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时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承认的生命状态时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大自然创造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而每个人都能够自发地建立起一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能,因为这一点世界才变得精彩,变得有创造性,变得充满生机。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个性跟创造力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每一种个性都是好的。

儿童将依据自己的个性建构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方式。比如在语言方面,有的孩子说话的敏感期特别晚,两岁多才开始学话;有的孩子一岁过一点就说得很好。我们发现说话晚些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好。你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儿童最好的发展条件。自由中,儿童将已经懂得的东西反复练习并将它实体化(肉体化)。没有一个儿童不是在自己从事这一活动,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活动就是创造力。等到6岁一过,吸收性心智一旦消失,他就开始吸收外在的用语言讲述的知识了。创造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制已牢固地建构在儿童的身上,使他终生享用。所以这个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是同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截然不同的。

比如语言。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语言方面非常有创造力。孩子们喜欢躲在无人的地方,比如角落里、桌子下面、壁柜里、树丛里小声交谈。在蒙特梭利幼儿院有一个小朋友,跟着母亲到餐厅吃饭的时候,他把嘴张开,哈了一口气,那时正好是冬天,他说:“妈妈你看这是什么?”他母亲说:“水蒸气。”他说:“不是的,这是火一样的热情。”当时所有的人都笑了。他母亲问为什么这么说,他说:“这几天的音乐课我们每天都在唱《欢乐女神》,其中有一段词是‘我们怀着火一样的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看嘛,‘怀着’嘛,’所以,我就哈出来了。”

但是,看看我们成人!有一次,我们的一位教师从一家幼儿园门口路过,发现孩子跟老师一起在传球,老师将球扔过去的时候,一个孩子没接住,老师说:“笨死了!球都接不住。”这个孩子就跑过去捡球。捡来球,孩子把球扔给老师,这一扔老师没接住。我们的老师当时想,这下孩子可以说你笨死了吧。但只听那位老师说:“笨死了,连球也不会扔。”听完这话,我们的老师目瞪口呆,她回来说:“哎呀:这句话还能反过来这么说。”

这就是一些成人说话的方式。我们在面对孩子时,过去的成长经验和习惯表露无遗。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而成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恶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创造力,他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恶劣的生存条件。但承认会说:“啊,好聪明的孩子!”“这么聪明就是不好好学习。”

聪明是什么呢?

让我们通过对蒙特梭利理论的理解,来建立一个关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概念。蒙特梭利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因为儿童要将环境中获得的知觉加以组织,所以环境又必须真实。这样,儿童才会将事物的主要特质抽象化,因此而成功地联合它们的形象,保存在意识的最前面。蒙特梭利强调,这种抽象能力必须具备三项特质——第一,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第二,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第三,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的与事实的信心。

有人问,蒙特梭利教育只在幼儿园进行,那么家庭、社会这方面能不能够配合?孩子在家庭中手的教育和他在幼儿园的教育能不能够统一?另外,幼儿园出来以后要上小学、中学,那时他受的教育和蒙特梭利教育还是截然不同,它怎样得到延伸呢?

这是好多家长提出的问题,因为有的孩子是跟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在一起,家里没有办法配合。进蒙特梭利幼儿院,我们一般要求家里和学校必须配合,如果不配合,学校就不接受这个孩子。我们发现家长越配合,孩子就发展得越好。

实际上能把孩子送到蒙特梭利幼儿院的家长,他的观念已经是相对超前的,比较有远见的。尽管相比而言这个教育的收费高了一些,但许多家长还是愿意接受的。即使如此,新教育和旧教育的极大不同,给实施这个教育的人还是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也带来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学校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成长给大家带来了喜悦。

蒙特梭利幼儿院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而且每个班只有20~25名孩子。这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跟老师接触,并能充分享用老师为孩子提供的大量工作材料。接受蒙特梭利教育以后,家长发现儿童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另外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怎么办?根据我们的了解,蒙特梭利教育不仅仅是为小学打基础,也是为整个人生打基础。它不注重具体的知识,即使到了小学,它也注重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实际上很多家长已经发现,有了创造性的思维,掌握了生活的规律和准则,孩子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孩子们准确地掌握了概念,过了一两年,你突然会发现孩子不仅身体好,意志超群,喜欢做题,他还会同你一起探讨较有深度的问题。你惊奇地问:“什么时候学的呀?”孩子说不知道。“谁教给你的呀?”孩子说不知道。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知识的,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学会,并把这种素质、这种能力自觉运用到他的一生的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不安教师的方法进行学习,他很快就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也是令我们老师最欣慰的。

所谓“知识”的东西,什么时候需要呢?

6岁以后孩子“吸收性心智”基本消失了,开始接受“知识”,也就是开始接受通过“知识”的形式来传递的东西。6岁以前他不接受抽象的知识,他只是自己选择一些事物,不断发展他的潜能、创造力。知识和技能对6岁前的儿童来说往往像照片上的食物一样,是一种间接性的东西。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现代幼儿教育心理学家。他告诉大家,儿童通过不断活动构建自己,比如说拿杯子,他不断地拿起来,放下,拿起来,放下……在这种过程中他形成了一种经验,儿童的智力、智慧就是这种经验中产生的。这个经验告诉儿童,下一次怎么做更好,通过大人的说教却无法实现,大人说:“孩子这个碗,这么放不会摔。”不起作用,儿童下次照样摔。但孩子自己不断地使用它,不断地练习,在过程中产生经验,在经验中产生智慧。

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不管孩子兴趣到了没有,试图用引诱和奖励来唤起学生的热情,往孩子的脑袋里使劲“填”所谓的知识。在这种教育状态中,儿童的创造力会被深深地埋葬,6岁一过再没也没有机会开发出来。新的教育方法就是使孩子不仅要知其名,而且要知其实,知其然,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知其然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一个结果,因为孩子感兴趣,所以反复练习,因为反复而专注,因为专注而产生了兴趣,所以反复练习,因为反复而专注,因为专注而产生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因为有了自我控制力而有了意志,有了意志力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上。所以知其然只是一个工具,借助它使儿童自我发展,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学习变成了附带物。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反过来,把学习和知识作为最终目的时,孩子的灾难就来了。我们知道,很多灾难的根源在于此。

我们的工作,就是给儿童一个好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工作。

从原则出发,这个环境要求自由、美好、真实、自然,其中一个关键条件就是老师。老师是最主要的环境。那么什么养的教师才能够让儿童得到发展?蒙特梭利强调说:“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点特别重要。我的一个朋友家整洁、有秩序、简洁、明快,这几点符合蒙特梭利的标准,但是每一次我去他们家都有点不舒服,她说:“为了我女儿,你一定要帮我找到原因。”后来,我猛地感知到了,我说:“你们家好像没有生命。”她说:“我们不是生命吗?”我说:“你们在自我成长吗?”她陷入了沉思,而后怀疑地问:“我们要成长吗?”这就像蒙特梭利说的,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是一成不变的,他的个性就很僵硬,他一成不变,他就没有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称。每个人一旦处在变化中,他就会像一条河变得有了生机。你必须是一条流动的河,否则你永远无法感知你的孩子。

老师就是这个环境中流淌的河流,如果老师不断地发展自己,整个环境就会变得有生机。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提到一个当老师的邻居,那个人像风车轮子在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很忙,但没有变化,永远那样,这让然感到悲哀。它给人一种感觉,好像当老师的就是那个样子。但蒙特梭利的老师决不应该是那样,我们幼儿院的老师,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展。所有的人都说,我们的老师变了,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她不可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好环境。

我知道,很多同学分别几十年,再见面会说:“啊,你还是老样子!”真不知道这是荣耀还是悲哀,人的状态不该是这样。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即使到了30岁以后(因为大多数人在30岁以后就不再成长了),当他把爱赋予别人、赋予孩子、赋予妻子、赋予社会的时候,他的整个一生也是变化的。就像罗素所说,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像空中的水汽凝聚,变成雨滴和雪落入高山和大地;然后像雪山上的雪一样,融化了,变成一条小溪逐渐流淌下来;到了少年期,这条溪流越来越大,奔腾跳跃,水流湍急;到了青年时期,就汇集成怒江呼啸而下;到了中年,就成了长江,水流宽深,宏伟量大;等到了老年,就特别宽阔缓慢,蕴藏丰富的宝藏和阅历,最后流进大海。他的整个发展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有这样的发展状态,他所创造的环境就活了,就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

儿童在富有生命的环境中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如果你创造的环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环境,这个环境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你感知不到孩子的成长,“老师必须对生命采取开放的态度”。如果这个老师的生命在成长中,那么她就会对自己、对儿童、对整个生命状态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会用一种等待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这个老师的生命是静止的,她看不出孩子的变化。

只有老师变了,她才能感知到孩子变。生命的状态时最具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每一次从洒满绿荫的树下走过那种扑面而来的气息能够给我们奇特的感觉。那种感觉是生命对生命的感觉,一种相同,一种和谐,一种力量的赋予,一种能量的传递。试一下,当你情绪最不好的时候,跑到森林里,或者跑到树荫下,站到那儿,你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你从树上获得了什么?是能量,当你才思枯竭的时候试着跑到森林里去,你会获得新的灵感。如果你的生命状态是很强盛的,不断发展的,你就能给儿童创造一个富有生机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儿童能从你身上感知到。

儿童是从哪儿获得能量的?儿童依靠我们的爱而获得安全感来发展他自己。如果我们不能给儿童足够的爱的能量,儿童就不可能发展的很好。

儿童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不像成人已离开自然,而且越离越远。比如说,小孩抓狗弄猫,很亲切,很亲近。小动物们一般不提防和回击小孩。我家以前养了一只猫,开始儿子和猫相处十分好。儿子一岁多时,经常把猫的尾巴提起来,或者骑猫,对他来说,那猫可能跟马差不多,那猫已经被他折磨的要精神分裂了,只要一见我儿子进来,它就“嗖”地躲起来。我儿子一走,它才爬出来,蹲在我丈夫的桌子上,看着他写作,或者自己玩一会儿。当这个房子特别宁静的时候,有一只猫在那儿动,就能产生更深刻的宁静。奇怪的是猫从不生小孩子的起,它从不回击我儿子,它只是躲着他,从不抓他,有时我们从床下将猫和儿子一起提出来。

蒙特梭利说:“儿童时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记住,他是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存在的。儿童应该从成人那里获得精神中最优秀的部分。只要这个老师在成长,她本身散发出来的那种东西,会给儿童提供非常好的环境和状态。成人往往到了40岁,甚至不到40岁就放弃了理想和希望,这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的发展。万物以发展为法则,为什么人的心智不再发展反被看成是正常的呢?不发展意味着精神的堕落,意味着我们对世界不再有感觉,意味着我们不在有真正的喜悦。没有这些如此本质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对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一个朋友的姐姐,结婚时婆家没有给买毛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还很贫穷,一条纯毛毛毯大概很贵重。这条毛毯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成了这个姐姐的一个情结。只要和丈夫吵架,毛毯问题就被提出来,一提就是几十年。现在条件好了,再买一条就可以了嘛,不行,就要当初那条。这种心智和生命的状态,分明是在3岁。这样的妇女永远不会是好母亲,也不会成为好妻子。她会因为一件小事儿童孩子争斗,当然最后肯定是成人取胜。大量的对孩子虐待倾向的父母基本上都是童年成长不幸的人,他们从来都不会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不会对孩子宽容,他们更喜欢强制孩子。他们已失去理解的能力,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整个世界。

所以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有一个经验,如果家长不赞同蒙氏教育观点,我们就不收他们的孩子。我们知道,家长如果不赞同蒙氏教育观点,他会在家里指责这个教育,儿童受父母的暗示,就无法同环境和谐相处。比如我们幼儿院有一个孩子,他是从其他幼儿园来的,他母亲了解这个教育以后,就把他送来。但他父亲、爷爷和奶奶特别反对。因为这个孩子是从传统幼儿园过来的,他喜欢这种自由,天天玩得很高兴,他天天玩,玩了吃,吃了玩,根本就不进教室。这时从其他幼儿园转进蒙氏幼儿院后的正常现象。但是他回到家后为了讨好奶奶,说老师不让他吃饭、不让他喝牛奶、不让他睡觉。家长就来问,老师觉得很奇怪,说:“每次他吃完一碗我都给他盛第二碗,他吃的特别好呀。”我专门去问老师,老师说他有撒谎的习惯,后来我发现是因为他奶奶反对他来这个幼儿院,他为了讨好奶奶,就这么说的。像这样的孩子,因为家庭因素太复杂,孩子无法判断是非,他会根据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要求,编一些谎话去讨好他们。这样的话,无论老师多么努力,他的发展还是很缓慢,人格还是在分裂中,他的发展受家里影响太大。所以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接受的。成人的暗示特别严重。比如说自由,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学校太自由了,我们幼儿院就有许多孩子问:“妈妈,什么是自由啊?”这就使孩子产生了疑惑。

一个人不成长,什么都讲不通,十几年前的观念可能今天还没有变。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大学同学说带孩子要懂孩子,爱孩子,亲自养育孩子。她是让保姆带孩子她说:“保姆带多好,又能给你做饭,又能带孩子。”我告诉她:“孩子是你的孩子,你不能让保姆代替母亲的角色,那意味着孩子和母亲的严重疏离。”这个道理特别简单。

学校必须对孩子的前途、对民族的素质负责,我们必须有最好的老师,使孩子有最好的人文环境,这是最高原则。实际上我们对选择老师的时候,就希望这个人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而且能够自觉地、不断地、长足地发展自己。如果你发现一个事物对你有帮助,你就应该立刻抓住个这个事物,因为他可能改变你。不断地抓住,不断地抓住,10年以后,你全部变了,你会发现你把身边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边。这样你就会优秀,如果你是优秀的你会有成功的那一天,你坚信这一点。这个社会需要最优秀的人。社会不用你,肯定是你身上有什么致命的弱点。我常仔细观察我周围的人和事,我发现,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却没有被重用,是在是因为他身上还有其他致命的弱点,所以只要你相信你自己,提高你自身,你就能找到合适你自己的位置,你就能把你放在一个你喜欢的位置上。

如果我们成人能这样不断地改变自己,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从儿童身上能吸收大量优秀的东西,毫无疑问。因为我们的儿童没有受过污染,在精神上不仅有自身有待发展的那部分,同时也能诚实地反映出我们成人的问题。比如两个孩子为争一顶新疆帽打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悄悄溜到另一个孩子身后,老师看见后,心想:完了!要打起来了!但是,后面的孩子拿出帽子,给前面的孩子悄悄戴上,欣赏了一下,走了!但我们成人就会认为这个孩子会去报复他。这是一件小事,但能证明我们成人有多少观念是这样的,而且已经形成定式。事实上,你如果一直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别人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

所以,能发展自身是从事这个教育的最关键的部分。你只要不断发展你自己,你就能够达到一定得水平,所以蒙特梭利说:“教师是否能够参与不断变化中的儿童生活,是其中关键所在。”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