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一日日觉察,我那原本宁静的生活被微信朋友圈不断涌来的信息轰炸得四分五裂。最先叫我淘汰掉的是致癌与养生信息。人固有一死,但人们多半想晚死或不死,于是拼命地转发什么食物什么习惯致癌,怎么保健怎么养生见效。光挑些触目惊心的文章看看,都觉得没法活了,吃什么都得病变,索性不看它了,等死得了。

幸好我向来不怕死,因此专注于生,我要趁人生还在旅途中喜欢做什么,立即去做。于是,看了许多教育类文章。有的人说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之下,无可奈何,就得按照它的规则玩,好小学通往好初中,好初中通往好高中,好高中通往好大学,好大学通往好工作,好工作通往好婚姻,好婚姻通往好子女……一个被内化于国民骨髓的循环逻辑。这些人都在狂热地谈怎么督促孩子学习,培养哪些特长,上哪些补习班,花多少钱,升哪个学……搞得我头痛欲裂。有的人说要趁早送出国去,怎样学好英语,怎样考试,怎样申请学校,搞一堆堆的科技创想,又读一本本的英语书……可是,再一听身在美国的朋友描述,美国的教育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高效,其实竞争压力非常大,要上大城市好小学,五岁就得参加入学选拔考试,题目难得连父母也搞不定。华人在美国,最重视教育,抓得很紧;黑人放任不管,简直不成样子。

我想,作为一个人,只要生长于温馨美好的家庭,管他在哪个国度,都可以扎根,都可以成才。这就开始着眼于培养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睁眼一看,遍地是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的文章及反对快乐学习的论调,紧接着便出现了一大箩筐针锋相对的批判文章。这一些讨论不是太低级太无聊了么?从五四运动争论到今天,还不是那些见解那些口水话!我又丢弃了这些内容,坚决选定中外经典名著。可是,一些人的说法又来了,四大名著毒害孩子……

要是本人没这么有主见,在这个微信时代中准得崩溃!高一孩子小W刚跟我谈过,他很想学文科,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作家,可是老师和学长们都跟他说,千万不要选文科,许多学生刚开始死活要学文科,后来呢,还不是哭着要调成理科……他犹豫起来,马上转向理科,开始攻读数理化,可是不灵,非他强项,钻研了一段时间也没效果,迷茫啊迷茫,恐惧得就要崩溃。我跟他说,给你提建议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些什么人呢?你观察了没有?他们自身都有些什么问题?为什么选定了志向,还要变来变去?中国有史以来最喜欢生产这种人,自己是棵墙头草,便以为所有人也都该是墙头草。他们认识自己吗?以我个人的情况,我从来都是慎重选择,绝不后悔,始终勇往直前,管它天塌地陷;做人就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然活着干吗?当然,这基于你对自己的认识。你是谁?你适合怎么办?他嘿嘿一乐,表示领会。我的心倒是一凉,因为我意识到了,我大概永远无法遇见一个像我自己这样头脑简单的人了,是的,我还没有遇见过一个。

可想而知,多数人在朋友圈中,在碎片化时代中,活得多么焦灼、多么矛盾!刚刚获得的信息、刚刚树立的信念,分分钟就有被彻底推翻的危险。半年前,我实在是读这些五花八门的见解读得烦了,逃出城去了事。说不理会,就几乎没点开看过。偶尔看了,也是朋友特别让我去看一下,顺道上下瞄到几条,或看或不看地路过了。这半年,清清静静,安稳读书,真叫舒服!

据说,脑科学得出一种结论:信息的碎片化会严重分散人的注意力。研究显示,前额叶处理问题的习惯倾向于每次只处理一个任务。多任务切换,只会消耗更多脑力,增加认知负荷。因此,有科学家相信,这种浅尝辄止的方式,会使大脑在参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肤浅”。

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暂且存疑,说不定过不了几天,立刻又来个完全相反的脑科学结论呢。但我的个人体验告诉我,被撕碎的生活过不得,被搅乱的大脑很烦躁。不必害怕被时代抛弃,不必担心遗漏了什么信息,不必害怕错过了什么,如果为了所谓的“跟上时代”,就乱了自己的步伐,真是太不值了。

半年后“复出”嘛,瞧瞧圈子里,瞧瞧每个人,其实还是老样子,总在转发某几类信息的人仍然在殷勤地追着那些信息。我想,假如他们能从中修炼出来,应该早升级了吧?或许,许多人微信阅读并不是为了改善自己,而是为了打发时光?那人与人之间的追求真是大不相同,我的时间实在宝贵,只有担心追不上它的份儿,哪有担心赶不走它的理儿?

作者原创,谢谢阅读!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