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亲爱的少年朋友,在《唱出我们的沉默》这本书里,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成长的真理。

处在少年时期,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这是成长的兴旺期和关键期。你们的身心内部会萌动一百种欲望,它们使你们兴奋又感到无助。你们向外求助,周围的成人世界会发表一百种主张,它们使你们困惑而无所适从。成人世界相信自己负有教育你们的责任,父母耳提面命,学校施教垂训,你们也许顺从,也许质疑,但皆消除不了对人生走向的迷惘之感。

那么,请允许我说:成长的真理是——自我教育。是的,你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接受教育,惟因如此,我要让你们现在就记住这个真理: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且不说今天的教育体制有诸多弊端,不论体制之优劣,你们都不可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你们要自己做这个过程的主人,这便是自我教育的涵义。放弃做这个主人,任凭成长受外界的因素支配,是对成长的真理的背离。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潜在的心智能力,教育是这个能力的生长。如果一个教育体制是好的,好就好在为生长提供了自由而又富有激励因素的环境。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学校教育只是为一辈子的学习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种快乐而自主地学习的能力,质言之,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大不一样,那些走出校门后大有作为的人,未必是上学时各门功课皆优的“好学生”,但一定是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自我教育者”。

自我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获取知识,事业有成,也是熏陶心灵,人性丰满。因此,不管你的志趣偏向文理哪一科,都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阅读,二是写日记。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日记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经历转变成内在的财富。人生有两个朋友不可缺,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灵魂,有了这两个朋友,你会发现你是多么强大而富有。

亲爱的少年朋友,在《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这本书里,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情爱的真理。

茫茫宇宙间,人人都是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才有了爱的渴望,爱的理由,爱的价值。人是离不开同类的,而在同类之中,你和谁结成了亲密的关系,则缘于相遇。亲情,一个生命投胎到一个人家,把一对男女认作父母,这是相遇。爱情,一对男女原本素不相识,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这是相遇。友情,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共鸣和相知,这是相遇。相遇是一种缘,多么偶然,又多么珍贵。

那么,请允许我说:情爱的真理是——感恩。为相遇而感恩,爱就在你的心中。为爱而感恩,幸福就在你的心中。你不可计较爱的多少和得失,爱是不可量化的,只要是真诚的,就不存在多少和得失的问题。计较,是对情爱的真理的背离。

你得到了爱,你要感恩。你给出的爱被接受了,你也要感恩。在爱中,给出本身就是得到,接受本身就是回赠。太阳不要求万物也给它光芒,溪流不要求河床也为它歌唱。爱是积聚的能量的自然释放,是情感出于内在丰盈的自然流溢,那双伸出来接受的手同时也构成了奉献的姿势。

人们都期望爱能长久,但世事未必尽如人意。你要记住,不论时日长短,凡真爱都是财富,既丰富了你的经历,也丰富了你的心灵。曾经相爱就是恩,你不可为爱的离去而怨恨。如果你确实看清了那不是爱,而是欺骗,也不要怨,而应该蔑视。

爱是心的能力,一个人必须有健康的心,才能爱。心的健康,第一是善良,有同情心,冷漠的心没有爱生长的温度;第二是宽广,有包容心,狭窄的心没有爱生长的空间。爱者的首要功夫是修心。你不可只在你所爱的某个具体对象身上下表面的功夫,那样的爱格调太低,气象太小,源泉会枯竭。你要使自己既具备爱的能力,也具备被爱的价值,而如果你所爱的人也如此,你们之间就会有高品质的爱。说到底,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人世间的争夺,往往集中在物质财富的追求上。物质的东西,多一些自然好,少一些也没什么,能保证基本生存就行。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冲突,一个人的富有绝不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贫困。

由此可见,人世间的东西,有一半是不值得争的,另一半是不需要争的。所以,争什么!

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一个人一心争利益,或者一心创事业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的劝告是,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那人对你做了一件不义的事,你为此痛苦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请适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为你不能支配的别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还想一想,不义的人一定会做不义的事,只是这一件不义的事碰巧落在你头上罢了。你这样想,就会超越个人恩怨的低水平,把你的遭遇当做借以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在与不义作斗争时你的心境也会光明磊落得多。

用终极的眼光看,人世间的一切纷争都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当然,在现实中,纷争的解决不会这么简单。但是,倘若没有这样一种终极眼光,人类就会迷失方向,任何解决方式只能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都在表象中生活,有什么事情是值得计较的!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枯,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近在眼前的诱惑。佛教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价值的主次,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所谓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执著和超脱之间求得一个平衡。有超脱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和人生有距离,反而更能看清楚人生中什么东西真正有价值。

日常生活是有惰性的。身边的什物,手上的事务,很容易获得一种支配我们的力量,夺走我们的自由。我们应该经常跳出来想一想,审视它们是否真正必要。

因为世态险恶,人心叵测,于是远离名利场,这个境界仍比较低。惦着他贤我愚,口说不争,到底还是意难平。真正的超脱,来自彻悟人生的大智慧,或净化灵魂的大信仰。

进取也罢,退隐也罢,都逃不脱时光的变迁。

不过,立足于自然看历史,的确可以使人看淡世间的功名是非。

中国文人的怀抱,总是在出处之间彷徨。通常的情况是,以功名为正道,仕途失意,才把归隐当做了不得已的退路。

人生的态度,宜在进取和超脱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然而,功名太平庸,不是真进取,归隐太无奈,不是真超脱。真正的进取和超脱,不会只在出处的低水平上折腾。

在中国文人身上,从来有励志和闲情两面。励志,就是经世济用,追求功名,为儒家所推崇。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为道家所提倡。对闲情不可等闲视之,它是中国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灵的表达,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文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很重很重。只有励志,没有闲情,中国文人真不知会成为怎样的俗物。

我发现,我所欣赏的古典作家和作品,往往是闲情这一面特别突出的。宋词和元曲讴歌男欢女爱,阮籍、陶渊明、袁宏道、李白、苏轼纵情山水,我从中看到的是对生命本体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人生最宝贵的价值岂不就在于此?

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那件事多么小也会被无限放大,仿佛是天大的事。那么,调转你的视线吧,去看人间的百态,历史的变迁,宇宙的广袤,再回头看那件事,你就会发现它多么微不足道了。让你的心灵活在一个广阔的世界上,你就不会死在一件小事上了。可悲的是,死在一件小事上的人何其多也。

思虑伤身,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而忧虑、烦恼、痛苦,这种情况因为频繁发生而日积月累,事实上最容易致病。相反,有思考习惯和能力的人,能够以理智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面对人世间的事情,不但不会伤身,反而可以健体。那些想大问题的人,哪怕想的是苦难和死亡,比如苏格拉底和佛陀,身体都好得很。

想大问题,哪怕是想死亡这种可怕的大问题,并不会损害健康。相反,为小事纠结、烦恼、愤怒,却是最伤身的。

人面临大事往往会诉诸理性,因此比较冷静。相反,却很容易被小事刺激得怒火中烧,怨气郁结。

结论是:警惕小事,面对小事你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要有平常心。人到中年以后,也许在社会上取得了一点儿虚名浮利,这时候就应该牢记一无所有的从前。事实上,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条普通的生命?有平常心的人,看己看人都能除去名利的伪饰。

人过中年,就应该基本戒除功利心、贪心、野心,给善心、闲心、平常心让出地盘了,它们都源自一种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如果没有这个觉悟会怎样呢?据说老年人容易变得冷漠、贪婪、自负,这也许就是答案吧。

在青年时期,人有虚荣心和野心是很正常的。成熟的标志是自我认识,认清了自己的天赋方向,于是外在的虚荣心和野心被内在的目标取代。

人在年轻时会给自己规定许多目标,安排许多任务,入世是基本的倾向。中年以后,就应该多少有一点出世的心态了。所谓出世,并非纯然消极,而是与世间的事务和功利拉开一个距离,活得洒脱一些。

一个人的实力未必表现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实力的人还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适时地退出竞赛,省下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命的乐趣。

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在现代社会里生活,忙也许是常态。但是,常态之常,指的是经常,而非正常。倘若被常态禁锢,把经常误认做正常,心就会在忙中沉沦和迷失。警觉到常态未必正常,在忙中保持心的从容,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幸福。

对于忙,我始终有一种警惕。我确立了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其实,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应该从容,心灵是清明而活泼的,才会把事情做好,也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在从容的心境中,我们仍得以领悟上帝的作品,并以之为榜样来创作人类的作品。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

生而为人,忙于人类的事务本无可非议,重要的是保持心的从容。

一个人有能力做神,却生而为人,他就成为了哲人。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归根到底是无知的,别的人却把人的一知半解当成了全知。
心中有完美,同时又把不完美作为人的命运承受下来,这就是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