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训练目的】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议论文的基本要求。

【写作指导】

一、什么叫议论文?

议论就是发表意见,阐明是非,以议论为主要表现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分析评论的文章称为议论文。

二、议论的三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反对自由主义》论点是“反对自由主义”。

②开篇 如《谈骨气》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③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点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④结尾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如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好奇心”,很多考生不约而同想到了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出现的频率之高,以至于专家戏称今年是个“苹果丰收年”。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③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④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例如《谈骨气》一课中,作者所举的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例子都是紧扣论点来写的,而且所举的事例各说明论点的一个侧面,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互不雷同。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例如:《师说》第二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

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

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等等。

三、议论文逻辑性的具体体现。

写议论文必须注意逻辑性,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要依靠语句表达出逻辑性,另一方面要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突出逻辑关系。

一个语段的内部之间也需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

严密的逻辑关系必须反映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注意议论文中的“但”“但是”等转折连词的作用,俗语有“‘但’字后面有文章”的说法,它的后面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标明了文段或文章的中心,使文章的论点更醒目、更突出。

注意要善于运用“固然”“诚然”等词语,一个短短的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有时很难全面地表述清楚,为了使论证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同学们要善于使用这样词语开头的语句表达。以前的高考曾经考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段,这样的文章就极容易失之片面。写作时,选其中的任一题目都要注意“补全”。比如,若选写“近墨者未必黑”,主体论述这一观点以后,在收尾的时候,就应该以这样的结尾段收束:诚然,我们主张近墨者未必黑,但也并不否认近墨者黑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自我控制能力,我们就有“近墨不黑”的条件。

四、议论文写作更需要哲理的思考。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渐渐走向成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不断走向成熟。正如此,高考才十分注重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1998年以前,高考作文始终围绕着哲理的深层次思考来命题,像《树木?森林?气候》就明显涉及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考查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玫瑰园》考了全面性的观点,等等。

高中生不爱学政治,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很不合适。政治课上有许多哲理及原理会为我们写作所用,它会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思想的作用,同学们应该善于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中的一些问题。

【例文】

好奇心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

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

“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

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

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

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

“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简评】

拆解“好奇心”——好;奇;心!写法相当别致。这里边蕴含着一种认真求索、严谨向学的精神。但作者并不刻板、迂执,而是相当灵活,相当深刻,也相当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的饶有意趣,从而不流于浅薄俗套。这些解说,笔断而意不断,“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相当精警,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这一篇,是今年高考议论文的代表作。(张中原)

好奇心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那么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淡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与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与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者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就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简评】

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今年也很难得。作者立意深刻,有独立见解。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性强。用例鲜活、到位,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中心论点。文章活泼洒脱,不干巴巴地说教。今后的高三学生,应从中得到启发。(薛明德)

【素材积累】

孟子论“持之以恒”

最令人感佩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孟子曾作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他说,学习就好比挖井,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效。如果挖井挖下几丈不见水就放弃,那就只能是一口废井。持之以恒,是学习意志和持久力的表现,是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条件。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学察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不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学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诱的开导,使少年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

名人的“每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日黎明即起,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时的“科学知识讲座”;

著名画家黄宾虹生前每晚必画,一次可画8张;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天气,记录气象日记;

孙中山在国外流亡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省钱买书,每日必读,他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关进牢房,在那里的778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等一系列作品。

成功的“铁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

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

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

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

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生命不息笔不辍

勤劳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70余年的画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27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才搁过笔。他的勤奋是持久有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对艺术真是孜孜不倦。1957年他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以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画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他一生中画的最后一幅画。

恒兀穷年

徐特立认为读书固贵理解,也须记忆。要理解得好,必须记忆一些基本的东西。但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了,今天看的书,明天又忘了。因此他就把书中重要的地方,或精当的语句,用大字摘录出来,张贴在壁上,就寝前向壁朗读或默念第二天起床,又是这样,一直到能背诵为止。1976年,他已经90高龄,仍坚持这样做。

科尔的“报告”

1903年10月,在纽约举行的一次数学会议上,大家要求科尔教授作学术报告。科尔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了一个算式,接着又进行计算,得到结果以后,科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会员们立即报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因为他通过这不说话的报告,证明了2的67次方-1这个数是合数,而不是200年来被人怀疑的质数。尔后,有人问科尔:为论证这一问题,花了多少时间?科尔回答:“3年里的全部星期天。”

欧立希的“六零六”

细菌学家欧立希,为了医治当时流行的“昏睡病”,发现一种叫“阿托什尔”的化学药品,可杀死引起昏睡病的锥虫,但是,美中不足,这种药物又会给人带来双目失明。欧立希和他的助手坚韧不拔,经过606次试验,失败605次,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一种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伤害病人视学的药品,取名叫“六零六”。

米开朗琪罗绘成巨幅壁画

1508年,意大利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接受了为罗马西斯廷教堂绘屋顶大壁画的任务。任务相当艰巨:屋顶高达20多米,面积300平方米,画中人物340多个。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少次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还摔成过重伤。经过4年零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幅轰动全意大利的巨幅壁画,但他的身体已摔成畸形。

小泽征尔的坚持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大赛中,根据评委会交给他的一张乐谱指挥演奏。但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于是他指挥乐队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觉得不自然。这时候,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郑重声明:乐谱没有问题,是小泽征尔的感觉出了错误。小泽征尔十分难堪,但他考虑再三,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遗落,评委立即站起来热烈鼓掌,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在权威前能否坚信自己的评审。

敢问路在何方

唐玄奘25岁离开长安西游。进入沙漠后不幸迷了路,随身携带的一罐水也不慎掉了。四五天中曾多次昏倒在地,可是只要他一醒过来就继续前进,终于走出了沙漠。他一路越戈壁、翻峻岭,经碎叶城,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经历了近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到达天竺国,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

第一千零十次推销

凡是去过“肯德基“店的人,都会看见店门口的一座塑像,那是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样子和蔼可亲,他说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始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人!

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膛能为人们做出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一个秘方,那是一个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喜爱它。我何不把这个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

在那以后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的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踏遍了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推销他的秘方。

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第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鲁迅长期坚持写日记

鲁迅从1907~1936年30年间写作(包括翻译)了500多万字的著作。在此期间,他不管工作、写作再忙,客观环境如何艰苦、恶劣,身体条件再差,都一直坚持写日记。20余年,从不间断,只有到最后病危的时候,才被迫停下笔来。

坚持的胜利

英国医学家罗斯为了证实蚊子是疟疾病菌的媒介,日复一日地和蚊子打交道。1983年的一天,他在显微镜下看了8个小时,眼睛酸痛,视力模糊,外加天气炎热,蚊叮蝇咬,观察难以继续。可是,还有两只蚊子未观察。放弃它们呢?还是再坚持一下?他定了定神,咬了咬牙,继续在显微镱下观察。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突然,他发现这两只蚊子身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而圆的细胞,其中含有黑色物质组成的小颗粒,和疟疾寄生虫的色素完全一样。就这样,他终于找到了传播疟疾病的根源。

无恒埋隐患

据史书记载,楚霸王项羽年少时对待学习用心不一,学书识字不多久就没兴趣了,想去学剑术,练剑时间不长又腻了,又欲学兵法。其叔父项梁对此大为光火然而项羽却是“壮志凌云”,回答起来振振有词:“学书识字,能认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学得再精,也不过是学了‘一人敌’的本事,微不足道;要学就学‘万人敌’的本领。“这番话打动了项梁,于是便又开始向他抟授起兵法。起初,项羽还学得挺有兴致,孰料时间一长,又故态复萌,依然溢于言浅尝辄止。结果没有一样能够坚持到底。项羽少年时代养成的这种坏毛病给他日后的“霸王事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他在楚汉战争中最终败北,其性情浮躁、缺乏恒心、谋略不足当属重要原因之一。

格言警句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王充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郭沫若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成大事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

全部秘决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做学问要花工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吴玉章

伟大的人做事决不半途而废。——维特兰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牛顿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汉族谚语

成功之因,在于不屈不挠。——荷兰俗语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柏拉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美】比阿斯

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英】约翰逊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

不经一翻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宋帆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谚语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英国谚语

坚韧是意志的最好助手。——欧洲谚语

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放弃!——迈克尔?乔丹

我们最大的弱点在于放弃。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断的重来一次。——托马斯?爱迪生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邱吉尔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莎士比亚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陆游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 冯 伯尔

1.拟写标题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3.思路结构;

4.筛选论据;

5.论证方法;

6.论据分析方法

1.拟写标题

议论文的标题相比记叙文的标题来说更显重要。

议论文标题应有的作用包括:或是揭示中心论题或论点,或是别出新意,吸引读者。

考场作文标题要有现实感、要有新意,拟题方式有直接点题法、概念并列法、引用化用法、形象修辞法、诗情画意法、设置悬念法、巧用算式符号法、中外结合法、怪异另类法等。(另设专题详解)

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中心论点明确是议论文提纲写作的第一要着。

中心论点不能是否定句,应当是表陈述或判断的肯定句。

若要围绕中心论点设置若干个分论点,可以是不同角度的并列式,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正反对比式,也可以是从低到高、由浅入深、从个体到群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层进式。

分论点的概念之间应当是或并列关系、或正反关系、或递进关系,绝不能是交叉甚至重合关系。分论点的句式结构可以是一致的,即排比的形式(适用于并列式、对比式),也可以是灵活多样的(适合于层进式)。

3.思路结构

思路就是在确定论点的基础上构思如何写作,包括行文结构、行文顺序、写作素材的搜集分类。

议论文的结构从整体上说大都是总分总的形式,即从现象或问题中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正反分析问题,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尾照应全文,深化主题。

从局部结构来说,有并列(分论点并列、论据并列)、正反(观点正反、论据对比)、层进(论点的主次深入)三种。

议论文的行文顺序比较好安排,但也要注意分论点的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逻辑顺序,材料运用的顺序也要注意从古到今、由中而外、由详而略。

4.筛选论据

确定论点和分论点以及行文思路结构之后,就要根据写作需要广泛搜集相关素材,一是平时学习中了解的素材,二是有意识地积累的素材,三是现实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四是身边生活中现象细节。

素材包括你熟知的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中学课文(语文、历史、政治)中学习过的人物事例、课内外的古代诗文语句、平时积累的一些特殊事例、近几年国内外新闻事件、近几年著名网络事件、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等等,后几类优越于前几类。

搜集材料尽量的多,然后将其一个一个地与原材料进行比较,有较大相似之处的留下,没有共同点的统统排除。

根据论点尤其是分论点的侧重点,把留下的材料一一分配到各个段落,注明写作时的详略安排。

5.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包括个例与现象的运用,详例与简例的运用;更包括各种事例的相互搭配,如古与今、中与外、详与略、个案与现象、名人与普通人、正面与反面、自然与人类等。

比喻论证。运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各种现象来比喻人生、社会、生活等;比喻论证一定要注意喻体与本体的相似点,并与中心论点一致。

引用论证。自己千辛万苦不如名家片言只语,适当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民谚俗语,不仅论证有力,语言也增色许多。

对比论证。有比较才有鉴别,好的对比能让人一目了然,能然中心更加突出。注意的是对比一定要有对比的点,此点得符合论点要求。

6.论据分析方法

论据分析是将论据与论点有机融合的必需过程,缺乏有效的论据分析,文章势必显得浅薄(不深刻),论证显得机械(不严谨),结构显得太刻板(不灵活)。

论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效果分析法、层进分析法、剥皮分析法等。

无论运用那一种分析法,都要切中要点,指向中心。

无论运用那一种分析法,都要有理有据,切忌胡扯。

议论文写作提纲范本1

标题:…………………………

中心论点:……………………

结构:(整体为XX式,主体为XX式)

分论点1:…………(事例1、2、3)

分论点2:…………(事例1、2、3)

分论点3:…………(事例1、2、3)

论证方法:………(方法1、2、3)

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层(引论) :用什么方法引出什么中心论点。

第二层(本论) :分几个方面论证。各方面都分别写清楚:主要论证什么,用什么论证方法、什么事例、用什么方法分析事例、引用什么诗文语句等。

第三层(结论) :用什么方法归纳全文,如何点题。

议论文写作提纲范本2(以“宽容”为话题)

论点:生活需要宽容

分论点1、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构件

论据:六尺巷的故事。“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分论点2、宽容是人与人友好交往的桥梁,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论据: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分论点3、宽容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具体体现,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论据:唐太宗容忍魏征的事例

分论点4、缺少了宽容,人们将在斤斤计较中与人结怨,在睚眦必报中与人结仇,在水火不容中同归与尽。

论据: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往过于斤斤计较的反面事例。

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1-3并列,与4正反对比。

议论文写作提纲(示例3)

《谈意气》(2006湖南卷优秀作文)

一、引论(1)用雏鹰翱翔天宇、骏马驰骋万里引出中心论点:英雄创业靠的是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勇气。(类比)

二、本论(2—7)分三层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2-3)分论点1: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例证、引证)

 论据:李贺、陈胜、孟子豪言壮语(效果分析法)

 第二层(4-5)分论点2: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例证、排比)

 论据:布鲁诺、哥伦布、红军的事例(因果分析法)

 第三层(6-7)分论点3:勇于探索的意气使人发挥潜力。(例证)

 论据:杨振宁、李政道、吴剑雄、王淦昌(因果分析法)

三、结论(8)用浆、巨轮、彼岸作比归纳全文,激励人们。(比喻)

谈意气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杰,成就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

 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大陆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战士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议论文写作提纲(示例4)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议论性散文)

一、引论(1-4)用蝶眼中的花、花眼中的蜂、蜂眼中的蝶与蝶眼中的蜂引出中心论点: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比喻)

二、本论(2—7)分三层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5-7)从项羽与刘邦谁更适合做皇帝看“爱憎”、“理性”与“真实”。(例证、引用、对比,假设分析法)

 第二层(8-10)从印象中隋炀帝暴君的形象看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例证,效果分析法)

 第三层(11-13)从印象中唐太宗明君的形象看玄武门血案的历史现象。(例证、引证,对比分析法)

三、结论(14-16)归纳全文,警醒世人,客观公正地审视他人和自己。

《学会历史般地旁观》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人们对此双手挥舞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代圣明,我们又怎能忘了玄武门前的血泊?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辙辗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

七、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总会有与自己心爱的事情或不良习惯告别的时候,每次告别都是一次艰难的跨越,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次新生。

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将自己所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思考过的事情、情感写出来。

【写作思路】 “告别”这个话题内容宽泛,便于自由发挥。“告别”是“泉眼无声惜细流”的依恋;“告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告别”是舒婷笔下的双桅船永远的 分离却又相依;“告别”是余光中眼中的“乡愁”;“告别”是人生的一道菜,这道菜并不甜,但它使我们尝出了人生,尝出了生活;“告别”并不美丽,但它使相依更加珍奇与瑰丽。

【例文】

告别狭隘之心

一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安德鲁·马修斯

(引用名言,道出主题。)

自古以来,狭隘向来是小人们的专有名词,它一直为人们所不耻。庞涓是狭隘的,他不愿孙膑胜于他,施加毒手,最后兵败身亡;周瑜是狭隘的,他不肯诸葛亮胜于他,百般暗算,最后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慈禧下棋,别人吃她一马,她杀对方一家,死后为人们所辱骂……这都是有了狭隘之心的结果,告别狭隘之心,以宽容的胸襟包容他人,则取信于他人,也成就了自己。(总说一句,引出下文。)

有一次楚庄王邀众大臣共饮,请嫔妃助兴,风把烛火吹灭时,一武将醉酒失态拉了妃子的衣襟,但楚庄王以一颗宽广的心宽容了他,巧妙解围。这位武将由是感激,在下一次战役中奋勇杀敌。这便是宽容的价值。(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生动。)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讨好王郎,辱骂甚至谋划刺杀刘秀的公文。但刘秀不听众臣劝阻,全部付之一炬,他说:“如果追查,必会引起人们的慌乱,甚至成为我们的死敌。如果宽容他们,则能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队伍。”是刘秀的宽容才使他终成帝业,统一全国。(若在事例之后再生发些议论会更好。)

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心胸狭隘者 能成就大事。宽容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守则。

林肯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这引起了一位议员的不满。他说:“你不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应该消灭他们。”林肯笑着回答:“当我们把他们变成自己朋友时,不正是消灭了自己的敌人吗?”这正是对宽容的最好诠释。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时间不宽容,容忍不了各色人等的一时虚掷,何来它的延续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此段精彩纷呈,语言文采飞扬!恰当地运用了博喻的 手法,使文章陡然生色。)

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是宽容缔造了它们。

只有告别狭隘之心,方能进入一个神清气爽的境界。(再用名句,恰到好处。)

让我们告别狭隘之心,用宽容之心包容一切,学做那支留人清香的紫罗兰。(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总评】 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道出“宽容”的美丽,每一个事例均典型且恰到好处,是一篇思路清晰,典型中正的议论文。文章语言精炼传神,初具文采,能恰当地引用名言名句,使用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可初见优秀的写作功底。另一个值得提倡的亮点是文章首尾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学习的基本写作技法。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欧阳公有言:“物过盛而当杀。”人们留恋春夏,留恋繁华,更留恋人生得意时;但这一切都必然遭遇秋风。草木需要一个秋来开启生命的更新,用“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换取“明年花胜今年红”。人生亦何尝不需要一阵萧索的秋风呢?

 请以“生命的更新”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思路点拨]

 标题“生命的更新”限定了“生命”与“更新”为写作内容;材料列举不少“生命”的“旧”与“新”的变化。因此,本道作文题的立意确定工作并不难。建议从“梅花香自苦寒来”导出:淡定地迎接各种磨难和考验,生命在“萧瑟的秋风”(比喻义)中得以更新。选择记叙文体,宜从自身经历的成长故事中选材,抓住一、两件事,切忌写成流水账;选择议论文体,枚举前人事例,一定要辅以分析。

[教师作文]

生命的更新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蔡宏伟

 几位日本农民在中国山东承包了一处田地,五年来没有任何盈利,他们只是任田地荒芜着。

 据他们说,这样做是为着让这方田地的生命得以更新,滤去农药、化肥的残留,从而能生长出真正的有机蔬菜。荒芜是土地生命更新必须付出的代价。

 孕育生命代价巨大,更新生命的代价更其巨大。土地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十全翁注:蔡老师是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语文老师,既然孩子没有幸运投于他的门下,就借用他的佳作给孩子分析一下,引论部分用新颖的类比材料,一下子把复杂的“生命的更新”这一抽象的命题通俗化,让人过目不忘,这种引论我在高考时也运用过,我引用的是女排五连冠时的一个场景,来论证1986年高考作文树、森林、气候的关系,就是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结局,要靠集体的力量,我当时是为了议论文的开头能吸引眼球,结果当年我的语文成绩相当好,全卷只扣了13分,应说作文是得高分的。这类比引用用上“土地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样的句式是最巧当不过了,这里我总觉得“荒芜是土地生命更新必须付出的代价”的论点最好能用上过滤一词,荒芜一词有些消沉。]

 耽于安乐、习于锦衣玉食的青年,倘没有一番苦寒生活的历练,极易沦为纨绔子弟。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不识愁苦滋味的人终生是幼稚的赤子。”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办法便是设法让自己的生命更新。

[这一段,引用名言,反面论证不进行生命的更新能让人沦为纨绔子弟]

 倘若没有那次贬谪夷陵的痛苦经历,欧阳修可能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吟风弄月的平庸文人和风尘俗吏。“庐陵事业起夷陵”,挫折和磨难,促成了欧阳修生命的更新。在僻处一隅的夷陵,欧阳修像那块荒芜着的土地,不断滤去农药、化肥的残留。他重新检读韩愈散文,再次思考北宋吏治政策的得失……寂寞成就了他的深沉、醇雅,更新后的他的生命终于焕发出傲视两宋群贤的光彩。

[举欧阳修的例子,来论证论点挫折和磨难,促成了生命的更新,时时和材料进行照应。]

 同样,作为欧阳修事业光荣的衣钵传人,苏东坡,他的生命也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期间有了一次更新。往日的盛名成了浮云,旧时的追捧换成了冷遇。他知道,从开封御史台的监狱出来,原先的苏轼就像一株秋冬季节的树,华丽的盛装被剥尽,只剩黑色的枝丫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诉说孤寂。迎着阵阵萧瑟的秋风,他决定在黄州静静承受凤凰涅槃的苦楚。偿付了几乎是生命本身的巨大代价,苏轼这块土地终于在荒芜后有了全新的丰收。他的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几乎全都是在这段日子里写成的。

[举苏东坡的例子,继续来论证只有生命的更新,才能取得成功。引例相当精当,但是因为太多的高考作文都用上了欧阳修、苏东坡的例子,时代感有欠缺,]

倘能预想到田地荒芜后的巨大收益,山东当地的农民就不会嘲笑日本同行的“傻种田”;倘能预知贬谪磨难后自己的人生能走向辉煌,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也许不会通过太多的诗文来诉说自己的悲苦;倘能确切知道生命更新后的收益,也许没有人不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问题是,没有人能预先通知我们!所以,在觉着自己的生命陈旧时,在原先的生命状况被改变时,我们不妨尝试着更新。有时,生命的荒芜与萧瑟,预示的恰恰是繁盛与祥和。关键是,我们能否承受住等待的煎熬。

[用排比句假设论证,总结以上材料并加以引申,但我也觉得这里的排比总有点累赘之感,最好能用上博喻的手法,用材料中自然界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来换取“明年花胜今年红”,引申到人生的生命的更新。逆风能使船舶进港,沉重的钟摆能使指针移动,世上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是能通过眼泪和痛苦得到的。静思反观这些痛苦,才会使人深刻和丰富,并有可能成为灵性上的伟人。]

生命的更新,更新的何止是生命,更是意志和智慧!

[结尾对论点进行升华。]

[这篇文章一气呵成,紧紧抓住了题眼“人生亦何尝不需要一阵萧索的秋风呢?”,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不愧是大家之作,如果按我的思路,我可能要单独举欧阳修的例子后,举一个自身经历的成长经历来论证生命的更新必须经历磨砺。]

(蔡宏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心在边缘

高一(23)班 张天欣 24+23+8=55分

韩信封王后,曾有长叹:“庙堂既高,箫鼓老矣,红烛吹泪,几人歌吹?”在他眼里,萧何变了,不再是那个千里月追的知己;刘邦变了,不再是那个亲贤下士的主公;张良也变了,不再是那个白衣儒雅的公子。

身在朝堂,身在中心,有那么多瞩目,那么多便利,那么多认同,可为什么韩信,我韩信只有深深的迷惘?深深的恐慌?

其实韩信何尝没变。他本是下里巴人,来自边缘,心中的梦想如此质朴——只为诛强秦,安天下,不负英主,不负雄才。可终于登顶庙堂,身在中心时,他迷失了。富贵,王侯,都是我想要的啊!中心的瞩目与欲望中,我还找不到边缘,找不到初心。迷失的韩信不知道,三月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正在静静地等待着他——刘邦不能容忍臣子封王的野心。

如果我是韩信,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身在中心,心在边缘”。

远处又是谁渺渺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连天芳草中麻衣芒鞋的同一法师正悠然斟一盏清茶。那不是我心爱的作曲家李叔同吗?他不是年轻时的风流纨绔,盛年时红遍九州的李叔同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边缘的祠庙里喝一杯粗茶呢?

因为中心太繁华了啊,我怕迷失了自己。李叔同在认同瞩目与初心未改中,选择了后者。虽然,我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毅力,但我可以急流勇退,我依然心在边缘。

是山口百惠轻轻却永久地放下话筒时含泪的目光,是陶潜种豆山下时沾湿的布衣。不管是否舍得,在迷失在中心前急流勇退,回归边缘,也是一种传奇。

古往今来,更有无数身在中心,心在边缘的人启勉着我们。居里夫人有她给六岁小女儿做玩具的奖杯;屠呦呦有她得奖前坐,得奖后也依然坐的普通舱;王安石身为大宋宰相,袍襟依旧破旧凌乱。

人不是在万众瞩目中出生,更不是在一派喧闹里离去。中心便如繁花开谢,没有人可以丞伫;边缘便如巍然青山,没有人不会最终化为山上黄土。只要心中独守一隅边缘的净土,独持一颗质朴的初心,在阅尽繁华时便不会沉沦,在繁花落尽时便不会怅痛。

心在边缘,也是一种坚守,其实只要矢志不渝,不忘初心,别人的边缘,对我来说,也可以是中心。

2、居远亦是昂扬

高一(6)班 吴明铮 22+22+9=53分

每个城市,都有市中心的熙熙攘攘和远郊的荒凉空旷——人,都是往中心涌的。但到了中心,就一定能实现自己怀揣的梦想吗?恐怕不然。对于想要昂扬的生命,居远亦是不错的选择。

居远不是自我封闭、不问世事,而是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自我。许多梦想家踌躇满志地踏入中心,却在最后沦丧初心,在嘈杂的环境中心迷茫,悲哉!由此,边缘无疑更利于实现梦想,捍卫初心。

居远是许多耀眼的姓名发光的第一步。苏轼贬谪黄州,离开纷乱的官场。在内心的平静中,有了人生的大彻大悟,写下前后《赤壁赋》。毛泽东主席在北大时,仅是一个图书管理员。在喧嚣的北京城之外,他潜心苦读各种社会学著作,终成一代革命导师。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坦言,拍新片前都要暂时在娱乐圈消失一会,远离人事纷繁的好莱坞,以求内心的平静、沉稳。以上三人,都算的上一个时代、一个领域的中心人物,却拒绝沉浸在中心,而要到边缘寻找质朴宁静。毫无疑问,居远的裨益,是“处庙堂之高”所不能替代的。

今天的中国,“中心”北上广已人满为患,但揣着发财梦的人依然不知疲倦地奔向那里。在人头攒动的地铁上、街道中,又有几个人初心不变,内心平和?大多数人在城市的中,渐渐异化,最终沦为行尸走肉,在看似是天堂的中心,随时间的洪流逝去。如果是这样,中心又有什么值得追求的呢?

最新调查显示,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城市是日本东京。作为中心的东京对年轻人来说是机会,是繁华,他们却最终不堪重压,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逃离北上广”,在二三线城市创业,既有内心的宁静,更有不一样的市场,不一样的收获。是的,当中心早已异化,居远亦是昂扬。

居远,但心不远;心平,但志不平——这便是居远的最高境界。在居远中昂扬的生命,将远远胜过在中心的沉沦,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3、稳于中心,不畏浮云

高一(4)班 聂馨熠 23+20+8=53分

中心,是便利、机会、认同等的代名词,因此,人们常常向往处于中心或成为中心。而攻城容易守城难,如何稳于中心,不使自己边缘化,的确是一个难题。

稳于中心需自谦。在日常生活里,不乏有一些容易骄傲自满的人,他们多数是已处于中心或正向中心靠近的“精英人士”。但他们在收获机会和认可的同时却忘记了自谦,因此迷失自我,最终退出中心地带,一蹶不振。而懂得自谦的人,常常收敛自己的锋芒,即使处于中心仍虚心求教,因此稳扎稳打,常立于不败之地。

稳于中心需自省。处于中心的确是一件好事,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上,处于中心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处于中心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达到完美,可以停滞不前了,我们还应该努力让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这时候,就需要自省来帮忙。处于中心的同时,我们应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寻找一下自己还有什么是未达到的,努力争取达到,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稳于中心。

稳于中心需自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处于中心正如身居高层,四周平静、空旷。在一个如此平静的环境中,我们也需要使自己的心灵保持沉静。因为沉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办事效率,沉静使我们心思澄明,沉静使我们进步,远离边缘的喧嚣。

稳于中心需自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自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一个自强的人会对自己有高要求。他不易满足,只求做到最好;一个自强的人会有远大的理想,鞭策他永不停歇,勇往直前;一个自强的人会寻求美好、平和、沉静……因此成为一个自强的人,自然能稳于中心,做一个常胜将军!

稳于中心是每个已达到中心的人心目中的追求,而自谦、自省、自静、自强则是它的“必需品”,拥有它们,便离稳于中心不远矣,让守城也变得容易。相信,稳于中心,不畏浮云!只缘身在最高层……

4、平静与边缘:我有一个田园梦

高一(5)班 黄怡洁 22+23+8=53分

千年之前,你有一个沉静而质朴的田园生活,远离官场中心的喧嚣。千年之后,我穿越茫茫人海,来到世界的边缘,只因为我有一个田园梦。

舟遥遥以轻觞,风飘飘而吹衣。荒之三径,松菊小苑。晨起,鸟鸣相伴;昏歇,书籍左右。微风习来,把酒东篱,若心情好呢,尚可带着锄头去到月亮升起时再荷锄归来。

忽然,一声急响将我惊醒。我猛然发觉,我的田园,我的边缘,我的松菊,也不过是场梦罢了。车马喧嚣,世风世道,中心固然斑斓多彩,却极易让人迷失本心,诱惑着人们戴上假面,说着假话,以此换取用来蒙蔽自己双眼的身外之物。最后惹得一身花花绿绿,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坠入深渊。我不想我的田园,我的边缘,我的松菊只是一个梦,我渴望成为自由的风,但在这个连风也失去了自由的地方,我又能做什么呢?

所有人都对我抱着“希望”,因为我学习稍微比同辈好那么点,考上了不错的高中,当我说出我心中那个神圣的田园梦,他们都说我疯了,我这么有前途,以后一定能赚大钱……

人们都想成为人群的中心,舞台的中心,焦点的中心,中心的中心……羡慕着,渴望着,梦寐以求。我不忍辜负长辈的期望,不忍离他们而去。天仿佛是一个笼子,白云也被禁锢其中。

我的田园,我的边缘,我的松菊,不能只是一个梦!陶潜啊,亲爱的陶潜,我此刻仿佛身处千年之前,与汝对话!沉静又美好的边缘,就是内心的中心,是我们来的地方,也是我们最终的归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边缘是让人平静和沉淀的地方,它的质朴令人为之着迷。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是我们所追寻的中心。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也许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如陶潜之愿望的田园梦,隐匿在世界的边缘,不让浮躁的中心将我们同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5、守住自己的一隅

高一(6) 容绮璐 23+23+7=53分

众所周知,“北上广”是年轻人寻梦的最佳地点,这无可置否。这些经济飞发展的城市,拥有诸多便利、机会,在这儿,我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成为城市中心的佼佼者。

但现实来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心里的中心,相反变成中心的最边缘。原因其实不尽相同,我们没能守住自己内心的一隅,享受都诸多便利却仍未满足。贪污受贿、弄虚作假之事层出不穷。其实,并不是处在中心的灯红酒绿改造了我们,让我们迷失了本心,而是自我欲望的膨胀,贪婪之心的显露让我们渐行渐远。

所以,不要片面地认为处在中心就一定会迷失,只有守住自己的一隅,那么中心就是攀上成功阶梯的基石。

对中心相对的则是边缘。边缘则比中心少了一丝喧闹,多了一份静谧。边缘的美似是那么神秘,引无数处在中心的人折腰。

陶潜,官场失意的他奋然挥袖,告别了繁华京城,只身隐居于南山之中。虽然每日清贫,但他守住自己的一隅,不为纷乱所扰,终在边缘找寻到中我中心,领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放流黄州,远离官场的他守住自己的一隅,为黄州人民服务,寄情于山水,终成《赤壁赋》千古大章。张爱玲,本是名门之后,却甘愿远离纸醉金迷的生活,当一个市井小民,有人说:“能同时承受极度繁华及极度贫穷的人,只有张爱玲。”在边缘的生活里,他依旧守住自己一隅,写出那么细腻婉约的文字。

可见,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在边缘里,没有世俗纷扰,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探寻自我的精神世界,让边缘这种荒凉之地变为精神的中心地带。

而我想,其实边缘环境不是真正让我们找到精神中心的根本,其根本是自己内心的那一隅方田,我能守住,即成中心;让其不断膨胀最后中心散失,边缘也似乎不在。

其正的智者,中心可以变得更中心,边缘也可以成为中心,因为他能守住自己的一隅。

6、处在中心,守住本心

高一(2)班 邓啸飚 52分

中心地带让人向往,这儿有诸多好处,但一直不坚定的人会在此迷失。我认为,我们要有对中心地带的追求,同时也要在中心地带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请向着中心地带去奋斗。

拿破仑有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是的,心中没有理想的人生,一定是黯淡无光的。你看那中国首富马云,心中有理想的火苗,不畏艰苦,一步步创立了闻名全球的阿里巴巴,他成为了电商的中心。若是他像方仲永一般,空有才华,胸无大志,最终可能只是当代的“伤仲永”。所以,请向着中心地带,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请在中心地带,守住本心,不忘初心。

丰子恺有言:“不忘初心,不乱于心,如此,安好。”雷军,年轻时他是金山公司的中心。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不甘于现状,看准时机,成立了当今国内手机一霸——小米公司。彭霍费尔,在战乱的中心,并没有随波逐流,以叛徒的名义与纳粹进行抗争。他们守住了本心,没有在中心地带迷失自我,向着美好,想着真理不断前进。我们要守住本心,才不会留下悔恨,才不会边缘化,才不会迷失自己。

沃德曾说:“我们出发久了,就不知我们为什么出发了。”我们人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我们的初心。公交车纵火犯马永平,他忘记了初心;“地铁凤爪女”王若扬,她忘记了初心;误入了毒途的尹相杰,他忘记了初心。2015感十人物,陶艳波的母亲,她没有忘记初心;为贫穷孩子捐款的拾荒老人韦思浩,他没有忘记初心。在天津大爆炸中逆行的消防员们,他没有忘记初心。他们都处于不同的中心,前者为人不齿,后者为人赞扬。同样处在中心地带的我们也应以“善”为上,才不至迷失自己。

在中心地带,请这样做。

我们要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闲适,也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不懈追求。既要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谦逊,也要有“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观豁达。总之:

朝着中心,不断追求。

处在中心,守住本心。

处在中心,不忘初心。

7、中心与边缘

高一(22)班 李智南 52分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中心,因为在卡耐基先生的著作《人性的弱点》中曾提到过,人有八种需求,其中一种便是显要感,处于中心地带的人往往倍受别人瞩目,因此人们都向往中心地带。

处于中心地带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你的显要感得到满足,而处于中心地带的人他会需要别人的认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趋向于完善的自我。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成绩极好,每次考试放榜他都名列前茅。我询问他致胜的秘诀,他回答:“倍受瞩目的感觉极好。”他的成绩一路上升,未曾下降过,我想这便是中心地带对一个人的督促力的作用吧。

当然中心地带也有坏的一面,它是一把双刃剑。

中心地带令人向往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显要感。于是我想,当一个人处于中心地带时间过久,他便可能对显要感有了一种病态的需要。这意味着什么?显要感是通过别人的认可和关注而被满足的,这意味着对显要感有一种病态需要的人可能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人之所以会在意别人的想法,想知道别人想什么,是因为想利用别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忘记自己的本心的话,便会迷失自我,不知不觉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想,如果太在意别人所想,一个人便会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否意味着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好的“边缘”也是一种“中心”,即“自我的中心”。即在这个“中心”中,主体和客体都是自我。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令我记忆犹深的描写:一个人走在路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

朱自清先生是因为拜托别人想法的拘束,才会有这般祥和的心境吧!这般质朴而又别样的意境,我想这正是边缘的魅力所在了。

在这嘈杂的尘世中,无论你是处于中心被众星捧月,还是在边缘充当一个审美的客体与主体,只要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勿忘初心便可以成就自我。

8、坚守自己的内心

高一(20)班 刘明轩 52分

如今,社会就像一个大转盘,飞速地旋转着,处于这个大转盘上的人们也在不断地运动着。无数的人再次迷失了方向,但又有少部分人,在这个永不停息的转盘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落脚点。

可能有些处于中心地带的人会说:“你看,那些处于边缘地带的人多么舒服,多么宁静啊!”有些处于边缘地带的人却又会说:“中心地带就是好,多么热闹呀!”这也就是如今又农村人要到大城市来找工作,又有城里人要到农村里享受生活的原因了吧!

但是,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又真的有好坏之分吗?我想不然。

处于中心地带的人可以成功,却也可能迷失自我。无数的影视圈,商业界的红人,都是在中心地带取得成功的。马云,李嘉诚等人在中心地带抓住机遇一举赚下一辈子也用不完的钱,他们显然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人,他们也处于中心地带,迎接他们的却是失败。我们所熟知的李天一,药佳鑫等人,不就是在中心地带迷失自我的典范吗?他们拿着父母的钱却干出丧尽天良的事情,这岂不是必处于边缘地带的普通老百姓要下等得多?所以中心地带是机遇也是挑战。

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也可以成功,却也会消极度日。杭州市一年近九十的老奶奶,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未上学的孩子们做一份早餐,价格十分低廉,给无数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虽然处于边缘地带,但我想,他这样的医生也将会是无比成功的。然而又有一些无业游民,震天无所事事,消极度日,这样的一生就必定是没有价值的,失败的。

是的,中心地带与边缘地带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不利之处。有很多人一味地想要去到某个地带而永远的迷失了自我。这样的一生,就算在别人看来他取得了某些成就,担任是不快乐的,亦不能算是成功。

所以,在这个变化万千的社会之中,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而不理会别人的眼光,才能过得幸福,圆满,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9、追求宁静,享受美好

高一(17)班 麦云翔 52分

中心,一个令众多人向往的地方,却又使人迷失。边缘,一片宁静祥和的净土,又有多少人在这里建立了属于他们的中心。

我们活在中心的世界,每天几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快节奏也充斥着我们的世界。匆匆的脚步,匆匆的背影,匆匆的路过,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可是,你是否有想过慢节奏、宁静、祥和的生活。

木心的《从前慢》中说:“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我们也许无法得知从前生活的缓慢,但我们可以试着去追求那份慢,追求那份宁静,追求那份美好。

乔治·华盛顿任满两届总统后,坚决不再当选,过上舒适祥和的退休生活。这份宁静与美好,是放下繁重工作的放松,是享受安逸退休生活的惬意,是安度晚年的祥和。

中心的世界,虽然充满了诸多的便利、机会与认同,人们会在这里,找到适合的东西,抓住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的认同。但如果在中心迷失了自己,最终就可能走向不归路,慢慢边缘化。那些为了谋求财权而不择手段的官员,最终在中心迷失了自己,永远回不了头,永远来不及后悔,永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边缘的世界,到处都是祥和、质朴、宁静的气息。在这里,人们可以过上恬淡的生活,享受这份质朴与宁静。虽然没有中心的诸多便利,但边缘的别样魅力同样吸引着中心的人们前来探索。然而,边缘同样也有不利之处,过多地享受这种安逸,最终难免会沉沦。

如果我有选择世界的权利,我愿去到边缘,去享受一种质朴、宁静的生活,在享受中,探寻隐藏其中的美好。当然,享受之外,我会竭尽自己所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中心,吸引更多中心世界的人们前来探寻边缘魅力。

如果说,将中心比作是惊涛骇浪,那么边缘就是涓涓细流。

如果说,将中心比作是魁梧的松柏,那么边缘就是纤细的杨柳。

如果说,将中心比作是骄阳似火的正午,那么边缘就是月光如水的夜晚。

我愿去到边缘,追求那份宁静,享受这种美好。

10、调整心态,何惧边缘

高一(19)班 刘泳麟 51分

对于地区而言,城市是中心,郊区是边缘;对于年龄而言,青春是中心,衰老是边缘;对于地位而言,提升是中心,贬谪是边缘,对于人生而言,成功是中心,失败是边缘……固然,中心有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认同,于是人人都向往着中心。然而我想说,即使身处边缘,只要拥有正确而良好的心态,也可以成为中心。

从边缘到中心,需要追求梦想的决心。默默无闻的过路人,挥笔而就得《滕王阁序》,立即使身处边缘的王勃一跃成为中心。当所有人都赞叹他的文采时,又有谁注意他文惊四座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追求和付出?正如所有的才华横溢都要有追梦路上的苦心积累,王勃没有因自己名不见经传而就此沉沦,他始终怀揣着文学的梦想去努力,终于抓住机会一举成名。作为边缘人,更应带着坚定的梦想前行,才能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

从边缘到中心,需要承受寂寞的耐心。在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总有人耐不住性子要到中心去体验所谓精彩的生活,结果不是成就了自己,而是迷失了自己,重新边缘化。刘慈欣隐居山西,切断与外界的大部分联系,在寂寞中默默创作,终于让科幻巨著《三体》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而所谓新生代作家往往无法忍受倾心创作的寂静,质量缺失的作品在一阵大红大紫之后便遭到唾弃。这正说明着承受寂静是去边缘化的重要途径。边缘有边缘的朴实和沉着,只有接受其陶冶,才能实现自我提升。

从边缘到中心,需要不惧挫折的信心。身处边缘的人不少是受到打击跌入谷底,但若是他们能改变心态重新站起,便又有了继续前进的能力。滕子京、司马迁、苏东坡……多少人在挫折的波涛中沉浮,永不畏惧的心却让他们从人生的边缘重新回到了中心。顾城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倘若来到黑暗的边缘,那就用勇于面对的信心点燃自己。

在边缘调整心态,也可以焕发出成为中心的生命光彩。当所有人都争夺那一小片繁花似锦,请让我在风景的边缘静静地品尝梦想和坚强,独自破茧成蝶,起舞蹁跹,成为更美好的春天。

11、美在边缘

高一(11)班 覃卫铃 51分

中心令许多人向往,许多毕业的大学生一踏入社会就迈上了“北上广”之路,因为中心有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然而,很多人却在中心的繁华中迷失。边缘则是让人平静的地方,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边缘”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寂寞的词语。边缘即在一个地带的最外围,它意味着远离中心,远离繁华,但边缘却有其独特的美。

边缘之美,美在平静。边缘虽没有中心的繁华,但同时它也没有中心的喧嚣。边缘之地,或有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或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边缘之地,是远离了嘈杂的平静,这里会使你不易迷失。

边缘之美,美在质朴。边缘里的人,被平静的环境滋养着,他们没有都市人的市侩,也少有都市人的急功近利。边缘的人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边缘里的物也是天然的状态,少有添加剂。边缘有着质朴的品质,虽朴实无奇,却也最真诚。

边缘之美,美在真实。中心虽然繁华,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但却像笼罩在雾中,缥缈虚幻。而边缘却没有这种虚幻,它到处都充满着真实。人们交往谈笑,都是真心实意,并不会带着面具互相奉承。这里是远离了虚假的世界,在这里,你会找到真实。

或许许多人对边缘不以为然,认为中心才是自己的追求。事实上,边缘也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古代许多圣贤不爱名利,独好边缘的美。他们辞去官位,放弃仕途,为了领略边缘的美隐居山林。陶渊命即是一个典型事例。他不慕名利,却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他误入官场,厌倦权利中心的黑暗,最后发出“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的欣喜感叹。这足以证明边缘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这里的平和,这里的质朴,这里的真实,无一不是中心所缺少的。当你厌倦了中心的繁嚣,当你在歌舞升平中迷失,当你想感受边缘之美时,不妨暂且放下包袱,来边缘沉淀浮躁,感受真实。

12、在边缘上创造中心

高一(14) 田婕 51分

中心意味着机遇,而边缘涌动着无限的创造力。与其浮沉于五光十色的中心,不如于质朴的边缘创造中心。

每到毕业季,生活中便会出现一个话题——就业。也总会听到一些吹捧世纪五百强职员而瞧不起任职于普通公司或自主创业的人。事实上,并不是机遇便意味着发展前景广阔。

边缘的无限力量与创造性可以创造中心。众所周知,世界流行社交软件——脸书的创始人年仅三十二岁,却让世界人民都在使用此应用程序。他是真正的中心,也是真正的边缘。高中时期,他与一众好友就开发出了这款运用于互联网的强大软件,却被位于中心的网络大佬所鄙夷。如今,边缘的他让世界刮目相看。

边缘也意味着谦虚与勤勉,而不带有中心的奢靡与颓废风气。享誉世界的松下电器是由一位最不起眼,却勤恳而努力的底层工作者所创立的商业帝国。他不聪慧但能吃苦,他不吹嘘但工作到凌晨且日日早起为母亲做家务,还贴心地为母亲洗脚、做按摩。正是他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善良的内心为他带来广大的人脉,足以使他于边缘中建起庞大的中心。

边缘较之于中心,往往有着更多团结的力量和振作、奋发的士气。战败的德国可谓士气大损,大量的战争赔款与割地协议更令他重创。可这一度处于世界底端的国家再一次站回世界中心。追根溯源,我们不得不叹于人民的团结协作。在工人失业,工厂停工的社会环境下,德国人民硬起腰杆搞基建,以谋求发展,从而造就被称为“汽车王国”的强盛德国。

由以上种种可见,中心纵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遇,但并不意味着边缘就永远是边缘。恰恰相反,边缘上的人或地区或国家较于中心,往往有着中心所缺少的淳朴、坚强、团结与创造力。相对于竞争与厮杀,边缘之人更懂得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也更明白自我潜能与价值所在。确切的说,边缘的人更能正确地了解世界所需、人民所恼,从而顺应世界潮流,用自己的活跃思维与勤勉双手创造中心、缔造王国。

那么,如果你足够优秀,不必忌讳处在边缘,也不必费力进入中心,因为你足以于边缘创造中心。

谋篇:范式在胸,快速成篇

高考作文不同于作家的文学创作,可以不受约束地任意发挥,汪洋恣肆以至于天马行空,它实际上是一种工匠式的“制作”,要受到字数、体裁、内容、时间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既然是“制作”,就可以有一定的范式,就可以按照这种范式的规范,做好每一道“工序”,把作文过程变成一种“加工”活动。

纵观近年高考高分作文,有不少这样的成功范例,而且从呈现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上考场前已经“范式在胸”,所以能在考场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自如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容易掌握、便于操作的范式谋篇技法:

技法一:排比假设式写法

作者不直接站出来议论抒情,而采取转化为依托物的形式,用假设的句式,依据依托物展开议论抒情。每一依托物自成一段,全文由三到五段组成,这些段落之间是并列排比关系。文章的最后可精要总结。请看高考高分作文《我就是一道风景》的文章框架: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花季,那我便是百花丛中最耀眼的一朵。我傲立枝头,……

如果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那我便是众多河流中最激速的一条。我勇往直前,……

如果说生命是一颗萌发的种子,那我便是其中生命力最强盛的一颗。我努力地挺直自己的身躯,……

相信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生于世界,我并不比别人少,也不比别人多,同顶炎炎烈日,同沐皎皎月辉,只要我一直在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个性与风采,那么我就没有必要去仰视别人而看轻自己,因为我就是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文章选取了花朵、河流、种子三个依托物并针对主旨生发议论,段落之间呈并列关系,最后一段以精要的深化与升华收束全篇。作者的思路何其清晰!文章的脉络何其分明!由于是借助于形象展开,文章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又是何其强大!这样的佳构美文出现在阅卷场上,焉能有不夺得高分之理?

技法二:一语串珠式写法

在每段的段首都使用同一句话,用这句话串起若干个片断。这种写法由于非常清晰地使用了同一句话,使读者感觉文章虽有多个片段组成,但却紧紧联成一体。请看高考高分作文《与你为邻》的文章框架:

年轻的心,代表着永恒;年轻的心,吟唱出欢乐;年轻的心,充满了憧憬。与年轻的心为邻,便总是在年轻的期待中,默默地剧烈着,狂热着,奔跳着,那是一种执著,一腔热忱,一份勇气。

我骄傲,因为我与年轻的心为邻。当百花点缀大地以多姿,……

我骄傲,因为我与年轻的心为邻。当骄阳烘托出大地的辉煌,……

我骄傲,因为我与年轻的心为邻。当硕果充实着大地,……

我骄傲,因为我与年轻的心为邻。当枯叶显露着大地的沉寂,……

年轻的心是一首四季之歌,年轻的心闪烁着不变的承诺,与年轻的心为邻,永远年轻!

该考生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安排了四个段落,每一段都用同一个句子“我骄傲,因为我与年轻的心为邻”开头,不仅把文章各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全文“形不散而神也不散”,而且在回环叠唱之中加深了读者的认识,增强了文章的情感表达。

技法三:故事组装式写法

通过叙述几个故事,“组装”而成整篇文章。当然,这多个故事必须始终服务于文章的主题,而且叙述时要有必要的连接,除了叙述故事之外,要有精要的议论以阐发故事的主旨。请看高考高分作文《无可逃避》的文章框架:

(开头段,排比点题)

海伦·凯勒的故事(叙写故事+阐发主旨)

鲁迅的故事(叙写故事+阐发主旨)

沙漠小镇迪拜的故事(叙写故事+阐发主旨)

(结尾段,升华总结)

该考生以三则小故事为主体,“组装”成了全篇文章,最后加以升华总结,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虽是讲道理,但由于借助于多个故事展开,因而显得形象生动。

技法四:导入生发式写法

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个现实中的小场景或小故事导入,然后全文在这个导入的基础上生发开来。导入部分与后边生发的部分,其主旨是完全一致的。请看高考高分作文《高贵的选择》的文章开头:

现在是世界杯冠亚军赛场,由巴西队里瓦尔多持球。他已带球攻至德国禁区的附近……我开始为巴西祈祷。糟糕!只见几员德国神将已将里瓦尔多围住,进球的可能性正被扼杀。里瓦尔多会强行突入吗?

出人意料,里瓦尔多两脚一闪,好似攻球,实为假射。德国球员都跟着里瓦尔多的脚跑起来了。但是,球却被里瓦尔多轻轻拨到不远处的罗纳尔多身边。德国队还没弄清怎么回事,罗纳尔多一脚抽射,漂亮!真是三秒内的精彩瞬间。

球赛结束了,激动的我还在想着里瓦尔多的选择。……

该考生用里瓦尔多让球的场景导入,并在此基础上生发议论开去,最后加以总结,成就了一篇考场佳作,不能不说,这正是谋篇艺术的功劳。

情感:分量十足,冲击力强

文为心声,文章是自己真情的表达。正因如此,高考作文基础等级评分标准中提出了“感情真挚”的要求。所谓感情真挚,就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和装饰感。这项要求是高考作文内容方面的一个总纲,无论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其他体裁的文章(尤其是记叙类和抒情类文章),都必须遵循这个总纲,抒真挚情感,写健康文章。从高考阅卷实践来看,感情虚假、矫揉造作、格调不高的作文,总是会被打入“另册”,以较低的等次来判处的。

阅读近年高考高分作文,你会欣喜地发现,不少考生为我们提供了“感情真挚”的成功范例,其中的一些技法不仅颇能奏效,而且简便易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技法一:符合客观,情感真实

文章的材料要真实,虽然写作允许虚构,但不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胡编乱造,换言之,文章的材料不能失真,不能矫揉造作,要合乎情理,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请看高考高分作文《与你为邻》中的片段: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出外求学,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父母的辛劳和关爱。

每当我头痛脑热的时候,父母都会放下所有的活,送我上医院,整日整夜地陪伴着我,问寒问暖送汤送水,我为之感动。

每当我生日的时候,父母会一改他们节俭得近乎吝啬的生活态度,大方得几近奢侈地为我操办生日宴,买来漂亮美味的大蛋糕,点上浪漫的生日蜡烛,像朋友一样祝福我,我为之流泪。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母亲总会为我在集市上买一套新衣服,亲手给我穿上,提提领,拉拉袖,前端详,后审视;父亲总会掏出一叠钱交给我,并加上一句:够用吗?我往往会眼噙热泪,紧紧地捏着带有父亲体温的钱,点点头别过父母,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感谢他们。

这几段文字所写的材料,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乎每个人都亲身经历过,感受过,其真实性谁也不会怀疑,又加之该考生在“剪辑”这些材料时,注入了浓浓的情感因素,故此具有了感人的力量。这正是以真实的情感来打动人心。

技法二:融入个体,情感浓郁

文章要表达出个人的情感体验,至少必须感动自己,通过自我的感动,抒发浓郁的情感。请看高考高分作文《与你为邻》中的片段:

能够走近各种高贵的灵魂,与他们坦言,能够跨越千百年的历史,倾听历史的声音,不醉又如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书与我的世界里,我常常忘记自己是什么。有时我是唐时的一棵柳,婀娜在古石桥畔;有时我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江南水乡的清波;有时我是元时一名浪迹天涯的艺人,说唱着小镇的故事;甚至有时我是明时的一缕穿过长长弄堂的风,轻掠过屋檐下鱼燕的翅端;或者是清时的无名小女子,每日清洗衣物于河畔……有无边的遐思作伴,有醉人的书香作伴,我常常忘记自己究竟是什么。

与书为邻,书香伴我,洒下一路梦幻,风光无限。

该考生选择“书”作为写作对象,写出了与“书”为邻、与书香为伴的切身体验和独特感受,表达了由此带来的自豪与满足,情感是浓郁的,而且抒写得酣畅淋漓,这与作者将自己融入其中是分不开的。

技法三:注重蓄势,情感持久

文章表达的情感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借助具体的材料、人物的描写、情感的递进达到情感的高潮,通过细致的描写体现最持久的情感。请看高考高分作文《生活只是一张脸谱》中的片段:

曾经,有一名撑杆跳选手,尽管他不断地尝试冲击新的高度,但每一次都惨遭失败。有一天,他又一次失败了,不禁摇头叹息,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如实回答:“我只要一踏上起跳线,看到那根高悬的标杆时,心里就害怕。”突然,教练一声断喝:“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让你的心从横杆上‘跳’过去!”教练的话让他如梦初醒。他遵从教练的吩咐,重新试跳了一次。这一次,果然顺利地一跃而过。而他,也超越了自我!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奥运会撑杆跳冠军、享有“撑杆跳沙皇”美誉的布勃卡。他曾35次刷新了撑杆跳的世界纪录,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打破他的记录。

正因为突破了心理障碍,撕破了生活的脸谱,布勃卡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自己。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超越自我,赢得成功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自己的心先过去,保持勇敢、乐观的心态啊!

这两段文字,前一段叙写材料,实则是在为情感的迸发蓄势,后一段文字则在蓄势的基础上升华出激昂的情感,给人以震撼与启迪。该考生的做法可谓机智。

高考作文中,表达情感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黑猫白猫”是不必计较的,这里想提醒一点:抒写感情要尽量少作直接的表露,要善于选择富有包孕力的一瞬,以“不写之写”去让读者体味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艺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