,养育者在照料孩子时,就构成了最初期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上的需求被满足,其实是和吃喝拉撒睡玩这些实际需求被满足,同等重要的。我们会感觉到,有人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她如此重视自己,会无条件、及时地满足自己……这种被爱的感觉非常美妙。
也就是说,如生命初期,我们得到的照料比较好,我们就会深切体验到,普通需求和人际需求被满足,是非常棒的事情。于是,我们会自然而然的,重视自己的这两种需求。
但是,如果在生命初期,这两种需求总是得不到足够的满足,那我们就会常常处于失望中,失望太多,就会变成绝望。绝望的滋味非常不好受,于是,我们干脆灭掉自己的渴望,这样我们就会好受一些。
灭掉了自己普通实际需求与人际需求的孩子,心里会有这样的逻辑:这些需求是不好的,也是低俗的,所以我要追求高大上的心灵需求。由此,就形成了心灵僻径。
心灵需求,当然是非常棒的东西。但它最好是,和普通需求与人际需求结合在一起,即,这三者我们都在追求。这样以来,就是饱满的生活。
如果将心灵需求与普通需求和人际需求割裂开来,视后两者为低俗,而只去追求心灵需求,这就很容易导致,你将在活在孤独的想象世界中。你对人、世界和你自己有各种认识,但是,这些认识,都没有经过现实的检验,于是,它们主要就是纯想象性的。你势必还会试着将这些想象带到现实世界中,这时你就会屡屡受挫。
受挫是一个机会,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你的想象世界可能是有问题的。受挫可以让你警醒,帮助你转而走出心灵僻径,去深入认识现实世界。然后,如果你还是非常重视你的心灵需求,你可以以你对现实世界的深刻体验为素材,重新思考心灵是怎么回事。这时,你的思考素材,就是真实不虚的,这时的思考也更有穿透力,甚至可以说,才真正有价值,而你缺乏对现实世界深刻体验的思考,很可能是幻梦一场,甚至毫无价值。
不仅走在心灵僻径中的人,需要从想象世界中走出,而投入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其他所谓正常人,一样需要将自己的心展现到现实世界中,拿自己的心在现实世界中去淬炼。
这样做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点偏执狂的感觉,同时,又要懂得放弃。
人生,就是这样吧:我们从自己的心出发,发出属于自己意志的意愿,带着点偏执劲地去追求,轻易不放弃,并且,你在一个事物上越是花时间与精力,你就越能与这个事物建立深切关系,所谓成功与幸福也就自然而来;但当自己的意愿受到重挫时,我们需要衡量,看看继续下去是否值得,如不值得,则需要学习放弃;但放弃这个意愿后,我们再次发起新的意愿……
由此,我们的心,就不断地展现到现实世界中,而我们又把现实世界中学到的东西,重新吸纳到心中。通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得以改变世界,同时我们的心也被世界改变。
人永远需要反照并证明自己的自体客体(意即重要他人)。
——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案例解析》
关系,就是一切
作为中国人,我们以勤劳闻名。伴随着勤劳的,是弥散性的焦虑。
高考独木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家的孩子……其中的勤劳,都是为了解决这份席卷几乎所有国人的焦虑。
然而,真正能解决这份焦虑的,不是卓越,而是关系。
执着地追求能力,焦虑地勤劳着,是因我们的关系质量太差,太缺爱的品质。
关系决定命运。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等养育者构建的关系模式,会内化到心中,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即性格。长大后,这种内在的关系模式再展现到外部世界,构成我们外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因此,童年时,能收获一个好的关系模式,这比任何事物都重要。
并且,疗愈或命运的改变,其实也由关系决定。我们的人格,由童年时的关系所决定;我们的人格,又展现在长大后的关系中;我们的疗愈,又多是关系中发生,譬如和心理咨询师,譬如知己,譬如恋爱。
所以,怎么重视自我与关系,都不为过。我说过这样一句煽情的话: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懂得,关系其实是面镜子,深入理解关系的实质,我们可以得到解放。
我讲几个深有感触的小故事吧,是我和我的治疗师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来阐述一下关系的意义。
心理咨询师,特别是精神分析师,需要找心理咨询师给自己做治疗,这被成为个人体验,是行规一样的存在。之前,我零散地做过个人体验,两年前开始稳定地找一位资深精神分析师做分析,方式是视频,原来是一周一次,现在增加到一周两次,已持续两年,但我感觉,真正的治疗,像是刚刚开始。
不过,这个过程已无比超值。
1
确定你在,我才能安然入睡
前不久的一次咨询中,和我的咨询师谈到了我在社交中的紧张。逐渐谈出来的内容看起来平淡无奇,即,我在社交中的紧张,是因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而之所以这样,其实是我自己不喜欢自己。
但谈着谈着,我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体验:我的身体在消融,世界在消融,而咨询师在视频画面中也在消融,最后只剩下一张非常模糊的轮廓脸,而且还是变形的。
我讲这个体验告诉咨询师。他解释说:你的自我消失了,你觉得我们融合在一起了。
不,我说,不是这样,是我觉得,我确定你在,我确定你对我感兴趣,我确定你是用心地理解我,哪怕你的理解并不准确,但我越来越确定了这一点。因为确定了你和我在一起,所以我终于可以,在你面前一点劲都不使了……
一点劲都不使了的结果是,身体近乎全然放松。
一次在思考睡眠与失眠的问题时,想到了一个问题是,如果身体和头脑都一点劲都不使,那么放松就可以发生,而睡眠才可以变得很深。如果身体和头脑都在使劲,那么很难进入深度睡眠,严重的话会有失眠。
之所以做这个思考,是因为我虽然较少失眠,但睡眠比较浅,于是每天早上醒来,都记得昨晚做过的几个梦。
记住梦会有各种好处,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特别深地进入睡眠,可它并没有非常好的发生。
以前脑袋上知道,现在体验上知道,我缺的就是这种感觉:有一个人确定地在我旁边,他基本上是善意的,他基本上是有力量的。
有了这份感觉,我才能卸下自我防御,而将自我保护意识,变成交付给对方保护自己,睡眠才能变得很深。确实曾体验过这份感觉,当和喜欢的人有一个很好的时间后,可以头一挨枕头上就睡着,一觉到天亮,而且少梦。
这方面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德国铁血首相俾斯麦,有严重的失眠,后来被施文宁格医生治好。
施文宁格因为不拘一格的治疗方式,被当时的医学界排斥,称其为“江湖医生”。他治疗俾斯麦失眠的方式,在当时看来令人费解:在俾斯麦入睡前,他守候在俾斯麦床边,守护着俾斯麦入睡;睡着后,他才离开;第二天俾斯麦快醒来时,他又守在其床边,这样俾斯麦醒来后,第一时间看到的,是同一个人同一身打扮出现在他眼前。
如此几次后,俾斯麦的失眠被彻底治好了。
其中的含义,和我的治疗师对我是一样的:我确定地知道,你稳定地和我在一起,而且对我基本善意。
得到这个确认后,就可以卸掉一切使劲,进入到无防御的睡眠状态。
很多西方哲学家说过类似这样一句话:你在,所以我存在。其中的“你”本来指的是上帝,但心理学则发现,这句话可以放到关系中。
所以,不要以为你可以轻易独自存在。
2
我的力量,需要借助你而涌出
在和我的咨询师咨询中,有很多印象无比鲜明的治疗时刻,最清晰无比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为了开我的工作坊,需要取消一回咨询。我提前一天给我的治疗师发了邮件通知他,但他没有看到我的邮件,结果在我的工作坊课间,他拨通了我的视频电话,我没接,而是挂掉他的电话,然后发了消息说:这次咨询取消了,我昨天给您发了邮件。
因是课间,没干扰到我的工作坊,所以我觉得,我一点情绪都没有。
下一次咨询,我又有一件事,我想取消,但有犹豫,结果直到最后时刻,我还是没通知他,而他按时拨通我的视频电话后,我才突然回过神来,告诉他这次咨询取消了。
再下一次咨询,我们谈到了这两次咨询取消,特别是,第二次咨询取消,和第一次的事件有没有关系。这是咨询中的一个套路一般:一切行为都有原因,譬如可能是,我第一次有情绪如愤怒升起,结果导致我第二次又通过临时取消咨询表达愤怒。
谈到这儿时,我体会了一下说,这应该没关系吧,第一次咨询取消,你虽然没看到我的邮件,但给我拨视频时正好是课间,没对我造成影响,所以我没有情绪。再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容易理解别人的人。
在视频中,我的咨询师盯着我的眼睛,安静而定定地说:的确,你看上去像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但也许,你对我很愤怒,你会怪我,为什么不看到你的邮件……
听他这么说,我的体内腾地升起一股巨大的怒火,这绝非暗示的结果,因这股怒火好像在我体内已储存了太多年。带着这股怒火,我看着他说:
“是,我很愤怒!你TMD就不能让我省省心,先看到我的邮件,不让我做无用功!”
这是在咨询中对他第一次爆粗口,一句“TMD”说得很爽。但其实仍然有克制,而彻底不压抑的表达该是这样:
“你TMD就不能让老子省省心,老子的邮件你不该看不到,白白浪费了老子的努力。”
我爆粗口时,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还是一如既往地看着我。
这时,我突然出现了幻觉一般,觉得体内出现了一头黑色的豹子,它先是在我体内咆哮、奔走,接着冲出我的体内,在我书房的地板、书桌和天花板上咆哮奔走……
与此同时,我的体内有一股强大的能量升起,我的各种感官的感觉能力,仿佛一下子被拔高了很多倍,而世界变得清晰无比,我也无比清晰地感觉到,我在这儿,我活着,我存在着。
并且,这种敏锐的感官,和清晰无比的存在感,持续了四五天。
我的咨询师收费是1000元一次,每次50分钟,并且我不可以取消时间,如取消要照样付费,而他可以有时间变动,所以看起来有点不公平。但如果这种敏锐的感官和清晰的存在感能稳定持续下去,我愿意把我的财富分他一半,因为这种自身和世界都变得无比清晰的感觉,实在太好了。
很多精神分析学家都说:攻击性即生命力。当我们能在关系中展现自己的攻击性时,生命力就可以流动起来。
譬如温尼科特说,好的养育是:需要一个不报复的人,因此可以滋养出“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觉。
这种养育并不容易,我们在婴幼儿时,很容易得到相反的两种感觉:
一,如果你表达攻击性,你会被报复被惩罚,作为一个脆弱的婴幼儿,你会担心自己轻易被摧毁。
二,如果你表达攻击性,你会伤害到你所爱的人,他承受不起。
在我的这次咨询中,我表达了攻击性,而咨询师既没报复我,也没有被我摧毁,他仍是定定地和我在一起,这两点确定后,我的带着攻击性的原始生命力猛烈地喷涌而出,化为了这个黑色的豹子。
这种感觉,不要太好!
明白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在关系中各种作,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因我们本能上都在寻求这种感觉——可以在一个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当在关系中能表达攻击性时,你才是真实的你自己,然后关系才可能是真实的。
当然,需要澄清的是,重要的不是在咨询中对着咨询师宣泄愤怒。如果咨询的意义就是宣泄,那咨询就会沦落到这一地步——咨询师成为来访者的情绪垃圾桶。咨询的意义是觉知与疗愈,我在表达愤怒,而比表达更重要的是,我觉知到自己原来是这么不好惹,而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那么善解人意。
觉知到自己是这么不好惹,也体验到攻击性得以流动的感觉是这么美,这让我的老好人人格的确出现了一些巨大的裂痕,蓬勃的生命力更为激烈地涌动。
[配图是我拍的。有了这个黑豹意象后,后来一次看淘宝,看到施华洛世奇有一个黑色美洲狮的限量版摆件,它黑色的体表,加暗红色的肌理,让我惊叹,天啊,这就是我看到的那个意象啊。黑色的体表,象征着黑色生命力,而暗红色的肌理,如同生命力像熔岩一样在涌动。
这个摆件有点昂贵,所以有犹豫,但几经犹豫,最后在施华洛世奇搞特价的时候,买了这个昂贵的摆件,据说是全球最后一件,所以不算给施华洛世奇做广告了。
好的设计,都是从潜意识出来的吧]。
3
我的光辉需要你的看见,才能存于我身
第三个我想分享的细节是这样的。
一天上午,我要去和一个朋友谈合作。已是第三次谈了,结果前一天晚上严重失眠了,只在起床前睡了一两个小时。
失眠中,我在盘点我的人生,盘点我的所有重要关系,然后发现,在所有关系中,我都不尊重自己的价值。譬如我似乎没有一点要维护自己名声的想法,有时随意的被别人使用,结果导致一些粉丝受伤的事情。在商业合作中,大家都是冲着我的影响力而来,但我下意识地不把自己的影响力当回事,在合作中会忽略它的价值……
总结到最后,我基本决定,这个合作,可以取消了。
然后在去谈合作的路上,我给另一个伙伴打了一个攻击力十足的电话,毫不客气地讲了对他的各种不满,并对其劣势进行了全方面剖析。当攻击力自然流淌时,智商也会被拔到很高地步,所以会极有说服力。
我讲完后,他明显是有难受,但说:武老师,你就该这样讲话啊,这样我们才能合作。
他是真诚的,而他虽然这样认可了我,但我却仍然有一丝不安。意识上,我觉得这份不安是因为攻击了他而内疚,或担心被报复。
当天下午,和我的咨询师谈话时,我谈到了这份不安,而他试着对我的这份不安进行了各种诠释。
这些诠释都没有击中我。
这很正常,哪怕再牛逼的咨询师,他的诠释也都是假设。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说,这种诠释不中,对来访者来说是恰恰好的挫折,让来访者对咨询师合理的失望,然后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权威。
在听我的治疗师做诠释,并和他就此探讨时,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另一件事事情。当它自动浮现了有三次以上后,我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我咨询和生活中总结到一个规律,要重视那些在短短时间内出现三次的事情,它们必定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决定把这件事告诉给我的治疗师。
这是我这辈子干过的最牛逼的事。但为了保护相关人士,就不在文章中写出来了,不过如果你们来上我的课,我会全盘托出。
只交代一下:它发生在我小学四年级升五年级后,当时我11岁,这件事中我表现出超高的情商和智商,堪称果断而坚决。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这份果断坚决,这份情商与智商的双高——特别是高情商,并没有成为我性格中的稳定特质,它只是在这个时候出来过一次。后来,当遇到紧急情况时,它也会出来一下,但后来的那几次,都远没有这一次表现得这么好,这一次堪称完美。
在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治疗师时,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
这时心里自动冒出一句话:我的光辉,必须经由你的看见,然后才能存在于我身。
这句话出来后,我和治疗师才开始分析其中的逻辑。
我的理解是,这件事做之前,我没有和我的父母商量,这件事做了后,也没有告诉给我的父母。因为,我的父母都算是胆小怕事的,我做的事情,算是在惹事,他们肯定会有担心、不高兴甚至阻拦,所以没告诉他们。
结果,因为没有被作为自体客体(重要他人)的父母看见,这件事中的那份果断坚决的品质,就没有存在于我的身上。
这时才知道,我对于我攻击了那个商业伙伴的不安,并非是担心他会不高兴或报复我,而是因为,这份看起来很不错的攻击性的能量,还没有被一个重要的人确定,所以它还是一份不稳定的能量,即不安的能量。
我的商业伙伴给了我确认,但因这份关系当时还不够深厚,所以他的确认起不到“看见”的作用。
这份“看见”,必须是一个重要他人(自体客体)所给予,并且要相对稳定的发生,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这么重要,原因在此。
4
你说出,我的感受才开始存在
前面讲了我在做个人体验(即治疗师找治疗师做治疗)中的三个故事,它们真的是非常具有说服力——为什么关系如此重要。
我也想分享一下我做咨询的一个经验:常常发现,一些极为重要而又很常见的感受,一些来访者竟然毫无觉知,或者有一些觉知但却不能命名。
譬如,一位女士说,她发现了自己情商很低,经常把人际关系搞砸,但却不知道是怎么发生的。
我请她讲了一些相关的例子,结果发现,她常常是这样的:她觉得别人攻击了她,她有愤怒,然后用一些行为,还击了对方。
我讲这份反馈讲给她,她很震惊地问我:武老师,这是愤怒与报复吗?
她这样问,我也感到惊讶,那的确是再明显不过的愤怒以及报复啊,于是反问她:你觉得呢?
她体会了一下说,的确是啊,这真的是愤怒,但为什么我一点认识能力都没有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她的愤怒,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甚至,她的家庭,她和父母之间,是不会承认谁有愤怒的,而总是借着一些美好的名义说话,所以她从来不知道愤怒是什么,她没有对愤怒形成命名能力。
类似现象,在很多来访者身上可以看到。譬如一位成功人士,他有严重的躁郁症,关于他的正能量,他能清晰地辨析,但关于他的负性情绪,他总是一无所知,需要我给它们命名,他才能确认它们的存在。
一个人的时候,很多东西在沉睡,难以呈现出来,也难以被我们觉知,而一旦有了一个稳定的、有空间的、带着理解与接纳的关系,很多东西就可以呈现而被觉知到。
关系,真是非常奥妙的事情。我的太多文章,都在讲关系,而我所有的文章都在阐述一个东西:
我们需要借助关系来活出自己。
当然,同时我们也得懂得,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也需要通过和我们的关系而活出他们自己。
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我在厦门巡讲的这个广告稿里,就主要分享这几个故事吧,而在厦门这一天的课程中,我会尽我所能地整理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关系哲学的逻辑来。
也感谢你们看我的文章,来上我的课,我的存在,也由你们而证明。
你在,所以我存在。
——————————
注:自体客体是美国心理学家、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你是自体,而一些人或事物,虽然是客体,但它们像是你自体的一部分,并且它们的存在与反馈,可以起到确认并滋养你的自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