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人追求真善美,但这过程很艰难,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自我挣扎中度过,一生成为生活的苦行者。但一名儿童如果在零至六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有比他的品格更重要的吗?人的品格就是他这个人本身。民族是以它的品格傲立于世界的,人是以他的品格立足于社会的。

人的品格从儿童期发展而来。这个判断有问题吗?品格时由儿童自己建构和发展的吗?是的,答案是肯定的。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自己在3~6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构建了自己的品格。

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一个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

新教育与旧教育的差别到底在哪里?蒙特梭利说,人对周围世界的适应能力实在生命的头6年久开始了,如果头6年儿童按照内在的指导正常发展,他自然而然就是蓝圈中的人,不用任何教育,别人就是打他、骂他、不让他追求完美,也是不可能的,他就是要追求完美。

真善美的是人们热爱的人。贞德、林肯、甘地……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优秀的工人、教师、战士,还有其他正直的人们,对社会有建设性行为的人都是真善美的。

很多人为追求真善美而奋斗、牺牲。我看过一本小说《人》,是意大利女作家奥里亚娜·法拉奇写的,主人公式希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一辈子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从这个监狱到那个监狱……但这个人没有放弃追求理想——要改变当时的政治体制。挫折和苦难没有把他的斗志消磨掉。南非的曼德拉也是那样。他是一个天生的走向完善的人,死亡都不能阻止他走向完善,所以蒙特梭利说的第一类人是具有坚强性格的人,而其他类型的人,包括白圈里的人在内,则被认为是品格较弱的人。

我们来看身边的现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某些人能为正义的事情呐喊,比方说我的一位同学,她为一棵要倒得数可能给路人早晨的危险到处呐喊。她从这个部门跑到那个部门,跑了大半天。实际上这根本不管她的事,但她就去呐喊,到处奔波。因为她的品格不断驱动她这样做。但是还有一部分人,会漠视这些,他们每天都干什么呢?被琐碎的事情、被现实的物质利益捆缚住了。又比如说一个婚姻很痛苦的男子,他非常烦他的妻子,他自己的心智发展又不够成熟,没有能力去爱她的孩子。他又爱上了别人,那他怎么办呢?他就不断地在这个矛盾中折磨自己,自我挣扎。如果没有做更糟的事情,那是因为有一种世俗道德告诉他这样做是一个坏人;如果他做了什么,他会在一种内疚和负罪中自责不已。

我想没有人有意要当坏人。为了保证自己不至于成为坏人,他就拼命地控制自己。蒙特梭利称这种人为苦行者。他的一生的上进和退步不断受到某种外力的约束,而那种在蓝圈里的人则完全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他的整个生命是向善向美的,任何东西不可能约束他,包括一些世俗的道德说教,自由状态的人,他一生的努力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在完善自己的同时,所作的一切工作恰恰也是在完善这个社会。

但是在白圈里的人不是这样,这个圈里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很麻木,他的生命和精力都在这种自我挣扎中度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庸的的人。

第二种人则倾向于滑向外圈,这些人容易受到诱惑,除非他们不断地进行努力,否则就会成为品质低劣的人。他们需要道德的约束来使自己免受诱惑。在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这样的人。比如说偷东西,有一种人偷东西已成为习惯,这种犯罪的人内在也有向上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很微弱,他常常被愤怒、报复心或其他的阴暗心理所左右,这种人被蒙特梭利成为神经病和犯罪分子。蒙特梭利曾说过一句话:不道德不是来自于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他的意志,他控制不住自己。

《十日谈》这部小说描述的是瘟疫发生后人们的状况。那时候大多数人已经不受道德的约束,反正要死了。这样的人,平时是靠社会的规则、法律、宗教信仰的约束不做坏事,他每天都和自己斗争,很累,他生命的能量只能消耗在这上面。这类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倾向性。

比如说希特勒,他在一夜之间把人民号召起来去侵犯别国,去杀别人,跟随他的就是这些人。这些人向恶和向善的倾向可能是一样的,是平庸的人,是要不断通过世俗道德来约束的人,他的内在就像墙头的芦苇,没有分辨能力,因为他对道德的观念是模糊的,他对事物的看法也是模糊的,在这种模糊状态中,只要一个人比他稍微强一点,他马上就会顺从这个人。

但零到6岁心理发展好的孩子,绝对不会从众。我记得《约翰·克里斯托夫》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伟大的人都在“墙的这一面”,如果你选择这一面的话,你必然要忍受“孤独与寂寞”,墙的那一面充满了喧闹与嘈杂,你在这一面就可以听到那热闹声。当然这种“孤寂”是一种美,他能和伟大的心灵对话,也能引导众人。

一个好的蒙氏教师绝对不会让一大群孩子去“爱”她——离不开她,她所作的一切是使儿童自然发展。如果儿童能够得到自然发展,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在发展中,那么他对和自己内心发展无关的外界事物就不感兴趣。

称职的父母也是这样,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她,但我常离开她,能常离开她,我离开她的时候,我依然能发展我自己。

我们衡量一个正常孩子时会发现,这种孩子好像是“孤独”的,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依附外界、揣摩外界。很多父母说我们的孩子在外边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合群”。我觉得这时一个很正常的状态。一个孩子交朋友,和别人在一起玩,朋友交得愉快,玩得也好,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那么什么样的人不正常?是内心充满了依恋与附属的人!正常的孩子,他不愿跟随便什么人都接触,因为有些人不理解他,即使一个成人,如果他的整个心态都是不断向善,不断完善自己,他一辈子都寻求真理,为大众服务,如果一个人有这样的目标,,他就顾及不到琐碎的小事了。

环境的压力越大,生存条件越差,人就越趋向于恶。因为生存条件的恶劣使儿童偏离了发展的轨道,在他还未建立在他的人生目标时,因为受伤害而建立了其他的非人性品格。

对很多人来说,用真善美装备自己是一种快乐和安慰,但这种“装备过程”却成了一种艰难的生活,一种苦行。苦行不可能快乐。所以他们愿意依附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以帮助自己抑制诱惑。但是如果我们在零到6岁形成了我们的品质,我们就不再苦行了,向善的品质已经是一种自然内驱力,我们不这样做的时候反而会痛苦。

蒙特梭利说,教育者总是把自己作为一种榜样,因为他不是的感到恐慌,于是他说:“我必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不然我的学生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可能变成坏人,所以教育者特别担心他的学生变成坏人。我们理所当然地这样想孩子,因为成人抵制不了引诱,每天都在自我挣扎,因此,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会以这样的心态去看孩子。看看我们周围的生活,大多数成人都在担忧:“这样做孩子会变坏”。然而一个发展完善、正常的人,他不会这么想,我们不断告诫孩子,那仅仅是因为我们自己对自己从来都不放心,我们内心有恐惧。

蒙特梭利说:“人类的悲哀在于白圈的人去教育蓝圈的人。”当蓝圈的孩子不断按照自己我完善的这个轨道发展的时候,白圈的人会把我们的孩子脱离这个轨道。儿童在整个成长期不懂得什么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顺应自己内部的发展,他追求完善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菲任何力气地趋向完善,他们对完善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他们生活本身。

对于追求权钱色欲者,要禁他的欲,他就会非常痛苦,因为他抵抗不住权钱色欲的诱惑,让他一辈子不想这些,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苦行。所以他们要严守他人指定的法规,或严守他们的精神领袖所规定的信条,以帮助自己抵抗诱惑。但是蓝圈的人不需要别人传播什么教条,因为他们忠实地严守这其内心天性的信条。他们不需要一个领袖,他们也不需要一个宗教的教规,他们只是遵守内心的规则。这个内心天性的建立恰恰就在零到6岁,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白圈里的人和最旁边的红圈里的人,做梦也不可能想想蓝圈里的人有多快乐。

儿童对于成人来说是高状态的人。蒙特梭利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达到较高水平就会对社会产生推动作用。我们所谓创造世界的人,是说对这个社会有推动作用的人,是愉快的人,是自我完善的人。虽然这个世界上白圈里的人多,蓝圈里的人少,但蓝圈里的人创造的精神财富却更可能对人类的进步产生推动作用。

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看到在每个时代,都有人为自己向往的理想做点什么。比如林肯解放黑奴,曼德拉解决种族歧视问起。蓝圈里的人没有必要在同诱惑的搏斗中浪费自己的精力。人类的整个目的是为什么?我认为是完善自己。

即使你有一亿美元,有了世界,可你发现你还是你,你还在原地踏步,那么拥有什么都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当你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秘密,因为你在完善自己的同时也完善了你所在的这个社会。

小说《嘉丽妹妹》里有个说法:有的人天生就在墙内,有的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墙内,有的人会在墙头上,有的人终生努力都到达不了墙内。这恰恰与蒙特梭利所说的一摸一样。面对一件事,很多人都会说:“这件事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原因是他们总在同自我作斗争,而那些没有同自我作斗争的人,却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一件事上,他克服各种困难,这件事就成功了。

所以蓝圈里的人与白圈里的人截然不同——蓝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完善自我上,白圈里的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自我挣扎上。

蒙特梭利说,宗旨,从品格的角度而言,白圈里的人很多,他们需要用拐杖来支撑自己。如果教育仍然一如既往,人类的水平还会下降。如果一个民族,她的人民零至6岁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这个民族的素质就会下降的特别快。一个来自白圈里的人向属于蓝圈的孩子讲话,他可能会说:“不要贪权钱色,这可能会导致罪恶。”而孩子会说“我们不喜欢权钱色。我们喜欢真善美。”很显然,来自白圈里的教师只会降低儿童的水平而不会带领他们走向完善。这就是蒙特梭利所讲的新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教育是一种新教育。可能有人意识到了,一个平庸的人源于他小时候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实际上,一个人的低能完全来自于零至6岁受到了成人的控制。

蒙特梭利说,如果我们进行了新的教育,人为的对儿童的限制将会取消,人们注视的将不是如何做“大事情”,呼“大口号”,而是从最现实的事情做起,那就是让儿童完全自由地听从内心的驱动力去做他的事。只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就会发展的非常好。

一个人可以读完全部历史、全部哲学,而依然缺乏能力。这一点我体会最深。我的好朋友和她的爱人生活了十几年,头5年她读了很多书,她发现她依然没有能力,出去不知道怎么办事。但是在后10年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真正的爱和从未有过的自由,她的心智得到了发展,她开始成熟了,她发现他的能力来了,她的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他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没有障碍。

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所以很多人发现,有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却能发展得很好,有的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却活得一塌糊涂。这至少说明了一点:你读了很多书,但依然可能缺乏能力。如果你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看别人、看世界,你的心情会很舒畅。如果你觉得处处险境,事事难办,总有人在算计你或阻挡你,你就会分心、沮丧,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琐碎把我们束缚在了小事上,远离了人生目标。

 

点击按钮,一键分享。