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搜索

  死亡,在许多时候,真是一件近乎日常的琐事。你买菜的路上,邂逅车轮下的一摊血;你拎着一堆肉食回来,看见邻居的一张讣告——在你行经的地方,人们竞相奔赴道路的尽头。你才发现,生命竟然确实薄如蝉翼。

  当“访旧半为鬼”时,当“故人日以稀”时,当在暮烟的幻象中遥见你曾朝夕与共甚或唇齿相依的大队面容时,你何曾有一丝幸存者的窃喜。就像此夜,当我枯坐于天涯客馆,燃一炬烟,吞吐几十年的往事时,我恍若一个同谋共犯——他们去了,我却苟活于斯——我怎堪独自直面这残酷的余生。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她的头依在窗帘上,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她累了。

路上人迹稀少。有个男子从最后一幢屋子里出来,经过窗前,回家去。她听见他的脚步踏在混凝土人行道上,发出橐橐声;尔后,又踩在那些新造的红房子前的煤屑路上,嘎吱嘎吱地响着。以前,那里是一片旷地。每天傍晚,他们常在那儿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后来,一个从贝尔法斯特(注:爱尔兰东北部重要港市)来的人买下了这块地,造了房屋——全是明亮的砖房,屋顶闪闪发光,不像他们那种褐色的小屋。过去,街坊的孩子们常在那块地里玩耍——迪瓦因家的、沃特家的、邓恩家的,还有小瘸子基奥,以及她和兄弟姐妹们。可是,欧内斯特从不玩,那时他已经挺大了。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提着一根刺李木拐杖,想把她们撵回去。幸亏小基奥常替他们望风,一瞧见她父亲来了,便大声呼喊,通风报信。不管怎样,那时他们似乎很快活。父亲的脾气不像现在这么坏,何况妈妈还在世呢。那是好久以前了。光阴荏苒,如今她和兄弟姐妹都长大了。母亲已经过世。蒂西·邓恩也死了。沃特一家回英格兰去了。时过境迁,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离乡背井了。

[原文] 历史上的人,今日世界上的人,是虫豸,是鱼卵,他们被称为“群众”或是“羊群”。在一个世纪里,在一千年里,只有一两个人:那就是说只有一两个近似每一个人的正规状态的人。其余的人全都在一个英雄或诗人里看到他们自己幼稚和原始的人格达到成熟的状态;是的,他们并且甘心退避三舍,好让它尽量发展,臻于至善。(a 22-23)

[体会] 爱默生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让这个自我得到良好生长,把它的独特性展现出来,每个人就都是伟大的。然而,事实上,人们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宁愿平庸地度过一生,同时却又崇拜极少数做到了这一点的人,即历史上的英雄或天才,这是他最不能容忍的。我发现一切心地善良的伟人面对平庸都会有这种感叹:你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你们本来可以是不这样的!这是真正的怒其不争:人怎么可以无所谓地打发自己只有一次的人生?

[原文] 一个人生在世上,如果不成为一个单位——不被人当作一个特征看待——不产生每一个人天生应当结出的特殊的果实,而被人笼统地看待,成千论万地,以我们所属的政党或地域来计算,以地理上的区别来预测我们的意见,称我们为北方或南方——这岂不是最大的耻辱?(a 29)

[体会] 最大的耻辱不是被人们排斥在某个集体之外,相反,恰恰是只被人们视为某个集体的一员,而非独立的个人。最大的耻辱是丧失自我,磨灭个性,放弃独立思考,成为团体的工具或舆论的奴隶。张爱玲称爱默生的主张为健康的个人主义,我想亦可称为民主的贵族主义,即主张每个人的灵魂都应该是高贵的。

[原文] 知识、品德、能力是人克服贫困过程中获得的战利品,是他力求控制世界的进军。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为自己征服世界的机会。(b155)

[体会] 爱默生具有美国人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崇尚自我,但并不主张退避自守,每个人都应该到世界上去争取属于他的那一份成功。不过,在某种意义上,争取成功是让自己优秀的途径,在这过程中获得的真正的战利品是知识、品德、能力。

阅读书目:

a《爱默森文选》,[美]范道伦编选,张爱玲译,三联书店,1986。

b《爱默生集》(上、下),吉欧·波尔泰编,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93。

c《爱默生日记精华》,勃里斯·佩里编,倪庆饩译,东方出版社,2008。

以上每段原文后括号里的英文字母代表书名,阿拉伯数字是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