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家长问,孩子的奶奶死了,葬礼回来孩子问“爸爸妈妈你们可以永远活着吗”,还问“我会死吗,我死了你们会想我吗”,我该如何回答他?
另一个家长也说,有一天,女儿突然一本正经地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会一直活着吗?”这话把爸爸给震惊得不知所措,连忙对她说:“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永远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则认为,这是对孩子撒谎;要等孩子长大了,对世界有了认知后,她才会明白,父母的爱会一直陪着她成长,永远不离开。
幼儿问及死亡,再自然不过。小鱼两三岁起,常常想到“死”这个问题。我起初总是据实回答,她泪水盈盈,无法想像将来有一天,父母老了死了,留下她自己了。我说,等爸爸妈妈老了去了,你也有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了,你一点也不孤独。她想一想,说:“也是,我将来也会死的。”于是,她对父母必有一死欣然接受。但长大一点后,她推翻了自己的欣然坦然,又不忍终有一天要和父母分别了,屡次缠着我讨论这个生死问题。我就直接告诉她:“放心吧!妈妈会活300岁,那时你也快300岁了!”她其实知道妈妈只是开玩笑,真相早说过了不是?但是她更喜欢这个不真实的回答。
现在小鱼八岁多了,我们读完了一系列文学书和历史书,开始读法国人碧姬·拉贝与米歇尔·毕奇写的哲学系列——《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一开篇,就是生与死。“石头不会死亡,因为它没有变化。它不死,是因为它从来就没有活过。一切有变化、能长大、在成长的都会消失:有生就有死。我们都会死去,因为我们活着,这样说好像有些可笑……”植物、动物、人,都有生命,都会繁殖,然而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不同的生命并不具有相同的价值。比如,动物保护主义者吃素,那是因为他们认为鸡鸭牛羊的生命比稻麦瓜果的生命重要;打死蚊子,人人叫好,而踢死小狗,却人人指责;杀人呢,必须接受法律制裁,可是如果是战争中杀人或杀死杀人狂魔呢,又另当别论……我们对生命的看法没办法不复杂,因为生命汇聚在这个地球上,首先是个共生的食物链,其次是人类驾驭着万物的生命。
人为什么会死?因为生命一出生,就开始变化,成熟后就开始衰老。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一个最后的阶段。这样说,死亡还可怕吗?反正,我是不怕的。我在小鱼这么幼小的时候,也无数次地问过生与死的问题,琢磨半天,最后总想:现在我还有很多事要做,等没什么喜欢做的事了,就死吧。我赶紧活着,好赶紧死去,就此完成一个生命的轮回。所以,当孩子问我死亡之事,我不惊慌,反而欣喜。我知道,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志。
许多孩子都害怕父母先于自己死去。我小时候想,如果妈妈死了,我也要和她一起死。但后来我又想,我妈妈是我的上一代人,当她走完她的人生之路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不能跟她一起死。我姐姐的儿子则想得更通透,他很小的时候就说:“如果人活着而不死的话,那地球上不是要人叠着人了吗?”所以他不为死亡所困扰,父母肯定要先死,好为后来人腾空间。并且人要是不死,老年人就会阻止新一代革新发展,因为要改变他们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去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实在是困难的、忧伤的,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筋疲力尽,说到底,生命的新陈代谢其实是一件好事。
那么,父母死了以后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对于其他人来讲,一个平平凡凡、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什么艺术品、也没有做过什么石破天惊的大事的人,不用几年,顶多几十年,就会被人彻底遗忘,没有人会意识到曾经有这么一对对父母在世界上活过。然而,于他们的子女而言,再好再不好的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基因遗传给他的后代,并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地传递给孩子。这么说来,死更无所惧了,因为你的精神,或称“灵魂”,总会化作你的后代的一部分,代代传递,慢慢衍化,甚至不灭。
这么说,新问题又来了。假如你传递给孩子的是坏的东西呢?对了,许多父母其实总在传递负面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该好好地反省一下自己,怎么认识自己、改善自己,也教给孩子认识自己、改善自己的观念,他将最大限度地发扬你的优点,回避你的缺点,趋向健康与幸福。
我进而又想,小学何必开什么思想品德课呢?专以哲学启蒙书为教材,不是更好?一切重要的哲学命题,早已用孩子的语言,通过日常生活故事,讲得深入浅出,足够孩子受用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